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7 18:57:54

小学生家庭教育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1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责任感,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责任的对象和客体来看,责任感可分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分为: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等方面。责任感是我们作为社会角色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家庭成员,不论角色如何,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如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而父母则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作为人而具有的本质所加于你们的责任”。对于社会而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责任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而家庭责任感是责任感的基本要素,因此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1.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小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正是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阶段必须打好基础,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合格公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强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将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大领域纳入其课程内容,从其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应该并且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1.3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缺失现状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家长提升孩子家庭责任感的能力不足。另外,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这些孩子常常是感情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体谅父母,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命意识淡薄,漠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二是行为责任意识淡薄,知行不一致。三是重自我,轻家庭。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2.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大量的知识讲述关于家庭生活、责任教育方面的,家庭作为主要的活动领域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有关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知识。将家庭责任感教育渗透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规则教育、关怀意识教育等方面,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对家人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2.2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中渗透家庭责任感教育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自觉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从而迁移到家庭生活中。

2.3设置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情感共鸣

“活动体验”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突出学生参与,让学生处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之中,发挥自我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以便学生对家庭责任感有真切的理解和迫切的需要,使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构建。

2.4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建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课程评价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很少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和智育。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注重品德培育、充满人性关怀的学科,其课程实施的效果不是分数可以量化的,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促使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实现心灵的升华。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在功能上要与传统课程评价有本质的区别,在评价内容及方式上也要赋予新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通过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课程评价中注重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的反馈。

参考文献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91-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只是被人们视为经验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家庭教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下面就家庭教育谈几点笔者的体会。

一、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家长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形象,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构造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作为家长,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应该牺牲点儿喝酒、娱乐的时间,多陪读陪练,以表率的作用感染和潜移默化,进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寓言童话等,通过电视等形式激励孩子热爱学习。

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里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三、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吃过苦、受过挫折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强,能坦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温室教育”培养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和困难,易走极端。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我们可以用开放的环境训练交往能力,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方法,要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都不一样,不能事事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胃口,做到宽容待人,尊重他人。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困境中树立信心,学会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历炼中成长。

四、多与孩子沟通,学会跟孩子交朋友

现在很多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喜欢和父母吐露心声。其实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走近,父母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等都归于沟通。可是这种沟通相会使孩子封锁心灵,越走越远,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调节的对立体: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烦恼是世界上没人理解自己;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的烦恼是孩子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有一颗为孩子付出的心,面对孩子的困惑却无能为力。其中与孩子经常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父母要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如下棋、听音乐、看球赛、游泳等。只有取得孩子的信任后,孩子才能倾吐自己内心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不受重视时,就喜欢把秘密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导致沟通困难。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家长要学做“智慧型”的父母。

五、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还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3)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在“养育”和“教育”的关系中准确地定位。

1、家长不应只是管理者,还应是示范者。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这个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所以,家长首先要做一个好的示范者,他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

2、家长不应只是“法官”,更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总是以“法官”自居,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无益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便能够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断施加教育影响力,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家长树立“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品格决定命运”的观念。

1、家庭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开端。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塑造人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劳动,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人格是与习惯相辅相成的,习惯是影响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劳、诚实、爱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过一些细节习惯的培养来铸造孩子的品格。

三、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呢?

1、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过程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帮助家长认识到通过赏识教育来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杜绝那种把唠叨数落,肆意打骂等不明智的做法当作教育的做法,因为那样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2、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够严格,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阻塞了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家长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利用暗示、目标、计划等策略去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中,家长不可能事必躬亲地教给孩子所有的知识,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和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花再多的工夫,都是值得的,因为这将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4)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四、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五、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六、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七、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八、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九、利用家庭电视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5)

在这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断学习,努力充实自己。随着压力的增大,学业竞争已延伸到小学,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迫切,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孩子精神压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落后了,总是怕孩子受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懒散等不良品质。不仅如此,过重的课业负担、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多方面兴趣的剥夺,使孩子变得孤独。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孩子的学习、生活十分压抑,孩子渐渐对学习反感以致产生厌学心理。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6)

为什么说对孩子影响最大是家庭呢?我曾看到美国一位学者写的书,他讲:他花了二十年时间,对一万名在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凡是家庭对教育比较重视的孩子,二十年后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特别是那些父母非常重视的孩子更为出色。最后他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作为家长的我们应承担98的责任,他说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只有2,我对这结论表示的怀疑,但不管结论正确与否,至少他提醒我们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何等重要。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对孩子严格要求时,虽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孩子很多方面还是会朝着我们设想的方向前进,但只要我们一没空监管,特别是时间一长,孩子就问题来了……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切实地负起责任来,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去重视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经营好我们的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有为老师曾对一、二、三年级的小朋友进行过一项调查,问孩子们最不喜欢爸爸妈妈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知道结果是哪几项名列前茅吗?那就是父母亲吵架、打麻将、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孩子建设好自己的家。2、把你的爱送给孩子。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特别是任性、好动的孩子,我们要对孩子的缺点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相信你一定会发现孩子变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可爱了。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你的拥抱、鼓励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把你的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的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3、把你的信任送给孩子。我们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能干的。我们要学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来,他们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并分担我们的工作。因为所的孩子都喜欢与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让他参与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同时让他们在“工作”感受到长辈们的艰辛,让他们学会感恩,何乐而不为了?4、把时间送给孩子。当学校老师找我们时,我们常常这样说:我有管,经常问他有没有作业做完没有,他都说做完了,问他课文会读会背了,怎么会这样呢?真是气死了。其实这样做,我认为纯粹是在摆形式,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不坐下来,花几分钟时间和孩子聊一聊今天学了那些新本领呢?你也当当学生,告诉孩子,哎,这妈妈或(爸爸)都不懂,请孩子教教你呢?特别是在学习上需要加倍努力的同学,这些家长更要多抽出时间来经常与孩子交流,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过程重于结果才是正确的。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的学习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事,我们家长不能只顾挣钱把孩子的教育耽误了,如果说钱没有,以后还有机会挣。但孩子的学习教育忽略了,将成为终身的遗憾。特别是这个时代,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孩子成绩赶不上。现在还在小学,失去了学习兴趣,家长管一管,问一问,还有机会补救,要是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那可真的来不及了。想想看因为我们家长面对的是一个,而老师面对是四五十个,只要我们家长耐心根据自己孩子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帮教,并做到持之以恒,相信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5、做学习型父母,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由于孩子的学习模仿性极强,因此,父母要学习,才能教好孩子。当你一以自己为榜样,把你的时间、你的关爱、你的信任当做礼物送给孩子时,你将会是一位成功的家长。

二、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29-01

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从不亚于学校教育,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学生不断进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形成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

目前,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还有一定的缺陷,家长的学历不同、阅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对于知识的讲解能力有差异,对于学生的生活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家长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孩子的性情秉性都会因家庭教育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具体,笔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述:

(1)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家长的文化水平是不同的,不同的教育水平会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育体验,有的学生的家长是本科,有的是硕士,有的是博士,而有的是高职、中专甚至更低,有的学生家长的工作是国家公职人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大学老师,而有的学生家长可能是从事商业,有的家长可能仍然是农民,学生家长学历水平参差不齐,这不能一定决定孩子的学习能力,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不同的文化、不一样的知识储备会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观,这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

(2)家长教育方法有待提升

“教无定法”,和教师教学一样,家长的教育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是严格的家长,会为孩子制定好学习计划。生活规划,每一步都依据家长的想法来,有的家长是“散养式”,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不会进行太多的舒束缚,给学生的自由度非常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会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家庭,对学生的爱更没有原则,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们有不同发价值观,一些教育方法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2.提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研究

基于目前学生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优化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不断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1)注重亲情教育,要有感恩之心

亲情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将家长与学校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学生懂得感恩有利于他们提高品德修养,我国古代讲究“忠孝仁义”,讲求礼义廉耻,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弟子规》就是讲解德育最好的著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德育主任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感恩教育,父母首先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德育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身边人的感恩教育,感恩思想将为他们提供新的价值目标,从满足自己的追求向回报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价值和品味,开拓他们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2)注重挫折教育,要有坚强性格

挫折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培养起远大的理想,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都是正常的,学生应该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为学生渗透挫折教育。社会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父母坚持“成绩高于一切。”家长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有时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以理想来指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将生活很好的融入进理想,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拥有良好的应对方法,拥有自信的心态,而不是一味的退缩和惧怕,德育主任可以为学生进行榜样性的示范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名人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在班级树立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优秀榜样,以激励全班的学生。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8)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9)

前言

现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家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注入什么样的思想,小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思想。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方式陈旧、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手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都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子女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是为子女着想,但是一味要求成绩的思想观念会损害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些四五年纪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喜欢去拆解自己游戏机,家里的电器,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会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进行苛责,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研究的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对学习的反感情绪。2.家庭教育手段陈旧。“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华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教育手段。不仅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之中,很多的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快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例如为三年级的孩子报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补习课程,为孩子报课外舞蹈班、绘画班、外语班。希望能够更多更快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过度为孩子补习,更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长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每个孩子,就算是小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以较高的姿态俯看孩子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这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进而对小学生未来思想和学习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观念。时代进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家长应该更加注意和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不能够单一的以成绩衡量孩子的发展状态。例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要找到他调皮的原因。在看待拆解玩具的情况,要看孩子在拆解之后能否自己再次组装,当孩子组装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2.改进教育方式。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应该做到冷静对待,不能够打骂解决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纪的小学生,自尊心非常强烈。当不得不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3.正确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适时而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转变,不能一直强硬或者一直的宠溺。例如在小学生犯错时,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与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对话、谈心。在不同的时刻,家长应找好自身的定位,真正做到与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样家长能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够更加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水平的提高。4.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不断的替身自身的素质,多补充知识,在孩子面前建立榜样。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多补充小学科目内的知识和课外应用知识,对孩子进行教导。此外,家庭还要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的策略,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在未来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如何将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门学问。积极发展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更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和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的发展人才,助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6.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10)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意义

家庭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品德教育是小学生、也是一个人形成品德规范的重要途径。父母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由于经验的局限性。还不能自觉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情感,进而实现道德行为,所以此阶段尤其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孩子以知识为主,品德教育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家庭教育上。品德教育必须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家庭教育提供了品德教育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在品德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家庭与学校由于在结构、功能上的不同,在实施教育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完成某种动作的倾向。习惯具有社会意义,有好坏之分,常常是在无意中养成,也可以通过有意养成。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养成习惯教育,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关键期对孩子实行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则有可能效果很差,甚至终身难以弥补。国内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3―12岁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正好包括了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量的行为都会在这一阶段固化为习惯,因此,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是最容易见效的。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是从榜样中学习的。而家庭父母的榜样模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规范。这种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所以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之后,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父母,应积极地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首先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对孩子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成才的基础.有好的习惯才有成功的可能。良好的习惯应从点点滴滴做起。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有礼貌、如何自觉吃饭等,都是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视的。

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养成的意义

有研究发现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越多,儿童易于形成外向性、情绪更加稳定的人格特征。这证明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父母采用拒绝等消极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形成焦虑、抑郁、冲动等不健康的心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多给予温情与慈爱,充分地接受孩子,对孩子表达关怀和爱,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对孩子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多沟通引导,就有利于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特征。

上一篇: 艺体工作汇报 下一篇: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