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2 14:54:50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18-02

高一历史难教,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学生不知朝代歌,中国历史顺序颠倒;不会把公元前多少年换算成公历纪年;不知古代西周与希腊是奴隶社会;思维能力缺乏,读不懂题干,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成绩大起大落,情绪迷茫苦闷,对历史失去信心。不一而足,这些都是高一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

高一上半年,学生基本上是靠初中的积累进行学习,所以初中时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而历史在初中是个什么情况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初中,历史学科并未受重视。由于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所以在初中学校,虽开设历史课但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有些学校就不开设历史课或没有专业历史教师,由其他科教师兼任,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划书和抄题以备中考之用。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很难构建史实体系,更不用谈历史思维和历史基本概念的培养了。初中积累不够,高中难以为继,听得懂,背不过,做不会,失去兴趣,偏科在所难免,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难,教师授课难。

要想改变高一历史甚至是高中历史的困境,笔者认为最好先从初中改革,形成初中高中的整体教学观,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更好的衔接。

首先,初中教育部门要有整体观,改变观念,加强重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以及教育领导机构往往忽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理轻文”,把历史做为“副科”处理,尤其是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更助长了这种形势。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观念,重视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面对的是中考,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正可以利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基本思维训练,只有承认了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正视它的作用,减少功利色彩,才能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领导机构首先要做出改变,从制度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比如取消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实行闭卷,从根本上扭转初中的教学倾向。各初中学校也要增加历史学科课时,重视历史教学。

其次,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有整体观,强化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初中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历史的知识性内容被减弱,在高中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提起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学生一脸茫然,因为他们在初中就没学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河北省高中历史教材是人民版,其特点一是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人民版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知识详尽的基础上的,结果初中历史多有删减。特点二是专题化、专业化,人民版教材注重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这应该是建立在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前提下,结果初中历史只是划书,基本思维何谈培养。这两点也许是初高中历史最大的脱节。

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强调知识的传授,但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中,再结合各初中的实际授课情况,实际上初中历史既减少了思维培养也弱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强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加大历史的知识量,以量促质,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

最后,初中教师要有整体观。作为初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初中、中考,要有大历史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加强授课,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为学生在高中的提升搭建平台。

初中历史为通史框架,力图讲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考查基础知识,但实际情况是“老师教,学生听,考试翻书”。如此,学生连“被动记忆”都做不到,理解更谈不上。而高中历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被动记忆”肯定不行,“主动记忆”也只是前提,“思维理解”才是正道。从教学要求上看,初高中至少有两阶断层,高中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在三年内构建这三阶学习要求自然力不从心。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2)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初中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初中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初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这些历史知识难点会花费初中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可以直观地将初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初中学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和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发展地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而初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历史知识点的积累量相对不足,对于西方各国旧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资源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系统有效地开发网络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地展现给初中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它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科学利用开发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来帮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第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很多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量和对社会的认识、学习。第三,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历史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承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4)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涉及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采用具象思维,并且大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帮助学生深化初中历史学习。将多媒体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系列技术优势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在积极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实现有效创新,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多媒体技术本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将多媒体合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由于该课涉及战争背景、战争时间、战争过程、战争结果与影响等众多理论性知识,如果完全采用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不仅枯燥,也难以帮助学生深入完成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使用多媒体,将原本平面、枯燥的历史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也同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教学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5)

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了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甚至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图片编辑的软件,能够自己设计出精美的图片。这就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坚持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兴奋点。

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处于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还不够完善的阶段,对于一些感性的材料学生能够保持一定的兴趣,而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则会显得比较陌生。因此,如何把相对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集音频、视频、图片等于一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关注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 在当今世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不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学生是最有朝气的一代,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勇于并善于接受新鲜事物。通过多媒体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使他们通过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学习新的知识,实现长远发展。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急需多媒体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来解决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情怀和爱国热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使用的教学手段则不能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比如有的教师在导课的过程中还是使用传统的“单纯讲授”式的导入,枯燥乏味,导致在课堂之初就没有活力,以后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部分教师不能接受多媒体这一新鲜的事物,把多媒体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现象。这就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地实现课堂互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2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

从思想上认识了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具体使用多媒体来为课堂教学服务。具体来说,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媒体能够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回到原有的、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去,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史实,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再现”历史,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讲,通过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有这么几种方法:播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历史题材电影,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播放背景音乐,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的展示,使学生能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历史,强化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突破课堂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针对历史这一比较抽象的学科而言,由于其发生的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特点,造成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则能有效实现这一突破。比如在讲授“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笔者针对“西周分封制”这一教学重难点,采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西周等级示意图”并配有相关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一目了然,通过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快速有效地了解了教学内容,也更好地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多媒体的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在进行历史课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历史知识的零散、“杂乱无章”的状况,如果还依靠传统的教师讲解或者笔记的形式,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丢失,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很难实现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避免学生的繁杂劳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确看待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为历史教学服务,实现有效课堂甚至是高效课堂。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教学的发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万不能脱离这一目标。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对这一问题的不重视,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往往超过本节课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整节课下来都是在观看幻灯片,在欣赏教师所准备的资料,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达不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过多地看重于课件本身的质量,如一张照片的好坏、背景是否优美、使用大量的音乐等,这些脱离实际教学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没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课堂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展示。然而学生的展示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成为“旁观者”,恰恰相反,教师扮演着“主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临时生成的各种问题,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要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总结,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历史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琼.初中历史与多媒体教学[J].新课程,2013(9):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71-02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教育现代化及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资源是指存在于网络上的、能够促进教学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总和。具体到初中历史学科,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网络资源主要是指关于历史的某些资料,这些资料主要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存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的各类资源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教育教学水平,网络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量网络资源的存在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文献,使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了解他们所要研究的内容的相关资料,占有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2 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有效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环境,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导入 良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的导入主要以教师的提问、口述历史史实等方式进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课时,以陈胜、吴广起义的影视资料作为导入的资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视频进行认真观看,并在观看过程中不断翻看教材了解相关资料,接下来的教学过程顺利成章。在学生观看完视频以后,笔者提出问题:在秦朝末年,为什么会发生陈胜、吴广起义?除了这一起义还有没有别的起义?这些起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不自觉地去探究相关知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能够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通过大量的历史现实去探究历史真相,去发现隐藏在历史事实背后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历史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因此,学好历史学科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总结能力,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分析归纳中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能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而对历史知识理性上的认识往往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些重难点知识成为实现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历史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如讲授“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这一课,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其中一条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出示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介绍当时美国股市、消费市场等大萧条的情境,并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形。学生在对感性材料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观察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历史思维,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判断的逻辑方法。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除了广大教师的教学以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材料,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材料中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同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在历史的研究过程中采用假设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题目要求,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分析各种材料以后假设出一种历史发展的可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3 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充分认识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把网络资源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地位,正确处理网络资源与教材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

一方面,在具体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处理好教材与网络资源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严格依照教材进行,按时按量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初中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用网络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网络资源与教师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分析网络上的各种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实现对网络资源客观的分析,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持久内驱力。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玉玲.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7)

初中历史博古论今,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到近现代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最精彩的各个篇章。其中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荣辱、兴衰等。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操的重要课程。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长了学生智慧,使青少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促进青少年的成才和德智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克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要教好初中历史,首先要对这些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1.课前问题分析。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前准备不充分是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效果不佳的重点问题之一。首先,大部分教师备课过于依赖教学参考,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冗繁的知识点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呆滞,课堂失去教师的个性,完全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结果是老师爱讲什么讲什么,学生爱做什么做什么,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成了毫不相干的人。其次,教学内容缺少内涵,往往讲的是一些历史的表象问题,就知识点讲知识,使知识点显得枯燥、干涩。

2.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整堂课老师讲得大汗淋漓,自我陶醉其中。学生呢?有一部分在学数学、英语等,有一部分睡觉,有一部分讲话,有一部分呆呆地望着老师等等千姿百态,学生听讲、听懂得很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唱主角,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动摇,学生的学习太过被动。其次,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深入。即使对待课堂提问也很少有思考的主动性,一些学生随口乱答,一些学生无辜地望着老师,等待老师的回答。这种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很累,学生的学习却得不到进步。

3.课后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课很少留作业,即使有作业也尽可能当堂完成。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一些偏见,课堂作业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完成,预留的作业回家后由于主科作业以及思想上的不重视,很少能圆满完成。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于长期的积累,初中历史的学习效果绝不是一些练习题就能提高的,也不是课堂听听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课后没有积累和巩固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初中历史课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较少,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习上的一些偏激认识难以纠正,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造成初中历史课堂现状的因素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创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首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再强调创新,可实践却停留于表面,其实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教育方式。要不就是创新过度,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失去老师的导航,课堂一片混乱,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难获得中心的知识能力。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历史知识面太窄。一方面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灵活多变,自己的能力难以完全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能力不足导致了教师备课的不充足,课堂知识拓展有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抓住问题核心,有目的性地一一解决,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最佳途径。

1.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

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不断丰富培训“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培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

2.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

首先,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3.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件轻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

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对备课内容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学中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8)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9)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求同存异、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9-01

在新课改的进行发展下,教育界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另外,初中历史阶段的学生历史观和知识体系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具有固定思维的成人来讲,初中生的思维空间较为活跃,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因此,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角度上看,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

1.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情和景的展现,情境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情景来展示一定的境界和意境。历史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本、历史博物馆等深刻蕴含情境的内容,在生动语言的叙述、真实可感实物的触摸下,主观创建的一种具有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

2.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和意义

2.1 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近几年,历史学习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初中历史作为和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逐渐关注的背景下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改革发展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课业紧张,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语数外,没有过多时间充分学习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庞大,很多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较差,无法实现历史知识和生活情境的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上存在困难。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实现对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2 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意义

2.2.1 知识经济时展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被重新确立,教育发展的目的变成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加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2.2.2 新课程改革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对知识的获得,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情感的熏陶,实现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3.初中历史课堂情节教学的具体策略

3.1 创建生动逼真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初中历史知识讲授时,要尽可能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情境进行再现,从而在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同时,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历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这种情境拉近的方式能够逐渐将其更好地代入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货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人们为什么将钱称作孔方兄,称贪财的人是钻进钱眼中呢?"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出示圆形的铜币,向学生具体讲解铜币的源流。再比如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历史书本上的农耕图,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在古今对比中发现生活的相似之处,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

3.2 利用游戏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讲,通过游戏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打开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结。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添入适当的游戏环节,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并结合具体的背景对不同历史背景的历史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游戏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情冷暖。

3.3 积极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重难点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是对过去进行总结思考的学科,学习的目的是知史而明智,有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所学习的很多历史知识理解不够,不能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加强基础薄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比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设我们面前有四种人,分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法国的大资产阶级、法国普通人民和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之后向学生提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纷纷讨论回答之后,教师指出这种不同的态度正是体现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将复杂的历史问题变得简单化,加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由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上升。

3.4 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问题情境。随着科技的发挥在那以及网络的普及,多媒体被引入了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促进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能够将声音、画面等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历史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减少 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陌生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的视频,利用特色的炮火声和视频中的的灰色人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同时,加强对鸦片战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深刻体验都政府的无能以及英国殖民侵略者的侵略,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总结: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融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秀云.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2] 朱秋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 成功(教育),2013,22:209.

[3] 建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42.

上一篇: 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 下一篇: 科研市场调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