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专家论坛
中国大油田的分布特征与发现前景127-130

摘要:大油田在石油储量增长和产量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截至2004年底,中国大油田的可采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77%,2004年大油田产量占全国石油产量的70%.中国大油田的储集层主要是白垩系和第三系的陆相碎屑岩,圈闭以背斜圈闭和混合圈闭为主,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大油田发现的高峰期.中国的大油田主要分布在富油气凹陷中;凹陷的资源丰度越大,发现大油田所需的时间越短;凹陷的资源量越大,发现的大油田规模也越大.中国目前整体勘探程度比较低,未来在中西部地区和海域都可能有大油田发现.图6表1参10

油气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理论与实践131-135

摘要:目前国外预测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成因模型法、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和信息集成法三大类.成因模型法主要考虑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而未充分认识到钻探结果对勘探的重要指示作用,适用于勘探初期、缺少探井的地区;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主要以钻探结果为基础、以地质统计方法为手段来预测油气分布而未充分考虑油气的成藏地质条件,适用于钻探程度高、油气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地区;信息集成法集与油气空间分布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勘探工程等信息为一体,能够综合反映油气空间分布的特征,用图件表示油气资源的分布,其预测结果直观、合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信息集成法要适应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必须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应用层序地层学等先进地质理论方法,准确预测储集砂体的有利发育带,再结合其他成藏地质条件,并根据勘探数据的丰度和精度,选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油气空间分布特征.图3参18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用成岩岩相分析法剖析轮南东斜坡东河砂岩非均质性储集层136-140

摘要:对塔里木盆地轮南东斜坡东河砂岩非均质性储集体进行成岩岩相分析,划分为6种成岩岩相.广泛发育的碳酸盐致密胶结相及非致密胶结相在成岩早期就导致了储集层强烈的非均质性;局部溶蚀作用发育的碳酸盐非致密胶结-弱溶蚀相、剩余原生孔隙弱溶蚀相和剩余原生孔隙溶蚀相,是成岩晚期储集性得到改善的结果.成岩岩相与储集层类型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V类非储集层由碳酸盐致密胶结相组成;Ⅳ类差储集层主要由碳酸盐非致密胶结相组成;Ⅲ类较差储集层主要由碳酸盐非致密胶结-弱溶蚀相(原生孔隙相次之)组成;Ⅱ类中等储集层主要由剩余原生孔隙-弱溶蚀相(次之为碳酸盐非致密胶结-弱溶蚀相)组成;Ⅰ类好储集层主要由剩余原生孔隙-溶蚀相组成.从相带展布及构造特征预测指出:Ⅰ类好储集层主要展布在研究区沿尖灭线一带,圈闭类型以构造-成岩型为主,Ⅱ类中等储集层展布在北部雀马1井-草3井斜坡带上,圈闭类型以成岩型为主.图5表1参10

岩溶在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储集层中的重要作用141-144

摘要: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气藏裂缝储集空间有限,岩溶发育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喜马拉雅褶皱期,下二叠统致密灰岩孔隙水量极为有限,地表水难以渗入地腹岩层,故不具备形成岩溶的条件.对钻井获得的较大储量缝洞型气藏分布、地表充填溶洞调查、井下钻遇溶洞与断层的关系、溶洞风化壳充填物及地层水同位素的特征等分析,均反映出东吴期暴露岩溶在溶洞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早期成岩致密化,通过溶蚀扩大节理面和层理层面发生岩溶作用,并形成以管道状为主的洞穴系统,为现今缝洞型气藏提供了天然气储渗的主要空间.图3表1参1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大中型油田形成条件与勘探策略145-149

摘要: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分布规律,寻求现实有效的勘探部署策略,以尽快实现选区油气突破和油田(藏)发现,通过对其石油地质条件的系统分析和勘探开发实践的思考总结,认为鄂南中生界油气既具有大面积生成、分布、富集并连片成藏的特点,又在不同层位和空间上聚散不一,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格局;油藏类型以隐蔽性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及岩性油藏为主,大型有利沉积相带与低幅度局部构造及其集中分布、组合发育的大规模低幅度构造背景是控制油气大面积聚集成藏的主要因素,也是大中型油田发育的基本条件.结论:在鄂南中生界这样一个具备大中型油田发育条件但勘探手段颇受限制的地区,应该兼顾上下油层,以钻井为主要手段,实行规模化勘探策略.图4参13

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湖相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150-153

摘要:分析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连续取心井段的岩心,发现了存在浅水湖泊沉积的证据,据此认为馆1+2砂层组属于浅水湖泊沉积,而非单一的河流相沉积.沉积期间,湖盆地形平坦、水体极浅,湖平面受气候影响频繁振荡式升降变化,沉积物表现为氧化、还原环境交替的红灰相间的细粒结构,湖泊沉积构造(如波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和波痕等)发育.根据岩性、沉积等特征,划分为水道、砂坪、混合坪、泥坪和沼泽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洪水期和枯水期各微相的发育特点和平面展布不同.馆1+2砂层组属于湖相的观点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图5参9

自生矿物序次是确定包裹体期次的根本依据154-160

摘要:包裹体本身的一些参数(如均一温度、盐度和荧光强度等)并非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单调增加或单调降低的,故判别包裹体形成期次不应仅局限于其本身属性,而应该着眼于鉴别其母体--宿主矿物的序次.从包裹体形成的结晶学和矿物学机理的角度,根据包裹体与其直接宿主矿物形成的同时性,自生矿物序次是确定沉积岩包裹体期次的根本依据,这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不仅适用于原生包裹体,也适用于次生包裹体.对包裹体"源-位-期"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指出不同类型"源位-期"关系的包裹体分期定时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指出无论是盐水溶液还是烃类包裹体,其形成期次与成藏期次并非等同,应注重从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上鉴别成藏期形成的包裹体,以正确厘定成藏期次和时间.在包裹体实验分析中,应先鉴定期次,后测试分析,以便正确运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地质问题.图9表1参16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关于维护科技道德、加强自律的联合公告160-160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161-166

摘要:四川盆地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其间夹杂发育膏质岩类,且经历过较大的埋深,有利于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发生和H2S的形成与聚集.TSR形成的H2S溶于水后显示出较强的溶蚀性能,在深部储集层中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促进碳酸盐岩次生孔洞的发育和优质储集层的形成,H2 S含量越高,含H2S储集层埋藏越深,储集层性质越好.基于此,可以运用H2S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来预测深部优质储集层的分布.川东和川西北地区中、下三叠统白云岩储集层都含有一定的硫酸盐岩且经历过较高的温度,目前埋藏较深,是H2S形成的最有利层系,也是优质储集层最发育的层位.图3参36

歧口凹陷油气聚集量模拟167-171

摘要: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新构造层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应用自主开发的“油气聚集量模拟系统”,对歧口凹陷的埋藏史、有机质演化史、生烃史、排烃史以及油、气的二次运移史(包括残留量、渗漏量和聚集量)进行了动态和全面的模拟,特别是应用“有效运移通道空间系数”、“动力分配系数”、“距离分配系数”和“面积分配系数”等概念和思路,模拟计算了各区带油、气的聚集量和聚集强度,对各区带进行了综合评价,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图10表3参6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裂缝和断层分布及其对天然气富集区的影响172-177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了断层和3种类型的裂缝.裂缝类型有区域构造缝、水平缝(包括层理缝与缝合线)和成岩缝,其中,区域构造缝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上古生界各层位均发育,缝合线在山2段中下部和太原组灰岩中都可见到,层理缝仅见于山西组山2段中下部,成岩缝仅见于石千峰组千5段.断层为逆断层,断穿了上古生界下部气藏的区域盖层和烃源岩.裂缝和断层分布对研究区重点勘探层位山2段、盒8段和千5段的天然气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伴生的层理缝和缝合线的分布控制了山2段天然气富集区;区域构造缝的分布促进了盒8段天然气的富集;而千5段天然气的富集则依赖于本区断穿上石盒子组的断层和区域构造缝的分布.图6表2参29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第3期部分文章预告177-177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模式178-183

摘要:以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对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类型、沉积演化和沉积特征、储集性能与烃源岩生烃潜力等成藏地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勘探潜力.渤海湾断坳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类型多,资源丰富;松辽盆地断陷结构发育早,坳陷结构发育明显,但该大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大.在对隐蔽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时空配套史等成藏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对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总结出5类基本成藏模式,包括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岩性圈闭及火山岩等.图3表1参18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中国石油2010年海外产量翻番183-183

摘要:中国石油未来海外产量战略布局是:非洲3000万t、哈萨克斯坦2000万t、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分别形成1000万t产量规模。到2010年海外油气作业产量目标力争达到8000万t以上,将比2005年的海外原油作业产量翻一番略多。

近期国内油品市场综述183-183

摘要:春运第二次高峰开启了节后市场的又一波行情,价格机制改革和汽油恢复出口引发了汽油价格上涨的信心。汽柴油市场角色较春节前发生了重要转换,柴油走势稳中疲软,汽油走势持续强劲。2月以来,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先后出现汽油资源抽紧、销量上升、价格上涨的局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对此因势利导,积极推价稳价,普遍上调汽油价格50~100元。提价后,市场积极认同,销量稳中略升。资源渐显紧张,逐步辐射至西南、西北等内陆地区,汽油价格不同程度回升。华中部分地区因河运不畅,汽油配置兑现迟缓,出现加油站脱销断档,成为汽油紧张的重灾区。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东部成藏作用初步研究184-188

摘要: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依拉克气田由下白垩统舒善河组下部的3个凝析气藏组成,具有超高压、常温、孔隙型碎屑岩储集、超深层、层状边水、富特富凝析油含量特征,是乌什凹陷发现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气田.依拉克气田的成藏模式为烃灶远端侧向供气,通过断裂和裂隙与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形成的网络充注,封存箱内渗流成藏.乌什凹陷东部烃源条件良好,盖层发育,中、新生界具有3层压力结构,深部存在区域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是富集形成规模大的油气藏的有利区域.远离烃灶成藏的特征证实该区属于库车超强充注油气系统的一部分,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有望发现更多的特富、富凝析气藏和油藏.图6表1参12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长庆油田成为中国重要油气产区188-188

摘要:2005年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为1540万t,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已连续6年油气净增长量居中国石油首位。长庆油田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储集层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189-193

摘要: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与评价技术思路分4个层次:以基于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小层对比、构造解释作为基础研究工作;基于地震属性提取的岩性油气藏的定性识别技术;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和少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静态定量评价技术;基于多井拟测井参数反演的岩性油气藏的动态定量评价技术.以准噶尔盆地SN31井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为例,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流程.采用岩性油气藏的储集层预测及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岩性-地层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图10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