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8 16:20:55

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篇(1)

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锻炼将来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多种能力,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形式,都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形式,这样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探究,应该注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途径多样化的问题。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而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由于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正确认识师生的地位问题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并且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意见。长期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出现的偏差、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创设有效情景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前对我来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太少了,自己动手制做课件釆用多媒体上课太麻烦了,想找一些现成的却很少很少.可是我在一本书上却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教材、图书、报纸、电影、电视以外,它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舞台,发生于时光的每年每天,需要教师应时常做个有心人,与学生一起及时捕捉、搜集有关信息,不断地创造课程资源。”看了这段话之后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我要严格遵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另一方面,我不拘泥于教材原有内容和体系的限制。特别是我紧紧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选生活中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事例与材料;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热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学习,使课堂具有鲜明的生活、时代气息.如在初三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课中,我运用大量的时政热点如: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等,还结合白泉的民俗:跳蚤舞、舟山锣鼓等,学生喜闻乐见,倍感亲切,也通俗易懂。

四、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目标额度统一。

新课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曾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这一目标是最容易被忽略、淡化的。许多教师、家长、学生认为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激情、教师没有激情、学生也没有激情。我始终认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我曾在不同的班级上了两节相同的课:《我国的人口问题》一课。当时在上完课后让学生谈体会,一位同学小声地说:“中国人太多,升学就业太难了,出生在中国挺不幸的!”许多学生听了都在笑,这时下课了,我只让学生课后同学间讨论。而另一堂课,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位学生问:“我国人口这么多,经济这么落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啊?”学生们有不少唉声叹气起来。我说:“一方面,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才有责任当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小宣传员。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我国的这一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占世界不到22%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目前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快速腾飞,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赶超发达国家。当我们获悉神舟六号胜利升空的喜讯后,当我们要完成嫦娥登月计划时你们都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说:“我们感到中国人真了不起!”“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为祖国而骄傲。”我继续深情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青年学生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让我们一边观看张艺谋编导的申奥片,一边为我们的祖国祝福,祝福祖国母亲早日繁荣昌盛!”学生们边看边鼓掌,有的学生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多么的重要啊!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然而当新课程进行到现在,当我们更多地关注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手段先进和方法灵活上时,因为以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的存在,我发现那一套似乎有了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因为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后,才能形成学习政治的初步能力,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为了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毫无疑问,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重形式更要重内容,努力做到形式与内容并举。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课程思政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93—01

任教近七年来我时常会想,为什么学生会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呢?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像一些专业课程如CAD,钳工技术等,学生学完一节课立刻就体验到了学习后的效果,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思想政治课例如《哲学基础》等偏向理论化,学习后不能立即对生活有所影响,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这类课程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我认为,要使政治课受学生欢迎,上课不是光图听热闹,还真正要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影响,政治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因此,改变当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到底什么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到底如何来激发兴趣呢?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1、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讲货币的作用时,就提问学生“为什么,拿一张印在纸上的钞票就能换来我们想要的东西呢?”学生会觉得确实是这样的,但要深究其中原因却也说不出来,于是真正授课时他们就能充满兴趣的去听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要比普普通通串讲的效果要好许多。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给成会计09—01班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我在学期中间接的,之前的马哲老师就是因为不受学生的喜欢而离开的,在我接手之前,学生对这门课程是非常抗拒的,本身的我压力也是非常大,但是事实证明,我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课下不断跟学生沟通探讨如何上好这门课的办法,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对我也逐渐信任和接受,在学期末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对我的马哲课程感到满意,达到了双赢的大好结局。

3、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

课程思政教学篇(3)

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框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程度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体验怎样?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什么是“从众消费、求异消费、可攀比消费、求实消费”的含义及影响。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思考不同行为的表现,并分别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种消费行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的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呢?为什么?”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以提升。

2.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发生变化。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教学中不再以“本”为本,而是重视对教材的补充、拓展、延伸,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和赶超教材及教师。如:在教学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时,课堂进行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辩论。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讨论这问题意义不大,珠穆朗玛峰高度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难道让“花自飘落水自流”吗?教师急中生智,转而问道:“没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我们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能迈出这步呢?”继而带着学生融入思想政治课,体会中国人民认识、改造自然的巨大勇气和能力,并进一步回归哲学抽象知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认识。在课堂预设和生成这一矛盾不能统一时,利用教学智慧有效处理,让生成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还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惟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学生的活动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到大自然中学,到社会生活中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社会及自然这部“活”的无字书。新教材的编写就充分重视这—点,在每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模块《生活与哲学》中的“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的探究活动就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故事”。所以,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我常进行反思:教材资源利用好了吗?是否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是否只是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而成了一种装饰?在搜集信息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加工和处理并得以充分利用?

3.反思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课程思政教学篇(4)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我的做法是:一开始接手一个班时的第一节课不上新课,而是与学生谈心。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兴趣、爱好、特长等,向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包括对家庭、社会、学校的看法,与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等,凡是他们想说的都可以说,不愿口头说的可以写出来。我听完看完学生的发言后,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疑惑,对一些偏激的想法给予纠正。最后小结指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身价值,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价值。要现实自己的价值就应该从现在做起,要有正确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而中学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课有明确的认识,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对本课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当然,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活跃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教育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发现他们的思想有波动则要及时和他们谈心,给予鼓励和信心,不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目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是:教材里所有的内容我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清楚,否则怕学生没有办法学好考好。在这样思维的指导下就导致思想政治课中教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照本宣科,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累了,学生听累了,效果没有了。这是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新教材也做了很好的设计。例如,教科版的教材每篇课文都设有“探究”、“活动”“辩论”、“讨论”、“反思”、“思考”、“分享”、“交流”、“体验”等栏目。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实践的内容,而且每个框题(一节课的内容)都设有两个以上的栏目。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知道,一节课有两个内容是由学生通过活动完成的,这两个活动内容实际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讨论、体会,让学生在探索、讨论、体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时效。

三、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92-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分析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 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 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三、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只有根植于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中,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两面针”牙膏、仿冒的“金嗓子”喉宝、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

课程思政教学篇(6)

1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概述

1.1渗透性原则

所谓渗透性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要摒弃将思政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生搬硬套地穿插在一起的错误观念,要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所有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两者之间的不断融合,在促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1.2渗透性思政课

渗透性思政课就是在专业课、通识课以及实践课中引入潜在的思想政治内容。比如,通识课不仅包括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还要从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均衡设置课程。医学专业不仅要开设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课程,还要开设一些与医德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关的课程。

2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迅猛,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不仅是单一的治疗疾病,而是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患者因不信任医生而发生的一系列辱医伤医恶性事件,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医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基于当前医生职业环境下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3方面。(1)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类都是环境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必定会冲击大学生原来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由于一些大学生太过功利、自私,导致他们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思想道德品质却不高。这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贯彻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2)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只注重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而忽略了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友爱、奉献等医德内容的弘扬,使学生明白医德修养的重要性,树立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成为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人。(3)从医学起源来看,医学仁术位居第一,之后才是技艺与科学。医学是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双重属性的科学。在医学的发展史上,人类一直都很注重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许多伟大的医学家在对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医德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由此可见,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医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3目前在医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思政课在德育工作中作用较弱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理论课。然而,由于高校思政课设置不完善,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更为明显。一是思政课被其他专业课所孤立。相比于专业课,思政课属于一个比较独立的体系,这就使思政课无论是在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过程中都处于被孤立的境地,使思政教育不能与基础的医学教学相融合。二是思政课在医学院校中地位极低。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德育与专业相隔离,是导致思政教育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就目前来看,思政教师没有相关的医学背景,使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的关联性不强。

3.2课程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不明显

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主渠道便是课堂教育,它能实现其他教育方式很难达到的教育目的。只有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才能使医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然而,当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使课堂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失位”。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很少在专业课程中得到体现。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思政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任务”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使思政教育不能更好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难以理解,使得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难度较大。医学教育大纲中很少提到思政教育内容,对教师怎样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没有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开展的有效途径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要想在医学教学中开展思政的渗透性教育,就必须依靠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传播医生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科学精神。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教会学生相关的医学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明白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任务,所有教师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提高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其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能力[2-3]。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发现专业课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只注重学术研究,虽然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致使思政理论水平有高有低。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迫在眉睫。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相关培训,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让专业课教师参加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保证专业课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

4.2创新思政教育机制

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是渗透性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比如领导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领导机制要求以校长为主体,增强行政部门以及各系部教书育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做到全方位育人。评价机制要求高校制定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此来评估思政教育指导思想、课程地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检验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所达到的效果。合作机制要求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医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开展。比如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纳入“全员育人共同体”,将党政部门如教务、学工、团委、组织等部门整合,做到职能互补,促进教育与教学的统一,使一体化管理得到实现。激励机制就是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年度考核,引导教师自觉地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调动专业课教师育人的积极性[4-5]。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3加强专业课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课程思政教学篇(7)

高校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孵化过程是高校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力度,评判标准看其是否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流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关键点,并且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出现[1]。检验高校工工作成效的最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价值导向、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全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导向和引导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帮助年轻学子塑造优良品德、建立正确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应尽到的义务,必备的内容。学好这门“必修课”壮大教师“主力军”队伍、深挖“主战场”课程建设厚度、夯实课堂授课“主渠道”,梳理并分解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各层级工作侧重点,各自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按职能分解好任务,在责任书大纲下各自管好“责任田”,确保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机融合,形成互补效应,推进思政大格局建设,促进全员全程参与全方位育人活动中[1]。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树牢其中心地位,完善三方面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体系、评价体系。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思政内容的选择、融合设计及融合方式至关重要。

1“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内容和特点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重点研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理论与技术,现代药物主要由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等组成,所以药物分离工程也涉及了化学、中药与生物交叉的领域,集成了化学分离、中药分离与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2]。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制药工程领域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的全过程,探讨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等工艺原理、制备方法、数据计算及其实际应用。“制药分离工程”主讲化学合成法制备原料、中草药粗产品、生物发酵品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重点讲述萃取、非均相分离技术、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电泳、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等单元操作原理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作为原料药生产下游过程的分离纯化,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将思政政治教育贯穿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涵养、思想品德,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的筛选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结合工程学科知识,既体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智慧、制度优势,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历史责任感。基于本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学生能够运用制药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根据实际生产或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方案或设计目标。(2)学生能够针对分离对象的特点,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及进行初步的工艺估算,并理解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正确选择设备或装置提供依据。(3)在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制药分离工艺路线及设备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项目对环境、职业卫生及安全(EHS)以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措施。(4)在制药分离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优化等工作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包括技术经济、项目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和比较各主要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收集中国现代科技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方面课程思政内容。从多角度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制药分离技术发展进程;从工艺技术入手,展现“新”“老”分离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工艺创新;以我国科学家的实践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大公无私、为国家崛起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来传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担当精神;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往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能给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体现于学科教学全过程中。

3“制药分离工程”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设计

根据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目标,进一步结合该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与课程单元操作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教材、宣传手册、课件、讲义、图片、微视频等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主题案例贯穿于课程各章节中,通过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4]。思政元素应契合相应的操作单元,将价值导向和引领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部分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4思政内容的融合方法

4.1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系统,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具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时信息互通,远程通讯,师、生、第三方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等各项功能[6],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我校教师正确有效使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教学管理平台对课程思政建设,将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契合的思政案例、课件、宣传册、讲义、微视频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共享,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

4.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研讨的形式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然后将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与产生共鸣,小组学习整理形成结论,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汇报。翻转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思政内容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课程思政教学篇(8)

二、基于快乐性基础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课程中不能仅仅以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为前提,更主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上往往由于课本理论知识枯燥、简单,会使学生减弱对课程的好奇心,学生经常不认真听讲,上课打瞌睡。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没有领悟到课程的核心内容,只是死记硬背,导致思想德育目标更难完成。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也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新课程改革遇到了难题。因此,当务之急是怎么开展基于快乐性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人性教学的要求是摆脱死板沉闷的规范化教学,适时为基于快乐性思想课堂教学形式提供理论依据,达到新课改要求的人本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优质的人性化教学,一方面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心情愉悦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达到思想政治课堂更加透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和谐而快乐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结合多种教学媒体工具,在关注实事热点的同时,引用幽默语句和当前流行语融入到学生氛围中,从而达到快乐教学。

三、基于开放性基础的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师固守陈规,认为学生必须牢记思想政治教材的所有内容,必须要铭记课本的理论性指数,大部分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僵硬而枯燥,从而出现了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的程序化和模式化,出现了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死板等问题,由此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接受程度降低,思维狭窄,降低了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课堂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不能让学生仅仅学习课本内容,要教会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学习权利、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个体自由支配其学习时间的权利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发散思维能力,学会在思想政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再以黑板、教材和陈旧教案为教学媒介,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轻松地理解课堂内容。比如结合社会热门与教材,注重课堂沟通,突破空间的限制,通过开发学生思维,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只有“开放”与“规则”结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才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篇(9)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培养什么人”的维度,必然集中到“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具体到高等教育的层面,即是“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对此,高等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手段,来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就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方能实现育人目标。同志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据此,在高职应用法语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时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嵌合高职院校“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并通过相应的资源整合,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增长和思想品德的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协同育人效应”,达成高职大学生法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跃升”。本文正是基于此,从何谓“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探究高职应用法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提出在高职应用法语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为高职应用法语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何谓“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双为”的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必须要具备“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认同”,这是当下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在信息社会时空场域下,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不同社会文化相互碰撞、各样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此,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棘手问题。2014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见,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显然难以实现,必须要实现各类课程的相互协同、同频共振,方能实现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理念由此而来。那么,何谓“课程思政”呢?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全员、全程、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最终实现大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目标。

二、高职应用法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篇(10)

长期以来,在我国思想政治课中奉行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向我们袭来,以全面和谐、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建构学习、合理评价等为特点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确立。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走在改革前沿的广大中学政治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几个“误区”及偏向

1.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目标要求上的误区。现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偏多,学科学时少,致使思想政治课负担偏重,目标要求与实际教学效果有很大的落差,结果是教学内容学一遍,目标要求未兑现。

第二,教法上的误区。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教学日标响彻云端,而当前依然足教法单调、枯燥、照本宣科,以理论说教为主。

第三,学法误区。就当前情况而言,“重教研、轻学研”“重教改、轻学改”“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较为普通,学生学习被动型多,主动型少,纵使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上有一定的积极性,也并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而仅仅是为了服从某种暂时的需要。

2.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偏向

第一,死记硬背,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别的技巧,死记硬背是个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怎么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而是划书、强调一定要背诵,不搞题海战术,加重课业负担,大小考试频繁,长期疲劳“轰炸”导致学生也逐渐养成这种坏习惯了,现在要慢慢改变这种模式,学生大多数都适应不了。

第二,形式呆板。课堂教学形式是几十年“一贯制”总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一门纳总结——布置作业”不管教材内容如何调整,国内外实际情况如何变化,儿乎都足这样一个模式,不可改变。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教师这么讲,学生这么听,考试这么考,走过场的形式,把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没有个性,没有独特的见解,也就是说抑制学生的智力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

第三,无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讲,但就是找不出解决这个问题有效途径和方法,其并不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因此一讲到联系实际,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本地、四学生周围的事,但贯彻不彻底,为了显示教学效果,使出两件看家武器——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不求甚解,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总之,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对政治课的学习动机,不喜欢政治课。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出路

(一)政治教师要彻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忽略了教师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的观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前提。只是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才有可能在实施中不走或少走弯路。达到改革所要的教育质量与效果,惟有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鲜营养,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才能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的协助者,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而不应当只扮演灌输者,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正确方法”,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懂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懂”和“懂得学”。课堂活动应当给学生提供用书面和口头的学科语言彼此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明智的辅导者,他的角色要因时、因事而异地进行转换:他在演示正确途径,而且也演示错误的开端和高级思维技能,引导学生去解决和思考问题时是“模特儿”;他在帮助个人、小组、全班决定他们的工作是否保持了主题,进展得是否合理时是“顾问”;他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但把决定留给全班同学去讨论和完成时是“仲裁人”;他支持学生在班上发表意见,鼓励他们靠自己的活动去做出反应,靠自己去探索学习时是“对话者”;他在鞭策学生弄清他们做什么才是合理的、有目的的,使学生确信他们能够捍卫自己的结论是“询问者”。所以,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认为政治教学应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把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

(二)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彻底改变目前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学生懒洋洋”的现象,关键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做到学生自读理解、自我升华;教师要避免教学环节的支离破碎,繁琐的串问、串讲或者不问、不讲。

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加强教学的整体性,体现实现的过程。要能体现学生在教学的指导下走入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得出实践经验的特点:体现出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做到:实践的目的性要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实践训练的针对性,突出重点,符合教材、时代的特性和学生的实际;体现实践训练的层次性,实践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实验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它得以建立的有效途径就是交往,如果离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那么,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以教师与学生“两代人”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是师生之间独有的经验与表现方式进行心灵的对接、看法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珠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建立在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动态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创设一种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与互惠的教学关系。

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和学生共同品成功的喜悦。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改进教学活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与活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其次,教师要完善个性,自身内在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学生,用自己拥有的真诚、热情、宽容等优秀品质感染学生。扩展知识视野,提升教育艺术及教育机智的应变能力。使之得到学生的真情网报,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保证。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灌输”、“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利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尝试更多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越来越多同志的参与,一定会迎来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学明媚的春天。

上一篇: 工商企业管理毕论文 下一篇: 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