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2 15:34:46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1)

2个人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知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知道一件事物,另一种是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它”,前者我们称为隐性知识,后者称为显性知识.人类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斥着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知识,知识可以是学习者通过对信息加以提炼、转化和表述形成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难以被表述出来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更新、利用和评价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被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美国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学方法,它可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提高应变能力.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与时展密切关联,只有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才能为教育技术注入新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它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获取改善教学的方法,并且强调能够在相同的教学情境中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技术的本质属性即可重复性.同时,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着重研究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

3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策略.只有了解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才能使教育技术本科生把握好学习的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利用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和现代技术高效的结合,从而优化、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体系,提升个人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并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使其真正为个人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下面以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式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要求其具有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和应用与评价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就是围绕着这些能力要求进行设置的.首先,学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知识,使之具备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和专业理论修养;教育技术导论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概况、核心思想和基本观念以及专业范围和主要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展示本学科主要方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教育技术学是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门专业,更是教育知识、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相互渗透的学科,要求学生文理兼备,学生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基础、广播电视编导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编程语言、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实践性课程,具体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课件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编程软件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等,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软件在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实践作品.由于当今技术的更新速度飞快,各类信息数据和知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生具备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快速学习软件并能够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学习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就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个人知识管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模糊不清,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欠缺,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库,不能够将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终身程度不够;其次,在进行知识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精神.

4利用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种类多种多样,具备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的人才是真正适应时代的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集教育理论、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于一体的学科,所学科目范围广、内容深、实践性强、更新快,在没有完全将一门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另一门技术又接踵而至,能够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个人职业发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办法和手段,如何利用工具将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1几种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1.1个人知识管理工具———iNota这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编辑工具,以树状结构来分类及管理资料,包含详细的资料注解,可通过拖曳或剪贴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图形,可自动转成XML文件,并以自动化的方式整理、归类,利用重点注记及内容加值的方法,建立个人的目录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处理与知识吸收的效率.iNota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简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资料分类、详细的资料批注、简明的搜寻方式、轻松的数据储取和自动转存档案等.

4.1.2知识的交流与共享———Blog(也称博客)Blog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技术门槛较低,简单易操作,容易生成.Blog是基于网络的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式(见图1和图2),可以时时更新,可以“帖子”,也可以对个性化的知识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进行链接,可以利用Blog完成数字化学习笔记,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和思路,能够减少知识信息的流失.同时,Blog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期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Blog经济实用,对个人信息的获取组织、表达交流和安全性等都提供了适当的支持,是一个相对理想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1.3个人知识管理工具———WizWiz(为知)(见图3)集收集资料、截图、加密文档于一体,可以快速保存网页和离线浏览,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灵感和想法,具有丰富的编辑功能,可以和谷歌日历同步(见图4),有丰富的接口导入数据,是一款主体功能丰富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2)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 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 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 [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3)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 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 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 ,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习总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4)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与传统图书馆有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要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或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1、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了挑战。

2、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15-01

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1.1 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与传统图书馆有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要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1.1.2 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2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或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97-02

1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首先是由彼得・德鲁克提出,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总之,就是运用那些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产品带来高附加价值的人们。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和比重也日异突出。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劳动力已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劳动力:

(1)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忠于自己的职业,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来源。

(2)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成就欲望。他们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有所成就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3)知识型员工具有强烈的自尊和自主意识,恃才傲物,难于管理。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做事有自己的主见和方法,很难适应在别人的不断督促和严格监管下工作。应尽量给予其充分的工作空间,不要过多的控制和约束。深奥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自尊意识,培养了他们一些难于融洽于组织的个性特点。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管理也是每个组织的难题。

(4) 高附加值的创造性劳动。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灵感,进行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设备得以更新,引领科技前沿。这正是知识型员工不可代替的原因,也是他们自身价值之所在。

(5)对知识型员工的传统监督、考核难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不是操作线上的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可以通过熟练和经验获得来提高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服从规范化的绩效管理体系。而是通过大脑中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是无形的,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场所,也没有工作程序和规范,所以很难监督。而工作的结果,是与多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完成的,这里面包涵着大家共同的心血和劳动,也就难以考核个人的成绩。

(6)知识型员工尊重知识,轻视权威,流动意识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捷更方便。知识型员工凭借独特深厚的专业知识,知晓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及其欠缺不足,所以他们不会盲目跟随任何权威。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对专业的利用创造并希望有所成就,这就使他们追随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动机更强于对他们企业的忠实;再者他们拥有才华,富于创造力,他们能够胜任任何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都是他们流动意识强的基本条件,并且通过流动,他们还能不断提升自已的价值。

而要管理好他们,还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根据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假设每个人都存在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种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下,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已不是问题,现在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从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我国学者张望军,彭剑锋等先后对深圳华为等150名研发人员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定量地进行了企业员工激励因素与内在需求的分析,比较、分析得出了知识型员工需求要素排序是:工资报酬和奖励(31.4%);个人成长和发展(23.7%);有挑战性的工作(10.2%);公司的前途(8.0%);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5%)。由此可见,要想让他们为企业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必须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要。

2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高效管理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这些个性特点和需求特征,高新技术企业现在也正处在管理的升级换代和大力改革的阶段。高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组织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产业时期是层级制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那种层级制组织结构属于垂直沟通模式,严格按照等级制执行任务,自上而下,速度慢,效率低,又不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而在以创新和效率取胜的时代,这种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知识型的工作也是以创新为主,需要的是灵活变通的组织结构。往往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并非哪一个人所为,而是由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的。这就需要一种与之相协调的团队式或虚拟式的组织结构,为了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而集合在一起工作,又随着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而解散。这种扁平式临时组成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大家思想的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进行快速有效的决策,争取市场的先机。

(2)以人为本,以能为本。

一般的组织中都是以职位设计来选聘人,在其位某其职。而对知识型员工来说,这种工作方式太单调,太枯燥,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在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中,要实行“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他能做什么,他适合做什么,而不是说在应该某个职位上做什么。现在有些企业还推行了内部轮换制,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这样不仅扩大了他们知识面,激发了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相互协作。

(3)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薪酬战略。

①要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知识的发挥和利用的绩效衡量体系和评估体系。我们的绩效衡量体系要符合知识型员工的劳动特点,要有活力,要能够牵引员工去努力工作,去创新。而评估体系要公平,公正,公开;还必须能驱动员工迅速将他们的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快速转化为市场价值和客户价值来参与对员工工作的评估。

②要建立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可分为货币性薪酬(工资,奖金,津贴)和非货币利(股权)。全新的薪酬体系要以知识型员工的个性需求为中心,要多样化,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与绩效评估体系的联系。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不少公司用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等方式来吸引、留住核心人才,将员工的长期利益和组织的长效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的一个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

(4)科学职业生涯管理,变终身雇佣为终身学习和培训。

希望不断成长和有所成就是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①要有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如专业知识的深造,管理培训,出国培训等,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职业素质。②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技术方面,可以制定严格的技术等级,让他们一级一级往上升,会很有成就感;管理方面,可以设置副职和正职,或内部晋升制。我们的企业不要觉得,提供培训机会是一种资本的浪费,那是完全错误的。要知道对这方面投入的收益将会大大高于对于物质方面的投入。

(5)实行弹性工作制,营造出一种适合知识型员工创新的环境。

①工作时间可以弹性化。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距离办公完全可以实现,这不但解决了在交通拥堵中耗费的时间,而且他们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他们最理想的时间和方式来完成工作;其次还可以帮助解决他们自己的生活问题,这种人性化管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②在文化环境方面,我们的企业要鼓励创新,提倡创新,奖励创新。对他们要允许犯错,包容错误,促使他们勇于追求创新。这可以用一些奖励措施来推动,表现在物质方面比如各种各样的奖金,也可以表现在精神方面如以主要创新人员的名字来命名产品或颁发证书等。

(6)情感激励,有效沟通。

知识型员工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们的创造性,这也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员工的心情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情绪具有一种动机激发功能。根据对成功企业的调查和理论概括:感情激励能使企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要求相互满足,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者不能再用雇佣观点和等价交换的思想来管理企业员工,要尊重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依靠外力,更依靠员工的内部状态,其中包括士气、情绪等因素。管理者要多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工作。

(7)重视心理契约。

在20世纪 60年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了管理实践。它强调了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性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这些期望是契约双方相互知觉但非明确表达的、不被其他单位所共享的,它包括了个体水平的期望和组织水平的期望。这些无形的、表现为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构成了心理契约与认同的基本内容。

(8)知识型员工风险控制和管理。

①在与员工签订合同时,就要加入禁止性条款。例如,在离职后一年不得在本行业公司中就业。

②建立知识系统管理体系。将员工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公司全体的知识。可通过工作汇告或会议纪要的形式保存,让每个员工就记录下自己的工作,特别是掌握着重要技术和客户的员工,一定要详细。并把这些信息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播,让知识共享,高效流通。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管理研究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7)

跨入21世纪,技术对高等教育继续施加深远影响。大学生申请人学、注册课程、完成课业、查验分数、以及获取图书馆信息,统统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年来,佛罗里达地区就很重视讨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网络信息越来越大的需要。技术的迅猛发展,佛罗里达中央大学注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使佛罗里达中央大学成为佛罗里达地区发展最快的高等院校。本文从讨论与当地社区学院建立联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方法人手,调查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知识与信息的斋要,全面论证了发展多校区学院合作模式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利益,并简短归纳了知识管理的原则、有序知识的价值及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多校区系统。总之,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展示综合性大学为很好地适应经济、教育服务领域的需要,如何协调合作联盟、技术、知识管理三方关系的综合艺术。

一 发展综合性大学多校区合作

佛罗里达中央大学是一所拥有多个学院的国际化综合性大学,在下列五个学院提供学位项目:人文学院、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坐落在奥兰多市的佛罗里达中央大学虽然1963年才成立,但其宏伟目标是能在20 10年成为全美排名第五六、注册学生数达48000人的国际性综合大学。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校方极力推进多校区合作的深度,以实现通过其中央校区、分校区及下属教学点向跨越11个地区的用户提供充足、方便的高质量服务。发展合作的利益与挑战随着合作的推进,佛大已完全有能力,通过提供各种学位培训项目及向多种形式的学生在最方便的时间、从不同地点提供各种各样课程,来完成其宏伟目标。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学有可能向学生提供网上在线课程、计算机支持课程、各种电视广播课程,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随着合作程度的加深,社区学院己能招收2年制学位项目,并保证总校继续提供后两年培训课程。合作体系内各分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非教学人员能通过现代化的多校区合作体系获得教师课程培训,以缓解佛罗里达地区师资的短缺。合作实现了空间、技术及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大学与地方经济实体的合作,使得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需要学习新技术的公司员工能够获得各种学位课程。尽管好处多多,深层合作还是面临着种种挑战。建立合作尤其是在具有竟争关系的组织间建立既能自给自足又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需要时间与非常的努力。

二 知识管理(KM)原则

知识管理系统是能将识别、管理、分享包括数据、制度、政策、规章以及内部员工未公诸于世的各种专长、经验等有序信息资产一体化的过程。本文中知识管理是用来促进创新与知识转化,改善服务过程以提升学习的策略体系。简言之,知识管理就是将原来关注信息获取转而注重有序知识环境的设计与建构,以增强学习共享。组织知识管理,不仅能建立复杂尖端的电子系统与技术,同时还能培育一种支持信息公开共享与再利用的社会事业性质的文化与渠道。下面的讨论着重在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知识管理资源及如何建构一种具社会机构性的全面的措施,以体现知识管理系统的组织性、文化性、技术性诸因素。

三 有序知识的价值

高等教育界无可争辩地认同使知识有序化的价值。且只有当我们能避免错误决策时,保存、保护、开发历史资源,战略计划文件、当今统计报告及评估报告才有意义。可以预见的学生注册人数增加、居民迁徙频繁等趋势让大学可以为当地社区人群发展职业计划、准备事业项目提供服务。佛大已承诺建立教育与经济行业的联系,以为佛罗里达中心地区的大学高等部门及研究生教育提供便利。

大学生从填报志愿到拿到文凭,始终是学校组织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他们无论在教室内还是校园外想在学术的海洋里邀游的时候,大学都能够通过提供高质量、有序化的网络资源给他们以帮助,以便他们能有效获取学术成果。奥兰多城外的社区里住着许多靠工作养家糊口的成人学生,他们为提升职业需要文凭。另外,非奥兰多城的学生需要与奥兰多城区学生共享同样的用户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根植于大学一贯的用户服务体系之中。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则能为远离校区的学生通过桌上的电脑从因特网上很方便地获取大学所提供的有关学术文化、技术情报等一切信息。当然,大学能承诺如此高质量的高校教育,有赖于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这种服务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四 信息获取、知识与学习型社会

当2l世纪的大学生要选择第二次受教育机会的时候他们会寻找网络。只要“咔嗒”敲几声键盘,利用雅虎搜索引擎,他们就会登陆到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网页上,做他们预期的“学生”了。通过“大学生注册办公室”,进人成教服务办公室,他们就会获取各种服务,最后得到所希望的学位。通过校网热线,申请学习的学生就可获取诸如财政资助、奖学金信息、健康状况表格,以及一份明晰的培训计划表格。这些项目都提供电话和网址。值得称道的是,校园网的设计者运用了大盆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和非常友好的界面在首页上提供用户学习、研究所斋要的各种学术信息、技术及文化。许多网页还提供教学人员的服片、个人资料,还可通过一些小贴士及指南,方便地链接到特定专业学习网页、主要专业方向的学位获取辅助网页、特定科研项目必备以及不同目的、面向不同读者群的系列学习计划及书目推荐。对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来讲,知识管理技术、大学及“学生学习辅助办公室”的各项学习计划已经为未来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共享大学信息资源、能够创造性地学习的个人化环境。

只有那些学会利用“学生学习辅助办公室”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的学生,才可以说是为自己准备好了通向专业学习与科研的知识管理环境。学生人学后.他们必然需要专业学习知识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学生可通过大学提供的在线课程搜索就可以获取所需专业的课程设计与讲授。在网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所学专业,搜素不同的课程网页。另外,佛大的网页设计者已装配了一种网上学习产品,这种产品的设计允许众多的用户共享海量信息,并在一种交互式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专长与不同的需要层次设计或限制自己的搜索。其中的课程搜索装盆还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网络状况(开或者是关)、学术水平以及不同的用户网址,提供内容不同的菜单。对于在特定地点搜索课程的学生,地址定义符也已被加值,因为网上搜索是有地址和文献格式限制的。网络帮助菜单对不熟悉的术语和搜索指令都有所界定。

对于没有经验的用户,校园网会通过电话或电子信箱提供安全可靠的检索途径。校园网指南列表会提供包括从各院系课程安排到虚拟校园信息众多内容的从A到Z依次排序的检索目录。并且,所有大学职工,尤其是网管中心、图书馆、院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技术与检索经验等方面的帮助,以协助他们完成学业。最近.学校已停止印发纸版的课程表,而是在有入学注册的地区安装个人电脑,提供便利的网上电子信息及专家辅助系统环境。当然,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组织好设备、网络、数据、链接,还需要充分调动、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专长,不断地创造、开发一切机会以提供一个广博的知识环境与强大的学习性社区。

五 用户如何查询受限的信息系统

用户查询受限的信息系统,是指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限定身份检索。如果身份不被认证,用户也可以从网上的“查询受限信息向导”获取帮助。在它提供的任务选择菜单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工,都拥有与知识管理系统中同样的检索通道,以实现从注册到开发票、财务报账、查询班级花名册以及管理学位审计报告诸多功能。在查询受限的信息系统中,最大的共享空间是面向学生,他们可从中获取财政补助信息、学校的评分等级及一般通用课程的学习。

另外,一个显著并反应迅速的网络空间是关乎包括课程表传递、注册、各种到期通知信息等大学主要信息的当前信息板块。当然,由于受限信息系统的性质所限,它不可能具有像知识管理系统及一些开放站点那样友好的界面。但有知识管理系统友好原则的支持,用户还是有大量的机会通过FAQ文件、链接站点介绍、通过“帮助”直接提交问题,来查找答案、共享信息。对学生来讲,查询受限系统很重要,因为学校不再用邮寄所交费用发票和学生学分。

这样,受限信息系统查询为所有学生学业进步所必需。最近,一种基子网络的通向所需信息的定向方法在佛大已进人设计与建构阶段。一旦实现,学生们则可方便地获取电子服务,指导老师则能为他们提供易于进人大学信息环境的信息获取途径。

六 图书馆信息资源

大学图书馆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检索通道。事实上,随着网上索引及全文数据库的出现,可以进入几乎世界上每一座图书馆或每一个站点,师生们常常被太多而不是太少的信息所困扰。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师生们需要的是网络期刊的全文文献,能下载就像在家里或办公室复印纸本文献一样。但往往许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是最好的信息。什么是获得有用信息的合法渠道什么是版权所有信息以及通过国际互联网上的商业网站如Google,Lycos,Yahoo检素,与查询仅限本校师生员工使用的学校拥有所用权的数据库有何不同。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一样到处都是,用户不仅要有能力识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还要有敏锐的信息识别技巧与能力,以辨别有参考价值期刊上的第一手资料与个人网页上偏激或不现实的只言片语的区别。

图书馆主页上的‘咨询图书馆员’‘网页,就提供大量的能检素上述信息的网址及链接途径。面向高级用户、新的研究人员.“咨询图书馆员”网页通过链接图书馆专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引文、文献主题检索以及图书、论文、数据库、在线期斑的查询途径。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保障了经信息专家测试过的一定范围信息资源的简洁、直观提供。图书馆员咨询热线非常方便,其即时对话方式能够满足用户对一般共性问题的最快速解答。可以说,“咨询图书馆员‘,网页能通过各种服务,利用各种明细指令为校内外的用户提供通向众多图书馆现实及虚拟文献资源的链接服务,包括网页的软件下载、身份认证信息获取、远程查询以及网上拨号查询服务。显然,“咨询图书馆员”网页为用户随时随地通向有序化知识信息环境打开了便之门。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8)

在知识经济浪潮下,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知识管理作为应运而生的新型管理模式,能通过系统地利用信息和专门技术,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VirtualEnterprise,HTVE)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具有从社会中获取必需的且本企业自身不具有的资源,以及便于同其他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和知识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等特点,这种组织形式能够陕速地响应市场机遇,减少相关开发工作量,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企业风险,未来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形态。 

一、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 

1.高技术虚拟企业特点 

高技术虚拟企业(High—techVitrualEnter-pirse,HTVE)是指一些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各类相互独立的高技术企业(或含有科研机构、大学和少数其他类型的企业、金融机构等等)为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对用户的优质服务,根据各自的核心能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采用虚拟组织模式而组成的虚拟企业。 

高技术虚拟企业是虚拟企业的一种特殊类型。除具备一般虚拟企业的特征(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团队合作;核心能力;并行工程;信息技术外),高技术虚拟企业还具有与其他虚拟企业不同的特点: 

(1)高技术特征。企业技术含量高,成员主要集中在上游技术创新企业,甚至研究机构和大学均可成为联盟中重要成员。研究成果也可以成为产品,此时的生产过程为研究过程,这时的虚拟企业为虚拟科研组织。 

(2)管理的重点为知识管理。管理的主要资源为知识和技术人员。企业间关系管理不仅是物流供应链管理,更重要的是知识供应链管理。 

(3)知识存量高且流量大。高技术虚拟企业还具有相对高的知识存量以及不断追求知识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相应的,高技术企业员工以高知识员工为主体,他们知识存量高并且学习能力强,通过一系列知识活动为企业创造财富。 

(4)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企业其核心能力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从知识存量与流量角度看,高技术企业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来实现知识(技术)的静态积累(知识储备和维持)和动态积累(知识创新),进而支撑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建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因此,高技术企业实质上就是知识高积累和快速创新兼具型企业。知识管理是高技术虚拟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必然的选择。 

(5)超前性。高技术虚拟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超前性,企业要预见和创造市场需求,就离不开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在高技术虚拟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高技术虚拟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形成一种知识联盟的核心能力。知识与信息资源是虚拟企业运营的根本要素之一,企业的中心目标是学习和创造知识使之在组织中低成本而高效地相互转化、溢出与释放,知识管理是虚拟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高技术虚拟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需要知识管理。高技术虚拟企业是企业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新型组织合作方式,企业与企业或者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会建立知识联盟来促进技术创新。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外部知识可以内部化,虚拟企业中的知识在转移和共享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

(2)高技术虚拟企业提高柔性需要知识管理,高技术虚拟企业需要能对外界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知识管理通过挖掘和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内容和专家技能,把创造的知识和外界的信息加以收集和综合,缩短查找信息的时间和避免重复性的劳动,获得对日常决策的帮助,以应对多变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敏捷性的需要。 

(3)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网络化组织需要知识管理企业在网络化组织上进行工作的环境要求。它不但需要自身的知识管理,而且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了解每个网络节点的知识技术条件,以保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网络上的通畅流转。 

(4)高技术虚拟企业间的合作沟通需要知识管理。虚拟企业是高度竞争和高度协同的对立统一体,它的组织边界是模糊的,其合作伙伴之问的高度协同必须以信息流和知识流的通畅为基础。 

二、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链模型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一般是指可以编码和度量的,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而后者一般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经验、诀窍、灵感等知识。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与工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知识在员工之间容易地传递,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容易转变,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高技术虚拟企业通常由若干企业临时组成,成员可以包括企业、团队、个人三个层次,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成员,各成员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它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团队合作关系,所以知识管理的过程更加复杂,不仅仅局限于高技术虚拟企业内部,还融合了成员企业内的知识管理。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知识链通常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知识产生价值的评价等环节,在这个知识链上,形成了一条知识流。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的对象就包括知识的顺畅流动,以及创造适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氛围,所以,知识链模型为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视角。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链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基于web的基础构建 

基于web的虚拟组织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为了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兀’技术,将具有开发、生产、经营某种新产品所需的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不同组织单元连接成一张网,形成结构扁平、交叉功能强的组织形式。各组织单元间彼此连接,富有柔性、机动性高,递阶层次少。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高新技术及其生产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知识更新速度较快。通过建立虚拟网络组织,调动工作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团队中的成员共同致力于组织的宗旨绩效目标,并且承担共同的责任。从而,各成员之间能够从过去的缺乏信任、知识垄断、相互竞争转变为密切合作、知识共享来完成工作目标,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高技术虚拟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它们作为“软资源”也是虚拟企业运营的重要基础。而且,虚拟企业知识仓库作为公共知识的存储地,对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提供了场所。虚拟企业成员从组织的内/外部知识源中获取各自的知识然后存于组织的知识库中,通过web技术进行转化和学习,供所有员工进行交流和共享,而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又归聚到知识源中,这个过程是循环的。 

2.知识管理流程 

本模型中知识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产生、知识内化、知识外化五个过程。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1)知识获取和选择:创新的基础就是前人积累的知识,组织或个人实现创新的第一步是要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系统最初收集到的只是蕴藏着丰富知识的信息资源,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挖掘。在高技术虚拟企业中,主要是利用一些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对获取的知识进行过滤和数据挖掘。其中主要搜索方法有人工智能和搜索器等,主要的数据挖掘方法有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和统计分析等。利用这些技术能够对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加以准确预测,并对一些不确定的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和分类,使其符合现实状况。最后将处理完毕的知识、信息以一定方式和规则通过知识门户的控制存储在知识中心。

(2)知识产生:企业中的知识、信息等很多来自于外部组织,不可能完全符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可以通过遗传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选择改造、融合,实现知识的重新开发与创新,创造出更加符合本企业发展的新知识。 

(3)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产生的知识最终在企业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知识的内化过程,指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上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主体的隐形知识,然后通过主体的创新活动而实现知识重用。知识的内化主要通过网上培训、知识地图、知识仓库和知识推送来实现。知识的外化过程,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主体的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并以文字、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使隐性知识得以保存、传播和重用;知识的外化是知识管理技术中的瓶颈,主要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知识结构图来实现和认同。 

3.战略融合 

从战略层面考虑,主要分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内的协调和控制三个部分。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知识联盟作为企业战略联盟的种范式,是从高技术企业拥有的、给其带来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这个角度来建构相互间缔结联盟的机理。通过知识联盟的方式,将数个企业有限的技术力量综合在一起,使各企业之间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之长,弥补各自之短,这是当今企业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联盟,在创造联盟基本上遵循着类似的模式,首先,评估伙伴潜能,要能创造出一个立足于现实、将来能实现的新联盟,联盟各方必须具备足够的为联盟作出贡献的潜能;其次,在描述联盟可能为各方带来的贡献时不能有所偏重,并且联盟要求各方必须承担作出改变和付出的成本;最后,创造可行途径,制定实现远景的步骤。各方对共享的远景达成共识之后,联盟制定出实际可行的步骤。 

模型强调了知识管理的价值创造过程,并强调了WEB的基础作用,突出了知识管理网络化构建的趋势,充分考虑了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等环境因素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既注重突出知识管理过程,也强调通过各种知识分析工具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对模型各个层次具体使用的技术饵决方案、知识管理主体和外部因素的集成考虑仍不够全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高技术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链运用策略 

1.基于web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高技术虚拟企业需要开发知识管理系统所必需的软、硬件设施,为知识获取与共享创造条件。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凭借一系列技术手段、制度安排及管理手段,基于WEB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一是需要开发出先进的知识库、数据库与模型库以及相应的库管理子系统;二是需要开发与建设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知识交互网络;三是要开发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使企业内部员工与用户都能及时、便捷地通过与计算机系统对话,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2.创建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拥有知识管理的机构,并使之成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的产生会触及高新企业本身组织结构的变化,只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具有弹性,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高技术虚拟组织内的知识管理要努力在企业中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从而形成全公司的知识管理。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或者至少任命知识管理管理者。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把每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这只有全体人员的参与,全体人员的重视才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对于高技术虚拟企业成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其竞争力的来源。知识是一种战略资产,对于高技术虚拟组织中的企业更是如此。 

3.高技术虚拟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任何组织而言,进行知识管理必须以建立开放的、愿意为组织贡献知识的文化为主。对于高技术虚拟组织中的企业成员来说,文化更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组织中的个体成员常常在空间上是分离的,面对面的交流比常规企业中要少,因此个体成员之间以及个体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这样一个弱文化的环境中,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阻力会更大。另外知识的转化常常是跨组织的,由于高技术虚拟组织中的信任关系的脆弱性,常使人们在交流知识时有所顾虑。因此,对于高技术虚拟组织来说,必须以文化为动力,加速知识的积累和转化。 

4.外部协同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9)

农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密切相连,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涉农企业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应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主体,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仅是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是涉农企业新技术形成、转化和应用的保障和途径。笔者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此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是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涉农企业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秘密等形式获得法定的专有权利,进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涉农企业的技术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密不可分,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涉农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1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农业的自然状态,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和经济的交互过程,与季节、气候、地域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受生态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大,地域性强;农业科研对象的生物性、研究环境的多样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推广大都要在室外进行,极易扩散和流失,农业科技成果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制约,属长期性研究,效益周期短,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可控性差,通用性强,保密性弱。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产生及推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的立项、研发和产出等环节全程控制,对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障碍、专利和技术壁垒提出预警,紧密跟踪农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能有效提高研发起点。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把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产权化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使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垄断利益成为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报酬扒制,刺激创新成果的产出。涉农企业动态跟踪知识产权在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等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管理组织、项目风险管理程序进行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降低和规避农业知识产权移转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 2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环节多,涵盖了从产出、供给到推广的全过程,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多,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不易协调的复杂关系。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是其知识产权效益的基础,离不开技术成果前沿参与者和应用的终端用户—农民。由于农民对新技术认知、掌握的局限性,同时,农业技术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及收益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会造成农业知识产权供求的矛盾,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收益率。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及时跟踪、预测市场信息,引导创新主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建立科研、生产、营销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与运行机制。同时,在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能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属,有效规范新技术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应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技术转移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形成一定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保持主体的创新动力。

1. 3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

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创新主体、技术信息、市场能力、资金支持、资源条件等一系列要素。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分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每万农业人口科研人员只有0. 65人,其中种植业占68%。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每年约10万人,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仅有1人。我国的农业投人有限,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情报交流不畅。“一家一户”的农业承包经营方式,加大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成果进人市场的成本。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察赋先天不足决定了涉农企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搭建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平台,综合分析、跟踪预测农业技术动态和市场走向,传播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技术创新情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便捷、准确、规范的全方位引导,在便捷、高效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知识产权产出、转化、应用和传播,从而加大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步伐。

2、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联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循环转化,是农业技术创新链的良险机制,把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运作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提高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涉农企业高效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并在经济系统中保持良好运行的必要前提。

2.1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新制度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两者都呈现出路线依赖性的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效益产生的利益激励机制促成了创新主体持续创新的热情,同时保障了技术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技术创新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新收人流的成本,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潜在利润,成为为知识产权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保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

2. 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是从技术构想到研究开发并获得实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既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又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化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因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融人农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呈现全方位、系统化的特征。

2. 2.1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筛选的导向作用。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及学科分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确定和前期技术成果的选择的复杂性。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发、委托研发;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以及部分国际技术市场的成果。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为涉农企业制定具体的研究开发计划,跟踪农业科技动态,利用专利文献检索等最新技术信息情报资源,分析现有技术产品情况及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劣势,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预测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动态,为企业确定选题,寻找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或者为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提供决策支持。

2. 2. 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研发的产权定位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不仅资金投人大,而且研发周期长,环节复杂,市场需求及收益预期难以把握。因此,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路径选择定位困难。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从项目确定、研发、试验到推广应用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专利权、新品种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在农业创新技术立项阶段,经过大量的信息搜集、材料归纳、市场分析、价值判断等可能形成对技术预测评估、行业竞争态势、市场赢利前景等研究报告。对于此类智力成果可以通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合作开发或委托研究的项目要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权属。在农业创新技术研发、试验阶段,对于非公开状态下的创新技术、配方、育种方法等,或具有较强创造性不易被仿制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作为技术秘密进行管理;对于公开状态下竞争对手多、易模仿的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及时申请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商品化阶段,市场需求量越大的创新成果被竞争对手跟踪仿制的可能性越大,此时企业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新品种权、著作权等多项知识产权使创新成果以产权化的形式进人市场,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联合保护和交叉保护。同时,利用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等方式加决扔IL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及产业化速度。

2.2.3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保障作用。农业创新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户,生产环境大多是露天,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保密性差,控制难。例如植物新品种产生后,大都需要在田间进行种植,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生产规模。由于持续时间长,露天作业接触人员多,种植技术容易掌握,这种特定的生产环节为技术秘密泄露提供了便利。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是其商品化、产权化的前提,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保护的前提。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适时跟踪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流向,把握技术扩散的市场动态,监控和防范各种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各种纠纷。

3、对策与建议

“运行机制是指一定制度安排下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结果就不同。”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包括2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后者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的创造,它注重把科技创新成果引人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市场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增长。涉农企业要以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杠杆,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充分运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1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私权,体现了从产权角度对人类智力成果创新的激励与保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符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要求,结合农业技术创新高风险的特点,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一方面,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农业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人能够通过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收回农业技术创造的成本,并获得必要的报酬;对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员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体现社会尊重、创新成就感的署名权、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规范涉农企业与技术创新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农业知识产权转移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识产权风险报酬基金,滚动发展,让技术要素提供者参与企业分配,建立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分配机制,使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效益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形成良吐的动力机制。

3. 2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篇(10)

一、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企业信息管理是指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生产等服务而进行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储存、交换、检索、利用、反馈等活动的总称,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则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多个方面。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

二、知识管理概述

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定义: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则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五、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要点

(1)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2)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3)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最后,企业的知识管理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实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建造企业信息系统定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让企业有一个更加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查菲,史蒂夫·伍德.企业信息管理:用信息系统改进绩效[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上一篇: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 下一篇: 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