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59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篇(1)

词源探讨与国际汉语教育

慕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京高校留学生语言适应性研究

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初探

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汉语教材编写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案例教学

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

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短期班课堂教学规范化设计的构想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看“??”和“给”

虚词:基于对外汉语阅读的再认识

浅谈俄罗斯商务汉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

日本汉语高考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语料、语料驱动和语料驱动学习

汉语测评自动化的需求、发展与对策

语言和文字分步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库建设的相关思考

中高级汉语口语教材话语标记语分析

“毕竟”类语气副词的教学研究与设计

汉语国际传播中判断句的句法定位及教学

越南的汉字应用和汉字教学现状分析

对日汉字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简体字多媒体课件

从语言哲学,看国际汉语教育的文化政治意义

非汉语环境下汉语背诵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国际汉语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英语背景国际学校汉语课程:困境与变革

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京留学生北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两岸四部初级教材零起点语音教学模式考察

汉语国际教育用汉字表的字义信息标注初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的声学研究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对高级汉语综合教材语法项目选择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影响美国学生双音节汉语声调发音因素的语音调查

汉语测试跨文化理解听力题分析和文化层级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与国际汉语教育的本土化

由字到辞,减字增辞——论国际汉语教学的字-辞关系

课堂多媒体呈现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在”字结构的影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PPP模式和PACE模式对比研究

从“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则”谈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问题

从提高教师职能出发——新加坡华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篇(2)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汉语国际教育篇(3)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汉语国际教育篇(4)

(一)内容安排上过于“中国化”。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汉语国际教材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内容的安排与编写过于“中国化”,不能很好的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例如,目前普遍使用的汉语国际初级教材中,“王府井”、“弗朗西斯”的这样的地名音译随处可见。这样的音译看上去问题不大,但是往往容易让汉语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摸不着头脑,不明就里。教材中还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将口语和书面用语混淆,这对于外国人学习中文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此外,有的课文的编写内容太过于单调,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相应的真实性。这些内容编写的局限性都严重影响了汉语国际教材的质量。

(二)教材未体现出汉语特征。目前,汉语国际教材的编写中对于汉字的特征并未明确给予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对于汉字中的“字”和“词语”的相互联系的关注度不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词语”上面,而对于语法的使用等也有讲解过多的“嫌疑”。这些都削弱了本该突出的汉字特征,因而直接影响了国际汉语教材的整体质量,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教学安排上不科学。目前,被大家广泛使用的汉语国际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安排上与大陆的教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汉语国际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目较少,内容的编排也不是很科学。同时,教材中的新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目的也不明晰。因此,要想提升汉语国际教学水平,让教材的编写更加合理、科学,就必须结合当地实情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并考虑英语国家学生的学习习惯,让汉语的学习效果变得更加具体实用。

二、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编写的策略

(一)文化上针对当地实情。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必须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实际情况等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例如,由于美国种族众多,其文化背景和所能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大有不同。非裔美国人喜欢在课堂上感受被调动、被渲染的教学气氛、喜欢有节奏的说话方式,也喜欢采取辩论式方式进行学习。而传统的汉语国际教材则不太能够根据学生实情进行因地制宜的教材编写。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互动的内容,让学生多一些参与表现的机会。此外,教材编写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针对一些东南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汉语听力水平一般都较高,但读写能力则较差,那么针对于这类学生则应该重视读写方面的训练。

(二)根据语言上的差别,考虑教学重、难点。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注意不同国家汉语存在的主要区别。因为汉语的很多特点是其他国家语言所不具备的,因此,应该将重点内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英语和汉语而言,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在进行汉语教学中应该着重对汉语音调等内容进行学习。而在语法学习中,应该强调对于虚词的学习。这有助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其次,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汉语与各国语言的共性等进行相互的联系。例如,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修辞手法来看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汉语的“对偶”为例,这个修辞手法包括了正对、反对、和串对这三种方式。而在英语中,“对偶”仅仅仅只有反对这一个表现意义。

最后,中国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修辞手法也有很多。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将汉语和各个外语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具有针对性的原则,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教学中的关键点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宏观上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

(三)教材设计上要适应当地教学组织安排。当前,到中国留学学习的多为一些精英人士,而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则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水平不一。因此,面对这类人群编写国际汉语教材则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相比,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则具有更强的层次性和群众性。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都较为分散,一般不适合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上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而此时配合的教材也应该适应这样分散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让本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李禄兴就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为例进行了讲解,都柏林大学每个学期进行汉语教学的课时有十二个星期,其中每门课程每周的学习时间大约为3小时左右。这三个小时被计算为一个模块内容,而一个模块完成则可以被计五个学分。因此,针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课时、课程安排等综合因素,设置教学量适宜的内容。一般而言,一个学期学习的汉字数量可以安排在一百二十个字到一百五十个字左右。而假如这时使用国内的基础汉语课本,就显得教学容量过大,对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打击。

汉语国际教育篇(5)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如今在汉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外汉语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渗透的现象,这样甚至使得学生对汉语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有的甚至不明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的,只是了解表面知识。比如: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像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还有,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亲属称谓也不明白。在汉语种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这一套称谓语中,真正与英语对应的只有六个,即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丈夫―husband 和妻子―wife,其余的则都不对应,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所以,外国人就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姑姑和姨姨,她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叫成叔叔和舅舅?叔叔和舅舅又是什么关系?即使有的学生记住了这些称谓,但是在使用中还是笑话百出。比如:她们会说妈妈的妹妹叫姑姑。在他们的观念中,为什么妈妈的妹妹和爸爸的妹妹要有两个称谓。另外,还有学习者对于中国习俗或者习惯的不了解也会产生误会。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学习误区,我认为在汉语教学过程就必须加强文化教育。

其实,语言现象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交流也是文化交流。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等诸多方面都能看到文化的影子。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文化性质,在教学当中对语言进行文化诊释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如何加强汉语教育文化教育

(1)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必修或选修的中国文化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孔子学院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许多学生都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关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学、民间风俗等课程,至少是提供中华饮食这种类型的文化课程。此外,这种课程也应安排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类似的历史文化,这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在教材种增加中国文化的比重。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学习汉语知识来知晓中国及中国文化。在教材中扩大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教材选用适当增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范文。如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气、习俗、典故等内容,还可增加一些优秀英文文章的经典汉译作品,或从我国权威报刊上摘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另外,还可以从国外现有的各国著作的汉译本中摘选适合大学生学习水平的部分内容进入汉语教材。

(3)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具体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归纳对比法、同步解释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引导相结合法、主题讲座法、文化实践法等多种方法来实施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在阅读和综合课程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中文报刊以及介绍中国文化的汉语读物;在听力方面,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以及中国之声广播节目是很好的选择。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汉语表达方式方法的积累,又可以使他们对中国当前的国情有所了解。

除了在教材、教法上进行突破,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高文化素质的汉语教师队伍,培养“学贯中西”的优秀教师。倡导教师在介绍、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和研究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学、历史、风俗等内容,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优势,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

三、结语

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学习汉语不仅是学习基础和复杂的知识,还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文化能力的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留学生较强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流利的进行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就必须把语言教学跟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应深刻认识到文化潜入这一点,立足于我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和文化,放眼全球,依附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掌握好汉语语言,才能让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和实用,才能弘扬和宣传中国独特的魅力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篇(6)

[作者简介]孙立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H195: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19-04

随着汉语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加强海内外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已成为影响汉语国际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汉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拟择要介绍和分析德国的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对当前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及课程设置提出相关建议。供学界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参考。

一、德国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2年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以来,中德两国在政治、经贸、文教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德方对通晓汉语和了解中国的专门人才需求旺盛,从而为德国的汉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国汉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种现状,总体上也体现了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所谓个别体现一般,因而个案的分析也才更有认识价值。

1、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伴随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德国的“汉语热”也日益升温。表现在:一是在校学习汉语人数持续增加。近年来在德国选学汉语的大、中小学生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日渐浓厚。二是汉语学习群体构成广泛。除高校、中小学等在校生以外,来自公司职员、政府官员、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不同社会层面的汉语学习群体也正迅速增加,德国的汉语教学由高校专业化、精英型迅速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汉语在德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三是汉语教学机构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多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社会上的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中文学校、中文补习班应运而生。近年开办的11所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更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平台。

2、德国汉语教学和应用的新特点

“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使德国的汉语教学、汉语应用和汉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汉语专业成为热门。曾经只有少数学生问津的汉学专业,如今已由冷门成为热门学科。由于报名人数多,而汉语师资短缺,一些高校的汉学系不得不将汉语列为限选专业。二是汉语应用人才炙手可热。中德两国关系的递进加速了对汉语应用人才的需求。德国的汉语人才在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形成反差。三是汉学研究获得新的发展。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西方的汉学研究,汉学成为西方人文科学中增长最快的学科。近年来,德国汉学发展迅速,许多大学开始增设东亚系,并将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汉学研究已不限于传统上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等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和聚焦中国当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

3、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德国汉语教学,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资质欠缺。无论是专门的汉语教学机构,还是业余的汉语培训学校,师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汉语教学的发展。现有的专业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汉语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从教师资质上看,因为缺乏专业汉语教师,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学和培训机构(包括大学汉学系、中学、各类中文补习学校等),都不得不聘请兼职人员从事汉语教学。兼职汉语教师大都属于“半路出家”,缺乏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其优势是德语比较熟练,应聘中很有竞争力。这种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良莠不齐且比重过大的状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教材种类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德国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种类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不适用当地教育。以中小学教材为例,目前德国有3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由于教师无从选择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汉语课本,所用教材都是针对大学生和成人的。高校所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少学校还选用上个世纪80-90年代国内出版的教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不畅,教材流通和选择不便;国内现有的汉语教材在容量、教学背景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等等。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德国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二、从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其存在的汉语师资和教材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为此,本文结合对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的个案分析和笔者在德国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及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培训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有助于面向海外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更加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1、加强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

作为前提,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及各类兼职教师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本体知识。目前在海外的许多兼职汉语教师尽管他们有所在国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但往往因为缺乏汉语汉字知识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很可以给我们的师资培养提供深刻的启示。据考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生中有70%以上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汉字”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绝大多数人不具备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应高度重视汉语本体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要把丰富、拓展和深化这些知识当做是首要的并且是终身研习的内容。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知识和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与理论,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有意无意地以为“普通话好一点的中国人都能当汉语老师”的观念,在一些学习者和培养单位的管理者中都大有人在。而教学实践表明,海内外不少兼职教师缺乏的正是诸如汉语、汉字的结构单位、结构方式以及汉语的组合应用规则等知识,因而未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而不是忽视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

2、加强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培养的“汉语硕士”是为海外培养汉语教师或汉语教师志愿者,那么在加强汉语汉字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汉语教学能力的训练。这是因为目前在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基本上都是没

有任何教学经验。而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教学情况复杂,许多大学、中小学和各种形式的汉语学校大都各自为政,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而一些国家的中小学语言教学大纲往往由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没有考虑汉语学习的特殊性;一些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模糊、语言学习的水平标准也并不确定,因而遇到学习困难时其学习动力就难以维持;加之海外本土汉语教材匮乏等问题,都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汉语专业硕士教学能力的训练和拓展,包括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编写教材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培养他们在海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更要包括诸如课堂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展示和活动安排等,以保证他们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汉语教学。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还需要结合海外复杂的教学情况予以充实。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实施过程中落实到位,训练充足。

3、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在汉语教学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外语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汉语教师的工作绩效。在海外普及型汉语传播的现阶段,外语强则教学易,外语弱或不会所在国的语言则教学难、工作更难,这是海外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与切实体验。因此,应该加强外语,特别是加强非英语外语(小语种)的培养和培训,以适应所在国或可能前往国家的汉语教学能力。以德国为例,尽管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懂得英语,但英语对德国人来讲,和中国教师一样,也是一门外语,多数人的英语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利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辅助汉语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可能十分理想。如果教师能用学生的母语(德语)辅助授课,则不仅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也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易于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实际上,“看中外语”是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特别是一些更小的语种国家,对我国外派汉语教师或志愿者的普遍性的要求和标准。而海外的教学实践也正表明:外语(特别是学习者的母语)在汉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专家指出:小语种师资紧缺“是汉办所面临的挑战”,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小语种汉语人才的培训。可以认为,加强专业硕士的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外语能力的培养,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适应和开拓海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是有关培养单位,在学汉语专业硕士亦应重视自身外语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4、加强海外社交能力的培养

社交能力即社会交往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跟周围人员打交道的能力。就我们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而言,其社交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之外与所在国同事的人际相处能力、与所在院校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我驻外使领馆相关部门的联络配合及获得他们支持的能力、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友好相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所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汉语教学。外派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具备较强的海外社交能力对化解这些难题至关重要。在机场和接机的外方同事初次见面开始,个人的人脉和社交圈子就开始形成了。若擅长交际,拥有人格魅力,社交圈子会不断扩大;反之,不注意发展社交能力,就会使自己处于相对孤立甚至隔绝的境遇。据我们了解,中方外派教师、志愿者和外方用人单位及外方同事相处不够融洽,乃至发生冲突的不愉快现象亦时有出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责任也不一定都在我方,但我方某些教师缺乏社交能力、情商不足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诚然,搞好汉语教学是每位外派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作为中国政府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形象代言人”,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汉语课堂上。课外师生双方的众多互动和活动以及同国外人士的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特别是与所在院校的汉学家的良好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开展尤其是发展汉语教学事业离不开有关汉学家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而这些本质上属于汉语教育的拓展与跟进活动,显然要依托于每位海外教师的社交能力与人格魅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和行为实不足取。海外教师应该在课余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主动与学生和同事搞好关系,积极结交当地朋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使汉语教学与社交活动处于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及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历练,提高他们未来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的“国际情商”。

5、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是相对以前的低温而言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迄今真正坚持学习、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人在西方依然是少数,中西方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还远远不够。中国人和欧美人在许多交际场合中,“语言上、思想上、跨文化的交流和知识上所存在的障碍和误会还是很多的”网。因此,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为理想的教学实施是让我们的培养对象多掌握“赴任国”的文化知识和交往习俗,特别是跨文化交往的具体知识与技巧,这样才易于理解、对应、乃至融入异质文化,从而为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和成功地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保障。以赴德国从事汉语教学为例来看,中德两国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多搜集与德国人交往的各种“不和谐”案例,诸如个人收入、年龄、婚姻这些常识私、禁忌会引发诸多交际问题之外。敏感性政治话题也是造成中德不和谐交际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德国人的公私观念、理性的民族性格亦需准确把握,否则就可能会使双方陷入误解、尴尬的境地。我们应充分理解、遵守德方的“文化规约”和观念。面对赴任国家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规约,我们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介绍或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以此强化未来的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往意识,增强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三、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53-04

商务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备受关注。为此,我们调查、走访了10所国内高校和5所海外孔子学院,全面了解了商务汉语的需求和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取向,构拟了商务汉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一、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是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作用空前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从而带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商务汉语教学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来华留学本科学历教育中,商务汉语还隶属于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汉语言专业的一个方向,没有形成二级学科商务汉语专业,这与社会的需求和商务汉语的地位不相匹配。所以,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建设商务汉语专业。

(一)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商务汉语专业

1 复合型人才需求对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

当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愈益受到欢迎。专业化建设可以拓宽商务汉语教学的领域,增强商务汉语人才的适应性,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影响力。

2 学习者对专业方向的选择促动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通过多年的积累,来华留学汉语言专业发展为四大方向:汉语言方向、中国文化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商务汉语方向,其中汉语言又分化出教学方向,双语和翻译分为汉英双语和翻译、汉日双语和翻译、汉韩双语和翻译、汉俄双语和翻译等方向,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设。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留学生对商务汉语方向的选择有所偏重。在所开设的方向中,汉语言商务方向最受欢迎。这就有必要把商务汉语提升为专业,与汉语言专业并立,进一步完善国际化、高水平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内涵。

3 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助推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者已经不满足于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有限的专业基础知识,希望能学到更多、更实用的商务专业知识。这促使我们思考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商务专业知识及实践课程比例。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其提升为商务汉语专业。

4 就业市场导向期待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一些跨国公司青睐于既懂汉语,又懂商务的人才,他们希望从业者到岗就能顺利从事相关业务活动,要求他们有更多的经济学理论及实践基础,并且很看重专业特色。而目前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的学历证书依然是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不能体现出商务特色,用人单位不了解其商务专业价值,对学习者就业有一定影响,不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输出。

(二)商务汉语多年的积淀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1 已形成较完整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自1996年在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建立,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此间,该方向从教学到科研,从课堂到管理,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教材建设及基础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目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出版上百种,其中本科学历教育教材有几十种。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材也形成一定的规模。针对商务汉语本科教学的《经贸汉语本科教学词汇大纲》业已研制出版。

3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在全国开设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的学校形成了一支经验较为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汉语和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占绝大多数,80%拥有博士学位,有着较深厚的第二语言教学和经济学理论功底。他们大都具有海外教学经验,能把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有机结合,对在二语习得中学习商务知识、以商务知识为内容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等问题具有深入独到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称为“外贸英语”,其主干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西方报刊文章选读和外贸英语口语。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外贸英语的内容也随之扩大,形成了经贸英语,其课程范围大大超过了外贸英语,除了语言学习外,还包括经贸业务知识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商务英语逐渐取代了经贸英语。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商务机构的激烈竞争加大了对高端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截至2009年,教育部已批准7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首批商务英语专业于200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这些都为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确立汉语、商务、文化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专业教学内容

关于商务汉语的教学内容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务汉语首先是学习语言,商务专业内容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以后到相应专业学习。即:先学汉语,后学商务。此为阶段式。如关道雄所云:“在本着‘商务’或‘商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有理由尽量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考虑,把在商务环境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词语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和文化理解即跨文化意识作为学习的中心,而把那些需要更多商科或其他专科知识和训练的部分交给其他相关专业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和商务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同时学习,一边学汉语,一边学商务专业知识。此为同步式。

同步式和阶段式区别的焦点在于商务专业知识是否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者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把商务汉语作为专业看待还是作为课程看待。实践证明,同步式有其合理性。首先,从教学对象看,商务汉语的学习者都是成人,作为成人学习,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商务汉语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能使学习者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面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实,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学会一门专业知识,一定会给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自然

受学习者欢迎。第二,从培养目标看,商务汉语的培养目标是既具备汉语运用能力、又掌握商务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高水平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只通过汉语言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一定要有相关专业内容的支撑。而专业知识能在外语学习的同时获得,这是科学而又高效的方法,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第三,从二语学习理论看,内容选择可以影响语言的学习。运用目地语学习专业知识,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制定专业知识课的内容选择、教学计划、教材规划,不但不会因为知识的难度而影响学习者的接受,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符合语言教育的规律。第四,从教学法理论看,同步式符合“内容型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来学习第二语言,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学习了专业知识,是近年来被认可的专业汉语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商务汉语专业就是以汉语为目标语言,以商务活动作为专门用途,以掌握经济、贸易、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商务规则等文化因素为复合培养目标的专业语言教育。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商务知识和技能是商务汉语专业的特点。它的教学内容既体现作为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又体现商务专门用途汉语的专业性。

因此,商务汉语专业内容系统应包含三个方面:汉语、商务、文化。“以汉语为载体,立足经贸,实现跨文化教育。”汉语是语言知识系统。包括通用及专用汉语的基本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商务是专业知识系统,包括中国、世界以及中外交流等与商务相关的各种知识。文化是思想观念系统,包括渗透在汉语和商务知识中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有影响的商务文化内涵、世界通行的规则以及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观念。“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特有的商务文化,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的商务思维方式,跨越文化障碍,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构建科学规范、特色鲜明、动态开放的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成熟的课程体系可以体现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学科特点,提供人才培养方案。

(一)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李杨认为,构建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是体现培养目标、体现学科的专业性、体现本科阶段的基础性。这些都是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同时,商务汉语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1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根本

拉尔夫・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只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要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商务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解读为:总目标是培养从事与中国经济、商务交往相关的人才,包括从事交易性和管理性工作的人才;素质目标是熟练掌握通用汉语和商务汉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经济与商务知识和技能,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智,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目标分为两类:汉语知识和商务知识培养目标。汉语知识包括不同阶段词汇量、语法、语音、语用等的量化要求。商务知识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两类:汉语技能和商务技能培养目标。汉语技能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商务技能在于具备经营、管理、营销等各种技能及相应的协调能力。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设置。

2 体现学科的专业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特征

“根据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在逻辑结构编制课程,是近代以来课程理论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是否很好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质量的高低。”同结合商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专业知识逐步加强,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把经济、贸易、管理等与商务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构建商务汉语的课程体系。

3 体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

商务汉语的学习者都是母语为非汉语的成年外国人。他们无论是否具备商务专业知识背景,是否具有商务实际工作经验,汉语作为目地语基本都是零起点,对于中国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且绝大多数学习者商务知识也是零起点,用二语学习商务知识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课程建设要宽基础、重实用,强调语言基本知识和商务基本理论的学习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根据留学生的实际能力,实事求是地设课,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4 体现课程的系统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商务汉语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语言课与商务知识课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前者为后者的学习做了汉语的铺垫,后者为前者提供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训练的素材。比如,“商务谈判”为“国际贸易实务”学习做好了语言能力的准备,同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也为“商务谈判”做好了商务知识的准备,两门课程要协调进度,彼此配合。只有坚持系统观,商务汉语专业课型之间优势互补,才能形成系统整体优势。

5 体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快,社会对人才需求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商务汉语专业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时效性强,这就要求其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开放性,依据社会需求做科学灵活变通,适时增补或删减、更新相关课程,使学习者掌握最新、最前沿、最有用的知识。所以,要建立动态开放的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规划

依据商务汉语专业教学内容,我们构拟一个四年制本科商务汉语课程体系。

一年级以打好汉语基础为主,适当兼顾商务特色。必修课应该是通用汉语课程,选修课可以设置商务汉语和商务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应用型基础技能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二年级在偏重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商务专业知识课程,必修课由商务语言课取代通用汉语课,选修课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开设中国国情、中国人文地理等有利于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课程,同时可以开设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为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打基础。

三年级以商务理论课为主,强化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理论,同时通过管理学、营销学、电子商务、会计学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商务实际工作能力;汉语言以输出为重点,强调商务汉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训练,同时通过经济热点话题

讨论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社会。

四年级是学习和运用商务汉语的重要阶段,四年级上学期以商务理论课为教学重点,开设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对外贸易等课程,为商务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打基础,开设客户关系学、商务调研等实用课程,以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四年级下学期以实践为主,强化汉语言和商务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完成商务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两项综合运用汉语语言能力的任务。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商务知识课程的比例要逐步加大,一至四年级商务知识课的数量要逐渐增加。初、中级阶段强化语言基础,为商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足以支撑其学习专业知识课程时,则以专业知识为主。这符合专业汉语教学的规律。为了保持商务汉语中汉语为本的原则,适应商务汉语以口语交际为主的实际,要把汉语综合课和口语课贯彻于一至四(上)年级始终:为了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要在二、三年级开设商务英语课程;为了扩大留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设包括宏观经济分析、企业发展及品牌建设、公平与效率关系、国际市场营销、特许经营、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商务礼仪等讲座;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还要进一步拓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涵,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设置商务文化体验、商务实战演练、经济调研报告、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补充和完善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

注释:

①10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5所孔子学院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孔子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孔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关道雄,商务汉语教材的范围、内容和开放式架构设计[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666-667

[2]张向荣,经贸汉语本科课程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50-152,

汉语国际教育篇(8)

[5]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闭幕[N].中国教育报,2015-12-07.

汉语国际教育篇(9)

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就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而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多使用敬辞和谦辞,因此本文对称谓礼仪的研究偏重于谦敬辞的研究。

(二)谦敬语的作用

1、表上下尊卑何为“礼”,《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足也”,引申之意为凡所依皆曰履。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礼”和现在我们说的“礼”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现在的“礼”即“礼仪”只涉及一般的行为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而古代称谓礼仪最初的目的则是为了表示长幼及尊卑关系。其中有大部分的谦敬辞是为了表示对君王的尊敬,如王,大王,君,公,天子,万乘,主上,大家……这些是直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即为“敬辞”。而通过贬低自己来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常见的有愚臣,微臣,卑职,奴才……这些即为“谦辞”。古人常用“家”来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或年纪高的亲戚,如家父,家母,家师。“舍”用于对别人陈述比自己的辈分低或者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妹。

2、人际交往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中国自古便有“孔融让梨”的典故,中华民族崇尚谦让,在这种文化的环境下,谦敬辞的使用是合乎传统交际环境的。在交际中,中国人常常为了让对方消除压力,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而故意的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这样既表示了对他人的尊敬,又让人感觉语气缓和利于避免冲突,这样就会产生让人满意的交际效果。

(三)古今称谓礼仪对比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汉语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之争繁体到简体之变,再到如今网络语言的蔓延,中国的称谓礼仪也发生了巨变。首先,古代一些表示自谦的词慢慢从称谓礼仪中消失。例如“贱”,在古代不仅用于对自己的谦称也可用于对自己至亲及所属物的谦称,但现代这种用法较少。男子不可随意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妾,贱内,拙荆等,这不符合现代男女平等的基本礼仪。从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一些国外的称谓礼仪不断影响中国,其中的表现为音译或意译外来称谓,或直接从日语中借形的借形词,如对男女的尊称“先生”“小姐”“女士”。或者是把原有的词语赋予新的表示谦敬意义,使之成为谦敬语。如“同志”一词,在古汉语中不是表谦敬的称谓,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但到了近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尊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礼仪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谦敬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谦敬语教学一直成为一个教学难题,对外汉语教育界一直存在“教与不教之争”。从语言的交际性功能这方面来讲,称谓礼仪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教授学生谦敬语。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讨论:1.学习目的,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Gardner认为,动机包括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的愿望和在相适应的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态度,如果是以在中国生活与中国人接触交往密切或急需融入华人圈为主要目的学习者,在汉语教学时就应该进行必要的中国称谓礼仪教学。2.学习环境: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分为目的语语境和非目的语语境。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表示谦敬的语言系统,有的是有规则的通过外部形态变化来表现如英语,用过去式would,should,could等表委婉,有的是通过附加粘着成分表委婉如日语。而汉语则是通过具体的词和称谓的变化来实现的,所以汉语的谦敬辞较多较之其它语言复杂。所以对于汉语语境外的学生学习汉语称谓礼仪及其中的谦敬辞是较困难较复杂的。比较之下,汉语语境内的留学生日常都和华人打交道,接触此类用法较多,学习起来也相对轻松。3.学习程度: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基础班,初级,中级,和高级班,不同等级学习的内容有所区别逐层加深。而对于留学生的谦敬语教学,可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决定,零基础不宜教授称谓礼仪,到初级时可教授当代常用的简单的谦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到中级高级时对称谓礼仪的教学课应逐步加深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常用的及常出现的古代谦敬语,如令兄,贤弟等。

(二)谦敬语教学法

汉语国际教育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汉语热”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做好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大量的网络互动式资源

在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今天,平面展示资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调动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互动的资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活动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最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汉语教学网络课程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网络课程是一个综合体,不仅需要一个资源完善的学习系统,还需要包括灵活多样的人机互动练习和丰富的反馈信息,但是许多网络课程以填空、判断对错的平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无法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而降低汉语国际教学质量。

2.缺乏针对性

“为谁而做”是开发者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前提,但是,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者往往忽视受教者的地位,使得网络资源缺乏针对性,削弱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汉语时,根据汉语教材的分类,汉语学习资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课型、不同教学时间、不同要素等问题。在网络上的汉语学习资源主要针对非学历生、低水平等学生,而且,很多汉语网络课程,主要针对固定教材的使用者,无法为国外学生提供有用的教材,进而给国外使用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

3.系统性不强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资源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材繁杂,缺乏系统性。虽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某个主题,就会出现许多相关条目,但是,很少能直接用于教学、学生和教师。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许多汉语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在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有汉语学习资源、教学共用资源、教师发展资源等内容,但是,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不强,内容主要以中国的物质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民俗为主,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艺术等,很少涉及中国深层的传统思想精髓、制度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另外,很多文化网站都是国学网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但是缺乏操作性,无法广泛地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增加了国外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国外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降低了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合理引导网络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汉语国际的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汉语的影响力。国家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者主动开发优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有规模的中介语语料库,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2.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网站,开发、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合理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网站,集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网站的影响力,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学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健全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分布零散地区,在一个中心教学点,设立孔子课堂,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让志愿者利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开展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扩大汉语影响力,提高汉语影响力。

4.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应该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应该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质性的网站,大力研发汉语教学教材,积极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打造良好的汉语教学机构、考试和教学方法品牌;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扩大汉语的影响。另外,要加强汉语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的汉语资源库,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5.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

汉语教师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应该大力培养汉语教师,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国家可以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明确限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育能力、身体健康素质和教育知识等。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选拔和派遣工作,明确国际汉语公派教师的基本条件,开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解决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6.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教材,出版通用性和专科辅导性的教材,利用英文、德文、泰文等多种语言注释,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需要[5]。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结合时展形势,合理选择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构建汉语教材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形成良好的供应系统,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汉语文化的魅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熊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 测绘中级论文 下一篇: 会计转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