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时间:2022-03-15 10:04:02

摘要:加强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还有利于深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但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教师不足、实践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社会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等,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这对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疗保险行业自身的发展,医疗保险体制的缺陷也日益突显出来,尤其是专业医疗保险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保险行业水平的提升[1]。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医疗保险服务的供给无法及时满足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及其作用的发挥。高校作为社会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总结目前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直视教育存在的不足,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满足人们对医疗保险服务的要求。

1我国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我国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存在整体学历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等问题,尤其是医疗机构医保部门[2]。开展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30余所高等院校以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为主,其依托医学背景,打造保险特色专业,培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等急需的医疗保险复合型人才[3-6]。医疗保险专业课程涵盖医学类、保险学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等课程,学生就业流向主要为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保险公司,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和高就业满意度等特点[2,7]。

2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1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不足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队伍以医学及社会学相关专业教师为主,他们在接受理论学习后进行教学,缺少专门的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导致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保险专业教学质量。同时单纯的理论学习也避开了社会实践检验,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医疗保险实践的教师队伍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不足。另外,高校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促使高学历人群进入教学行业,这也使得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由于缺乏高学历而无法进入教学行业,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以上因素使得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医疗保险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

2.1.2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大学生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市场变化及需求相结合。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之根本。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要能满足就业岗位要求[7]。26%的毕业生期望进入社保行政部门,30%的期望进入医保经办部门,18%的期望进入各级医疗机构,7%的期望进入商业保险机构,19%的选择改行择业[8]。毕业生就业去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医疗保险专业学生除掌握基本的保险学、医学知识外,还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目前,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而非医学院校设置医疗保险专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医疗保险专业主要开设于医学院校。但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内容还涉及经济学、金融保险学、法学等知识,而医学院校在这些方面同样存在师资力量问题。这种矛盾导致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

2.1.3设置医疗保险专业的高校较少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在经济学、金融保险学、法学等学科方面存在师资力量问题,导致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设置率不高。医疗保险这种交叉衍生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大学院系科层制度同样不利于交叉衍生专业的发展[9]。医疗保险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的较少。近年来,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求量虽然不断增大,但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依然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和职业前景模糊。

2.1.4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倦怠心理

在各大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倦怠心理[10],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11],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医疗保险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医疗保险专业认知度不够,学习兴趣低。加上医疗保险专业授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使得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倦怠心理,这严重阻碍了医疗保险专业的发展,影响了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

2.2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医疗保险专业作为新兴的应用型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高于一般专业。医疗保险专业的主要实习基地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有部分学生到保险公司实习。然而各高校对实习基地的投入不足,使得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配套建设滞后,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实习基地接收学生的能力有限,在带教教师短缺的情况下,短期内大量涌入的实习生很难全面掌握知识,实习质量难以保障。

2.2.2实习内容有限

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受限较多,实习单位数量较少。由于医保政策未系统化,医保部门工作流程繁杂,而教师掌握与实践相关的医保政策需要一段时间,学生实践时间较少,且要到不同科室轮转,导致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中。

3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及建议

3.1提高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增大,而专业人才培养却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医疗保险从业人员主要为护理、卫生事业管理、临床医学、保险学、计算机及其他专业背景人员,医疗保险专业人员较少,这是由于医疗保险是一门新兴专业,无论是社会认知度,还是各高校对其的重视度都较低。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高校根据实际增设相关专业,增加医疗保险专业课程学时,推动医疗保险专业发展。针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短缺情况,可在大专院校尝试开设医疗保险专业,也可以在高等院校开展专升本或网络继续教育,多渠道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课程内容

医疗保险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仅要引进医疗保险专业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既熟练掌握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医疗保险实践能力。可以在招聘优秀理论课教师的同时,聘用校外实务经验丰富的医疗保险专业优秀人才,完善校内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汲取实践经验。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性较强,在课程教学中应运用PBL等先进教育方法,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及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现象。

3.3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学生就业情况及学生就业后出现的问题,从课程设置、学制等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置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院校应开设社会学、管理学等课程。鉴于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内容涉及学科知识较多,若学制为4年,则教学无法深入开展,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建议将四年制医疗保险专业改为五年制,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3.4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修订实习方案

实习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学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在学生实习前把实习计划、实纲和实习指导书送到实习基地,并与基地有关人员共商实习生管理措施。根据实习基地的需求,提供数量适宜的实习生,以确保实习质量。

3.5运用现代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要丰富医疗保险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俊明,杨慕真,徐一平,等.浅谈系统化和职业化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9):41-42.

[2]方立亿,柳伟华,唐建华,等.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8):618-619,623.

[3]况成云.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8(8):478,511.

[4]腾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1):10-11.

[5]周绿林.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6):21-23.

[6]刘海兰,何胜红,曹咏,等.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3):330-332.

[7]朱平华,马文雯,韦秀玲.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评价[J].改革与开放,2018(13):98-100.

[8]吴琪俊,赵云,黄宏思,等.医疗保险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24-125.

[9]朱平华.全民医保背景下医疗保险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35(10):19-20.

[10]曹乾,张晓,翟成凯,等.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11,13.

[11]毛天欣,陈维,黄程琰,等.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概化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29-31,119.

作者:缪秀珍 麻继源 秦旭红 韩浩 张树海 宁平 杨丽 夏瑾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 水上体育市场推广探讨 下一篇: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探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