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0-5544
  • 国内刊号:61-1023/H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70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4
  • 综合影响因子:1.49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教学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教学杂志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

摘要:在LOVE(U)IS A PATIENT(M)中,以M喻U,这就是隐喻;这时M是通过主体的意向性获得的,这就是对隐喻做出的意向性视域下的解释。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一次具体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于这一意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意向性结构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态度可分为三个次范畴。意向性解释的过程要诉诸一定的意向法则。
1-6

词汇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语〈相遇〉类动词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将类型学、词汇类型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引入英汉语的〈相遇〉类动词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1)英汉语的相遇类动词普遍具有多义性;2)这两种语言的该类动词词汇化的义素都大体相同。英汉语相遇类动词的主要区别在于:1)具体动词共词化的范围不同:英语该类动词的典型meet的多义性比其在汉语中的对应词“相遇”高很多;2)和英语相比,汉语有更多符合相互动词原型的相遇动词:很多含有“相”、“交”的动词都是不及物的。从类型学的角度,本文发现〈看见〉和〈相遇一社会(约会)〉共词化、〈相遇-空间〉和〈结识〉共词化有可能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7-13

也谈完成性

摘要:诸多体貌理论常用完成性及其相关的增量题元来表述事件结构及其语法体现。但完成性是否能够决定成句与否,决定语法体现的变异,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虽然完成性为小句类型、成句性以及语法体现的确定作出了贡献,但它的表述能力远不如许多语言学家所期望的。本文试图通过例子来具体表述完成性及其相关体貌理论模式的优劣。
14-18

罗伯特·金凯的魅力何在?——从《廊桥遗梦》可靠性成分看男主人公的刻画方式

摘要:本文以《廊桥遗梦》)男主人公为判断对象,分析其中的“可靠性”成分对刻画人物魅力的方式。行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1)金凯针对自身的可靠性评价;2)叙述者针对金凯的可靠性评价;3)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针对金凯的可靠性评价。分析过程将以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情爱发展这一基本主旨为立足点,对象是整个文本过程出现的前景化“可靠性”成分,以便说明它们对描绘金凯的男性魅力的作用,特别是由此再现的男主人公的性格角色以及对情爱发展的影响。
19-23

相邻吸纳:语言结构创新的一个动因——以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为例

摘要: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源于先秦汉语中的复合S-V-O句法型式,其中一个是描述事件的行为过程的核心式,另一个是描述结果状态的边缘式。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认知规律的制约和语言规约的促动,两式因意义相关、形式紧邻,核心式吸纳了边缘式,融合成形似简单的S-V-O式,使得两式中的动词(或其他形式的谓词)处于句法紧邻位置,最终在相邻吸纳原则的支配下融合,词汇化为一个双音节动词,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动补结构。相邻吸纳的运作不仅见于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其他语法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随处可见。相邻吸纳原则是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基本认知规律在语言结构组织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语言结构创新的动因之一。
24-29

隐喻和明喻异质论的认知解读——以相似性特征为研究视角

摘要:本研究采用句法倾向性评定任务考察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特征对比喻的表达句法形式的影响效应。调查采取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是相似性特征,因变量是句法倾向性评定分数。结果表明,具有关系相似性的词对较倾向于通过隐喻形式表达,具有表面相似性的词对更倾向于通过明喻形式表达。本研究从相似性特征的角度对隐喻区别于明喻的认知机制进行了解读,为隐喻和明喻的差异论提供了实证佐证;调查结果可以通过关系范畴理论框架下的结构相似理论进行解释。
37-41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通知

摘要:为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第二届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亚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9月27至2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本届国际研讨会是由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会、台湾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会和香港理工大学英文学院专业英语交流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
41-41

基于布朗家族语料库的英语现在进行体的历时考察

摘要:本研究基于600万词次,时间跨度近50年的三代英、美英语语料库,考察英语现在进行体在形式分布及意义演变方面的历时变化。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现在进行体的使用总体持续增长,增速在21世纪初显著加快;在语体、语态方面,除了表现出总体增长趋势外,也存在一些变异。英语现在进行体表达将来义和主观态度的情况也持续增长。研究还表明,书面语中的英语现在进行体存在明显口语化趋势;同时,英语现在进行体也表现出语义虚化的语法化倾向,这与英语语法的整体演变趋势一致。
42-47

英汉有定与无定的图式特征

摘要:名词短语的有定与无定在英汉语中的体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标示有定与无定的典型方式是使用定冠词the和a(n)加名词短语,体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有定或无定含义,而汉语则是使用光杆名词短语(barenoun),其有(无)定性受语序及语境的制约,体现为某种程度上的有(无)定性。本文利用Langacker对英语有定及无定结构的图式分析方法,一方面重新审视这一图式分析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借用这种图式分析方法考察“人来了”这种典型的汉语有定结构的图式语义特征,目的是用一种明晰的方式展现英汉语有(无)定含义表达的差异。
48-51
外语教学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

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

摘要:最近几年ESP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同时批评的意见也很强烈。这种意见认为ESP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需要教师有专业知识背景,而我们都不具备条件;这种意见还认为ESP并不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也就不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认为,这种意见实际上是对ESP的偏见和误解。如果这种偏见和误解不消除,就不可能使我国大学的ESP教学有很好的发展。
56-60

英语专业学生习得会话增量语用功能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与英语本族语者对比,调查分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习得会话增量语用功能的情况。结果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对会话增量的总体使用频次显著高于英语本族语者;就宏观语用功能而言,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会话增量调整命题内容的频率较高,而使用会话增量调节话语人际意义的频率显著较低;就具体功能而言,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更频繁地使用会话增量阐释命题内容、明确指称、缓和面子威胁和提供话头,较少限定命题内容、突显说话人态度、填补应对空白等。
69-72

有关英语学习者通过阅读附带习得词汇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引导阅读进程中词义的获取以促进学习者词汇知识的累积。研究表明,达到“5000”词汇阈限的学习者比未达到者词汇附带习得效果更好,且存在显著差异;而“3000”和“2000”词汇水平的学习者间词汇附带习得未见差异。阅读中引导学习者获取词义有助于达到“3000”词汇水平以上的学习者习得词汇,促进效果显著。低于此词汇水平,引导未见显著效果。两种引导获取词义的注释方式中,“直接给词义”加以引导下词义习得效果更好,但遗忘更快,词义记忆效果差。“两个词义选项”引导下的词义习得更为持久。
73-77
外语教学杂志外国文学评论

关于旅行小说的理论建构

摘要:旅行小说以道路叙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叙述人物在旅行途中的冒险和经历,来记述异域的风土人情,表现人物在旅行途中遭遇的困厄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以及揭示人物的精神成长或肉体毁灭等。然而这一重要的文学范式却没有引起中外文艺评论界的关注。本篇论文试图从旅行小说的叙事功能、叙事模式和叙事元等三个方面来从理论上建构旅行小说这一范式,以期从总体上给这一文学范式构建一个大致的轮廓。
78-81

论约翰逊小说《快乐王子:雷斯勒斯》的重复叙事

摘要:塞缪尔·约翰逊的惟一一部小说《快乐王子:雷斯勒斯》展示了一系列的传奇遭遇和经历,引人入胜。小说中所提出的问题关涉到人类的幸福真谛,人们对其所蕴含的意义看法不一。本文认为从小说中俯拾皆是的“重复”现象切入,按照西方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米勒的重复理论框架,揭示文本中“重复”的意义,是解读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
82-85

加勒比民族寓言的性别寓意——评《安妮·约翰》及《我母亲的自传》

摘要:牙买加·金凯德在其两部代表作《安妮·约翰》及《我母亲的自传》中,把民族与家庭事务、性别等联系起来,使得有关个体人物经历的叙事演变为曾遭受过殖民奴役的加勒比弱小民族的寓言,并上升为民族叙事。金凯德笔下的民族寓言具有“父性”和“母性”的寓意。作家通过“乡土母亲”、“母国”、“乡土父亲”、“父国”等再现错综复杂的后殖民状况,揭示加勒比民族认同建构所涉及的性别权力问题,表达对基于男性认同的性别化民族主义的质疑。
90-93
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理论与实践

面向现实需求的翻译人才能力结构再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翻译人才的能力构成正在引起众多关注。文章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翻译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向现实需求的专业翻译人才能力结构中,除了已经引起广泛讨论的各种能力外,还有必要增加修辞能力。文章从“修辞能力”的工作定义、认识层面上的修辞能力、实践层面上的修辞能力等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结合实例,分析论证从修辞视角认识翻译活动,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认知角度,培养修辞对比意识,帮助我们对一些翻译问题和现有翻译方法给予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现实的解读和应用;而带着修辞意识进行翻译实践则能使翻译产品更加满足现实需求,有效影响译语受众。
94-98

伪译的成因、功能和现代变异

摘要:描写翻译研究中的“假定翻译”概念把伪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加以考察。因此对特定翻译现象的语境化可以使我们看清伪译发生的功能、过程和结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个案例进行了语境化的考察。该项研究显示,社会对伪译的阅读和接受展示了文化转型阶段中国读者对翻译的接受和生产模式,伪译出现背后隐藏着伪译者试图通过化机制的操纵以达到攫取商业利润的目的。
99-103

翻译中的男性自恋考察

摘要:本文依据精神分析学说探讨翻译及译论研究中的男性自恋情结。父权制话语模式使翻译性别化,译者的男性自恋造成译本中女性叙事的湮没与扭曲,但译论研究者常以性别化隐喻彰显翻译的女性气质,突出表现在翻译批评的忠实标准和描述翻译过程的暴力模式。性别关系成为政治修辞时,性别自恋往往交织着政治焦虑。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