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人口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7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人口与发展论坛、人口与社会、人口调查与分析、老龄问题研究、人口流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医学、学术争鸣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6087
  • 国内刊号:11-1489/C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250
  • 创刊时间:1977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4.58
  • 综合影响因子:3.9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口研究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口研究杂志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

“六普”报告的婴儿死亡率误差和实际水平的估计

摘要:婴儿死亡率在人口死亡研究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婴儿死亡是死亡力随年龄变化过程的起点,而且对以后的死亡力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过去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婴儿死亡漏报,导致婴儿死亡率与实际有较大出入。文章从174个国家数据所反映出的婴儿死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普查数据与卫生部检测地区婴儿死亡的对比、各省婴儿死亡数据的对比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婴儿死亡存在明显的“漏报”。从死亡报告误差发生可能性相对较小的幼儿死亡着手,在对各省的幼儿死亡率进行的修正基础上,根据婴儿死亡与幼儿死亡之间的稳定关系对各省的婴儿死亡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出修正后的全国婴儿死亡率为17.27‰,普查的婴儿死亡漏报水平曲78%.
3-16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入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25-40

高校扩招与育龄妇女生育模式的转变——以河北省为例

摘要:普查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少生、早育”型向“少生、晚育”型的现代生育模式转变。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表明,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是推动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动因之一,在生育模式的变化幅度中,34.70%可用高校扩招的因素来加以解释。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作用,河北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在2000~2010年间提高了0.3岁,年出生人口规模减少了6万人以上,TFR水平下降了0.10点。在未来10年间,高校扩招对生育模式的影响作用会更加显著。不仅如此,高校扩招的人口学效应是多方面的,对人口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41-53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估计

摘要:生育水平不仅是衡量人口发展状况的基础性指标,也是关系到国家战略性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对官方公布的出生或生育数据质量的质疑不断,加之不同学者所估计的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1990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真实生育水平成了一个谜。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对2000年、2010年普查数据、最新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最新的户籍登记数据的评估和比对,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人口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综合多种数据、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结论是200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
54-65

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

摘要: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比分析发现,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呈现“五升高”、“四缩小”和“一增多”的特点:全国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升高、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各类受教育程度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全面升高;出生性别比的地区间差距缩小、城乡间差距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距缩小、孩次之间差距缩小;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和极端严重偏高的省市区增多。上述特点表明,过去10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扩散”迹象:从汉族向少数民族扩散、从乡村向城市扩散、从高孩次向低孩次扩散、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向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扩散。鉴于此,建议我国降低出生性别比的工作应该“控高”与“防扩”并重。
66-72
人口研究杂志老龄问题研究

老龄问题群体分析视角理论框架构建研究

摘要:老年群体更替已逐渐成为我国入口老龄化的一种常态化现象。但在已有研究中,重点依然是老年人数量和人口结构。因此,关注老年群体更替并建立一个相应的群体分析视角是必要的。文章提出了包括概念、理论、命题、指标和运用等部分的群体分析视角理论框架。框架中的老年群体是指出生同批和经历同期的人口学群体;老年群体差异是由环境、社会建构及其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为生命历程理论、动态老龄化理论和混沌理论等;其差异性,既表现在背景、能动性和需求方面,又表现在影响和政策构建方面;并可通过背景、能力(行为和观念)、需求等指标进行衡量;重视群体更替、关注其能动性、辩证分析影响、增加政策的群体更替视角等均是运用中的重要问题。
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