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功能语言学研究专栏

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

摘要:我国的语法隐喻研究具有引介阐释性、评判批评性、修补完善性、实际应用性、理论融合性和语言对比性的特点,但还存在研究的学科引领性、独立性不强,借鉴其他理论的研究成果不足,汉语语法隐喻研究薄弱的问题,将来需要在一致式基本定义的确定、隐喻式的范围、隐喻式基本运作方式、语法隐喻模式与语言类型学的关系、汉语语法隐喻的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
1-6

中国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追溯了“评价”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发展,回顾了2001年至2011年这十年间评价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评价系统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理论研究方面包括对隐性评价以及评价系统的子系统进行的探讨,评价理论与其他语言学理论及文学理论的交叉研究等。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既有应用评价理论分析英文不同体裁的语篇,也有探讨汉语中的评价机制及评价资源的研究,还有评价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如何从理论、实践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完善评价理论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11-15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中国博士生科技论文中转述的意向结构

摘要:本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将语言哲学的意向理论引入转述(带有转述动词和that从句)研究,根据意向类别对转述进行分类,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揭示中国博士生如何通过转述的意向结构选择以明示或隐含的方式表达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研究工作。结果显示,中国作者的社会构建意识有待增强,这样才能实现由纯粹的实证主义写作者向成熟的社会构建主义作者的顺利过渡。学术论文转述教学应关注转述动词及时态所体现的评价意义,围绕不同转述的意向结构是否使用得体来开展教学活动。
27-31

汉语手机短信会话的类型分析

摘要:类型是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本形态。本文首先讨论怎样对汉语手机短信会话进行分类的理论问题,然后对大学生手机短信会话进行类型划分,一方面揭示大学生手机短信的基本社会功能,同时分析不同类型在会话互动结构方面的特点。
32-35

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以概念与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隐喻句为例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隐喻表达思想时所采用的概念系统和语言形式有所不同。两种语言隐喻的概念和语言形式重合度高低会对其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第二语言环境下英语学习者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概念和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四种隐喻句子理解时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有两点发现:1)当第二语言隐喻和母语隐喻在概念和语言形式上重合度高度一致时,语言水平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解释作用而认知能力的作用并不明显。2)当第二语言隐喻和母语隐喻在概念和语言形式上重合度低时,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是解释隐喻理解的显著变量。
36-40

词汇意义的百科性与搭配潜势

摘要:传统的短语学研究聚焦于成语或类似于成语的固定搭配,将一般搭配排除在外,认为一般搭配都有语义理据,语义都是透明的。其实不完全如此,像bananaseat/clip/belt这样的搭配意义并非透明。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是基于多语域的,具有百科性质,配价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搭配是词汇语域之间的对应。本文以banana为例,基于语料库证据,分析了banana的搭配成分之间的语域对应关系。这种分析有利于外语学习者发现词汇之间的搭配潜势,提高他们的搭配能力。
41-45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库,考察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的使用特点,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生整体缺乏使用外壳名词的意识,具体表现是使用的类符缺乏多样性、标准化频数明显少于本族语者;他们能够低频使用部分所属学科本族语者频繁使用的外壳名词,不同的学习者倾向于不重复地使用不同的外壳名词;学习者学术语篇中表达认知立场的外壳名词占绝大多数,对外壳名词的使用存在误用和缺省两种现象。本研究对学术英语写作和教学有借鉴意义。
46-49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文本可听性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摘要:可听性是语言口语性的外在表现。本研究探讨文本的可听性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以TEM4听力理解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ANOVA方差分析方法,调查了影响不同体裁项目难度的可听性文本特征,以及各体裁项目的难度差异。研究发现,仅文本的可听性变量如词汇、语音、句法和语篇知识很难精确地预测题目难度。因此语言测试效度需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
50-53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三种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

摘要:反馈是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写作教学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本论文对在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十同伴反馈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都有所帮助,但有效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同伴的反馈方式结合了各自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63-67

从“学习中心法”谈ESP教材的任务设置:超越语言使用

摘要:ESP(专门用途英语),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以来,已进入第五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它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心法”。在ESP教学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教材的任务设置又是重中之重。本文将通过“学习中心法”理论的阐述,结合我国ESP教材任务设置的调查,探讨ESP教材任务设置的原则和任务形式,为我国ESP的教材建设提供思路。
68-73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持续深入,高校英语专业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时代责任,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入。而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学改革的主体,这一关键人群的职业倦怠状况应该被正确的讨论和研究。本文以此为基础,以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74-76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贝克特《莫洛伊》中的“镜像写作”

摘要:在《莫洛伊》中,贝克特将主题之一设定为模糊不清的镜像,将叙事的结构原则设定为镜像反射,使小说分裂为互为镜像的两部分叙事,并使两位叙事者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路人A与c之间的镜像关系叠加起来,构成复杂的反射模式。小说中结构对称的餐刀架就是其镜像反射模式的物象,具有“缠线板”的功能。本质上,“镜像写作”就是关于问题主题在镜像阶段的认同困境的写作。
77-80

现代疯癫的演化:问题与反思——以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为例

摘要:20世纪以来非理性思潮渗透进美国文化、文学中,取性对西方文化、文明发展的引导功能。尤其在20世纪中期,两种思潮激烈交锋,美国文学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对疯癫形象的解读,发现现代疯癫是对古典时代疯癫的嬗变以及颠覆,并呈现出其鲜明特征。在其背后折射出创作者对美国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启蒙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对美国社会的批评一方面凸显出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社会一定程度上的误读。
81-84

乔叟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摘要:本文在梳理和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学术界译介与研究乔叟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加以论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该领域业已取得成就的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不足,及其应对的方法。
89-92

奥地利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

摘要:19世纪中期起的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中特殊而杰出的一部分,享有世界声誉。新文化运动中大量代表作被译介到中国,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改革开放后大批佳作翻译问世,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93-96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如何“厚重”?——西奥·赫曼斯“厚重翻译”批判

摘要:赫曼斯的“厚重翻译”立足于罗蒂的哲学思想,试图推出新的翻译观念,但仍然陷于西方个体主义和概念思维方式,同时并没有从“后哲学”中提取出有价值的观点。超越这种“后现代”的翻译观,有必要走向伦理合理性、以类比取代逻辑推理并且突出翻译的历史特殊性。
97-100

改译、契合与意义的创生——洪深改译剧《少奶奶的扇子》研究之一

摘要:洪深改译王尔德名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为《少奶奶的扇子》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改译者保留、放大了原剧中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元素。从哲学阐释学的认识框架去看,这种改译策略表达了在新文化的求新潮流中对本土文化的关切,实现了意义的创生,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伦理价值。
101-104

名著复译“误读进化论”——以《孙子兵法》复译为例

摘要:经典名著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性邀约历代译者进行多元阐释,译者间存在着争夺翻译史地位的相互竞争。前驱译者由于时间上的先在性占据了名著阐释空间,其译本为后世树立了阐释标准,因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后世译者唯有误读前驱译本才有可能突破前驱的影响,扭转后到劣势,赢得翻译史上的一席之地。本文以《孙子兵法》复译为例,历时地梳理《孙子兵法》翻译史上的各位强力译者,力求探讨强力的后世译者误读前驱译本的方式以及误读方式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名著复译“误读进化论”。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