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素质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6 08:34:45

互联网素质教育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11-01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受着时代的洗礼,变化着新的形式。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高等学校中,此项战略也成为构建"互联网+"校园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和进行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新方向。

1.“互联网+”校园与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念建构

自21世纪以来,智慧校园成为教育发展的高级形式。2015年3月5日总理提出"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互联网+"顾名思义,指的是互联网化,是对信息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新的称谓。"互联网+"带来的是数据的共享、联接,并且通过建立联接产生互动、反馈,出现前所未有的融合、创新。因此,"互联网+"校园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成为智慧校园发展的高级阶段。"互联网+"校园以校园根本职责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介入互联网管理,以互联网为基础,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习与科研氛围,真正达到与传统校园教学形式、管理模式相互融合,但又更胜一筹的效果。首先,"互联网+"校园以数据为核心,真正做到数字信息化,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在"互联网+"校园中生成个人数据,形成信息化管理。其次,"互联网+"校园以大数据为平台,为"互联网+"扩展数据存储空间,同时提供云计算功能,拓展和延伸互联网与大数据之间的渠道。最后,这些信息将及时传送至各种终端,包括电脑、移动手机终端和各种APP终端,使教师、学生在各自终端都能够得到自己需要信息,真正实现大数据、互联网和各类终端的三位一体化联接和融合。这种"互联网+"校园模式一旦形成,数据和信息不再仅仅以网络形式联接,而是在云端自由交换,打破传统边界,使教育资源在云端共享。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公民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缺乏、公共道德意识淡薄等,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公民道德素质,我行我素。还有部分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毫不参与,价值取向极端功利性。这种种情况都表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公民素质的培养还任重道远。借助"互联网+"校园这一理念,利用"互联网+"校园平台,对改变传统公民素质教育方式,创新公民素质教育成果大有裨益。

2.“互联网+”校园理念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对策思考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互联网+"校园是新的发展趋势,它与公民素质教育的融合也是势不可挡。因此,积极探索"互联网+"校园理念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创新对策,是当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2.1 加强“互联网+”校园建设,构建优势平台。在建设"互联网+"校园的过程中,必须要把高校互联网平台建设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的阵地,配合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工作。高校要建立统一有序的大学校园网,使其覆盖校园的每一个地方,为大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开展奠定硬件基础。具体而言,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互联网+"校园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且公民素质高尚的网络科技人才,确保其管理之下的校园云平台是弘扬正能量且互动和谐、信息安全的优势平台。其次,要以"互联网+"校园为载体,创建公民素质教育主体网站,弘扬社会主旋律,宣扬优秀人物事迹,为大学生营造充满民族精神和人文气氛的网络环境。再次,学校要积极关注网络动态,对网络舆论敏感捕捉。一旦出现负面舆论,要及时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言论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最后,利用好"互联网+"校园平台,设置BBS论坛、电子聊天室和电子信箱等交流网站,与大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了解学生心理和动态,解答学生疑惑和困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公民素养。

2.2 整合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推进网络教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需要开设相关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利用"互联网+"校园这一优势平台,深入推进网络教育。首先可以借鉴国外在线教育模式,开设公民素质教育网络在线课程,如慕课、微课等,并在云端共享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流动、校际共享。改革传统素质教育方式,与线上课程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育,达到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相辅相成的效果。其次,悉心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体现时代特点。同时授课教师要配合动画技术,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以往理论灌输的方式,通过生动的社会实例来讲述公民素质,取代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形式。最后,对于现有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要进行整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立形式各异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并渗透到高校专业课程教育之中,例如,法律专业可设置法律修养等专门课程,理工科专业渗透人文精神和公民精神,丰富公民素质教育内容。

2.3 优化公民素质教育环境,激发学生潜能。大学生公民素质培养是当务之急,但公民素质的培养单靠互联网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其他各界力量。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课堂教育所不能及的,因此,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渠道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首先,社会要配合学校,净化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和谐正义的网络环境。这需要网络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职业操守,严守道德底线,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制止网上不文明现象。其次,家庭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做好表率,展现合格公民的素养,并做好监督工作,对孩子的言行做出及时、正确的指引。再次,学校作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要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潮,形成纪律严明、民主和谐的校风,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形课程作用,让学生自觉感染公民素质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其自身潜能,树立大学生公民素质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024-03

1 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随后“互联网+”概念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如何依靠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技术、环境优势,与时俱进、有效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是摆在高校图书馆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2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影响

2.1 丰富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层层推进、逐渐加强和完善的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和知识的获取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获取和交流信息,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与乐趣。因此,传统的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体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信息夙愿。面对新时代的冲击,高校图书馆除了变革创新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还应该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课程体系。

2.2 革新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4G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的阅读模式更多的是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随心所欲地即时在线浏览,具有很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和“浅阅读”特色,这种阅读方式已是大势所趋。在纷繁冗杂的信息环境下,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高效利用,是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革新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以便充分挖掘读者的信息潜能。

2.3 读者行为变化显著

“互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的易获取性、网络的便捷使用让大部分读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可有可无,自己需要任何信息都可以自主通过网络获取。同时,现在的大学生读者大都是90后,他们基本上都是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也很乐观。

2.4 提升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水平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图书馆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借还工作,应努力贴近读者对信息获取方式和获取内容的多元化要求,加大对数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构建“移动图书馆”,让读者能随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共享“移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环境复杂多变,读者在便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被许多无关、非法的信息所干扰。图书馆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水平,成为学生读者的信息导航员,帮助他们识别有效信息,抵御和摒弃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侵袭,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3.1 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法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宣传说教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激发学生搜索信息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自由地畅游于信息的海洋中。在这个人人都有一部甚至多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图书馆网站、咨询QQ群、贴吧、移动图书馆等新兴媒介进行推广造势,把图书馆最新的动态信息、资源信息推送给读者,及时与广大读者分享,同时通过这些新兴媒介实现与读者的实时交流与互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读者协会、志愿者等载体进行宣传和推介,同龄人之间互相分享、传授技能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图书馆通过以上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信息素质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信息素质教育。

3.2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3)

互联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那么笔者就谈谈传统课堂下笔者的一些感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笔者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授课时常常有一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出彩,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收获自己知识,收获快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程在开设和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尴尬的境地,笔者就谈谈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情况。首先,部分学校从领导到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音乐课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也不参加中考,平时也不组织考试评比,即使开课也是因为相关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唯文化课为主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在很多教师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笔者曾经做个一个小的调查,在一些乡村学校,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一是不能开足音乐课,笔者甚至发现一些乡村学校,音乐教师或者美术教师已经转行教一些文化课,这实在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误解。其次,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音乐课也不是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音乐课有什么用呢?学生不可能当歌唱家或者音乐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五音不全”,根本就“不配”上音乐课,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学文化课。一些学生也找各种借口逃避上音乐课,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写作业,这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而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早把作业写完,好回家多玩一会手机。第三,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除了上文提到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教室之外,一部分学校在音乐器材的配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音乐教室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检查而设置的,教室和桌子是有了,但是专业的器材却几乎没有,音乐教师上课,只能讲授唱歌的一些技巧,进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器材训练就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自带器材,导致一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哪些有效的基本策略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兴趣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一门基本的技能。现在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孩子报某一个兴趣班,进行长期系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古筝班、舞蹈班等长期需要跟学的兴趣班,尤其是钢琴班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孩子自小学习钢琴,除了添置乐器,还有不断考级,并且需要上课,连续多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笔者发现,练习了某种乐器,或者学习了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掌握了一项技能,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都可以展露才华,让自己的技能有了展示的机会,使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发现,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能力获得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与众不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亲和力,也更加受到同学的欢迎。而这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音乐课程的开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课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训练,专业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掌握多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音乐课程的开始的意义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音乐课程终归还是一项技能,所谓的技能,不一定是学生用于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之余,进行的适当放松与娱乐。我们说“歌以咏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歌曲,不都是抒发情怀的吗?歌曲可以让我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排解压力。其次,音乐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一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助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是比较喜欢音乐的,或者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事音乐行业。而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一部分学校还有“音乐特长生”这样一种高考模式,给了爱好音乐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通过初中音乐的入门教育,一部分学生激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播放着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这些歌曲总有一些直击人内心的东西,尤其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内容,更是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发展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是没有时间学习音乐的,但是到家以后就有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抖音等平台给学生录制一些音乐技巧,甚至也可以开一些直播课程,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发掘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以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爱国歌曲的播放和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爱国歌曲有很多,笔者针对初中生还是会推荐一些相对通俗的,一方面旋律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比如爱国歌曲:《十送红军》《映山红》《东方红》《龙的传人》《东方之珠》《中国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借助音乐课程,给学生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学生可能才会理解歌曲,爱上某一首歌曲。比如网上有人一直在讨论,陈奕迅的歌曲《十年》里的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这里面说的“那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也可能会激发学生都歌曲背后故事的探索等等。我们那个时代,或者我们长辈那个时代,曾经哼唱过《一分钱》,说的是一个朋友拾到钱之后,上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歌曲中的小朋友除了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是不是也具备法治精神呢?如果“拾金昧了”,不仅有违道德,其实也是违法行为。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财物,如果拾到据为己有,同样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笔者认为,因为不单单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成为合格的公民。除了传统的音乐资源,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掘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借助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音乐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果仅仅是音乐这一种方式,就失去了更大的魅力。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或者乡土历史的素材,笔者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因为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赋予之以一种新的生命力。网络的便捷给了弘扬传统文化新的契机。笔者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有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主播,笔者认为这些主播也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上音乐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给一些喜爱音乐,在学校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兴趣拓展的学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的海量资源,也给了学生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网络有很多自发的音乐人,提供了很多优质的音乐资源,而且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普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现成的自学资源,这样又给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而很多主播的课程都非常的系统和专业,也让学生节省了很多学费,并且通过自学之后,就能够发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某项音乐项目,如果不热爱,也没有过多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也要善于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都获得相应提高,并且不要出现“玩物丧志”的情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年04期

[2]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年04期

[3]张小雪;初中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1期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4)

(1)互联网创新创业成本相对较低。互联网创新创业与实体店创业项目相比成本较低,在店铺租赁、装修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成本降低,互联网创业只需将电脑联网操作就可以进行办公,在人力资源投资以及办公设备方面都节省了开支。由于成本较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

(2)互联网创新创业门槛较低。互联网创新创业对创业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以及基础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较低,可以通过培训或自己摸索来掌握经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受原有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技能储备等方面的限制,与其他创业项目相比具有门槛低的优势。

(3)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风险较小。由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具备成本低、门槛低的优势,与其他实体创业的项目相比风险低,在创业过程中即使出现失败或者亏损的情况,其损失也相对较小。可以把它当成一次锻炼的机会,总结不足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次创业。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优势

数据显示,2015年双11狂欢节成交额为912亿人民币。目前,淘宝网登记的个人创业店铺已经超600万家,其中有一部分为高校毕业生开设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一群体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渐壮大。

(1)充分利用互联网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对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走向相对敏感,有魄力去尝试。虽然资金积累、经营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碍,但他们善于利用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为创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2)与互联网融合程度高。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都属于90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从网购、信息浏览、网站的资源培训以及各种社交活动都与互联网相关。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在对互联网的了解、操作以及学习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对新事物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成为他们进行互联网创业的主要优势。

(3)有利的电商发展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个网站及网购平台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商机。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它们在发展自身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也为更多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网站推广及分享类的培训课程为初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业经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的环境优势。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意识提高、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

(1)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创业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大学的学习中,让他们清楚自主创业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尤其是对具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需要的课程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2)促进互联网创业意识的提高。在教育培养的初期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将先进的互联网创业思想和创业的理念渗透到课程中,给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对于一些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来说,提高创业意识、坚定创业信念也是帮助其成功的重要环节。高校在这一方面需要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5)

[DOI]10.13939/ki.zgsc.2016.32.157

1 问题的提出

在2015年11月3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继“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科技”等发展模式的开启,“互联网+教育”也孕育而生。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各领域人才重要的培养途径,如何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环境下创新培养方式、完善培养方法,更加全面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近年来,我国理工类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却忽视了学生最为基础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创造能力。如何提高理工类大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2 理工类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遇到的挑战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授,使之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眼界的教育。[1]它强调的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内在涵养和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理工类大学普遍较为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研究,从而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普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类大学的发展中遇到严峻的挑战。

2.1 文理分科的中学培养模式的误导

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施行的培养模式依然是文科、理科分开教学,相对应的高考制度虽然部分省、市开始高考制度改革,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侧重文科或理科的心理倾向。对于理科生而言,他们既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也缺乏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兴趣。学生的主观排斥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另外,在经历了高考这个高强度的压力之后,大学生都渴望有个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要求,失去了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动力。

2.2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的驱使

教育在源源不断地为市场发展输送人才,然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给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本身的实用性和追求短期利益的特征扭曲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忽略了人才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使得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功利化和实用化。[2]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学校更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就业率而不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塑造,学生则更关注的是能否找到工作而并不在意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长此以往,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排斥,也必将阻碍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和普及。

2.3 互联网时代的弊端影响

互联网将世界带入信息时代,能够帮助学生更便捷地享受到最优质的学习资源。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时代同样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的普及让青年人成了“低头族”;网络游戏的风靡也使得更多的学生成了“宅男宅女”;淘宝、天猫、京东等网上商城带来的新的购物方式也催生了“剁手党”的出现……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能否让学生打破以往对于互联网的过分依赖,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是高校普及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面对的挑战。

3 理工类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缺失

3.1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就业率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提高就业率也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为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初衷。理工类大学通常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但是过于重视学生“硬实力”的塑造,而轻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软实力”的培养同样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

3.2 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由于在理工类大学中,文科专业并不占优势,加上人文教育方面的教师流失等因素,课程设置中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不健全。在理工类专业中,大部分高校人文课程课时数不足10%,这一比例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主要包括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三个类别。而必修的人文知识却只有外语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死板。并且,有许多选修类课程采取合班形式,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严重影响授课效果。

3.3 师资队伍建设不专业

首先,受到学校编制或是师资队伍建设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理工类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较为缺乏,尤其是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比例更小,不利于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次,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多数大学都在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但同样也缺少教学经验,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方面不够成熟。最后,在理工类的高校中,一些体育、艺术、文学类的课程大多为选修考核课程,教师任课任务重且缺少硬性考核标准,教师缺乏内在驱动力,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教育成果的质量。

4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构

虽然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整体上依然被边缘化。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最终还必须通过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来应对和解决。[3]依靠信息技术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向。我国理工类的高校需要在“互联网+教育”的平台上,开发和利用好互联网的优秀资源库,促进教育理念变革,普遍提升我国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4.1 课程设置的合理化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合理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其关键在于课程培养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的时代,给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现实要求,我们不得不紧跟时代步伐,寻求新历史时期中的教育发展路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可以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新认识。

一是要增添一定比例的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即使是理工科的学生也必须开设基础课程,扩展眼界,发散思维,也更有助于科学研究的进展。二是根据各专业不同性质将基础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三是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的学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毕业要求均为学分制,所以提高人文知识选修课程的学分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只看到学生对于专业指导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理工类的高校应当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质,在更高的程度上达到专业技能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确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培养“一专多才”的综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正是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的大好时机。在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理工类高校可以多借鉴国外名校的培养模式,创建互联网合作交流平台,再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内化成自己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要能够做到与世界接轨,与时代接轨。

4.3 专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化水平。互联网能够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和途径,并且让学习途径更便捷,学习内容更多样,学习的知识面更广阔,能够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去引导学生。此外,还需要适当增添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数量,扩大师资队伍。

4.4 人文环境建设的多样化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优秀健康的人文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在校园里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可以更多地渗透人文知识,传递和弘扬人文精神。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增添活动的创新性和闪光点。此外,还应当营造更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加强互联网等新载体建设,将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互联网环境拓展成为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渠道。

4.5 人文素质教育的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密切,跨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善于学习。理工科研究前沿要求大学生的眼界应当更加宽广和长远,互联网可以有效帮助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加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国外发达国家在高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新加坡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新加坡是把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主课的地位上、积极推行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都要求系统化和连续性,值得我们国家学习。

5 结 论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将我国打造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必然前提条件。虽然人文素质教育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同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之以恒地完善教育系统和制度,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帮助学生开辟事业与梦想的道路。

参考文献: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6)

一、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影响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寻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大学生在“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里,凭借先进的沟通和交流手段,可以自由地进出各种网络社区,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由而广阔的平台。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网络上的许多东西如凶杀、暴力、、谣言、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灵魂和观念,导致一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

2.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交往突破了时空的概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虚拟的交往。人们面对电脑屏幕和键盘,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相貌等通常关注的特征都被覆盖了,剩下的只有符号的交往。网络的这种特性符合青春期大学生渴求情感的心理,他们往往过分迷恋于这种虚拟的快乐和满足,而疏远身边近在咫尺的师长、同学、朋友的亲情和友情,忽视近距离实际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舍本求末,弃源溯流,梦想做网络世界中的独行侠。长此以往,他们交往的安全感丧失,产生压抑、郁闷、焦虑、孤僻、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出现心理疾病――“网络孤独症”、“社交恐惧症”。

3.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所展现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懂得充分利用网络挖掘信息资源,而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那就意味着永远落后于他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网上,经常会遇到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依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和尝试。这样将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影响

1.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逐步丧失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由于年龄、资历、阅历的原因,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比较容易树立权威,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素质教育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如前文所述,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高容量的信息,而在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方面,教育主体往往落后于被教育主体。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和渴求,普遍掌握了网络操作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称得上是“网络高手”,这使他们在从网络获取信息方面显得游刃有余。而很多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他们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甚至不会上网查信息,不知电子邮件为何物。这种网络技术的差距,最终导致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信息优势的逐步丧失。

2.素质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首先,教育者信息优势的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淡化,因为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传授是被教育者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在传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接受教育时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大学生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地交流,他们希望教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素质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这就使传统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3.教育主体传统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方式显得落伍

在传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无论是在知识的传播上还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当着一种权威的角色。他们只需要“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就可以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而学生则无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育者权威的“驯化”,这样教育者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量的扩展,强化了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教育者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育者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从互联网上选择和收集“原始”的信息。他们在网上“冲浪”,用“网络语言”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而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者则根本不知“灌水”、“博客”为何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不对称,年龄经历与思想行为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隔膜,被网络技术的差距放大了。如果教育者掌握的信息没有被教育者那么多、那么快捷,却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被教育者,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双主体”模式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渐趋成熟的思想行为方式凸显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强化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实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途径。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双边性活动主体,双方都作为主体就不再将对方视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而是通过共同客体――教育内容这一中介,实现平等交往。虽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为教育的主体,但仍具有各自相异的类别特征。教育者主体是相应成熟、具有素质教育实践优势的主体;被教育者是未成熟的主体,是素质教育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通过其自身

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提高素质,并“外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他们有各自的主体特征表现。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活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二是素质教育过程的引导性;三是素质教育过程的主导性。被教育者作为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其主体性特征表现为:一是自主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二是能动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进行信息的破译与转化;三是创造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借鉴、创造和超越。“双主体”模式中教育者主体性和被教育者主体性不仅具有各自的特征,还更多地呈现出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协同、融合和统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但给教育者主体和被教育者主体本身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对他们各自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影响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7)

引言

互联网促进了工业、商业、金融等很多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作为一个传统行业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我国的教育现状,也改变了目前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1基于互联网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高低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法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必须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手段和培养方式,让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优势。第二,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师,而不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很大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2]。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处理、利用大量有效信息,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充分整合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媒体构建新的教育平台,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3]。

2基于互联网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我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为学服务,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4]。

2.1优化校园网络,打造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为了让学校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学习,首先要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大学生的精神当中。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校园网络中去,营造丰富而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逐渐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和影响,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人文价值观念,发扬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实践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更科学有效地为文化素质教育服务。

2.2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移动学习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在互联网产生以前,学生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想要获取相关资料只能去查阅纸质文档。现在,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宽泛,例如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学生可以轻松地扩大自己的学习面,在网络上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对于学校来说,这是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机遇,将新媒体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文化素质教育信息,这种创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3构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互联网新媒体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去寻求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获得这些信息之后需要一个吸收和转化的过程。比如,学生在某个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上不能理解,即使获得了这一信息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能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就能及时关注到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学沟通,与老师交流。通过网络平台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够提高师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3结语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非一日之功,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云川,周宏.“文化”的遗憾———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载回眸[J].高教探索,2011,(4):5-7.

[2]杜先能,薛照明,傅勇,等.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新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5,(3):11-13.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66 ― 02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时代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直接促成教学效能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与互联网技术有着较大的互通性,从而为高校教育的进步创造了可能。本文将重点来对此进行深入地研讨和分析。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分析

1.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互联网是以分组交换方式连接而成的信息网络,因此它不存在范围上的封闭界限。打破了时间的和地域的限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地提升了高校教育的灵活度,并为之提供了足够多的渠道和实践路径。第一,互联网可以打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学习路径,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精准化的信息,以此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较强的指向性信息。第二,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各类的内容和资源无孔不入,正好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高校教育的需求。

2.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互联网的多媒体、超文本技术使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传统的线流,转变为联想式的多向交流,用户同时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也正是因为其较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让所有的网络元素借助于现有的网络结点来实现多维互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充网络化的外延。此外,互联网凭借自身较快的传播性和延伸性,能够实现信息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拓展,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互联网本身的应用性特征,为时代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的路径。

3.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信息资源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信息资源,互联网以信息爆炸形式形成了信息数据的洪流。从目前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及学习生活来说,互联网包含着大量的内容,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性。传统教学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学生仅仅通过现实生活来进行资料的搜集,而互联网手段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现实的壁垒,为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影响

1.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据有很强的促进意义,首先,它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来进行专业化的学习,这个过程是不断重塑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其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的重要方式,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其次,互联网有效地拓展大学生思维方式,实现思想解放。在传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的思维都是单向度的,他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很难实现思维的扩散,从而不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而通过巧妙地借助于互联网,更多的信息往往会冲击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地来促进他们产生更多的思路和想法,从而来更好地保持头脑的灵活度。

2.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思想学习的顺利开展。第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让西方的自私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开始涌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成熟,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可以说,互联网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瓦解大学生思想观念,冲击主流思想,不利于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第二,互联网过于便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促使惰性养成,很多大学生一味地依赖于网络化手段,缺乏了自身独特见解和品行的养成,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之下,过分地依赖于互联网手段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学习的顺利进行,阻碍了他们的最终进步。

三、如何有效\用互联网增进大学生思想学习实践

1.强化认知,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认知,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有效运用互联网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作为老师应该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来进行自我互联网学习,引导他们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背景潜在的隐性知识,清楚地看到互联网背后的价值,并提升自身运用互联网的能力。首先,应该充分地对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进行了解和把握,不断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进行网络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地来实现自身思想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其次,应该积极地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专门对于如何使用互联网等进行通识教育,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来延伸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

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从而来为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实践提供参考和保证。如何引导高校在校大学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手段来进行学习和生活,应该是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第一,应该将互联网教育与管理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地来通过文件的颁布和发放来对互联网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实践,从而最大化地来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效能。第二,不断地构建互联网教育运行部门,比如以学院、班级等为载体来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践行,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来进行实践,不断地来切入互联网的本质,并引导他们与教育职能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性。第三,打造科学化的教学评价部门。给大学生足够的机会来参与评价,合理地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认知进行反思,不断地来实现对互联网更深层次的了解。只有打造有效系统化的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促进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3.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为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土壤。第一,充分地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宣传栏、校园社团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互联网校园网络文化的打造,从而来为学生综合网络媒介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这些手段来对校园新闻事件、校园活动、专业学习、学生思想动态等都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报道和说明,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成长进步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第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应该积极地倡导学生来进行自我宣传,充分地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和效能,来不断地将个人平时学习和生活进行充分地报道,并营造一种乐观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也能够在无形之中充分地带动其他学生的多媒体使用意识,不断地来提升他们的网络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整个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的塑造创造条件。

4.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

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从而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手段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充分地借助于校园官网、官微等方式来进行校园活动、专业教学、学术讨论、学习之星等方面的报道,从而来最大化地来延伸他们的对于互联网手段的热衷度,以此来更好地提升教育效能。第二,构建以微信教育平台为核心的高校校园媒体矩阵,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从而来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开通官方微信运营平台,分成R笛习、学生活动等多项专栏,并以微博、官网、个人微信及qq等手段为基础进行媒体矩阵的打造,使得这些媒体手段能够在矩阵中必须平衡并发挥最大的效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思想学习等各项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5.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

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是高校所有师生都应该充分讨论的话题。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想让互联网手段得以有效的使用和践行,就必须要充分地来提升师生媒介素质,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在具备起码的网络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网络使用技能,从而能够有效的来进行互联网操作。此外,还应该积极地对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能够自觉地远离低俗的网络文化,善于结合日常的高校校园活动来从网络吸取正能量,从而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手段,从而能够不断地来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这对于自身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语

互联网时代,积极促进网络资源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整合,对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网络素养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积极,从而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大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以此来为时代教育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缪子梅.网络课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基于对某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4-98.

〔2〕任忠诚,魏洪斌,郭浩.校园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05):31-35.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9)

信息时代不断深入发展,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媒体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正确使用媒体信息。基于此,本文针对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媒体素养教育有所启发。

一、媒體素养的简介

媒体素养也被称作媒介素养,其主要含义是在新型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产生的,具体指的是广大的受众对不同形式的媒体信息,所产生和表现出的自主选择和理解、分析评估和表达、使用和思维辨析的能力。这种媒介素养在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极为重要,也是社会大众必不可少和需要终身理解掌握的能力,这种对信息的利用和分析评估是媒体素养的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因素。

媒介素养的教育方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媒体的性质与功能,并结合自身的评估和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如何选择。第二是引导和教育人们借助批判的思维方式来辩证地选择和接受媒体信息,并积极利用媒体信息中与自身相关的有益信息,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媒体素养的教育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培养人们正确使用媒体信息。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英语教学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但同时也受到新型的互联网多媒体发展的影响。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互联网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来自互联网多媒体。媒体素养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重视程度很高,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采用的是课程内融入方法,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媒体素养教育。在加拿大教育体系中,媒体素养教育是一门单独的教育学科。在我国的台湾省,其教育部门将媒体素养教育从小学初级阶段设置到成人教育阶段。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方面,媒体素养教育刚刚起步,只有在部分的发达地区的高校设置了媒体素养教育,所以我国高校要注重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强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三、大学英语教育和媒体素养教育的关系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在不断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展英语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而是为了将高校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和国际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具有独立思维和理性分析头脑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高校媒体素养教育,将媒体素养教育引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

1.借助互联网展开媒体素养教育

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青睐于借助互联网媒体来阅读英语新闻和观看美国影视剧作品。在实际的互联网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接触和浏览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借助媒体素养意识来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审视,综合分析和正确认识互联网信息中所包含的作用,积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信息中的有利因素,抛弃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做到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自我发展。

2.信息接收者媒体素养和文化素养水平的影响

在互联网信息的辨别和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信息接收者的媒体素养和文化素养水平的影响。如果信息接收者的媒体素养和文化素养较低,其往往难以理解互联网信息的深层含义,很容易被互联网信息的表面内容所影响,难以有效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如果信息接收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媒体素养,往往能够有效分析和辨别互联网信息,更好地做到批判性接收和理解,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为自己所用,这时就能够很便捷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高校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辨析能力,在高校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往往更加便捷,也更容易达到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

1.高校英语主题式教育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进行英语教育往往是借助一个主题开展主题式教育,也就是围绕主题展开英语多方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育,实际上每个不同的主题往往都包含和涉及社会经济以及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主题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融入与媒体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借助英语媒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文媒体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中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更好地将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

2.围绕学生兴趣开展媒体素养教学

互联网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与互联网时代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当今是知识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流交往媒介工具。在当前社会不了解、不接触互联网就不能通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了解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够与时代保持同步,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为根本的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也就是说生产力的根本变革是产生互联网时代的根源,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教学方式必须和当前互联网时展水平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就是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为了与互联网时代保持一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落后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单纯的讲授方式是与知识时代一致,而与信息互联网时代相去甚远。只有进行教学模式变革,才能与互联网时代保持同步,正是信息技术革命变革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了与互联网时代保持一致,不得不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

2.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更好服务教学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是一种媒介工具里面充斥各种信息资料,可以作为一种手段用于任何领域。现在购物、订餐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样互联网也可以利用教育教学领域,为教学服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教学服务,这是搞好教学的必然要求,利用互联网这一可以利用的因素为教学服务也是搞好教学的必然要求。现在摆在面前的不是用不用互联网为教学服务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服务。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与互联网发展要求相适合的创新,如果教学模式与互联网保持一致,就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服务。

3.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要求。如前所述,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教学的竞争。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蕴藏许多培养创新人才的因素,发掘这些因素一定能够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提供借鉴。而要在互联网时掘这些信息,为教学服务,就一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得其能够与互联网时代符合一致,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与互联网时代要求不相一致的地方,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因素,这样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为了与互联网更好地结合,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是互联网时代培养更多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关联性及传统文化教育中蕴藏的创新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关联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互联网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既然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会有相同之处,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互联网是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关联性可以从其中所具有的特性看出来。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的特性表现在汉朝、唐朝等这些朝代都实行开明的文教政策,与世界各国进行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当然我国古代也有实行闭关锁国的时候,但是必须看到并认识到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积极学习世界各国文化是时代的主流,即使在明清时期,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与国外的交往,但是徐光启、利玛窦等人还是在进行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黑火药、指南针正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背景下才为世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放性是毋庸置疑的。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的特性表现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不断地扩充自己发展自己,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与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及外来的佛家文化进行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学派儒学。我国战国的最高学府稷下学宫的兼容并包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正是具有包容性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得辉煌的成就,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辉煌的传统文化正是由文化包容所取得的。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的特性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而是不断发展,虽然中间有过曲折但是向前发展是主流,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最典型地表现在儒家文化上,最典型地体现在尧、舜、禹、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张载、朱熹、王阳明、冯从吾等这一条线的儒家后人都是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有张载这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文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这三大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的特性,而在当前新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络也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继承性等三大特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体现在互联网是对一切人进行开放的,任何人不论如何民族国籍只要有进入网络的条件就可以进入互联网,当然互联网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任何思想文化的开放;互联网的包容性是指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一切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说互联网包容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信息;互联网的继承性体现在互联网是继承前人一切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是人类一切智慧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性与互联网的三大特性是一致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蕴藏的创新因素。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创新人物及创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包含许多创新因素,这些创新因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值得发掘借鉴吸收的。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主张学生怀疑质疑,这就蕴藏着创新的因素,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这是他对自己弟子门徒的要求,可见他很反对那种人云亦云在学习过程中迷信书本知识的行为,其实就是主张学生应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迷信古人。宋代的大儒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3]。可见,朱熹已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进行怀疑及其怀疑程度视为学生学业进步大小的依据,怀疑质疑是进行创新不可缺少的前提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但儒家主张怀疑质疑,而且道家主张的“绝圣弃智”及“不言之教”就是对儒家喋喋不休的言传身教的质疑,可见,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不缺乏怀疑质疑这些创新品质。二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中有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及志向等创新因素,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4]这是对人的志向的肯定,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在教学学习中侧重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志向是孔子的教育文化特色,被后世儒家教育学人借鉴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兴趣及坚定志向是培养创新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品质。三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孟子将深造自得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他非常注重学生独自钻研取得新的学业进步,学贵独创也是我国古代墨子、司马迁、王充、张载、冯从吾、王夫之等一系列文化教育学人的特色及他们本身的教育思想观点。我国主张学生独自学习注重自学,还表现在世界最早教育教学专著《学记》中,不论里面的内容,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非常注重学生的学,当然其中也包括许多要求学生如何学习的因素,鼓励学生自学、自创、自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这其实就是创新最为核心的独自钻研探究因素。四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文化注重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辩论的创新因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这是《中庸》中关于学习流程的表述,明辨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分辨,其中包括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我国古代书院文化有“讲会”制度就是各家私学大师进行交流辩论。大家知道只有思想思维碰撞,才能产生出创新的火花,交流辩论自然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创新因素。

三、利用传统文化的创新因素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

1.利用传统文化怀疑质疑的创新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出当前与古代相关的问题情境,询问学生如何进行解决;然后再给学生逐步引入遇到这种情境古人是如何怀疑质疑的。把古人对于问题怀疑质疑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找出古人遇到的问题情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讨论如何解决,再把古人的可贵的怀疑质疑的精神品质教给学生。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就是只有与古人怀疑质疑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才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模式教学,才可以达到利用好传统文化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目的。

2.利用传统文化中具有的非智力创新因素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兴趣及志向等创新因素都是非智力创新因素”[6],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怎样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教学,笔者以为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孔子、司马迁、李时珍等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或者观看这些人物相关的影视,让他们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典型案例,通过网络上找出的典型案例把这些人从小爱好某一方面,且有坚定志向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从中教育学生具有热爱某一方面且要立志做贡献。这就是利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案例教学的模式,其实也就是利用互联网这种媒介工具找出案例,然后进行相关教学。

3.利用传统文化重视自学能力创新因素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传统文化重视自学能力的创新因素,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怎样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自学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出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古人的方式通过自己在网上搜索查询相关资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逐步验证解决问题,也就是把任务交给学生本人,让学生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最终取得学业进步、有所收获的目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当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学生有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提出问题和如何解决按什么步骤解决问题的能力”[7]。这种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培养,互联网对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有促进作用。

4.利用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交流辩论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交流辩论的创新因素,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把任务分给4个人或者6个人的小组,再细分任务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具体细分的任务在网上搜索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探讨,从而真正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方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教改理念。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教学任务,同时要教给他们如何具体地细分教学任务。

作者:魏艳伶 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王新春.“横渠四句”的生命自觉意识与易学“三才”之道[J].哲学研究,2014(5):39-44.

[2]冯文全,冯碧瑛.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J].教育研究,2013(1):131-138.

[3]冯之浚,等.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J].科研管理,2015(11):1-10.

[4]王正.儒家心性工夫论之建立———曾子与子思的工夫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30.

上一篇: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下一篇: 古风园林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