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01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1)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每天都会给学生讲解字词拼音,处理有关字词拼音的练习,在处理过程中,如何更清晰又有效地把握好这一环节,并且能面对全体学生,培养提高学生对字词拼音的感知能力呢?有的老师采用了齐读巩固法,有的老师采用了检测改错法,有的老师采用了书写展示法,还有的老师借助一体机教学展示教学……但效果总是不甚明显,且耗费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时间,学生个体掌握的水平也不均衡,基础掌握不牢固,自然影响到了教学的成绩,还起不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的做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了应对字词拼音的“说拼音”和“说汉字”的技能教学法,不仅与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巧妙地结合,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使学生个体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拼音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令人较为头疼的问题。学生在拼音掌握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与英文字母相混淆,有的分不清大小写,有的生造出一些音节,有的搞不清表调的位置,有的不会写出现成的音节,有的分不清标调等等,一次考试关于拼音题就会积累许多啼笑皆非的例子,真让人怀疑这些孩子小学的拼音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而且经过讲评试卷,一些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没有长期的改正、实践训练和巩固机制是很难真正解决学生在拼音中存在的问题的。有的老师注重个体矫正,结果还是因为缺乏真正的普及面,改进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另一部分又存在新的问题;个体矫正时的效果显著,真正到了检测问题又层出不穷。

我所创造的“说拼音”,是建立在拼音知识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有效训练学生,能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对拼音认知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方法。“说拼音”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分别音节、标调和标调位置,针对不同的拼音类型还要加上前后鼻音、前后齿(舌根)音、字母前后位置及正体认读音节等要素,其基本流程是学生对注拼音字所在词语先读一次,再点出这个字,拼出它的音节,然后依据这个拼音特点,依次说出声调和标调位置,有前后鼻音的分清前后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的点明是整体认读音节,以及点明前齿后齿(舌根)音,个别特殊的字音,如“iu”“ai”“ie”等说明字母位置的先后,一些需要变化的字母,如“v”行韵母等遇到“j”“q”“x”时需要去掉上面的两点等。举个例子来说:迷惘的“惘”,w――ang,后鼻音,四声,标调标在“a”上。又如:麾下的“麾”,h――ui,u在前,i在后,四声,标调标在“i”。

这样的作法,看似简单,与汉语拼音的教学没有两样,但放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不仅能激发他的表现欲,也能使他在不长的实践训练中,在同学的提醒帮助下,迅速了解和掌握拼音的规则,较为准确的掌握汉语拼音的规律。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在起步之初,作为教师,应该有极大的耐心和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包容与改正的重复。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班级整体对拼音掌握的准确度提高,更可观的是它可以使学生个体对拼音的准确运用能力有了很快的提升。近两次的考试中,我所任教的初三七八班在这种题型上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拼音问题在教学中较为恼头,字形问题也不例外。一些学生在改错别字和选错别字选项题中经常失分,在作业、作文中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很令当老师的苦恼。一些学生在学习这些字词之处就没有清晰准确地掌握这些字词的正确构造,再加上对词义的理解偏差,出现这些写错的字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说汉字”是我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针对新学习字词的“字”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建立在汉字的框架结构上的一种解析方法,能让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各个零部件的认知搭配,达到识记汉字形状的目的。“说汉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根据汉字不同的形体构造,采用“组合法”“组词法”“替代法”来实现对汉字直观、形象化的掌握,当然也有同学名字、文化名人、名词名句等一些补充联想的方法。使用“组合法”的字有独立的部件,学生可以根据字属左右、上下、全包围半包围及以上再变化形体,直接用加法形式进行组合,如“秀颀”的“颀”,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一斤两斤的“斤”,右边一个页码的“页”;使用“组词法”的字,一般不易用“组合法”来拆解,只能通过举学生与之关联的熟悉的其他词语来说明。如“睿智”的“睿”,就是“李诚睿(学生名)”的“睿”。“替代法”是遇到字的一半不认识或不好解释时,用这一偏旁组合的其他熟悉的字词,通过替代某一偏旁而得到新的字,来说明需要解说的字的一种较为轻便的方法。如“险峻”的“峻”,就是“俊俏”的“俊”,左边的单人旁替换成山字旁。

用这三种“说汉字”的方法能解决初中生遇到的大部分汉字的形体,避免了教师因板书耽误教学进度及学生中存在的只要照老师板书抄写写来就行了的应付了事的不良心态,真正起到了对学生个体的检测与分析构字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记住这个汉字形体的作用。

其实不论是“说拼音”,还是“说汉字”,实质上讲都是很简单的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长期坚持,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式,并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达到真正认知拼音和汉字的基本能力。坚持灵活地使用这两种方法,会极大缩短你字词拼音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对练习讲评课和单元复习课是最为有效的,熟练掌握的学生能在15秒钟时间内完成对字词拼音的识记,可以想见一节字词复习和练习讲评课的容量该有多大。更可贵的是,因为长期的个体训练,使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率、兴趣度、对拼音汉字的感受力、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都会用极大的提高,为课堂学习、练习讲评和综合复习的真正有效奠定了基础。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2)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抽象的字母接受能力有限,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一时很难掌握,即使一时记住,也很快遗忘。如何让学生较快地记住、记牢这些抽象的字母呢?在教学中,可把抽象的字母形象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声母“h”时,如果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利用靠背椅的形状记“h”的形,利用一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水记“h”的音,那么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快记住了这个声母。再如教学单韵母“a、o、e、i、u、ü”时,教师可通过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嘴巴拢圆ooo,小嘴一咧eee,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撮个小圆üü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拼音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易混淆的字母儿歌化

汉语拼音字母中,形状相似的比较多,如b—d,f—t,p—g—q,n—m,l—i—j等,这些字母形状,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可编一些顺口溜或儿歌来辅助记忆。例如:“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右上半圆ppp,左上半圆qqq,q字带钩ggg,一根拐棍fff,一把伞柄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就念i,i带尾巴jjj,平头小2就念z,半个圆圈ccc,弯弯曲曲就念s。”顺口溜既能提高学生学拼音的学习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且能促使学生分清并记牢易混字母,避免拼错用错。

三、拼记的形式多样化

1、创办拼音角。平时可把学过的声母、韵母、特殊音节等集中写在黑板一角,建成“拼音角”、“拼音园地”等,让学生每次出入教室都能自觉不自觉地看上几眼,读上几遍。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促使学生记住枯燥的拼音字母。

2、编讲小故事。听故事也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两个小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比如:我在教四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听故事说话练习四声》:“星期一(ī)那天,张阿姨(í)给明明买了一把椅(ǐ)子,并对他说:这把椅子来得不容易(ì)”。老师讲完故事,请学生复述,然后找出星期一的“一”,阿姨的“姨”,椅子的“椅”,容易的“易”,练读四声。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3)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ai”这个音节时,我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和老师站在一块比身高,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孩子们有的说:“胡老师高,xx小朋友矮。”有的说:“胡老师比xx高,xx比胡老师矮。”甚至有一个孩子还用这样两句非常精彩的话来概括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是a,我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zhi”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请孩子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因为在教“zi”时,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学习的,因此,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被他们编了出来。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zh是妈妈,i是孩子,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可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妈妈,小i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低段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记忆,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者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4)

一、汉语拼音的社会价值

汉语拼音,两千年孕育,三百年成长。一个世纪历史的积淀,成就了它的辉煌,它的诞生使中国难认、难学的“方块字”有了全球通用码。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既体现了我国以声、韵、调分析法为汉字注音的传统,同时,又从时代的高度体现了与国际语音学研究成果接轨的科学态度,为汉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自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我国推行使用《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亿万群众普遍掌握的一种重要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语言文字规范、新闻出版、通讯、军事、外交、少数民族文字创制、对外汉语教学等诸多领域中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我国现代化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工作中更是弥补了汉字的不足,在众多的编码输入法中,汉语拼音输入法已经成为用户最多、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了ISO7098—1982《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使汉语拼音从我国的国家标准成为公认的国际标准;1996年我国又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标准GB/T16159—1996);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定,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这一切都说明汉语拼音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教育大厦的一根重要支柱,成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者与汉语这门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二、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总理的指示,1958年秋季,汉语拼音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从此,汉语拼音一直被视为小学生入学后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文学习内容。

走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2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都编有汉语拼音教学内容。有的把拼音主要内容安排在第一册识汉字之前;有的安排在第一册课本中间,先识字,而后学拼音;有的安排在第二册或二年级,先以耳听口授的方法识字,再学习汉语拼音,接着学习查字典。

课改十年,虽然小学依然坚持教学汉语拼音,但与持续多年的“外语热”相比,学生的拼音素养和能力出现了退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

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学生不能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达不到拼读音节的程度。据抽样调查显示,有些学校汉语拼音教过之后,不再复习巩固,回生现象严重,学生中间乱拼、错拼的现象比比皆是。个别边远乡村,受条件限制,无法教授汉语拼音,直接教学汉字。就在校学生来说,由于受“拐棍”论和“门票”论的影响,“一年学,二年扔,三年不用忘干净”的大有人在。在汉语拼音学习上,低年级优于高年级,小学生优于中学生,中学生优于大学生,留学生有的居然不会拼写自己的姓名。有些学生步入社会使用计算机,还要重新学习汉语拼音。

面对汉语拼音教学质量滑坡的现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周有光、会长苏培成,以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十多位知名教授、研究员致信教育部,就汉语拼音教学问题提出积极建议。信中说:“我们认为,小学不仅应当从一开始就教好拼音,而且要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用它来辅助汉字,带动各科的整体教学改革,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这封来信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写信给教育部长,响应专家们的来信。

不久,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王均先生又发表了题为《让汉语拼音教学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文章。文章从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王均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面对国际网络时代,一定要学好拼音”,“不把拼音学好,将来会后悔不已!”

怎样加强汉语拼音教学,使汉语拼音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十年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有了这句话:“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94-01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全世界掀起了汉语热的高潮,很多国家开设了汉语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办的有声有色,为在全世界普及汉语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在规范和普及程度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虽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但最终汇成的是我们唯一的母语―― 汉语。要想学好汉语,最重要的就要从汉语拼音做起,但是通过对近年来汉语拼音的使用调查研究发现,在各类使用汉语拼音的人群中,汉语拼音使用水平低下,错用、不会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是学习汉语拼音最好的阶段,小学阶段汉语拼音学习水平,直接决定整个人生阶段汉语拼音的使用水平。另外,各种需要的高要求,也要求把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1 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

人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国家不断在进行教育改革,从我国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 改革―― 再探索,试图寻找更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模式。最终,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素质教育”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但什么是“素质教育”无所定论。自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通过对某些大学生的素质调查研究,他们的素质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前不久,在中央频道举行的一档综合类节目―― 《开心辞典》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百名各大学在读的本科生在广场上进行答题比赛,主持人出题,答题者在题板上书写正确答案, 回答错误者自动离场。请写出“我国最大的盆地?”当时一名学生写“柴达木”不会写“达”就用拼音代替,结果把“dá”写成“bá”。结果正确与否暂且不说,能把这样简单的拼音写错,体现出一个大学本科生这样的素质,就已经是不得不引人反省的一件事。由此可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在实处,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先从最起码的汉语拼音抓起。

2 口语交际的需要

对“口语交际”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口语交际”理论上,“口语交际”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更广泛的意义。从辩论赛、演讲、答辩到日常口语交流乃至见面的问候都可以归结为“口语交际”,要想拥有一口流利的“口语交际”语言,就必须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要说话的前提就是要有扎实的汉语拼音基础。汉语拼音扎实,就能对汉字的发音进行分析,知道汉字发音的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就能进行正确的发音,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流,固然不要求能做到发音字正腔圆,但应该做到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我国民族语言繁多,由于民族语言的客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不学习普通话,就会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带来更大的困难。现在是人才大交流时代,但由于东西、南北语言差异太大,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带来不便,甚至引起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此而得,作为一种常用的交际工具,我们必须从源头做工作,为更好的交流交际打一个好的基础。

3 文字输入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在工作中,文字的录入法有很多种,如搜狗拼音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全拼输入法、五笔输入法、极品五笔输入法等。但在这些输入法中,拼音输入法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在中国,基于习惯和熟练程度,大多数人使用的还是与拼音有关的输入法。在生活中,QQ通讯、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输入技巧,在大多数人的选择中,都选择拼音输入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拼音已经深入到神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拼音在这些领域的运用状况却令人担忧,通过对初中以上,包括中职在内的学生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汉语拼音的韵母和声母的个数,甚至不能正确给汉字注音,在文字输入中,五笔学不会,拼音输入法不会拼,这种情况,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从此可见,汉语拼音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大。

4 终身学习的需要

中华文明是源远流长的,并且知识是学无止境的,生有尽而学无涯,要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字和生词,为了能正确认知生字生词的意义,就必须通过查工具书或网络来学习。这时候,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查询方法,字典是我们最忠实的老师,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查字法已经被学生渐渐生疏。尤其现在学生汉语拼音水品低下,对拼音查字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再加上懒惰心理,遇到生字就采取“秀才不识字,识的半边字”的方法猜字,让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学生能把“涌流”读成“sòng líu”但不查字典。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亟待提高的工作,所以就要从拼音查字学起,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5 国民教育的需要

“做人的根本就是要知道如何爱国”。近年来,亲少年的爱国情感严重缺失,要爱国,就要从爱祖国的语言开始。侵华战争时期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就先从语言开始,我们的先烈们都在用汉字学习“我是中国人”,但在过了六七十年以后,这种爱国情感越来越缺失。我们固然不赞成“英语考零分,我的中国心”的极端心理,但全国上下抛弃我们国学的精华,从学前教育开始开设的英语课,严重影响了汉语拼音的学习,很多学生汉语拼音没学好,英语也没学好,甚至把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混淆,不但没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所以,要为学习灌输强烈的爱国情感,就从语言开始,学好了自己的母语,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爱国。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好汉语拼音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作为汉语拼音学习的启蒙者,就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汉语拼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05-02

一、现代大学生汉语拼音的学习现状

现代大学生面对各种视觉的冲击,他们更愿意接受直观、形象、生动的内容,不愿进行理性思维,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较弱,但很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如语言类的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并不乐观,通过对5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发现这么几个问题:①读音错误。学生看到拉丁字母就用英语字母名称音替代汉语拼音字母名称音。②书写错误。有的学生把字母形体写错,大小写不分,例如,“y”写成“Y”;有的是“i”和“ü”这两个字母上面点的省略错误;有的习惯性地把汉语拼音字母按英语字母来写,例如“i”写成“i”,“l”写成“L”等;有的是注音时词语间隔、分词连写的错误;标调位置不正确。如果韵母中出现两个元音,学生就不知声调该标在哪儿,像iu、ui、ei、üe这几个出错率很高,达到了60%。③运用错误。有50%的学生不会用隔音符号,句子开头字母和专用名词每个词开头字母不大写。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汉语拼音字母读音的错误和《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这些字母的名称音、呼读音、本音这三个概念没有明确说明有关系。《方案》规定了汉语拼音字母表字母的名称,音值是用注音字母来标注的,这就是名称音,即Aɑㄚ(啊)、Bbㄅㄝ(掰)、Ccㄘㄝ(猜)等。呼读音是《方案》中的声母发音时本音不响亮,为了称说和教学的需要,《方案》根据注音字母传统的读音在声母的后面加上一个响亮的元音来呼读。如,b、p、m、f的呼读音为:bo、po、mo、fo。呼读音与字母表的读音多数不相同,呼读音并不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只用来呼读、称说,便于辅音音素教学,在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音节时,必须丢掉辅音后面所加的元音。本音就是拉丁字母本来的读音,由于英语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在国内《方案》拼音字母的本音可以看作是英语字母的本音。很多学生读汉语拼音就读作英文字母的音,也有人把呼读音当作名称音来使用,对于名称音的读法也是各异,这些使用上的混乱,对汉语语音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2.书写上的错误和长时间混淆读音、英语教学的强化有关系。小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反复强化训练书写的笔画、笔顺,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没有巩固小学的教学成果。

3.运用错误和没有学习《方案》中的音节拼写规则有关系,再加上一些刊物、路标等的不规范使用的误导,学生出现了不能正确运用拼音的现象。

二、小学、中学汉语拼音的教授情况

集宁区共有23所小学,笔者对小学汉语拼音的教授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教授过程中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学习速度快。所有学校都是在一年级集中四周学习汉语拼音,教师示范读和写,讲解速度很快,随后在学习生字时巩固拼音。第二,示范性差。青年教师不会具体讲解如何拼读音节,只是做示范,有的教师示范不规范,让学生自己读,以误传误。例如,guang、xiang。还有个别教师发音不准,普通话语音面貌不好。有些教师书写示范也不到位,不能准确指导占格,不对起笔和关键笔画加以强调,书写的目的是掌握笔顺,加强识记。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首先,小学一到三年级把拼音教学作为重点,重视发音、口形、书写、拼读,相近的进行比较。三年级以上拼音自学,重点的由教师讲解。其次,反复强调拼读、反复书写,直到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适当运用了游戏法、联想法来进行拼音教学,创造一种愉快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再次,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强调拼音教学,每篇文章的生字、生词书写时都要练习注音,经常拿出一个音节让学生拼读,通过默写、听写来巩固。

10所中学的汉语拼音教授情况:首先,学生尝试缩短拼读的过程,直接给出音,一带而过。教师的示范少,学生没有必要的操练,大部分是自己自学。其次,书写少,没有相关作业巩固,只是在考试时有关于汉字注音的题。第三,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中学老师认为:“拼音是小学的事情,如果拼音不好该回小学重学,不用教授相关的拼音知识。”

汉语拼音学习不再是小学教师的事情,不管是学生学习的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需要把拼音读准、写对,对于不规范现象应及时纠正。此外,作为母语教学工作者要提高规范意识,严格用标准的书写示范去正确引导学生。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书写字母和汉语拼音一样,都是拉丁字母,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上需要规范。

小学拼音教材和《方案》不能等同,小学拼音教材是采用变通式教汉语拼音。变通式教学为多数教师所接受,它与《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①声母增加2个,为23个,即y、w作声母。《方案》中声母是21个,y、w做“界音”的字母,起隔开音节的作用。变通式教学把y、w当作声母,y读作i(衣),w读作u(乌),可以和其它韵母相拼。②韵母24个,比《方案》少15个。《方案》中韵母39个,而小学教材只有24个,单韵母由《方案》中的10个变为6个,复韵母从13个变为9个(包括er),鼻韵母16个变为9个。③iou、uei、uen在《方案》中规定: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小学教材不教这三个基本式,直接教省略形式iu、ui、un。

小学拼音教材的变通式减少了拼音教学的零件,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减轻理解和记忆拼写规则的学习负担,做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对于《方案》与小学教材差异,教师应在教的过程中处理好,毕竟 变通式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的,不能始终让学生停留在变通式的基础上。

三、汉语拼音教学改革

小学拼音变通式教学是从实际教学对象出发的,但在现实运用当中,这些拼音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方案》中的知识必须在母语教学中穿插进行,对母语的学习也是有利的。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学习的状况,可以分阶段把《方案》中的知识进行传授。首先,在小学阶段可以按照现在的变通式进行教学,把书写、读音教好,基础打扎实。其次,在初中、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整体认读音节的来由,以及y、w的规则、隔音符号、读音、拼写规则等内容加以讲解,这样既可以巩固小学学到的拼音,又加深了对拼音的认识。拼音学习的后续阶段也很重要,现在大学生汉语拼音学习现状和没有后续的学习也有关系。再次,大学阶段如果是中文专业有现代汉语课,可以把《方案》的理论讲清楚,非中文专业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来传授,虽然大学语文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但它也离不开汉语拼音这些基础知识。师范类院校开设教师口语课,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也有帮助。

另外,建议《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以下修改:①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音采用国际音标标写。现在用注音字母标写名称音,注音字母人们已经不熟悉,这也是导致读音混乱的原因。并且随着英语学习的普及,很多人接受了国际音标,改用国际音标标写也便于学生认读。②uei、uen、iou不用省略形式。这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标调时,学生会很快找准位置加上声调。省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会带来麻烦,外国学生没看到省略的音素,发音出现困难,所以可以不用省略式。③ü上两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省略,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记得lüe(略)的音是ü,而不是u,在调查中发现有近半数学生不知道是ü,认为是u。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针对学生目前的状况,教师也应该进行反思。当前,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呼读音、本音混为一谈,有的不教名称音、发音要领,而直接教呼读音,这些都会让汉语拼音教学质量下滑。从教师的这个角度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调查,发现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教师本身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教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②普及一些基础知识读本,让教师广泛阅读,教师有了深入的学习,具备了理论修养,能在实践过程中作指导,教的过程就会充分、内容也会更丰富。

不管是教的过程,还是教的内容,只要教师能够适当地作出调整,学生们就会更好地掌握汉语拼音,也会更加准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勇.论应用语音学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方案》优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25.

[2]徐四海.小学语文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69.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7)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极好的辅助手段。学习汉语拼音,对于识字教学和推广普通话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由于不恰当地将汉语拼音学习放在汉字学习的前面,结果造成了学生别字过多的现状。

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来,我国小学便普遍开始了汉语拼音教学。基本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汉语拼音,一般是4~7周时间,然后才学习汉字。四十多年来,我国小学的识字教学基本上一直沿用这种程式。似乎是因为“存在即合理”,四十年多年以来,人们很少对这一现状问一个为什么。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先学汉语拼音是造成学生别字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理由如下:

第一,由于先学习汉语拼音,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汉字是表音文字。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掌握了(母语)较多的口语词汇,到学校便要开始学习语言的纪录符号――文字。然而孩子一上学学习的却不是本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而学的是学习这种语言符号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

孩子们是这样学习汉语拼音的:图画上画了一件上衣,下面写了个“i”;上面画了个乌鸦,下面写了“u”于是,孩子们就觉得这图画下面的拼音就是那个事物的书写符号。孩子们学习了4~7周的“辅助工具”,学声母、韵母、拼读,写声母、韵母,用拼音写话。于是,在孩子门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印象:原来我们说的话是用这种东西来记录的,而且只记录读音,也就是说,文字(他们误以为汉语拼音就是文字了)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学完汉语拼音开始学习汉字了。孩子们先是产生了畏难情绪,怎么又要学习这种笔画多、不好记、不好写的东西了;接着孩子们又有些糊涂了,它跟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是什么关系?

可过了不久,他们发现,汉字的上面标注有他们学过的汉语拼音,而且老师还先领着大家读汉字上面的汉语拼音,于是他们渐渐的“明白”了:原来它们是能够互换的(都读同样的音),这方块字同上面的汉语拼音是一样的。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又强化了孩子们的这种印象:“写话的时候,遇到没有学过的或忘了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暂时代替”。于是,孩子们把“可以”理解为“能够”了,把“暂时代替”理解为“经常互换”了。虽然老师以后在识字教学中,经常强调汉字的造字特点,强调字的结构与意义的联系,学生也很难接受,因为先入为主使他们觉得,汉字和汉语拼音都是记录语音的。既然是记录语音的,那么同音字自然就可以互相“替换”了。于是,别字就大量地产生了!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能否用心理学的理论加以解释呢?回答是肯定的。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先输入的信息有较强的稳定性,很难改变。就像我们学习唱歌,假如一开始我们就学错了,唱走调了,以后纠正起来也非常不容易。

动物行为学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新孵出来的小鸡,在撞开蛋壳后的头七天里,会把它第一次见到的动物认作母亲。后来科学家又将动物置换成其他物体,使之移动,小鸡也跟着这个移动的物体跑,把这个移动的物体也当成母亲了。科学家把这七天称为认母时期。我们平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因为先入为主,先学汉语拼音使得他们将“辅助工具”当成本民族的文字的一种形式了;将表意的文字理解为表音的文字了。孩子们都跟汉语拼音跑了。所以,在这些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同音代替的别字现象,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先学“辅助工具”,后学真正本领,是本末倒置。

学习汉字,是学生要掌握的“真正本领”,汉语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就拿学习游泳来说吧,是先学习漂浮、换气、基本泳姿,还是先学习辅助工具“脚蹼”的使用和技巧呢?你连基本的漂浮和泳姿都不会,你又怎能用好脚蹼?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总是在基本本领掌握之后才开始的。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第三,先学汉字,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先学汉语拼音,不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

先学汉字还是先学汉语拼音,虽然只是个顺序的问题,但按系统论的理论分析,却属于两种不同质的结构。我们太注重要素的优化了,而很少注重结构的优化。我们总以为,优化了要素就可以取得整体优化的结果。然而事实上这种“优化”往往是“劣化”!

在旧体系里的要素优化就是这样。比如在先学汉语拼音后学汉字的体系里,我们极力“优化”汉语拼音的教学。首先带来的恶果是,学生误以为汉语拼音是汉字的一种形式,进而又以为汉字也是表音的文字。其次,由于强化拼音教学――背字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直呼、读拼音写成的话――而使学生负担加重,对拼音学习产生厌恶感。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学生先学习汉字,在简单图画的帮助下,了解汉字――尤其是象形字的特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根据字形推测字义。在学习了100多个基本汉字后再学汉语拼音,这是孩子们才会觉得汉语拼音是辅助工具,才会对其识字、学习普通话起促进作用;也会大幅度地减少别字现象。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8)

对学生来说,良好的语音能提高其口语、听力及词汇记忆能力。因此,语音教学在英语入门阶段是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既然我们不能回避这种影响,那就因势利导,运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提高英语语音的学习。笔者将在本文论述借助汉语拼音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汉语拼音的迁移作用更好地进行英语语音教学。

一、借助汉语拼音是众望所归

1.理论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语言学习应遵循认知结构。他们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语言的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与认知发展整合在一起。我们没有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一般都依赖课堂,走出课堂,还是以汉语交流。所幸的是,英语语音和汉语拼音都起源于拉丁字母,使用类似的拼读方法。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我们发现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的学习也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汉语的习惯、模式和规则促进第二语言学习时形成正迁移,反之则成为负迁移。我们可以强化拼音的正迁移作用,弱化其负迁移作用,降低语音学习难度。笔者相信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拼音,教师适当地把拼音融入语音教学,学生便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简单的英语语音。

2.现实需要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Sound time为例,纵观三至六年级的语音板块内容,并不涵盖48个完整的国际音标,其中也涉及一些字母组合发音,如qu在单词中的发音。三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辅音/b/,/p/,/r/,/d/,/s/,/t/,/m/,/n/,四年级上册继续学习辅音//,/h/,/l/,/f/,/k/,/v/,/z/,还包括字母x的发音/ks/,四年级下册学习元音字母a,e,i,o的各两种元音。笔者认为三、四年级的语音内容分布清晰,难度适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读和辨别能力。而五、六年级的语音教学安排更倾向于字母或字母组合的不同发音辨别,如字母c的两种发音/k/和/s/,字母组合th的两种发音/?夼/和/?奁/,笔者认为教材安排虽有它的意义,但高年级学生应该接触系统的音标概念,尝试用音标来拼读和记忆单词,更高效,更符合长久发展,同时意味着对语音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简单的方法去应对。

其次,语音板块虽然改善了以往枯燥的弊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韵律小诗等亮点,但难免还是会出现花式过多喧宾夺主或照本宣科草草了事等问题,具体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储存得少之又少。

汉语在学生的记忆中根深蒂固,以汉语为跳板,辅助学习英语,才能事半功倍。

二、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进行英语语音教学

1.搭建辅音和拼音中声母的联系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辅音/b/,/p/,/m/,/f/,/l/,/n/,//,/k/,/h/,/z/,/s/等都可以在汉语拼音中找到对应的声母,它们的书写一致,发音相似,不同的是汉语拼音的声母后面都加了o或e的音,如bo(波),le(了),只要把这些尾音去掉,它们的发音就与英语语音大致相同了。了解这些,学生就能在拼音的基础上掌握辅音字母的基本发音。

三年级的孩子刚入门不需要会认读这么多辅音,但为了给今后的学习减少门槛,笔者坚持在单词教学中渗透辅音发音,主要是通过跟读来强化记忆。比如,在教授单词brother时,老师带读b,b,/b/,学生跟读,初步了解字母b的发音,长此以往,周而复始,让字母b的发音在学生的记忆中扎根,在以后bed,bird等单词教学中,老师提到b,b,...,学生能马上回答/b/,对其发音产生本能反应,这样在三年级下册教授字母b的发音时,学生已有了基础,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运用上了。

五年级接触到一些复杂的辅音,如/dz/,/ts/,/d?廾/,/t?蘩/等,笔者认为这些发音不能在声母中直接找到对应项,但能借鉴一些声母的发音部位如/dz/、/ts/和声母z,c,不过它们的发音方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2.搭建元音和韵母的联系

元音的发音最为丰富多变,可以说,掌握了元音的读法和规律也就掌握了英语的发音规律。

元音可简单地分为:长元音、短元音和双元音。长元音/?藁?蘼/,/?蘅?蘼/,

/?藜?蘼/,/i?蘼/,/u?蘼/分别对应单韵母a,o,e,i,u;短元音与长元音相比较,发音结尾简短有力;双元音跟拼音中的复韵母相似度较高的是:/aI/,/eI/,/au/,/?藜u/分别对应复韵母ai,ei,ao,ou,其他的双元音只要熟练掌握单元音的读音和书写,就不难拼读出来。

在学习元音的过程中,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寻找元音的发音规律,如在学习字母i的发音/aI/时,学生列举了一系列带有字母i发

/aI/的单词,从学生的答案中就地取材,生成教学资源,观察bike,nice,kite,like等单词的构词规律,有学生会发现它们的结构都是辅音+元音+辅音+不发音的e,这样学生就得出字母i发/aI/的一种规律。

3.搭建汉语拼音拼读规则和英语单词拼读规则的联系

英语和拼音都使用26个拉丁字母,两者采用相似的拼音方法。实践证明,掌握汉语拼音的学生可以加快对英语拼音方法和单词的掌握。

音标拼读可以让学生掌握单词拼读的基本方法。四年级学生已经能认读一些音标,比如,在教授单词lake时,从学过的一些辅音和元音中知道,l发/l/,a发/eI/,/l/,/eI/放在一起就能像拼音一样拼读出lei(第四声),k发/k/,结尾的e不发音,这样完整的单词就读出来了,再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单词late等形近词。而五年级应该开始接触完整的音标,笔者曾经尝试将生词的音标先标注出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发音,结合经验,再加上猜测,读出该生词,还是有个别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日积月累,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重复领读。

借助汉语拼音学习英语语音,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会音标。三年级为单词标注拼音,初步达到看到单词会拼读的效果,四年级讲授元音的发音规律,逐渐用国际音标代替拼音,五年级基本能自行掌握音标,听、说、读、写同步发展。采用汉语拼音有不少优势,但也要注意很多问题的衍生,但总体来说,汉语拼音的确是一块好的跳板。

参考文献:

[1]夏王红.“利用汉语拼音及其谐音简化英语语音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2(07).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9)

一、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

1.汉语拼音能够准确反映普通话的实际语音

用汉字写汉语一方面本来一个声音却写成了不同形体,另一方面本来不同的声音却写成了相同的形体。前者造成人们经常写别字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口语进行书面语转换的小学生。后者造成人们经常读错词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用于不常用意义的词的读音。例如,山东“济南大学”与广东的“暨南大学”,在口语中经常发生混淆。如果用拼音写出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普通话的轻声、儿化等语音现象,汉字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用拼音就好了。用汉字没有形成,也难以形成以词为单位书写的习惯,用拼音就有现成的正词法实现词式书写。词式书写对于正确使用普通话口语,对于普及普通话这种国家共同语非常有利。

2.汉语拼音可以促进人们自觉接受普通话系统的规范

汉字容易把普通话系统以外的词素当做词夹杂进来。汉字书写无法体现词和词素的距离,因此很容易让来自文言或者方言的词素,在普通话中当做词用。例如,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9月26日陈一平文章的题目是“语淡味不薄”。应该说“语言平淡味道浓”,因为“语”不是词,用拼音写出来是“yǔ”,自然首先使人想到词“雨”。于是促使人们重新考虑选择“语言”这个词,才符合普通话系统的要求。《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周振鹤文章的题目是“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幸与不幸”应该说“幸运与不幸”,才是普通话。不过,文章的正文都是用“幸运”代替了“幸”。题目中的“幸”也许是编辑弄巧成拙的加工。有人说标题要简洁,但是也不能削足适履,应该长的就不怕长。例如,北京《中国文化报》1999年7月13日发表孙若风的报道,题目是《孙家正在全国文化法制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就不怕长。

3.汉语拼音能够使书面汉语的排列和索引更加有序化

由于汉语拼音只使用了拉丁文字中的25个相当于音素字的符号形式,所以很容易从语音的角度建立词语的顺序。所以,现在图书索引、姓名排列等,除了考虑那些不熟悉普通话和拼音的人,一般直接采用拼音顺序。

不过,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方面采用拼音顺序,另一方面又照顾词的第一个音节的汉字,所以不是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词典。我们在20世纪后期也看到了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的词典,例如上海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美国德范克的《汉英词典》。

4.汉语拼音能够使汉语的书面信息处理更加方便

汉语拼音用的基本单位少,所以可以像英语用的文字一样,比较方便地用于电脑信息处理。随着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普及,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直接用汉语拼音在电脑上写现代汉语。由于前面说的原因,汉语拼音对于输入古代汉语文献当然不方便,这就需要根据文字形体进行编码。即使这样,人们仍然喜欢用形体中的部件名称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做为代码,因为这样容易记忆。

5.汉语拼音有可能直接代替汉字

由于汉语拼音从音素角度设计字,所以字的总数量只需要25个,非常少。这样不仅处理起来更加方便,而且因此符合人类文字发展的大趋势。

在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有的人已经直接用拼音书写汉语。如果将来大量的人都非常熟悉拼音了,也许拼音会成为新的汉字,取代传统汉字。由于传统的包袱小,越南、朝鲜等国家早就成功地经历了这样的文字变化过程。我们不必回避谈论这个问题,即使会引起一些保守人的反感。

二、汉语拼音应用的局限

1.文字系统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7-138页说:“没有一个变化是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发生的”。“泛时观点和语言的特殊事实永远沾不上边”。

有人说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表达古代到现代,中央到地方的汉语,甚至可以表达外国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如果只是看到文字形体上大致相同的表面现象,而不管文字不同的系统功能;那么,拉丁文字不是有更加强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吗?有人会说,拉丁文字的历史短,是从原始闪米特文字经过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其实,现代汉字的历史也短,它是经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简化楷书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

有的学者试图设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汉语拼音。最典型的是赵元任1892到1982年坚持设计和完善的,由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例如,本书第73页把“教我如何不想他”拼写成“Ceawqooruhobutsiagta?”这样的拼写,虽然体现了作者涉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渊博的汉语知识,但是,一方面目的是照顾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汉语,另一方面实际上不能用任意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汉语语音方便地读出来。这种拼音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汉语拼音”。它跟曾经失败的“老国音”有相似的地方。当然,“老国音”进一步要求把口语改变成适应不同空间汉语的混合汉语,更加违背语言规律。

有人到今天还在提倡用汉字写的文言,实在背离时代,背离拼音的要求。2001年南京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他用文言写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这件事情引起新闻大肆炒作,而且南京大学的个别招生人员准备破格录取他,最后由于其他条件都不符合而没有录取。可见,这个满分是多么片面!《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6日发表答记者问的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回答说:书面语和口语保持一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没有必要”“提倡中小学生去写文言文”,高考提倡文言作文“是有害无益的”。这件事情也充份说明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和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理论欠缺。

汉语拼音记录汉语比汉字更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当然,正如个别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有些音素,例如[p][s],可能是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语言都使用的。

2.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时间局限

汉语拼音是根据现代北京话系统设计的,所以它对古代的汉语没有用。凡是与这个语音系统不同的以前的汉语,它无法准确记录。我们用汉语拼音给古代书面语言注音,其实是很不科学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根据那样的注音读出来的汉语,不仅现代汉族人听不懂,就是叫那些作品的作者活过来听,也是听不懂的。可见,普通话不是表面的声音,而是建立在自己的词汇、语法体系上。因此,基本词汇和语法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

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给我们构拟或者找到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古代汉语语音,即使有些不一定准确。可是,这些古代汉语的语音不仅汉字无法直接表达,就是汉语拼音也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国际音标。不知道能否用现代英语的文字系统给古代的拉丁语注音。

赵元任在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第9页说:有人在1944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中古汉语拼音系统,用来教汉语的古代文献《孟子》。我们也听到有些说南方汉语方言的古代文学或者古代汉语教授用自己的家乡话读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他告诉学生这就是屈原的楚语。谁知道呢?当然,至少比用来自北方汉语方言的普通话读更加接近古代汉语一些。这种做法倒是比用普通话读科学一些,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现实价值也缺乏。

3.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空间局限

汉语拼音对普通话或者北京话有用,但是对其他方言或者其他地方的汉语没有用。例如,许多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想用汉语拼音把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的语音表达清楚,往往遇到困难。越是不同,越是无法用汉语拼音表达。

反过来,用方言的语音系统去读普通话文章中的词,也不是真正的方言,只是普通话穿了一件方言的外衣。例如,在湖南省衡山县的方言中“跑”是来自普通话的“外来词”,可以用方言语音读“跑”,但是要表示“跑”,前山话说“打飞脚”,后山话说“打蓬牯子”。因此,在方言和普通话转换中不能简单停留在语音上。

不少地方志中的方言部份,由于作者缺乏国际音标使用能力,采用汉语拼音加汉字进行方言描写,使它作为文献的研究价值大打折扣。这是方言学者感到痛心的地方。很多民间文学记录中,那些最有特色的词被翻译成了普通话,破坏了它的本色。有的用汉字说明特殊读音,更加不伦不类。

例如,衡山县民间文学编委员1987年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衡山县资料本》第11页有“看颈”这个词根本不存在,实际是“望颈”的翻译,因为“望”用白读音“[m55]”,记录人没有想到文读是“[44]”的“望”。第112页用“来几”分别在左边加形旁“亻”构成形声字来记录表示“男孩”的词。解释是“衡山方言,伢子,十八岁以下男性的统称”。然而声旁“来几”的声调与词的声调一个也不符合,实际上与方言中的“奶机”同音。“伢子”是用长沙话解释,而普通话的“男孩”又不用。“十八岁”是主观确定的,应该是“没有成年的男子”,没有精确界限。

顺便说一下,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分别弄出3个标准,实际破坏了标准。这样从心理上照顾了人口占多数的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但是理论上不科学,实践上等于放松或者取消了标准。正如英语用英国首都的伦敦话做标准,汉语应该用中国首都的北京话做标准。北京话自然有自己一整套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当然,北京话本身也有规范问题。

4.汉语拼音书面分化语素的局限

汉字是表意文字,可以通过不断创造新汉字,把相同声音的语素人为地进行分化。但是,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不是拼写汉字的。汉语当然首先是口语,口语的基本单位是词。任何语言中的词都会出现同音词,但是不会很多,否则会影响正常交际。因此,任何语言可以使用表音文字。但是,有人说汉语的同音词比英语多得多,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就会导致大量同音词无法区别。

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表音文字本来是区别声音的,所以不会产生什么同音词。第二,文字写法不同改变不了同音词的性质。例如“期中”和“期终”,“终于”和“忠于”即使汉字写法不同,也改变不了本身的同音词性质。用表音文字的英语也有这种现象。例如,英语的“hair(头发)”和“hare(兔子)”虽然写法不同,但是仍然是同音词。第三,有的词本来是一个词,是文字强行分离。例如“他,她,它”本来就是一个词“tā(他)”,仿照英语写成了3个“词”。然而,英语的“he,she,it”才是真正的3个词。如果这样,我们可以让英语的“brother”也仿照汉语的“哥哥、弟弟”两个词的不同,分别写成“大brother”、“小brother”。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他”的高矮、大小等不同分化创造更多的“他”字。

我们必须承认汉语拼音在书面上分化语素的局限。有人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方便那些习惯了汉字的人接受拼音,于是在拼写的音节前后加上一些类似汉字形旁的字母。这样,使表音文字又一定程度地回到表意文字的老路。其实,这种汉字的“优点”并没有给汉语带来多大的好处,在口语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甚至是有害的。例如“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写得不同,但是说不清楚。如果,我们从口语的根本上区分成“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无论用汉字写还是用拼音写,不仅说得清楚,而且写得清楚。因此,汉语拼音不必模仿汉字去人为分化汉语单位。相反,这样做会导致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问题

1.字母名称的应用问题

这个问题讨论的人不少。许多人认为应该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确定名称。我赞同。因为现行名称许多不符合普通话要求,人们宁可使用英语字母名称或者直接用教学中符合普通话语音系统要求的声母、单韵母的呼读声音做名称。我建议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字母名称的声音确定。这样最容易推广。

2.隔音符号的应用问题

北京的期刊《方言》的英语目录中总是把“湖南”写成“hu''nan”,例如2000年第1期。大概是担心别人误解成“hun''an(昏暗)”。上海的报纸《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7月11日发表王志海《谈谈隔音符号》,列举一批词,例如“fānàn发难”,认为这个词要加隔离音符号写成“fā’nàn发难”,才不会误解成“fān’àn翻案”。

这种担心和扩大隔音符号使用范围的做法是多余的,是不经济的。因为隔音符号是针对那些零声母音节设计的,所以如果不是零声母自然不要加,直接用最经济的零形式表示音节的界线。

现行学术期刊规范中,对英语摘要中的汉语姓名写法的规范,没有严格遵守正词法规定,也体现这种画蛇添足的现象。例如“PENGZe-run”中间的“-”相当于音节隔离符号,也是多余的。这是汉字书写方式的残留。“PENGZe-run”应该规范成“PengZerun”或者“PENGZerun”。

3.声调符号的应用问题

声调是汉语的功能性语音要素,除了在英语等非声调语言中出现汉语单词以外,在汉语拼音的应用中应该一律使用声调符号。现在允许人们在使用大写字母拼写汉语的时候省略声调符号的做法不好。应该学习《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刊物的编辑,他们用大写字母拼写出版物名称都加了声调符号。在机器处理不方便的时候,允许用1、2、3、4放在音节后面代替普通话4个声调符号。

4.正词法的应用问题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从1988年公布以后,有10多年了。可是,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多数刊物没有实行正词法,甚至连《语文天地》、《语文学习》也是这样。最落后的又最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适应新形势,没有采用这个国家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因此出现违背普通话的拼音,例如:“yīhuìr(一会儿)”错写成“yī huì ér”。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词法是普及得最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逐渐重视这个问题。

5.拼写错误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出现拼写错误的达到88%。这些五花八门的拼写错误,如果出现在汉语中,那么说明从事封面设计的美术工作人员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不好。如果出现在英语,那么主要体现在直接用汉语拼写的人名、地名中。这说明做英语翻译的人普遍存在普通话水平问题。这些也说明编辑人员的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以及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存在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重视拼音的规范,其次是尽快普及普通话。

6.音素汉字的问题

在任何语言中经过功能概括的单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不同性质的单位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一般来说,在一种语言中,通用词接近10万个,语素接近1万个,音节只有1百到5千个左右,音素不到1百个。

如果说像古代汉字那样的词文字在现代已经是%0,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已经只有1%;那么,像日本假名、朝鲜彦文、阿拉伯文字那样的音节文字有30%,像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那样的音素文字有69%。也就是说在现代文字中,表意文字大概只有1%,然而表音文字大概有99%。

汉语拼音就是走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这条宽广的道路。事实上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大写字母,设计隔离音节的专用隔音符号和兼职的“y、w”,已经从拼写汉语的词的角度,为未来的表音汉字做了准备工作。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只是为了给汉字注音。

要使音素汉字完全代替现行语素汉字,首先要普及普通话,然后要通过普及汉语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的词式书写习惯。但是,更加重要的也最难的是在使用汉语过程中的普及普通话意识和词意识。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在人口众多,观念层次不一致的中国得到实现。这也决定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发展速度。

在这里我们要警惕当前语言学领域的保守思潮,虽然同时要防止激进思潮。保守思潮是有社会原因的,这是20世纪最后20年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思想反常现象。主张倒退、复古的保守思潮,“是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错误思潮。”有的人任意贬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下,引导人们向后看,有意无意地企图从古人那里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药方”。(许全兴《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20世纪末期,中国刚刚从国家灭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就有人骄傲和霸道地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种思潮就像中国经济腾飞以前出现的中国人想领导世界革命的思潮一样有害。(李慎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风范》,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任何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进行民族主义的夸大论述,虽然能够满足大民族的虚荣心,但是最终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民族主义并不等于民族感情,它实际上是对民族感情的非理性的不加抑制的张扬。”(刘春《历史边缘的选择》,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建议台湾尊重中国大陆使用了几十年的设计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并且推动它的规范和普及工作,不要在犹豫了半个世纪以后在接受汉语拼音方案的同时再走弯路。同时,建议中国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汉语拼音及其正词法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敖小平.《谈谈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文字》[A].苏培成等.《语文现代化论丛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79.

[3]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4]蒋辅文.《提倡词式书写和词式排版》[J].成都:《中文信息》,1997[5].

[5]刘静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儿化韵拼写问题》[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研究》,1998,(1).

[6]马庆株.《汉语拼音:和汉字一起走向新世纪》[N].北京:《中华读书报》,1998-07-22.

[7]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8]彭泽润.《文字的字间空隙和词间空隙》[N].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96-08-28.

[9]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4).

[10]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11]彭泽润,彭建国.《20世纪中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2]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4]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5]尹斌庸等编辑.《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选》[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

[16]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篇(10)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识字,阅读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寓言,发展思维。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拼音教学要求:首先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圣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其次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在西部边远山区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由于西部边远山区在家长的观念、教师的素养、学生自身问题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关注对西部边远山区汉语拼音教学势在必行。

1. 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

1.1首先是教学资源匮乏,一直处于教师加课本的模式,无法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来。二是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普通话水平不高,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深发音经常出现偏差现象带有方言口音,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不高,很难对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拼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2在现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和“读书无用”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纷纷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很多老人都不识字,有的识字也不识拼音,完全不给予孩子辅导,他们也辅导不了这样就成了“课后盲区”,也就是课后家庭辅导很少,甚至没有。

1.3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对新课改的理念不能很好的吃透,农村学校教育教研的范围不很浓厚,部分教师对拼音教学不够重视。

1.4其中主要问题是对汉语拼音教学偏离拼音教学指导思想中的“掌握音节”和“结合语言”的指导思想。如:教师处理不好指导学生学习字母与训练学生直呼音节、书写音节的关系。具体表现是,教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字母的发音与识记字母形状的指导,而忽略直呼音节与书写音节的训练。再如:一部分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不注意结合语言进行,而是孤立地教学音节,使学生兴趣索然。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构词率较高的音节,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用其组词语或用所组的词语口头造句。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语意有效地识记音节及扩展学生的词语占有量,给下一段的借助拼音提前阅读和写话造成了困难。

2. 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社会实践和网络学习的有效工具。因此,小学语文必须重视拼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1汉语拼音与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得从低年级说话、写话入手,从写一句简单的话到写一段话。小学生在写话时,会遇到很大困难,既不会写字。要想解决这个困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拼音代替没学过的字。只有采用这种方法,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就能顺利的进行。

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它的作用甚广。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能学而即用。实践证明,汉语拼音能扫除孩子写作中的“拦路虎”,使小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高年级作文打下了基础。

2.2汉语拼音与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拐杖就是汉语拼音。他们识字量少,阅读时会遇到“绊脚石”。要想搬开它,那就得靠汉语拼音。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诱导学生利用拼音自己读课文,了解其内容。这样既巩固了拼音识字,又能尝试到自己读熟课文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2.3汉语拼音与学习普通话中

汉语拼音不仅是识字、阅读的帮手,而且对学生学习普通话、会说普通话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一上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调号。并且拼读音节、句群的知识学生已牢固掌握,课文又是全文注音,因此,学生能说出一口规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2.4汉语拼音与人民生活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汉语拼音已作为联合国通用的国际标准使用,九十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大图书馆已将汉语拼音作为中文图书音序检索的工具。现在,以汉语拼音为音序的字典词典已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书了。从这一点来说,汉语拼音就成了人们起步学习文化的拐棍,识字正音的工具。

2.5汉语拼音与网络

时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计算机课程已经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当人们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也是借助汉语拼音入门的。用计算机工作,打文件,查资料,发信息,无一不是使用汉语拼音的。汉语拼音输入有三大好处:第一,拼音输入更快,更准确;第二,拼音录入不影响作者的构思,使思维更流畅;第三,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就已经掌握的工具,不需要重新学习新的输入法,上机就会操作,省时省事。汉语拼音帮助汉语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3. 加强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整体水平不高,对汉语拼音的教学的认识不够,我们尽最大可能在树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理念,使拼音教学的课堂尽可能有趣味性,吸引我们农村娃娃,建立我们农村娃娃学习汉语拼音的平台,汉语拼音本身是比较枯燥,单靠一张嘴死记硬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现在的许多农村娃娃的儿童读物越来越丰富,大多都有拼音注释,我们要充分利用娃娃们手中的儿童读物,引导他们自己借助拼音扩大阅读量和知识面,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的汉语拼音能力。莎士比亚说过一句很诗意的话: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要让我们农村的孩子学会拼音知识,就一定要让我们的老师教给农村娃娃获得拼音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根据刚入学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以及拼音教学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缩小跨度,帮助学生学好拼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普通话知识的学习,自己要正确地拼读好每一个音节,注意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温馨的语言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老师之间要多交流,多合作,倡导“为了一切孩子”的汉语拼音,探索和尝试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才能健康发展。总之,在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要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活动,寓教于乐,注重整合,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拼音枯燥难学的阴影,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里学习汉语拼音,拥抱汉语拼音,体味汉语拼音的乐趣。

3.1应用多媒体资源弥补教师发音不规范的缺陷和学生规范发音。要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音环境。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资源里的范读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拼音、课文范读不间断的让学生跟读、练读,让学生处于标准的发音环境当中,加快语言同化速度,这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3.2因为是农村,寨子不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家访的同时给予学生辅导,有必要的话可以安排时间表进行适当的辅导,每天晚上不能只去一个学生家里而应该尽可能多走几家。有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同学们今晚要去谁家让他做好准备,有的时候不告诉去谁家,这样可以给学生觉得虽然爸妈不在家里监督学习可是教师随时会到家里检查,慢慢的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要告诉家里的爷爷、奶奶一些监督的方法,就是虽然自己看不懂拼音但是应该看着书让孩子大声的背出来或读出来,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爷爷奶奶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这样既受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又辅导了学生又做了家访,辅导和家访一举两得何不乐而为呢!

3.3营造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索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充满信任的氛围,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一要尊重、相信学生;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活动之中;三要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不轻易否定,即使是错误意见也要耐心引导,认真分析;四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小,大多数回答问题时很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教师要以和蔼的笑容,鼓励性的语言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并使之转化为探究热情。

3.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并不是要完全丢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语文教学必须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以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为出发点;合作学习能实现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3.5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让他们看图发音、看图记形,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和想象,而且能帮助他们认知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于是,笔者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3.5.1发音示范法。在教韵母和声母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开口度和唇型,然后让学生模仿,最后观察学生发音时的开口度和唇形,发现学生的发音毛病,及时指导纠正。

3.5.2情景表演法。带表演性质的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形象记忆。如教“a”时,请班里一个梳着短短撅小辫子的女生站在黑板前,指一指黑板上的“a”,问:“你们看,这个字母像‘某某’同学的哪儿?”有的同学说像她那圆圆的脑袋和翘起的小辫子;有的说不对,像她那圆圆的脸蛋和翘起的小辫子。接着问这个女生:“你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用压舌板压住你的舌头,叫你发什么音?”女生自然就发出“啊”的声音,全班同学也很快就记住了“a”的读音和写法。

3.5.3看手势读音组词。在学四声时,为了让学生大量地进行练习,笔者采用了看手势读音的方法,如学完“ɑi”,举起了四个手指,学生马上读“āi、ái、ǎi、ài”“热爱”的“爱”;举起了两个手指,学生马上读“ái、ái、ái”“挨打”的“挨”,或者教师读四声,学生做手势。这样不但训练了四声,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3.5.4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字母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学挂图和课件的作用,把图形和字母形体结合起来给学生讲。如b、d、p、g、q这几个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母,笔者在教学时分别出示“小朋友听广播”、“骏马奔驰得得得”、“小男孩爬坡”、“鸽子衔树叶”、“气球”的图片或课件,让学生领会字母发音,说出记忆的方法:b的竖像收音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的机体,d的发音像奔跑的马蹄声,形状像马蹄印,p的右半圆像小朋友手举的红旗,一竖像旗杆,g像数字9下面加弯、q像9字,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表象,并储存在记忆中。

上一篇: 学生法律实习个人总结 下一篇: 岗位说明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