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辽河坳陷潜山内幕多期裂缝油藏成藏模式649-652

摘要:潜山赙层风伦壳可形成油藏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潜山内幕深部能否形成大规模油藏目前还十分清楚。以辽河坳隐西部凹陷兴隆台地区潜山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岩性、构通活动、生烃系统、输导方式等角度论述了潜山多期裂缝成藏模式的发育依据。建立了潜山多斯裂缝油藏成藏模式,认为兴隆台潜山带具有极好的油气源条件和运移输导条件:潜山内幕多期发育而不均匀分布的断层和裂缝可对油气运移起沟通作用。形成具有相互连通而又相对独立的多个含油气层段的油气藏体系。在该成藏模式指导下部置的兴古7#揭露了具有千八米整体含油幅度的特大型山内幕油藏,为在辽河坳陷乃至全国扩展潜山深层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图7表1参17

油气藏的年龄653-656

摘要:Miller(1992)和Macgregor(1996)根据对全球石油储量和大油田储量的时代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出它们的平均中值年龄分别为29Ma和35Ma,平均生存年龄分别为41Ma和55Ma。提出自然年龄的概念,即单纯由微渗漏和分子扩散作用造成油气藏(田)消亡的时间,并估算出大、中型气田和油田的平均自然年龄分别为70Ma和120Ma,无论是平均生存年龄还是平均自然年龄,相对于地质历史时间都很短暂。因此,古生代形成的油气藏(田)要在地史过程中保存下来,必须不断有烃源补给,或是具备各种晚期成藏的条件,储如烃岩晚成熟,构成图闭晚定型以及次生油气藏的形成等等。图3表1参11

油页岩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进展657-661

摘要:油页岩以丰富的资源、有利的特性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油页岩全球蕴藏资源量约有100000亿t,比煤资源量多40%;页岩油资源量约为4750亿t,比传统石油多50%以上。油页岩开采和应用有近200年历史,开采技术日趋成熟,综合利用经验丰富,由直接开采方式发展到地下转化开采技术,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到综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世界能源的紧缺和国际油价的居高不下更是油页岩工业再度崛起的催化剂。中国油页岩探明资源量约315亿t,位居世界第四,资源潜力十分巨大,应加强地质研究,了解资源分布规律,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以达到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目的。图2表2参35

中国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封盖保存条件662-666

摘要:在分析中国不同类型盆地46个大中型气田封盖及保存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气藏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盖层封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封盖能力最好,其次是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最差。根据天然气聚集时期的早晚对中国不同类型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保存特征进行研究,裂谷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时期一般应为N及其以后,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一般应为E—N及其以后,天然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差。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最高,其次是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最低。根据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封盖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克拉通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要的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的下限值约为3.1×10^9m/s,裂谷盆地约为7.0×10^9m/s,前陆盆地约为9.7×10^8m/s。图2表2参19

鄂尔多斯盆地储集层物性断裂对超低渗油气藏的控制作用667-670

摘要: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中,发现砂岩中发育大量的雁行状和X共轭状节理、裂缝、微裂缝以及局部断裂,以“超稳定地块”为前提的传统构造学说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基底断裂及后期构造活动衍生的一系列剪切变形所产生的储集层物性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不容忽视。鄂尔多斯盆地中,所谓“超低渗透”是指基质渗透率,不能代表地层总渗透率。储集层中剪切、挤压等构造应力产生的节理以及沿这些微破裂派生的溶蚀孔缝形成良好物性区带才是油气相对高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寻找勘探靶区时应重视构造因素对成岩作用、酸性流体输导、次生溶孔形成等的控制作用。图5参9

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671-676

摘要:近年的研究发现,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储集层产能评价和油、气、水层测井评价的准确性。分析了研究地区低孔低渗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集层产能和电性的影响,发现对于纯水层而言,在地层水电阻率及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孔隙喉道连通性越好电阻率则越低,相反,孔隙结构越差(孔隙喉道连通性不好)电阻率则越高。有些孔隙结构差的水层电阻率甚至会超过油层的电阻率,因而地层电阻率对油、水层分辨能力降低,测井解释难度增加。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孔隙结构改变岩电参数m值,可较好地解决孔隙结构影响低孔低渗油、气、水层测井解释准确性的问题。研究区块的应用表明,采用可变的m值计算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来评价油水层,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得低孔低渗储集层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64%提高到85%以上。图7表1参15

文留油田25东区块沥青垫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677-681

摘要:利用薄层色谱和全烃色谱分析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在文留油田25东区块鉴定出3层沥青垫,其测井响应特征与油层相似,对油藏起分隔作用,主要出现在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储集层中。沥青垫富含极性组分,其含量大于40%,远高于油层抽提物中极性组分的含量。饱和烃GC-MS分析结果显示,沥青垫、油层岩心抽提物和原油中正构烷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具有相似性,说明其中的烃类来自相同的烃源岩,具有相似的热演化程度,且未受到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沥青垫地球化学特征和测井资料表明,油田地层水体的长期冲刷与氧化作用是沥青垫形成的主要原因,沥青垫存在于油、水交互部位。图9参8

生烃化学动力学在川东北普光气田的应用682-686

摘要: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通过认识普光气田各个烃源岩层的贡献量、生烃关键期与构造演化的关系、油气成藏具体模式等,建立生烃化学动力学模型、标定参数,结合地区烃源岩参数和地史、热史资料,定量描述该地区的生烃过程及油裂解成气过程。认为:普光地区的主力烃源岩为下志留统泥岩;主要干酪根生油期为早二叠世末到早三叠世末期(距今286Ma至240Ma);主要干酪根生气期为中三叠世(距今240Ma至230Ma);主要气源是原油后期热裂解气,原油裂解成气的时间比较晚,主要油裂解成气期为早白垩世(距今144Ma至97.5Ma),从而决定了普光气田的成藏模式为“多期成藏,油气转化,晚期定位”。图2表3参33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生烃研究687-691

摘要: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下沟组属湖湘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一套纹层状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中有机纹层(藻纹层)结构发育,但非均质性很强,烃源岩中有机质纹层分布与其生烃潜量正相关,显示出其间的成生联质白云岩与该区已发现的“主体原油”之间的亲缘关系,藻纹层泥质白云岩是其主要烃源岩。高含有机质纹层的烃源岩不仅是优质烃源岩,由于其生烃物质的层状富集,在生、排烃过程中,更有利于微裂缝的形成和排烃。图7表2参11

盐间泥岩裂缝超压油气藏成藏作用——以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为例692-696

摘要:盐间泥岩裂缝性超压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与一般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相比,其成藏作用具有以下特征:白生白储;泥岩裂缝发育于超压层段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异常高压油气藏丰要发育在以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为主的Es3^2内,岩性为盐泥互层,砂岩不发育。盐间泥岩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生烃潜力巨大;烃源岩上、下被盐岩所夹持,盖层条件较好;储集层为泥岩裂缝,裂缝的产生主要由断层活动、异常流体压力及盐丘上拱泥岩发生破裂所致,裂缝主要为剪切裂缝和张裂缝。图5表1参14

华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生烃潜力分析697-701

摘要:华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有4种埋藏史类型:早期浅埋-中期抬升-晚期深埋型、早期浅埋-中期浅埋-晚期深埋型、早期中埋-中期深埋-晚期浅埋型和早期深埋-中晚期抬升型。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二次生烃”集中于古近纪,晚期生烃潜力大;济阳坳陷“二次生烃”以古近纪为主,晚期生烃潜力较大;临清坳陷“二次生烃”主要在侏罗纪-白垩纪,晚期生烃潜力小。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和埋藏深度,石英含量高、粒度粗的储集层物性条件好,有效储集层深度下限大。“二次生烃”深度上限与有效储集层深度下限共同控藏模式表明,东濮凹陷和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好,周口坳陷和临清坳陷较差。图5表2参20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容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702-706

摘要: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容空间发生变化,沉积中心随之迁移,地层厚度发生变化。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南北向、东西向剖面基础上建立了单盆和双盆两种可容空间的变化模式,并根据其不同特征将地层按可容空间分为3个带:可容空间增加带、转换带、减小带。根据南北向和东西向连井剖面及地层的沉积模式,分析不同可容空间变化带的特点,证实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地层垂向和横向上存在的可容空间变化。从单井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可容空间变化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说明可容空间增加带也存在有利于油气成藏的条件。图6参14

塔里木盆地西部康克林组沉积期沉积相及相模式707-712

摘要: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一二叠系发育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生物礁滩体。在对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期沉积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康克林组沉积期的岩性、岩相、沉积序列及相带的横向展布规律,建立了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认为: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期可划分出台地边缘礁滩、局限台地、潮坪3个沉积相带;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早期与晚期具相异的沉积环境,区域相带的迁移特征反映了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古地形对沉积格局的控制;康克林组沉积期礁滩体发育,横向上具良好的可对比性,分布范围广阔,是塔里木盆地西部重要的勘探目标层系之一。图6表1参11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713-721

摘要: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的裂陷作用是在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相关的左行旋转力和东侧古南海俯冲产生的近南南东向拉伸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而晚渐新世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构造动力是南海海底扩张;认为岩石圈热状态直接制约了上地壳伸展方式,北部坳陷带在相对冷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以半地堑构造为主的单断式裂陷带,而中央坳陷带在相对热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由半地堑和地堑组成的复式裂陷带。图12参23

塔里木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722-728

摘要:水平井是实现塔里木复杂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油气藏。在新油田高效开发、老油田剩余油淀控调查、气藏及凝析气藏开发、注水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10年的开发实践,逐渐形成了适合塔里木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的配套技术,超深水平井酸化技术、水平井术沦动态监测技术等。随着油田开发难度加大,应加强研究适合塔里木油田的水平井稳油控水技术,特殊油气氟水平井开发机理,水平井注水技术及水平井测井技术等。图6表8参13

“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728-728

摘要:2006年10月26至29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钻井工作部基础理论学组、北京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新成立的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承办了这次会议。

复杂分支水平井产能研究729-733

摘要:分支水平井是一项新型的油气开采技术,它能够数倍增加储集层泄油体积,但所引起的渗流问题十分复杂。用积分变换等方法首先求解封闭地层水平井的三维不定常渗流问题,通过渐近分析得到水平井的均匀流量拟稳态当量井径模型,再利用压降叠加原理建立复杂分支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水平井的分支数适当增加,则各分支的特殊采油指数下降、总特殊采油指数不断增加;若分支数过分增加,总特殊采油指数的增加幅度将不断减小,因此在钻井设计中存在合理的分支数;各分支的长度和夹角均影响分支水平井特殊采油指数的分布;若以各分支特殊采油指数均等为原则,需要设计合适的分支长度和分支间夹角,以便获得均衡的分支井特殊采油指数。此结果可用于复杂分支水平井的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图6参11

储集层微观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微观模拟研究734-737

摘要:为描述储集层微观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建立油水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运用逾渗理论描述微观渗流机制,模拟初次油驱和二次水驱过程,并对相对渗透率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模拟的有效性。利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水湿情况下孔喉比、配位数、形状因子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水相达到同样的渗流能力所对应的含水饱和度相对增加;配位数增大,两相共流区变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小,配位数对非润湿相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较大;形状因子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两相共流区变大。图7表1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