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9 03:06:20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1)

Abstract: The ventilation and comfort air conditioning project commissioning supervision methods and key point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commissioning supervision method; debugging essentials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通风空调工程由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组成。通风系统由送排风机、风道、风道部件、消声器等组成。而空调系统由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机、空气输送管道输送与分配,以及空调对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及清洁度的自动控制和调节等组成。通风与空调系统组装完成之后,必须进行调试,目的是检验设计和施工的效果能否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调试是安装工程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1、通风与空调工程调试的监理方式

1.1 通风与空调工程调试的工作方式宜为巡视、抽检和旁站,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实施。

1.2 在单机调试时监理工程师应采取旁站的方式,检查设备的接线及各组装部件的组合状态是否符合设备安装说明文件要求。

1.3 在系统调整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采用巡视的方式,检查的内容主要是:①调试的人员是否具备资格。②测试调整的方法是否正确。③调试的记录是否完整。④调试过程是否按方案进行。⑤调试工作的进度是否符合进度计划。

1.4 在施工单位调试结束,持报验单报验后,监理工程师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检。检查的内容:①设备运行参数是否符合设备技术说明书的要求。②末端设备的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③室内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控制机构的动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通风与空调工程调试的监理要点

2.1 认真审查施工图在空气调节工程中,应重点审查:⑴室内、外设计参数是否选取正确。⑵每个房间新风口的新风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该室内人员的要求。⑶每个房间的末端设备的风量是否满足换气次数的要求,冷量满足房间负荷的要求。⑷系统总风量和新风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整个系统的要求。⑸制冷设备、制热设备、冷却塔、风机的设备参数是否满足系统的要求。⑹各种调节阀门设置是否合理。⑺自控设备是否科学适用。⑻安全和减振设备是否齐全。

在通风系统中,应重点审查:⑴系统总风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稀释污染源换气次数的需要。⑵风机的设备参数是否满足系统的要求。⑶阀门的设置是否满足调整的要求。

在排烟系统中,应重点审查:⑴排烟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排烟分区排烟量的要求。⑵排烟口的设置是否合理。⑶防火阀的设置是否合理。⑷排烟风机的选择是否和系统需要匹配。

在正压送风系统中应重点审查:⑴送风总量是否标注,其选择是否满足要求。⑵保持的正压范围是否标注,能否满足要求。⑶正压送风口的设置是否合理,每个风口的风量是多少。⑷风口的开启顺序是否合理。⑸排烟风机的选择是否和系统需要匹配。⑹超压排气设备是否考虑。

2.2 调试单位和人员资格的审查调试工作由安装单位或安装单位委托的有资质的调试单位进行。普通的安装工人一般不能胜任调试工作,应由具有经验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人员数量要满足调试工作的要求。

2.3 认真审核施工单位的《调试方案》按照规范的要求,施工单位在调试前应编写调试方案。监理单位要对《调试方案》进行审查。在审查方案时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⑴调试的程序是否正确。调试应按下列程序进行:①单机试运转及调试。②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③系统连动调试。对于常见的民用建筑只这三步的调试工作即可。对于生产工艺系统,还要进行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的测定与调整。

⑵调试方法是否正确。单机调试时,小型的设备由安装单位进行,而大型的设备如:大型制冷机组和锅炉一般由厂家调试。调试前,应重新对照接线及安装说明书检查设备的接线、各部分的组装情况,进而试启动,确认无异常声响后,连续运行规范规定的运行时间,在此期间,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

3、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要点

3.1 空调系统测定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空调系统风量(包括系统总风量与每个末端风口风量)的测定与调整。系统在安装时应在主干管部位装设测量孔,总风量测定与调整时,在此部位测定风机总风量,再按照规范附录A测定漏风量,系统总风量=风机总风量-漏风量。系统风量的测定与调整可采用“基准风口法”,为此方案中应制作“风口风量计算表”,将每一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以备调整时使用。②空气处理设备(新风机及风机盘管等)测定与调整。空气处理设备的测试与调整应在设计室外条件下进行,一般安装完工未必正好处在室外设计条件季节,因此这部分工作必须等待条件具备方能进行。③空调房间空气状态参数(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的测定与调整。当系统运行基本稳定后,即可在室内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点测定室内温度和湿度。测定应在工作时间内每隔0.5~1.0小时测定一次。为了稳定空调房间的空气参数,应使房间保持不大于50N/m2的正压。④系统消声效果的测定与调整。如房间内有噪声时,还要用声级计测定噪声,确保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⑤冷冻水和冷却水系统的测定与调整。该部分的调整应和风系统一起在设计室外条件下进行,应测定调整系统总水量和各空气处理设备的水量。

防排烟系统的调试内容包括:①排烟口动作的调整。各排烟口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启闭。②排风量的测定与调整。

正压送风系统的调试内容包括:①送风口动作的调整。各送风口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启闭。②送风量的测定与调整。③正压的测定与调整。调节超压排气设备和系统阀门,使室内正压满足消防和设计的有关规定。

审查调试仪器和工具是否满足调试的要求。调试的仪器要齐全,性能要满足测试要求,根据需要制作或购买调试需要的调试工具。调试的仪器和工具主要有:①干、湿球温度计。②风速仪。③微差压力计。④孔板流量计。⑤整流栅。⑥声级计。

时间的安排是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求和调试程序的要求。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对调试人员数量的安排和工序的安排进行认真审查,避免虎头蛇尾。

3.2 调试过程的监理

①编写《调试监理细则》,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监理规范的要求编写监理细则,让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清楚监理的控制程序和手段以及报验环节和报验资料。

②监督和督促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调试工作的效率高低和顺利与否对技术交底起着重要作用。

③对单机试运转和系统总风量和总水量的测试进行旁站。这些测试比较重要,工作量相对较少,监理工程师应选择旁站的方式。

④对于系统风量的调整,可以采用巡视的方式,检查调试的工作是否按方案进行,调试人员是否方案中确定的人员,测试仪器是否符合要求,测试结果的记录是否认真、详实。

⑤施工单位调试完毕书面报验后,监理工程师应对未采取旁站的项目按照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抽检,确保所有项目满足设计要求。

⑥在确认调试结果后,应要求施工单位对所有的已调好的阀门位置作好标记并固定。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2)

一、行动目标

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建立、启动*碧海行动计划的环境监测程序,完成监测站位的优化调整;

监控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评价陆域入境河流、重点陆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断面的水质状况,初步掌握可控入海点源与非点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开展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监测的试点工作;

根据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特别专项的监测试点工作;

评估已有的环境监测条件和数据资源可利用程度,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调查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近期效果;

实现主要入海点源的水质自动监测。

二、行动计划

(一)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

参照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监测方法,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该规范应确定不同类型站位的监测项目、采样分析方法和监测频率(见表8-1),并且作为各省市和部门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技术依据。

(二)优化监测站位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准确地评估*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按照*碧海行动计划确定的环境功能区、污染控制带、污染控制区和控制单元的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行动的实际经验,在2002年底前完成环境监测站点优化布设工作。布设四类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见表8-2。

表8-1*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内容

优化布设*碧海行动的环境监测站位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全*,充分利用已有站位,统筹全局,全面调整,合理布设;在重点海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点城市毗邻海域、重点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等特殊水域,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环境监测站点;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为基础,以全面掌握各类环境功能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确定监测站位;对石油平台生产区、海产品养殖区、海上船舶集中作业停靠区周围海域布设监测站位,以掌握这些生产运输活动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着环境和经济的最优组合的原则优化布设监测站位,包括将不同类型的站位设置在同一位置上。

(三)启动监测程序

按照监测规范的要求,从*年起,在所涉及的站位启动监测程序,及时汇总数据和总结经验,并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反映至有关部门。在2002年底前完成监测程序的调整。

(四)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控

对十三市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实行监督控制监测。

注:1)海洋环境监测断面需要根据*的海洋动力学条件另行确定。

2)除了鱼类及水产资源按各省市所辖鱼类产卵场计外,其他生态环境质量按十三个城市计。

3)特别专项监测站位根据监测对象出现位置随机确定。

(五)*海上污染源污水排放达标监测

对海上船舶及其相关作业和石油平台的污水排放进行监督控制监测。

(六)全面开展陆、海环境状况检查监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和环*十三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现状,在目前例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从*年起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和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18个混合区进行陆、海环境监测。陆源监测指标为氮、磷、COD、石油类、特异污染物、流量;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铅、六价铬、镉、砷、汞、氰化物等(见表8-3)。

(七)开展其他类型环境监测的试点工作

在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预测、*海岸带生态和特别专项站位中,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期积累资料和探索工作经验。试点工作包括建立环境条件指标、生物种群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多指标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试点工作。

(八)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十)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一)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二)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三)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二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六)进行*碧海行动环境的再次综合调查

(七)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反映和评估实施*碧海行动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更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九)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一)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二)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四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2?0093?04

Abstract: Since the controllability for human?body motion state assessment and damage risk monitoring is poor, a design method of human?body motion state recognition and damage risk detection system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Android portable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 The overall design framework of damage risk monitoring system of human?body motion state was constructed on mobile APP terminal embedded in Android system 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module of the system. The Android embedded system is used to develop the system software. The S3C6410 is taken as the core processor of the system to acquire and analyze the data of human?body motion state. The ARM1176JZF?S is employed as the main processing kernel to develop the software of the portable damage risk monitoring system, perform the transplantation of operating system and compatibility design of equipment port through WiFi interface. The system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accurately recognize the human?body motion state, monitor and prompt the damage risk, and has reliable and stable performances.

Keywords: human?body motion state recognition; damage risk monitoring; ARM; Android

0 引 言

近年来,人体运动损伤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肌肉损伤疾病逐年上升。由于人体在运动过程汇总难以实现自我生理调控,容易出现过度运动导致运动损伤。常见的运动损伤产生的生理反应有肌肉韧带拉伤、运动疲劳、心肌劳损和胫骨膜炎等。人体的运动状态有效识别和监测能防止运动损伤,通过运动状态识别合理安排训练,对碎发性运动状态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控和风险监测性能。通过统计得知,采用有效的\动状态识别和监测方法,能在统计区间70%~80%内有效避免突发性运动损伤导致的死亡和休克,通过运动损伤风险监测,发现损伤征候,并提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针对人体运动状态评估和损伤风险监测的可控性不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ndroid便携仪移动终端平台设计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及损伤风险检测系统设计方法,本文对系统的具体设计过程进行描述。

1 人体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1.1 设计原理

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分为便携式移动终端系统和主控监测系统两部分。人体在运动时,采用移动便携式APP设备[1],进行运动过程中的身体状态特征分析。系统负责实时采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心脏、脉搏、心肺功能的肺活量、心率、肌肉劳损度和肺功能各参数指标作为状态识别和损伤风险的原始分析数据。在长期检测的情况下,充分掌握了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并且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进行运动损伤风险性评估实验[2?3],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专家系统进行生理状态指标的特征分析和状态监测,如果发现数据异常,则报警告知运动者。监测部门会对收集到的患者运动状态识别和损伤风险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如果发现患者确有危险,则立刻通过专家系统进行信息反馈,并给出异常警告和相应的预防措施[4]。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设计采用3层架构的设计原理,分为硬件层、中间层和软件层,根据上述设计分析得到本文设计的基于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损伤风险监测系统原理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1.2 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功能技术指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人体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分析,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描述。系统的核心模块是人体运动生理状态特征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模块。硬件设计部分主要包括运动生理信息的传感采集模块、Android移动APP终端信息处理模块、主控模块、A/D模块以及损伤风险分析模块。采用ADSP21160处理器作为核心控制芯片进行人体运动损伤风险控制和多通道的身体特征信息采样。采用S3C6410A的嵌入式内核ARM1176JZF?S处理芯片进行信息调理和数据分析。电路设计中,主要有USB模块设计、时钟电路设计、Net网络通信模块设计、GPRS信息传输模块设计、A/D电路设计以及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另外存储模块实现对运动损伤风险的FLASH缓存以及人体运动状态特征信息的RAM寄存,供电模块实现对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12 V供电,得到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2设计的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进行系统的功能模块化分析和设计技术指标描述。系统的数据存储模块采用的是SDRAM,FLASH,ROM等缓存结构,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输出电压范围为0~5 mV/15~220 bmp,系统的A/D采样分辨率为0.01 mV/1 bmp。利用VIX总线的高速PCI带宽进行多通道的同步触发,通过A/D转换器模块分配到各PXI?6713模块中[5]。根据系统的设计需求和应用方向,得到本文设计的人体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参数描述见表1。

2 系统硬件设计部分

以S3C6410为系统的核心处理器进行人体运动状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在硬件设计中,需要对USB模块设计、时钟电路设计、Net网络通信模块设计、GPRS信息传输模块设计、A/D电路设计以及传感器调理电路设计部分进行系统描述,如下:

(1) USB模块电路。该模块是利用Android移动APP终端上的接口功能,实现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接口兼容性设计和数据传输通信。系统在传感器的输出端设计USB模块电路,利用内部的电路(如滤波器、转换器、放大器等)进行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的原始信息采集。USB接口设计中,采用并行外设接口(PPI)构建人体运动生理状态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时钟中断接口,它是半双工形式,支持8个多频的LCD液晶显示,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具有低功耗性能,得到USB模块电路接口设计如图3所示。

(2) 时钟电路。人体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时钟电路是实现损伤风险监测系统对人体运动生理状态特征信息数据的时钟中断控制。通过低电压复位进行时钟中断控制,根据Android系统的移动便携式设计需求,运动损伤信息的逻辑控制设备通过外部I/O设备与嵌入式接口相连,监测系统选用继电器实现模拟信号预处理,根据信号的大小自动调整能谱捕捉的放大倍数,选择引脚BOOTM[0:3]来设置加载模式。根据公式PERIOD =,即每隔15.454 μs刷新时钟采样频率,选用芯片为CAT24WC256执行时钟中断,引导加载的I2C E2PROM执行内部寻址和上电加载,时钟电路设计如图4所示。

(3) Net网络通信模块。Net网络通信模块是整个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和专家系统分析的核心。先在Android移动APP终端上进行人体运动状态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Net网络通信模块设计,并通过WiFi接口进行操作系统移植和设备端口的兼容性设计。使用CAN_MB_DATA3~CAN_MB_DATA0等寄存器进行运动损伤风险的状态识别和在线专家系统评估[6?7],对运动生理指标采样的D/A的精度为16位,首先发送WREN指令,执行Net网络通信写入功能,CAN接收中断子程序,判断收到数据是否具有运动损伤的风险性,进行状态识别和判断。Net网络通信模块的芯片接口设计如图5所示。

(4) A/D电路设计。通过A/D电路设计,实现对人体运动损伤风险监测信息存储器分配和特征采样,在DSP的CE1空间,使用MC7660作为A/D芯片,通过逻辑与译码控制运动损伤信息风险监测信息的I2C加载和滤波,得到A/D电路设计如图6所示。

(5) 调理电路设计。人体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传感器调理电路能实现信号调理功能,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很微弱,在对人体运动状态识别中,需要设计信号调理电路进行滤波放大,提高识别能力。信号调理电路采用以S3C6410为系统的核心处处理器,由于人体在运动中心跳频率在60~100 次/min之间,因此在进行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中,设计的信号放大倍数为100倍以上,信号滤波中设计截止频率在20 Hz以上的低通滤波器,得到电路设计如图7所示。

3 系统软件开发

在上述完成了基于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硬件部分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层分为两部分:操作系统层面和用户应用层面。采用ARM1176JZF?S作为主处理内核进行便携式损伤风险监测系统软件开发,并通过WiFi接口进行操作系统移植和设备端口的兼容性设计。选择Android OS进行操作系统的程序移植,首先设置工作目录,然后进行WiFi接口的交叉编译控制,最后在新的编译器中进行风险监测评估,设计代码为:

(1) 设置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工作目录:

在Android OS环境下进行程序兼容性设计:

# mkdir /myAndroid O

# cd / LOCAL_SRC

# Android APP mobile kernel data acquisition

图7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2) Android操作系y移植,进行WiFi接口的交叉编译控制:

删除原来的编译工具:

[root@ operating system /]# rm?rf opt

[root@localhost /]# damage risk monitoring

设置信号调理下的新的编译器:

# cd /mywork/ functional modules

# xzvf /linux/arm?linux? portable injury risk

(3) 获得vboot源码:

将vboot源码放在“/LOCAL_PACKAGE”目录下

#cd /mywork/bootloader //修改内核程序

#/FriendlyARM/.tar.gz //WiFi接口的交叉编译控制

4 实验测试分析

最后通过实证测试方法进行系统调试分析,验证系统的性能,将设计的便携式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系统佩戴于人体身上,进行为期一周的间隙性运动和运动数据采集,采集的最大摄氧量、心率等数据作为研究对象[8]。在LCD显示器上分析运动状态信息,进行风险控制,实现人体运动状态识别和运动损伤风险监测。以人体的最大摄氧量为例,得到人体运动状态中的采集输出结果如图8所示。

根据运动中的生理状态特征采集结果,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处理,进行运动损伤风险性评估实验,实现损伤风险监测。为了测试系统性能,以风险监测的报警准确度为测试指标,得到采用本文系统和传统的人工经验分析方法,取10名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得到对比结果如图9所示。从图9可见,采用本文系统进行运动损伤风险监测的准确性较好,对运动身体状态评估准确可靠。

5 结 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ndroid便携仪移动终端平台设计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及损伤风险检测系统设计方法。在Android移动APP终端上进行人体运动状态损伤风险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构架,进行系统的功能模块分析;利用Android嵌入式系统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以S3C6410为系统的核心处理器进行人体运动状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采用ARM1176JZF?S作为主处理内核进行便携式损伤风险监测系统软件开发,并通过WiFi接口进行操作系统移植和设备端口的兼容性设计。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实现人体运动状态识别和损伤风险监测与提示,性能可靠稳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敏,金龙旭,李国宁,等.基于TDICCD空间相机图像模拟源系统设计[J].液晶与显示,2016,31(2):208?214.

[2] 刘秀菊.基于嵌入式系统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9):2375?2378.

[3] 雷鹏,孙可,张玉发,等.凝视光电成像系统猫眼回波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16,45(6):17?23.

[4] MORENO?SALINAS D, PASCOAL A M, ARANDA J. Optimal sensor placement for multiple target positioning with range?only measurements in two?dimensional scenarios [J]. Sensors, 2013, 13(8): 10674?10710.

[5] 杨丰盛.Android应用开发揭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4)

1.引言

目前大部分雷达发射机采用全固态发射机,该发射机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发射功率大、产生热量大、工作温度高等特点。有资料表明,在全固态雷达发射机中,功率晶体管的结温每增加10℃,发射机的可靠性就下降60%。当前,在雷达系统中,普遍采用空调系统对雷达发射机组件进行温度调节,而空调系统只能按照常规固有模式运行,不能根据季节环境温度以及发射机工作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进行智能调节,将发射机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造成降温效果不理想,影响发射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雷达发射机工作环境温度的测控系统。该系统以PIC18F87K90单片机为控制器,采集雷达发射机各测温点的温度值,并通过RS485总线发送到雷达监控计算机,当监测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同时在雷达监控平台界面上,能够对空调系统的温度进行控制,达到快速、有效降温的目的,从而使雷达发射机工作在适宜的环境中,保证发射机的安全,延长发射机的使用寿命。

2.系统结构设计及系统工作流程

2.1 系统结构设计

雷达发射机温度测控系统由监控计算机、监控测控板、温度传感器节点和发射机空调系统组成。

监控计算机:本温度测控平台运行在监控计算机上,监控计算机通过RS485总线与监控测控板通信,具有实时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监控设备管理、温度控制和报警等功能。

监控测控板:主要集成了PIC18F87K90单片机、RS485总线接口、单总线接口、红外发射器及相应的指示灯等。温度传感器集成在测温电缆中并挂在单总线接口上,通过单总线自动搜索、定位所有在线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数据的传输和传感器故障的自检功能。PIC18F87K90单片机完成温度数据采集,通过RS485将数据上传给监控计算机,同时接收来自监控计算机的控制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温度传感器节点:由MCU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布置在发射机的工作环境中,侦测发射机组件各部位的温度数据,通过单总线方式与监控测控板通信。每个传感器节点含有3个~5个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各个温度传感器之间以并联方式通过电缆相连。测温电缆的水平、垂直距离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达到及时监测发射机各测温点温度的变化。

雷达发射机及空调系统:在雷达发射机方舱安装了两个空调设备,以便于对雷达发射组件进行降温,把发射组件的工作控制在理想的工作环境下。

2.2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搭建完成后,监控测控板定时采集发射机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值,单片机将温度数据按照串口通讯协议进行打包,上传给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分析,将处理后的各测温部位的温度值显示在监控界面上,同时与各部位的温度值相比较,当连续3次都超过设定的阈值,则报警;之后通过界面上的空调温度设置按钮对各部位的空调设备进行温度控制,以达到监测和控制雷达发射机组件温度的目的。

3.系统硬件设计

3.1 PIC18F87K90简介

PIC18F87K90单片机是一款低功耗工作的单片机,其最高工作频率可以达到64MHz,内部含有丰富的Flash ROM、SRAM、E2PROM存储资源,同时含有串口、定时器等外设资源,该芯片经过适当电路扩展,可以满足本温度测控系统的要求。

3.2 DS18B20简介

DS18B20芯片是DALLAS公司生产的一款数字式测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测温系统中,其分辨率可以从9-12位选择,最高精度为±0.0625℃,测温范围为-55-125℃,可以采用外部供电/寄生供电,每片DS18B20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同时该芯片支持单总线操作技术,使得本系统的线路简单、硬件开销小、简化系统的硬件设计复杂度,便于总线的扩展和维护。

3.3 硬件设计方案

本系统的硬件模块包括单总线多点温度采集模块、单片机控制解析模块以及红外线遥控模块,其硬件结构图如图2所示。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单总线多点温度采集模块

测温电缆通过单总线接口接入监控测控板,再通过I/0口将温度数据送入单片机。单片机中的温度采集模块按照设定的温度采样间隔定时从单总线上采集各测温点的温度值,按协议方式对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再通过RS485总线上传给监控计算机。

(2)单片机控制解析模块

单片机接收到来自监控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后,按照RS485通信协议进行解析,将解析出的控制命令按照红外数据通信协议,打包成相应的控制命令,发给编码和调制模块。

(3)红外线遥控模块

此模块由编码及调制电路和红外发光二极管组成。单片机发出的控制信号,经编码后,再将该编码信号调制为38KHz的方波,然后将已调波放大,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得到红外遥控脉冲序列信号。

4.系统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监控平台是用户操作的最终界面体现。操作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利用监控平台发出各种控制指令。监控平台采用客户/服务器(B/S)方式开发,与雷达监控的其他功能集成在一个界面上。

4.1 系统监控平台主要功能

监控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实时监控显示功能、统计分析功能、温度报警功能、空调温度设置功能、采样间隔设置功能、温度阈值设置功能和检测设备管理功能等。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实时监控显示功能

在监控界面上,实时显示处理的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

(2)统计分析功能

将采集上来的温度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析、处理后,将温度值与设置的阈值比较,统计连续超出阈值的次数,作为判断是否报警的依据。

(3)温度报警功能

当连续超出阈值次数超过3次时,在监控界面上进行报警提示。

(4)空调温度设置功能

操作员根据报警提示或个人经验,在界面上进行空调温度设置,达到控制空调的目的。

(5)采样间隔设定功能

在界面上进行采样间隔设置,来控制单片机的采样频率。

(6)温度阈值设置功能

根据发射机组件各温度部位的特点,对各测温部位分别进行温度阈值设置。

(7)检测设备管理功能

主要针对硬件设备进行检测,如温度传感器,监控测控板,如发生故障,在监控界面上进行设备故障报警。

4.2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用于单片机与监控计算机通信。协议格式为:

字头标志 控制符 数据长度 数据段 CRC 结束符

协议字头标志为0x5a5a5a5a,占用4个字节;控制符占1个字节;数据长度用来记录数据个数,占2个字节;数据段是传输的数据内容;CRC校验用来检验数据的正确性,占2个字节;结束符表示命令结束,定义为0x16e916e9,占4个字节。

4.3 系统界面设计

图3是雷达监控平台的主界面,该主界面的右下角为雷达发射机测控系统的监控界面,其它部分为雷达另外一些监控功能的界面。通过该界面可以看到雷达发射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值。若温度超过设置的阈值会有报警提示,从而在界面上对该部位的空调温度进行重新设置。

4.4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图5 测温结果2

当测温结果连续3次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在界面上进行报警提示,如图4所示,此时对空调进行降温控制,一段时间后,温度降到阈值范围内,报警提示消除如图5所示。图4和图5对降温前后的温度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通过界面可以直观监控发射机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同时可从界面上方便的控制各测温点空调的温度,起到有针对性的为发射机组件降温的目的。

5.结束语

本文将单片机与温度传感器组成的测温系统应用到雷达发射机组件的温度控制中,实现了对雷达发射机组件各部位温度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控平台软件采用了模块化、对象化和分布计算的设计方法,便于组装、扩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雷达发射机测控系统解决了传统监控方式的非实时性、人工现场操作、控制不灵活等缺点,能够及时发现雷达发射机组件的温度异常,方便设置空调温度,达到快速、有效的降低发射机温度的目的。本系统设计完成后,经过两个月的试用,运行状况良好,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涛,.火控雷达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2).

[2]何恒经.温度对发射机的影响和降温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03(5).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51-02

0 引言

液压系统是工程机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工作状态与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机械本身的工作性能与可靠性。液压泵是整个液压系统的心脏,泵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液压系统的性能。因此,对液压泵进行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尤为重要。

本项目研制了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液压油泵监测装置,该装置能够在不影响液压油泵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液压油泵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液压油泵安全工作。采集的数据可以通过蓝牙传到地面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画出曲线,再通过与专家系统数据库提供的标准曲线对比,诊断液压油泵参数是否偏离正常值,从而对故障做出诊断。

本文以该液压油泵测试装置中的温度测试为例,简述其设计过程。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液压油泵监测装置方框图如图1所示。根据数据采集系统需要,我们将从涡轮流量传感器出来的温度信号经信号调理电路转换为模拟量标准电压信号,再经AD转换后,进入单片机的输入端,通过蓝牙无线传输模块或者串口发送给单机监控子系统(车载智能终端)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单机监控子系统通过报警程序和人机界面把车辆的各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同时通过单机监控子系统的蓝牙无线传输模块发送给现场的监控中心。单片机的I/O时钟、数据输入、片选信号由单片机的P0.3、P0.2、P0.0提供,转换结果由P0.1口串行读出。

2 单片机与蓝牙模块的接口电路

本设计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该单片机拥有串行通讯口,可以直接与其进行通讯,但是由于单片机采用的信号电平为5V,而蓝牙模块工作电压采用的是3.3V,因此设计了一个稳压电路,同时连接一个发光二极管在其P101引脚上,用来显示蓝牙模块的工作状态。单片机和蓝牙模块的接口电路如图2所示。

3 USB通讯转换芯片接口

本设计需要USB通信接口与RS232转换芯片连接。故采用Prolific公司生产的PL2303——RS232-USB接口转换器,可提供一个RS232全双工异步串行通信装置与USB功能接口便利联接的解决方案。该器件作为USB/RS232双向转换器,一方面从主机接收USB数据并将其转换为RS232信息流格式发送给外设;另一方面从RS232外设接收数据转换为USB数据格式传送回主机,传输速率高达115200 bps。通讯转换芯片的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

4 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接口

本设计中选用的单总线温度传感器DS18B20,是DALLAS公司生产的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因为其输出为数字信号,故不需要接A/D转换,其输出端直接接单片机的INT0口。

5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整个程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登录界面和实时采集界面。登录界面的框图如图5、图6所示。当操作人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与已设定的值相等时,点击确认登陆,程序向下执行,进入条件结构,系统登陆成功,调用采集程序。否则,系统不能登陆,登录程序自动关闭。不执行登陆界面的程序,将无法执行实时采集的程序,这大大增加了该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数据采集部分,如图7、图8所示。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显示、存储等功能。由传感器传来的信号由单片机处理、采集,并通过蓝牙模块发送到PC机上,收到的数据通过处理后,一路通过波形图表可以显示波形,另一路送到比较器,进行上下限的设置,最后一路送到时间表格显示模块显示,该模块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数据存储。

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我们在上位机通过串口读取数据,可以得到温度的数字信号。通过设计的上位机程序,我们利用采集的数字信号可以画出实时的时间/幅值图,以及生成所需要的检测报告。

6 结论

本文将蓝牙无线通讯技术与基于网络的远程故障诊断相结合,建立工程机械温度无线监测系统,实现对在野外作业的工程机械液压油泵温度的实时监测。可依照该检测装置实现对工程机械其他参数的监测,从而达到对工程机械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目的。有效提高工程机械状况检测和故障诊断的快速性、准确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康荣学,于良耀,宋健等.蓝牙技术在施工机械在线监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9,(8):26-29.

[2]梁宏倩,车鹏飞.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08,(23):52-53.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X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062-01

1 对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相关概论的分析

1)辐射监测系统的内涵。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是保证核电站反应堆安全运行,保障核电站工作人员以及核电站周围的居民核辐射安全的重要系统。可以对核电站的各个核辐射防护屏障的泄露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的发现危险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核电站的相关工作人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任何剂量事故的发生。

2)辐射监测系统主体结构。辐射监测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结构包括辐射监测系统服务器、辐射监测系统工作站、辐射监测系统交换机、下层结构和电厂DCS系统接口的网络设备。下层结构主要包括探测装置、显示单元(LPDU)、就地处理、连接盒(JB)、取样回路以及就地电气箱。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探测信号和相关信息有探测装置进行采集,在采集完以后,进行就地处理和显示单元(LPDU)处理,把采集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和模拟化的标准信息,并将转化后的信息接入到连接盒中,再由RS485总线连接,并传入到辐射监测系统的上层结构,上层结构在接受到信息以后,通过数字化网络把信息传送给电厂DCS,最终实现信息传递的全过程。

3)辐射监测系统功能。辐射监测系统主要有四个作用,一是可以保护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免受到高辐射的照射;二是可以保护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免受到辐射照射;三是可以起到间接防护的目的;四是可以对某些工艺或者核电站的通风系统的有关部件进行控制。

2 对辐射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根据核电站对辐射监测系统的总体要求,按照C/S架构设计对辐射监测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服务引擎主要负责对下位机数据的采集和控制,在把数据转发给核电站的DCS系统、工作站以及查询站的同时,接受工作站和查询站经过授权的命令处理。客户端管理软件负责系统参数的配置和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客户端软件负责各种数据的显示,并对系统中出现的不同故障进行指示。调试助手主要负责对设备间的通讯、参数设置和调试。

1)对辐射监测系统中服务引擎的分析。服务引擎(KRTServer)是整个核电站辐射监测系统(KRTStudio)管理软件的核心。服务引擎主要负责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工作是通过RS485通讯接口采集现场辐射检测仪表的实时值、历史值、工作参数和工作状态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第二个工作是负责接收来自辐射监测系统管理中心(SRTAdmin)的和监控中心(KRTVision)的指令,在接受到指令以后,并对这些指令进行处理,在处理完以后把指令传递给显示单元(LPDU)设备;第三个工作是把监控到的各种数据发送给各个监控中心的终端。服务引擎(KRTServer)在和监控中心(KRTVision)的终端建立联系的时候,会对终端进行检查,在验证到监控中心是合法的以后,才会把数据传递给监控中心的终端。同时,服务引擎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厂DCS的系统进行连接,由电厂DCS通过通讯接口获取监控的数据。服务引擎安装在辐射监测系统的服务器中,作为后台服务运行,能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在系统没有登录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因此,服务引擎在保证监测系统的连续性的同时,可以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

2)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监控中心的分析。监控中心(KRTVision)是整个辐射监测系统的前端程序,其界面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一种人机交互界面。监控中心主要负责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对历史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报表的生成,可以设定辐射监测系统中监测通道的工作参数和报警阀值,可以显示报警窗口,禁止报警以及显示辐射监测系统中各个工作仪表的工作状态。辐射监测系统中的监测通道工作参数和报警阀值的设定、报警禁止操作只有管理员和操作员才有权限,其他的一般用户只有查看和查询的权限。辐射监测系统中监控中心的程序安装范围没有局限,该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安装,待管理员在管理中心中注册该计算机以后,该计算机就可以正常的运行管理中心的相关程序。

在辐射监测系统的监控中心中,包含了许多的窗口。第一是系统主窗口。在主窗口中,可以看到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监测道的分布图,在试图区域显示各个监测通道监测到的实时数据,数据显示框会根据当前系统监测状态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其中灰色表示禁止、蓝色表示源检、黑色表示故障、红色表示高值报警、黄色表示警告报警、绿色表示系统运行正常。在窗口的右上方会显示当前的时间,在窗口的底部会显示当前登录操作员的名字,在没有操作员登录的状态下,窗口底部就会显示“无”。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中文界面或者英文界面。

3)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管理中心的分析。辐射监测系统的管理中心(KRTAdmin)主要负责辐射监测系统参数的配置、对用户进行管理、对辐射监测系统服务的控制以及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管理中心是安装在辐射监测系统中的服务器上的,只有管理员才有登陆和使用的权限。

4)对辐射监测系统中调试助手的分析。辐射监测系统中的调试助手(KRTHelper)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直接连接到LPDU设备上,可以实现对单个LPDU设备参数的上传、下载和参数的修改等操作,主要用来调试设备、检修设备以及对设备进行参数的设置。

3 总结

总而言之,辐射监测系统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人员和核电站周围的居民不受到核辐射的危害具有重要作用。辐射监测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完全满足当下核电站辐射监测实施采集各个辐射监测仪表信息的采集,可以实现集中管理,对数据进行存储,可以显示、报警、打印以及网络传输的查询,对辐射监测系统中的一系列仪表进行控制,向监测通道发出修改报警阀值的有关信息,实现与电厂DCS系统的通讯需求。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7)

所谓现场总线技术即是将专用微处理器置入传统的测量控制仪表,使其具备相应的数字计算能力及通信能力,再采用双绞线作为总线连续多个测量控制表,根据公开、规范的通信协议在现场多个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仪表及远程监控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以满足各类监控需要。

1 现场总线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即由现场总线构成的控制系统,系统结构为全分散式的,不仅现场设备位置分散,功能模块也是分散的,系统中每个现场设备均可以互相通讯,并具备对应的功能;通过现场总线将系统中各类设备连接起来。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一个开放性的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是联接各个智能设备的纽带。比如一个现场设备在接受到总线发送的控制命令后,会执行命令,并且现场设备也可以通过总线向控制中心发送自身的状态信息,比如命令的完成情况等,其他诸如运行监视、故障分析等现场设备即可接受该现场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现场总线以多点式通讯方式保证系统中每个现场设备均可通过总线信息或接受信息,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即任何时间仅有一个者,余者均为接收者,而系统中每个设备均可以智能化的"过滤"掉自己所不需要的信息,做出是否响应信息的决定。由此可见,现场总线技术并非单纯的通讯技术,而是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及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技术。

2 煤矿监控系统监测内容

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包括环境参数监控与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监控两个方面,其中环境参数监控系统主要对模拟量形式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比如瓦斯浓度、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浓度、巷道风速及风量、风门、温度、变电所功率、电压、电流等,传感器主要输出FSK型的信号;并监测开关量形式设备的开停参数,包括通风机、水泵、带式输送机、掘进机等设备等。针对机械设备主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没,包括设备振动量、电机电流、轴承温度等,并对设备的启停进行远程监控。监测过程中,环境参数信号只需采用均值统计法及3σ剔除法进行处理、判断及阈值报警,最后再将分析结果传至监控中心即可,而设备运行参数需要针对振动信号及电流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及时域分析,并进行FFT变换、频域故障诊断等处理,还要间隔特定周期向主机传送设备振动信号及电流信号的原始数据,以提高分析的精密度。由此可见,机械设备监控与环境参数监控的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分析程序及通讯内容各不相同。

3 现场总线技术在煤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3.1 系统设计思想

在煤矿监控系统中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体现出开放性、可互换性、可互操作性、高度分散性的特点,与煤矿企业的现场工作情况更为相符。智能接口公开通信协议,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实现与国内外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监控设备之间的互联,实现信息互换,在选择传感器及控制器时有更多的余地;针对实理管理级及监视控制级的设备,采用国际标准接口设备,可方便接入国内煤矿监控领域不同品牌、不同用途的传感器与控制器,以保证系统良好的互换性。针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设备经过转换器进行联接,仅在系统开机时对各类设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即可,并利用智能串口实现各转换器之间的信息沟通。将智能测控功能分布于工作现场,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监测精度及抗干扰能力,还可以分散系统的风险。

3.2 系统结构

煤矿工作环境恶劣,且监控范围广、距离长,因此煤矿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实时管理模块、监视控制模块及现场测控模块,具体结构则包括监测终端、监控中心站、通信接口装置、井下分站及各类传感器等。下文分别介绍煤矿监控系统的三大模块:

3.2.1 实时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系统服务器及各类终端,其主要作用是对煤矿的生产过程及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管理,包括生产、技术、设备、通风、安全监察等;整个矿井的主要业务部门及安全生产信息均汇集至该模块,由其进行加工整理及存储后,再与上一级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3.2.2 监视控制模块:主要包括监控计算机及图形工作站等,其主要作用是对现场监控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将相关信息存储于对应数据库,此外还具备图形显示、打印报表等功能;人机对话主要通过监视控制模块来实现,管理人员通过该模块定义监控系统各设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故障诊断及高级控制等。

3.2.3 现场测控模块:主要包括转换器、传感器及控制器,其主要作用是执行上级即监视控制模块的命令,对风速、瓦斯、温度、氧气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对皮带传输系统、供热系统、电力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等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并利用现场转换器将对应信息传输至上级监视控制模块。现场测控模块配置有FSK、RS485、RS232等智能接口、传感器接口及控制接口,直接挂在工作面走向避上,以实现转换器监测、控制及通信的功能;转换器包括两种,即总线转换器与分线转换器,其中总线转换器的主要作用是将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其具有串行接口与FSK传输接口,传感器及执行器采集到的信号通过总线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息,再由FSK口直接输出与系统完成信息交换;分线转换器的主要作用则是将传感器及执行器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息,再由串行接口输入与总线转换器进行交换。此外,监控系统有多个井下分站,每个分站均具备完善的功能,包括程控功能、通信测试功能、死机自复位功能、接收地面中心站初始化本分站参数设置功能、分站自动识别配接传感器类型等。

4 结束语

总之,基于现场总线的煤矿监控系统可根据煤矿现场实现情况实现特定的控制要求及功能,对煤矿的环境参数及设备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煤矿报警系统的模式识别能力,保证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金利.单片机原理不应用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5.

[2]万重山.基于现场总线的报警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低压电器,2012(12):221-222.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8)

对于分布式电力监测系统,联系各个智能装置的通信网络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通信网络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可靠性.(1)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2)良好的实时性由于电力系统中故障保护、开关变位、遥控返校等信息要快速传递,所以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3)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适应变电站的强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

2现场总线CANBUS的特点

CAN总线是英文ControlAre。Net的缩写,该网络最初是为汽车电子系统开发的,专为强干扰环境下实时监控系统使用,具有许多其他网络无可比拟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INTEL、PHILIPS、MOTOROLA等公司都有支持CAN网络的产品投放市场.

2.1多主工作方式

CANBUS可以多主方式工作,网上任意一个节点均可以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的其他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从,通信方式灵活.利用这一特点可方便地构成多机备份系统.

2.2冲突避免(CA)技术

CANBUS采用冲突避免技术,既一旦发现冲撞,优先级低的节点主动停止发送,优先级高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大大节省了总线冲突裁决时间.这一点对保证重要数据的实时性有重大意义.例如:变电站中开关变位、事故跳闸、遥控返校等信息需要立即发送,可以占有较高优先级.CANBUS网络节点具有128个优先级.

2.3强有力的错误控制及错误盆发功能

采用CRC校验方式,每帧数据不可检查的错误小于10一”,具有很高的可靠性.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关闭总线的功能,切断它与总线的联系,以使总线上的其他操作不受影响。

2.4通信距离

通信距离长,CANBUS的最大通信距离为10km.

2.5通信速率通信速率高,CANBUS的最大通信速率为IMb/s.

3分布式电力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应用

分布式电力监测系统由CANBUS网络、现场智能仪表、上位监控软件构成,以下结合广州港新沙机械化粮库电力监测系统的实例进行分析。广州港新沙机械化粮库电力监测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1新沙粮库电力监测系统概况

广州港新沙机械化粮库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粮库工作塔安装的斗提取料机生产能力为5。。t/h,它的配套低压电机容量为132kw,这在低压电机中属大容量电机.同时应用场合为粮食提升,有空载、重载、负载变化等工况,甚至有重载启动等特殊工况.在这些工况下,为保证电机的正常工作,需要实时监测电机的工作状态,因此我们设计安装了基于CAN现场总线的电力监测系统.本电力监测系统的设备分布于综合楼八层的中央控制室和楼房仓二层低压电气室,两地电缆距离220m,其中监控计算机安装于中央控制室,电力监测智能仪表安装于低压室低压电器柜附近的电力监测柜,两部分通过屏蔽双纹线通信。监控计算机上配t组态监控软件,可直观的显示各被监测电机的工作情况,并作详细记录.

3.2CANBUS网络

CANBUS网络由分布于现场、控制室的各个节点和网络通信介质组成。3.么1网络拓扑结构系统采用的CAN-BUS网络为二线总线制串行网络,上位监控计算机采用双机冗余热备方式,当主机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至从机,实现不间断监控.各现场节点按需要设置于变电所或机侧,通过网络通信线串行连接,可任意增加或删除节点.网络通信距离可延伸至10km,网络上的节点可达到110个,当需要监测更多的节点时,可通过加设网络控制器增加网段数来实现.3.2.2节点现场的节点具体为智能电力监测仪表内的智能CAN通信接口卡,控制室的节点具体为插入监控计算机的智能CAN通信接口卡。智能CAN通信接口卡由CPU、双口RAM、CAN总线控制器、CAN总线收发器组成,可独立地完成通信工作.智能CAN通信接口卡实现的功能为和主CPU交换数据,实现CAN协议规范,完成物理电平转换.

3.2.3网络介质

网络介质为屏蔽双绞线,网络两端安装终端匹配电阻,每个节点配置TVP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可有效地抑制串入网络线的浪涌脉冲,防止瞬变电压损坏CAN接口器件,使网络稳定运行于电磁干扰强的变电站环境或露天长距离传输环境.

3.3现场电力监测智能仪表

电力监测智能仪表的型号为Aucutech一100,具有CANBUS通信接口,安装在变电所开关柜、MCC柜内,监测一回输电线路,完成PT、CT信号的采集,并进行电量的运算和显示,通过挂接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和模拟量输入模块,可实现遥测和遥控功能.

3.4上位监控软件

监控计算机硬件为奔腾级PC机,内插智能CAN通信接口卡,采用wIN95操作系统.监控软件由通信监控软件和电力监控组态软件组成。

3.4.1通信监控软件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9)

灾后的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如何才能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至一笔千元捐赠的使用去向,大至一个地区产业恢复现状,都离不开统计监测。这也决定统计检测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实现“两个加快”的必然要求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民心工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为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是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管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的重要保障。要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反映地震灾区灾后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和对口援建等方面的情况,反映恢复重建的成果和突出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科学考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从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工作,去年下半年省委刘奇葆书记就指示,要尽快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制度,反映重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进程。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要研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要求尽快拿出方案,拿出灾后重建统计监测的有关数据。今年一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正式安排了在全省重灾地区开展此项工作。射洪属于全省54个重灾县之一,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重大意义,认真负责地搞好这项工作。

二、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

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省委、省政府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今天,我们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来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领会和把握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制度方法,把工作落到实处,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任务,为我们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统计优质服务年的重要内容

今年全省统计工作的主题是深化优质服务。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对统计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要按照“深化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三项监测,着力四个加强”的工作重点,搞好全年工作。深化一个主题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统计优质服务质量、水平和效果;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搞好经济普查和统计自动化建设;推进三项监测就是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统计监测、服务业统计监测和能源统计监测。其中,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统计监测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突出部门合作和项目跟踪监测,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着力四个加强就是要加强政府统计机制、统计队伍、统计文化和党风廉政建设。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常规统计工作任务。因此,今年统计工作的内容多、任务重。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效果,围绕“两个加快”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止滑提速,加快发展”以及“三个全面推动”的部署,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

目前,我们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主要目的是为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和开展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是按照省委书记的指示由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统计工作。同时,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关心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心灾区人民生活状况,都需要了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情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因此,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为顺利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提供保障。

二是要积极沟通,强化协作意识。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统计工作。因为这是一项从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等各方面都没有现成可借鉴参考的工作,同时,现有的统计工作尚无法涵盖其监测内容,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因此,县统计局和相关部门要努力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完成好统计监测工作;此外,还要协调好统计系统内部各专业统计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相关专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三是要认真贯彻,注重抓好落实。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时间紧,报送频繁,指标间逻辑关系复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各部门会后要明确专门的分管局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尽快研究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尽快全面推开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

四是要深入研究,提高监测实效。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统计报表,而是囊括了统计监测报表、统计监测报告以及专项的社情民意调查等各方面的业务工作,统计监测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观点明确、数据可信、分析深入、情况透彻的统计监测报告。监测的结果要能够满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需求。

五是要及时报送,实现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监测方案和监测制度的要求,收集、整理监测报表数据,撰写统计监测报告,按时上报相关数据和报告。县监测办要打造恢复重建统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有效的数据报送、机制,实现统计监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10)

灾后的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如何才能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至一笔千元捐赠的使用去向,大至一个地区产业恢复现状,都离不开统计监测。这也决定统计检测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实现“两个加快”的必然要求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民心工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为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是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管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的重要保障。要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反映地震灾区灾后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和对口援建等方面的情况,反映恢复重建的成果和突出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科学考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从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工作,去年下半年省委刘奇葆书记就指示,要尽快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制度,反映重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进程。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要研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要求尽快拿出方案,拿出灾后重建统计监测的有关数据。今年一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正式安排了在全省重灾地区开展此项工作。射洪属于全省54个重灾县之一,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重大意义,认真负责地搞好这项工作。

二、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

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省委、省政府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今天,我们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来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领会和把握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制度方法,把工作落到实处,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任务,为我们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统计优质服务年的重要内容

今年全省统计工作的主题是深化优质服务。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对统计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要按照“深化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三项监测,着力四个加强”的工作重点,搞好全年工作。深化一个主题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统计优质服务质量、水平和效果;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搞好经济普查和统计自动化建设;推进三项监测就是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统计监测、服务业统计监测和能源统计监测。其中,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统计监测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突出部门合作和项目跟踪监测,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着力四个加强就是要加强政府统计机制、统计队伍、统计文化和党风廉政建设。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常规统计工作任务。因此,今年统计工作的内容多、任务重。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效果,围绕“两个加快”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止滑提速,加快发展”以及“三个全面推动”的部署,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

目前,我们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主要目的是为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和开展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是按照省委书记的指示由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统计工作。同时,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关心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心灾区人民生活状况,都需要了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情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因此,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为顺利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提供保障。

二是要积极沟通,强化协作意识。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统计工作。因为这是一项从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等各方面都没有现成可借鉴参考的工作,同时,现有的统计工作尚无法涵盖其监测内容,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因此,县统计局和相关部门要努力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完成好统计监测工作;此外,还要协调好统计系统内部各专业统计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相关专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三是要认真贯彻,注重抓好落实。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时间紧,报送频繁,指标间逻辑关系复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各部门会后要明确专门的分管局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尽快研究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尽快全面推开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

四是要深入研究,提高监测实效。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统计报表,而是囊括了统计监测报表、统计监测报告以及专项的社情民意调查等各方面的业务工作,统计监测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观点明确、数据可信、分析深入、情况透彻的统计监测报告。监测的结果要能够满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需求。

五是要及时报送,实现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监测方案和监测制度的要求,收集、整理监测报表数据,撰写统计监测报告,按时上报相关数据和报告。县监测办要打造恢复重建统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有效的数据报送、机制,实现统计监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上一篇: 迎国庆演讲稿 下一篇: 大数据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