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4 16:41:05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67-02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2)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分的地理空间、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且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作为城乡结合并颇具特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县域经济既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纽带。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本文以县域资金供求状况为重点,从县域资金来源及现状、县域金融主要问题等方面对县域金融供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现状

为加强农业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县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县域集体和个体投资乏力,加之县域资金外流等原因,县域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与县域资金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县域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县域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1.供给型金融抑制。金融体系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源,我们国家自上而下制造了县域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县域金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撤退,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支农作用弱化等。2.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构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县域金融市场供求的均衡。产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风险控制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消费信贷滞后,压抑了农户的消费性需求等。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保险业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偏低、规模偏小;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西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管县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点;完善社保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规范、实现县域转型。

三、强化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就两者的互补局势必须把握全局,政府机构要肩负起维护金融支持健康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稳健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央行需肩负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梳理县域银行组织架构

1.加大扶持地方性商业银行。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银行能健康成长,让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帮助县域金融持续增长的主力军。2.深化改革国有银行。纠正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偏离农村服务的倾向,正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3.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同时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增强信用社的实力。

(二)控制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确保满足县域资金需求

1.延伸金融触角。解决县域金融供需关系是金融体系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2.调整信贷投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再贷款额度、种类、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同时利用信贷行业投向来调整信贷策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3.监管信贷指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指标约束,以防县级国有银行的资金被上级银行抽走,明文规定50%以上全年新增存款需投入至当地地方经济主体之中,对于未能达到管控指标的银行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惩罚性指标约束。4.建立权责考核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贡献纳入考核,提倡管理和经营权责对称。

(三)县域金融机构多元化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时完善和健全。首先,培育县域农村的资本环境,建立证券租赁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等满足农村的投资需求;其次,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及保险产品应当多元化,配合经济发展提升金融需求。所以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必须注入新元素,如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合理的机构搭配可以优先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开展金融创新提高县域金融的服务水平

1.业务创新。主要分金融机构种类的创新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服务手段创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添加县域金融服务类型。2.机构创新。通过上级管理机构的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地区性资本市场,对于产权清晰的物业应建立并完善产权登记交易抵押等机制。3.制度创新。政府机构应约束并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同时加强其他金融机构组织的管理,使其业务发展健康稳健,严控高利高贷、非法集资、资金诈骗等问题的爆发。4.服务创新。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仅仅要提供文明规范化服务,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更应该考虑到县域的百姓从原来单纯的窗口服务正在向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市场信息等综合化信息需求转变;应该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变化,开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真正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作者单位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3)

摘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高效的金融支持。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之后,根据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县域金融服务应从机构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外部环境建设等路径提升自身能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 :县域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13BJY172);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及国际比较研究”(TD12-5055)

作者简介: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研究。E-mail:15900374451@163.com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 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助性、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43.

[2]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Levine,R.,Zervos, 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0(2):71-84.

[4]Evrensel,A.Y.Effectiveness of IMF-Supported Stabiliz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12):65-77.

[5]Fung,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6):12-21.

[6]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

[11]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 :25-27 .

[15]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

[16]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经济经纬,2013,(5):26-29.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4)

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保定市县域经济2009年GDP为1 177.30亿元,占整个保定市GDP的68%(《河北经济年鉴2010版》)。可见,县域经济在保定市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但因所属的25个县(市、区)因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保定市各县的人均财力仅相当于全国各县(市、区)平均水平的82%,达不到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县(市、区)人均财力水平的30%;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8个县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市水平低42%,人均财政收入比全市水平低49.3%。强市必先强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强全市发展支撑,是当前艰巨的任务。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与金融支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定银行业给予了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地支撑。以三家银行为例: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在2011年不断加大对县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累计办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248笔,金额41亿元,办理“网贷通”贷款业务品种165笔,年末余额1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农业银行保定分行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2010年累计发放县域贷款38.6亿元,贷款余额增加13.4亿元,贷款增幅达42%,有效支撑了全市“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保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县域网点分布广、管理体制灵活、支农力度强等优势,截至2012年5月末,保定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408.1亿元,较年初增加24.7亿元,增速6.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1.2亿元,较年初增加21.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1.8%,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二、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之间的现实矛盾

尽管金融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不平衡

一方面,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推进,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现代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个体农户贷款需求都对金融业提出了多方面、多样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数量锐减,到2009年一季度末,保定市金融网点由4 175家收缩至1 568家,村级覆盖率由67.02%降至25.17%,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出现了正规金融供给的真空,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县级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贷款需求,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减弱。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功能亟待健全

目前,县域金融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上,那些在城市非常普遍的服务项目譬如网上银行、消费信贷、电话银行、ATM、信用卡、代收代缴费等在县域范围很少见,在广大农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条件所限,企业金融业务依靠股票、租赁、保险以及票据融资等方式在县域经济融资需求上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形成了县域经济主体依赖单一的融资渠道,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瓶颈现象。

(三)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动力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域实体经济主体存入金融机构的资金大幅增加,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回流到县域范围,而是大量外流,存贷差扩大,外流的主要渠道有:

1.国有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到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涉农贷款微乎其微。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48%,人均信贷额不足万元。

2.国有商业银行运用权限将资金层层上收,县级以下的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组织资产抵押贷款,造成存贷比下降,资金无法回流。

3.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服务快捷及时,使得它“吸储”能力不断跃升。由于起步早期无发放贷款业务,使得资金直接流出县域。2008年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之后,开展小规模信贷业务,但信贷规模仍有待提高。

4.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村信贷需求。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发展县域经济的缺口越来越大,资本动力严重不足,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四)县域信用环境差,金融信贷缺乏安全感

由于农村诚信体系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部分贷款人恶意拖欠银行债务,或者以贷还贷、虚假担保、无效抵押、非法融资等的行为,扰乱了信贷市场正常秩序,弱化了银行业对县域经济投放贷款的信心。其次,我国现阶段金融执法效率不高,金融案件往往是受审快,审理慢、执结率低,金融部门经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债权不能有效维护。

(五)县域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障碍大

一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能力弱。二是由于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担保的抵质押物,农民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缺乏相应的政策,使得农民的不动产变现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三是县域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收费高、环节多、手续繁琐,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

三、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

鉴于县域金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金融业应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一)完善金融政策,配合县域金融体系发挥作用

1.依靠法律保障县域金融服务。法律保障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不足的根本,制定一些县域金融法规,对县域金融体系、县域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和扶持,保证支农贷款及时、合理、有效的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实体业主与金融部门和谐发展。

2.强化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区别对待,适当倾斜,指引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国有银行通过设立县域级分支机构,牵头组建村镇银行,引导资金向县域及欠发达地区回流。建立一套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激励金融业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服务。给县级金融机构适当放权,对县域经济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放贷力度与宽度。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县域。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县域金融健康运行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构建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统一协调的监管体系,完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确保金融安全。地方银行应定期向上级行汇报信贷投放情况,各商业银行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县域信贷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二)积极发展多形式县域金融机构,培育“草根”金融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体金融机构也应该是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秉承“立足三农、面向县城、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承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通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着眼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小额贷款等服务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县域金融仅仅发展农村信用社还不够,可以将县域股份制银行作为发展方向。股份制银行是完全按照现代金融企业构造的独立法人,一方面发展规范,突破了县域的地域限制,与资本市场结缘,实现资金来源市场化;另一方面以“资金使用本地化”为宗旨,扎根县域内,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输血”。此外,积极培育民间信贷组织,发挥其服务县域经济的补充作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类,这些机构是地方金融创新的结果,贷款利率比当地的民间信贷要低,使农民的贷款成本降低,给农民带来实惠,能有效缓解县域内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但是,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指导和统一监管,存在局限性,所以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其经营行为,使其合理合法地为县域经济服务。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县域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推进,一些特色金融产品如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应随之大力推进。同时改进信贷管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信额度,积极探索担保、抵押、质押新方式,最大效能地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解决融资难题。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研制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大力推进新型的结算工具,加快电子化进程,推广信用卡,支票卡等银行卡服务,突破资金流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大力推进农村、企业、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诚信意识。二是加大金融执法力度,综合利用舆论、行政、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除了建立地方政府出资的财政担保公司之外,还可以建立依靠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筹资方式组建的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由中小企业或者农户联合组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共同出资,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通过发展与健全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更加有效地增强县域企业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高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跟进服务问题思考[J].济南金融, 2005(11).

[2] 钱水土,程建伟.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5)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40-02

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县域支农支企支民的主力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2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1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营业格局逐步扩展。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断创新信贷产品。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贷审流程优势明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设定涉农支小贷款考核办法,作为确定奖惩的依据。对于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给予税收等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优惠,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二是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对村镇银行支持。如在计提坏账准备,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措施,增加村镇银行资本积累;对面向农户的贷款政府给予村镇银行财政贴息支持,从而使农户自身不能承担过高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能进一步缓解。三是放宽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同时不列入存贷款比例进行监管控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四是人民银行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完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加大技术和业务支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丁忠民.村镇银行发展与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2] 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7)

[3] 辛本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11(5)

[4] 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6)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本文以县域资金供求状况为重点,从县域资金来源及现状、县域金融主要问题等方面对县域金融供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现状

为加强农业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县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县域集体和个体投资乏力,加之县域资金外流等原因,县域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与县域资金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县域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县域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1.供给型金融抑制。金融体系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源,我们国家自上而下制造了县域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县域金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撤退,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支农作用弱化等。2.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构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县域金融市场供求的均衡。产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风险控制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消费信贷滞后,压抑了农户的消费性需求等。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保险业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偏低、规模偏小;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西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管县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点;完善社保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规范、实现县域转型。

三、强化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就两者的互补局势必须把握全局,政府机构要肩负起维护金融支持健康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稳健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央行需肩负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梳理县域银行组织架构

1.加大扶持地方性商业银行。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银行能健康成长,让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帮助县域金融持续增长的主力军。2.深化改革国有银行。纠正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偏离农村服务的倾向,正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3.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同时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增强信用社的实力。

(二)控制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确保满足县域资金需求

1.延伸金融触角。解决县域金融供需关系是金融体系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2.调整信贷投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再贷款额度、种类、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同时利用信贷行业投向来调整信贷策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3.监管信贷指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指标约束,以防县级国有银行的资金被上级银行抽走,明文规定50%以上全年新增存款需投入至当地地方经济主体之中,对于未能达到管控指标的银行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惩罚性指标约束。4.建立权责考核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贡献纳入考核,提倡管理和经营权责对称。

(三)县域金融机构多元化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时完善和健全。首先,培育县域农村的资本环境,建立证券租赁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等满足农村的投资需求;其次,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及保险产品应当多元化,配合经济发展提升金融需求。所以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必须注入新元素,如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合理的机构搭配可以优先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7)

变“抽水泵”为“循环泵”,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失血”问题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型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县域对于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由于县域金融竞争不足、服务不充分,县域经济出现“守着江湖没水喝”的怪象。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不足,进入小微企业集中度高的“三农”领域更难。

国有大型银行机构从县域向大中城市收缩后,银行机构严重不足,县域可调配的金融资源有限。在传统农区,最严重时连农民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位置偏远的湖北某县2007年前只有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家机构,直到2009年后其他一些银行才逐步将机构网点延伸到该县。

而仅有的一些分支机构又如同“抽水泵”,将在县域吸收的大部分存款资金输送到了大城市,坐收利息。对于银行县域分支机构而言,不贷款也有收入,资金上存有1.3%到1.5%的利息收入,而贷款有风险,再加上存款额是总行对其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没有在县域放贷的动力。以湖北某农业大县为例,2007年、2008年县域存贷比下滑到只有47.45%和44%,意味着最需要资金投入的“三农”,反而贡献了一大半的资金支持发达地区。

另外,银行分支机构也缺乏与县域主要经济主体相匹配的农业贷款、小微贷款理念和技术,难以控制风险。

县域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县域各类经济主体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据摸底调查,某市16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估算资金需求达20亿元,但最终获得的贷款不足10亿。某农业大县每年都有数亿元的资金缺口要靠亲友互助、民间借贷等形式自筹解决。

县域经济长期“失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足,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所以我们认为,要从重构县域金融的高度,积极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法人银行机构建设,完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定位,构筑县域资金“蓄水池”,让当地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将县域银行从“抽水泵”变为“循环泵”。

既建新机构又建新机制,“三覆盖一提高”助力服务升级

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必须紧扣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找准县域金融中存在的总量偏低、产品偏少、机制体制偏弱等关键问题,加快改革转型。

总体思路是:以支持“农业强省”和“四个一批”为目标,以“三个根本”(改革是根本大计,发展是根本出路,稳定是根本职责)为总揽,以“三覆盖一提高”(三年内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一级全覆盖,村镇银行在县域一级全覆盖,电话银行在乡村一级全覆盖,同时配套启动信贷回流工程,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县域存贷比每年提高2个到3个百分点)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服务组织,改进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助推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丰富县域金融主体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县域银行机构是做实金融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只有推动银行机构网点不断向下延伸,加快推进县域法人银行机构的建立,才能促进县域经济金融深度融合。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市场调节和监管引导“两条腿走路”,延伸县域网点和服务,重点是实施“三个全覆盖”工程,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改革转型,提升支农实力;同时积极推动大型银行回归农村市场,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推动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三年内在市州全覆盖,激活竞争力;邮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总量,与其在农村地区占有的网点、存款资源相匹配。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8)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64-02

前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促进和提升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现代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和金融将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抓住当前的经济发展机遇,将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加强县域金融监管工作,针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促进其发展,有效保障和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现实情况和金融的常见风险

第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县域金融在现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之中包含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并存情况,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金融机构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在县域中出现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是县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第二,各个县级和市级设置的农村信用社等方面;第三,县域新型的金融C构,这些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些方面;第四,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第五,典当银行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方面。这些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股份制的银行逐渐设立起了相应的网点,专门给县域人们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现阶段在县域金融的建设和发展中,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各个农户进行的,这其中大多需要相应的担保来获取贷款,导致其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并且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小微企业本身使用的财务报表不够规范,其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易关联特征。

第二,县域金融的常见风险。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为当地的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不利于县域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县域金融的常见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微金融机构容易退出金融,不利于保证区域的金融稳定情况。在很多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之中,一些小微型的金融机构容易退出相应的金融范围,从而给县域金融产生一定的风险[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本身的经营不够规范,内部控制机制较为薄弱,并且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借贷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全面的监督,或者监督不够合理。第二,民间借贷风险容易渗透到商业银行之中,从而可能引发相应的区域性经济风险。现阶段县域银行之中的客户,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民间借贷中,借贷的比例较大,将有可能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如果整体的资金链发生一定的断裂现象,将会直接影响银行本身的运行。第三,产能过剩将会给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保证县域金融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在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容易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2]。

二、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县域金融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并且存在着较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针对县域金融进行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过程中,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性缺陷,针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分块监管中存在着一定的真空情况。在进行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实行的都是分块管理的模式,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职责交叉、监管真空和错位的情况。各个部门专项负责的职责是不同的,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交叉,同时还可能会有一定的缺漏,这种情况,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监管工作,给金融发展带来风险[3]。第二,县域金融监管信息中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在进行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充足的信息作为支撑,提升金融监管的总体效果,在实际的金融监管工作当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影响到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银监会和人们银行针对一些非贷款性的放贷机构出险的信息收集得不够全面,主要是这些信息大多是在担保企业和关联企业之中了解到的。第三,县域金融监管方面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其中容易产生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在针对县域金融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各个地方采用的监管策略是不相同的,并且各个地方的政策也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进行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具体监管效果[4]。

三、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县域金融工作过程将会涉及到较多的方面,容易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手段,加强县域金融监管工作,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工作,为县域金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增强县域金融的总体监管效果[5]。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县域金融的合理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效果,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准。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是提升县域金融运行效果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现阶段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及监管的体制还不够完善,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十分必要。在县域金融的监管体制之中,需要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管作用[6]。不断扩大中央银行监管职责,开展的金融监管工作需要积极涵盖到证券、各个银行和保险机构以及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在县域金融的监管体制之中,还能有效增加人民银行监管保险和证券公司的职能,保证其针对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监管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发挥人民银行监管职责的时候,需要重分类用到各个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优势和监管资源,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7]。

第二,积极调整和优化县级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中央人民银行增加自身的监管职责之后,县级人民银行需要担负起双重的职能,主要是需要针对金融服务进行不断的改善,积极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县级人民银行在监管县域金融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各个部门负责专项的任务和工作职责,通常情况下,县级银行中设置的部门主要是调研信息部门、综合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其中,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监管作用的主要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该部门能针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情况的信息进行充分控制和收集,并将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够合理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8]。

第三,积极使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针对县域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的监管,需要积极发挥多个部门的职责,同时还需要人民银行总行和各个县级分行进行协调控制,针对各个级别工作的监督职责进行划分,做好监督授权工作和考核工作,这其中需要针对每个环节都设立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从而形成县级分层的监管体系。县域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需要从相应的国家法律规范出发,将金融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9]。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较多,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将县域金融运行过程中常见风险进行记录,包括风险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后果等方面。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将其纳入到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整体体系之中。

结语

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县域金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县域金融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风险问题,这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县域金融的总体发展效果,使其能为提升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积极调整和优化县级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积极使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针对县域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 卢成营.关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6,(2):28-30.

[2] 符瑞武,金为华.海南县域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的风险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4,(10):48-49.

[3] 李长健,史东伟.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7):11-15.

[4] 林佐明,关立群.县域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3,(9):8-11.

[5] 刘积余.我国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征信,2012,(2):1-6.

[6] 张君生.建立县域保险诚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速县域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基于对广西某农业大县的调查[J].北京金融

评论,2015,(1):15-16.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9)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建设的一大中心任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①。这一重大国策的制订和实施,为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研究明确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及其市(县)域机构的市场定位,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某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而存在的理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时,均应先明确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履行的责任,所从事的业务性质,也即弄清企业的使命。使命不清,则事业不清,企业也无从进行环境分析,进而无法结合自身条件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市场定位和制订实现目标的经营战略。农业银行作为一个全国性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企业,在明确其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目标时同样必须先明确企业的使命。

企业使命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的生存目的。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信誉和形象应放在企业使命的首位。从农业银行1979年恢复伊始至现在,国家和中央政府作为农业银行的唯一所有权人和出资者,以及制度安排和责任设定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明确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87年,经财政部审定的《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也明确:“农业银行是经营农村信贷业务的经济实体”1992年初,农业银行在《关于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开放的意见》中提出:“逐步把农业银行办成以农村金融业务为基础,多功能、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银行。”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1992年l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各专业银行要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运行。”“允许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有业务交叉,开展竞争。” 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1996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农业银行要适应新的变化,努力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市场定位和分工,明确为三个重点:第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第二,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第三,办好扶贫贷款。从上述文献资料引述可见,二十多年来,不管国家经济体制有多大变革,也无论农业银行是处于专业银行时期还是转轨变型为商业银行,党中央、国务院设定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性质和定位从来就没有变化,这也是农业银行企业使命的根本所在。

对于农业银行而言,国家是农业银行唯一出资人,农业银行的生存目的和经营目标必须注意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且农业银行也需要一个广阔巩固的市场范围和有发展潜力的客户群体,以保持可持续发展。而市县域经济区域、城乡结合部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区域正是农业银行发展的优势所在,即农业银行应在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导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国家作为出资人和农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经营目的和利益是—致的。

概括起来,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应是:“在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家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效益目标,争取最大的发展盈利空间和企业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农业银行应建立分层次的业务发展战略,在市(县)域的农业银行机构的市场定位应不同于大城市、中心城市机构的市场定位,市(县)域机构应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于当地中高层次商品经济为主。

二、市(县)域农业银行与城乡经济互促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农业银行企业使命的首要社会责任应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农村同市场、同城市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而所有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需要通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一定的经济形式来实现,而这一经济形式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支持型现代高效农业和城乡名优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城乡,其在市(县)域的分支机构应承担起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的重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信贷融资和各种金融服务,促进市(县)域地区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群体发展,基础设施、文教卫生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农业银行要创新信贷经营理念,实现信贷投向的战略转变,即由支持经验型传统农业,向支持科技支撑型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由支持低层次乡镇企业,向支持上规模上档次的名优企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向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生事业、信息产业、高科技民营企业转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了,市(县)域农业银行机构也就发展了;农业银行发展壮大,资金实力增强,又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农业银行战略地位上升。

区域农业银行和城乡经济互为依存、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问题的核心是在既定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争取和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如何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营造自身竞争优势,获得生存与发展”①。“战略是一整套相互协调的使命和行动,旨在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②企业战略一般应包括公司经营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两个层次。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问题属于业务层战略问题。

如前所述,农业银行的主要企业使命是:在“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金融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追求,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从内部环境分析,市(县)域农业银行机构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服务当地名优企业,培育新的优良客户群体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在品牌、人才、机构网络、人文和地缘优势、科技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外部环境分析,“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问题重新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的发展和战略地位提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基础、网点网络、城乡结合的优势,把市场定位于服务当地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于市(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讯信息产业、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村城镇化改造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升级和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要逐渐占领当地高效业务市场。如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当地的名优企业,抢占专业市场、基础设施、供水供电、市政设施项目市场,发展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等,逐渐形成农业银行鲜明的比较优势和经营特色,进一步培育和发挥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必须是服务和促进当地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有:

一是市(县)域大客户市场数量少,规模局限,单纯依赖大客户市场难以实现农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应该明确,积极营销发展大客户是调整农业银行贷款结构的有效手段,拓展区域优良大客户的营销观念不应该改变。但还必须看到,在市(县)域中,大企业信贷市场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以汕头市为例,200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数为30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2%,年创产值8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在市(县)域大企业对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市场空间仍是有限的,距离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还是很远。从传统的业务划分来看,农业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没有占据先机。从目前金融机构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农业银行不可能也无法将全部贷款投向大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因此,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和市(县)域机构事业类客户的营销,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显得更为重要。而随着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述群体对金融服务无疑存在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空间。

二是从农行自身的特点看,农行也必须积极发展为市(县)域商业金融业务的主体。其一,农业银行的人员多。全行有印%以上的从业人员在县及县以下,包括城市郊区,并不是在大中城市里。这么多人在市(县) 区域工作,如果不把这个地区的业务发展起来,则农业银行不仅企业使命没有履行好,而且大量的机构人员出路面临困境,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巩固这个阵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其二,农行的营业网点和主体资产也大部分在市(县)域。因此决定了农行不能片面强调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向大企业群体倾斜,不能丢掉市(县)域阵地,而应该努力成为市(县)域中高层次商品经济金融服务的主渠道。这不仅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时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农业银行走出困境、提升在全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的必由之路。

三是开拓市(县)域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和机构事业类客户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县)域,农业银行有历史上的经营优势。其品牌优势、传统历史优势、人文和地缘优势、网点和网络优势、人才和科技优势不仅是当地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比拟,而且是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也很难比拟和模仿的。对这些优势加以精心维护和培育,就能构成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农业银行的战略地位和拓展城市领域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企业使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好的企业使命不仅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经营理念和存在目的,使本企业区别于其它同类企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较为广泛以允许企业创造性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应在切实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这一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金融服务,建立起明晰的分层次发展战略。在市(县)域的分支机构应以服务农村金融,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为主,服务当地名优企业、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分支机构则以多元化经营,实行“双大” (大城市、大企业) 、“四重” (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重点地区)的战略为主。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0)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8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 ,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 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4、发挥协调作用,构建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基层央行可以通过召开经济金融分析例会、银企座谈会等形式,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向政府和企业及时通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信贷资金运营情况、金融风险情况,提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意见,通过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疏导政、银、企三方联系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5、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尽快适应央行职能转换的工作需要。从金融服务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通过为其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提高货币使用效能,加快银行资金乃至社会资金的流转速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职能转变以后,基层人民银行应切实在服务质量上、效率上、措施上有所创新,使自身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网络安全监督体系 下一篇: 行政法和行政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