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6 11:25:09

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篇(1)

就是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经办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来提高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巩固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结合新农合筹资标准的提高和群众报销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新农合报销政策,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标准,使参合群众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惠。下步,将肿瘤化疗、肾透析、老年白内障纳入新农合特殊病种门诊补偿范围;对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单纯性唇裂三类疾病的0-14周岁(含14周岁)农村儿童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先天性心脏病人按住院认定费用的100%比例报销。

(二)大力改善经办服务。完善新农合网络建设,新农合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当场结算,方便群众报销。明年对新农合网络进行系统升级和软件更新,并积极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更科学、规范的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探索使用合作医疗卡代替合作医疗证,简化筹资手续,实现实时监管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报销行为,确保资金安全。

(三)推广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主线,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疫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型精神病患者管理等九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点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协同应用系统,建立电子化健康信息档案。到年底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60%,城市建档率达到90%以上,有效提高群众防病能力。

(四)提高爱国卫生运动水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农村改则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80%。每年2次免费对农村饮用水进行水质监测,对监测中发现水质不合格、不达标的,及时反馈给水务、镇区街政府等相关部门,由其负责落实水质改造工作措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二、强基层,进一步优化群众就医环境

就是要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聚集,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上病,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之处。

(一)加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硬件质量。要加快新区人民医院建设工程推进力度,明年年底完成门诊楼、特检楼的主体框架工程,完成病房楼主体工程的30%。加快下丁家、七甲、芦头卫生院改建工程进度,年底前完成土建主体工程。要按照省级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完善用房、设备仪器等硬件配置,进一步改善村卫生室就医环境,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二)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升软件水平。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优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结构。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大练兵活动等方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医疗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乡医采取两级培训,一是依托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遴选市人民医院等市级医疗专家,每年统一对乡村医生开展系统化培训;二是卫生院对乡医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卫生强基”活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开展“卫生强基”活动,由上一级医疗机构派出技术骨干到下一级医疗机构,通过坐诊、开展手术、临床带教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明年二级医院对口帮扶全市13处镇区街卫生院,镇区街卫生院对口帮扶26处村卫生室。

三、建机制,推动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就是建设完善药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临床路径管理等一系列机制,确保医药卫生体系规范有效运转,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篇(2)

一是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240元;在卫生室全面实行门诊费用报销;全市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75%左右,提高支付限额。二是市内全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住院即时结报,全市统一开展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三是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提高在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减轻重大疾病负担。四是加强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

二、健全和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在七区新建居民区和五市建成区增加布点,逐步达到每个街道有1所符合标准化建设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基层服务利用率。三是加快我市农村卫生改革步伐,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村卫生室网络平台,普遍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方便群众就医。四是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完善和落实乡村医生养老、补偿等配套政策,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五是进一步完善强化“卫生支农”和“卫生强基”工作。

三、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一是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纳入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进一步提高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在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基本药物。二是严格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集中采购配送,确保基本药物足额及时供应。三是总结药房分离经营管理模式试点经验,并在全市逐步推开;探索建立独立的药品供应、药房管理运行和药品使用监管机制,引导合理用药,减轻机构运行成本负担。

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竞争力

一是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即墨、胶南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引导其他区市公立医院围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分级诊疗、支付方式、信息化建设等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综合改革。二是积极推进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政府投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三是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合作机制,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促进全市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五、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

一是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和创建人民满意医疗机构活动。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规范服务、优质护理、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等十项措施,完善行风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化诊所建设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创建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救治能力体系建设,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三是通过推广临床路径、规范药械采购、严格费用监管、改革支付制度等措施,把医药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

六、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大对各区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指导力度,提高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率和达标率。二是继续实施好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偿、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农村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三是实施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项目,扩大公共卫生项目覆盖面。

七、做好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和爱国卫生工作,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一是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霍乱、手足口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症状监测网络,提高疾病预警预测的及时性。二是大力开展以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健康生活方式为主的全民健康促进行动;推进防治结合型公立医院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级试点。三是深入实施“健康”行动,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四是重点推进区(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应急管理示范县(区、市)活动,提高卫生应急水平。

八、创新中医养生保健举措,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一是实施养生保健“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建立养生保健基地和养生保健指导门诊,对全市老年人开展一对一的中医体质辨识与调养指导服务,改善居民体质状态。二是创建中药服务示范单位、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继承保护点、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三是开展名中医带徒活动,加快优秀人才成长,建设一批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九、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健全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推进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全面实行卫生管理员制度,实施卫生状况信誉度分级管理,指导公众健康科学消费。二是继续深入卫生执法“蓝盾行动”,开展公共场所、学校卫生、集中餐饮具消毒等专项执法整治活动,夯实医疗市场规范、职业卫生整治、生活饮用水安全等三项工程。三是加强监督执法学科建设,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和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四是完善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网上规范运行制度,依托信息技术,组织开展电子稽查,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做好卫生立法和“六五”普法工作。

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区域卫生综合实力

一是稳妥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一期)、市妇女儿童医院迁建项目(二期);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等工程。二是继续抓好国医堂、市妇儿医院迁建项目(一期)、市中心医院扩建项目(一期)启用后的基础设施运行工作。三是抓好卫生拟建项目前期工作。

十一、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工作水平

一是完善学科建设布局规划,年内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新建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医疗卫生综合能力。二是制定实施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20名。三是加强卫生交流与合作,推进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等国际合作项目。

十三、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加快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新农合基金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结报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查询;在市级公立医院全面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的共享互认。

篇(3)

一、半年工作总结

(一)农村卫生工作

1、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实施第二轮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要求,我县新招聘了6名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2、今年争取到第一批扩大内需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00万元,三汇镇、涌兴镇中心卫生院各50万元。

3、对白兔,鹤林,静边镇,清溪场镇,三板,土溪镇,岩峰镇等七个卫生院扩大内需建设,总投资633万元,预计八月底主体工程竣工。

(二)城市卫生工作

1、县医院外科大楼改建,系香港政府灾后援建项目,待香港政府提交立法会通过后实施。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开展工作,在基线调查、慢病管理、疾病控制等方面均按规定的方案进行,先后派出15名医护人员到省市培训全科医师、全科护士。

(三)公共卫生

1、加强了疾控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科的设备装备,加快了县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

2、进一步落实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先后印发了《**县卫生系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县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工作计划》、《**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对和疫情处置预案》、《**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甲型h1n1流感预检分诊会诊转诊制度》、《**县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修订了《**县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了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了医疗救护、救灾防病处置等组236个,落实县、镇、乡应急人员共340人,同时组建了卫生应急专家组数据库共49人。对机关工作人员、县属医疗机构分管领导和应急办主任以及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或公卫科长共100余人,进行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和考试。

(四)新农合医疗制度稳步完善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看病贵”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工作的通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收到较好效果。

(五)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有力

1、圆满完成了与我省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我县公民闫勇和与其接触的有关人员的医学隔离观察和居家观察任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好评。

3、对结核病、艾滋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加强了宣传、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了管理,落实了责任。

(六)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

2、新生儿疾病筛查2300例,筛查率达到42.15%;对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妇幼医生68人进行了妇幼卫生报表网络直报培训。

3、努力降低

(七)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为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今年对乡村医生业务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考试、考核,为全国首次乡村医生换证、注册奠定了基础。

2、加强医院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公开服务承诺,公示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尽可能地让病人来则安心,走则高兴。

3、抓继续医学教育。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好医生网卡563张。对乡村医生远程教育学员进行了模拟考试,为毕业考试打下基础。其他进修培训工作正常进行。

(八)无偿献血工作有序开展

(九)卫生执法力度加大

1、对医疗市场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成立了两个清理整治组,分别由杨汝奇副局长和瞿海林副局长带队,对全县医疗市场、娱乐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4、对全县123所学校的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进行了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学校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许可证持证率100%,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上岗率达到97.7%,对个别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把整改落到实处。

(十)中医工作不断加强

1、开展**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培训师资60名,分批对全县6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7所村卫生站确定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正按照局安排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2、为全县中医药在岗临床人员100余名(50岁以下)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培训报名。

(十一)医疗行风明显好转

1、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印发了《2009年全县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要点》,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2、按照县纪委要求,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和“卫生系统商业贿赂案例分析及警示教育活动”,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3、加强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收费项目、标准、药品价格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收费透明度。严格执行《达州市医疗服务价格》规定。

4、实行首诊责任制,医务人员做到热情接待,仔细诊断治疗。医生对不属于责任范围内的,引导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诊治,无推诿患者现象发生。

5、医务人员对病人实行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大处方,滥检查的做法。

(十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

1、我局组织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正副职领导多次学习《**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管理办法(试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围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我该怎么办?”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明确了责任及过错责任追究,每个职工自觉把责任落到实处,主动把责任区清扫得干干净净,办公室设备存放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

2、坚持每周五对责任片区进行集中清扫和日常卫生监督,保证了责任片区整洁、有序。在日常卫生监督时,我们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的、意义向广大居民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功德意识,引导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十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

3月27日,卫生局召开了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传达贯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观动员大会精神,同时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印发了《**县卫生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日程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步骤、方法、要求。做到按规定动作进行。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领导撰写调研报告15篇,党员干部写学习心得300余篇,办学习专栏8期,信息简报36期,宣传标语8条。全体干部职工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县农村卫生基础差,底子薄,诊疗水平普遍较低,卫生服务能力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亟待提高。

2、医技人员短缺、基层人才引进难和流失严重,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招聘困难。

3、地方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乡镇(中心)卫生院设备缺乏,不能适应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县政府“五气”新要求,树立干部新形象。

2、坚持不懈地按要求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及2009年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3、信访接待处理。全面完成信访积案化解年任务;完成县人大、县政协的提案、议案。

4、全面启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程。各医疗单位要按照5月26日《全县妇幼卫生暨社区卫生工作会》上的要求,将妇幼卫生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5、抓好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工程的质量、安全、资料积累,做好审计准备,按时搞好竣工验收。

6、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预案,落实应急设备设施,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有效控制传染病。进一步做好各类重点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要求做到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计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8%。

8、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培训妇保人员,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降至55/10万和1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50%以上。

9、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第一年方案实施第二周期医院管理活动,落实医院评审、评价制度,制定惠民医疗措施、开展惠民医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好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严格医师、护士的准入管理和考试考核工作;按期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0、努力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做好巩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成果,力争中医门急诊量达到县、乡、村门急诊总量的40%;积极建设中医特设专病、专科,走特色效益之路;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新成果的运用。

11、不断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广泛宣传卫生法律、法规,提高卫生法规的社会普及度、认可度和接受度;落实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检查,打击非法行医,保护群众健康权益。

篇(4)

一、半年工作总结

(一)农村卫生工作

1、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实施第二轮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要求,我县新招聘了6名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2、今年争取到第一批扩大内需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及辅助设施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00万元,三汇镇、涌兴镇中心卫生院各50万元。

3、对白兔,鹤林,静边镇,清溪场镇,三板,土溪镇,岩峰镇等七个卫生院扩大内需建设,总投资633万元,预计八月底主体工程竣工。

(二)城市卫生工作

1、县医院外科大楼改建,系香港政府灾后援建项目,待香港政府提交立法会通过后实施。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开展工作,在基线调查、慢病管理、疾病控制等方面均按规定的方案进行,先后派出15名医护人员到省市培训全科医师、全科护士。

(三)公共卫生

1、加强了疾控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科的设备装备,加快了县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

2、进一步落实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先后印发了《县卫生系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县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工作计划》、《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对和疫情处置预案》、《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甲型h1n1流感预检分诊会诊转诊制度》、《县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修订了《县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了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了医疗救护、救灾防病处置等组236个,落实县、镇、乡应急人员共340人,同时组建了卫生应急专家组数据库共49人。对机关工作人员、县属医疗机构分管领导和应急办主任以及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人或公卫科长共100余人,进行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和考试。

(四)新农合医疗制度稳步完善

1、参合资金筹集。今年全县参合110.97万人,参合率为97.3%,筹集资金7609.88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221.94万元,县财政补助440万元,中央补助3597万元,省财政补助3350.94万元全部到位。

2、参合农民补偿。今年1-5月累计受益人数325225人次,补偿金额4468.4万元。其中:门诊288029人次,补偿金额485.37万元;特殊门诊4661人次,补助金额98.42万元,县内住院补偿27796人次,补偿金额3043.46万元,县外住院4749人次,补偿金额841.15万元。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看病贵”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工作的通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收到较好效果。

(五)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有力

1、圆满完成了与我省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我县公民闫勇和与其接触的有关人员的医学隔离观察和居家观察任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好评。

2、加强了狂犬病防制。今年初,全县有犬46484只;1至4月底共灭犬10467只(其中限养区犬只503只,伤人畜犬88只);现有犬只35726只(其中新增犬692只,观赏犬164只,警卫守护犬72只)。在现有犬只中,免疫犬25584只,免疫率72%;办证犬19491只;栓养犬20931只。犬伤暴露857人次,犬伤暴露后规范处置857人次,规范处置率100%;发生犬伤牲畜1例。处理违反《四川省预防控制狂犬病条例》行为13起,实施行政处罚13人次,处罚款850元。

3、对结核病、艾滋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加强了宣传、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了管理,落实了责任。

(六)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

1、4月21日,在达州市妇幼卫生及社区工作会议上,我县荣获全市2008年度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两个一等奖。

2、新生儿疾病筛查2300例,筛查率达到42.15%;对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妇幼医生68人进行了妇幼卫生报表网络直报培训。

3、努力降低

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今年1—5月,住院分娩率为80.13%,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6%;高危孕产妇按规定程序转诊率达98.5%;高危孕产妇管理695人,管理率达99.86%;产前检查率92.88%,产后访视率92.47%;系统管理建卡率92.38%,卡册回收率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1.75%;新法接生5078例,新法接生率99.9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0‰;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20/10万;婴儿死亡52例,死亡率10.4‰;新生儿建卡5010例,建卡率达98.64%;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01%,生长发育监测率99%。

(七)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为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今年对乡村医生业务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考试、考核,为全国首次乡村医生换证、注册奠定了基础。

2、加强医院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公开服务承诺,公示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尽可能地让病人来则安心,走则高兴。

3、抓继续医学教育。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好医生网卡563张。对乡村医生远程教育学员进行了模拟考试,为毕业考试打下基础。其他进修培训工作正常进行。

(八)无偿献血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1—5月,全县共计无偿献血892人次,献血量达29.59万毫升,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

(九)卫生执法力度加大

1、对医疗市场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成立了两个清理整治组,分别由杨汝奇副局长和瞿海林副局长带队,对全县医疗市场、娱乐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2、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节假日期间出动卫生监督员210人次、车辆50台次,按照《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的要求,检查餐饮业285家、超市4家、农家乐13家、酒店5家、娱乐场所10家、旅游景点2个,对存在的问题,责令单位及时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节假日居民食品卫生安全。

3、认真开展打击餐饮消费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出动卫生监督员138人次,监督检查785家,监督乳制品49个样、火锅底料12个样,样品合格率100%.

4、对全县123所学校的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进行了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学校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许可证持证率100%,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上岗率达到97.7%,对个别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把整改落到实处。

5、加强了医疗机构、血液制品监督管理。出动卫生监督员319人次,车辆41台次,检查医疗机构216家,取缔非法行医4家,责令停业3家,警告12家,限期整改15家,没收药品73个品种,没收器械20件,罚款5.34万元。

(十)中医工作不断加强

1、开展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培训师资60名,分批对全县6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7所村卫生站确定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正按照局安排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2、为全县中医药在岗临床人员100余名(50岁以下)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培训报名。

(十一)医疗行风明显好转

1、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印发了《2009年全县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要点》,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2、按照县纪委要求,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和“卫生系统商业贿赂案例分析及警示教育活动”,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3、加强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收费项目、标准、药品价格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收费透明度。严格执行《达州市医疗服务价格》规定。

4、实行首诊责任制,医务人员做到热情接待,仔细诊断治疗。医生对不属于责任范围内的,引导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诊治,无推诿患者现象发生。

5、医务人员对病人实行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大处方,滥检查的做法。

(十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

1、我局组织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正副职领导多次学习《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管理办法(试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围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我该怎么办?”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明确了责任及过错责任追究,每个职工自觉把责任落到实处,主动把责任区清扫得干干净净,办公室设备存放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

2、坚持每周五对责任片区进行集中清扫和日常卫生监督,保证了责任片区整洁、有序。在日常卫生监督时,我们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的、意义向广大居民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功德意识,引导广大居民共同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十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

3月27日,卫生局召开了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传达贯彻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观动员大会精神,同时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印发了《县卫生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日程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步骤、方法、要求。做到按规定动作进行。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领导撰写调研报告15篇,党员干部写学习心得300余篇,办学习专栏8期,信息简报36期,宣传标语8条。全体干部职工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县农村卫生基础差,底子薄,诊疗水平普遍较低,卫生服务能力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亟待提高。

2、医技人员短缺、基层人才引进难和流失严重,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招聘困难。

3、地方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乡镇(中心)卫生院设备缺乏,不能适应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县政府“五气”新要求,树立干部新形象。

2、坚持不懈地按要求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及2009年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3、接待处理。全面完成积案化解年任务;完成县人大、县政协的提案、议案。

4、全面启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程。各医疗单位要按照5月26日《全县妇幼卫生暨社区卫生工作会》上的要求,将妇幼卫生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5、抓好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工程的质量、安全、资料积累,做好审计准备,按时搞好竣工验收。

6、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预案,落实应急设备设施,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有效控制传染病。进一步做好各类重点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要求做到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计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8%。

8、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培训妇保人员,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降至55/10万和1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50%以上。

9、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第一年方案实施第二周期医院管理活动,落实医院评审、评价制度,制定惠民医疗措施、开展惠民医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好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严格医师、护士的准入管理和考试考核工作;按期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0、努力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做好巩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成果,力争中医门急诊量达到县、乡、村门急诊总量的40%;积极建设中医特设专病、专科,走特色效益之路;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新成果的运用。

11、不断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广泛宣传卫生法律、法规,提高卫生法规的社会普及度、认可度和接受度;落实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检查,打击非法行医,保护群众健康权益。

篇(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58-02

【关键词】 卫生系统机构;组织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

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探索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形式与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医疗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于2009年初对17个省(市)的69所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湖南、安徽、山东、江苏、重庆、河北、四川、广东、黑龙江、吉林、陕西、广西、云南等17个省(市)的69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高校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参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情况、服务管理运行模式、地方政府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等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受调查高校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调查的高校医疗机构共69所,其行政归属分别为:部属高校28所(40.6%),省属高校33所(47.8%),市属高校5所(7.2%),民办高校3所(4.3%)。其中高校医疗机构为校医院的54所(78.3%),门诊部8所(11.6%),医务室4所(5.8%),其他3所(4.3%);校内行政归属为学校直属单位37所(53.6%),教辅单位8所(11.6%),后勤21所(30.4%),其他3所(4.3%)。所调查的高校医疗机构职工人数见表1。85.5%的医疗机构床位数>20张,其中床位数为20~60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2.7%,60~100和100以上的则分别占14.5%和18.2%。

2.2 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在69所高校医疗机构中,目前已被当地政府批准并挂牌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31所,占44.9%,其中名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7所;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1个机构进行执业登记挂2块牌子的有28所(其中有独立法人资格的4所),以2个机构同时进行执业登记、分别挂2块牌子的有3所。69所高校医疗机构中,尚有38所(55.1%)高校尚未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高校医疗机构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情况见表2。

2.3 高校医疗机构服务人群覆盖情况 在69份问卷中,有63份明确回答了所在医疗机构校内覆盖人数。有44.4%的高校医疗机构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超过了3万人,其中11.1%的高校医疗机构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超过5万人,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在3万~5万的高校医疗机构占调查问卷的33.3%。在31所已经参加社区服务的高校医疗机构中,有28所回答了其校外社区服务人群覆盖情况,其中覆盖人数超过1万人的占64.3%,超过2万人的占42.9%,3万人及以上的占28.6%。高校医疗机构校内外服务人群覆盖总数超过3万人的占57.1%,超过5万人的占22.2%。

2.4 高校及地方政府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69所高校医疗机构中,学校领导对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态度支持的有44所(63.8%),无所谓的占31.9%(22所),仅有1所(1.4%)持反对意见,另有29所(2.9%)未作答。但各高校均未因其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而额外增加或减少经费的投入。

在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31所高校医疗机构中,有15所(48.4%)得到地方政府给予的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的投入从2.3万~232万元不等,大多以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部分维修与设备经费、小额社区卫生服务奖励等形式拨付;仅有5所高校的拨款中包含了对师生的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款项,分别为6元/人年,7元/人年,10元/人年,15元/人年,25元/人年;有10所高校因当地政府未将学生作为常住人口计算而未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其他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16所高校(51.6%)均未得到政府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任何补贴与投入。在被调查的69所高校中,有64所高校大学生没有得到政府每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存在着参与率不足50%、地方政府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医疗机构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对于如何推进和促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建议如下。

3.1 大学校园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急待建立和完善 高校是我国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汇集的场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根据本调查结果所示,69所高校中仅有44.9%的高校医疗机构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高校医疗机构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超过3万人的占44.4%,超过5万人的占11.1%。由于大学校园内人口众多、居住密集,这样的独特社区亟待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网络。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对于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万~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本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医疗机构校内外服务人群覆盖总数超过3万人的占57.1%,超过5万人的占22.2%,符合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要求。因此,各地政府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医疗资源,发展和完善高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高校医疗机构现有的条件与功能,将其统一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区域规划建设范畴,由其承担高校这一“特定社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具备条件的高校医疗机构允许其承担周边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不但有利于满足高校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也有利于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达到“少花钱,多办事”之功效,更有利于高校医疗机构运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模式,促进高校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对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减少校园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大学校园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3.2 促进高校公共卫生工作均等化,加大对高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工作均等化,是我国卫生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根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而本次调查结果所示,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31所高校医疗机构中,得到政府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的仅有15所(经费投入仅局限在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部分维修与设备经费和小额社区卫生服务奖励上),占48.4%;仅有5所高校的政府拨款中包含了对师生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有64所均未得到政府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由此可见,国家推行的公共卫生均等化尚未在高校得到体现与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会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空白”,这将成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隐患,对学校的稳定和师生的健康极为不利。建议各级政府重视高校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高校学生纳入社区服务人口计算,对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或开展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校医疗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经费补偿并拨付大学生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促进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完善和推动高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3.3 创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高校医疗机构是高校的一个内设部门。长期以来,高校医疗机构承担着数万固定人群的日常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任务,部分高校医疗机构还承担了学校的公共卫生日常管理工作。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期间,大量的隔离场所、人员配备、消毒物品、防护设施、药品采购、生活保障、疫苗接种以及部分病人的隔离诊治大部分都是高校自身承担。在当时的情况下,地方卫生部门的力量很难承载校园内这样面广、量大的突击任务,如果没有高校医疗机构进行这些具体而快速的应急处置措施,会导致疫情在校园内的快速传播,不但会严重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此外,如果大量的工作任务推向社会,地方医疗机构也将不堪负重。由此可见,高校医疗机构是维护高校师生健康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和开展高校公共卫生服务的一支不可缺失和难以替代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由于卫生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的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2个或2个以上名称”,使得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如果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势必就要取消原高校医疗机构的名称。而本次调查的31所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校医疗机构中,仅有4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其余的高校医疗机构法人都是高校校长,这样不但影响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也淡化了高校医疗机构与高校之间原有的内在联系,甚至影响到高校内部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区人民医院

2012年***区人民医院主要做好康复医学科的筹建工作,包括房屋、设备、人员、经费的逐步配套。医院将门诊三楼原中医门诊和针灸门诊的重新设计装修,并新建了近70平米的康复训练厅。先后选派3人次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进修学习。配备了中药熏蒸床、理疗床、牵引床、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中频治疗仪、红外线烤灯、电针仪、周林频谱仪、温热磁场振动治疗仪、TDP治疗机、激光疼痛治疗仪等设备。开展了针灸、电针、温灸、火罐、腰椎牵引、颈椎牵引、中频治疗、超短波、红外线、热磁疗、推拿、按摩、中药熏蒸、药离子导入、中药涂敷治疗康复理疗项目等。在卫生局统一安排下购买了7张电动牵引床、3台蜡疗机、2台热敷治疗机等物理治疗设备。经过一年的准备,今年区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现有医师4人、护士3人、治疗师3人。在医院内建立疾病早期康复介入制度。指导3家社区开展康复治疗服务和康复咨询服务。两年来门诊康复服务7860人次,住院病人61人次。

2、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开展康复项目:牵引、手法复位、中药熏蒸、中频治疗、推拿、电针、火罐、放血疗法。

卫生技术人员32名,其中中医3名,没有康复专业人员。结合原有的中频,熏蒸等中药理疗康复,做好了专科优势病种的经验总结,进一步完善专科病种的诊疗规范,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继续打造好康复理疗在社区的影响力,让康复理疗成为真正的具有同等竞争力的特色专科。在两年里科室共接诊病人1250人次,收到广大患者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康复医疗设备:普通电脑牵引床、多功能电脑牵引床、中频治疗仪、中药熏蒸床、神灯、电针治疗仪。2012年区卫生局配备了①熏蒸治疗机一台②智能疼痛治疗仪③离子导入治疗仪④极超短波治疗仪⑤艾灸治疗机⑥电针治疗机⑦神经损伤治疗机⑧磁振热治疗仪等设备,填补医院的医疗空白,为颈腰椎等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经济有效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3、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康复科,工作人员3名,其中中医主治医师2名,中医执业医师1名。现有设备:红外线治疗仪2台,中频治疗仪2台,超声波治疗仪1台,电麻仪2台,牵引床1张。开展的项目为中医、针灸、推拿、耳穴、艾灸、拔罐、牵引、中药导入、电疗、超声波治疗。目前重点康复人群为中风后遗症患者,主要以针灸、中药、推拿、心理治疗和偏瘫康复器帮助病人进行恢复,并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将经过医师系统规范治疗的康复者进行了记录,并建立了规范的档案进行管理。今年已有5位患者参与了康复管理,对康复建档者定时认真的进行随访,及时的与患者沟通,并且给与患者予有效的建议。另外,今年对脑肿瘤切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一名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今年特派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了中心的康复水平。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1、康复场地不足及康复设施不全,康复专业人员缺乏。

2、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康复知识学习还在起步阶段,可以说针对性有了,系统性、实用性还刚刚开始。

3、由于康复体系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卫生部门无法单独完成,因此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缺失,有利于此项工作的财政、医保、人事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待出台。

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不成熟,还需磨合,适合双方的分工协作方式有待探索。

5、对公众的康复知识有待普及,康复医疗服务病源不明确,服务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6、康复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没有显现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突出打造技术品牌。将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纳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努力做好我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

 

 

篇(7)

一、看病少排队

1.年底前,各级医院实名制挂号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区医疗机构均推行实名制挂号,区人民医院目前93.25%)

2.年底前,区级医院普通、专科、专家号源网上开放比例达80%以上,网上号源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比例达40%以上;(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已完成)

3.6月底前,各级医院挂号排队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区医疗机构均已完成,其中区人民医院5.3分钟,自助机投放增至45台,并增加引导人员,自助机使用率目前为53%)

4.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区域导诊服务。(区人民医院正在接洽省平台,预计年底前完成)

二、付费更便捷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快捷支付”和“信用支付”;(已完成)

2.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实现患者可通过自助、诊间、移动终端等途径进行医疗费用结算;(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已完成,其中区人民医院移动端结算率达48%,区中医院的诊间智慧结算率达62.2%在宁波全大市名列前茅)

3.6月底前,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组建流动医疗小分队,并实现移动端医保结算;(截止目前共为偏远山区老百姓上门服务实现移动端医保结算413人次,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6月底前,各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简化免费用血报销流程,对符合免费用血条件病人在出院前核减相关费用。(修订《奉化区临床免费用血服务操作流程》,简化免费用血报销手续,做好对符合免费用血条件的病人在出院前及时核减相应费用,自7月初文件出台以来,全区共完成21例,实现了免费用血不用跑)

三、检查少跑腿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化流转、互认、共享使用,胃镜、肠镜、B超、CT、核磁共振(MRI)等分时段预约检查率达到80%以上,并向其他医院推广。(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分时段预约检查率均达到100%)

四、住院更省心

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并提供入院一站式服务,开展出院病区服务,并向其它医院推广。(已投入使用)

五、便民惠民服务更贴心

1、年底前,区级医院全部开展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提供投诉沟通和便民惠民综合服务;(区级医院均已完成)

2、年底前,100%医疗卫生窗口单位参与文明创建,40%以上医疗卫生窗口单位创建成为窗口文明单位;(100%医疗卫生窗口单位已报名参与,等待区文明办考核)

3、年底前,所有民营医疗机构进行信誉等级公示。(已完成)

六、急救更快速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设立相关救治中心,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并向其他医院推广;(依托区人民医院,已完成区域内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的创建运行工作,并于10月份开展了针对全区医疗机构的4轮急救培训)

2、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规范化非急救转运服务。(暂未纳入试点)

七、配药更方便

1、6月底前,建立慢性病连续处方制度;(已完成)

2、年底前,以区为单位,统一区域内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目录;(已完成)

3、年底前,能提供规定病种的慢性病连续处方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到 70%以上;(已完成100%)

4、年底前,实施中药饮片、低值耗材集中采购,区级中医院提供中药饮片代煎配送到家服务;(已完成)

5、年底前,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结核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区-已有1823人纳入服务范围,既方便了患者,又能使患者获得最大权益。)

八、母子健康服务更温馨

1.6月底前,实现母子健康手册电子化,提供“互联网+母子健康”服务;年底前,当地服务对象覆盖率达60%以上。(已完成,目前服务对象覆盖率达69.33%)

九、转诊更顺畅

1.6月底前,以区为单位,建立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快捷转诊通道,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已完成)

十、“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更普及

1、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和3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本院复诊病人网上诊疗服务;(云医院已在各医疗机构全面推行,限于患者就诊习惯,目前复诊病人数量较少)

2、年底前,至少有一家区级医院开展数字病理和远程超声诊断服务(借助区域信息化平台,区人民医院已为全区的医疗机构提供病理诊断56例,远程超声诊断服务共453例);

3、年底前,至少有1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云医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并提供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已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目前20名患者已在使用穿戴设备,条件成熟后向全区推广)

二、存在困难及下步计划

1、县级医院总数中诊疗人次经由家庭医生提供转诊服

务的比例达到10%以上。

存在困难:区级医院就诊患者中转诊患者占比提高困难。由于基层就诊与区级医院就诊医保报销倾斜性支付不明显,在交通便利、群众科学就医习惯未形成的情况下,区级医院首诊了大量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目前我区和兄弟县市区该转诊比例均在0.3%左右。

下步计划:一是加强五医联动,全面开展医共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模式形成。二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篇(8)

一、全区(县)医疗资源现状

目前,我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4个,床位422张。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县疾控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局),乡(街道)卫生院3个,村卫生室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个体私营诊所51个,民营医院1个,厂矿职工医院2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40人,副高职称18人、执业医师266人、注册护士177人、检验师46人、药师35人、乡村医生

78人、其他20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64人、1.04人,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促进了全县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6.72岁(其中男性寿命74.44岁、女性寿命77.09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县医疗卫生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和10所大学师生入住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城市集中了较为丰厚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尚未全面形成。乡(街道)卫生院由于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老化、医务人员短缺,群众对卫生服务缺乏足够的信任,“小病进社区”没有得到充分推广普及。

(二)县中医院发展困难。现有的业务用房是租用城内社区商业用房改建而成,年租金25万元,而且结构不符合医院用房规范化标准,存在安全隐患。自1998年起,县政府停止对医院拨付差额补助经费,职工工资自苦,而且每年还要支付租金,医院负债多,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强烈,目前医院的技术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医院发展极其困难,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三)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工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卫生事业费中的疾控和卫生监督费用基本上只能保人员工资及部份专项配套。尽管近年来投入有所增加,但要满足基本需求,还存在很大距离,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局装备及实验室建设与新区建设发展不相适应。我县3个乡(街道)卫生院为差额拨款,且无工作经费,由于资金紧缺,多年来各卫生院就医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设备陈旧,卫生院在苦工资、求生存的压力下,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放在创收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四)公共卫生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随着××新区建设的发展,市级行政中心的入驻,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目前我区(县)医疗卫生人员配置难以满足医疗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云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确定昆明地区人员配置标准为:卫生执法监督人员0.9人/万人、妇幼保健人员1.4人/万人、疾病控制人员1.5人/万人。按我县15万常驻人口,5万流动人口计算,应设置:卫生执法监督人18人、妇幼保健人员28人、疾病控制人员30人。而我县分类卫生人员编制为:卫生执法监督人员10人(目前实有人数8人)、妇幼保健人员25人、疾病控制人员28人;我区(县)三个乡(街道)卫生院现有职工:斗南卫生院12人、吴家营卫生院11人、七甸卫生院11人,其中三个卫生院仅有防保人员7人,现有医疗卫生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现有的卫生人员队伍,年龄和专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学历层次低,技术知识老化,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工作实际的需要。

(五)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急待完善。一是由于编制体制原因,目前卫生监督人员缺乏,只有8人,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相关法规要求,建立县、乡、村卫生监督体系,已远不能适应全县食品卫生监督需要。二是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有待探索。我区(县)流动人口多,并且自我保健意识差,这部分人群往往又是结核病、艾滋病(h1v)、性病、肝炎、寄生虫病的高发人群,是传染病高危人群,易导致传染扩散,是城乡结合部疾病控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村一级管理职能的弱化,对流动人口缺乏管理、本底不清,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等疾病控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对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安全设施的管理较薄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六)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不够。卫生应急办公室虽已成立,但人员未落实,一直由 卫生局人员兼职。卫生局机关仅10人,人少事多,人员较为紧缺。

三、对策和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目标,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新区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人口密度增加,现有的医疗资源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县)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县)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健康发展,现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如下: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卫生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比例,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真正做到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倾斜,努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十七大确定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1.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三级卫生网络的枢纽,为保障卫生院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建议政府将卫生院人员纳入财政全额拨款预算内。

2.落实县疾控、县卫生监督局、县妇幼保健所车辆费及办公费。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局、县妇幼保健所一直无工作经费,单位除人员工资外的车辆使用、办公等所有经费得由单位自己想方设法筹措。由于上述单位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无创收,经费的紧缺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将车辆和人员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1.落实斗南、七甸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问题。斗南、七甸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已列为20xx年国债建设项目,但目前新建选址尚未落实,县级配套资金也未明确。

2.解决县妇幼保健所异地新建问题。

县保健所地处偏僻老街,业务用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于1989年,现房屋陈旧漏水,加之地处小街,进出极不方便,影响了正常业务及急救工作的开展,不能适应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此,建议政府将县妇幼保健所异地规划新建。

(三)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近年来,一些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如人禽流感、食物中毒、手足口病、阳宗海水体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对我县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区(县)传染病发病率依然很高,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频繁发生,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但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处置救治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目前复杂的形势。一是健全公共卫生网络,强化乡(街道)、村(社区)公共卫生力量,定人定责。加强预防机制的建设,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鼓励定期体检,力争做到重大疾病“早预防、早知晓、早治疗”。二是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加强疫情直报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健全卫生应急储备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四)努力兼顾城乡一体化卫生事业发展。

积极推进乡(街道)卫生院改革和村卫生室建设,实行管办分离、政府花钱买服务等措施,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管理考核,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全覆盖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筹资标准,简化报销程序,扩大报销范围,逐步缓解农(居)民“因病返贫”的状况,让老百姓满意。

(五)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完善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的惠民医疗服务网络。政府对经民政、社保、工会等部门确认的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办理“减免优惠医疗(保)卡”等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

篇(9)

在当今信息化的环境中,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还要受到国内同行的挤压。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管理信息反馈的速度、灵敏度和精确度,提高卫生信息统计的时效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现状

1、领导认识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就是简单地填几张报表,事后上报的数据不那么重要,把统计工作简单化,只有在上级检查和工作总结时才用得着,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导致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2、财力投入不足。

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需要一定财力物力的支持。某些单位在设备购进、房屋建设和医技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很超前的意识,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则明显不足,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还没有建立起全面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3、统计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由于受到编制、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单位的卫生信息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统计队伍相对不稳定。长期以来忽略信息统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现有的在岗人员中,专门统计人才很少,大部分都是半道改行或兼职的,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只能做些日常的资料收集整理、业务工作报表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很难对信息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利用,从而制约了统计信息重要作用的发挥。

4、统计口径与上级要求不相符。

按照《2007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诊疗人次数、住院床日数等基本信息是必须如实反映的,而许多单位变相按照收费处方、分解住院、退号转门诊等方法统计,以应付医保检查、减少病历书写等主观需求,造成信息统计结果不准确、不可靠,无法真实地反映业务管理的全过程。

5、主管部门培训督导工作欠缺。

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信息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数据监管力度不够,应该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标准,统一指标口径,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大对信息统计工作的检查评比,防止漏报、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以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卫生统计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1、卫生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医务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卫生统计信息是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基本依据,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急需的项目上,真正做到物有所值。

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依据区域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业务管理方面,根据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指标信息,进行合理规划布置,改善就医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卫生统计信息,单位管理层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支、医疗成本等经济数据,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病人的次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指标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反馈,制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业务计划,调整科室设置,做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项目,从而增强竞争力。

3、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尺

衡量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利用这些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制度,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单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哨站

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以来,医改监测就伴随而来,从统计月报、季报到年报,都离不开卫生信息统计的支持,特别是五项重点改革内容,更是依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认真填报、逐级汇总,国家有关部门分析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为顺利实施新医改奠定了坚实的监管基础。

三、开发利用卫生统计信息的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信息统计部门只是提供一些机械的统计数字,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错误看法。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单位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统计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上。

建立一支由信息统计人员、医务管理人员和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信息管理队伍,并保持其相对稳定,并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同时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购置相关的信息处理设施,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统计信息;用现代化信息论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求在新形势下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新路子。

2、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卫生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合适的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统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制。

强化统计信息的管理、监督职能,除了要求统计人员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建立统计信息定期在单位办公会上交流、通报、反馈的制度,使单位内部各部门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与统计工作的关系,以加强统计信息与核算、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3、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一是健全统计机构,稳定统计队伍。在单位内部单独设置卫生信息统计部门,增加相应编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新担任统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业务指导培训,参加统计业务培训班,提高其业务素质。只有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化统计信息的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统计台账。通过制定一些表格、账簿,反映本单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满足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需要,力求统一、简洁、明了,做到规范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统计台账要及时、准确、完整地登记,台账之间要有连贯性,指标口径要一致。

三是严把数字关,确保可靠性。严格统计信息质量管理,统计数据分口把关,各负其责。统计人员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个信息数据的来源,计算及时、正确,分析其可比性,认真地检查、审核数据,实行交叉复核签字手续,逐级汇总上报,确保统计资料“数出一门”,真实可靠。

4、实现统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

信息化的手段给统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条件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地减轻了统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根据医疗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的完善程度,逐步加强信息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利用、存储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使统计出的信息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管理需要。

5、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

信息统计工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其次结合国家、卫生行业统计管理要求,实现统计资料的内外整合。科学地设置统计指标体系,规范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计算公式、汇总级次、报告权限等相关内容,便于统计人员科学、有序、规范地操作和运行,既为单位日常微观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又为国家和卫生部宏观管理服务,二者兼容,客观准确地反映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和发展,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6、做好信息统计与财务核算的协调统一。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使单位的综合信息统计与具体的业务核算、财会部门的会计核算之间基本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可靠,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坚持“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效益增长点”的理念,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和协调制度,做到各个部门沟通及时,数据共享,取长补短,为医疗卫生单位的决策和测算提供详实的信息支撑。

篇(10)

当前,我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思想作指导,坚持以基层官兵利益为重,紧紧围绕广大官兵的健康保障,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充分确保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为促进部队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坚持以基层官兵利益为重

现阶段,我部以施工生产为中心任务,各单位多远离城市和部队基地,官兵们常年驻扎于野外,人员也较为分散,但为了确保基层官兵的身体健康,上级组织以基层第一、士兵至上为指导原则,及时为所有基层项目单位专门建立了医疗站,配置了专业医务人员和必需的诊疗设备,在有限的医疗经费里为基层单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以满足基层医疗保障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官兵看病难的问题,充分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组织保障;同时,我部作为施工单位,虽然也注重于经济效益,但是在基层官兵的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克服了以赢利为目的、以经济收入为绩效的错误倾向,正确处理服务部队与服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重心和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部队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的专职职能,牢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自始自终把部队官兵作为服务的主体,充分确保基层官兵应享的医疗待遇,进一步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

2 积极转变工作作风

好的工作作风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我们的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到官兵们的工作态度,为此,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基层医务人员也积极转变了工作作风,一改过去等大家上门来看病的本位主义思想,主动上门为官兵进行服务,经常背着药箱,上训练场,下执勤点,到工地上,适时为官兵们巡诊、送药、送温暖,随时了解官兵的身体状况,指导大家科学训练、安全生产,现场为官兵们防病治病,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加重,大大降低了病员的误工率,直接促进了部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全面提升服务态度

医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不仅带给病人心理安慰,还可以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这对疾病的康复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们在基层医疗单位全面提升了服务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在官兵就诊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坚持做到工作深入细致,详细了解病情,力争诊断尽可能准确且治疗高效;我们还广泛开展了“微笑服务”和“家庭化服务”,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诊官兵,积极为他们营造整洁舒适的就诊环境,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对输液病人提供环境音乐和报刊杂志,还吩咐炊事班特别准备了病号饭。为督导病人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且随时能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我们多采用服一次开一次的方式发药,专门为病员准备了纸杯和开水,让病员现场服用,尽量不让病员将药品带回宿舍,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4 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使官兵树立正确的医疗观

健康教育是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单位更是如此。基层官兵多缺乏医学常识,常因道听途说,或受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告宣传的负面影响和误导,当他们患病时就直接向医务人员要药,甚至还要新药、贵药、进口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医务人员均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医学常识讲解,及时纠正他们对疾病治疗的错误认识,详细解释乱用药物的不良后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和用药观。对个别因训练和劳动强度过高,思想压力过大,造成一些疾病久治不愈的患者,我们医务人员在积极修正治疗方案、加大治疗力度的同时,主动协同单位主管给予病员更多的关心和心理开导,及时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与烦恼,甚至陪同病员外诊检查咨询,使病员得到确切的心理安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无大病、可以治、能治好。

5 心理服务工作紧贴兵心

上一篇: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 下一篇: 社区养老服务调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