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研究

对“根本性差异假说”的质疑

摘要:Bley-Vroman(1989,1990,2009)的根本性差异假说(FOH)认为成人外语学习与儿童母语习得有本质差别。本文旨在讨论FDH的基本观点及立论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分析认为,FDH立论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参照标准不统一。FDH否认普遍语法在成人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成人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没有本质差异,二语最终的造诣与一语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不同。
16-20

交际语言任务中的“形式关注”

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学习者在交际语言任务中因互动而引发的“形式关注”的情形。通过分析36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三种不同交际任务中的互动语料,本文发现:(1)在交际语言任务中,“形式关注”发生的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自我引发的自我修正;(2)学习者对表达和形态一句法问题比较关注,对词汇失误关注度不高;(3)总体上“形式关注”发生的频率不受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形式关注”主要由学习者显性的语言知识所触发。不管学习者的水平如何,他们都可以在显性语言知识的帮助下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监控。
21-25

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口头模仿测试与元语言知识测试对53位英语专业学生的17个语法结构的隐性与显性语法知识进行了调查,旨在研究外语学习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对各受试及各语法项显性及隐性知识正确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有很高的对应度,而且前者向后者转化的总体比率较高,说明非目标语环境下的二/外语学习,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由显性知识转化而成;虽然受试对所测试的语言结构总体掌握良好,但对各语法项的掌握程度有较大差异,较难掌握的往往是缺乏系统性规律,或虽有系统性规律但本身较为复杂的语法项目。本研究说明了二语显性知识的习得及其程序化程度受语言结构本身性质的影响。
26-30

中国学生对英语功能语类T的习得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最筒方案框架内,通过考察“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中国学生对英语功能语类T的标记情况,探讨中介语形态标记的缺失和句法系统损伤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语中形态标记缺失的原因。结果表明,形态标记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句法系统的损伤,中国学生英语中形态标记的缺失归咎于词项特征标注不足。
31-34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篇与话语研究

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外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中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与协同。本文以一堂英语课堂教学示范课中的课堂话语为语料,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口语模态和PPT模态组合的相互配合及其在词汇与语法层面上的体现,以及词汇、语法与语篇的关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论,包括模态之间的协同以及多模态语法的建构和运用等。研究发现:同一模态在不同教学阶段发挥着迥异的功能,多模态语法单位可以根据多模态语篇的最小单位的体现形式而确定,对模态的选择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39-43

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

摘要:本研究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赏析和探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这一特殊话语类别,并指出,一则会徽远非仅限于语言文字,而是与图像、颜色及版式设计等符号相互作用,产生“合力”,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建构并反映和重塑历史、文化及社会的真实。
44-47

语言、环境、社会——生态酒店英文简介之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生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从及物性过程和态度资源两方面对20篇生态酒店英文简介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数据统计和分析,旨在阐释语言、环境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研究发现:第一,生态酒店简介为了传达酒店保护环境、营造原生态生活氛围所做出的努力,渲染酒店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高度评价酒店的环保友好型特性,频繁地使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鉴赏资源;第二,简介中各种语言资源的使用反映了人类自我实现不仅取决于自我潜能的发挥,更取决于自然的繁荣、文化的丰富和社会的和谐;第三,简介中隐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反映了当前生态意识形态的盛行,而且揭示了酒店在敦促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陶冶情操的同时能够名利双收。
48-52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研究

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

摘要:俄语对比语言研究是世界对比语言学发展的三大源头之一。同其他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对比语言学发展史相比较,它们的发展与成长期大致相同,但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同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从本体角度说,它更侧重对比类型学和对比语法的构建,更强调对比研究传统的继承,也注意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追求多方向的交叉和融合。从语言到文化的对比,反映了俄语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主要体现在语言国情学、认知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和言语语言学等方向上。对俄语语言对比研究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58-61

韩国语汉字音声母与中古汉语声母的对应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国正韵》23声母与传统的中古汉语36声母的比较,研究韩国语汉字音声母和中古汉语声母,旨在找出二者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尽管韩国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韩国语的汉字音声母与中古汉语声母在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音及其他等八个发音位置方面都存在着较规律性的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可为中古汉语音韵研究提供旁证,也可为根据汉语发音推导韩国语汉字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62-65

从句子概念结构看日语假定条件句

摘要:日语假定条件句ト、パ、タラ、ナラ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先前的研究认为这是假定条件在命题内容领域和情态领域的反映,但这种两分法忽略了以ナラ为主的发话层面的假定。本文尝试运用三层结构理论对日语假定条件句进行重新分析:把假定条件句分为“P(命题)部分”(I型)、“M(情态)部分”(Ⅱ型)和“‘I—say’(发话)部分”(Ⅲ型)三种,并指出,日语中众多ナラ条件句表示的是该句后项发话的前提。因此,三分法更有利于我们对日语假定条件句做出系统而合理的解释。
66-70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

修辞、伦理及叙述交流:抑或从故事和话语到作者、资源与读者

摘要:本文指出了西摩·查特曼的叙述交流模式中的一个重大缺陷。简单地把人物放入查特曼的交流模式里,并不能使之得到修正,因为该模式只假定了一个交流渠道(作者-叙述者-读者);而通过人物的交流则是在第二个独特的交流渠道中实现(作者-人物-读者)。本文建议一个认可如下两点的交流模式:(1)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同时作为故事(作为一个事件)与话语(具有讲述功能);(2)两种交流渠道可以通过附加或者协作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使得作者的交流大于每种交流渠道的交流总和。
75-80

关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起源以及后经典叙事学在近期的主要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审视后经典叙事学这一概念所引发的若干难题,如:叙事学是否有过经典的“黄金时代”?如何评价经典叙事模型之前的叙事理论?在后经典叙事学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叙事理论?通过考察叙事学的谱系来讨论上述问题既可以使得经典/后经典的范式相对化,又可以对其重新定位,避免落入历史决定论的窠臼。文章提出叙事学从经典到后经典的转变类似于俄国形式主义向捷克结构主义的过渡这一理论假设,并对该假设做出若干思考。
81-85

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反常的叙述行为——非自然叙事学论略

摘要:作为一支新兴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非自然叙事学得到了当今西方学界的热切关注。什么是非自然叙事?怎么研究非自然叙事?如何建构和发展非自然叙事学?非自然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其他分支(如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等)之间有何关系?本文试图从四个层面来探讨上述问题:(1)在反模仿叙事层面上辨析了非自然叙事的定义与特征;(2)在故事层面上讨论了非自然叙事对“不可能的故事世界”的建构;(3)在话语层面上考察了非自然叙事所惯用的“反常的叙述行为”;(4)在方法论层面上对非自然叙事学的建构路径和未来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86-90

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

摘要:小说节奏是指小说艺术各要素有秩序、可衡量、有一定节律的交替变化过程,反映小说人物、事件、场面等整体向前运动变化的速度。小说节奏在小说创作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叙事要素,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性作用。本文主要从调节情感运动、控制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三方面探讨了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并指出:节奏作为小说审美生命的体现,不但是小说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而且能使小说的叙事话语带上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绪色彩,从而真实、深刻、形象地表现生活的内在意蕴和思想主题。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