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民俗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Folklore Studies

  • 37-1178/K 国内刊号
  • 1002-4360 国际刊号
  • 0.8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民俗研究是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民俗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民俗史、民俗学史、非遗论坛、民间文学、学术前沿、实践民俗学、田野报告、黄河文化研究、民俗观察、礼俗社会研究、武术民俗研究、佳作赏析

民俗研究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5-28

摘要:我们把所有具备“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孟姜女故事称作“孟姜女同题故事”。对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我们就可以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故事的节点网络构成了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某个节点被篡改后,必然会发生连锁反应,可能引起故事逻辑结构的全盘崩溃,或者导致原有故事主题的全面消解,因此,节点就成了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而只要故事家不篡改故事的节点,任何相容母题的进入,都不会影响到同题故事逻辑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点之上,还是节点之间,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故事家们充分地驰骋自己的文学想象,随人所愿地增添新的故事母题。要之,在故事的传承与变异过程中,传承的稳定依赖于节点的稳定,变异的随意是指节点之外的随意。

孟姜女传说在唐及五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29-38

摘要:敦煌写本有关孟姜女传说内容的卷子,被认为是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时期由杞梁妻传说演变成型的重要文本证据。但敦煌写本相关内容的卷予共有9个,其中散韵相间文体的5个,全部是阙题残卷,都被校录、研究者一概拟题、称名为“孟姜女变文”,缺乏依据;通俗歌辞体裁的卷子4个,得“捣练子”10首,都被校录、研究者拟题、称名为“捣练子·孟姜女”、“孟姜女小唱”等,是以偏概全。事实上,当时的孟姜女传说,流行的是多个“版本”,就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同时并存着“杞梁妻”、“孟姜女”、“姜女”等多种。这样的“不统一”,才是孟姜女传说故事传承的生态原貌。

孟姜女传说“在地化”后的传承特征分析——以山东淄河镇的孟姜女传说为例39-56

摘要:根据2009年4月在山东淄河镇对孟姜女传说的调查,认为孟姜女传说作为一个在全国普遍流传的传说,之所以在淄河镇呈现出独特面貌,关键因素在于齐长城和淄河。孟姜女传说在淄河镇的传承以口头讲述为主,颇具理性色彩,并没有进入到口头文学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去。由于旅游发展的介入,孟姜女传说和村落历史、风物源头开始有所勾连,因此孟姜女传说在当地的叙事和传承方式可能会逐渐多样化,或许会借助风物和庙宇渗透进民俗生活中去,现在只是刚刚进入到新形势下一个流布全国的传说在地化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论民间文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57-64

摘要:钟敬文强调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该观点得到了民间文学界的普遍响应。从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作家文学研究也不排除多学科视角,但是,任何文学批评形态都必须在审美批评的通领之下。而民间文学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科的视角去单独展开研究,或从某几个学科的视角去进行研究,而不一定要在审美视角的主导之下。研究民间文学的多学科视角主要指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伦理学、语言学及文艺学等学科视角。

李自成传说的英雄叙事65-84

摘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李自成及其领导的农民起义引起了上中下三个阶层的关注,在正史、文人俗文学和民间口承文学里均有记述。本文以民间流传的口承文本资料为依据,以李自成传说的英雄叙事为论述中心,概括了李自成传说的分布,勾勒出陕西、京晋豫、鄂湘三个传说圈,将其总结为三类八种类型,进而在与正史、俗文学比较的视野中,解读民众眼中的农民英雄,总结民间英雄人物传说的叙事艺术,评析不同的叙事文本所蕴含的史评、史观与思想观念。

论巫术信仰的合理性根据85-93

摘要: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巫术信仰是有其重要的合理性根据的。第一,寻求掌控的心理动机。即人们把巫术作为试图理解和预测我们居住的社会世界以期获得各种酬赏的手段。第二,获得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在面对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困境时,巫术既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又能够给遭受痛苦的人们以精神的安慰。第三,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巫术能够满足社会制度的需要.维护社会群体的利益,即巫术具有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和控制的功能。

中国海神信仰发生演变过程及其人化影响94-104

摘要:最早的中国海神是沿海东夷人创造的,其神容为珥两蛇、践两蛇的鸟图腾。随着中国海神信仰演变过程中人化影响的渐次加强,海神角色逐渐人格神化。海神角色人格神化大体分三个阶段,即雏形阶段、确立阶段和普及阶段。中国海神与内陆神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角色转化,是人化影响的外在表现。

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105-117

摘要:汉代,民间信仰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民间信仰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有强烈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在神灵观念的支配下,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客观强大的威慑力量,犹如道德和法律,能够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组织社会成员、整合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神灵、教派、香头——地方文化中的宗教知识118-134

摘要:文学和文书中随处可见神灵致病与治病的故事。在河北沧县,狐仙力量与动机的知识,以及香头特殊的治疗技巧,都是当时当地的文化产物。多数沧县农民经由本地香头借助狐仙治愈的故事了解狐仙。这类故事反映神界的直接性,发生在邻近村庄,产生于当今。地方信仰关注疾病、神灵、香头的效力和技艺,反映出书面文化的影响,但这远非教条。相反,由于经发展中的口头传统传播并塑造,宗教知识被不断重塑为当前地方文化中富有意义的部分。

天地会《会簿》考135-147

摘要:天地会《会簿》是会内秘籍,持有侩簿》即可纠人结会并充当会内首领,向来秘不示人,故鲜有流传。《会簿》是研究天地会起源的重要史料,颇受学者关注。以往研究者多限于考查《会簿》之流传顺序。本文通过对档案史料及多种《会簿》抄本之考察,认为《会簿》乃出自下层社会草根文人之手,乾隆末年嘉庆初始见雏形,内容简陋,其后经不断增删修改,情节逐渐丰富繁衍,成同年间始告定型。

《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目录147-147

“常”与“非常”:一个鲁中村落的信仰秩序148-169

摘要:乡村信仰活动之中有“常”与“非常”之别:以家庭为单元而进行的村落内部的信仰活动,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村落为单元、以村际互动为特征的跨村落庙会活动,营造出一种有别于社会常态的特殊文化情境,是民间信仰活动的“非常状态”。前者是后者的日常积累,后者是前者的凝聚与强化。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洼子村民间信仰为个案,试图在广泛的意义上探讨民间信仰“常”与“非常”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转换机制,以及对于当代乡土社会的意义。

环境·风水·聚落——以近代上海为中心的历史地理考察170-187

摘要:自然环境与风水观念,一度是影响传统聚落形态存在和变迁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传统乡村聚落向近代城市聚落转型的过程中,这二者起到何种作用呢?其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实证手法,通过复原上海开埠后乡村聚落向城市化转型的具体过程,发现:在城市扩张的影响下,乡村聚落赖以依存的传统河道体系首先崩解,继而以河道为物质基础的风水形势发生变异,此二点从根本上动摇了乡村聚落赖以存在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同时,随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的大量涌入,原有的乡村空间快速地被不规范的城市空间——棚户区所蓊代。棚户区至今仍然是城市政府面临的治理难题,其产生的历史地理过程和驱动机剂值得更深入的学术考察。

没落的民间记忆——甘肃省礼县盐官镇盐神庙及其庙会考察研究188-204

摘要:甘肃省礼县盐官镇的盐神庙及其庙会历史悠久,包含有许多民间记忆,盐神庙虽只是简单朴素的三座院落、两塑神像,但却是盐官镇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从盐井业历史之久、盐井对当地盐民的作用以及复杂的水盐制作过程可以看到其深刻的渊源;神圣的祭拜仪式和祭祀圈、信仰圈又彰显了盐神庙及其庙会的信仰是生存技术层面的信仰,这种信仰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传承了下来.实现了人、盐、庙内部调控的和谐相处状态。建国后盐神庙及相关信仰逐渐没落了,如今,国家和社会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这种千年的历史遗产。

21世纪初中国乡村中的星期制——以苏北依村为个案205-228

摘要:一、前言 世界性的贸易交往与现代化的机器转动,强烈地要求地球上的历法和时钟归于“问一”。为达成这一目标,近百年来全球的基本发展趋势是抑制、吞并时间制度与时间表述的多样性,向有着深刻基督教背景的阳历与标度时间看齐.

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229-238

摘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端午节俗传统由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人伦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生活需要,五大要素的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进入,端午节俗传统要素逐渐失落,端午节社会地位显著下降。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端午节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重新强调端午节在身体保健与社会伦理方面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让端午节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

略论日本社会文化中的“道”239-244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多种因素的合成。“道”既是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日本“道”的认识与了解,是认识日本社会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道”在日本社会中的表现出发,揭示了日本“道”的来源及文化表现。

史诗与神话——纳吉论“荷马传统中的神话范例”245-256

摘要:一、前言 《荷马诸问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1996年出版英文版第一版,著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古典学者和荷马史诗研究专家格雷戈里·纳吉。该著第四章“荷马传统中作为范例的神话”,专门讨论史诗传统与神话叙事之间的关系,可独立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