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创建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6 11:52:38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1)

截至目前,全市3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2县(市)生态创建规划已通过评审,6个县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6月底至7月初,湄潭县、赤水市部级“生态市(县)”创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成为贵州省首批通过验收的部级“生态市(县)”。

抓综合治理

打牢生态市创建基础

实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唯GDP贡献率至上,坚持四个“一律不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功能区规划的项目一律予以否决,坚持污染物总量约束机制,努力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严格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开展“环保六个一律”行动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国控和重点监管企业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和定期例行检查。2007年以来淘汰关停企业57家,停产18家,政府补贴关闭公司13个,关闭退出小煤矿160家。

加大环保投入。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55个,建成垃圾填埋场15个、沼气池49万户,建成人工湿地8个。出台了《遵义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办法》,在全市县城及集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406所,医疗危险废物得到集中无害化处置,医疗废水达标处理。

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共计12.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9%,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552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96%。

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火化率、村级生态墓区覆盖率均达100%。全市各县已完成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三级标准化、县城大气自动监测站及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建设。

打造生态示范。积极开展“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和示范点建设,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引导群众从“人统治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转变,逐步增强生态保护理念,增加生态保护行动。先后创建命名省级绿色学校121所、市级绿色学校389所,省级绿色小区23个、市级绿色小区45个。

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强化村庄整治、黔北民居新村建设,按照“依山傍水、自然村寨、村庄集镇”三种模式,打造“生态美、生活美、和谐美”的“最美新农村”。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整县推进“小康寨”建设。截至目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覆盖全市225个乡镇、1680个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2%。

抓改革创新

激活生态市创建动力

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落实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关于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要开改革先河的要求,建立赤水河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河长制、水资源有偿使用、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评价等制度,着力在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使用管理、污染源治理、环境治理项目、执法监管、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努力形成抓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新常态。

推进乌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围绕“一江一湖一海”(乌江、飞龙湖、茶海),大力推动旅游联动开发,不断完善生态产业链。以茶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西部茶海”建设,构建茶旅一体、休闲养生的最美乡村,积极打造新农村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区、生态休闲度假养生区、创新社会管理样板区,在流域开发和流域产业构建上谋求创新。

推进洛安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水体保护、景观打造和城乡产业布局协同打造,完善功能配套,努力把洛安江流域建成百花园、百果园、百鸟地,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全景域水系。2015年在乌江流域、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乌江流域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并全面推行环境保护河长制,启动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抓生态经济

增强生态市创建实力

做大生态工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和平共处。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5个1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和若干个“100亿元级、500亿元级、1000亿元级产业园区”,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2015年1~9月,全市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增加值达98.82%,50万元以上国定资产投资完成1781.49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开工722个,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023亿元。

做特生态农业。围绕烟、酒、茶、药、食品“五张名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打造好3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共发展中药材种植30万亩、核桃60万亩、蔬菜180万亩,专业合作社2696个。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5个,从业农民总数达104.4万人。

做强生态旅游。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月月造林”活动,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苗,科学搭配栽植品种,结合实际选择“好栽、好吃、好卖、好看、好管”的经济林木,逐步形成四季有花、五彩缤纷、错落有致、效益可观、处处是景的绿色全域产业。全市目前已建成观光旅游度假项目40个、精品旅游小镇17个、湿地公园11个、森林公园2个,建设旅游集散中心7个,新增乡村旅馆300家以上。2015年1~9月,全市旅游综合收入430.9亿元,同比增长23.8%;接待旅游人数49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6%;乡村旅游经营企业3000余家(户),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

抓制度建设

完善生态市创建保障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2)

一、坚持保障先行,夯实创建基础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环保、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规划引领机制。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我县编制印发了《福建省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

(三)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为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围绕创建、投身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我县采取层层动员、层层造势的方式,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和平台,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月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基地”为契机,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条件、方法步骤,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上举措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全面推进,强化创建举措

(一)突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生态食品业加速扩张。2018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暨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同行业率先制定生态食品团体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态食品公共品牌效应加快显现。圣农集团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肉鸡饲养规模继续领跑亚洲,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圣维兽药疫苗、肉鸡加工五厂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圣农首次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新突破。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承天金岭药业成为全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合作共建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中药炮制生产项目顺利投产。其他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武夷山”矿泉水连续三年入选厦门“9·8”投洽会唯一指定用水,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酒、茶、油、粮等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94.2亿元,增长18.8%。

2.产业支撑逐步显现。认真落实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现代农业继续领跑,生物产业厚积薄发,健康养生产业欣欣向荣,先进制造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绿色产业实现产值103.89亿元,增长18.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绿色产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124.83亿元;推动企业技改升级,4家省级工业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85亿元。推进园区开放开发,金岭污水处理厂建成,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入驻企业9家,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在省级开发区中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

(二)开展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实行“双河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抽调相关部门19位业务骨干作为专职人员,全县共有县、乡河长、副河长40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电鱼、毒鱼和采砂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推行“绿水维护补偿”机制。16座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已投入运行,实现水质监测数据24小时联网传输和预警,2018年底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各乡(镇)管水护水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这项新机制推行以来,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管水护水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被央视一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三是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建成投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3万吨,将极大提高我县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日常管护,全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四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行动,对上级通报的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分解下达至有关乡(镇)和部门,逐一落实、整改到位。完成西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网修复、警示牌设立和监控安装,完成全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开展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定,肖家坑水库饮用水源及供水管网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区供水。五是加强企业废水污染治理。督促中联纸业投入近300万元完成造纸废水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和顺工业园、金岭工业园工业废水均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开展燃煤锅炉提升改造。2018年完成圣农饲料五厂25吨燃煤锅炉集中连片供热项目,配套脱硫、脱硝和在线监控设施,取缔原有4台燃煤小锅炉,实现圣农饲料四、五厂连片供热。中联纸业、佳和纸业完成锅炉技改,新上布袋除尘及脱硫设施,泽农生物完成生物质小锅炉改造,确保锅炉废气达标排放。二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全面排查全县范围内油气污染排放情况,督促加油站配套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目前,全县17家加油站已全面完成油气回收装置安装使用工作,13家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工业废气污染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2018年共查处万桂荣塑料加工厂、一枝花有机肥厂、上官石材店、万顺石材店和春成鸡毛加工厂等5家涉及“散乱污”废气排放企业,并全部关闭取缔。督促圣农及下游产业链10余家重点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对运输、仓储、生产、治污等环节异味开展全过程治理,有效减轻我县城区及周边空气中异味。同时,圣农小镇和城区两座恶臭气体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四是整治城市面源大气污染。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武林路和火车站重点区域23家餐饮店配套油烟治理设施,推行联审会商机制,督促新开办的120余家餐饮店按要求完善油烟治理设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项目,督促落实洗车台、喷淋和雾炮机等抑尘设施,规范渣土清运。同时,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力度,严控道路扬尘污染。五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2018年更新22辆新能源公交车,全县88辆出租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油气双燃料动力车型,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建成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站,推进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货运车辆的年检、年审和环检实施“三检合一”, 严厉查处柴油货车等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

3.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配合市环保部门完成3家重点企业用地调查和信息采集。根据省厅要求,协助闽北地质大队完成全县29个农用地土壤采样点位核查和25个点位水稻采样送检,完成率达100%。二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制定了《光泽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光泽县农药使用零增长2018年工作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等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业危险废物方面,县污水处理厂、圣农公司、美迪化工及凯圣生物质发电等4家公司和县环境监测站及疾控中心实验室都已按要求做好危废暂存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监管方面,辖区内159个医疗机构及保留的16家养猪场医疗废物均按要求做好暂存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

(三)注重建管并举,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1.城市品质更优越。“水美城市”建设点线铺开,新增梅树湾、砂坪溪、西溪、和顺片区滨水景观带5公里,水城交融的生态线加快形成。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头,实验小学圣农分校投入使用,卫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停车场、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上榜“中国特色小镇50强”。市政便民体系更加完善,2018年北溪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老旧供水管网8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207个、公厕6座;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砂坪溪南路实现通车,中山南路、坪山路“白改黑”有序实施,新汽车客运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中山台公园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卫生保洁扩面提质,“随手拍”广泛使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县城。

2.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生日宴”问题专项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化“万人保洁”机制,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2018年新改建三格化粪池2100户、农村公厕14座,10个村通过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验收,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县7个涉农乡镇获得“部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县有省级以上生态村45个、市级生态村3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8.8%。

    (四)积极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实践富有成果。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平台,改革经验成效受到中央深改办、国家审计署、央视等国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率先建立“绿水维护补偿”机制,推行全流域水质考核管理,从源头保护水资源成为全县共识。完成全国首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总体方案编制,特色水文化品牌加快树立。“河长制”组织网络覆盖全县大小河流,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入选全国唯一“无废城市”试点县。

三、坚持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深度

一是壮大规模促集聚。突出做强做优生态食品产业,促进生态食品产业与“七大产业”互促共融,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推进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协作,加快打造集生态食品展示、交易、科研、检测、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易平台,促进生态食品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多元化、快捷化”。按照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支持圣农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肉鸡深加工比率和熟食品产能,加快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肉鸡加工五厂、日圣熟食加工项目建设,为更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武夷山水新上二期项目并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酒、茶、粮、笋、菌等精深加工水平,延伸食品仓储、包装、配送等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推进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承天中药提取车间项目,加快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制剂项目;建成圣维兽药疫苗厂,推进实施恒杰生物科技项目,扩大蛇类养殖加工规模,加强生物质提取研发,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按照构建全域健康网络的理念,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引导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养身、中医药养身、健康养老等业态,积极开发健康食品、健康医药,树立区域大健康产业品牌。按照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推广“互联网+生态食品”模式,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整合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校园、“雪亮工程”“随手拍”等信息化资源,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3)

一、坚持保障先行,夯实创建基础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环保、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规划引领机制。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我县编制印发了《福建省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

(三)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为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围绕创建、投身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我县采取层层动员、层层造势的方式,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和平台,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月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基地”为契机,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条件、方法步骤,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上举措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全面推进,强化创建举措

(一)突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生态食品业加速扩张。2018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暨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同行业率先制定生态食品团体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态食品公共品牌效应加快显现。圣农集团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肉鸡饲养规模继续领跑亚洲,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圣维兽药疫苗、肉鸡加工五厂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圣农首次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新突破。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承天金岭药业成为全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合作共建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中药炮制生产项目顺利投产。其他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武夷山”矿泉水连续三年入选厦门“9·8”投洽会唯一指定用水,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酒、茶、油、粮等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94.2亿元,增长18.8%。

2.产业支撑逐步显现。认真落实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现代农业继续领跑,生物产业厚积薄发,健康养生产业欣欣向荣,先进制造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绿色产业实现产值103.89亿元,增长18.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绿色产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124.83亿元;推动企业技改升级,4家省级工业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85亿元。推进园区开放开发,金岭污水处理厂建成,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入驻企业9家,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在省级开发区中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

(二)开展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实行“双河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抽调相关部门19位业务骨干作为专职人员,全县共有县、乡河长、副河长40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电鱼、毒鱼和采砂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推行“绿水维护补偿”机制。16座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已投入运行,实现水质监测数据24小时联网传输和预警,2018年底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各乡(镇)管水护水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这项新机制推行以来,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管水护水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被央视一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三是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建成投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3万吨,将极大提高我县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日常管护,全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四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行动,对上级通报的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分解下达至有关乡(镇)和部门,逐一落实、整改到位。完成西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网修复、警示牌设立和监控安装,完成全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开展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定,肖家坑水库饮用水源及供水管网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区供水。五是加强企业废水污染治理。督促中联纸业投入近300万元完成造纸废水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和顺工业园、金岭工业园工业废水均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开展燃煤锅炉提升改造。2018年完成圣农饲料五厂25吨燃煤锅炉集中连片供热项目,配套脱硫、脱硝和在线监控设施,取缔原有4台燃煤小锅炉,实现圣农饲料四、五厂连片供热。中联纸业、佳和纸业完成锅炉技改,新上布袋除尘及脱硫设施,泽农生物完成生物质小锅炉改造,确保锅炉废气达标排放。二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全面排查全县范围内油气污染排放情况,督促加油站配套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目前,全县17家加油站已全面完成油气回收装置安装使用工作,13家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工业废气污染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2018年共查处万桂荣塑料加工厂、一枝花有机肥厂、上官石材店、万顺石材店和春成鸡毛加工厂等5家涉及“散乱污”废气排放企业,并全部关闭取缔。督促圣农及下游产业链10余家重点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对运输、仓储、生产、治污等环节异味开展全过程治理,有效减轻我县城区及周边空气中异味。同时,圣农小镇和城区两座恶臭气体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四是整治城市面源大气污染。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武林路和火车站重点区域23家餐饮店配套油烟治理设施,推行联审会商机制,督促新开办的120余家餐饮店按要求完善油烟治理设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项目,督促落实洗车台、喷淋和雾炮机等抑尘设施,规范渣土清运。同时,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力度,严控道路扬尘污染。五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2018年更新22辆新能源公交车,全县88辆出租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油气双燃料动力车型,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建成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站,推进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货运车辆的年检、年审和环检实施“三检合一”, 严厉查处柴油货车等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

3.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配合市环保部门完成3家重点企业用地调查和信息采集。根据省厅要求,协助闽北地质大队完成全县29个农用地土壤采样点位核查和25个点位水稻采样送检,完成率达100%。二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制定了《光泽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光泽县农药使用零增长2018年工作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等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业危险废物方面,县污水处理厂、圣农公司、美迪化工及凯圣生物质发电等4家公司和县环境监测站及疾控中心实验室都已按要求做好危废暂存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监管方面,辖区内159个医疗机构及保留的16家养猪场医疗废物均按要求做好暂存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

(三)注重建管并举,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1.城市品质更优越。“水美城市”建设点线铺开,新增梅树湾、砂坪溪、西溪、和顺片区滨水景观带5公里,水城交融的生态线加快形成。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头,实验小学圣农分校投入使用,卫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停车场、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上榜“中国特色小镇50强”。市政便民体系更加完善,2018年北溪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老旧供水管网8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207个、公厕6座;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砂坪溪南路实现通车,中山南路、坪山路“白改黑”有序实施,新汽车客运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中山台公园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卫生保洁扩面提质,“随手拍”广泛使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县城。

2.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生日宴”问题专项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化“万人保洁”机制,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2018年新改建三格化粪池2100户、农村公厕14座,10个村通过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验收,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县7个涉农乡镇获得“部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县有省级以上生态村45个、市级生态村3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8.8%。

    (四)积极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实践富有成果。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平台,改革经验成效受到中央深改办、国家审计署、央视等国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率先建立“绿水维护补偿”机制,推行全流域水质考核管理,从源头保护水资源成为全县共识。完成全国首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总体方案编制,特色水文化品牌加快树立。“河长制”组织网络覆盖全县大小河流,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入选全国唯一“无废城市”试点县。

三、坚持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深度

一是壮大规模促集聚。突出做强做优生态食品产业,促进生态食品产业与“七大产业”互促共融,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推进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协作,加快打造集生态食品展示、交易、科研、检测、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易平台,促进生态食品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多元化、快捷化”。按照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支持圣农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肉鸡深加工比率和熟食品产能,加快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肉鸡加工五厂、日圣熟食加工项目建设,为更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武夷山水新上二期项目并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酒、茶、粮、笋、菌等精深加工水平,延伸食品仓储、包装、配送等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推进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承天中药提取车间项目,加快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制剂项目;建成圣维兽药疫苗厂,推进实施恒杰生物科技项目,扩大蛇类养殖加工规模,加强生物质提取研发,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按照构建全域健康网络的理念,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引导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养身、中医药养身、健康养老等业态,积极开发健康食品、健康医药,树立区域大健康产业品牌。按照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推广“互联网+生态食品”模式,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整合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校园、“雪亮工程”“随手拍”等信息化资源,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4)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去年3月25日,我县召开“迎奥运创建部级生态县”动员大会,提出“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4至6年时间,实现创建部级生态县目标。应该说,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它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踏上了创建部级生态县的伟大征程。

去年是生态县建设的宣传启动年。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创建部级生态县在全国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边探索边实践边创新。可喜的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敢于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XX年初确定的12大类65项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完成。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5)

2、创建国家生态市,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3、同建美好生态扬州,共享清洁碧水蓝天。

4、创建国家生态市,有你参与更精彩。

5、同心共创国家生态市,携手打造生态文明扬州。

6、共创国家生态市,建设幸福新扬州。

7、生态城市全民共建,美好扬州你我共享。

8、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一言一行成就生态扬州。

9、倡导绿色文明,营造绿色扬州,构建幸福扬州。

10、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宜居新扬州。

1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1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13、发展绿色经济,弘扬生态文明。

14、用双手栽下漫天绿色,用心灵守望绿色家园。

15、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16、爱护扬州蓝天碧水,共建和谐绿色家园。

17、笔墨古城绘千年灵秀,诗画扬州书环保情怀。

18、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扬州。

19、生态城市大家创建,绿色成果人人共享。

20、创建国家生态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

21、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国家生态市。

2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23、倾心同护蓝天碧水,携手共建生态扬州。

24、共创生态扬州,同享碧水蓝天。

25、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

26、同在一片蓝天,共享绿色文明。

27、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6)

一、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党的*大报告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首次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林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

(一)要牢固树立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林业大发展的观念。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全市正在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务求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就林业建设而言,解放思想,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林业的定性定位。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高度看林业。多年的实践反复表明,林业是生态之本、和谐之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特别是发展环境承受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确有必要跳出林业看林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解放思想,还要全面查找、整改当前影响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森林公园保护建设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如何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在发展中解决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林场持续稳定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务求实现用新理念指导林业发展,用新机制解决林业发展,用新方法推动林业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林业生态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要务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事实表明,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造福人民群众、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十分巨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通过城市森林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二是通过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三是通过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文化支撑。近年来,*通过城市森林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媒体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坚持林业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宗旨,以“青山绿地”等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活空间,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三)要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随着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林业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就明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去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席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党的*大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更是为今后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地位,赋予了重任。同时,从世界眼光来看,与日本、芬兰、莫斯科等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城市相比,*林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切实增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应对林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林业、了解林业、支持林业;尤其是林业系统的同志要善于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林业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胜任林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完成林业所承担的越来越繁重的历史责任,也才能为我市建设“两个适宜”生态城市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二、全力推进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决心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要在巩固“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青山绿地二期“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生态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一)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是我市2010年举办“绿色亚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是对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主干道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等重要地段实施绿化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后下发实施。各区、县级市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的规划方案,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好配套资金,明确工作责任。要根据市林业局先期预下达任务的安排,提前做好今年建设项目的租地补偿和苗木准备等前期工作,以便依时开展工程招投标和种植工作,加快工程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花城特色,搞好每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整体功能强、局部景观多样、色彩丰富的城市森林景观,逐步形成多功能的有特色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要结合城市绿化现状,分类指导,重点推进。一是抓好景观林带的建设升级。在“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新建的主干道沿线还没有绿化,以及部分原有主干道林带存在不连贯和不够宽的问题,重点在*东、南、北方向建立完善和拓展8条50-100米宽的道路林带,串联重点亚运场馆、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旅游景点,形成标志性、贯通城乡、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廊道。二是抓好城市主要出入口景观节点建设。在*主要城市出入口、重要主干线交汇点、公路收费站周边等门户地段,结合周边地形地貌,运用植物群落绿化模式,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营造富有岭南特色、展现*绿化水平的生态型绿化景点,打造标志性“绿色门户”。三是抓好重点地段的森林景观资源整合。对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沿线和亚运场馆周边重点地段的农田林网、零散菜地、农村四边地和风水林、森林公园、丘陵山地及水系绿化等进行升级改造和整合,形成具有岭南水乡风貌特色的森林景观。四是抓好绿色生态景观标识系统建设。梳理*各类生态旅游资源和绿化建设成果,结合科普教育及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公益设施介绍,设置路牌、标志牌和绿色生态地图,形成一套完善的视觉标识系统,直观地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展示城市绿化设施、人文景观,倡导“绿色亚运”、绿色生活理念。

(三)加强检查,保证质量。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实施“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管护,都要严格实行公开招投标,控制工程建设成本。要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检查和监督,把质量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作业施工等各个环节,切实把好质量关。要注意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查找不足,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抓好检查验收。对,延误工期和造成质量问题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切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

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进行了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目前我国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并已发展成为亚欧国家展现各城市生态环境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四个省会城市已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年争办论坛和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包括*、*、*、*、*、*、*、*等,全国已有14个城市正式申报。

我市自*年初*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创森”工作。一是通过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大力营造城市森林,全市森林总量显著增加,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绿化指标达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张广宁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全市“创森”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的重视支持。去年8月由张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我市“创森”工作情况,争取了国家林业局的指导支持。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全国政协环资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调研组到*进行前期考察调研,对我市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意义大、影响大,有利于举办“绿色亚运”、提升国家形象,为全国大中城市生态建设起示范幅射作用。年前,“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关于组织宣传*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典型的请示,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中国绿色时报等9家中央媒体专题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朱小丹书记亲自会见中央媒体,这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目前,我市“创森”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各项工作。

(一)对照“创森”指标巩固提高绿化水平。

结合“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各区、县级市要对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一是针对去冬今春长期的冻害和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迅速组织林业绿化受害情况摸查,开展救灾复绿工作,抓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二是对城区和主干道沿线建筑工程闲置地、农村弃荒地,可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和苗木、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业主单位种植速生绿化树种,尽快绿起来。三是加强重点地段绿化养护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主要进出口公路林带和城乡结合部绿化保护、查漏补缺,提高林带的连通度和绿化的完好度,以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迎接国家“创森”专家组的考核检查,展示*的生态形象。

(二)大力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是依托“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来开展的。由此可见,加强宣传是“创森”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和最重要的内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结合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力争举办首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社会环境,形成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发挥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全力筹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今年*要力争办好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于往届论坛的水平高,而今年申办竞争又十分激烈,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尽早筹划,争取支持,全力办好。尤其要在以下几方面凸显特色、办出水平:一是明确“论坛”的目标与定位。把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办成具有“*风格、岭南特色、中国水平、世界潮流”的高水平论坛,借此展示*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和良好形象。二是突出“论坛”主旨。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将论坛与生态文明和关注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森林建设以人为本的实质。三是突出“论坛”创新。结合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配合*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探讨创新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措施。四是凸显“论坛”的国际性。适时组织有关管理、科技人员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考察访问,学习建设、管理城市森林,改善民生的现念;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外国城市,尤其是20个*友好城市的更多专家和官员参加论坛,进一步扩大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国际影响。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7)

亲爱的市民朋友:

一湾珠江水,两岸森林城。醉人的绿色,浪漫的花海。美丽禅城,给人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自从20**年佛山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禅城区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呈现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喜人景象,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参与。

开窗见绿,出门踏青,绿城飞花。中山公园、文华公园、亚洲艺术公园、绿岛湖公园、王借岗公园、半月岛湿地公园、东平河石湾湿地公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季华路、岭南大道、文华路、佛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绿意盎然,姹紫嫣红。

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无论土生土长的禅城人,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新禅城人,在这个美好的家园,我们的城市梦想,与郁郁葱葱的森林一同生长。

今年,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将迎来国家考核。在此,我们倡议,共创森林城市,共享森林美景。

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坚持绿色出行。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支持创森活动,发动身边的人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美丽禅城始于心,森林城市践于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阳台植绿,扮靓家园,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多栽一棵树,多种一片草,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增绿、添彩。

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珍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呵护林木,保护生态;珍惜身边每一寸绿荫,关爱绿色生命,自觉抵制破坏林木植被的行为。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支持、我参与、我奉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把禅城打造成佛山的首善之区、市民的幸福家园。

禅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2017年5月22日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倡议书【二】

广大市民朋友们:金坛先后成功创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市,这让无数金坛人引以自豪。为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森林金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常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在此,我们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森林城市创建的倡导者

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以坚定的信心,满腔的热情,关心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支持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参与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勇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宣传员、推进器、先锋队。

二、做森林城市创建的实践者

努力把创建活动融入到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植树养花,护树爱草,倡导文明,保护生态,以文明的生活习惯感染他人,以良好的环境意识启发他人,以自觉的模范行为带动他人,真正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添一份力、增一份绿、发一份光。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8)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罗庄、莒南、郯城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部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青岛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部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部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部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部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年建成10个部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9)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2003—2007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部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部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2005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部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2007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部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2007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部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2007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2007年建成10个部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7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3—2007)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篇(10)

我们的社会文明现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繁荣生态文化[1]。生态文化将是未来文化的主流,是全社会参与的一项重要工程,而林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林业发展正在经历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过程,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要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2]。生态文化体系构建作为现代林业的三大体系之一成为林业重点工作任务。近年昆明市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林业,提高林业在昆明宜居程度上的贡献率,由此制定了打造“桥头堡’生态高地,大力推进“森林昆明”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林业展览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等生态文化建设措施。昆明生态文化体系经过5年的构建成效显著,其实践经验和今后如何快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范畴 1.1生态文化、森林文化概念 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1]。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而生态文化体系既是物质文明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更多为精神文明建设,属意识形态。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的建设起着引领、推动和保证的作用。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从属于生态文化。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研究现代林业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研究它的内容,理顺它们的关系,以森林文化为研究主体,可以这样理解,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就要实现现代林业,现代林业必须繁荣生态文化,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森林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又各包含了若干具体内容[3-4],如图1所示。图1是为了便于分析、叙述和理解而绘制。其实生态文化体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不能将其内容孤立和分割开来看,实际研究和应用中,生态文化体系的概念范畴、功能属性是相互渗透、互相交叉、很难分得清的[3]。例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既发挥着教育传播功能作用,体现精神文化,又提供了物质文化产品、设施,如树木花草、展览馆、标本、多媒体等。因此,图1分类是相对而言的。 1.2昆明市现代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范畴 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就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将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培育和引导人们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环保节能的生产和工作方式,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即把生态文化融入到政府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和个人观念当中[5]。昆明生态文化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围绕“森林城市”建设,把挖掘、弘扬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抓好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森林展示展览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加强生态科技、林业信息化建设,健全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工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为加快昆明现代都市林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现状分析 2.1自然地理类型和林业生态系统概况 昆明市位于云南高原中部,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珠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500~2800m。全市土地中,山地、丘陵约占84.91%,平地约占15.09%。全市林业用地124.31万hm2,活立木总蓄积4039.62万m3。森林覆盖率46.05%,林木绿化率52.73%。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降水量为1035mm,年均温14.5℃。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主要类型有滇青冈林、黄毛青冈林、元江栲林、滇石栎林、高山栲林以及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形成的云南松林。天然林是全市森林资源的主体,全市现有天然林87.22万hm2,占森林面积的76.73%。昆明植物种类丰富多彩,植物群落类型比较齐全,主要种子植物有195科3170种,其中有乌蒙冷杉、黄杉、紫杉、翠柏等10余种珍稀树种。有陆生野生动物460多种。珍稀保护动物4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金猫、穿山甲、猕猴等38种。昆明市目前记录有鸟类309种和亚种,占全省记录鸟类种和亚种数的28.9%。常见的鸟类有黑颈鹤、白鹭、池鹭、苍鹭、赤麻鸭、红嘴鸥等。 2.2昆明地域生态文化特点 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懂得地域文化特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条件。 2.2.1生态特色 昆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多样性,造就了昆明四季如春,高原湖滨,人鸥同乐,轿子山生物圈等一道道靓丽风景。鲜切花生产基地云南山茶、兰花、杜鹃花、玉兰花、桂花、云南樱花名花叠翠,以及滇朴、冬瓜、滇润楠等乡土树种形成了春城特有的园林城市氛围,体现了昆明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魅力,赢得了享誉天下的“春城”、“高原明珠”、“植物王国”、“亚洲花都”的美誉。地域生态特色为昆明建设多样化的生态文化提供了沃土。#p#分页标题#e# 2.2.2文化特色 昆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诗歌的城市,舞蹈的海洋。众多古今文人骚客到昆客居游历,如诗人杨慎、冰心、地理学家徐霞客都留下了记述昆明景色的不朽作品,以及赞美昆明景物的大观楼长联、山歌调子、花灯、滇剧、双河秧老鼓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使昆明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6]。昆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种民族风俗文化积淀决定了昆明生态文化丰富的多样性特征。 2.2.3森林文化特色 昆明传统与现代的森林文化特色十分鲜明,自古就有“螺峰叠翠”、“商山樵唱”、“五华鹰绕”、“坝桥烟柳”的森林文化景观;有“三月三、耍西山”的森林游览及庙会活动;有圆通山樱花赏潮,黑龙潭“龙泉探梅”的公园寺庙园林文化;还有金马、碧鸡山的传说等。现代有海鸥文化节、世博园、市花山茶,种植的油橄榄树,古树名木挂牌活动等。这些森林文化体现了昆明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特色。 2.3近年来昆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2.3.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效显著 自2008年提出建设“森林昆明”以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林”)工作现已进入关键时期,至2011年底,昆明市森林覆盖率达46.05%,林木绿化率达52.7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34%,绿地率达38.69%,人均公共绿地12m2,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00%,达标率86.89%,乡土树种使用量占绿化树种的8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00%以上。主要硬性的量化指标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指标要求。昆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宜居绿色生态城市”等荣誉。计划2013年创森成功。 2.3.2扩大媒体网络传播渠道 昆明市林业局创新宣传机制,成立了林业宣传中心,创办了《林度》双月期刊,全国公开发行。网站整改,面貌一新,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与民互动,点击率快速提升。加强了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的宣传平台组织宣传报道工作,加大力度做好森林防火、创森、野生动物保护等宣传活动。如与《昆明电视台》举办了“创森”的大型新闻互动体验活动,进行长期的森林防火公益广告宣传;在《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上作了创森专版专栏报道;经统计,2011年各类媒体宣传昆明林业的报道文章、音像视频宣传报道达4千多条(篇、次)。手机发送防火短信348724条。昆明市林业局还制作了《建森林昆明筑宜居城市》等4部林业工作宣传片,海口林场等单位制作了《守望辛福林》等3部优秀纪录片,在电视台多次播出。2011年昆明市林业局获得了云南省林业系统宣传工作第一名的好成绩。 2.3.3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专项活动 为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弘扬生态文化,昆明市林业局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如成功承办了第21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组织开展了“爱鸟周”活动,引导市民科学保护红嘴鸥;到西双版纳、海口林场进行“野生动物放生活动”;围绕海口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了“科普周活动”,开展了有市民、学生、企业参加的“油橄榄认养活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有奖知识竞赛;组织举办大型野生动植物法律宣传咨询活动。 2.3.4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果 昆明市林业系统建立林业生态展览馆(室)3个,海口林场昆明市林业展览馆,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的生态标本馆,森林公安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展览馆。近年海口林场历史文化得到有效挖掘,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林场”、云南省第二批“三生教育”实践基地、“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等荣誉称号,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凸显了教育基地功能,2011年吸引参观者共计6万人次。 2.3.5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富有成效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既能凸显游览观光、休闲、健身的功能,又具有生态环保教育的作用,因而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现昆明市已有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部级)、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市级)、双河—磨南德水源保护区(市级)、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省级)等各级自然保护区。全市已建成了4个部级的森林公园,即石林圭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区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寻甸中灵山国家森林公园、宜良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梁王山正在申报部级的森林公园。海口林场修建了油橄榄森林公园,并正在建设亚热带高原树木园;西山林场修建了眠山森林公园。 2.3.6林业行业文化广泛开展 全市林业系统不断繁荣行业文化,每年七•一建党节开展大合唱歌咏比赛、开展林产业行业文艺汇演;组织全市林业职工参加征文比赛,参加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森林奖评选活动,参加省林业厅摄影比赛等;海口林场开展林区流动书箱活动、趣味体育竞赛等。森林公安开展了“铸警魂。树新风”主题演讲比赛。 2.3.7建立各类示范林基地 2011年东川区启动了“低碳公民示范林”建设项目,面积为6.67hm2,并开展公众认捐认养;海口林场、省绿色基金会与日本地球绿化会建立了“中日友好低碳示范林”;宜良县举行了“先锋林、法制林、行政林、民主林、劳模林”、“共青林”、“巾帼林”启动仪式。这些造林工程全民参与,达到了示范、宣传、教育的目的,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p#分页标题#e# 2.3.8制度创新和林业科技取得新成果。 2010年申报市政府制度创新成果奖,《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苗木质量分级》获得“特等奖”;《昆明市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获得“二等奖”。据2011年初步统计,仅市林业局就完成制度创新46项。“昆明地区乡土树种营造景观林实验示范”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春兰杂交种子与细菌共生萌发方法”、“全自动气候控制系统育苗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油橄榄种植技术规范》和《绿化苗木质量分级》2个标准化项目,获云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批准立项;“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规划已通过审定;云南省森林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建设不完善 目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海口林场“国家生态教育基地”的林业展览馆仅有140m2,规模较小,设施薄弱,离国家要求有差距,其他2个展览馆的规模和陈列都不够分量。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旅游基础设施简陋,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3.2人才队伍不健全、观念意识淡薄 目前,生态文化工作从上到下都设在林业宣传部门,没有宣传部门的就放在办公室,人才队伍不健全,工作人员生态文化知识欠缺,素质有待提高。过去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就是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保护、执法等,包括部分林业职工对生态文化的新概念认识还不到位,建设的目的、意义不清晰。 3.3传播教育功能薄弱、生态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 就当前“创森”工作,市民知晓率、支持率和宣传量都不达标。因为林业部门有影响、深入人心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较少,缺乏品牌效应,传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宣传氛围不够浓厚。目前一些有影响的生态文化活动并非来自林业部门,如海鸥文化节由五华区宣传部组织开展,孔雀文化节由野生动物园举办,蝴蝶生态园小人国文艺演出由公司创办。这些是林业部门应该学习借鉴的。3.4生态文化产业底子薄由于生态文化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底子薄、产业小、产品少,一些林业产品产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如油橄榄的核、叶艺术纪念品加工,“林家乐”、婚纱摄影开发等。 3.5文学艺术精品较少 尽管反映昆明森林景观的摄影、绘画不乏佳作,但反映林业的文学、影视精品还是寥若星辰。 3.6林区墓葬文化成新问题 墓葬祭祀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但如今林地烧香祭奠、占林地建墓都是违背森林防火、林地管理规定的。因而如何改变陋习,建立新的墓葬祭奠形式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4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建设的发展对策 4.1完善基础设施 4.1.1改造、整合,完善现有示范基地、展示窗口、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教育基地、科普精品基地、展览馆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整合,完善,使之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品牌特色鲜明,发挥更大的作用。1)完善海口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可考虑建立动植物活体标本园,增加娱乐互动效果。2)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可建立摄影、游乐设施,完善旅游功能。3)在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区、湿地、泥石流和森林火灾受灾区,增设展示窗口,如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陈列室等,突出教化、警示功能。4)利用全市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园、树木园、植物园、城市公园、社区绿地等园区,或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设置大型生态公益宣传牌、标识、标牌、解说步道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掘其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5)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生态文化内容,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功能。 4.1.2大力实施主题森林公园建设 发展现代都市林业就是为市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因此要大力实施主题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各县(市)区通过新造林和现有森林资源利用,可新建主题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用“近自然”的生态绿化,即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来创建,以体现野趣。 4.2加大传播教育力度 4.2.1加大“创森”宣传,提高市民知晓率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开展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为实现“创森”目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90%以上的市民知晓率和支持率。 4.2.2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与舆论监督作用 要特别注重发挥媒体网络传播教育及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生态道德、生态科技、森林法规等重要内容。让先进的生态文化思想、森林资源保护的监督文章在媒体网络传播阵地中占据重要位置。 4.2.3把生态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教育,力争做到森林文化知识、生态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文化、进户外实践。充分利用“三生”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科普精品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寓理于事的教育活动,增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吸引力,通过启发式、体验式等教育方法,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培育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树立生态责任感。#p#分页标题#e# 4.2.4创新思路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围绕“森林城市”建设,开展媒体、游客、市民参与的大型专项活动,造声势,造氛围,造影响,从而加大传播、教育的力度。活动可创新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植树节”开展万人植树活动,认养活动;邀请市民参加“饮水思源”水源区保护活动;开展创建“昆明森林文化博览园”活动;策划组织“绿游昆明”活动等。 4.3丰富文学艺术创作 要推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生态文学作品。要突出抓好精品,鼓励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影视创作者、林业工作者走进林区、走进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亲身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大量高雅和通俗的精品佳作,引领社会理念,普及生态知识。具体操作可成立市林业系统文联机构,在《林度》杂志开辟文学园地等。 4.4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有光明前景、广阔市场的朝阳产业,也是昆明林业的薄弱环节。 4.4.1发展森林物质文化产业 要依托昆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科学规划,开发旅游、休闲运动、探险、“林家乐”等特色森林旅游服务业。根据昆明生态文化特点,做强高原湖滨的山水文化,四季飞花的花文化,中国鸥乡的红嘴鸥文化,植物王国的药文化,名木古树的树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打造“百草谷”、“百花林”等林下资源药文化产业,既有市场经济价值,又有旅游观赏价值。鼓励投资开发木、核等雕刻产品;竹、藤、柳等编织产品;花、草、蝶画框等工艺品;工艺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并提高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要创新林地墓葬形式,发展“树葬”、“花祭”墓葬文化产业。 4.4.2挖掘森林精神文化产业 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挖掘提炼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森林风俗文化,鼓励社会各界以文艺、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雕塑、音乐等多种形式反映森林景观、故事传说内容,打造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森林精神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培训、科技、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林业信息文化产业。 4.5提高保障能力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共同推进。2)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种资金齐投入、共受益的良好机制。吸引更多私营企业和老板加入到“五采区”植被恢复、郊野公园建设、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3)制定科学规划,编制《昆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方针原则、推进步骤、制度保障、工作机制等,将森林文化建设纳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建设总体规划。4)抓好队伍建设,建设好专群结合的管理、服务队伍。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基层骨干的素质和能力。

上一篇: 航空服务实习自我总结 下一篇: 廉政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