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3 00:53:17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篇(1)

主管单位:山西教育报刊社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720

国内刊号:14-1016/G4

邮发代号:22-44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百期刊

社科双效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篇(2)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与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学篇(3)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一)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图书

儿童文学读物类型多样,不同的儿童文学读物内容和风格都不一样。教师在明确这一点后,应更加注重分析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儿童文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展示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图书。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图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让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兴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先深入讲解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然后延伸到课外儿童文学书,并带领学生详细分析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儿童文学作品的寓意、风格,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并深入解读它们,可以引导学生爱上儿童文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深入讲解儿童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教学篇(4)

一、引言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重点的组成部分,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与句子。为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快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探讨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词语教学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时把词语教学当做独立的教学环节,使词语的讲解与具体的语境相互脱离,对学生理解课文不利。因此,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理解词语,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对于词语“蓬蓬勃勃”,学生理解困难。解释词语应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全文,“蓬蓬勃勃”是形容樟树的长势茂盛、并且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观看窗外的树木,进而对树叶的多、密、绿等进行描绘,结合实际进行词语教学,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词语,再回归课文,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樟树强大的生命力[2]。

2.词语的教学方法不利

小学词语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以抄词语或者是查词典等方式开展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被动、单一,学生也容易产生消极、枯燥的情绪。还有部分老师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抄写、背读与默写教学参考书中有关词语的解释,过于强调机械式的记忆而忽视理解记忆;学生接受知识被动,没有体验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挫伤学习积极性,对语文的学习能力与素养提高产生影响。

三、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对策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理解

老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词语的学习,并且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有效、合理的引导,方便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当中更好地理解与体会。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小学语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当母亲在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时,“我”抱着母亲,从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感受到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对于文章中的词语:“力大无穷”、“愧疚”、“突发奇想”、“翻山越岭”等,可以采用查词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字面的意思,进而结合文章的主题与思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为母亲抚养孩子的不易与辛酸,在朗读词语之时,重点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思路理顺,让学生读懂文章、边读边想,更好地理解亲情、理解母爱,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3]。

2.采用朗读的方法进行词语的理解

进行朗读文章之时,还应该结合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使用平静或者是失望、沉郁等基调进行阅读,朗读的快慢更有利于理解词语。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重视引导学生的朗读,并通过此方法促进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易于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望月》诗中,形容月亮时,可用皎洁无暇,通过描写月光的明亮美,更好地感受课文中小外甥的机灵、聪明与活泼的童真天性,可通过文字变换、解释、多次朗读等多种方式,对词语等进行理解。例如,在理解词语“晶莹闪烁”时,可说是对月亮的光亮、透明的特点进行描绘的,可告诉学生“隐隐约约”是在东西比较模糊、看起来也不清楚时使用;词语“绘声绘色”可以是形容某事物叙述很真实,描写得很生动、逼真的状态等。最后增加朗读的次数,让学生融入文章,更深地体会月亮的祥和、美丽,更好地理解词语。

3.用情感基调的铺垫进行词语教学的理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当中,内容、题材较为丰富,不同的文章中不论从审美还是从感情基调等角度而言,均有其比较特别的情韵,例如文章《第一次抱母亲》,体现的是温暖的、感人的思想;《二泉映月》体现的是深沉、低婉的感情。因此,运用合适的词语可以将文章的感情基调更好地衬托出来,同时,感情基调也能对词语的正确运用进行体现,例如文章《二泉映月》之中的部分词语如月光照水、静影沉璧和月光如银等词语的使用,表意是形容月色的,但在文章中这些词语不仅描绘月色,更体现了文章人物的不同心境。俗话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文章人物的亲身经历结合,通过月色体现人物忧愁、饱经风霜、忧伤孤独的特征,从而通过文章的基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词语。

4.文本解读促进词语教学的理解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词语的设计安排,也是教师在对文本的总结、结合小学生总体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内容,还深刻地理解、记忆词语,更快地学以致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蝗螂捕蝉》(六年级上册)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词语,例如自由自在、悠闲;固执、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与劝阻、蝗螂捕蝉和念头、恍然大悟等,充分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事物、人物进行联想,通过词语对故事进行自我概括并陈述出来。由此,学生对词语、对文章内容就更能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应将词汇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形式相互联系,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训练。此外,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将复杂的词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示出来,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其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篇(5)

二、保证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他们的知识量和语言储备量都远远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甚至不能清楚的表达,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认识的汉字较少在理解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这也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并且要求老师积极开动脑筋解决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老师可以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片具有易于理解和形象的特点,即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但是凭借图片也能在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经过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将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解“瀑布”这一词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肯定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这样陌生的词汇教师就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逐个解释。相信对于这样新奇的东西,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被激发学习兴趣的。

三、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9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23

语文中的“语”是指语言,“语言”是指“口语”;“文”是指文字,“文字”是指“书面语”。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的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文字”轻“语言”这一问题一直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恰当而精炼的语言展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给学生良好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教学。

一、运用好口语化语言

教学语言重在传递信息,重在交流沟通,因此口语化的语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总是出口成章,书生气十足,就会给师生之间的沟通带来障碍。这是因为小学生虽然有着丰富的口语交流经验,但很多的书面词汇他们并不理解,所以教师在跟小学生交流之时,就要注意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根据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与他们展开交流。另外,教师在讲课时还要注意根据教学进度,适度向学生展现一些书面词汇,促进他们对这些词汇的理解,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多向学生解释一些词的意思,尤其是学生主动询问是什么意思或表现出非常不理解的状态的时候,一般来说,经过口语化的解释,原来不明白的词汇也就容易理解了。而在平时的沟通中,自然的交流即可,尽量使双方都感觉放松和自然。

二、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语言训练

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语言的熏陶之外,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语言训练,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训练只有在学生自主、自愿、自发的情况下,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那么,怎么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语言训练呢?首先,激发学生对语言训练过程的兴趣,也就是让语言训练的过程有趣。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咏古诗、讲故事、做游戏等训练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备课,给学生安排一些能够让他们沉浸其中,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语言运用的自信。其次,有意鼓励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强,常常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光,鼓励以读促思,是语言训练的途径之一。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进行主动学习,大胆去创新,去质疑,去发问。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没有任何压力地去思考和发现;打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产生一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心,敢问、善问,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问题,若解决不了,教师再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领学生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通过幽默化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

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当然,幽默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加积淀,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所以,教师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学习其中的幽默智慧之道,在生活中有意加以训练,慢慢就会有显著的提升。当然也不要刻意强求幽默。在教学中,学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需要教师给予纠正,但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不会感觉到尴尬,同时又能发挥纠错的效果,让学生以后不会再犯。这种时候便是教师发挥幽默语言的时刻。比如,初学标点符号的学生总是无法自如运用,出现各种问题。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学生写的一段文字忘记了标上标点符号,该教师特意拿出来范读。在范读时,老师故意表现出自己被憋得无法呼吸的痛苦状。学生见状哄然大笑,但很快便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当然,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不可滥用幽默讽刺学生,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通过范读促进语言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所以范读是有必要的。在范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跟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这种美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提升语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篇(7)

我认为想象是一个有效途径,也许有老师会认不想象不见得真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你不防试试我用过的方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激发想象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机会,引导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我所教学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来讲,虽然我们是城市小学,有现代教学条件,但是有些山区或者农村的地方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所以,我总是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由此可见,想象也能让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就能让课堂变成一个快乐的海洋。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走向社会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一书写道)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南湖美景,侯方域旧居,八关斋……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居委会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篇(8)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 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 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 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 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

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 语言的独到功夫。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 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 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 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小学语文教学篇(9)

二、探究的依据和意义

1.教学的依据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成语的学习。在第一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课题探究的意义

不管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面,成语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成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都遇到了问题,只能让学生强记成语。而这样会影响教师对成语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本文联系教学实际,对成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要求。

3.成语教学的方法

(1)朗读成语,把握韵律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对于成语的朗读,只需要咬准字音,感情平淡就行了。其实不然,朗读成语也是需要有感情的,这样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含义。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练习3》的“语串”中,学生读到“一泻千里、雷霆万钧、汹涌澎湃”等成语时,声音洪亮、情感高亢;读到“波光粼粼”时,声音很轻柔;读到“水中捞月、海底捞针”时,则表现出很无奈的感情,觉得一切都是幻影。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成语,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记住成语,还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成语的时候,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语气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2)生动传授成语的意义

每个单元的“熟记成语”都有一定的意境,如果将成语串起来连成一起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想象,又可以让他们自主的感受到成语的魅力。

以十一册《练习7》的“语串”为例,将“博闻强记、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等成语串在一起就是司马迁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介绍司马迁的故事和事迹,让学生联系故事去理解成语的意境。例如学生听到司马迁为了替将军进谏,蒙受不白之冤,从而入狱,就可以体会到“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等成语的意义,下面的成语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生动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3)联系生活,感受成语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成语,这样得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看到“春暖花开”,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春天里,阳光灿烂,花朵开得很鲜艳,从心理上就能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又例如,孩子看到小学语文第五册中“山崩地裂”的成语,会联想到地震时候,山和地都裂开了。还有第六册中“飘飘欲仙”就会让学生有飞的感觉。

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和物来学习成语,感受成语的含义,从而能够很好地学习成语并合理地运用成语。

(4)很好地运用成语

在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后,学生应该要学会运用成语,将成语变为自己的语言资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运用自如。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生活,让成语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使学生可以分辨出成语运用是否合理。

例如,在教学中出现了“耿耿于怀”“安步当车”“颐指气使”“不足为训”等成语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后,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可以提出这样几个句子“母亲病危,你都没顾得上回家,说明你把耿耿于怀的石油事业当作高于一切的事情了。”“当时暴雨如注,汽车已经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小时才赶到大坝。”“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才酿成了8.火。”这四个句子中只有一个是使用正确的,但是句子都是选自学生的生活中的,所以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句子含义,从而辨别对错。

教师在成语教学中,应该利用生活,选择有利的材料,让成语在不同的生活语境中出现,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语的不同含义,感受到成语的生命力。

小学语文教学篇(10)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不知不觉已经有十年了,它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从观念和意识上有了极大的转变,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全体;重视教材解读,尊重文本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但是走进课堂,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教学行为上也浮现出一些问题令人困惑。课堂教学变热闹了,但重形式的多而重实效的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了,但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少了;学生学语文的渠道增多了,视野开阔,信息量大了,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却越来越被忽视了……我想,这个矛盾不仅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弄明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涵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寻找到阅读教学的平衡点。

1 读写结合,训练平衡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等。为改变“读写分离”的局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很多老师提出要将练笔挤进阅读教学,体现“读写结合”。怎么理解“读写结合”中的“结合”呢?我认为不能单纯理解为阅读课上有“写”的练习就叫“读写结合”。真正的读写结合应该是阅读与写作训练的一体化,是阅读能力训练与习作能力训练的一种平衡。

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活动。作为阅读教学,肯定要把文本“怎么写”的问题,放在一个至为重要的位置来加以对待。因为语文学习中,如果抽空了“言语形式”去教学,语文课就不能成其为语文课了。而写作之前的心理准备、材料准备、情感激发,都需要获得适当读的指导,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搭好脚手架,把文本理解、语言训练、口语交际、写作指导等环节用老师最为擅长的手段、学生最容易消化的方法揉合在一起。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在《鸟的天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以榕树(或鸟儿)的身份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融入课文,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要逐步训练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更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从感性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形成中心,从而为今后脱离范本,自我表达形成知性的判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望月》一文时,把文本解读成三大板块――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从内容上分解成三大块后,王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出写法特色的不同――“江中月”有散文的味道,“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同时,在品写法的时候,王老师利用作者赵丽宏的原话,再次提炼出读法――“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立足“阅读本位”。第二课时,王老师立足“写法本位”,主要引领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让生明白“江中月”部分作者按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写;先写景又写事,景物交融。其间,王老师还拓展了朱自清、贾平凹、斯妤的写月片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写自己心中的月,读写结合,把学生带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2 顺学而导,习得平衡

当前一些教师误解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整堂课学生信马由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把课堂时间,课堂主体全交给了学生,却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是获得了学习的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教师的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增加灵活度,要在自主和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点。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导”的功用在于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由学习知识到发展能力顺利过渡。所以,当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时,教师的“铺路搭桥”就成了顺学而导的关键。

3 适度拓展,课内外平衡

上一篇: 市场营销认识论文 下一篇: 工作业绩总结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