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专家论坛
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1-7

摘要: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是指成气过程中生气母质的转换和生气时机与贡献的接替.有两层含义:一是干酪根热降解生气在先,液态烃和煤岩中可溶有机质热裂成气在后,二者在成气时机和先后贡献方面构成接力过程;二是干酪根热降解形成的液态烃只有一部分可排出烃源岩,形成油藏,相当多的部分则呈分散状仍滞留在烃源岩内,在高一过成熟价段会发生热裂解,使烃源岩仍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这一理论的提出,回答了我国热演化高一过成熟地区勘探潜力问题与天然气晚期成藏的机理问题,对拓搌勘探领域有重要并意义.图11表2参40

中国南方高、过成熟区海相油源对比问题8-14

摘要: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高成熟(R.值大于1.3%)、过成熟(R.值大于2%)烃源岩的分布很广,其中古油藏沥青和油苗十分丰富.以往利用常规生物标志物(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萜烷等)进行油源对比问题不少,因为随着成熟度增高,原油、沥青和烃源岩的常规生物标志物分布趋于一致,失去了指示原始生物组成特征的意义,也完全区分不开不同层系的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因为有明显的热演化分馏作用,也难以用于精细的油源对比.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研究证明:在高、过成熟条件下,三芳甾烷仍能区分不同层系、不同岩性(泥岩、灰岩)的烃源岩,且不受成熟度的影响,很有希望作为高、过成熟区油源对比的有效指标.对比结果表明:南方海相有效烃源岩主要是泥质岩而不是碳酸盐岩.中国南、北方的海相、陆相烃源岩中都有高、过成熟烃源岩,因此,关于高、过成熟烃源岩区的油源对比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图12表2参15

中国天然气资源研究15-18

摘要:中国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47万亿m3,最终可采天然气储量14万亿m3.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东海、莺歌海、琼东南、松辽、珠江口、渤海湾、准噶尔等11个盆地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量约占总量的80%左右;东部占8%;海域占12%.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勘探程度仍然很低,勘探潜力大,勘探领域多,中国陆上主要天然气勘探领域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四大气区和松辽深层为主;海上以东海、莺歌海、琼东南以及珠江口盆地为主.中国煤层气资源也较丰富,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为27.3万亿m3.图3表1参2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库车坳陷油气相态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其控制因素19-22

摘要:通过对库车坳陷不同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研究,发现库车坳陷油、气相态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不均一性.造成这种非均一性的原因有:烃源岩成熟程度的差异引起气/油比以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成烃母质不同,造成液态烃与气态烃产率变化的多样性;在盖层封闭性稍差地区、有断裂破坏地区,天然气大量散失可形成残余油藏.库车坳陷存在多期成藏、多期构造运动,可捕获不同期的油气.图6表1参23

海相“有效烃源岩”定义及丰度下限问题讨论23-25

摘要:根据南方海相地层构造复杂、寒武系页岩等生烃过程早的特点,提出'海相有效烃源岩必须对现有圈闭或晚期成藏有过实质性贡献'的补充定义.建议在烃源岩评价中加入'时效'概念和相关参数.碳酸盐沉积相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隐藻碳酸盐是碳酸盐中最主要的烃源岩,不同成熟度的海相烃源岩应有不同的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图2参12

苏北盆地3种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砂体储集性能对比26-30

摘要:苏北盆地由一系列小型断陷组成,不同部位发育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湖盆扩张期发育的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扇三角洲坡降大、近物源,碎屑流沉积发育,颗粒粗、磨圆度低、分选差,前缘相中一般缺少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平原水道物性差,一般不是有效储集层,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是重要的储集体;辫状三角洲坡降中等,平原亚相以辫状河道发育为特征,前三角洲亚相发育水下滑塌重力流和浊流,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滚动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浊积岩和水下滑塌重力流水道砂体也是重要储集体;正常河流三角洲坡降较缓,岩性细,分选好,与滨浅湖相伴生,生物碎屑灰岩、滩坝和分流河口砂坝厚度大,位于沉积序列的上部,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图7表1参6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及勘探前景31-34

摘要:川东北飞仙关组发现了迄今四川盆地最大的它源常压型鲕滩气田.根据天然气组分、储集层沥青以及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古油藏原油裂解,为富含H2S的干气,H2S的形成与硫酸盐岩热化学还原作用有关.天然气的运移富集受古隆起背景的控制,分布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区域性膏盐岩盖层之下,气藏形成于受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中,有岩性-构造型和构造型两种成藏模式,控制鲕滩气藏规模的两大关键因素是有利沉积相带内经白云岩化、溶蚀次生改造后储集性能极大改善的鲕粒岩和与构造圈闭的有效匹配,属于印支晚期燕山期聚油气、喜马拉雅期调整定型成藏的晚期成藏类型.岩性-构造型气藏包括罗家寨、渡口河及铁山坡气藏等,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的鲕粒岩聚油气、液态烃类深埋裂解以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形成、流体局部调整、构造控气的成藏过程;构造型气藏包括金珠坪气藏,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虽有油气运移,但受储集空间所限未形成大规模液态烃类的聚集,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形成后由构造控气.鲕滩气藏鲕粒岩分布广,资源潜力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图4参1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段相对高孔渗砂岩储集层的控制因素分析35-38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砂岩发育于盆地东北三角洲沉积体系和盆地西南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低孔、低渗储集层,但其中存在达到建产规模要求的相对高孔渗砂岩.通过大量地质分析、室内实验研究,认为有利于相对高孔渗砂岩储集层原生孔隙保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席状砂、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异常压力差,与成岩作用有关的烃类早期充注占位,绿泥石包膜的发育和分散的石英胶结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有机酸溶蚀作用形成的各类次生孔隙进一步改善了砂岩储集层的物性.在具备上述基本地质条件且几种影响因素同时作用的地区,有望发现相对高孔渗砂岩储集层及商业性油气藏.图2表1参19

迪那2气田古近系低渗透储集层形成机制分析39-42

摘要: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2气田古近系储集层为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的碎屑岩,同一相带的储集层物性与粒度负相关,油气主要产自于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之中,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溶蚀粒间孔、溶蚀构造缝和构造裂隙为主.经综合分析认为,其原因与前陆逆冲推覆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对沉积旋回性、沉积水体盐度变化及物源区变化的控制密切相关.构造相对活跃期为沉积水体成化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粗碎屑岩,同生期胶结作用强,而浅埋藏早成岩阶段碳酸盐和硫酸盐胶结物充填强烈,致使物性进一步变差,并且不利于晚成岩A阶段的溶蚀作用进行.而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的物源区较远,水体盐度低,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相对高,同生期胶结作用弱,原生孔隙保存较多,浅埋藏早成岩阶段的胶结作用较弱,晚成岩A阶段的溶蚀作用较强,因此储集层物性要优于粗碎屑岩.构造破裂作用使迪那2气田古近系储集层物性获得改善.图3照片5表2参8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下石炭统薄层砂体沉积层序与砂体预测43-45

摘要: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依据丰富的岩心和测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下石炭统下泥岩段海相薄层产油砂体进行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该套薄层砂体是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层序Ⅰ高位体系域的低能砂质滨岸相沉积,发育的多个明显向上变粗的准层序又构成一个(弱)前积准层序组.层序Ⅰ高位体系域发育早期为远滨环境,随着海平面的缓慢下降逐渐过渡为远滨和临滨-前滨环境交互,最后演变为滨海平原.识别出的5个单独薄砂体由下向上逐渐向海迁移,砂体间由海相泥岩分隔,互不连通,呈孤立的席状透镜体,侧向相变为泥岩;平面上砂体沿古海岸线发育,其走向大致为北西-南东向.薄层砂体砂岩粒度细、厚度薄(薄于3m),但分布广,发育明显受层序(体系域)背景、古地貌和物源控制,其分布面积远大于已知油田的面积,有希望寻找到主要受岩性控制的较大型地层油气藏.图4表1参10

苏北盆地浅层天然气藏成藏条件探讨46-49

摘要:苏北盆地深度小于1500m的浅层天然气资源丰富,已在新近系盐城组发现周庄气田和溪桥气田,在古近系阜宁组发现刘庄气田.苏北盆地浅层虽然仅局部地区的阜宁组生成来熟-低熟油,但储盖条件较好,且下伏层位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盐城组或部分地区阜宁组圈闭配置理想的条件下形成了气藏.苏北盆地天然气藏的发育受断裂、气源、生气强度和盖层等4个因素控制,其中断裂为主控因素.根据气源,可将气藏成因类型划分为3种:生物气-低温热解气(刘庄气田);油田伴生气凝析气(周庄气田);多源混合气(溪桥气田).3种成藏模式为:①刘庄气田为自生自储型生物气成藏模式;②周庄气田为下生上储型热解气成藏模式;③溪桥气田为有机气和幔源气混合成藏模式.图4表1参14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油气来源及其成藏过程50-54

摘要: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分布于下石炭统和中、下侏罗统.下石炭统为Ⅱ型海相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以湖相的Ⅱ-Ⅲ型杨叶组烃源岩为主,其次为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油气源对比表明,喀什凹陷的克拉托、杨叶等油苗主要源自中侏罗统杨叶组的湖相烃源岩,阿克1井天然气主要源自石炭系Ⅱ型烃源岩.成藏过程研究表明,阿克1井天然气主要聚集了石炭系烃源岩在R.值为1.5%~1.8%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具有晚期阶段聚气的特征,这是造成阿克1井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的主要原因.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烃类在上新世早期形成油藏,在上新世晚期受到破坏形成地表油苗或油砂.图7参26

生物气-低熟气藏形成条件与资源分布研讨会召开54-54

摘要:为了拓展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加快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促进我国生物气研究和勘探工作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贾承造院士的提议,“生物气低熟气藏形成条件与资源分布”研讨会于2005年3月10日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召开。来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鄂尔多斯分院、大庆油田分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

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55-62

摘要:逆冲断层叠加组合形成的冲断构造带或褶皱冲断带是地壳中一种常见的构造单元,按构造环境的不同,可分为6种基本类型.近年来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表现在:①成因机制,地表作用过程与褶皱冲断带演化之间的动态作用;②褶皱冲断带中的基底卷入构造与先存张性断层挤压复活(反转)的影响,基底卷入变形与盖层薄皮滑脱变形的耦合作用;③断层相关褶皱作用机制以及可以反映褶皱作用时间与机制的生长地层的结构特点;④冲断活动对油气成藏关键事件的影响和对油气藏分布的制约作用.大多数褶皱冲断带由于先存张性断层的复活表现为薄皮冲断作用与基底卷入冲断作用的联合,很多的断层相关褶皱具有复合成因,且变形机制与运动学过程随时间而变化.关于滑脱褶皱、翼旋转褶皱机制以及生长地层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对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的认识.冲断作用加速了烃源岩的热演化,改善了储集岩的储集性能,提高了排烃效率,增大了运聚概率,形成了大量构造圈闭,导致油气成藏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有效匹配,形成了一系列大油气田.由于冲断构造样式与运动学特点的差异,不同的褶皱冲断带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变化较大,油气田分布规律各异.图8参66

东营凹陷深陷期构造坡折带与低位扇序列63-67

摘要:以钻井剖面相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岩性、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及层序类型分析,研究东营凹陷深陷期层序的构成,着重探讨其中低位扇的沉积相类型、发育的控制因素及沉积序列.认为低位扇与构造坡折带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坡折带类型、规模和发育部位控制了低位扇的类型、规模和分布,形成了典型的陡坡型和缓坡型低位扇沉积序列.陡坡型低位扇体在'有限后退或持续下陷型'边界断裂控制下,从盆缘到中心依次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深水浊积扇序列;缓坡型低位扇体在断裂坡折带控制下,发育了盆缘陆上下切谷充填及低位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及缓坡深水浊积扇序列.图5表1参26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中国石油非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68-71

摘要:近10年来,随着非地震勘探仪器设备观测精度的提高和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进步,非地震勘探在中国石油(PetroChina)的13个油田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总结非地震勘探技术进步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非地震勘探技术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勘探中的几个应用实例.在综合10年来国内外非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动态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非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四大趋势:高精度三维非地震勘探;非地震油气预测;非地震储集层描述与监测;联合勘探与综合处理解释.参30

胜利油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勘探核心技术72-74

摘要:经过40年勘探,济阳坳陷相对简单、埋藏浅、易于勘探的碳酸盐岩潜山已钻探完毕,下古生界油气藏勘探进入难于新发现潜山和地质情况复杂的局面.经过不断攻关研究,胜利油田逐渐形成了以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测井、模式识别和配套井筒工艺为核心的碳酸盐岩潜山勘探配套技术,包括圈闭描述、储集层预测、含油气判识和油气层保护等.在其指导下,济阳坳陷近几年发现了富台油田、桩海亿吨级潜山含油目标区,突破了渤南深层潜山油藏.图3参15

用微地震法监测压裂裂缝转向过程75-77

摘要:应用微地震法,全程监测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3口井、7个层(次)的压裂施工过程,监测结果与油田生产动态相符,取得了成功.监测中发现了有代表性的3种形式的裂缝转向机制:①对于不同因素控制的不同走向的两条裂缝,分别压开转向效果最明显;②对于同一因素控制下的裂缝,尽管初裂缝走向不同,但裂缝在延伸过程中仍转回原来的方向,由于起点不同,二者只是平行,并不一定重合;③同一因素控制下的裂缝也可能出现小角度转向,由于偏离的方向小,受到的转回原来方向的约束力也小,可以出现较长的、不同走向新缝.其中,以压开不同控制因素下的两条裂缝效果最好.总结监测结果,得出判定裂缝发生转向的3个标准:①监测到的裂缝走向、形态不同;②第二次压裂的破裂压力应比第一次压裂的破裂压力显著升高;③新裂缝与原来的裂缝不是同一条缝,观测到的裂缝高度也会有所差别.这些标准与实际情况十分吻合.图4表2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