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 42-1682/R 国内刊号
  • 1671-7651 国际刊号
  • 1.1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口腔医学研究是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口腔医学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信息·广告、综述、牙周病学研究、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口腔正畸学研究、口腔种植学研究、特约述评、牙体牙髓病学研究、病例报告、口腔修复学研究、龋病牙髓病学研究、信息·广告_征订启事、口腔生物学研究、口腔颌面肿瘤学研究、口腔肿瘤学研究、口腔麻醉学研究、龋病与牙体修复学研究、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口腔黏膜病学研究、牙髓病学研究等

口腔医学研究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纯钛超声微弧氧化-壳聚糖/海藻酸钠自组装种植体的动物实验研究667-671

摘要:目的: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technique)在纯钛(TA2)微弧氧化表面制备壳聚糖(CS)/海藻酸钠(ALG)复合涂层,研究对骨结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种植模型,分别植入A、B、C组,TA2-MAO为A组,TA2-MAO-NAOH-CS为B组,TA2-MAO-NAOHCS-ALG为C组。术后分别于2、4、6周取材,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CBCT)和种植体骨扭出力测试的方法,观察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的情况。选扭出6周的种植体做扫描电镜(SEM),观察种植体涂层表面形貌。结果:CBCT观察:在2、4、6周,C组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A、B组,B组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稍好于A组,在6周时,观察到C组骨愈合良好,种植体骨界面无明显阴影区域,骨密度与正常骨密度一致。种植体骨扭出力测试中观察:在第2周时,A、B、C组的扭出力差异不明显,第4周时,B、C组扭力值高于A组,第6周时,C组的扭出力明显大于A、B组。在6周时,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c组对骨结合有促进作用。结论:TA2-MAO-NAOH-CS涂层和TA2-MAO-NAOH-CS-ALG涂层对骨结合都有促进作用,而TA2-MAO-NAOH-CS-ALG复合涂层对骨结合效果更好,双侧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可行。

转基因番茄可食用防龋疫苗免疫BALB/c小鼠的实验研究672-675

摘要:目的:观察含PAcA/CTB的转基因番茄可食用防龋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方法:将18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周分别灌胃含有PAcA/CTB嵌合蛋白的转基因番茄果汁(实验组)、非转基因番茄果汁(阴性对照组)、灭活全菌疫苗(阳性对照组)。于首次免疫前和免疫后第1、2、3、4周采集血液、唾液样品。ELISA检测其血清和唾液样本中的抗变异链球菌PAcA的IgG、IgA抗体效价。结果: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血液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从免疫后1周开始升高,初始免疫后第4周达高峰,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免疫后第2、3、4周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基因番茄所表达的外源目的蛋白具有抗原性,能够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

“脑回形(cortex-like)”微弧氧化膜钛种植体成骨的Micro-CT分析676-680

摘要:目的:利用Micro-CT评价"大脑皮质"(cortex-like)形貌的二氧化钛膜层在初始稳定性和继发稳定性阶段的骨-种植体结合的能力。方法:实验组MAO(cortex-like)为"大脑皮质"形貌种植体,对照组SLA为具有同等规格的SLA形貌的种植体,共计36颗,通过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表面进行表征,随机植入18只新西兰雄性兔的股骨髁部,分别于4周和8周处死取样,所得标本行Micro-CT扫描重建,分析MAO和SLA种植体表面的骨结合状况以及的骨小梁形态学参数。结果:类"大脑皮质"形貌氧化层由微米级沟槽和纳米级孔洞组成,沟槽相互交通,接触角(6.9±1.14)°,Micro-CT检测可见:随着骨结合时间的延长,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厚度(Tb.Th)、连接密度增加(Conn.Dn)均增加,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分离度(Tb.Sp)下降,第4周时,BV/TV,SMI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BV/TV、Tb.N、Tb.Sp、Conn.Dn值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AO高于SLA组。结论:"大脑皮质"(cortex-like)形貌的二氧化钛、具有双微层结构膜层,能促进种植体的骨结合的提升,是一种良好的种植体改性方法。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信息·广告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正式开通680-680

摘要:为适应时展的需求,《口腔医学研究》杂志成功开通并认证通过了官方微信服务号,敬请关注!《口腔医学研究》(原名口腔医学纵横)是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口腔医学研究》创刊于1985年6月,主编为樊明文教授,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Bio-oss骨粉对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活性影响的研究681-684

摘要:目的:研究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与Bio-oss骨粉结合后的增殖分化情况,探讨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作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作为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并检测其分化能力。将细胞分为单独培养组与复合Biooss骨粉培养组。观察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情况并在细胞形态特点、增殖分化能力方面将两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与Bio-oss骨粉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增殖分化能力与对照组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为支架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衍生骨是可行的。

CX3CL1与CX3CR1参与牙髓炎症及痛觉过敏的实验研究685-688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牙髓炎过程三叉神经节中CX3CL1与CX3CR1的动态表达,探讨三叉神经系统参与牙髓炎病理改变的信号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牙髓炎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CX3CL1与CX3CR1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X3CL1免疫阳性卫星胶质细胞围绕在神经元周围,形成典型的环状结构,而CX3CR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体上。统计学分析显示,CFA致炎后2周,CX3CL1阳性细胞率达到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FA致炎后24h及72h,CX3CR1阳性细胞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结论:三叉神经系统通过调节CX3CL1与CX3CR1的表达参与牙髓炎症及痛觉过敏的发生发展。

激光焊接不同间距钴铬合金焊件疲劳强度的研究689-69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焊接间距对激光焊接钴铬合金试件机械强度和疲劳强度的影响。方法:将牙科钴铬合金铸件采用激光焊接法分别在0.00mm、0.25mm、0.50mm 3种焊接间距下焊接成哑铃形试件(n=10),以未焊接组作为对照,在材料测试机上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记录试件的最大压应力值和疲劳强度,并对断口进行显微晶相分析。结果:各焊接组的最大压应力值和疲劳强度均小于未焊接组(P〈0.05),3个焊接组的最大压应力值差别无显著性;在焊接组中0.25mm组具有最佳的疲劳强(P〈0.05),0.00mm组和0.50mm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激光焊接焊件之间保留一定间隙有助于提高钴铬合金焊件的疲劳强度,焊接间隙在0.25mm左右为宜。

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促进颅骨缺损骨再生692-695

摘要:目的:建立C57BL/6小鼠颅骨缺损模型,研究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poxyeicosatrienoic acid,14,15-EET)能否促进骨再生,为骨组织再生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C57BL/6小鼠颅中缝两侧建立直径5mm的全层颅骨圆形缺损,小鼠右侧(实验侧)缺损处植入14,15-EET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左侧(对照侧)植入未用14,15-EET处理的BMSCs。术后第3天于实验侧缺损处局部皮下注射含14,15-EET(10μmol/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对照侧缺损处皮下注射等量PBS,隔日注射,持续4周。术后8周将小鼠处死,CBCT放射诊断观测缺损面积大小,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分析新骨形成相关组织结构。结果:术后8周小鼠实验侧缺损面积比对照侧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缺损区新生血管数、新生骨量均较对照侧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侧颅骨缺损区可明显观察到骨质及胶原纤维,而对照侧不明显。结论:通过局部提高14,15-EET水平可促进新生骨形成,推测可能与14,15-EET改善局部微循环相关。

天然衍生脱细胞牛心包复合BMP-2转染的BMSCs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体外实验研究696-698

摘要:目的:研究天然衍生脱细胞牛心包复合BMP-2转染BMSCs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天然衍生脱细胞牛心包体外复合BMP-2转染BMSCs,SEM评估细胞生长与增殖,MTT法检测牛心包对转染细胞的毒性,ELISA检测BMP-2含量,结晶紫染色法测定BMSCs细胞粘附能力,ALP活性实验检测转染BMSCs成骨性能。结果:SEM发现天然衍生脱细胞牛心包复合BMP-2基因转染的BMSCs后,细胞生长并增殖良好;各组细胞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天然衍生脱细胞牛心包增强了BMP-2转染BMSCs的细胞粘附能力和成骨细胞转化能力。结论:天然衍生脱细胞牛心包复合BMP-2基因转染BMSCs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和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天然GBR膜材料。

抗牙龈素粘附片段Hgp44卵黄抗体对实验性牙周炎的抑制作用699-703

摘要:目的:观察抗牙龈素粘附片段Hgp44卵黄抗体(抗Hgp44-IgY)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A),生理盐水孵育组(B),抗Hgp44-IgY孵育组(C)和西吡氯铵孵育组(D)。采用细线结扎大鼠4颗第一磨牙,分别接种经处理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辅以蔗糖饮水。4周后检测大鼠牙龈指数(GI),龈下菌斑的BANA试验。处死大鼠后检测牙槽骨丧失量(ABL),牙龈的HE染色,利用qRT-PCR检测牙龈中IL-10、OPG和RANKL mRNA相对表达水平以及OPG/RANKL比率。结果:C组和D组与B组相比,GI、ABL以及BANA结果均显著降低(P〈0.01),牙龈组织中IL-10和OPG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率显著增高(P〈0.001),C组与D组相比,GI、ABL、BANA、IL-10,OPG mRNA水平和OPG/RANKL比率无统计学意义,OPG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抗Hgp44-IgY能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减缓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发展进程。

甲亢兔牙槽骨与全身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704-706

摘要:目的:比较甲亢兔牙槽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改变。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两组,每组12只(实验组,对照组),每组雌雄各半。实验组每日用左旋甲状腺素50μg/kg·d-1,生理盐水稀释,腹腔注射,对照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进行FT3、FT4、ALP、Ca、P、Mg检测;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对腰椎、下颌骨及双侧股骨远心端进行骨密度(BMD)检测。结果:在给药8周后,实验组FT3、FT4、ALP、Ca、P、Mg、BMD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兔牙槽骨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腰椎,股骨骨密度低于对照组。结论:甲亢兔牙槽骨骨密度变化与全身骨密度变化一致,呈骨质疏松状态,低于正常组。

载辛伐他汀羟基磷灰石中空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用于盖髓剂的实验研究707-711

摘要: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中空微球并载辛伐他汀,构成体外药物缓释系统检验其对损伤大鼠牙髓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谷氨酸(Glu)为有机质,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Glu组成的"核-壳"式复合物作为模板,制备出中空羟基磷灰石(HHAp)微球。表征产物形貌并载药,计算载药率和包封率,测定药物体外释放情况。雄性大鼠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直接盖髓模型。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覆盖含有10-5 mol/L,10-7 mol/L和10-9 mol/L辛伐他汀的载药羟基磷灰石中空微球。第1组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用未载药的HHAp微球盖髓,其余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7d、28d,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材,HE染色。用图像分析软件INH测定各组标本中修复性牙本质的面积比例,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Dunnett 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合成的羟基磷灰石为由短针状纳米粒子组成的直径为2-4μm中空的微球。载药率为21.3%-46.0%,包封率为34.46%-46.02%。药物在载药微球中缓慢释放,释放曲线接近线性。将含有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的载药微球盖髓7d后,对照组穿髓孔下方炎症反应明显,实验组则表现出轻微的炎症反应;盖髓后28d,10-7 mol/L SIM组与对照组、10-5 mol/L SIM组及10-9 mol/L SIM组相比形成了较多修复性牙本质(P〈0.05)。结论:利用小分子有机质(Glu)和表面活性剂(SDS)为模板可以合成中空羟基磷灰石微球,且此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均较高;药物在其中释放接近线性,达到缓释要求;含有10-7mol/L SIM的载药微球能够显著促进牙髓损伤后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信息·广告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关于学术不端检测的说明711-711

摘要:为净化学术环境,杜绝学术不端、抄袭等不良风气,《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编辑部自2012年起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杜绝了一批问题论文。但这一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现告知各位作者及读者,以便在其日后的科研写作中起到指导作用。1.重复率:对于相近的研究论文,写作时借鉴、引用自己及他人已发表的论文,但总重复率不能超过30%,包括文字及参考文献,否则将被系统自动视为学术不端。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涎腺导管癌10例临床分析712-715

摘要:目的:分析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2014年11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且完成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6-89岁,平均(64.7±12.7)岁。8例累及腮腺,2例累及颌下腺。临床表现为腮腺区或颌下区肿物,可伴有近期突然增大,局部神经侵犯症状。影像学发现局部占位性病变,边界多为不清,不均匀强化。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6例予以放疗,4例未放疗。随访至术后7-97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7.5个月。10人均随访满1年,其中1例复发,1年无病生存率为90%(95%CI:55-100),8人随访满3年,其中3人复发,3年无病生存率为62.5%(95%CI:24-91),7人随访满5年,其中3人复发,5年无病生存率为57.1%(95%CI:18-90)。结论:涎腺导管癌较罕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结果。该疾病预后较差,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术后需联合放疗。生物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新的辅助治疗方式之一。

口腔癌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716-719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口腔癌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就医情况问卷和家庭支持量表对72例口腔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口腔癌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率为48.5%;时间最短2d,最长5年余,中位时间为120d;就医延迟患者在居住状况、自觉疾病严重程度、焦虑及家庭支持与未延迟患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癌患者就医延迟现象较为普遍,且居住状况、自觉疾病严重程度、焦虑及家庭支持均为影响口腔癌患者就医延迟的主要因素。

4+1操作配合模式在牙槽外科的初步建立和应用720-722

摘要:目的:探讨4+1操作配合模式在牙槽外科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下颌骨性埋伏阻生智齿拔除患者52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71例,对照组255例;研究组在4手操作的基础上增设巡回人员1名,对照组只有4手操作,无巡回人员;观察比较两组下颌骨性埋伏阻生智齿拔除的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患者手术侧面部肿胀及张口受限程度、术后伤口感染和干槽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侧面部肿胀度及患者张口受限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干槽症发生率均极低,未见明显区别。结论:牙槽外科4+1操作配合模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不良反应,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和亲环素A在人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723-727

摘要:目的:检测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和亲环素A(CypA)在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中的表达,探讨CD147和CyPA在人慢性根尖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根尖手术切除所获得的根尖肉芽肿35例和根尖囊肿3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埋伏阻生智齿拔除术或行牙槽骨修整术凿下的8例健康牙槽骨作为正常对照组。CBCT图像记录病例的病损大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所有样本中CD147和CypA的蛋白表达,分析CD147和Cyp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根尖囊肿组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肉芽肿组(P〈0.05)。CD147和CypA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中呈正相关(P〈0.05);CD147和CypA的表达水平均与慢性根尖周炎的病变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CD147和CypA可能参与根尖周病损的炎性反应和骨质吸收。CD147-CypA相互作用在人慢性根尖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某种协同作用。

IL-27在人慢性根尖周病中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728-732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IL-27在免疫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探讨IL-27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0例自愿参与的受试者按根尖周病分类标准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0例,根尖周肉芽肿组20例,根尖周囊肿组20例。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双染色法(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DIF),荧光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IL-27-tryptase(肥大细胞标记蛋白)、IL-27-CD14(单核吞噬细胞标记蛋白)、IL-27-CD31(内皮细胞标记蛋白)双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根尖周病组中3种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囊肿组的IL-27-tryptase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肉芽肿组(P〈0.01);肉芽肿组与囊肿组的IL-27-CD14、IL-27-CD3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L-27在人慢性根尖周组织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 cells,MP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等免疫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IL-27-tryptase双阳性细胞可能在慢性根尖周病的致病机制,尤其在根尖周囊肿的纤维组织形成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