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对学生的影响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9 14:39:09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1)

1.校园物质文化。这也是一种外显性文化,它是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显现在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之中,是由学校所处的人文环境、地理位置、采取的教学措施、设置的活动场所以及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所构成的文化环境。

2.校园制度文化。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内一切活动的准则。它包括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

3.校园行为文化。指的是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是学校树立形象、开拓校园文化的信誉保障。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4.校园精神文化。这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难以用文字、符号标志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等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感染性、导向性、激励性和防御性等特点。

(1)情境性。学生总是要学习、生活在一定的校园物质、精神环境中,其所处环境的优劣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渗透性。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优秀的校园精神,通过多种形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处于这个环境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感染性。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是无声的行动命令。它能使学校成员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方式。

(4)导向性。校园文化能产生导向功效,使全体师生的行为朝着校园文化提倡的方向去发展。

(5)激励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催人奋进,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6)防御性。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能防御外在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使师生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生存中最主要的五种由低到高的心理需要,他们包括:(1)生理需要。指人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各种非习得性的原始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2)安全需要。指人要求保障自身安全和职业安全、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避免失业和丧失财产等威胁的需要。(3)归属需要。指人对从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与人交往、获得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如感情、友谊、爱情和认同等。(4)尊重需要。指受人尊重以及自重的需要,如地位、名誉、独立、自由、自主、自信等。(5)自我实现需要。指人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取得一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社会上的年轻人,主要表现在:在政治上他们积极敏感;在经济上他们大部分没有自立;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大多数远离家乡,缺乏家庭的温暖。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与社会接触甚少,集体生活往往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书本知识比较丰富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思维活跃但行动能力不足。因此,大学生除了可能产生一般青年人群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外,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不仅需要加入一个群体,而且还需要受到群体成员的尊重和承认,并在其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在大学阶段“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学生最迫切想得到满足的。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最直接、最集中的影响就反映在对这两种需要的满足上。

(1)结交朋友、扩大交际的需要。大学生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希望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寻找认同感,这些都可以从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得到满足。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来增进沟通。校园文化在这方面的任务在于营造出积极民主、自由和谐和鼓励协作的气氛。

(2)追求爱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成年的个体,由于生理与环境的原因,会自然地萌生出对爱情的向往。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事情既不提倡也不反对,大体表明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是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同学因沉溺于爱河当中而荒废了学业。但学校的任务在于对整个大环境的控制和引导,不宜过多干涉学生的私人生活。反映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讲座,倡导学生以健康、负责的态度对待爱情。

(3)参加工作并获得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充满朝气,通过参加各种社团工作和社会实践来取得成绩是证明自己能力和锤炼自我的绝好方式,并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尊重的需要。从青春期开始,学生们就有争取独立的意识和成长的渴望。这也正是追求尊重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要积极与人互动,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自尊的满足能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并付诸行动。这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个人修养会不断提高,心态也会表现得比较平和理性。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2)

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

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推进了校园文化形成的转型和跃升。依托高新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形态出现的校园网络文化,同依托传统载体(文字、纸张),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它具有极强生命力、辐射力、交往力、扩张力。它的产生首先带来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型向发散性转变,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及信息观、交往观、时空观、等级观、实体观的变革,催生了新的认知模式。这种新的认知模式与传统认知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它具有人机协同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等特点,促进了群体思想及其行为规范的创新。借助于网上交友、聊天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校园网络文化也带来了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网上会议、电子银行、网上会客、网上书店与网上图书馆等现象和活动,都是网络文明呈现出的关于当代校园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新景观。作为新文明成果的网络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产生、流通、传播和接受方式,而且促进了校园传统文化生成的转型和校园文化形态的提升。

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

校园网络文化引起了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打通了与社会普遍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本性,其方式和时空范围总是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交往工具、交往手段的制约,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网络化的交往却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效率,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界限,拓宽了现实的社会交往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创造了超越现实的新交往领域――虚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摆脱了已有现实社会关系对交往活动的制约,为当代学生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往、对话创造了便利的平台。而且在“电脑空间”里密切了学生跨国度、跨民族的交流,强化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多元文化的网上汇集,为学生借鉴先进文明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给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粮,也给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学生交往的大发展。

促进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主体地位的提升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3)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真正社会化的开端。由于受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薄弱和心理发展不够健全。甚至许多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网络等问题,正成为困扰他们向社会化方向迈进的普遍问题。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与价值。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竟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它是大学生终生体育观形成的有益的、隐性的重要渠道,起着内在引导和激励作用。对此,为了深入地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剖析,企图发展和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界定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尺和走向文明的重要维度。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和特定领域的一部分,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下,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制度形式、网络载体、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并以学校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成果来体现。这种成果形成和形态影响和制约着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研究和发展起来的领域,校园中的体育文化正是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工作、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文化,也包括了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校园体育这一特定的文化。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有着独有的特征。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渗透性、融合性、创新性、教育性、娱乐性和传承性等特征,第一,渗透性。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性是指体育精神能够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尤其是竞技体育精神,是超越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为内涵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承担着社会关切和唤醒、团结民众的重任。同时,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精神将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第二,融合性。 体育是一种交流性很强的文化,通过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通过体育交流可以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能够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既可以促进体育的发展,也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得到洗礼。第三,创新性。现代体育为校园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具有创造活力的内容形式,成为促使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体育运动中的新概念、新观念和新模式,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此外,随着高校校园信息来源渠道的增加,大学生的体育倾向开始流向外界,新型的体育方式不断走向大学校园。第四,教育性。校园体育肩负着教育使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塑造美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全方位的独特性。 除此之外,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特征,校园体育通过学生自娱自乐的、游戏性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 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段把自己培养成未来社会合格人才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多功能性文化,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体智发展和人格塑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既可以增强体质发展, 也可以促进智力发展。有研究表明,上体育课后较文化课后智力活动效率有明显提高。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出现情感上困惑、认知上叛逆、行为上退缩或攻击等。而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在体育参与中塑造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塑造。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如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社交恐惧、网络成瘾、情感问题等问题开始出现, 成为困扰大学生的普遍问题。浓烈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通过参与可以释放大学生的破坏性能量, 可以重新振奋学生的精神和塑造健康的心理与道德认知。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参差不齐,且学生们对体育价值观念的选择呈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土壤,学生在这个土壤中逐渐孕育出积极的健康的体育价值观。

(二) 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健身和示范的功能,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起重要作用。校园体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滞后成为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客观因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校园体育设施与建设上,是一个学校顺利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此外,学校的体育制度文化和消费文化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多开展校园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训练,开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三)对大学生终生体育观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终身体育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体育文化属于学校教育的一种隐蔽性课程,学生主要借助于各种因素进行体育学习,通过体育学习和体育文化熏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而积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具特色的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今,体育活动以它高难的运动技术,良好的健身效果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大学生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浓重的体育文化气氛中,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价值参与和体育锻炼价值的判断。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的终身体育价值观,不仅影响着毕业后自身的运动习惯,而且还会影响着周围的其他人群。因此,这对发展社会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既是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自由性,它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联。首先,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接纳, 缓解角色冲突,在激烈的体育活动中, 学生能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喜悦和失败痛楚。在团体项目中, 学生不知不觉会树立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和责任意识,并感受到集体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体育活动可宣泄不良情绪。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网络影响大,许多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堕落的情绪和思想,这些思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就容易出现不良的言行和举止。而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学生可以在体育运动中自由的奔跑,在激烈的比赛中,排遣自身不良情绪,长此以往把良好的情绪带到学习生活中来。再次,提高学生与环境协调能力。体育活动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运动中面临挫折时,征服困难开启新的征程。同时,校园体育雕塑、建筑物、场地环境等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彰显体育精神。这些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运动。

参考文献:

[1]王华倬.我国大学生课余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89-91.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4)

校园“自然环境”,这里可理解为校园中的客观物象,包括花草树木,操场、道路,教室、办公室,宣传栏、告示牌以及其他的一些人工设施。这些客观物象的选择、设置不仅对校园的美化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花草树木、清流净水的有无、多少和布置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学生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首选就是这些。一年四季,美好的自然景物,灵动的溪水,清澈的荷塘,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他们在充满大自然气息的环境中穿行,心会变得宁静,会感受到蓬勃的生命气息,感受到激昂的青春勃动;从季节的变化中会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会领悟到年华的珍贵;会在芳草鲜花、虬杉劲竹、清泉静潭中思索万物的品质、人生的哲理。

第二,操场路径的点饰,宣传栏、告示牌的设置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绿茵连连、布局井然的操场,石板错落、曲径通幽的小路,十步一栏、五步一牌的心灵小语,无一不是学生关注的对象。课间,假日,三五成群的学生,在绒绒草被的操场上伸展着矫健的身姿;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园中小路上漫步,赏读着怡情的美文,至真的标语,缤纷的图画,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思想,都在潜移默化中成长着、成熟着。知识的吸收、体质的增强、品德的培育,都是一种“无师自通”的潜在过程。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5)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和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大学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校园文化也日渐丰富而复杂,对青年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校园亚文化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与影射,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思考[1]。而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渗透到教学和生活各个领域,改变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校园亚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校园亚文化,剥离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畸变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校园亚文化的现状

信息文化。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

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免费论文。QQ、MSN成了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手机短信因使用简单、发送方便、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这些通信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很可能也有不良的信息文化。短信中不乏低俗、垃圾的内容,网络资源更是参差不齐,良莠共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偏激的信息。网络社区上也是有不少不负责任的、过激的言论。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威,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流行语文化。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语言创新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免费论文。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其中不乏积极有趣的言词,但有的也充满了消极、无聊的色彩。常见于校园中的“郁闷”、“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的某种不满和无奈。我们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消极的情绪,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和随心所欲[2]。

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涂鸦的内容各种各样,有励志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对学校社会不满的,更多的是一些格调低俗的“黄段子”,对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

群体文化。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当遇到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时,相互倾诉自己的情感,因相同的文化意识而结为友伴群体。校园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如以兴趣爱好为标志的摇滚乐队、街舞团体等等。免费论文。

二、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资源获取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把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为全世界。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某种信息手段,出现了所谓的“拇指族”、网虫等等,热衷于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可以畅所欲言,无需过多隐讳。这对于交流过程中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也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一方面这种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使大学生远离现实的生活集体,以更加封闭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实在的人际交往产生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出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苦闷压制在心里,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

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在信息时代,资源的获取变得十分容易,而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良莠,自觉和不自觉的接受着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其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畸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晰,感到困惑和彷徨。他们往往在心理低谷期将网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色情暴力信息作为排遣发泄的手段,甚至沉溺于其中,这给他们的心理、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大学生具有年轻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价值取向是多元的。由于正身处于社会的转型之中,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有着对前途的迷茫,爱情的渴望和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大学生站在踏入社会的门槛上,面对着学业竞争、就业、生存的压力以及渴求成功的压力等,一部分大学生焦虑急躁,找不到适当的人生坐标,而成人的自觉意识又促使大学生刻意掩饰这种失重状况,表现出高度自我,玩世不恭,诸事漫不经心,或干脆反其道而表现出极端的颓废与消沉[3]。大学生面对这种矛盾难以排解,更多地体现出浮躁、批判和消极,当遇到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时显得过激和偏颇。

许多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压力,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发形成了许多团体。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人魅力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有利于协调学生人际关系、满足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但一些偏激、叛逆和浮躁的意识等不利因素也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三、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正确认识和包容校园亚文化。随着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质得以体现,带来了不同类型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当然,这也给大学生文化选择增加了难度。对于广大的教育者,特别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要直面一个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整合互补的对策。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信息等方面的研究,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包容各种校园亚文化的存在,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一方面应良好地把握亚文化所反映出的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使具有积极性质的亚文化形态保持存在空间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清晰校园亚文化中的主流方向,从而引导亚文化成员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内容,剥除负面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其过程是一种文化浸润的过程,需要某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为其创造条件[4]。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环境中会无意识地受到文化的隐形渗透作用。应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在需求出发,建设具有较强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作用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亚文化中创新、活泼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决抵制消极的、低俗的文化侵袭,将社会主流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蕴含于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感受良性文化的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使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在调节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管理,使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校园亚文化的产生是源于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因此要净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校园网在思想性、知识性方面的指导作用,并高度关注网络虚拟群体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倡导文明用语和使用健康的手机短信;积极对大学生社团和群体进行引导和、监管,使之向学习型、学术型、公益型方向发展,促进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国廷.大学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03)

[2]张玉茹.论校园亚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3]刘晓春,李淑慧.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表象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6)

Bian Shuai; Zhu Min

(①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1,China;②Yixian Tanghu Junior High School,Yixian 074204,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近期校园环境的改善现象,分析了校园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校园物理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物理环境,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Abstract: By the improving of res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 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n discussed how di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a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behaviors, as well as how to promote and protec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by chang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物理环境 心理 隐形教育

Key words: physical environment;psychology;recess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08-01

0引言

高职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定,易受外界影响,且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校园中度过,故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本文根据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园改造后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校园物理环境的涵义

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建筑、校园文化建筑和校园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环境。[1]

2校园物理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1 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的职责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这种职责不只表现在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面,还表现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其它方面。和有声的传统教学相比,校园物理环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通过学生在环境中的所见所闻,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无意识过程中了解学校的精神理念。这种教育引导是隐性的,间接的,能够帮助学校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2 陶冶熏陶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校园物理环境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场”,学生在“场”中学习、生活。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和模仿,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2.3 调适功能校园环境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氛围,运用模仿、从众、暗示等手段帮助调适学生当中存在的违道德,偏离社会常态的一些现象。它使学生能自觉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另外,优美的物理环境还能够缓解压力,调节心态,使学生能够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常态。

3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3.1 校园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冲突学校改造后扩大了原有食堂等场地的规模,增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的距离,减少了学生之间由于过度的密切接触而引发的冲突。根据空间关系学理论,人类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在不同的个人空间里,我们会需要不同间距的气泡。[2]一般把对空间的需求分为四种模式,即:私密空间(半径为15―45厘米),与我们在感情上特别亲近的人或动物在进行私密身体接触时,我们才允许他人进入该空间;私人空间(半径为0.46―1.2米),这是熟人交往的空间;社交空间(半径为1.2―3.6米),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人们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公共空间(半径为3.6米以上),这种空间的交往适于大众演讲。可以看出,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需要不同的空间距离。如果和我们不很熟悉或是陌生的人侵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会感觉反感甚至愤怒。由此可知,如果在食堂等公共场合,由于空间的不足,学生人口密度过大而侵入了彼此的私密空间,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冲突。食堂等场地改造后面积扩大,这一矛盾便得到了缓解。

3.2 校园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校园物理环境的改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校园整体的整洁度有了大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破坏环境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一理论提示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作用。[3]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从众。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如果一个环境中,到处布满垃圾,草坪被随意践踏,那么其他人也会不自觉地效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环境越变越差,相反的,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减少学生对环境的破坏。

4改善校园物理环境的相关对策

4.1 重视环境的暗示作用在现实中,越是整洁的环境越为人们所爱护,反之,越是污损的环境越容易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在“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下堆着一堆垃圾,在“禁止踩踏”的草地旁布满脚印,那这种对行为后果的默认,就是对这类破坏行为的鼓励,其结果只能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任何消极暗示都应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消除消极暗示带给我们的影响。

4.2 注重环境使用者的特征和需求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校园中,学生是校园环境的主要使用者。那么在建设校园物理环境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他们对环境的需要。例如:可以将一些强制的禁止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如“禁止吐痰”,可改为“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请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可以把外在的要求与自身需要联系起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

5小结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表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利用物理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通过物理环境的改善,发挥它的心理功能,这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7)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园建设热潮迭起,涌现出一大批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如南通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其中也包括本文研究的的江苏大学。一方面,扩展并校、旧校区再开发、聚集为大学城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综合实力,也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而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使得部分短时间建设的大学过分强调校园规模和办学条件,在片面追求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指标的趋从下,新老校区之间衔接、大学建设的内涵、校园使用和管理等问题未能充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相匹配。

实际情况说明,大学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一、江苏大学发展历史概述

江苏大学的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创建于1960年。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1982年8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二.江苏大学整体功能区分布概述

江苏大学是以老校区基础建设规划新校区,新校区整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南面是以三江楼、三山楼为代表的教学区,包括各学院办公楼、实验楼还有学工办公楼;而生活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面。在规划上体现了“整体分布、分期实施、有序生长”的思路,新校区形成了“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为校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脉络,教学区、生活区建筑沿着轴线集中紧凑布局。江苏大学新校区保留了原有地址上两条南北走向的山体,三条主干道基本依照山体走向而建。另外,新校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建筑的集中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要素,通过巧妙整合基地内的草地、山林、池塘水面,实现校园内部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形成了疏密有致、立体生动的校园空间特色。

图一:南京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二:江苏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三:南京大学校园风景 图四:南京大学校门

图五:江苏大学教学楼(三江楼) 图六:江苏大学内部风景

三、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对比

1.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分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1952年南京大学由四牌楼迁往鼓楼办学,鼓楼校区也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直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

从地图上看,鼓楼校区分为教学区和宿舍区两部分,学生宿舍区和教学楼区之间有一条外面的马路,将宿舍区和教学楼区分成了两部分。宿舍楼区安排较紧凑,宿舍与宿舍之间由步行小道分开。宿舍旁边设有餐厅和浴室,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教学楼区主要建筑有小礼拜堂,由中国建筑师齐兆昌、美国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礼拜堂,现称大礼堂,由美国珀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塔楼,名为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等,这些楼中西结合,既有西方韵味又不失东方本色。后增加化学楼、文科楼等现代楼层较高的建筑楼。古典的现代的不一而足、相映成趣。

由于江苏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集中人数过多。从两所大学的地图上不难看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相比,江苏大学宿舍区分布较散较多,并且由于地势原因,研究生宿舍楼建在坡上。由于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江苏大学已经有理工科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也在不断地扩建之中,教学区主要以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有:三江楼,三山楼,图书馆等。其中三江楼是我校标志性建筑,有19层之高。

2.校园道路

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的道路大多较狭窄,道路两旁都种有梧桐树,成为林荫大道,漫步其中成为了一种享受,给学子带来自然的气息。

当然,校内也会有机动车通行,但是校内对机动车管制较严格,更多的是非机动车或者是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安全。

由于地势问题,江苏大学内陡坡较多,再加上校内人数较多,江苏大学内建有三条通过全校的主路,道路较为宽敞,可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校园内机动车行驶过多,在校园内经常会有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情况;其次,校内道路多为陡坡,再加上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担;此外,机动车校内鸣笛的情况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

3.校园环境风景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些建筑注重将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以北大楼为例,在楼的四周种有很多绿植,而大楼周身环绕着爬山虎,给整座大楼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使其更具古典风味。

与鼓楼校区不同的是,江苏大学更注重于风景的整体性,学校的梅林,樱花园,山顶花园,后山等形成了特色的风景区,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而这些风景区,都是和教学区所分离的。

四、可行性建议

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学校道理建设应以学生步行为参照,由于本校地势特殊,陡坡较多,校内主路贯穿整个教学区,校内机动车较多,校内鸣笛现象也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上课、休息等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很多机动车在校内并未限速,这对学生造成了安全隐患,校园出行很重要,但是安全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可以参照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做法,校园内应严格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并制定出校内限速、禁止鸣笛等一系列规定并严格实行。

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校园内人数较多,学校构建应该更加紧凑,不要一味求大,过大的校园面积不仅不方便学生出行,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教学楼楼层不应过高,就江苏大学三江楼为例,三江楼高19楼半,很多学生上课需要到较高楼层,造成上课前楼梯堵塞,电梯负荷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非常不利于疏散人群。

4.自习室的分布不要过密,建议在宿舍区域内分布自习室,方便学生自习。

五、结语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化是大学时代的绿洲,而校园环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建设规划学校功能区是应更多的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不要过多求新求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一个校园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校园功能区分布以人为本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何将大学教育理念同校园功能区合理规划设计结合,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4):54-58;

[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2,4;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8)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能够影响到德育工作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做为一所普通小学的怎样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此,我校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池,配合极具个性化的展示橱窗,给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学校的宣传栏书贴满了教师和学生作品,向社会、家长进行宣传。墙面上从左到右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

每间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八个大字,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旁边配有梅兰竹菊四幅图画,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并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具有梅兰竹菊的品格,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著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学校操场旁边栽种玉兰树,核桃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三个花坛,栽种常绿植物和各类花卉,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二、创设精神家园

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大队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里定期并持续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橱窗和和每个班外的班级文化墙上,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

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这些活动都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9)

校园文化首先应该从文化说起,关于“文化”的内涵,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1986年出版的《原始文化》最早提出“文化”的概念:“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一,前文己谈,在此不再赘述。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存在于高校校园中,由各校园主体(含学校老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服务者)创造和实践的、在长期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一种亚文化,具体包涵了以下几层涵义: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场所在高校校园;第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和实践者是校园的主体即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学校老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服务者;第三、高校校园文化不是短时间形成发展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的;第四、高校校园文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全面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显示出该校特有的精神风貌;第五、高校校园文化是所有文化形态的总和。

2、高校校园文化的分类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有机文化整体,它可以分为三大类: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景观、校园硬件环境等,如校园建筑、基础设施、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设备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在规章制度上的体现,如各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文化仪式等;校园精神文化,是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在几类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运行载体,精神文化是文化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各种有效的制度文化规范和约束,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物化在一些具体的校园文化景观中。因此,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给全体师生的身心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更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较强的催化与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在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关涉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各种素质的培养”。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亚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所需大学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专业、身心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起着全面育人的功能。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对校园主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一个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规范标准。这种价值和规范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们在这个标准下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第二,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每个学校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在整个校园中形成,所有成员就会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中自觉遵守和继承这些精神文化。同时当校园主体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准产生不和谐的现象时,校园文化也会通过规章制度、群体舆论等力量,强行修复这些与整体文化不和谐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融合功能。校园利用其强大的环境氛围和自我调节机制把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发展。在统一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大家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发挥各自的优点使之与这个整体文化相融合,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

第四,凝聚功能。当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共同接受和拥护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介质,把所有成员团结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种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推动下,全体师生就会自然地为这种向上的精神添光增彩。使分散的力量转化为一种整体的力量,从而学校得到发展,自我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激励功能。校园文化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积极进取和发奋向上的精神。在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校园精神的鼓舞下,上进的所有学生都会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与整体的文化氛围和谐统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是一种启迪,促使他们改变陈旧的观念、消极的情绪,达到转化的目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联系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施平台。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特征可以看出,校园文化能够通过耳濡目染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和规范校园主体的成才环境和塑造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可能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的不足,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在筛选各种信息和进行相应选择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新行为,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第二,大学生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当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其培养任务同样可以通过特定的校园文化中来实现。创新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周末学术讲座、“挑战杯”学术科技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精神导向。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将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精神导向。一所高校最珍贵的文化就是该学校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柱,指导着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当一所学校将创新教育作为自己的大学精神时,它就会在办学的全过程逐渐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校园主体的头脑中,促使学校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校园文化必将营造一个人人争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有创新的环境氛围,受这种创新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争取创新行动,树立创新人格。科学家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因此,在当前,高校将创新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迫在眉睫。

第二,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文化的建设将为创新素质培养的提供重要保障。在高校,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校园主体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滋生各种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放任和过分自由都不利创新素质的培养。严格有序的制度能保证教育顺利实施,同时,灵活弹性的制度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和引导下,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才能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当然,不可否认,太过死板的制度文化也将成为约束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障碍,这就要求相关的部门应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三,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显性的、直接的。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校园文化景观、活动建设及教学科研硬件设施等,优美的校园使人精神振奋、启迪想象、触发灵感,合作互动的第一课堂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先进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备为教师的创新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实践证明,很多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硬件环境,如实验设施,教学、科研资源、校园环境等,因此,校园物质文化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

三、基于校园文化下的大学生发展策略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大学创新精神的表达与传承。因此,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充分体现大学创新精神,传达创新理念,彰显创新特色,丰富创新内涵,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孕育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导向功能

校园环境可以浸透、体现高校行为主体共同创造和设计的文化理念,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园环境的导向作用就是它能以校园环境的自身创造性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创新性环境,便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不能培养出最佳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通过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他们创新提供环境帮助。

2、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具有创新特点的校园环境体现着大学创新精神,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学生构成、地域特征均有不同,学校在进行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本校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确定合理的校园布局,科学规划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同时要在校园各种文化景观中体现优秀民族传统、现代科技气息和高校学术特色。这种融入了创新特质的“文化载体”,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影响和熏陶着学校各主体,使其对这种创新环境产生认同感,容易激发人的创新热情,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另外,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迎合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塑造出个性多样化,避免了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和统一化的倾向,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正如我们张院长说的:“让校园的没一面墙会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育人的场所”。

3、充分发挥校园学术环境的熏陶功能

浓郁活跃的校园学术环境,可以促使师生科学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从中不断吸取创造性的养分。因此,学校应树立宽容的校风,提倡风格多样化与个性化,创设学科之间互相融合的环境,为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提供有利条件,形成师生在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氛围,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气氛。这就需要学校要经常不断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成果展览等,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共同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通过这种创新学术氛围的熏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帮助。

大学校园是知识形成、传播的主要社会场所,也是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为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形塑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善于发现校园内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让大学生感受、认同并深深习得这种文化,将此种和谐校园文化的烙印带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汪子为等.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篇(10)

关键词 足球 中小学生 精神

一、背景

S着中国教育只注分数,不注重学生体质素质培养弊端的日益显露,大家越来越重视体质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所以足球进入校园就成为了大势所趋。足球运动是一项源远流长,颇受人们欢迎的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穿越国界不断发展起来成为现代足球,吸引着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们。足球风靡全球,世界杯、欧洲杯等缤纷多彩的比赛,逐渐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体育赛事。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足球项目课程,组织足球队,举办足球比赛等等,足球甚至被纳入了中考体育考试当中,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其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足球进校园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一)足球进校园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足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球类运动,参赛人数众多,在这样的集体项目中感受团队合作;观赛人数也多,球迷们的欢呼呐喊会激起他们不熄的热情;比赛的高潮迭起,技术的精湛,比赛的胜利等等都会不断地激起他们站在这个赛场上的自豪感,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无限快乐与满足,不再一有时间就玩游戏、看电视、蜗居家中,从热爱足球到热爱运动,激起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人人爱体育、人人爱运动,发自内心地热爱,这样才能实现全民运动的目标,成为体育强国。

(二)足球进校园有利于强健体魄,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偌大的足球场上奔跑,需要有充足的体能来保证自己能够与对手进行速度、技能、战术上的较量;运动员之间的切磋,要发生身体上的碰撞和对抗,这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从而让自己多一分胜算。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在有目标的状态下进行锻炼,而不只是为了锻炼而锻炼,无形中打造了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足球进校园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足球运动能够很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当中的运动规则、运动技术、运动战术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究的心理素质和习惯。足球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团队合作、默契配合程度,是对中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精神的培养。不仅如此,足球还培养着中小学生在赛场上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在竞争中互相成长的健康心态。赛场上的欢呼声和胜利也会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更稳。

(四)足球进校园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

足球作为一项可以说是全能运动,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情绪的自控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理的行为。整个球队当中,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对球队的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足球的众多有趣而有序的规则会提高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严于律己精神,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球场上对手与对手之间的较量,充分显示出队员面对强劲的对手,不后退、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体现出他们的勇敢、坚强。足球展现的不仅是踢球与踢球之间的较量,更是精湛技术和战术之间的较量,需要他们在赛场上能有分辨对手战术的慧眼,面对强大对手的冷静沉着,不骄不躁的强者风度。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冷静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在与队员的默契养成当中,与对手的较量当中,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结交更多朋友,更好地与人沟通;在竞争中互相成长,形成勇于竞争的高尚情操。面对赛场的得与失能够坦然面对,学会乐观应对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一颗宽容大量、懂得感恩的心。

(五)足球进校园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文明校园

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递优秀文化,营造文明健康社会。从足球运动中学生能体会出奋勇向前、顽强勇敢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断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不管是队友之间,还是对手之间,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深厚的友谊。在风靡全校的足球风背后,体现的也是整个学校的运动风气,健康状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链接所在,和谐校园的体现所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之路所在。

三、结论

总之,现代足球运动的价值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足球运动的自身范围,它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激发人民团结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这样一种既能提高中小学生体质素质,又能提高他们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目标,更能促进精神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精神面貌的运动走进中小学生的校园,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也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养老战略规划 下一篇: 网红经济现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