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专题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分析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并通过语篇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和权力关系。尽管该学科只有30多年的发展,但是研究领域广泛,影响深远。本文将简要梳理批评话语分析的目标、方法和缺陷,追寻其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以促进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1-5

民族志与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与民族志的结合已成为一个前沿性的方法论创新。本文将梳理这一结合的话语风格与理论基础。通过综述这一发展趋势中的各种研究案例,我们从三个方面重点展现民族志研究策略是如何丰富批判话语分析的,这包括:田野作为研究对象和语境化方式,语料收集途径,以及学术话语的书写风格。基于中国传统史学视角,我们探讨了一种中国本土的民族志视角,考察语言记录与行动描写之间应是如何相互促进和补充,以达到言与行两者的动静平衡、阴阳互动。我们相信通过吸纳民族志,批评话语分析研究风格将变得更加开放和具有文化敏感性,使其能对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展开研究。
11-16

边缘话语分析: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摘要:边缘话语分析是一种以社会关切为本的后现代主义话语分析范式。这一范式试图打通话语批评与文化批评之间的阻隔与断裂,带有人种学的研究取向。它关注话语与文化的不平等,试图照亮话语与文化的边缘,以此消解“中心/边缘”、“主流/非主流”的二元对立。这一新范式在文体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文化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了研究进展。本文尝试厘清话语与人种学、话语与文本等边缘话语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17-2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再论隐喻的计算解释

摘要:隐喻现象可以通过认知计算主义的“计算”进行析解。心智计算对隐喻现象的形成与运作起着核心作用,这是隐喻之所以可能的最为根本的原由。隐喻的计算可以具体化为从原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识,体现为“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转换;在这过程中,认知主体建构隐喻表达有三个基本条件:主体有行使意向立场的能力、有创新语境的能力、有建构意象以模拟事件的能力。这三个条件不是随机开列的,它们彼此关联,最终使喻体能在主体创新的语境下以合符主体意向立场的意象呈现出来。
27-31

英语中动语态的构式意义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观察法,研究了英语中动语态的结构与作格结构的异同。相同之点是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而动词又是主动语态。但是中动动词不能出现在祈使结构和呼格结构中,不能用在进行体中,必须与副词一起出现。研究认为,中动语态的结构是”NVA”结构,这里名词N为动词V的受事,动词V和形容词/副词A一起构成修饰语,说明N的特征。而缺少了A,中动结构就不完整。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认为中动结构突显事件的性质,具有描述性特征,在中动结构的认知框架中包括隐含的事件和施事,以及施事的感受。
32-34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摘要:系统功能类型学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类型学研究,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多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认为它具有基于描写、以语篇为基础、注重语言系统、强调元功能和意义等区别于其它类型学研究的特征。系统功能类型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多个维度对语言系统与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特征进行概括。
35-38

“好不AP”的构式新解——兼谈词汇压制下的构式稳定性

摘要:从构式视角重新考察羡余否定类“好不AP”结构,发现它与程度强调构式和元语言否定构式存在缺省继承关系,其构式义为“不只是AP,而是很AP”,因包含明示递进关系而有别于对上述二源构式语义的简单组合。构式中“好”使“不”被阐释为元语言的否定标记,AP具有可分级性,其极性的强弱决定具体“好不AP”构式稳定性的高低。通过提出构式稳定性的概念,并追溯其根源——词汇义与构式义互动过程中一种新型词汇压制,本文为歧义结构的解读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
39-42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结式为例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处理语法结构问题有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两种路径。本研究根据这两种路径对汉语动结式进行了解释,凸显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在单域网络中,及物结构和复合动词(述语+补语)根据范畴化关系进行整合,为构式和动词的融合提供了理据。而在双域网络中,述语和补语通过致使关系进行整合,还可以解释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组合和动结式灵活的论元表达。
43-47

诗学隐喻的创造力理据——隐喻的语境研究新视角

摘要:诗学隐喻的创造力理据最早由Lakoff和Turner(1989)提出,后经Turner和Fauconnier(2002),Elena Semino(2008).Zoltán Kovecses(2010)等学者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本文在对Zoltán Kovecses(2010)提出的隐喻的创造力理据语境观修正的基础上,以小说《简·爱》中的诗学隐喻为例,辨析隐喻创造力背后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语篇语境理据,以说明语境是诗学隐喻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理据,并分析了语境对小说理解的促进作用。
48-52

基于评价理论的语言学书评标题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评价理论对国内的语言学书评类标题的特点进行考察。研究首先发现,书评指示语的措辞呈现多样性,但在此语境中都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其次,部分书评标题中含有引子,其功能是为书评建立理据。根据所凸显意义的不同,引子可分为评价型和经验型。研究表明,以上两个特点表现出高度的机构变异性。语言学书评话语实践是一种有步骤、有目的的社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书评者语言选择和期刊语言选择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语言选择结果,并进而融入语言系统,影响后续的语言发生。
53-57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大学生英语现在完成时习得的语料库考察——检验“突显度”与“形式优先”假说的新证据

摘要:二语现在完成时的习得难度大,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基于取自SWECCL,CLEC和COLSEC的四个微型语料库,从形式与意义维度考察基础阶段大学生习得英语现在完成时的特征。研究结果与“突显度”假说相符,但与“形式优先”假说相悖。本文提出,外语环境下的二语时体习得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其形式与意义的习得顺序并非恒定不变,课堂教学与二语时体项目难度、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阶段及母语二语差异等多种变量交互作用,动态地影响二语时体习得。
67-71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论弗兰克·奥哈拉诗歌的后现代诗学风格

摘要:对奥哈拉诗歌的文本解读表明,他的诗作凸显个性鲜明的后现代诗学特色。本文从奥哈拉诗歌创作对传统的背离、对“拼贴画”的运用与拓展以及对东方诗美的借鉴与融合等方面揭示奥哈拉诗作中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与风格,论证其后现代主义诗学观及诗歌实践对丰富美国诗坛的意义和影响。
78-81

论当代威尔士英语诗歌的去本土化

摘要:当代威尔士英语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以诗人R.S.托马斯致力推动的对威尔士风景的描写为圭臬。但是,诗人奥利维尔·雷诺兹和斯蒂芬·奈特的诗歌创作使得非威尔士因素和去本土化成为当代威尔士诗歌发展的重要方向。雷诺兹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威尔士民族性中融合的盎格鲁民族的因素,而奈特的作品则呈现出当代威尔士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互动。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出当代威尔士英语诗歌和威尔士民族性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82-85

艾米莉·迪金森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传统

摘要:艾米莉·迪金森无疑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之一。然而,她的创作中带有明显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传统的烙印,她对当时诗歌的重要主题和意象都有继承和发展,从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和源泉:尘世天堂观念、退隐的花园;死亡一复活的循环模式、圆形的宇宙观念和对永恒的追求;歌颂诗人神性、讴歌真善美等。从文学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来审视迪金森所受到的影响,发掘她的诗歌中呈现的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作品的互文关系,对深入了解诗人的作品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86-90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文学作为主题”

摘要:在小说文本中探讨文学是纳博科夫自始至终的主题。“文学作为主题”是纳博科夫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纳博科夫作品中的“文学作为主题”与其早期作品中的元虚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他对前辈的模仿与批评之间的关系、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多层面的互文叙事策略以及“文学作为主题”在作品中的运用等因素在元虚构性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对“文学作为主题”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纳博科夫作品文学性的认知,并且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91-94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书评

《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评介

摘要:1.引言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来,MTI教育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国内已有159所高校开设MTI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得到广泛的讨论和探索的同时,作为体现培养导向、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MTI学位论文(报告)的写作也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