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专题笔谈、专题报道、临床新进展、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5725
  • 国内刊号:44-1193/R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4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48
  • 综合影响因子:1.36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实用医学 2014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实用医学杂志述评

三叉神经痛微创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是由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所致。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程度非常剧烈,所以患者的治疗愿望很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对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然而并不能根治,而且疗效逐渐下降;药物毒副作用也很大,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有证据[1]表明,三叉神经痛病程超过8年的患者,手术后更容易复发,因此美国神经病学会-欧洲神经病学协会联盟(AAN-EFNS)《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指出,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应尽快手术治疗[2]。
3375-3378

脑梗死合并短暂性脑缺血1例

摘要:患者男,7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 d,发作性意识不清1 d”入院。患者入院4 d前晨起时发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至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等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至1 d前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四肢间歇、短暂性抖动(类似肌阵挛样发作),持续5~10 min自行缓解,上述症状发作频率逐渐增加。
3378-3378
实用医学杂志专家论坛

影响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

摘要: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应该权衡于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和复发率低之间。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由Mullan等人于1983年首先报道,此术式的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损伤传导痛觉的有髓神经纤维,
3379-3380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手术理念

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表现为单侧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电击样剧烈疼痛发作[1]。由于后颅窝解剖特点,此病在黄种人中发生率较高[2]。其病因系三叉神经颅内段受周围血管压迫,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笔者的初步研究结果认为,该病的本质是三叉神经脱髓鞘变性和异位动作电位形成。对于那些在解剖上三叉神经根和其周围脑血管较靠近的人,
3381-3383

热烈祝贺《实用医学杂志》2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4年度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

摘要: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再次有20篇优秀论文入选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F5000)。自2012年F5000项目启动至今,本刊共有50篇优秀论文入选该平台,在全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中,本刊入选论文数继续保持在中上水平。本刊向此次入选的20位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3383-3383

提高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摘要: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1临床路径的严格实施
3384-3385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确切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因而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涉及中枢神经病变学说和周围神经病变学说,但这两种学说目前均不能圆满解释所有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感觉根入髓区(REZ区)
3385-3387
实用医学杂志专题报道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摘要: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3388-3391

祝贺《实用医学杂志》继续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摘要: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目(其中中文版300种,英文版15种)。《实用医学杂志》自2011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再次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实用医学杂志》的再次入选,是本刊各项评价指标稳步上升,学术质量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现,也是业内在专业、客观的期刊评价体系下,对本刊学术水准的认可和鼓励。
3391-3391

Mimics有限元分析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交互式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180例,VAS评分≥8分,随机分为2组(n=90):Mimics组(M组)和CT组(C组)。C组以患者术前颅底CT影像分析卵圆孔形态;M组通过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患者头颅CT影像进行重建和分析,比较2组穿刺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结果:M组穿刺成功率为100%,C组为92%(P〈0.05)。穿刺过程中C组6例发生血肿,1例误入口腔,M组无一例出现穿刺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VAS评分(1.6±0.3)分,M组术后VAS评分(1.3±0.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mics有限元分析软件能提高颅底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并有效减少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故能安全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3392-3395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手术(PBC)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PBC方法治疗的452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125例,疼痛累及第Ⅰ支70例;PBC在X线监视下应用Hartel前入法、通过鞘管导入4号Fogarty球囊进入Meckel腔压迫半月节,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住院3~9 d,平均6.1 d,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432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97.8%,术后患者感患侧面部麻木385例(85.2%),张口咀嚼略乏力248例(54.9%),口角疱疹139例(30.8%),复视2例(0.4%),症状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3.5个月,本组疼痛复发率约为10.2%(46例)。结论:PBC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十分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尤其对于高危或疼痛累及第Ⅰ支、各种手段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更有优势。
3395-3397

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进一步提高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后,继续探查三叉神经根与血管的关系,解除责任血管压迫,再行感觉根的定位毁损。对15例(68.2%)患者完成了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根减压微电凝定位毁损术适用于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应用前景广泛。
3398-3399
实用医学杂志临床新进展

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摘要:随着癫痫外科治疗的广泛开展,完善的术前评估仍是保证其疗效的基础,传统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以及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PET、脑磁图等为癫痫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临床中新近开展及研究的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3400-3402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进展

摘要: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不中断华法林较传统停用华法林并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显著降低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不中断华法林成为目前指南所推荐的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1]。达比加群酯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的新型抗凝药,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成为临床医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在此进行综述。
3403-3405

Apelin/APJ系统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摘要:1993年O′Dowd发现了APJ受体,是7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因未找到相应配体,故命名为孤儿受体(o GPCR)。直到1998年Tatemoto等从牛胃中分离提取出了其内源性配体Apelin。Apelin/APJ系统存在于多种器官和细胞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肺、淋巴细胞、胰岛细胞等,具有抗炎、调节血管张力、调节体液平衡、促进血管发生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
3405-3407
实用医学杂志基础研究

EB病毒诱发淋巴瘤中EB病毒核抗原-1的表达

摘要:目的:检测EB病毒(EBV)诱导正常人淋巴细胞发生肿瘤前后EB病毒核抗原-1(EBNA-1)的差异表达情况,为研究EBV诱发淋巴瘤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SCID小鼠体内EBV诱发淋巴瘤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BNA-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复制EBV诱发淋巴瘤动物模型,EBNA-1基因在6例“正常人”淋巴细胞和3例诱发淋巴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上调11 6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组相比,EBNA-1在诱发淋巴瘤细胞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EBV诱发淋巴瘤中EBNA-1的表达上调,EBNA-1在EB病毒诱发淋巴瘤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3408-3411

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外周神经病变神经传导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奥沙利铂诱发的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外周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预防组、防治组,除模型组外,余各组予以腹腔注射奥沙利铂(20 mL/kg)造模。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分别检测造模后6、24、72 h及7 d 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结果:造模后24 h,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P<0.05);并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并持续到7 d (P<0.05)。应用丹参酮ⅡA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变快、潜伏期变短(P<0.05),特别是防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奥沙利铂围化疗期运用丹参酮ⅡA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缩短病变持续时间,发挥保护外周神经的作用。
3411-3414
实用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30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再发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组),101例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再发脑梗死患者(未抗血小板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脑梗死分型,分析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再发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中合并冠心病、吸烟的比例高于未抗血小板组LI患者(P〈0.05);抗血小板组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抗血小板组AT患者(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血小板组再发LI合并冠心病、吸烟是其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P=0.027);抗血小板组再发AT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3,P=0.010,P=0.002)。结论:合并冠心病、吸烟是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AT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冠心病多血管床病变会增加LI和AT的复发。
3415-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