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0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
  •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506
  • 国内刊号:41-1414/I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9
  • 创刊时间:2010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6
  • 综合影响因子:0.10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近代文学研究

《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与吴趼人的小说观念

摘要:作为新兴的近代早期职业小说家创办经营的小说期刊,《月月小说》具有博采众长、竞争生存的编辑意识和经营策略,反映了近代以来小说创作与商业文化融合共生、不断变革的总体趋势。吴趼人的小说观念内容较为广泛且以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基础.理论内涵和创新程度虽不突出,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职业小说家的创作习惯和思想特点构成了吴趼人小说创作的观念基础和内在动力,既造就了他颇为突出的创作成就.同时。也限制了他向更加高远的目标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4-14

“不齐而齐”与国家:章太炎对晚清政治理论的批评

摘要:论文讨论章太炎是如何从他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发出了对政治机构和意识形态的批评。尽管已有一些学者讨论过章太炎的佛家和道家思想,但他们通常忽略了以下两点:其一,章太炎对佛道思想的援引是如何以伴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而来的重大转型为前提的;其二,他又是如何在佛家思想的框架中试图解释以及抵消这一体系中的各个方面的。章太炎的文章并不包含对现代性进行分期工作。而是借用古代中国的思想元素对“公理”和“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批评,这两个概念无疑随着中国进入全球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体系而显耀一时。通过这种批评,章太炎为我们指示了一个不同的。“不齐而齐”的世界。
15-30

民初上海清遗民之生计与交接

摘要:本文考察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通过对遗老“生计”与“交接”的考察,本文探讨了洋场及以洋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现代社会如何改写了遗民的生存方式与思想观念,但新的不适亦随洋场、或者说随着整个现代情境的展开而到来。洋场一面提供了新的遗民生存形式,但新式生存本身亦带来了与遗老之“孑遗想象”尖锐冲突的因素。遗民既依赖洋场生存,依赖在洋场中界定、言说并呈现自家的遗民性,但作为与此种“遗民性”本身异质的“言说场”,洋场亦在同时不断质疑、吞噬着遗老们的各种“遗民想象”及其实施。由此,在日常生活与文学/文化/学术这两个层面之间苦苦挣扎的“遗民生存”.就成为洋场与遗民、亦与整个“士文化”及“遗逸传统”不断对话、冲撞、磨合、相互销蚀与滋生、解构与重构的结果。
31-39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重返晚清民国

从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谈“国学”视野下的“戏曲”研究

摘要:胡适因应清华学校学生之邀,在《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第7期上,发表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3月4日),以供清华学生在出国留学前,能够了解增进国学知识的方法与管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所开列的书目中,出现若干戏曲书目。如《元曲选一百种》、《六十种曲》、《笠翁十二种曲》、《缀白裘》等。本文从此现象出发,主要讨论重点有三:第一,在20世纪20年代,“整理国故”风气盛行的学术氛围下。戏曲是如何被纳入“国学书目”之内,其中是否可反映出胡适自身之学术主张与文学思想;第二,胡适所开列之戏曲书目,又与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所列之戏曲书目有何不同,其中如何展现各自的特色与主张;第三,戏曲自晚清以来,多依附为小说之属,当“国故运动”展开之后,戏曲便得以凸显自身的发展脉络与价值,其中胡适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
40-49

近代杂志所载闺秀诗话考论

摘要:闺秀诗话作为研究女性文学的重要资料,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已被整理出来,但多限于原有刊本传世者。近代以来,报业蔚兴,文章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载在杂志的文章,包括闺秀诗话在内,大都比较零碎,且不易获睹。因此,不管对于研究者还是整理者而言,从诗话作者到诗话内容,都亟须加以系统的考证与梳理。本文初步考论了1911至1941年在杂志上刊出的27种闺秀诗话,并叙其大要。
50-56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学研究

文学话语本体论:文学观念、话语分析与中国问题

摘要:文学本体论是衡量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文学本体论的重要性、文学本体论与文学价值论的长期混同和文学本体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深度关注不足,重提文学本体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每个时代都在推进对文学本体的思考,在20世纪后期,对文学本体的新的思考落实在文学话语。文学话语是20世纪文学研究经由“文学一文字”、“文学一语言”之后的新的整合和提升。文学话语进一步推动了对文学本体的理解,开启了崭新的研究思路。然而。相比国际上的文学话语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学话语研究受制于多重不利观念和倾向,研究力度并不乐观。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全面提倡创新的情况下,试图进一步拓展对文学观念的理解,文学话语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文学研究界面前的重要问题之
57-69

“文尽意余”的诗歌美学——钟嵘《诗品》之形象喻示批评及启示

摘要:南朝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与前代政教为中心的诗学截然不同,他的诗论着眼于诗歌作为独立体式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强调诗歌运用“即目”“直寻”而“有滋味”的“兴”体语言迭至“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论述诗人与诗作也着重于个体风格和艺术魅力。诗歌品评同诗歌创作一样,其形态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哲学思维的沾溉。在钟嵘的诗学体系中,从诗歌创造、诗篇构成到读者赏鉴、兴象构成,都极为重要。
70-74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日本文学与基督教

摘要:基督教对日本文学发展影响巨大,无论是文章体裁、文学内容还是文学传播方式,日本文学都得到了基督教的浸润与推动,“切支丹文学”便是早期基督教与日本文学互动的结晶,进入近代,大批文人受洗入教,形成了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文章将从史的角度对日本基督教文学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和分析。
75-80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典文献学研究

从唐人选唐诗看唐代著名诗人诗作

摘要:唐人选唐诗是唐人所选唐诗总集的一个特定名称,也是唐诗文献学最初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唐人眼中的唐诗与现代观念理解的唐诗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代著名诗人诗作做出排行,以此为依据来研究唐人眼中的唐诗与后人唐诗观的差异所在。
81-90

惠洪《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称引王安石诗考辨

摘要:惠洪《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称引王安石诗共25首,数量排在杜甫、苏轼、黄庭坚之后。这些称引虽然不能全面展现王安石诗的主体风貌,但由于王安石在宋代政坛和文坛具有特殊地位,惠洪对王安石诗的称引包含着丰富的诗学意义。本文以《王荆公诗注》为参照,配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文献,通过考辨去伪存真,梳理相关诗学观念,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惠洪和宋代主流诗论的理解。
91-100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乡土中国的“心灵史”——梁鸿“梁庄”系列作品对谈录

摘要:主持人: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时间:2014年7月12日下午2点半。 地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研究室3549。 一、关于“梁庄”的审美阅读感受张丽军:我们今天对梁鸿的作品做一次讨论。首先来谈一下我们这次讨论会的初衷。其实,以前我们都关注过梁鸿的作品,当我看了梁鸿的作品后,深有感触。所以就想让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做一点东西。我先抛砖引玉,谈谈阅读感受。我认为乡村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问题和普遍性的世界问题。从文学角度来谈.乡
101-113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史料与阐释

朱自清的两次讲演与一篇佚文——北平《世界日报》有关朱自清的几则史料

摘要:本文发掘出1947、1948年北平《世界日报》上有关朱自清的几则珍贵史料,它们分别是讲演《“好”与“妙”》、《文学考证与批评》及佚文《谈个性》。这几则史料对研究朱自清去世前的文学创作与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114-123

王亚平与《说说唱唱》杂志的改版及停刊

摘要:在赵树理因批评压力淡出《说说唱唱》月刊以后,新的负责人王亚平一方面通过检讨与批评撇清刊物与赵树理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则以主流的推陈出新的“编辑哲学”将《说说唱唱》带到另外一条乡村“旧文艺”现代化的道路。与赵树理坚持民间本位立场,认为经过调整、补充,“旧文艺”本身可以产生“新的人民的文艺”不同,王亚平则持精英主义立场,主张从外部输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骨架”,再用这些“骨架”重组、改造“旧文艺”。《说说唱唱》由此从“人民大众的眼光”转换到“无产阶级的立场”,然而,政治化、精英化、本质化的编辑倾向,很快让《说说唱唱》的艺术水准遭到主管部门与读者的双重质疑。《说说唱唱》最终被迫停刊.丧失在当代文学版图重构中的可能空间。
124-132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学术札记

大型并置的时代——从神话到新闻

摘要:网络风景。这是戏剧舞台与生活场景的合一,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叠。或者相反,这是舞台与社会场景的错位,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视野偏离。你能够目睹的是错位产生的缝隙.是视野偏离产生的可见性。
133-140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石斋语痕

谈《雷雨》的一处修改

摘要:现代作家之中很有几位是嗜爱修改自己作品的,如巴金、沈从文、钱锤书诸人,皆几十年如一日,有意地不使自己的文字凝固下来,其中包括曹禺。记得好多年前曾参加过某研究生的答辩,他做的题目是研究1949年后曹禺对他剧作的全部改动,结论是:大部因政治形势而改,基本归于失败。我当时并无异议,论文通过了。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