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剂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6 16:15:38

医药制剂研究

医药制剂研究篇(1)

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新药开发中的优势[3-5]

1.1 与临床紧密结合,有深厚的临床基础

中药新药研发中最大的风险是在前期完成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却在临床阶段中发现疗效不佳或者出现安全性问题而导致整个研究失败,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时还会损害患者健康。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具有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在新药开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的来自名老中医的临床验方,通过多年的临床使用,反复摸索,进而形成协定处方,通过临床的反复辨证论治进行总结归纳后形成的制剂;有些处方来自民间秘方、验方,在临床中不断地改进而来。这些制剂都是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医学经验和知识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扶正祛邪、http://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并经过多年反复临床验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新药,将可缩短研究周期,避免或少走弯路,为开发着实有效、安全的中药新药提供一条特有的途径。

1.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上市药品有益的补充

①功效上的补充:有些医疗机构制剂可用于治疗白癜风、重症肌无力、癫痫等一些少见病、慢性病或者没有特效药的疾病。②应用上的补充:有些医疗机构制剂对疾病不同阶段用药进行了细分,如按骨折的病程对制剂进行了细分,可分为骨折初期、中期、后期使用的制剂;有的制剂对剂型进行了改进,比如将治疗烧伤用的搽剂改为喷雾剂,从而减少使用时对伤口的刺激;在医疗机构制剂中还有一些方便临床应用的特殊剂型,比如熏蒸类药物、穴位用药物等。③治疗症候上的补充:如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分为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的、脾虚气弱型、痰阻瘀湿型等。

1.3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多样、资源丰富

中医药的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的多样性。全国各个省市地区大部分中医院都保留一定比例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这些制剂构成了各个医院特色治疗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超过2 000种,在治疗作用和范围上涵盖了上百种适应证,在剂型上,涵盖了目前药典收载的所有中药剂型。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还充分体现了地方的用药特色。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多来自于民间验方,通常会使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方特色药材,比如广东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常常用广东土牛膝、三角草、蛇鳞草等多种地方特色药材。

1.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应用,推动中药(民族药)的发展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用药经验对研究地方药材的药理、药效等有很大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药、民族药的发展,比如六味五灵片、荆银颗粒、三九胃泰、正天丸、消渴丸、克痢痧、壮骨关节丸、小儿龙牡壮骨冲剂、复方丹参滴丸、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均为医院制剂开发成新药的成功案例[6]。

2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成新药存在的困难

2.1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评价体系不规范

临床评价的不规范是阻碍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转化的最主要因素。医疗机构制剂临床评价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试验设计不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过程缺乏规范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无量化的数据进行科学评价其疗效。②对制剂的不良反应缺少规范的监测。③临床应用定位不明确,如肿瘤适应证药物,在临床中未能明确是辅助用药还是单用抗肿瘤药。④适应证过于宽泛,缺乏研究依据。⑤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比如,未与上市的治疗药物或者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容易导致部分制剂虽然在临床上有一定口碑,但是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往往发现该制剂的疗效并不比市场有售的药品好。⑥制剂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制剂在质量标准研究、制剂工艺研究方面要求比上市药品低,制剂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差也是影响临床评价的原因[7]。

2.2 医疗机构自身新药开发能力较低

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转化为中药新药仍面临种种困难。①大部分医院缺乏开展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不具备承担新药开发的能力。②研发人员缺乏必备的研发新药的相关知识。体现在研发人员未能掌握新药研究各个环节的要求,自行、盲目开展研究,往往走弯路,事倍功半,即使个别品种成功获得新药证书,产品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取得新药证书后就被冷藏。③医疗机构制剂基本处于非营利状态,严重阻碍了医院制剂转化为中药新药。

2.3 缺少良好的合作研发平台

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过程中,合作各方思想未统一,医疗机构不愿意自行开发新药,药厂或者研究机构不了解医疗机构制剂情况,难以选择要开发的品种。因此,促进医院制剂向新药转化需要一个适当的研发平台,充分发挥药厂、院校、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在新药研发中的优势,共同开发,实现多赢。

2.4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医疗机构制剂多为名医、名家验方,一些医疗机构不注意自身制剂处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制剂处方在公开的杂志、书刊上刊登,导致失去知识产权;也有部分医院因为顾虑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愿意公开处方。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的转化。

3 医院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的几点建议

3.1 规范临床研究,建立信息数据库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很多,但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只占少数。只有通过规范的临床应用和信息收集积累,获取大量的资料,才能判断制剂是否临床使用价值及市场价值。

规范临床研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定位明确。临床应用定位方面,主要是明确是治疗用药还是辅助用药,是单独用药还是联合用药等使用原则问题;明确适应证方面,主要是要具体明确用于何种疾病或中医症候,或者是改善何种临床症状;机制研究方面,需对适应证的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现代医学病理病机的认识、现有治疗方法的认识、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指标和标准、适应证预后和转归的认识、适应证的流行病学认识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②严格按照新药研究要求设计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循gcp规定的随机、对照、盲法、疗效量化判定等原则对其疗效进行再评价,与上市药品、现有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③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制剂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功能主治、临床使用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信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通过这样的数据库,研究者可以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6]。

3.2 创建良好的新药研发平台

医疗机构、科研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研发的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优势,可通过政府部门引导与协调,建立一个以科研机构为核心,以新药研发项目为纽带,以临床疗效为导向,以投资回报为目的的新药创新合作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研发各阶段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研发质量与成功率,加快成果的产业化[8]。

3.3 注重知识产权及研究者利益的保护

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制剂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部分制剂的详细处方被公开发表,被他人利用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新药,这些严重威胁到医疗机构的知识产权,并沉重打击医疗机构开发新制剂的信心,导致医疗机构即使有开发潜力的中药制剂也不愿意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因此,明确医院、开发商、研发机构等权利关系,增强处方知识产权保密与保护意识,强化保密观念,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促进医疗机构开发新药的重要举措。

转贴于 http://

4 小结

医药制剂研究篇(2)

1 把握机遇,勇于创新

目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医药科研工作迎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加大了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创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对中医药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四大基本原则,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学科、一个行业、一种技术能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不能及时地吸收与融合各种先进的观念、技术与方法,创新与发展是中医药的生命力所在,这也是整个中医界赋予我们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

2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三名战略”

传统汤药由于存在调剂、煎药、贮存、携带、服用等诸多不便,其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而中成药又往往缺乏辨证的灵活性,以至于中医特色和优势难以很好发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备受关注。在此,笔者根据本院实际,结合“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提出以中药制剂研发作为中医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医院制剂在医院内部使用,研发周期较短,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研制成固定处方制剂,既可体现辨证论治思想,同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2.1 中药制剂研发促进名医理论升华

本院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知名专家,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凝聚成自己的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在此基础上,利用本院的药物研发平台,将之较快研制成特色制剂,促使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效益,实现“名医”、“名方”、“名药”的协同发展。

2.2 中药制剂是中医名科特色的体现

名科的形成需要特色,需要方向,中药制剂是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最佳载体之一。中医内科临床依靠特色制剂自不必说,本院肿瘤科、妇科、皮科、肛肠、眼科、骨科也均依托制剂赢得了科室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更有一些中医特殊疗法配合中药制剂形成特色,如本院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等。

2.3 中医名院必须汇集大批中药制剂

中医名院离不开名科、名医,名科、名医的学术特色集中凝练成一批有影响的特色制剂。本院目前有中药制剂批件100多个,涉及剂型近20种。这些制剂既是中医学术的支撑,更是中医医院立身之本。

总之,中药制剂是医生向患者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科室学术传承、科研方向、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医院吸引患者、树立品牌、办好特色的纽带。

3 体现四大基本原则,促进中医特色的发挥

3.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精髓,传统的中药饮片为辨证论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保障。由于辨证用药经验难于传承、汤药剂型存在诸多缺点等客观原因,因此,将这种特定的辨证用药经验加以固定、凝练、升华,实现方证相应,汤剂向制剂发展,方可与时俱进,形成新的辨证用药理论。

3.2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多集中在辨证用药方面。中药制剂的研究是把临床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化,通过制剂工艺、药理毒理等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有机结合,实现经验向理论升华,成果向产品转化。

3.3 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相结合

中药研究应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中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制剂研究必须贯穿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因此,制剂研发为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

中药制剂的研发是在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进行的,必然是传统方法的延续、改进和提高,更引入了提取制剂工艺、药理毒理方法及临床验证等现代研究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4 中药制剂研发有益于患者和医院

4.1 为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医学模式的改变,新药研发往往滞后于临床的需求。医院制剂历经长期反复实践,疗效确切,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与个体化治疗原则,中药制剂能较快跟上临床的需求,率先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从而使患者受惠。

4.2 为医院带来效益

医疗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医保制度改革、医药分家、药品降价、传统饮片及中成药的利润变薄,使中医院在中药方面的赢利空间变小。与新药相比,中药制剂的研发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省去了巨大的销售成本,为医院创造一定的利润空间。随着研发的深入和技术层面的大幅度提高,还可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4.3 为企业培育新药

医院制剂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新药苗圃,形成了如复方丹参滴丸、妇科千金片、双黄连口服液、三九胃泰颗粒、消渴丸等一批知名药品,对医药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院制剂源自临床,具有安全和疗效的双重保障。企业从医院制剂进行新药研发,降低了投资风险,有益于保障公众健康,亦给医院的成果推广转化提供了空间。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医院中药制剂的研发存在上述优势的同时,亦需面对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开展研发工作,充分发挥临床与科研、个人与集体各个方面的优势,顺利完成制剂研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5.1 必须符合制剂研发的相关规范

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研发注册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将制剂的安全性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此为准绳,我们试图探索并建立一套符合医院实际情况包括筛选立项、研究申报、临床运用在内的制剂研发模式。中药处方源自临床实践,中药制剂要符合几乎是按新药甚至是化学药模式制订的注册管理办法,其研发之路还很曲折。

5.2 必须与临床科室的发展方向相结合

中药制剂多来自于临床经验处方,特色的中药制剂是临床特色的体现和支撑。中药制剂应紧密结合医院临床的特殊需要,以“临床制剂”为发展方向,把重心放在研发、配制临床急需的品种供应上,弥补市场品种供应不全的缺陷,为临床特色科室(如肿瘤科、内分泌科、眼科、皮肤科等)提供无市售的特色制剂,保证日常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临床医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向纵深发展,才可能有更多的结合点。

5.3 应将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相结合

医院中药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常常面临的窘境是:随着科主任的更替,某些制剂用量大幅减少甚至不用,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个人的经验必须纳入科室的总体研究之中,融入集体的智慧,协同发展。

医药制剂研究篇(3)

1  把握机遇,勇于创新

目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医药科研工作迎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加大了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创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对中医药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四大基本原则,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学科、一个行业、一种技术能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不能及时地吸收与融合各种先进的观念、技术与方法,创新与发展是中医药的生命力所在,这也是整个中医界赋予我们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

2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三名战略”

传统汤药由于存在调剂、煎药、贮存、携带、服用等诸多不便,其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而中成药又往往缺乏辨证的灵活性,以至于中医特色和优势难以很好发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备受关注。在此,笔者根据本院实际,结合“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提出以中药制剂研发作为中医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医院制剂在医院内部使用,研发周期较短,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研制成固定处方制剂,既可体现辨证论治思想,同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2.1  中药制剂研发促进名医理论升华

本院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知名专家,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凝聚成自己的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在此基础上,利用本院的药物研发平台,将之较快研制成特色制剂,促使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效益,实现“名医”、“名方”、“名药”的协同发展。

2.2  中药制剂是中医名科特色的体现

   

名科的形成需要特色,需要方向,中药制剂是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最佳载体之一。中医内科临床依靠特色制剂自不必说,本院肿瘤科、妇科、皮科、肛肠、眼科、骨科也均依托制剂赢得了科室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更有一些中医特殊疗法配合中药制剂形成特色,如本院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等。

2.3  中医名院必须汇集大批中药制剂

中医名院离不开名科、名医,名科、名医的学术特色集中凝练成一批有影响的特色制剂。本院目前有中药制剂批件100多个,涉及剂型近20种。这些制剂既是中医学术的支撑,更是中医医院立身之本。

总之,中药制剂是医生向患者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科室学术传承、科研方向、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医院吸引患者、树立品牌、办好特色的纽带。

3  体现四大基本原则,促进中医特色的发挥

3.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精髓,传统的中药饮片为辨证论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保障。由于辨证用药经验难于传承、汤药剂型存在诸多缺点等客观原因,因此,将这种特定的辨证用药经验加以固定、凝练、升华,实现方证相应,汤剂向制剂发展,方可与时俱进,形成新的辨证用药理论。

3.2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多集中在辨证用药方面。中药制剂的研究是把临床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化,通过制剂工艺、药理毒理等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有机结合,实现经验向理论升华,成果向产品转化。

3.3  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相结合

中药研究应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中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制剂研究必须贯穿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因此,制剂研发为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

中药制剂的研发是在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进行的,必然是传统方法的延续、改进和提高,更引入了提取制剂工艺、药理毒理方法及临床验证等现代研究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4  中药制剂研发有益于患者和医院

4.1  为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医学模式的改变,新药研发往往滞后于临床的需求。医院制剂历经长期反复实践,疗效确切,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与个体化治疗原则,中药制剂能较快跟上临床的需求,率先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从而使患者受惠。

4.2  为医院带来效益

医疗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医保制度改革、医药分家、药品降价、传统饮片及中成药的利润变薄,使中医院在中药方面的赢利空间变小。与新药相比,中药制剂的研发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省去了巨大的销售成本,为医院创造一定的利润空间。随着研发的深入和技术层面的大幅度提高,还可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4.3  为企业培育新药

医院制剂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新药苗圃,形成了如复方丹参滴丸、妇科千金片、双黄连口服液、三九胃泰颗粒、消渴丸等一批知名药品,对医药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院制剂源自临床,具有安全和疗效的双重保障。企业从医院制剂进行新药研发,降低了投资风险,有益于保障公众健康,亦给医院的成果推广转化提供了空间。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医院中药制剂的研发存在上述优势的同时,亦需面对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开展研发工作,充分发挥临床与科研、个人与集体各个方面的优势,顺利完成制剂研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5.1  必须符合制剂研发的相关规范

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研发注册出台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将制剂的安全性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此为准绳,我们试图探索并建立一套符合医院实际情况包括筛选立项、研究申报、临床运用在内的制剂研发模式。中药处方源自临床实践,中药制剂要符合几乎是按新药甚至是化学药模式制订的注册管理办法,其研发之路还很曲折。

5.2  必须与临床科室的发展方向相结合

中药制剂多来自于临床经验处方,特色的中药制剂是临床特色的体现和支撑。中药制剂应紧密结合医院临床的特殊需要,以“临床制剂”为发展方向,把重心放在研发、配制临床急需的品种供应上,弥补市场品种供应不全的缺陷,为临床特色科室(如肿瘤科、内分泌科、眼科、皮肤科等)提供无市售的特色制剂,保证日常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临床医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向纵深发展,才可能有更多的结合点。

5.3  应将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相结合

医院中药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常常面临的窘境是:随着科主任的更替,某些制剂用量大幅减少甚至不用,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个人的经验必须纳入科室的总体研究之中,融入集体的智慧,协同发展。

医药制剂研究篇(4)

鉴于安慰剂对照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绝对意义,且选择阳性对照及剂量对照存在较大的风险及困难;所以选择安慰剂对照成为中医药RCT研究的必须选择,且中药选择安慰剂对照基本符合伦理学要求,如存在较强烈的伦理学争议,可采取叠加设计等灵活设计以最大可能来减少伦理学争议。临床研究中,选择中成药或中药单体作为安慰剂对照,往往难于找到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的,和试验药物主治功能基本一致的药物,即便选择功效主治相对接近的药物作为对照药,往往易引起证候评定特征的质变,舍弃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一人一汤”这一基本主旨。化学药物作安慰剂对照有其优缺点,优点是疗效肯定、靶点明确、操作方便,既可以作平行对照也可以作阳性治疗平行对照;但在非劣性或等效性检验中,以其为阳性对照,则存在既往临床试验未按中医证型分层分析的缺陷,不能反映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特点,不能体现中医证候的变化,且化学药物难以模拟试验药色、味、形。所以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对照药物选择已成为当前新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瓶颈,也是困扰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主要问题之一。

2.安慰剂对照的伦理学问题安慰剂对照的伦理学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难题,自第五版赫尔辛基宣言修订后,安慰剂对照选择再次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由于文化观念、社会体制、经济实力及卫生条件等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对安慰剂的态度不尽相同。研究经费不足,不能够给予参与者足够的经济补偿是当今国内临床研究的难点,特别是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更为严重。在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中,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试验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合理的设置安慰剂对照组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使用安慰剂的问题上,研究者在临床实验上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真正履行知情权明确对照组用药情况,对所有临床试验的参与者真正实现平等对待,则会增大试验过程脱失率,有可能会面临样本量不够的问题,进而降低统计分析的效能及把握度;另一方面,如果对受试患者隐瞒部分治疗事实,则易导致的伦理学问题,我国新药临床试验规范中,不允许对受试者隐瞒可能使用安慰剂的实情,由此造成很多RCT研究无法使用安慰剂,难以真实客观地评价一种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在新药临床试验的安慰剂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技术处理手段,在不违反医学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欺骗”“隐瞒”;虽然安慰剂的使用是将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然而事实上,安慰剂的使用与患者的利益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药汤剂安慰剂的制备选择

安慰剂是一种似药非药的惰性物质,其外形与试验药物相似,但由中性物质构成、无药理作用的物质。中药安慰剂与西药安慰剂的制备工艺有所不同,中药安慰剂不容易采用淀粉、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等制成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各种剂型。虽然理论上,试验药物与安慰剂味道上的微小差别不大可能会改变受试者的反应或改变试验结论,但对于中医药临床研究,尤其是中药汤剂的临床研究,单纯选择阳性对照药难以实现双盲,中药汤剂安慰剂则很难模拟试验药物的颜色、外观、口感等,付娟娟等检索RCT的60.17%的文献描述了安慰剂的制作,但都难以确定是否真正做到安慰剂的双模拟。目前,中药汤剂安慰剂的制作多选择食用色素、食品添加剂、食用苦味素等共同混合模拟其外观、口感、颜色等性状,但仍未有公认的标准参照,多数学者都进行了探索试验,有学者选择食用焦糖作、苦瓜、麦芽,共同煎煮取汁后,其口味与小儿清肺饮非常接近。唐旭东等反复尝试后确定了大米加原药物的1/20的制作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药的气味与外观。

医药制剂研究篇(5)

20世纪80年代,国际药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口服缓控释制剂能够减少用药频率,避免或减少了血药浓度“峰谷”现象,更易被患者接受,并且能够提高药物疗效及安全性,逐渐成为现代药物制剂发展的方向,成为研究的热点。侯惠民以前瞻的眼光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他克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源组建了科研队伍,筹建了仪器装备、动物试验齐全的研究室。国家也充分重视相关研究,在“七五”期间,第一次将制剂课题立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由侯惠民领导研究该课题。年轻的侯惠民勇挑重担,成功地以亲水性凝胶为控释材料制得缓释制剂。这项研究具有工艺简单、易于生产、药物缓释性能优良、生物利用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为我国控释制剂生产开拓了一条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如此巨大的成功仍未使他满足,开拓的领域越来越多,侯惠民越来越感觉到国内医药研究发展的紧迫性,为了更好地同国际接轨,1984年完成“七五”研究课题后,侯惠民赴日本北海道大学药学院进修。

进修期间,侯惠民进一步掌握缓控释剂型技术等新型医药工业技术,并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导师和同仁的赞赏。进修即将结束时,日本几大制药巨头积极接触侯惠民,以优厚的薪酬、齐备的实验室条件为饵,试图让侯惠民留日工作,但都被侯惠民谢绝,他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个科技人员,要有民族自豪感。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现在我国的医药工业还很落后,正因为如此。我更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中国医药工业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日本期间,侯惠民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日本药学界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能力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日本地狭人众,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使他们不仅重视科研的进步,而且具备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并规模生产的能力,实验室成果、中试、产业化整个系统快捷完善。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激励了国内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激发了他们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激情,侯惠民也深受触动,仔细回顾自己的研究、学习历程后,他觉得不能仅仅满足于科技创新,如何结合市场需要并使科研成果工业化也是医药工业研究的重点方向。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也随之完善,中国药企迎来了春天,各类新型药物不断推向市场。由于医疗科普的不够完善,抗生素滥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不利因素也渐渐被广大医药工作者所重视。此时,侯惠民将目光转向了抗生素缓释制剂。

在日本进修期间,侯惠民同日本多位著名药学专家进行了交流,其中加藤博先生通过多年来对抗生素的研究,完善了抗生素分类理论,即抗生素均可以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特点是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如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此类抗生素的Cmax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对预测杀菌力更为重要。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T>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这类药物用药方案的目标是尽可能增加药物和细菌的接触时间。当接触时间大于给药间隔时间40%时。细菌学治愈率就会增高。

鉴于细菌耐药性及抗生素滥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头孢类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广泛。口服头孢缓释制剂的研究成为世界药学界的热点,头孢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国际抗感染药理协会(ISAP)也建议将口服头孢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优化药物与致病菌接触时间。

与此同时,侯惠民得知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已经着手进行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的开发研究。头孢氨苄是美国礼来公司于1967年开发,1970年投放市场的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属第一代头孢,又称头孢立新、头孢Ⅳ、先锋Ⅵ。该药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在国内医疗体系中,头孢氨苄应用较多,门诊患者应用较多,是口服头孢类的首选药物,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结合国际抗生素缓释制剂的研发热潮,侯惠民意识到国内抗生素缓释制剂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打造国产抗生素品牌,他领导科研小组,重点研发头孢氨苄缓释胶囊。

研发的历程艰辛而漫长,头孢氨苄的吸收峰值在小肠上端,因此需要控制头孢氨苄的最佳吸收部位在小肠上端,其吸收窗的时间仅为2h,使药物在通过小肠上端时(2h内)释放完全是保证其有高生物利用度的关键,一般缓释技术的制剂因在消化道中已越过了其吸收窗,继续在小肠下段和大肠释放,也不会被吸收,导致了生物利用度的下降。经过千百次反复的选材、定型,侯惠民终于将缓释胶囊控制在2h内完全释放,使药物得到充分吸收。

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作为缓释剂型,头孢氨苄血药浓度的峰值出现较晚,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这也许只是微疵而已,但精益求精的侯惠民并不满足,他明白,日本盐野义也忽视了这个问题,如果自己能够解决,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药物实效性,也可以在技术上领先日本,再次证明中国的制剂_T艺同样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过思索、仔细分析了头孢氨苄作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特点后,灵感的火花拜访了勤恳的探索者,侯惠民首创性地提出了“复合缓释颗粒”概念,即缓释胶囊中既有速释颗粒,也有缓释颗粒,服用药物后,速释颗粒可以使血药浓度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缓释颗粒则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治疗浓度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头孢氨苄作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明确了研究方向后,侯惠民开始试验最佳的配比方案,在实验研究中他为了亲身感受第一手材料,曾抽取自己的血样30多次,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确定速释颗粒30%、缓释颗粒70%的比例最能发挥头孢氨苄的治疗效果。

1995年的春天,上海医工院的制剂实验室里,研究

者们喜极而泣,奔走相告: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缓释制剂――头孢氨苄缓释胶囊诞生了!

头孢氨苄缓释胶囊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复合颗粒缓释胶囊剂型已经属于世界领先技术,但侯惠民仍不满足,他说:“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将实验室成果大规模工业生产,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并为市场所接受,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真正的成功!”

此时的侯惠民,已经著作等身,满载荣誉,他早已在1991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同年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并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了不辜负祖国对自己的厚爱和信任,侯惠民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尽快将研究成果工业化生产。机遇总是给予辛勤的耕耘者,由于我国药物制剂的工程研究还非常薄弱,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与推广,1995年11月在国家计委支持下,为了解决科研成果与生产的衔接问题、以整套成熟的产业化生产线和技术拓展国内外制药企业,侯惠民接受任命,与从事医药工业研究的同事们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侯惠民亲自领导头孢氨苄缓释胶囊工业化生产课题研究小组,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下属的实验药厂进行了中试放大,研究小组在实验药厂扎下根来,随时解决放大中出现的问题。最终研究小组完善了挤出滚圆、气流包衣的先进制剂技术,使药物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1995年第一场雪花的飘落,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缓释制剂――头孢氨苄缓释胶囊成功完成了工业化生产。

天道酬勤,不懈的努力、辉煌的成果得到了国家充分的肯定,1996年,由于在药物制剂工程化研究以及控缓释制剂技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侯惠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制剂学领域唯一的院士。

头孢氨苄缓释胶囊上市开始,就因为确切的疗效、低廉的价格、稳定的质量而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评,畅销全国。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生产环节,1996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出资,在原有实验药厂的基础上增添设备、扩建厂房、扩大产能,成立上海现代制药有限公司,头孢氨苄缓释胶囊也成为现代制药有限公司的品牌产品。

如同“现代制药”这个名字体现了医工院和研究中心“研发、生产现代药物”的理念一样,头孢氨苄缓释胶囊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申嘉。

“申”――是因为它诞生在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

“嘉”――《说文》称“嘉”为美,《尔雅》称“嘉”为善。

申嘉代表着上海作为国内第一个抗生素缓释制剂研发地的骄傲,代表着祝愿广大患者吉祥美好的祝福。从现代制药有限公司销往全国各地的申嘉,使广大感染患者恢复健康的生活。

1997年,申嘉获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申嘉获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奖;

1998年,申嘉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1998年至今,申嘉连续被评为上海医药行业名优产品。

为申嘉的成功所鼓舞,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再接再厉,2001年,由侯惠民院士再次亲自领导科研小组成功研发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并于2002年上市,商品名“申洛”,申洛的上市,打破了美国礼来公司的技术垄断,为国内患者再次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国产抗生素缓释制剂。

医药制剂研究篇(6)

医疗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而中药注射剂是医院经常用到的治疗病患的工具,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使用时如不加强对其的安全控制,则会引发医疗事故,造成不良后果。近些年来,关于中药注射剂产生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杜绝相关问题的再次发生,部分医疗单位已经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是对中药注射剂价值的全盘否定,忽视了其在临床上的重要地位。相信只要加强控制中药注射剂的多环节,就能有效的保证质量,促进其在医疗事业上的发展与创新。

1.中药注射剂多环节的控制问题

1.1中药注射剂生产环节的控制

在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环节时,首先要控制的是原材料的质量,这是从源头出发,注重质量管理,包括中药的产地、来源以及加工等,这是一项基本工作,是保障后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此外还要对原材料的操作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对原材料进行鉴定,加工原材料以及生产环节的质量把控,做到标准化以及规划化。其次,改善中药注射剂的的制备工艺,包括提取与分离等,采用水煎法的加工工艺,严格控制煎煮时间、配料与材质等以实现规范化操作及保证质量。最后,在中药絮凝时,需要一定水平的生产技术,这就需要相关人士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从而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仪器及不同的方法,加工人员还要秉持着认真对待的态度,相信操作失误等安全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必然能够避免。我国目前已在对分离提取生物碱、皂甙、天然药物黄酮、蒽醌类衍生物的有效成分方面获得了可喜的结果。同时,利用先进的仪器与分析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如分光光度法、免疫分析法等,将其应用在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方面。

1.2中药注射剂质检以及包装过程的控制

中药注射剂的质检工作包括多项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质检的主要内容包括投料、色泽、重量的观察与测量以及所含细菌的检测。相关规定与标准是保证质检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实施质检工作。包装也是影响中药注射剂质量的因素之一。在进行包装时,要做到包装环境的安全性与严密性的统一。不同成分的注射剂包装材料也不同,但是它们共同的标准都是要保证其质量符合规定。采用灭菌的技术方法使包装材料得质量达到合格标准,进一步将中药注射剂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降下来。要让人们安心的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其首要问题就是保证质量的安全,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持久不变的标准。

2.中药注射剂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将中药注射剂投入使用后,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进一步凸显了我国药监管理部门的管理漏洞以及在中药的基础研究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中药的成分及种类当然也很多,在有些疾病的治疗方面中药注射剂具有更有效的治疗效果,如果因安全问题就停止对其使用,这不但是医疗事业的损失,同时也是患者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将注射剂质量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采用先进的灭菌技术,提高包装材料质量的安全性,控制对中药药效及药理方面的检测,从各个方面都要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避免医疗事故再次发生,促进我国中药注射剂事业的健康发展。

2.1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对中药注射剂,特别是占中药注射液大部分的复方注射液应用现代分离方法提取制剂中有效组分,并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各个有效组分定性、指标成分定量、有效组分活性筛选评价等研究。同时,从化学、药效学角度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研究,进而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体内特性进行研究,有效地利用其体内特性研究为中药注射液的现代化服务。

2.2血清药化学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注射剂中的化学成分直接进入血液,开展血清药化学的研究毫无意义。其实则不然,由于血液中的成分如激素的分泌量、酶的活性、血氧含量、血容量、血中蛋白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活性,有的药物成分进入血液后马上被代谢掉,或者部分被代谢掉而不产生药理作用,因此,对中药注射剂进行血清药化学的研究,可以对阐明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2.3药理学研究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方法在中药注射剂研究中有了很大发展,除了保持整体动物中药药理研究外,我们还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到中药药理的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等。同时,在药理研究的实验方法上要逐步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指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系统研究中药注射剂,探索中药全方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探索中药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等等方面的研究。

2.4毒理学研究

中药的毒理学研究是关系到药物的安全评价问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评价,由于其给药方式的特殊性,更要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开展中药注射剂的毒理学研究,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来阐明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

中药注射剂本身的先天不足,定位不清楚,技术要求缺失,注射剂的利润空间比其他口服药大,使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如随意扩大人群)等,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注射剂存在问题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对中药注射剂多环节严控和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性,探明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规范,使中药注射剂同样能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变革,中药注射剂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在使用这类试剂时,为避免交叉感染产生安全问题,首先要做好消毒工作。面对频繁出现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为促进中药生产的健康发展,我国医疗监管部门要提升监测力度,采取有效手段加强质量的监管,避免上述文中出现的中药注射剂方面的问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屈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02).

医药制剂研究篇(7)

我国医院药学发展历程遵循调剂、制剂、临床药学三个阶段,其中,调剂、制剂阶段医院药学工作是以药品本身为核心开展的,以保障制剂效用、药剂制作速率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医院药学科研、业务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模式仍存在于部分地方医院。调剂、制剂医院药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即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药剂科调剂、制剂是医院的重要创收项目。当下,调剂、制剂医院药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规模、集中化药剂生产的需要,严重阻碍了药品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此外,“以药养医”不利于激发医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药学事业的发展。新医改以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为短期目标,以“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为长远目标,调剂、制剂模式医院药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2临床药学发展阻碍:

临床药学发展时间较短,固有配剂、制剂模式仍为当下医院药学主流模式,医院药师队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临床药学工作内容不相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医生其主要职责为开具处方,药师主要工作为配药、发放药品,药师参与临床工作阻碍重重。药学教育仍相对落后,相关仪器设备、技术储备不足,教学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2我国医院药学适应“新医改”的必要性

2.1医院药房竞争加剧:

“新医改”扩大了医疗保险的内容,包括药品名录、覆盖人群、定点医院数量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比例报销制度、药品市场经济制度、全国医疗保险信息制度的推行,削弱了医院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医院药学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关系着医院的生存、发展。

2.2药品管理专业性加强:

药剂科需不断提升自身管理、信息指导、技术支持、行政能力,从而提升医院整体管理、医疗保健水平。此外,现代药学发展迅速,新的药品与药学技术层出不穷,不合理用药现象逐渐增多,改进医院药学模式有助于规范药品管理、促进合理用药。

2.3适应“患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对医院药学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人民大众提供药学服务,特别是信息指导服务,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3“新医改”下我国医院药学发展方向

我国多数医院为公立医院,虽然在“新医改”形势下,不得不加入到卫生经济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自负盈亏,但作为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承担社会责任。

3.1注重中医药药学研究: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开发中医药是挖掘中医药潜力、提高中医药应用效果、保障中医药应用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医院发展拥有自身特色药学服务的重要突破口。

3.2注重科研与创新:

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药学制剂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医院临床环境为医院药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开展循证制剂提供了便利,医院药学开展制剂研究可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对已被证实疗效独特、疗效显著但尚未被制剂的古方进行研究,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用高等优点,有利于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帮助医院在“新医改”中占据有利地位。

医药制剂研究篇(8)

21世纪以来,对药品生产的管理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然而,许多医院蒙药制剂室是作坊式的生产,蒙药制剂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医院蒙药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一些医疗机构的蒙药制剂生产品种锐减,大批设备处于半停半用状态,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在这种形势下,医院蒙药制剂和蒙药制剂品种普遍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这几年来,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下,我院蒙药制剂室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改进。本文谈及我院蒙药制剂改革的一些经验教训,探讨蒙药制剂室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医院蒙药制剂工作应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蒙药制剂生产全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大大提高蒙药制剂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1]。编制的管理软件应包括以下内容:蒙药制剂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岗位安排、配制记录、成本核算、质量文件管理、质检记录、留样观察记录、生产监测等,可以采用触摸屏命令控制,操作简便,且效果理想。这样不仅可以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减少错误的发生,而且实现了管理的系统化,同时也为检索提供了方便。

二、建立原辅料库房、实现原材料管理规范化

优良的蒙药制剂质量是以优质的原辅料为基础,因此加强各种原材料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各种原材料进行专门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原辅料贮存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从而有效保证原辅料质量[2]。

三、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善硬件建设

优良的产品质量离不开先进的仪器。检验室应适当购置一些检验手段较强的先进仪器,加强原辅料检验及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在蒙药制剂生产研发上,可以保留经典品种,对部分蒙药制剂进行改进,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使其成为疗效更高、使用更方便、不良反应更小的新蒙药制剂。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新品种专科剂型,如气雾剂、凝胶剂、软膏剂、口服液、泡腾颗粒等等,从而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提高员工素质、强化质量意识

要重视蒙药制剂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养,通过自学、外出参观、脱产进修、轮训培养、有针对性地单项技术培养等,不断强化和更新专业知识,以解决知识老化、新技术匮乏等问题,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3]。其次,应注重不断地引进蒙药制剂人才,以进一步提高开发新技术、新蒙药制剂的能力,从根本上确保医院蒙药制剂的高质量。

五、疗效好的蒙药制剂品种再开发

可以将临床使用多年、疗效好的蒙药制剂品种同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合作开发,按新药报批的有关规定整理文献资料,取得准确的科学数据,以推动医院蒙药制剂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向发展[4]。如三九胃泰、克痢痧、壮骨关节丸、小儿龙牡壮骨冲剂等都是从医院蒙药制剂诞生而发展成为商品蒙药制剂的。但是由于新药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一般不作为医院蒙药制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六、生产一些临床需要的内、外用蒙药制剂

随着医院蒙药制剂的逐步萎缩,医院不必投资建造大规模的蒙药制剂生产车间,仅保留普通蒙药制剂生产车间,生产一些医院临床需要的内、外用蒙药制剂。有些获得蒙药制剂文号的医院蒙药制剂可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委托GMP达标药厂生产,医院蒙药制剂室仅负责对蒙药制剂的质量复核、产品验收、发放等质量及产品的管理工作。而医院蒙药制剂技术人员则可抽出时间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如药品的管理、新蒙药制剂的开发研究、蒙药制剂的临床研究等。

七、加强多方位合作

加强各医院蒙药制剂室与同行的交流合作,可以通过每年举办的药学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建立与医药行业协会协作关系,及时了解医药行业的最新信息、市场应用信息,为医院蒙药制剂的发展和新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与研究所、企业合作,利用它们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医院蒙药制剂的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与医院临床科室一起申报新蒙药制剂开发项目,申请科研经费,对医院的特色蒙药制剂作进一步的临床对照试验、质量监控标准的研究及不良反应监测等。

八、寻求药监部门支持、建立医院蒙药制剂网络

《药品管理法》第25条规定,特殊情况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蒙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对于临床必需、市场无供应、生产批量小、生产技术及生产条件要求高的品种,医院蒙药制剂室相互之间可以形成网络,某一品种可集中有条件的蒙药制剂室生产,既节省资源,又保证质量[5]。

九、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发中药蒙药制剂

作为中医医院,有着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和中药配伍经验,经方、验方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独特的中医临床经验优势是其他科研单位开发中药蒙药制剂无法比拟的。如果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借鉴国内外开发天然药物的思路和技术,一定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开发中药蒙药制剂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医的许多精髓是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医院蒙药制剂室应该享有的保护策略,促进医院蒙药制剂室的生存与发展。

药品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社会的需求,随着这种需求的提高,国家对医院蒙药制剂的监管力度也会加强,医院蒙药制剂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医院蒙药制剂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发特色蒙药制剂,创新剂型,加强医院蒙药制剂网络建设,控制规模,保证质量。这才是医院蒙药制剂长足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沛丽.我国医院蒙药制剂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5):128.

[2]陆晓和.医院蒙药制剂工作发展之我见[J].药事组织,2005,14(9):67.

医药制剂研究篇(9)

[收稿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5184)

[通信作者]*范骁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571)88208596,E-mail: fanxh

Network formulaology: a new strategy for modern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FAN Xiao-hui1*, CHENG Yi-yu1, ZHANG Bo-li2

(1.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Tian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jor scientific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mulaology research. To promote formulaology research, a new strategy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network formulaology, were proposed to reveal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functional chemome and biological responses network.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rections of network formulaology were also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Key words]formulaology; network pharmacology; network biology; compatibility law of TCM; functional chemome of TCM formulae; TCM modern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50101

方剂是凝聚着中医原创思维精萃的临床治疗复方药物,也是历经千百年发展形成的医药宝藏。自《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始,各类文献所记载的方剂总数达40万余首<sup>[1]</sup>,已成为我国防治复杂性疾病的重大战略资源。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深入的科学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方剂通过多种药效物质协同互济,融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而起到治疗作用<sup>[2-3]</sup>,研究表明方剂的疗效取决于其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调控网络间复杂的网状交互作用。因此,方剂学领域当今的重大科技问题是:如何高效率地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开发中医药宝藏,使用高技术工具挖掘知识源泉;如何将巨大的祖国医药资源转化为临床医疗优势,构建源自于方剂的新药创制技术体系;如何通过“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如何研究揭示方剂化学成分网络与机体生物分子调控网络间的网格关系,诠释中医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建立创新中药的发现方法与设计理论。

网络生物学(network biology)<sup>[4]</sup>、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sup>[5]</sup>以及大数据科学(big data science)<sup>[6]</sup>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科技难题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笔者认为,应当运用创新理念审视方剂学领域问题,聚焦于辨识功效物质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见图1,以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具体辨析相结合策略,采用网络科学、整合生物学、大数据科学及知识库等新方法对方剂功效物质、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开展网格化、集群化、系统化的整合研究,力求在方剂学继承与创新研究2方面取得整体进展。

图1方剂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网络间复杂的网状关系示意图

Fig.1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functional chemome and biological responses network

据此,本文在简要论述方剂学发展现状及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方剂学(network formulaology)理念及研究策略,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1方剂学研究现状及瓶颈问题简述

粗略地看,方剂学研究方向可分为两大类:方剂现代基础研究和源自方剂的创新药物研究。前者试图研究揭示方剂功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后者侧重于从方剂知识出发,创制中药新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药物分析学、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数据挖掘等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方剂学在这两大类研究中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已逐渐形成了古籍文献分析、临床经验总结、实验方剂学研究等若干各有侧重的释理性研究方法<sup>[7]</sup>。

1.1方剂知识整理与发掘研究方剂知识的整理与发掘是当前方剂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除了常规的古籍文献中药性、归经等统计与分类,文本挖掘、古文语义识别、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等人工智能技术也被陆续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中,用于药味频次排序、高频药对发现和组方优化等。这些新技术可快速分析大量方剂数据,并挖掘出被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所忽略的用药规律。方剂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尚不多见,有必要从经典古籍数据出发,构建方剂知识库,开展相关研究。

1.2方剂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近年来,方剂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大批方剂的化学物质基础得到了剖析。相关研究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分离纯化结合波谱解析为主要技术手段。这类方法能够对微量成分进行富集,鉴定结果准确性高,但耗时费力,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方剂样品探索不同的分离纯化流程。另一类研究主要依靠联用分析技术,尤其是液质联用对方剂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后依靠多级或高分辨质谱数据进行结构推断。这种研究模式具有所需样品量小、实验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但存在推断结果准确性依赖人工经验等问题。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存在“方剂味”不浓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更注重新化合物发现或微量成分分析,而对组方前后的成分变化关注不多,尤其缺乏对方剂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方剂功效物质发现及配伍规律研究带来了困难。

1.3方剂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发现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阐明方剂作用机制、制定质控指标及标准的前提。活性追踪法、活性筛选和活性物质快速辨识是当前方剂功效物质发现的主要研究策略和方法。研究人员采用这些策略从方剂中发现了大量活性成分。前2种研究策略大多与系统分离相结合,虽然相对全面,但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活性物质快速辨识法筛选效率远高于前述2种传统方法,近年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发展出细胞膜色谱、亲和超滤、磁珠吸附、在线流动注射等多种手段。但这些研究策略大多以某一体外活性或药效为指标,脱离了中医“方证”的概念, 未能从整体上反映方剂的功效,难以阐明方剂化学组成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sup>[8-9]</sup>。

1.4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近年方剂学的研究热点。早期配伍规律研究侧重文献挖掘与理论探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拆方、组分敲入敲除等实验手段诠释“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其中,拆方研究是当前最为常见的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包括全方拆方、药对拆方、撤药拆方以及基于实验设计法的拆方等。但相关研究大多遵循还原论的思路,与方剂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呼应不足<sup>[10-12]</sup>。

1.5病证结合研究“法随证立、方从法出”。证是方剂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然而中医症候高度依赖医生的主观经验,标准化难度高,为方剂现代研究带来了困难。病证结合被认为是方剂学研究的潜在突破口。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证的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学基础、证的动物实验模型制备等,尚待深入。如能构建病证网络,将证与机体生物网络相融合,有望诠释方剂化学组成与其所治的病证病机之间的关联关系。

1.6源自于方剂的新药创制研究方剂在治疗复杂性疾病方面具有整合调节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已经成为我国创制多靶点新药的重要源泉<sup>[13-14]</sup>。吴以岭院士根据络病学说成功创制的多个中药新药就是这一研究思路的典范。近年来,依据组分配伍理念分析临床有效方剂已经成为中药新药创制的有效途径<sup>[15]</sup>。方剂组分与其生物效应间的定量关系是这一新药创制策略的核心,其辨识结果的准确性和整体性将直接影响组分配伍优化结果。

据此,无论是方剂功效物质基础研究,还是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诠释,或者是源于方剂的创新中药研发都应以辨识方剂功效物质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为突破口。然而,现有的释理性研究模式大多采用简化的线性研究策略,宏观与微观割裂,与方剂研究中化学组成及机体生命系统的双重复杂性难以匹配,无法有效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网络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亟待创建和发展新的方剂学研究策略。本团队的前期探索结果[13-14,16-26]表明,将网络科学等与中医方剂学特点相结合,有望剖析方剂化学组成与机体间复杂的网状关系,诠释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科学内涵。

2网络方剂学研究框架

笔者认为,为阐明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使用方式,应当采用网络科学、整合生物学及大数据科学等方法对方剂功效物质、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开展网格化、集群化、系统化的整合研究,科学发展中医方剂学,可将这一研究方略姑且简称为“网络方剂学”。网络方剂学的研究框架见图2。

图2网络方剂学研究框架示意图

Fig.2The diagram of research framework of network formulaology

范骁辉等:网络方剂学:方剂现代研究的新策略

2.1网络方剂学主要研究目标探索方剂组方的功效物质组合规律,构建“理法方药”关联网络,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的化学组成规律;辨析方剂功效成分网络与机体生物分子调控网络间的网格关系,阐明方剂功效物质组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方剂知识库系统,创建源自于方剂的创新中药发现及设计方法学。

2.2网络方剂学研究路径①依据“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研究思路,以辨析方剂组方的功效物质组为切入点,构建“病-证”与“方-证”及“理法方药”关联网络,阐释方剂功效物质组的化学组成规律。②采用实验数据与文献信息融合分析方式,运用网络理论、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生物学等方法,以“整体动物实验-组学数据辨析-分子网络建模-关联实验-多源信息融合辨识”5段式研究策略,探索揭示方剂功效成分群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③以“药-方-证-病”为主线,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实验研究及临床验案等方剂相关研究资料,再整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构建方剂知识库,并建立功效物质组库,进而依据化学组成与生物效应相关性定量辨析出与临床疗效相关功效物质组,最后通过组分配伍优化得到中药复方新药。

2.3网络方剂学支撑技术除分析化学、药理学等经典学科外,网络科学、大数据科学、系统生物学及整合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开展网络方剂学研究提供了众多支撑技术。目前,已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库和软件工具可用于研究网络方剂学。相关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医药数据库、天然产物数据库、疾病、通路、蛋白相互作用(PPI)数据库等,见表1。此外,Cytoscape,MCODE等网络可视化及分析工具可用于分析方剂网络,挖掘隐含知识及规律。

3方剂学创新研究方向

综上,网络方剂学可为阐释方剂科学内涵、研发现代中药提供全新的视角。据此,笔者建议方剂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下。

3.1方剂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为从海量的方剂文献及实验数据中发掘有价值信息、发现蕴藏知识和认识隐含的科学规律,极有必要开展方剂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建立方剂知识库,为开展方剂学创新研究奠定基础。本团队以仲景方为对象,从药-方-证-病多个层次入手,初步构建了仲景方知识库<sup>[27-28]</sup>,包括药材-证候网络、药材-疾病网络和成分-疾病网络等3个不同层次的网络,以及涵盖240余首方剂和15 000余个组分的仲景方方剂实体库。研究结果表明,将3层网络中成分、药材、方剂和证候、疾病这些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可用于探索传统研究思路所无法挖掘的仲景方组方规律及其隐含的化学组成规律。

3.2病证结合网络构建技术研究开展中医证候研究,从整体上把握病因、病机及其传变规律是方剂现代研究的科学基础。现代医学已经在分子水平取得了系列进展,多种复杂性疾病的生物网络已有报道<sup>[22-23]</sup>,但病证结合研究尚不多见。若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结合网络的构建技术研究,既体现西医疾病病理变化特点和疾病表型与生命大分子的关系,又考虑中医的证候特征,成功构建病证生物网络,有望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助力方剂学研究。

3.3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研究阐明方剂功效物质组的整合调节机制,是方剂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常规的药理学研究大多侧重研究单一信号通路或单一病理环节,或者只关注方剂给药后引起的差异基因等组学变化,并未能从“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角度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的作用机制。因此,应当开展针对性研究,建立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研究技术体系。例如,在构建相关病证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因芯片等组学技术测定方剂及其主要成分干预后模型动物的生物效应谱,从中筛选出关键靶点和通路,并结合文献和体内外实验进行验证,可阐明方剂成分-靶点-通路关系,有助于诠释其整合调节机制[20,24,29]。

3.4类方网络方剂学研究方剂中由传统名方衍化发展而成的类方,集历代名医应用之精华,尤受历代医学大家所重视。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因此将类方思路应用于《伤寒论》的研究,并著有《伤寒论类方》。显然,以一组类方为对象,采用网络方剂学研究策略,构建类方与病证靶标间的网络模型,进而对网络模型中各方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及通路的相随变化情况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类方的内在异同,有望反映类方的组方思路和配伍规律,是诠释中药方剂科学内涵的潜在突破口[26-28,30-34]。

3.5方剂肠道微生态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肠道菌群与宿主和外环境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人体全身的整体代谢实际上是其体内自身的基因组和其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组活动的整合。因此,开展方剂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开展研究方剂肠道微生态,有助于揭示方剂化学组成与肠道微生态间的复杂关系。

3.6源自方剂的中药新药创制将巨大的祖国医药资源转化为临床医疗优势,构建源自于方剂的新药创制技术体系是方剂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若采用网络方剂学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可望发现方剂的新功能主治或创制组分中药,丰富创新中药发现及设计方法学<sup>[17]</sup>。例如,本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创建了基于定量组效关系的计算机辅助方剂配伍优化方法[35,36]。该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比例组合物的药效,根据组效关系模型,优化方剂配伍配比。根据测定药效学指标的多寡,本团队在研究中相继建立了单指标和多指标优化策略。显然,其优化结果与所测药效指标直接相关。如果选取的药效指标不合理,优化结果必定不佳。为克服这一缺陷,本团队又根据中药整合调节特点,研究提出了机体平衡及失衡网络构建方法,并据此创建了基于网络平衡的中药配伍优化方法[21,26]。该方法根据药物对机体失衡网络回调程度来优化方剂配伍配比,能更完整和准确地反映方剂的功效。

4展望

继承并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让古老而又年青的方剂学焕发更大活力,是方剂学研究人员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破解方剂功效物质群与机体生物网络间相关性辨识难题,本文提议用创新科技理念审视方剂学领域问题,研究建立网络方剂学,从而对名方进行阐述、对验方进行优化和对大方进行精制。这一研究策略集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具体辨析于一体,不仅有助于诠释方剂科学内涵,为中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开拓现代药物研发思路,丰富方剂学的研究内容,促进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家玮, 鲁兆麟. 方剂学发展溯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 6.

[2]王阶, 王永炎. 复杂系统理论与中医方证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9): 25.

[3]张伯礼, 王永炎.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 中国天然药物,2005(5): 258.

[4]Barabasi A L, Oltvai Z N. Network b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cell's functional organization[J]. Nat Rev Genet,2004, 5(2): 101.

[5]Hopkins A L. Network pharmacology[J]. Nat Biotechnol,2007, 25(10): 1110.

[6]张引, 陈敏, 廖小飞.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 216.

[7]谢鸣. 方剂学科发展与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2): 2.

[8]唐于平, 段金廒, 丁安伟, 等. 中医方剂物质基础现代研究的策略[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5): 20.

[9]屠鹏飞, 史社坡, 姜勇.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J]. 中草药,2012(2): 209.

[10]蔡春艳. 中药方剂核心药物及其配伍规律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4(20): 131.

[11]吴嘉瑞, 张冰, 杨冰, 等.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诊疗失眠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4): 1.

[12]于友华, 王永炎, 赵宜军, 等.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1,26(4): 3.

[13], 高秀梅, 张伯礼, 等. 论建立基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J]. 中国中药杂志,2011, 36(2): 228.

[14]Wang Y, Fan X H, Qu H B, et al.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multi-component drug design from medicinal herb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urr Top Med Chem, 2012, 12(12): 1356.

[15]张伯礼, 王永炎, 商洪才.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 继续医学教育, 2006(19): 89.

[16]范骁辉, 赵筱萍, 金烨成, 等. 论建立网络毒理学及中药网络毒理学研究思路[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20.

[17]李翔, 吴磊宏, 范骁辉, 等. 复方丹参方主要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1, 36(21): 2911.

[18]吴磊宏, 高秀梅, 程翼宇, 等. 基于中医主治关联的中药饮片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16.

[19]吴磊宏, 高秀梅, 王林丽, 等. 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07.

[20]Wang L L, Li Z, Zhao X P, et al. A network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Xuesaitong injection to elucidate a complex mode of action with multicompound,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J]. Evid-based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3, doi: 10.1155/2013/652373.

[21]Wu L H, Wang Y, Nie J, et al.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using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data[J]. Evid-based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3, doi: 10.1155/2013/915343.

[22]Wu L H, Li X, Yang J H, et al. CHD@ZJU: a knowledgebase providing network-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Database(Oxford), 2013, doi: 10.1093/database/bat047.

[23]Yang Z Z, Yang J H, Liu W, et al. T2D@ZJU: a knowledgebase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conn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Database(Oxford), 2013, doi: 10.1093/database/bat052.

[24]Li X, Wu L H, Liu W, et al.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Qishen Yiqi to reveal its underlying multi-compound, multi-target, multi-pathway mode of action[J]. PLoS ONE, 2014, 9(5):e95004.

[25]Wang L L, Li Z, Shao Q, et al. Dissecting active ingredi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by content-weighted ingredient-target network[J]. Mol Biosyst, 2014, 10(7): 1905.

[26]Wu L H, Wang Y, Li Z, et al. Identifying roles of "Jun-Chen-Zuo-Shi" component herbs of QishenYiqi formula in treat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network pharmacology[J]. Chin Med, 2014, 9:24.

[27]Xiao S, Hao C, Ai N, et al. Deciphering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ogous formulae by parallel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microplate-based assays[J]. Anal Methods, 2014, 6(23): 9283.

[28]Xiao S, Luo K D, Wen X X, et al. A pre-classification strategy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ogous formula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4, 92: 82.

[29]Zhang Y F, Shi P Y, Yao H,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herbal compound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cardiovascular multi-herb medicine (Qishen Yiqi pills) in rat[J]. Curr Drug Metab, 2012, 13(5): 510.

[30]Wang S F, Chen L L, Leng J, et al. Fragment ion diagnostic strategi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profile of Gui-Zhi-Tang by integrating high-resolution MS, multiple-stage MS and UV information[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4, 98: 22.

[31]Wang S F, Chen P H, Jiang W,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stituents for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Ju-Zhi-Jiang-Tang, an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J]. J Chromatogr A, 2014, 1348: 105.

[32]Wang S F, Chen P H, Xu Y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Da-Huang-Gan-Cao-Tang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J]. J Sep Sci, 2014, 37(14): 1748.

[33]Xiao S, Yu R, Ai N, et al. Rapid screening natural-origin lipase inhibitors from hypolipidemic decoctions by ultra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5, 104: 67.

医药制剂研究篇(10)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9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19-02

医院制剂是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医疗水平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发展。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弥补市场药品不足、保障人民健康、配合临床医疗科研、开展新药及培养医院药学人才起着积极的的作用。笔者所在医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制剂室设施相对齐全,发展规范,生产品种涉及糖浆剂、合剂、外用制剂、眼用制剂等多个剂型。2010年将面临许可证重新验收,如何适应形势,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医院制剂工作适时发展,制剂室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现以笔者所在医院制剂室的现状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方法[1],对现阶段我院制剂室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制剂室发展中具备的优势,正确认识制剂室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时更要找出制剂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发展中面临的潜在威胁,以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实现医院制剂室的良性发展。

1.我院制剂室现状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工艺成熟、质控严格,产品安全有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院制剂室具有生产工艺相对成熟、质量控制系统完整、制剂疗效确切、产品安全性高等优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特色产品,有效弥补了市场用药的不足。

1.1.2制剂产品疗效确切。医院制剂室产品多由临床医师和药师根据临床需求和治疗经验共同研制,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均可满足某一领域的用药需求,填补空白,具有不可有替代的重要作用。

1.1.3价格优势明显。医院制剂多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而研制,不以盈利为目的,研发成本低,价格低廉,价格优势明显。且通过验、换发制剂许可证,制剂室软、硬件环境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1.1.4临床适应性强。医院制剂可实现现用现配、小量生产,临床适应性强,可满足临床治疗个体化要求,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且新的《江苏省医院药事工作评价标准》中制剂部分占了50分,不可或缺。

1.2劣势分析:

1.2.1医院对制剂室投入相对较少,财政支持不足,导致其发展不足。于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对我院制剂室换证的整改意见,本制剂室将添置部分生产设备及物资,要投入相当的资金。

1.2.2产品生产规模限制和品种均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使用范围仅限于本院内部。且没有临床科研费用的提成,临床使用积极性不高,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批产量,进而影响实际产值;小批量、多品种的需要满足型生产状况将造成①生产过程合理损耗率增加;②检验费用的占比例增高;③管理要求和管理成本增加;④厂房及设备利用率低,折旧费用高;⑤原辅料、包装材料采购困难。

1.3机遇分析:

1.3.1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医院制剂与临床结合甚为密切,非常有利于新药的研制开发。

1.3.2价格优势是存在的必然。医院制剂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解决我国现阶段看病贵的问题上大有可为,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可有效解决其用药问题。

1.3.3适应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形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合理的用药方案是今后药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医院制剂具有灵活的适应性,满足了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必然存在强大的生命力。

1.3.4为临床和药学研究提供支持,作用不可或缺。医院制剂室可以为临床科研和药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医学科研工作尤其是临床研究,必须有药物及制剂研究作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1.3.5教学医院药剂科还承担着大量药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任务,其中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的带教任务需由制剂室负责。

1.4威胁分析:

1.4.1目前医院制剂室的效益,大量体现为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低,故生存能力低。

1.4.2价格部门定价政策不合理,不能体现原辅料、包装材料及人员成本不断攀升对制剂成本的影响,更不体现制剂研发成本。现在执行的制剂价格还是六年前的价格,一直未变动过。

1.4.3目前制剂行业现状是供大于求,再加上药价虚高,使药品市场竞争激烈。本院制剂产品如不采取种种优患措施,将很难抵制住市场的冲击。

2.制定策略

从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我院制剂室的优势和劣势均十分明显,机会与挑战并存,对于我院来说,制剂工作仍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应注意扬长避短,使其逐步由单纯供应保障型转向服务兼研发型。

2.1建设规模适度,但人员、设备的配置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使其具备必要的制剂科研能力。

2.2不以直接经济效益作为医院制剂室的唯一考核目标,而注重其对医院品牌建设、学科建设、患者个体化服务,以及原药科研、教学的服务功能和贡献;反过来又以服务促其自身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3加强对现有中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完善其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和新药所有研究的资料,以期完成新药上市前的各种临床实验。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名义报审新药。

上一篇: 医药行业发展机遇 下一篇: 债务加入的法律依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