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明示性面子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社会-文化-认知视角

摘要:Brown和Levinson解释面子和礼貌的经典模式近年来引发争议,常因体现西方种族中心论而受到批评,无法合理解析汉语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特性。本文采用语料库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认知-文化三个维度考察,对各维度下影响和制约中国人明示性面子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明示性面子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具有社会、文化、认知的多重属性。
1-5

修辞批评再认知:内涵与外延

摘要:修辞批评,简而言之,是对修辞现象的批评。实际上,修辞批评的意义远非如此简单,它应有内涵与外延意义。本文从修辞批评的广义与狭义定义、修辞批评的功能、修辞批评的主要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其内涵,从修辞批评的分析步骤阐述其外延,进而对修辞批评的基本理论做系统的再定位。
5-10

关于大型汉英辞书修订的尝试与思考——《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修订之后

摘要:本文是修订《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之后的回顾与思考,探索了修订大型汉英辞书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从目前该类词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我们将修订的目标确定为“助译”、“勘误”和“补新”,并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探讨了该类词典修订中增、删、改的原则以及修订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11-14

特征分析下非宾格结构的生成机制研究

摘要:“述语分解模式”是动词短语结构的精确描述手段。在最简方案精神指导下利用特征分析,轻动词的两组区别特征包括:有界性特征[±TEL]和促发性特征[±INI]。在动词短语的衍生过程中,[±INI]特征承担了双重角色:在IniP阶段,它决定内题元能否被分派宾格;而在vP阶段,此特征决定轻动词是否能够投射外题元。由此可确定,[-INI]特征是非宾格述语不能分派宾格和不能投射外题元的共同内因,从而使这一结构的生成机制得以明确。
15-19

与until有关的两个句法构式研究

摘要:until表达某动作或状态持续并在某参照时间点终结,一般蕴含着反向状态在该时间点开始。它关联“Vd+untilt”和“not Vp+untilt”Ⅰ、Ⅱ型两个构式。前者是原型,接纳持续义动词,后者接纳瞬时义动词,表达某离散动作或状态在某时间点开始,蕴含着“太迟”的事实化含义。一系列句法检测阐释了上述构式的主要形式和语义特点,表明它们拥有相同的运作机制,“notV”是以非典型形式表达肯定意义和持续状态。作为特殊体算子和命题算子的否定在该构式中具有时间值排他性功能和时间点确定功能,Ⅱ型构式体现了一种基于特定预设和观察与表达事件的视角和规约化形式。
20-26

兼语式语义建构过程中的识解特征分析——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

摘要: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认为,兼语式的语义建构过程主要体现为两个成分事件的整合过程。然而成分事件概念结构的形成离不开识解机制,故兼语式的语义建构过程还应涉及成分事件的识解特征。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分析兼语式中成分事件体现的识解特征可发现:1)参与整合的成分事件体现降低还原度的识解倾向;2)识解方式须在成分事件之间形成互补分布;3)互补分布使得成分事件之间在识解方式的搭配上只存在4种类型,不具有任意的可能性;4)以上发现表明,整合过程不仅产生创新义,而且参与整合的部分也须在识解维度受到制约,并相互适配。
27-31

幻想展现的认知文体学分析——以《梦想家彼得》为例

摘要:很多小说家注重使用回忆或幻想等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本文重点考虑一种为以往分析所忽略的、渐进的幻想过程。在分析方法上,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指示转移理论和情景框架理论的认知文体学分析模式,并采用这一模式分析了《梦想家彼得》中的幻想展现。与以往文体学对思想展现的讨论不同,本文结合读者的认知机制,考虑了叙述视角在这种潜心于幻想过程中的微妙变化,以及其在叙述文本中的文体学特征。本文提出的认知文体学分析方法较好地解析了读者是如何通过文本对故事世界进行动态体验的。
31-35

动结式复合动词组合机制研究

摘要:动结式述语和补语的概念组合可以为复合动词构式提供认知理据,赋予狭义和广义动结式统一的解释,并且揭示语境在组合中的作用。在狭义动结式中,补语编码述语常规和非常规结果时的组合分别借助了范畴化操作中的例示关系和延伸关系。补语百科语义引入的尺度概念构成了范畴化操作的语义基础。语境信息通过认知语法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参与述语和补语的组合。广义动结式同样依赖于补语引入的尺度概念,使得补语可以修饰述语或述语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允准组合。
36-39

言语行为认定模式研究

摘要:言语行为的研究已由理论建构逐渐走向具体言语行为,某个具体言语行为的认定成为后续各项研究的前提。本文以Searle(1985)的语力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取了Searle(1979)提出的言语行为相互区别12维度中的合理内核进行整合,提出了一个包括8个维度、3个层级的全新的言语行为认定模式,能有效地对言语行为进行惟一认定。
40-45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汉语本族语者与英语本族语者思考时间的方式——对思维-语言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对于时间的认知方式。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汉语本族语者(约80%)和英语本族语者非常相似,都倾向于以水平轴线思考时间。只有相对少数汉语本族语者(约20%)倾向于以垂直轴线表征时间,该汉语群体在认知时间的方式上和英语本族语者有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语言(时空隐喻)可能并不是塑造时间思维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为探索思维一语言关系提供了一些启示。
45-49

二语学术写作引用话语的文本借用策略特征——以英语专业硕士论文为例

摘要:本文以10篇硕士论文为语料,探讨引用话语的文本借用策略使用类型及其在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文本借用策略的使用类型共有五种,且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为:概括、释义、复制、翻译和直接引用;2)文本借用策略在论文正文四个部分均有出现,且出现频率由多到少为:文献综述、讨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其中,复制策略的使用频率在文献综述中最高。
50-54

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英语一直被当作一种工具去掌握,而现实境域中的大学英语教学亦被当作了一种纯粹的方法和技术,沦为模式化、技术性强的技能教学。本文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纯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而是在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教学原理和理路渊源的英语教育。本文从哲学生成观的视角解读大学英语教学,以期提升英语教学的理论性和教育性。对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批判能力以及生成教学智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55-59

二语熟练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通达机制的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研究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的通达机制。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测试中文字形信息是否对双语者英语词汇加工产生启动效应。结果发现,无论学习阶段中文翻译对等词是否出现,高水平组被试在测试阶段对相应英语词汇的判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低水平组被试对学习阶段出现过中文对等词的英语词汇判断反应时比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显著变短,呈现出启动效应。实验表明,二语词汇通达过程中对母语词形信息的非选择性通达将随着其二语水平的升高而减弱。
59-63

文本结构理论在英语专业课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受试,运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了文本结构理论对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指导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用文本结构理论指导课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从文本整体角度出发,以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文本复述能力,对训练学生写出逻辑性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文章也大有裨益。
64-67

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项目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于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的基础理论的梳理阐述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第三,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探讨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形成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职业倦怠的现状的有效策略。
68-72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共生赞:刘易斯·托马斯科学散文的生态意蕴

摘要: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著名的科学散文作家,其科学散文蕴含着丰富且较为辩证的生态理念。托马斯突出强调自然万物共生的重大意义,力倡生态整体观,倡导培养生态伦理意识,但同时力倡人和自然的共存共荣;而且,他揭示了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倡导生态社会观和生态科技观。可以说,托马斯科学散文是绿色的散文佳作,辩证的生态意蕴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不难看出,有了辩证生态观的武装,有文学才华的科学家可以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态文学繁荣,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
73-76

简·奥斯丁与英国女性的心智教育

摘要:18世纪的英国,女性依旧不能接受与男子相同的学校教育。为此,女性主义的先驱们奔走呼号,争取促成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而当时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却将目光投向女性的心智教育,因为在她看来,这关系到年轻女性在社会的生存与否,是首当其冲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分析奥斯丁几部经典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本文发现作家始终关注年轻女性在社会、人生中的成长与发展,只有她们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并对事物有独立见解与判断,才能了解人与事物的本质。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才能做出最佳选择,使自己在这个不利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并且,奥斯丁清晰地预见工业革命将给英国女性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将令她们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生活,由此更突显出女性心智教育的重要性,这反映出她的思想已超越当时女性主义的高度并对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86-89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注翻译研究三个“转向”推进翻译学科专业建设

摘要:作为当前高校外语学科谱系中的“朝阳产业”,翻译学科的专业建设任重道远。本文针对翻译学科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指出翻译研究应积极关注三个转向,即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转向、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与翻译教学实施的过程转向,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上为翻译学科专业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与建基打底,从而更好达成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目标。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