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1 15:57:39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

(一)县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08年底,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占全国的1/3左右。

(二)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2008年,全国百强县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2/3。人均GDP3.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495元。

(三)全国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国县域大概形成了三类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第一类是广东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的较大份额。第二类是江浙模式,即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通过块状经济振兴县域的好路子,目前江苏和浙江县域经济已占70%左右的份额。第三类是山东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取得巨大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供应不足。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产比重约25%,而2008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1.7%。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总体特征。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理解发展工业化仅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个别项目能耗高、污染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

(四)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除少量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五)县域经济的体制束缚仍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强。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因机构层级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市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问题正日益显现,农用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仍受诸多制约,而“农地入股”试验也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偿债”风险。在企业改革发展方面,虽然县乡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县域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制定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有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方向、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支持的基本框架,从总体上引导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2)

县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经济。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县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5%,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其发展的缓慢与滞后,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它有明显的区域界定,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突出。

1、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临沂市各县域因其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社会条件,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矿产、生物以及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资源。特色资源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许多特色资源甚至不为外界所知,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流失之中。

2、产业结构层次低

临沂市各县域之间第一、二产业差距明显,第三产业差距较小。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各骨干企业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县域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大部分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县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

3、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临沂市各县域劳动力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二是人口质量较差,阻碍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4、政府管理体制滞后

县级政府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地方严重,县乡机构臃肿、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恶劣,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短期行为明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1、我市北部是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性明显,各县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活跃县域经济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因此,调整临沂市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是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3、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型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把管理型政府置换为服务型政府。对于临沂市政府及各县级政府来说,要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免费试点等制度,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

目前应以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等产业集群为依托,增强产业竞争力。将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衔接起来,积极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4、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本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投资效率。(3)调整投入政策,建立农业投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对龙头企业实质性扶持的相关政策

5、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县域科技创新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己越来越明显。要增强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必须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财经.

(2)杨炎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3)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4)

新疆乌什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新疆乌什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东连温宿县和阿克苏市,西接阿合奇县,南与柯坪县交界,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县总面积9082.76平方千米,总人口21.75万人(2011年)。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19个民族。四周为山,中间为谷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日差较大,年均气温9.1℃,年均降水92毫米。县境内已发现金、锑、铝土、铅锌、铜、钒、磷、铀、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玄武岩等16种及59个矿点。大小河流8条,天然水资源量38亿立方米。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经济总量增速较快

乌什县2011年度农林牧渔总产值110 2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增长9.78%。其中:农业产值58 758万元,增长2.35%;林业产值27 202万元,增长40.27%,薄皮核桃、沙棘、鹰嘴豆等特色农林产品较为抢眼;畜牧业产值20 653万元,增长4.54%;渔业产值94万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 540万元,增长2.96%。

2.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8.3万千瓦,增长8.1%。拥有大中型拖拉机0.43万台,增长16.22%。小型拖拉机1.3万台,增长15.04%。化肥施用量(折纯)1.24万吨,增长6.5%。农村用电量0.19亿千瓦时,增长5.91%。

(二)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8月全县有工业企业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初步建立了以“矿业、水电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化体系。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59.5%。按工业行业划分:采矿业实现增加值3 340.1万元,增长250.57%;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 439.5万元,增长21.3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99.8万元,增长23.53%。

制约乌什县县域经济发展因素

(一)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乌什县农业经济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阿克苏地区乃至新疆的农业发达县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发展速度偏慢

农业结构调整不够快,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种植业比重仍然占主导地位,特色林果业、畜禽业、渔业比重偏小;粮食比重偏高,经济作物比重偏低;低档次,初级产品供给过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的名优特产品明显不足。如中粮顿河果蔬制品有限公司、森王果业、燕山圣泉鹰嘴豆加工等企业也仅仅是对农林产品进行初级加工,没有深度发掘农林产品的附加值,也没有形成“农户+企业+市场”的产业链。

2.投入不足,保障乏力

由于农业投入回报低而慢,除政府投入外,农业产业几乎无法得到其它资金的注入。由于资金缺乏,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创新受到较大制约,农技站、农机站、畜牧草原站等农业服务机构发展缓慢,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支撑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二)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资源丰富,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乌什县目前已发现各类矿藏16种、59个矿点。已探明南山磷矿总储量1 292万吨,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17%;石灰岩矿多处,探明储量694万吨;石膏矿3处合计储量47 500万吨;坎岭铅锌矿是以铅为主的多金属中型矿,探明储量合计8万吨以上;北山铝土矿,探明储量52万吨,品位为三氧化二铝50~70%,而未勘探的区域占乌什县总面积的45%。虽然乌什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也大,但是目前仅有富鑫矿业、金磷矿业两家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2.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制约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发展以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为主的产业具有不可持续性。矿产资源开发完毕后怎么办,怎样推进结构调整,怎样统筹兼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值得当地党委政府未雨绸缪。

3.工业结构和产品层次较低

在全县工业产品中,轻工业产品占66.3%,重工业产品仅占33.7%;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几乎没有,乌什县现有的工矿企业、轻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仅仅是初级产品。

4.有色矿藏资源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大

尤其是在欧债危机未能彻底解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的情况下,有色矿藏资源的开发还不能为乌什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其它制约因素

1.对敌斗争形势严峻

对敌斗争形势严峻,维护社会稳定耗费了县委、政府大量精力。乌什县是边境县,又是贫困县,当地居民有信仰宗教的传统,但是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又较低,对非法宗教势力的蛊惑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的认知能力较差,导致党委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到意识形态斗争之中,分散了抓经济建设的力量。

2.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政府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

一些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正,服务效率和水平还比较低。干部综合素质不高与老百姓对党政干部越来越高的期望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党委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化解矛盾,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品牌意识不强,市场营销措施不多

尽管乌什县已经种植20万亩核桃,年产值已经过亿,但是在阿克苏地区却听不到、看不到乌什县的核桃品牌。其它产品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对促进乌什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工业为导向,发展支柱产业

乌什县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一轮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的快速发展“矿业、水电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乌什县丰富的矿藏、水能、特色林果业资源,立足电力,瞄准冶金,着眼绿色有机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做强县域工业,富民强县。

(二)打造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突出地方特色,培育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办好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核桃、西红柿、鹰嘴豆等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把农业项目建设重点放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自主产权的名优品牌上面。引导各类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乡镇工业加快向园区聚集,打造若干优势产业集群,使园区成为推进全县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多渠道强宣传,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多渠道,广视角宣传乌什县,尤其是要将乌什县的特色林果业、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宣传出去,使社会各界认识乌什,肯定乌什,提高乌什在阿克苏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出台和制定更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愿意到乌什县投资的企业和个人。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5)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0-0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县域中介组织不全,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创业基金规模小,融资担保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真实,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手续费,采取银行内部评定,没有让企业交给真正的中介机构去做;资产验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缺乏行业约束,报告失真,少有问责,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淘汰机制与行业品牌,公信度不高。

3.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4.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二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联动,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强,经济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雨同舟、互荣共进、相得益彰、水涨船高的关系。二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应审时度势,积极行动,摒弃“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县域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要主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研究,在适度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着力点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县域中小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常研究和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和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2.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县域金融机构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善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同时,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对信贷需求增大与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财政扶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一批专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尝试由地方和企业出资,地方财政提供启动资金,收取企业会员费、准备金和担保机构的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同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扬,王国刚,刘玉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

[3]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7)

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稳定的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现行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1、收入分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腐败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2、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二、建议和措施。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7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l、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加地方财力。提高中央和重庆市对县级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方分成;调整增值税的征管范围和分成比例,分配比例和增量返还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来分层对待。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适当缩小市、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方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3、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与县人大共同确定下达,以求任务一致,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地方税收管理权,以利地方因地制宜挖掘税收潜力,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结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培植地方主体税种。建议将房产税、上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作为县级主体税。4、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问题。“三金”和“三乱”债务,有其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分类解决,多渠道化解债务,延长还债时限,将农村“三金”和城区金融“三乱”专贷还款时间由4年延长到l0年或l5年,减免县财政每年还债数额,使县、乡财政能够休养生息;请求对国债利息降低或免收,国债转贷资金用于社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本金免收,以体现中央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

[1]

在百度搜索: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8)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1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第三产业是引导和扩大国内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扶植和鼓励的重点领域。为此,当前,湘南地区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一是培养选拔懂经济、善管理、能干事、会创业的党政领导人才,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群体。二是培养孕育一批本土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引进和培养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制定规划、设计城市、指导发展,完善、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努力改善城镇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强法制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构建诚信社会、法制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产业、政务、生态、法治和人文环境。

(三)加快改善城市公共交通

改造旧城区道路,通过架设高架桥和环市高速才是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拓展公交车运营,推行“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整顿提升出租车运营,适量增加出租车数量,强化出租汽车公司的管理监督,多家公司共同运营进行竞争。

(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注重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传媒和舆论导向作用,鼓励创业和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开承诺制和“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保护从业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监管和服务的统一。

二、以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业

(一)鼓励发展高档商务服务业

主要发展高档欢商业写字搂和高档商务酒店,要在税收、人才等方面对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予以扶持,加快发展法律、公证、会计、审计、信息、评估、广告、研究与咨询、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培育壮大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人才、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

(二)扶持发展会展业

第一,政府要着重加强会展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第二,发展壮大会展活动,改变其运作机制。第三,会展业与工业、商贸、住宿餐饮、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打造系列专业会展品牌,丰富会展内容,提升会展水平。第四,加强与长株潭的合作,组建会展城市联盟,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基地。

(三)提升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1、功全面强化科研体系。加大投入,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科研力量。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信息、政策咨询、项目中报等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企业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速高新技术转化。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

2、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就业、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市政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化服务。加强信息化社区的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大型企业利用科学高效的信息应用系统推动产业化进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政务信息速度,加强行政审批、行政价理、税费征收等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3、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业

(1)巩固发展基础教育。要积极创新学前教育投入与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切实提高初中、小学教育入学率,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放开高中阶段教育市场,建立多元化办学体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2)优化提升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理工类、服务类专业人才。适度扩大办学层次和规模,吸引国际国内名校合作办学,扩大境外学生培养规模,提升一综合研究和教学水平。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健全政策和服务体系,拓展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方向,扩大物流、旅游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委托培养和对口培养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4、调整优化医疗卫生业

加强城市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引进聘请高级专业技术医务人员,重点培养本地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加大技术交流协作的力度,争取先进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预防保健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加强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提高综合执法力度。

5、全面繁荣体育业

(1)全面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增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密度,提高人均体育设施拥有量,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体育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步扩大体育锻炼人数。积极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健身活动品牌,形成新型的群众体育文化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2)积极搞活体育产业经营。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行为边界,规范体育行业管理。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对体育场馆采取多元化经营,构建政有与市场共建的体育发展格局。

6、巩固充实社区服务业

(1)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政府加大投入,以提供廉租房的形式降低外来务工人员沟生活成本,并鼓励他们从事社区服务。另外,对入住廉租房的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各种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专职服务人员,并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服务需求信息,以统一的制服、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收费,提供社区服务。

(2)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婚姻殡葬等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三、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努力培育新兴第三产业

(一)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对于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具有探索性意义。着重推动民间资本的盘活、规范,通过信托基金、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产权交易等途径引导资本流通。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控制金融风险。

(二)努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科学文化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合理配置,为各种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平台,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发展集创意企业孵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品交易、文化服务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以旅游业为龙头迅速提升生活服务业

(一)全面拓展旅游业

1、要大力提升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线路;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策略。建设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区。

2、加强区域合作,广泛开拓一市场。各地在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设施建设方而加强协调合作。利用自身差异化的旅游产,以市场、产品、资金为纽带,与周边城市以及区外城市开展合作,在旅游客源、旅游活动、旅游宣传方面实施联动,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组合,捆绑促销,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

3、强化旅游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质量监督和旅游公告制度,为游客提供旅游质量保障。建设旅游指示导向系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公交专线系统,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要以打造旅游精品工程为目标,对各主要旅游项目,按照国家景区评级标准,分别制定评级目标,对相关责任人实施目标责任制,促使各景区在景区环境、景区标识、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向国家标准看齐。

(二)梯次发展房地产业

合理规划住宅类地产项目,适度发展高端度假型和商务型居住项目,加快生态化、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提升房地产建设水平,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增加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完善住房产权制度,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形成完善的房地产交易体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和顶警预报机制,加强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三)积极提升住宿、餐饮、商贸和休闲娱乐业发展力度

住宿、餐饮、商贸和体闲娱乐业是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要以有效改进服务质量来提升服务竞争力,使之发展成为拉动消费、繁荣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发展中要严抓服务质量。要在扩大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服务供给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质量、做优做精。要制定实施严格的分类标准和服务标准,培养正确的服务意识,使各项生活服务向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先从大型企业做起,星级酒店、高级娱乐会所率先统一规范服务标准,服务人员须通过专业培训才可持证上岗,从仪态、衣着、谈吐、态度等各方面规范服务人员。以“人性化”为服务理念,注重服务细节,使顾客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同时,要借助市场力量,降低服务价格。以优惠、补贴等多种形式降低服务企业生产成本,在打造本地服务品牌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服务企业,通过竞争降低服务价格。

五、以物流业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生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1、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国省道公路网络建设。在市区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上,对内要重点加强各区县、主要交通枢纽与主城区的联系,加强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对外重点拓展与外地的联系,形成以衡阳为辐射源和中转点的、层次分明、通达便捷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通过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构建以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网络,方便货物进出。

2、加快物流载体建设。第一,全力推动专业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物流企业、专业工场的进驻。第二,以信息化提升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各种有效的物流服务信息,通过多样化的物流信息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第三,对物流交易信用与安全进行认证,支持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第四,加强地区物流合作,与区域内重要城市间搭建长期的物流信息交流机制和物流项目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物流线路和物流网络。

3、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第一,积极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将其物流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股份制公司,实行社会化运作。第二,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强化对外合作,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提升本地物流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第三,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本地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物流职业教育,重点引进具有现代国际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掌握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

(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端正对第三产业的态度,尊重三次产业的划分,把第三产业纳入与第二产业共同主导发展轨道。

其次,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要强化中心城镇的功能,要完善城镇公用服务设施及其它基础服务设施,要激发第三产业中第二层次行业的活力。为此,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城区化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要本着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原则对三次产业的发展体系作出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雪娟,陕西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2] 徐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扬州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商场现代化,2009.3

[3] 顾雅青,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区域分工研究,特区经济,2007.6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2015年,安徽全省6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9%,县域经济已经占居安徽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县域经济首先受到的冲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保持安徽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格局,即皖江县域发展水平较高,皖北、皖西发展较低。2015年皖江示范区37个县(市)以占全省县域44.7%的人口创造了62.4%的GDP、67.4%的财政收入,人均GDP比全省县域高30.6%;而皖北17个县总人口数占全省县域44.5%,其GDP、财政收入分别仅占29.5%和25.1%,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的69.3%左右。

2.产业层次偏低

从农业看,一产比重比全省高6.8个百分点,其中,25个县(市)一产占比超过20%,定远、阜南等6个县一产占比超过30%,临泉高达42.4%。从工业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建材、纺织、服装等过剩产能行业,且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中小企业偏多,抗风险能力较差。从服务业看,县域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三产比重比全省低7.3个百分点,多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低端服务业领域,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业发展不足。

3.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

一是人口集聚水平较低。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8.7%,比全省低11.8个百分点。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不可持续问题。三是城镇功能严重不足。大量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服务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

4.资金短缺问题凸显

从财力保障看,全省县域财政支出高出收入80%,对财政转移支付依赖较重。62个县(市)中只有肥西、繁昌、宁国、铜陵、凤台5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财政均收不抵支。从信贷看,县域金融C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比县域GDP所占比重低21.6个百分点,存贷比低于全省19.3个百分点,信贷供需矛盾较突出。从招商引资看,很多县(市)对县外资金吸引力较弱,2015年县域投资额占全省的45.9%,均低于经济及人口占比,人均投资也仅为全省的一半左右。

二、加快安徽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扩大县(市)和重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其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提升县域骨干金融企业竞争力。推动县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经济强县、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其逐步向小城市发展。大力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积极推进区划调整,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巢湖市区划调整的实践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继续推进我省区划调整,适时推进县改区、县改市。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行政区划,带动和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应借鉴浙江经验,把培育特色小(城)镇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等,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休闲体育、生态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

3.加快县域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城融合

县域省级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力量。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促进县域开发园区转型升级。要围绕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城镇功能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县域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增强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力。要把提升招商引资作为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更加注重服务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4.大力发展服务业,塑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撑

顺应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以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县域服务业领域。

5.加强南北结对合作,提高皖北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皖北是安徽县域经济的“洼地”,应进一步深化南北结对合作,提升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作为突破口,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共同构建产业配套体系,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资金、人才资源。同时,要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农业龙头骨干,培育发展一批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皖北县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0)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系统虽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但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下滑已经较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县域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类影响。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明光市为欠发达地区,部分出口企业受到了直接冲击,订单下降,部分内贸企业受间接冲击,表现为产销不畅,对金融、税收、就业的影响均有一定的体现。

一、对企业的影响

1.对外贸企业的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影响严重。据外贸部门反映,以出口业务为主导的服装、水产等加工企业,出口产品量价齐跌。由于汇率波动,一方面造成企业汇兑损失,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竞争力,内外需求双双疲软,订单萎缩,生产减缓。如某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对美出口占其出口额的90%,因金融危机影响,现在每月对美出口产品只有一个柜,而去年有10几个柜。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继电器,因原材料价格的巨大跌幅,空调市场的严重不景气,导致产品滞销,大量积压仓库,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迫使企业减产和裁员以渡过难关。调查中还发现某出口企业12月份无订单,企业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仅保留部分管理人员为明年市场恢复时作相应准备。对欧洲出口企业表现主要表现为订单下降,但也有企业订单增长,如某香水企业表现为订单下降,而某食品企业对法国的出口还在扩大规模,其订单已订到明年。

2.部分内贸企业产销不畅。一是本地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购销企业销售减少。因受广东等地相继有部分企业关闭或暂停营业影响,销售到沿海各地的大米、面粉、油脂等粮食产品竞争残酷,销量变小、销价变低、利润空间减少。二是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企业,由于受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矿土、石英砂等价格下滑,且有效需求和市场景气度下降明显,库存明显增多,应收账款回笼较慢,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三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企业,受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其经营困难正在逐步显现,如某企业其产品主要为大型钢铁企业钢炉做配套,目前大型钢铁企业处于限产状态,从而影响到其生产。部分企业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如某消防器材厂,近期生产的订单,都是去年上半年以前的订单,由于钢材大幅度降价,企业利润反而上升了。金融危机对内贸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订单在不断减少,且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对前景不乐观,特别是价格不稳定,企业不敢盲目生产。

3.对房地产企业影响严重。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一是体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明显不如预期值。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冲击较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吃紧,房地产业销售前景不容乐观,表现为几家较大房地产公司中仅有一家楼盘销售较好。二是从居民购房者看,由于受宏观经济及房价下降预期的影响,居民购房数量大不如去年那么积极踊跃,商品房销售明显下滑,成交量萎缩,有意购房户持币观望。受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房价下跌影响,居民认为房市会继续下跌,同时,利率下调仍将继续的心理预期,也进一步引导客户处于观望心理。受

土地价格的影响,当地房地产价格下调的空间不大,房市供需之间的博弈将持续下去。

二、对银行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影响总体较小。国有商业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较少,发放的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因当地房价绝对值较低,所以降价空间不大,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资金来源、收入来源及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客户还贷能力总体较高,目前资产质量较好。但由于受沿海中小企业倒闭及裁员影响,可能会有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影响还贷,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属关注类贷款比例较少,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2.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甚微。由于农发行贷款企业户数相对较少,仅有储备库及四家粮食加工企业,其中储备库承担国家储备、地方储备、代收调控粮、国家临时储备收购等任务,其执行的全部为政策性任务,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四家民营加工企业承担米面油加工销售等工作,他们的经营性质决定基本上都是采取以销定产,达不到盈利目的绝不轻易加工销售。所以金融危机对农发行贷款影响有限。

3.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影响较大。一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营销难。从信用社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分析,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千方百计组织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没有市场,导致业务发展缓慢。即使按照2008年初核定的信贷规模,也还有近1个亿资金没有投放出去,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很难找到更多的符合信贷投放标准的企业。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波动,企业经营困难程度加大,企业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贷款风险有逐步显现的可能。

三、其他影响

1.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从明光市看,近三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加20%。但与往年相比,增速下降,并且7月份和11月份单月同比去年同期收入下降。预计对2009年上半年影响较大。

2.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一是因本地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新增失业人员较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较少,有零星人员返乡。

3.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大

因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担心,且实际收入增加较慢,居民更加注重节约,不愿意轻易消费,导致消费不旺。重点显示耐用消费品支出减少,如保险公司反映,2008年8月份以后,个人新车保险的极少,往年恰恰是新车购车险旺季,表明现在购新车较少。

四、政策建议

在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方面首先要树立信心,清醒认识困难只是暂时的,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必将能战胜危机。各方面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和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引导当地产业升级,从而减轻和消除金融危机对当地财政、就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企业应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合理安排生产

从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来看,企业不仅关注世界经济受影响情况,也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及应变手段安排,如某企业进行了相关产品加工销售。对于受影响较小或未受影响的企业也应积极关注行业情况,确保生产经营正常。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国家提高出口税率的有利时机,合理安排产品外销。企业应避免采用停产等极端方式回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在市场恢复时有相应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

2.利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银企合作,促进企业渡过难关

金融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强银企沟通与协作,促进银行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暂时困难银行予以贷款支持。如银行可以对当地有竞争潜力特色产品进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包括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提前做好授信,积极关注企业经营状况,通过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减少贷款需要的时间等支持企业发展。企业经营良好,银行才能获得经营效益,资金安全性也能有保证。

3.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一是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做好基础建设。如村村通工程、渡改桥、水利等各项新农村建设,要积极筹措安排配套资金,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规划、征地等工作,从而为当地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各类建设项目,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于已批和在建项目要做好项目管理、资金专款专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上一篇: 高一语文经验 下一篇: 经济学成本与收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