外语教学与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45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1)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0429

国内刊号:11-1251/G4

邮发代号:2-13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2)

汉语语法的系统的研究,比起印欧语言的语法研究来,起步要晚得多。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起,至今不过近百年。之后,影响最大的要算王力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和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吕先生认为,对比研究在语言学上对于认识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的变体的的特点有重要意义。比较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只有通过比较,被研究对象的共性与特性才能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对比语言学是两种语言的共时的比较。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其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为对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语言环境和丰富的语言资料。

一、汉外对比研究

(一)开展汉外对比研究,有利于探讨各种不同的自然语言的内在规律,并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我国对对比研究来揭示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还只是从近代《马氏文通》等几部著作才开始的。通过对比研究,将近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研究,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如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在汉语语法上有特殊的意义等。最近十多年来,无论是专家,还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研究汉语理论时,注意到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难点,以汉外对比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二)开展汉外对比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优势及特点,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开展汉外对比研究,可以挖掘本学科的研究材料,运用于教学。我们要确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就必须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把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特点,掌握最常用的句型,而且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母语及其思维方式,能在对汉语和各种外语的对比研究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特点来。

(三)开展汉外对比研究,有利于编写更适用、更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材。通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外国学生的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汉语时的难点,就为编写供操不同母语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的丰富的资料,使教材更具实用价值。

二、汉外两种语言的对比与教学

(一)汉外语音的对比研究。汉外语音方面的对比研究主要将汉语跟另一种外语的语音进行系统的对比。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阐述了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根源,就中介语语音系统来说,语音的偏误主要来自母语的负迁移干扰,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的知识的干扰以及教学、教材不甚得法等原因。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所遇到的语音困难大多源于其母语的干扰。在英语和汉语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都存在,但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在英语中,这种区别只具有语音地位,而在汉语中这种区别具有音位的地位,即它具有区别意义的能力。

(二)汉外词语的对比研究。在两种语言词语对比的文章中,有汉英名词、动词、连词以及成语、俗语的比较。这些对比研究,有的是系统比较,有的逐词比较,也有的从构词法上加以比较。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不同的事物要求不同的量词。因此,量词的用法就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普遍难点。有些语言中量词不发达,如英语;有些语言中的量词比较发达,如日语。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量词教学,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两种语言的词语对比,可以使我们充分地、多方面地认识汉语和其他语言词汇系统和个别词的特点,能帮助我们部分地预知学生学习汉语词语可能出现的偏误,因此,重视两种词语的对比研究,把对比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

(三)汉外语法的对比研究。汉外语法对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比语音和词汇的对比研究要广要深。汉语语序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特征。世界各种语言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语序规律。印欧语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其语序是灵活的、自由的,而汉藏语系的汉语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语序一变,句子的意思就变了,词的语法功能也就不同了。

三、语言和思维的对比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外对比研究比较重视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对比,而对两种语言的思维特点的对比研究比较少。人类的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各民族语言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两种语言形式和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异同。任何语言一定的语义结构必须用与它相对应的形式结构来表达,而语义结构又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概念。汉语不像印欧语系那样,没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语词语的结合就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倒是更多地受语义因素制约。只要是语义上合乎事理,能够搭配,就可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句子,就是常说的意合法。汉语中常用对偶、对举的平行结构辅助意合,反映了汉人的思维习惯和特点。这种思维特点来自“对立统一”“相对”的哲学思想。中国这种深厚的哲学思想对汉民族的语言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方位,东与西是相对的,汉语习惯以东西为方位的起始点,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在表达对立方位时,又以东、南为起始点,说“东西”“南北”而“东”和“西”,“南”和“北”又是相对的。英语中习惯以南北为方位的起始点,说“southeast”(南东)“southwest”(南西)“northeast”(北东)“northwest”(北西)。由于受“对立统一”“相对”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汉语中产生许多对立词。如“左右、日夜、朝夕、往返、男女、夫妻、死活”等等。汉族人思维方式习惯从大到小,从多到少,从程度高到程度低,因此又有许多这样的对立词,如“大小、多少、宽窄、深浅”。从大到小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汉语在时间和地点的表达方面与英语截然不同,在时间方面,汉语由年、月、日、上午(下午、晚上)到小时,而英语恰恰相反,由小到大。

汉族人习惯于通过经验直觉,即观物取象来形成概念,即具象思维的特点;而西方人习惯于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里层,最终抛开表象,形成一种抽象思维的特点。这在词汇方面也有反映,汉语语汇的形象性要比英语丰富,构词方式也多种多样,表达功能可以引起具象联想。

四、小结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外对比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和整个学科的发展相比还远远不够。它还处于初创阶段,我们要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觉悟逐渐提升,广阔的经济市场环境吸引着较多他国求学、从业者,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及他国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两者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对外汉语言教学中汉语本体研究与传统汉语本体研究的不同点

在进一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前,应先明确语言研究的目的。语言研究是使用一定的剖析手段来分化汉语言文学里的各种歧义情况,进而对其作出合理化解释,通过对歧义现象深浅不同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在我国浩瀚的语言文化历史中,汉语本体研究与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有着本质区别。

(一)研究目的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主要是针对汉语自身的意义及在应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便加强日常生活中汉语的使用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旨在总结语言事实的使用规则,传授给对汉语有学习需求的外国学生。

(二)研究内容不同

汉语言本体研究是将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以教材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从汉语言的语义、历史、使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使学生在使用汉语的同时,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言本体研究则是以传授外国学生汉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为教学导向,着重研究汉语在目前形式下的具体应用情况、表达含义,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外国学生汉语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不同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与其他语言研究方法大致相同,教学者大多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传授学生相关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较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在应用基本语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以运用实践教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让外国学生深刻地了解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本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进程,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语言本体研究水平日益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基础教学内容,对从事教学者的汉语语言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研究创新意识,在掌握扎实的汉语语言理论的同时,能科学、准确地运用符合学生语言使用环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语言事实,从而提升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学者水平的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相关工作者对汉语本体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4)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朱德熙 1989 《在纪念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5)

1.外语教学理论的语境意识反映。外语教学语境的意识凝聚于外语教学理论。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人们对此观点的认识目前处于初浅阶段,有待开发研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1985)一书中提到“语言从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向我们提示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鉴于当代外语教学界对外语学习重在学得理论的实践操作,所以克氏关于环境因素论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克氏与人合作出版《课堂语言习得的自然思路》(1983),由他撰写的理论部分的要旨是使课堂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可理解语境输入,这一提示得到我国外语理论界的重视,但在目前教学实施中实行范围依然较窄。1975年,N.Naiman等人经过调查研究,对H.H.Stern提出的外语学习十大策略进行了修正,列出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所采用的五大策略,其中第一点为“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No.7, Toronto),先解决如何积极地意识“有利环境”,才能利用环境进行有效的学习。我国外语教育学学者张正东先生率先强调环境是制约和影响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以此为理论支点,张先生创立了“外/英语立体化教学法”,其基本理论构想为:“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环境为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构成外语教学的“三维立体”,而“语境说”是该法的辐射点。此法在国内引起极大关注,其基本观点与国际外语教师协会(IATEFI)第25届大会(1991,伦敦)所持论点不谋而合。该教学法在全国不少大、中学校外语教育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印证了“立体化教学法”的“环境学说”的科学性和适应性,然而,各实验成果反映中并未以语境思路对教学实验进行全面的科学理论概括。

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以理论基础加以概括可分为语言学派、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但是,三者任一派都利用其他二派的理论,如直接法利用联想主义心理学和索绪尔语言、言语二分理论,听说法利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听说读写顺序的主张。因而,从外浯教学的理论实质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外语教学必须同时从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8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理论把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这使目的语教学不得不考虑语言的使用环境,因而在教学中进行模拟交际不得不考虑学生所在的课堂、学校环境。与社会语境相关,文化教学突破了以目的语民族文化为范围的局限,在处理教学所在地区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就不能不重视学生所在社区的目的语价值观以及学生身上来自民族及地域文化影响的特点。

2.语境意识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表现。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人们要问,在课堂教学语境中能培养出学生的交际能力吗?桂诗春(2001)在《应用语言学》中指出:“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句型练习、背诵课文、学习讨论、学生表演、回答老师的问题等都不是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海姆斯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交际能力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获得的。一个人从无知无识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学习那个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个过程就叫做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一般要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以及更广阔的社会来实现。”(转自祝畹瑾,2001:35-36)克拉申的“监察理论”强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作用,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接收;另一种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学习外语。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而后一种学习却是有意识的。“克拉申认为有意识学习语言规则对语言习得和语言的口语运用作用不大,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社区中才能学好外语。”(桂诗春,2001:197-198)“教师讲授充其量能使学生懂得哪些能力对于人的工作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知道这些能力结构和形成条件等等,但这些也不等于能力的提高。”(丛立新,20,02:221)这就给我国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理论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目的是什么?课堂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那么我们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能培养出学生的什么能力?

根据学者休•科林根(Hush Corrigan)在The Brain(1981)中的说法:“Som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we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We may not be able to recall this information, but it is all stored in our brains.”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都存在大脑中,学生不能用英语交际是由于他们不能再现有关语言知识。在教学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跟学生交际时,学生英语讲得结结巴巴,有时甚至停下来,紧皱眉头,努力再现大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如果再现成功,交际可以继续进行,如果再现失败,交际就此终止。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提示,学生会很快地再现成功,交际向前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再现能力的培养与最终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它们是一致的。再现能力具有一定的交际性,是英语运用的初级阶段。交际能力由再现能力在社会语境中发展而来,是英语运用的高级阶段。

3.语境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强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揭示目的语的内部规律和将语言学习与外部语境相联系的主体,学生是对所学语言规律和利用目的语对个体内部世界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学会目的语,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学到怎样的水平等等,都受到教学语境和环境开发程度的制约。教学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把各种成功的或不尽人意的外语教学放到特定的教学语境中去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考察。同时要求我们从一定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去探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模式和具体的方法与手段。

外语教学语境可框化为宏观调控环境和微观教学环境: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外语教育政策与大纲、考纲以及规定的课时等构成外语教学的宏观环境,它属国家宏观导向和监控;学校所处社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社区的教育观,社区的外语观,社区环境对外语教学产生较直接的影响;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采用的教材,用于教学的设备,构成班级/年级的生源的整体认知水平等组成微观教学环境。

微观教学语境还应包含课堂心理环境,即班级社会群体对班级成员的学习产生潜在影响的气氛和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涉及的是教学语境中比较模糊的一个方面,因此判断的依据往往来自用问卷调查得到的学生主观感受。调查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应包括:班级之中的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对学生完成学习的影响;以及班级中隐蔽的和明显的规则体系与组织。此项工作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描述课堂心理环境的研究范围;②讨论课堂心理环境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③综述心理环境和学习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大环境对外语的导向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中已得到充分反映。近十年来,全民学习外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学校教育的外语环境也得到大大的改观。

教学语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习动机的激励。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班级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存在差异,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种差异是教学语境不同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这种现象反映出在不利教学环境下工作的教师的教学更艰苦、担子更沉重(M•韦斯特曾提出在困难环境中如何教学英语的问题)。要在不利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就更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研究环境,开发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去调整教学,尽可能减少不利条件的负面影响。

4.外语教学原则中的语境创造因素。教学原则是教学操作的语境意以反映,体现了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操作能动性。在教学操作中,坚持用目的语组织教学的目的是在外语教学这个小语境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原则体现了对外语教学的历史总结,也考虑了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外语教学是单语教学不是双语教学或依靠母语进行外语教学的观点,反映了外语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路线。

在教学中坚持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是把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和语境三要素维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在外语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是中介,教师与学生使用目的语正好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环境,在有目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用目的语教目的语给学生一种自然有效地习得所学语言的机会,浓厚的目的语教学气氛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这个小环境中养成用所学语言交际的习惯,从而使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活跃地位。用目的语教目的语还有利于化解讲练的矛盾,教师的讲实际上也是学生的练(听)。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使用简明易懂的目的语,辅之以适当的非语言手段,围绕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这样做,使课堂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用目的语教目的语并不排斥使用母语。“适当利用母语”并不仅是指母语的言语表达,而应包含通过母语获得知识和运用学习母语的方法。

5.外语教学语境的发展。随着外语教学和相关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理论指导教学的英语学习实践的发展,21世纪我国外语教学语境的变革可作如下设想:

5.1 教师本身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构成语境因素,而且是外语教学这个系统中的内部稳定状态的维系者。其任务是平衡学生、教材和语境的交互作用。在普及外语教学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定格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必须最大可能地得以加强。本世纪学生思路更加开阔,知识结构将进一步扩充,精神和物质文化内涵将进一步丰富,而学生的生活层面将进一步拓宽、加厚,所以教学内容要求更适应于学生在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尤其要获取有关科技的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点,研究国家外语政策和本地区的文化状况以及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路子,还要走出纯语言文学的圈子,不断拓宽教学思路,进行多层次教学体系实践。

5.2 由于教师是教学语境中最活跃因素,所以笔者有个大胆设想:如果所有大中院校外语教师定期由外教轮训,那么,外语教师教授应用语境的能力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整个国家的外语教学会接近实用。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1-02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采用了更多新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译法、满堂灌的方法等,向以学生为主,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外语学习转变,通过教授学生适当的外语学习策略来促动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以授之以渔替代了过去的授之以鱼,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学外语老师对外语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可以使得大学外语的教学效果更好。

2.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的某种步骤和方法,使得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就是学习策略。常规的学习策略包括认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分析、概括、做笔记等方式完成学习的任务就是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主动的对计划、评估的过程进行调整就是元认知策略,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策略,专家们称之为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并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在进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策略就是认知策略,认识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外语的学习,可以使得大学外语教学的效果更好。

3.学习策略对大学外语教学的意义

老师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研究学习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老师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更好地学习外语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提升。在进行大学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效率更高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使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减少。

学生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而且非常符合自身特点与实际的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成绩的显著提升。相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更合理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在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外语的基础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来选择,而且选择学习策略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可以推动外语学习的、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

4.学习策略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4.1了解学生

外语老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得学习策略的指导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老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学生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这样老师才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策略指导,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这样对于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学生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好外语。例如,学生在进行外语的单词记忆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死机硬背的方式,如果老师不及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就不会发现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指导,所以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这一学习方式,及时的做出学习策略的指导,要他们通过多读单词,掌握语感,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外语单词的学习与记忆。

4.2要善于观察和总结

大学外语老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对于学生使用的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观察和总结,通过将不同学习策略进行对比,精选出一些比较优质的学习策略推荐给学生。老师精选出的学习策略要有比较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更好,而且对于学生的自身特点比较合适,这样才可以使学习策略的作用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发现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强或者听力比较好的同学更喜欢对不懂的东西进行猜测,他们可以在听力课或者阅读课的时候对于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敢于大胆的猜测,这种学习策略能够使得学生听读的连贯性的技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猜测的策略,教授学生猜测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听读过程中不懂的句子和词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猜测的外语学习策略。

4.3在外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学习策略的应用要有所侧重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各个外语学习阶段的不同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应用学习策略要侧重不同的点,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其在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监督下进行学习,而到了大学是自主的学习,所以学生可能不会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对于元认知的策略进行更多指导性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外语,有利于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长远目标,这样也可以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

5.总结

外语学习策略能够促使外语教学取的更好的效果,外语教学的过程与经验可以为学生选择更合适的学习策略起到很大的作用。外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使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显著提升,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7)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8)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9)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应用广泛的汉语委婉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汉语委婉语的学习,可以让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交际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并能够将那些令人厌恶、使人尴尬的问题运用迂回、戏谑的手法温和、婉转地表达出来,使留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社会交往之中。

二、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委婉语本体研究的不足

尽管学术界有很多学者对委婉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学术成果与委婉语在汉语中的地位并不相称。在汉语委婉语的研究中,主观性结论较多,缺少重要的佐证。另外,对委婉语使用范围的研究较少。在汉语委婉语研究中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汉语委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不同语境中相同委婉语含义的研究”“汉语委婉语对汉语的影响的研究”“委婉语的使用与社会心理、文化特点、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掌握和讲授汉语委婉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对汉语委婉语本体研究的不足,导致了委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欠缺。

(二)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的教学。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起着制约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仿佛一架桥梁,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连接起来。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委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交际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或冲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这些问题能够进行合理地解决,并正确的引导学生。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要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目前,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储备和文化意识还达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他们对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剖析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而无法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汉语委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于教师自身语言等问题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汉语委婉语,只能照本宣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对委婉语的学习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理解委婉语的含义,这对顺利地进行言语交际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好的教材能够将教学与文化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也能让学生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委婉语的处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表,都是采取常规模式进行标注,一般是“词语+汉语拼音+外文注释+词性标注”。对委婉语、成语、常用语、歇后语等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文化词语也是这样简单的标注。这种方式不利于留学生了解这些特殊词汇的深层内涵,容易形成中外文化词汇对等的观念。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可以将一些委婉语、成语、歇后语、常用语等包含文化意蕴的词语的翻译采取意译的方式,而不是采取生硬的直译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三、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委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贯穿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因此,中国人很重视“意在言外、意出言表”的表达效果。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文学作品中,多有委婉语的含蓄体现。我们的委婉语文化和外国的委婉语文化在某些领域是相通的,这就更容易使留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例如:对于“生病”,中英文分别用“身体欠佳、不舒服”“out of shape、uncomfortable”等来代替;对于“日常的生理排泄”,中英分别用“方便、如厕、the Gents、the Ladies”等来代替。不同的国家,某些领域相同,某些领域则必然不同。例如,在金钱观念上,亚洲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的钱财观念相差甚远。对于中国人来说,和钱财有关的词语都应该委婉、含蓄地表达,直接言说是十分避讳的。欧美国家的人却并非如此,美国有句谚语“The bottom line is money。”欧美国家的人并不羞于谈钱。在面试的时候,欧美国家的人会直接咨询薪资待遇问题,而中国的应聘者则不好意思涉及此话题。所以,只有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运用汉语中的委婉语。

(二)委婉语教学与语境教学的结合

由于汉语委婉语中有的词语是由多个义项组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的问题。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课本中出现的由多个义项组成的委婉语,要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举例子的方式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教师们对于课本中出现的委婉语词汇要加以整理、编排,以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

“讨厌”,词典上的解释为:某人或者某事引起心理厌烦,不想看到,通常为贬义。但是,这个词语用在情侣之间,词语的感情色彩产生了变化,非但不是贬义,反而是说话双方感情亲密的表现。可见,不同语境中的同一词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两个句子也显示出了语境的重要作用:

(1)王会计正在算账呢!

(2)走着瞧,我一定会找你算账的!

第一个句子中的“算账”是它的本义,有计算账目、数目的意思;第二个句子中的“算账”是引申义,表示“吃亏或失败后与人较量”。

语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记住汉语委婉语,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文化。利用语境学习汉语委婉语,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委婉语,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委婉语教学与语言思维教学相结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篇(10)

引言

信息时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蓬勃发展,并催生了大量的网络词语。这些词语以其独特的特点展示于世人面前,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日益紧密,“汉语热”在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当前汉语发展最迅速的一部分,网络词语代表着当今中国的新事物、新观点、新行为和新现象,是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为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把富有生命力的、稳定的网络词语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等问题的研究并不多,但这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此,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科学地处理和使用网络词语。

一、网络词语的分类和特点

(一)网络词语大致可分为五类:

1.缩略词语。从构词角度,缩略词语可分为如下几种:(a)英语词语缩写,如:“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保持简单和愚蠢。(b)拼音缩写,如:“LG”:老公;“BT”:变态。(c)汉语词语缩写,如:“白骨精”:白领、骨干和精明的缩写,指女性高级白领;“”:脱离光棍生活。

2.谐音词语。谐音词语指用发音相近的词语或数字代替原有词语的一类词语,它简洁,诙谐,极大方便了网上交流;同时,它更为俏皮亲切,深受大家喜爱。通常它可分为三类:(a)汉字谐音词语,如:“神马”:什么;“木有”:没有;“围脖”:微博。(b)英文谐音词语,如:“扣扣”:QQ;“血拼”:shopping,指花钱后的心疼。(c)数字谐音词语,如:“886”:拜拜了;“521”:我爱你。

3.新词语。在网上交流时,网民们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某种事物或者避免某些忌讳而造出的新词语。如:“牛人”:在某方面特别厉害的人;“驴友”:喜欢旅游的人。

4.旧词新义词语。它指给旧词语赋予新语义,用诙谐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类词语。如:“养眼”:好看;“打酱油”:对公共话题不关心;“居里夫人”:常窝在家里的女生;“雷”:出乎意料让人震惊。

5.符号词语。它是由计算机键盘上特有的字符组成的特定图形,用来表达一定的感情或语气的词语。如:“==”:等等;“(^_^)”:微笑。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主要有:

1.简洁性。网络词语中包含大量缩略词、谐音词语和符号词语,这些词语组成简单,能形象风趣地表达更多的信息。如:“7456”:气死我了;“GG”:哥哥; “Zzzz”:睡得正香。

2.开放性。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思想自由、崇尚个性、追求时尚,创造了由多种语言表达形式组成的或由方言词的使用和变异而产生的词语。如:“Hold住”:从容应对各种状况;“Out了”:落伍了;“肿么了”:怎么了,山东枣庄的方言。

3.时代性。网络词语是应运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生相伴,体现出中国当前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富二代”,“房奴”,“剩男剩女”,“蜗居”,“拼爹”,“高富帅”。

4.广泛性。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5.38亿人,网络词语快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具有广泛性。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亲”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用语。

5.独创性。网民常采用比喻、借代、引用等方法,创造出一些描述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构思上巧妙,语出惊人,充分体现了独创性。如:“裸婚”:没有房子、车子的婚姻;“伤不起”:形容处境比较糟;“坑爹”:骗老子;“囧”:尴尬。

6.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创造词语时,不遵守语言规范,不注重字斟句酌,随意地组合、嫁接和生造,用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木有”,“吃饭ING”,“羡慕嫉妒恨”,“你妹啊”,“吐槽”,“偶”。

7.动态性。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词语在不断地演化,有的稍纵即逝,有的流芳百世。网络词语也同样如此,当孕育它的环境发生改变,有的随之消亡,有的被新词语代替,这是网络词语的动态性。如:伦敦奥运会时一些宣传片和特色事物被形容“很英伦”,随着奥运会的闭幕对此词的热度也慢慢淡了下来。

二、网络词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网络词语简洁、诙谐、独创,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对网络词语现象的分析较多[1][3][4][5],但鲜有人研究网络词语是如何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节主要分析网络词语对现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利弊。

网络词语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宝贵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无助,学习热情也慢慢被耗尽。而有些网络词语符合语言规范,生动形象,且有一定的造词能力。如果将这类词语教给学习者,能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微博控”“QQ控”等都有个“控”字,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通过学习这类词语,学习者不但可以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事件,还可以自己造词,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作者对留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使用网络词语可以让自己的汉语听起来更“地道”,并经常把学到的网络语言运用到网络社交和日常生活中。因此,网络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提高交际能力。通过对一些对外汉语教材的分析,作者发现它们主要包含以中国地理概况、文学、历史等为主的知识文化和以婚嫁、服饰等为主的风俗文化[2],却鲜有涉及当今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观念的交际文化。而汉语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真正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圈,而网络词语中蕴藏着丰富的交际文化。因此,学习和掌握网络词语,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和思想观念,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3.诠释中国文化。网络词语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首先,网络词语蕴含着中国式的调侃和幽默,如:“此处省略一万字”,“你懂的”。其次,网络词语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常用联想和类比等思维方式。最后,网络词语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状况、人们的心态。因此,通过学习网络词语,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了解中国的新事物、新发展,了解中国人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现实社会。

尽管网络词语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与风土人情,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但是,网络词语的随意性和动态性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总结出它对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a)错别字盛行;(b)语序与词性的变化;(c)语法结构混乱;(d)生硬制造新词语;(e)中外表达交杂。这些都会增加汉语学习的难度,破坏现有的汉语规范。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

网络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宝贵的价值,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节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策略这两个角度,阐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

作者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20多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网络词语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网络词语非常有限、类型单一、出现的频率低,且被选入的网络词语中大多数是网络专业术语。这些网络词语早已成为日常用语,无法满足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尝试对新出现的网络词语多予以关注。

1.选择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使用广泛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此外,部分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窄,影响力非常有限。这些词语就没必要引入教材中,而应该选择广泛使用的、经得起时间考证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词语。

2.选择反映社会良好风貌、积极向上的网络词语。在众多的网络词语中,有一些是暴力语言,有一些是反映中国社会阴暗面的。作为文化宣传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类词语应该被排除在词语选用的范围之外。

3.选择没有错别字和网络符号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如符号词语和中英文词语。但汉语教材是规范课本,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模板,留学生对中文中错别字的辨别能力不强,含错别字或网络符号的网络词语会不利于汉字教学。因此教材中不应收录这类词语。

4.注意教材中网络词语的比例问题。在编写教材时,遵循适度的原则引入适量的网络词语,不能为了引入网络词语而在教材中收录大量的网络词语,过多的引入会增加学习汉语的难度。

网络词语的时代性、时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它的随意性和动态性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冲击。因此,在教学中要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词语,选择那些符合基本构词法的、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交际水平的网络词语,而避免那些稳定性差的、随意的词语。

1.因材施教。(a)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应该着重讲解一些基本词汇,不宜过早地引入网络词语。对于中级汉语学习者,在重点讲解汉语词汇的同时,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网络词语,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对于高级汉语学习者,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和语法,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大量地引入网络词语,提高他们对汉语的鉴别力和交际能力。(b)对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慎重地采用网络词语。年轻人喜欢接受新事物,可以大量地引用网络新词语;年纪稍长的学习者,应尽量少地引用网络词语。

2.区别对待。(a)根据学习者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网络词语。目前汉语学习者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兴趣、旅游、求学、研究中国文化、进行商务活动、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在选取网络词语时,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确定需不需要引入网络词语,如何选择和选择哪些网络词语。(b)根据课型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词语。网络词语中的英语缩略词是比较规范的,它可以应用于写作、综合、阅读、听力、口语等课堂。但不管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出现,网络词语的其他种类都不具有正式性,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慎重地进行选择。如:口语课可以引入如“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但听力课就不一定适合了。

3.重视网络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网络词语引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教师们应该正视网络词语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地实践和积极地总结经验。

四、总结

网络词语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是当前汉语词语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必要根据网络新词的发展和变迁,建立一个稳定的网络词语语料库,更新对外汉语教学现有的词汇大纲,这会给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作者认为对将网络词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同时也要谨慎地选择和使用。

注释:

[1]施春宏:《网络词语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学应用,2010年。

[2]杨立华:《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年,第8期。

[3]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语文建设,2011年,第9期。

上一篇: 基础设施论文 下一篇: 移动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