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教育语言学

教育语言学思想:兴起、发展及在我国的前景

摘要:斯波尔斯基和洪恩伯格是教育语言学历史上二个不同时期的最为杰出的学者,他们的学术成就是这一新兴研究领域40多年发展历程的体现。教育语言学缘起于应用语言学的界定的模糊,而其实践导向等的创新特色为其赢得独特的生态位,它对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启示意义。
1-4

A Counterbalanced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5-9

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探索

摘要:通过对成功大学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作者针对台湾地区当前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对策、大学英语教学ESP转型的理据、成功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以及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建立等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能藉此呼吁相关单位及人员重新思考大学的英语教学,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有效的调整,并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以强调其实用性,提供大学生成为全球公民的实践训练,使其在全球化环境中拥有竞争力,得以发挥专长。
10-13

以学科为依托的EPP/RPP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石油国际化进程日趋加快的背景下,依据“学科依托的外语教学”(DBI)理念,创建了石油专业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设计了建立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基础上的石油专门用途英/俄语(EPP/RPP)课程体系。本文介绍了“依托学科专业构建”这一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新思路,探讨了EPP/RPP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学生外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14-15

继续开展CBI教学模式的研究,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记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的召开

摘要:2013年4月13日至14日,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会议的宗旨是继续探讨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教学模式,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对于CBI的研究已有积累,两年前在其第二届年会上,大连外国语大学运用CBI的教学理念(常俊跃赵永青,2012;常俊跃赵永青,2010)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本届大会的主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成果基础上,加深对内容驱动的理念的认识,反思本世纪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16-17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后格赖斯语用学语境论概观

摘要: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直接导致了语境论的产生。在后格赖斯语用学中,语境论者,无论是温和语境论者还是激进语境论者,都特别关注“如何界定所言”、“如何看待默认意义”和“如何解释语用过程”这些理论问题并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指出,语境论者内部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解释对所言进行语用充实的意义,其分歧在于语用过程所产生的语用充实意义是否具有默认还是推论的性质。
18-21

试论现象意义的多模态习得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有关多模态的研究探讨了感觉词汇的习得问题,旨在从经验主义的角度为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发现:(1)感觉词汇的习得包括现象意义的习得,而且(2)现象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多模态性的特征。由此认为,现象意义的多模态习得是词汇深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确切地理解和使用感觉词汇。
22-25

从相关关系和功能对立看超音位概念在雅柯布森音系学中的兴衰

摘要:超音位这一术语曾频繁出现于雅柯布森的早期作品中,成为布拉格学派经典时期的音系学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后来却逐渐趋于消失。本文追溯超音位产生的理论源头及其本质特征,并对这一概念和其他语言学学派中与之类似的概念进行对比,证明雅柯布森音系学中的超音位概念具有相关关系特征和功能对立特征,阐释正是上述特征使之成为促使区别特征理论产生的重要理论环节。
26-29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研究

聚焦与延展:CMB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能研究

摘要:为探究基于概念隐喻(CMB)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能,本文从CM源域概念场理论出发,设计并实施了CMB教学实验。实验发现中国大学生英语话语中存在语义不连贯问题,而CMB教学对其具有语义聚焦和语义延展的双重效能。本文认为,该双重效能缘于CM源域概念场的作用,即CM通过源域概念场与目标域的互动,不仅能确立和限定话语在新语义上的认知参照范畴,而且能在认知参照范畴的允准范围内为新语义提供可选的认知参照构件与架构。
34-39

国内外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关联性研究的元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国内外40篇有关语言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关系的研究为材料、以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V2软件为工具,对语言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发现,总体上英语成绩对策略使用频率的影响及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均达到中等效应;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及记忆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联效应较其它类策略大。这些研究结果启示是英语教学中应加强策略教学,尤其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的教学。
40-45

CALL环境下词典查阅行为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考察双解词典用户的词典查阅行为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包括利用CALL软件记录用户在完成英语阅读任务过程中的词典点击情况,包括所点击的目标词,所查阅的具体词条信息和点击的频率等。实验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使用英汉双解词典时,倾向于同时查看词条中的L2和L1语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双解词典可适用于多种语言查阅方式,其中L2+L1和L2&L1的查阅方式最有利于词汇的记忆保持;不过词典的点击频率对用户的阅读任务和词汇保持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46-51

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316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受试,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探讨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对自主学习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2)应该二语自我对自主学习行为几乎没什么影响;3)理想二语自我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应该二语自我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二语学习经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4)理想二语自我与应该二语自我呈负相关,与二语学习经历呈显著正相关。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加强自主学习策略培训,引导学生构建一个理想的二语自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外语学习观念,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52-56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杜甫诗歌英译译介结构研究

摘要:本文以杜甫诗歌英译著作为语料,对典籍诗歌的译介结构进行了探索。文章描述了杜诗英译的译介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讨论了构成译介宏观结构的诸要素和微观结构的五型,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国内典籍诗歌外译的启示。
61-64

历时文本中汉译复杂定语的语料库研究——以《呼啸山庄》五个汉译本为例

摘要:本文采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以《呼啸山庄》不同时期的五个汉译本为语料,对以结构助词“的”为标记的汉译复杂定语进行了历时考察。研究发现,历时地看,翻译文本中以“的”为标记的多项式复杂定语在数量上呈递减状态。定语内部信息结构简化、定语形式标记“的”省略,是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持续减少的语言内部原因。受翻译规范、语言政策历时变迁的影响,三个时期译者的翻译行为从欧化翻译持续回归汉语规范则是形成这种状态的外部原因。
65-68

名称外译中的文化迹点透视

摘要: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名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翻译过程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标记参与的符际转换活动。本文认为,面对译法的多重选择,名称外译应尽量保持其独有的“文化迹点”;应当充分考虑其整体性,保持源语言文化的最大信息,使传播活动获得最大的意义。
69-72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西方阐释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

摘要: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呈三期发展态势,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在中国20世纪的不同历史语境中形成了熊伟、钱钟书、汤一介代表的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中国化的三条道路,即西方阐释学经典人物和重要理论的译介和研究、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与中国传统人文学问的打通融合、通过借鉴西方阐释学来创建中国阐释学。
78-81

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中“无法埋没”的女性形象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约瑟夫·康拉德非洲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认为,作者有意识地强化男/女和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期盼这种充满男性力度的美学风格为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拯救的良药。然而小说叙事主人公近乎独自的叙事方式与自相矛盾的男性叙事话语,最终颠覆了其主观意图,女性反而从被隐藏的文本深层结构里浮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有力且富于光彩的,使得康拉德式的“拯救”在非洲原始丛林里无法摆脱尴尬的命运,并最终折射出作者的男性中心意识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虚妄。
82-85

解读后“9·11”小说中的道德叙事——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摘要:如何书写“9·11”语境下的道德叙事和重构新世纪的人文价值已然成为许多后“9·11”小说的作者们所着力挖掘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等三个关系维度来解读作品中的道德叙事,深度剖析以主人公贝罗安为代表的生活在后“9·11”时代的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我等层面的道德嬗变和人性反思,从而阐释后“9·11”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文价值重构这一共性主题,为后“9·11”小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