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感悟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6 14:38:25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1)

习题课中,教师切忌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发现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多想多练,有目的地让学生侧重于问题的分析,而不是具体运算或证明过程。让学生先想后练,必要时可适当点拨,设置思维阶梯,并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主要困难在什么地方,及时掌握信息。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另外,上课时,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的一节习题课上,有一道题为: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有的学生想证明矩形四角上的三角形全等;有的学生欲证对边中点连线互相垂直达到目的;有的学生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来证明。这时,教师首先要对各种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学生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争论,最后选出最佳的方案。这样,让学生悟出解此题的关键是恰当地引辅助线。通过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矩形对角线相等的综合运用,证明更十分快捷。

2.交流信息,揭示规律

知识、规律的运用是必需的。一方面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性、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方法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了解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3道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进行延迟判断,让学生思、说、做。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引导全组积极讨论,学生悟深、悟透。老师在一边给予辅导和帮助,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然后,通过反馈信息,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教师的讲解分析,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常常会迸发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特别注意。

3.综合训练,反复提高

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根据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推选2名同学参加比赛,以抢答、笔试、爬黑板等形式进行。规定:“答对一道题加十分,答错或不答扣十分。”及时公布比赛成绩。最后对各组排名,给优胜组授予“冠军组”称号,使各组之间形成竞争,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充分准备,如选择优秀数学竞赛题,组织安排好竞赛程序,准确把握有限时间等。同时,教师通过对概念、图形背景、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题目的形式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改变只是教师编题的传统,让学生自己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变式题,供全班同学研究或解答,在编题的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学生能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从而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4.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4.1教师要精讲。

“精讲”不等于讲得越少越好,教师的讲要讲到点子上,要充分展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解惑、释疑,疏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碰到的疑难,讲清解题的规范要求。教材已经详尽叙述的简单运算过程,教师可以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看书或自行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疑点内容,有时还需要主动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讲解更能击中要害,学生能会的就不要讲,学生能代老师讲的尽量让学生讲。

4.2学生要精练。

“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学生除了听老师讲、看老师做以外,还要自己多做习题,而且要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出来,暴露思维受阻的原因,遇到问题要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会解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5.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03-03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个体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感悟式教学进行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探讨,如提出了语文字词或阅读感悟式教学的方法[1-4]。但总体来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多为语文作文或阅读或政治学科领域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更是匮乏,而针对英语学科的相关研究更少。我们根据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说、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观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感悟式教学。[5]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感悟式教学是指能促进学生的感悟知识的内涵及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的各种方法、手段、程序的总和。为更好地探讨感悟式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的影响,我们在初中二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开展了如下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实验假设是:在初二英语课堂中采用感悟式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促进其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条件大致相等的班级,共136名学生,其中实验班学生71人(男生40人,女生31人),平均年龄13.3岁;对照班学生65人(男生31人,女孩34人),平均年龄13.5岁。根据学生在实验前的英语成绩及教师对学生平时英语学习表现的评价,我们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其中实验班优生15人,中等生41人,差生15人;对照班优生13人,中等生39人,差生13人。经过对二个班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前测,他们在这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实验班采用感悟式教学,而对照班采用常规方式教学;因变量是被试英语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的教学效果,主要控制变量是教学时间相同、教学起点相同(包括被试的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无显著差异)、教师能力相当(学历相同、经验相当)、教学内容一样、测验时间与要求一致。

3、实验材料

在本实验中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教学材料和测查材料。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汤姆森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初二《英语》(The English textbook Go for it!,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Thomson Learning in 2003)作为教材。此外,根据皮连生等人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即将学习结果分为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我们特设计了如下测查材料:

(1)中学生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及动机问卷。该问卷共46个子项目,其中英语学习观念、兴趣、态度各10个子项目,学习动机16个子项目,采用五级计分制,按5、4、3、2、1赋分。该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77(p

(2)英语学习方法问卷。该问卷主要参照文秋芳等人编制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进行设计,包括39个子项目,其中有阅读策略9个子项目,词汇策略8个子项目,听力策略6个子项目,说的策略5个子项目,写的策略4个子项目,句型学习策略7个子项目。该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77(p

(3)英语综合水平测试试卷。采用实验学校2004―2005年英语期末考试试卷作为前测,2005―2006年英语期末考试试卷作为后测。内容包括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完形、写作等。

(4)英语认知水平测试试卷。包括根据图片填空、在真实情形中选择最佳答案、根据文本造句、猜测生词词义、找出相同点并造句、阅读理解和写作,总分100分。该试卷在非实验班试测,其再测信度为0.71(p

4、实验程序

实验时间:2005.3―2006.1,为时一学年。

实验分三个步骤进行:

(1)前测:对初步选定的2个班进行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观念、兴趣、动机、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据此确定条件相当的实验班、对照班,并经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著差异。

(2)实验培育:在实验班的英语课堂中采用感悟式教学进行教学,对照班按常规方式进行教学。其它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在实验班进行英语感悟式教学训练之前,先对实验班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理解感悟式教学的内涵及其三种具体感悟式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三种具体的感悟式教学方法及其过程是:一是情景-体验式学习,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感悟出新知识的内涵;二是问题解决式学习,引导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感悟新知识;三是迁移式学习,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如下几个环节:收集信息、再认、发现、理解、抽象、渗悟、反思。

(3)后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综合水平测试、英语认知水平测试、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英语学习方法等项目的测试。

5、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由于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各项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综合知识水平的实验效果比较

从表1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综合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从分层比较角度看,实验班的优生组、中等生组、差生组的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相应组。

2、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认知能力水平的实验效果比较

从表2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认知能力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具体到英语各种认知能力上,实验班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班,尤其是观察、比较、迁移、概括、理解能力方面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从分层比较角度看,实验班的优生组、中等生组、差生组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相应组,尤其是优生组和中等生组的成绩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

3、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和动机的实验结果比较

从表3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和动机呈现出明显的良性发展。而从分层比较角度看,实验班的优生组、中等生组、差生组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和动机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相应组;优生组中,实验班被试成绩优于对照班,但差异不显著;中等生组,实验班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差生组,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除英语学习观念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

4、实验班与对照班被试英语学习方法的实验结果

从表4的数据可知,从总体上看,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方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具体分析各种方法可发现,听、写、说、读、词汇、句型的学习方法成绩均高于对照班,除了写的方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方法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

四、讨论

1、感悟式教学训练促进了初二学生英语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从表1数据可知,实验班被试的英语综合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从表2可知,实验班被试的英语认知能力水平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在各种认知能力方面,实验班各项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班;从表3可知,实验班被试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动机的成绩都显著地优于对照班;从表4可知,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方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说明感悟式教学不仅显著提高了实验班被试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学习技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观念、态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动机。这些结果有力地说明感悟式教学训练促进了初二学生英语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感悟式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具体过程及自身的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结果,并对好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感悟式教学以被试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该教学以学生的积极感悟、构建为中心,注重开发、利用被试储存的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认知活动,以感悟英语知识本身的意义;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单词音、形、义之间、单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形象联系,鼓励学生进行多重编码,形成意义组块;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总结,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中,都引导学生注意反思老师教的过程和自身学的过程,从而提炼出学生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并且还融进了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进行适时运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意识;学生自己在收集、加工信息中,在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积极感悟的过程,获得自我认同感、胜任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通过感悟式教学,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兴趣都获得提高。但由于教学中忽视写作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导致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方法改进不大,这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2、在感悟式教学训练中,不同水平学生的受益程度不同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不同水平的被试,在实验中受益大小有明显差异。在英语综合知识方面,优生、中等生、差生的成绩都得到显著的提高(见表1);在英语认知能力方面,优生和中等生受益最大,而差生则不明显(见表2);中等生和差生的观念、态度和兴趣及动机(见表3)变化最大,而优生则不明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水平不同引起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中有两种知识:策略性知识和非策略性知识。这两种知识在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中有着重要作用[6],且二者相互作用。正如奥苏贝尔所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7]同时,任何一种教学若激发不了学生的需要,难取得成效。学习动机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情感变化的程度。根据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优生由于训练前两种知识都已基本具备,感悟式教学与优生原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他们能积极地参与感悟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他们对英语现象的认知加工能力,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他们本身对英语学习就持积极观念、态度,对英语学习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兴趣、动机,而训练只是进一步巩固了其原有的观念、态度、兴趣及动机,所以这方面变化不明显。中等生和差生多数具有非策略性知识而少策略性知识,且学习策略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的瓶颈,所以,一旦获得良好的方法,则突破瓶颈,迅速提高英语英语学习成绩,提高英语学习技能;而且感悟式教学正好满足其需要,他们自然就越积极主动地配合训练,因而越能更好地体验到感悟式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成功、喜悦及有效性,越能体验到自身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所以,中等生和差生的英语观念、态度、兴趣、动机及学习方法趋向于积极的变化,英语综合知识的掌握的训练效应明显。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在初二英语中进行感悟式教学训练,可得出如下结论:(1)感悟式教学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初二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学习技能;能改善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态度,激发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动机。这说明感悟式教学训练促进了初二学生英语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2)不同类型的学生受益程度不同。优生在英语知识的掌握上受益,而在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动机方面变化不明显;中等生和差生在英语知识的掌握及英语学习观念、态度、兴趣、动机等几个方面都受益明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优生和中等生受益明显,差生受益却不明显。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如训练的方法、内容、材料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感悟式教学在写作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验证;训练范围有限,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特别是在高中、大学英语教学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阮 俊.新教材感悟式教学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1,(19):12-13.

[2] 程 均.朱新敏.浅议感悟式教学方法[J].语文建设,2006,(8):33-34.

[3] 林春曹.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3,(4):12-13.

[4] 潘 洁.孙 迎.浅谈感悟式阅读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61-62.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3)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感悟”教学形式则是这种教学原则的最佳体现,这是因为“感悟”教学包含了诸多促发小学生素养生成的基本要义,彰显其在教学中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促发学生的“感悟”技能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三小学从事小学数学专业教学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心得。

一、亲自体验,在操作中感悟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并且在发现中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探究学习。在这期间,我们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自主的(或者互为合作)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探究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生成,从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感悟体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例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套方案:一是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操作中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二是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释放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头脑中一片空白地走进教室,他们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同时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二、迁移同化,在沟通中感悟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再来接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

三、猜想创编,在转化中感悟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要完成两个过程的转化,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而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并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使数学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

例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简单极了”的体验后,再融入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这种猜想活动可以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当然,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领悟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从而有效促发感悟。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4)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初中数学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会数学思考,解决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在目标的具体落实阐述中,课标着重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或发现、过程的经历或感受、学习的体验或体会等作用。由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内涵,我认为“重情趣、重感悟、重发展”的教学思想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与落实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模式。重情趣,就是诱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重感悟,就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经历或感受、体验或体会;重发展,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其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等综合素质得到协调性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具体阐述:

一、重情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重情趣,就是重视情趣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情趣,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与兴趣,它不仅是指学生喜欢学、愿意学,而且强调学生主动学、积极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是有长久的、比较稳定的向往和追求。情趣源于兴趣,离开了兴趣的活动就谈不上情趣。如对唱歌不感兴趣的人,他就不能感受到唱歌时的那种愉悦的心情,更不能体验那种追求提高唱歌艺术的愿望。因此,情趣又是志趣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方法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再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努力进取的志趣。

设计课堂学习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背景、事件并以问题形式展现出来,这里面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问题形式,二是问题内容。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因素,有效地学习是人的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而问题是点燃人们思维的火花,是促进人们的认知心理由冲突转化为平衡的动力性因素,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学习的“催化剂”。问题内容是否有诱惑性或启发性,它是引起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是否具有倾向化的关键性方面。如“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阐释或强调,学生不一定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仅作为知识常识记住而已。如果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设a=b,那么有a2=ab,b2=a2,两式相减得a2-b2=ab-a2,即(a+b)(a-b)=-a(a-b),两边同除以(a-b)得a+b=-a,将a=b代入可得:2=-1。对这个荒诞的结论学生既会感到意外,又会觉得有意思,究竟错在哪里?可见,教学中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情趣的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在课题导入和探究学习这两个环节中开展。如果在课题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就对本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后面的学习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情趣的首要时机是在课题学习或每节课的开始,也就是精心设计课题导入。应当肯定,教材在设计课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数是颇具匠心,然而由于教材给出的问题结论往往会淡化问题情境作用,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与教材不同的问题情境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勾股定理”的课题导入,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数轴上准确地标出、等类似的数值的位置?在数轴上标出数值,看似简单,实际并非容易,学生欲罢不能。只有学了“勾股定理”知识后,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思路。“欲罢不能”就是学习情趣的诱发原因。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探究性学习的情趣与效果取决于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设计。如在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学习中,为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其性质特点,就可以创设y=与y=的图像形状、图像在坐标中位置比较的问题情境;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内涵,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在图像上任取一点,然后从这点分别作横、纵坐标轴的垂线,那么这两垂线与两坐标轴所包围的图形面积表示什么意义?面积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这种图形随着图像上所取的点位置不同而如何变化?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重感悟,科学设计学习过程

新课程目标中强调课程学习过程的经历或感受、体验与体会,就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必须是一种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过程。从认知过程的方式与能力形成的过程来说,新课程强调的是“感悟”,即对课程学习中提供的信息材料,要求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加工,建立与自己认知模式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领悟数学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重结论,轻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性与思维能动性,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虽然注重学生的感悟教学既费时又费力,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但一旦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考与感悟能力,以后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就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育人目标。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感悟呢?我认为科学地设计学习过程是其关键性方面。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章节开始,教材是以某学生的年龄、树苗长高、大学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足球场的边长与周长关系等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写出有关方程,然后通过观察与比较来形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材重视的是构建方程的操作性,而突出学生的感悟不够。为此,在本章开始,我选择下面问题来进行促进学生的感悟教学:

汽车10:00从王家庄出发,途中匀速行驶,13:00途径青山,15:00到达秀水。翠湖在青山与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该问题解决中的学习过程程序设计如下:①汽车的行驶的速度多大?②用算式的方法列出计算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计算式。③如何建立这个问题的方程?教材中是假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未知数x,能否可以假设其他的未知数?④写出这个问题两种不同形式的方程。⑤在写计算式与写求解方程的两种方法的思维过程中,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⑥在算式计算与方程求解的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

显然,上面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来使学生明确“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知道算式与方程的区别,领悟方程的构建方法以及方程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中的功能与作用,这其中的“明确”“知道”“领悟”就指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显然这种“感悟”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有关,如果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积极主动,思维形式活跃,那么这种“感悟”中的收获与原教材要求的方程构建技能相比较,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经自己思维加工的“内化”产物,后者只属于顺应性质的“机械性”技能。可见,科学地设计学习过程,就是指教师设计的知识问题、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对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的领悟有很好的启发或启迪作用,感悟就是智慧得到启迪,思维得到启发。

三、重发展,合理设计延伸探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课程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课外学习则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探究性学习并从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而掌握学习则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未来的有效策略。首先,探究性学习过程与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有着相同的过程特征,数学教材中知识内容的展现实际上是科学家或学者探究过程的高度浓缩,它对引导学生领悟学科的思想与方法有着独到的作用或功能。另外,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并亲身感受或体验学习活动的程序与方法,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最好方式。

“合理”,它是指学生的课外探究性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当前的课题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具有阶段性的学习任务,脱离当前学习任务的课外学习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极有可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延伸”,它指学生的课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课堂内容的补充或课题内容的发展,以丰富或完善学生的认知模块与能力结构。

课堂内容的补充是指课堂学习因时间的限制还未涉及且应该涉及的学习内容。如在“因式分解”课题中,教材仅列举了993~99能否被100整除的实例,实际上两位数乘法的速算也是其所牵涉的活化应用技能,如“首同末合十”(如83×87),“末同首合十”(如46×66),“前同后合十”(如77×82)等两位数乘积的速算方法都属于课堂内容的补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内容的探究学习,就可以使学生领悟并掌握探寻速算方法的思路或程序,进而能自觉主动地探究其他数的速算方法。另外,教材介绍的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公式法”两种方法,实际上因式分解还有其他方法,如“十字相乘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方法的探究学习,既是教材内容方法的补充,又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思维能力相适应,可以说,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内容,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5)

一、感悟教学的内涵

在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已经逐步从对于学制和教科书的规定走向了对于人文的关注。感悟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是在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在教师适当引导的过程当中既传授基本的教学知识,又可以促使学生自己感悟所学。这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技能。可以说感悟教学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基点的,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中职数学中进行感悟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面向的学生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是在中考失利之后进入中职教育的,有的是初中还没有上完就进入了中职教育,他们许多人都有着一定的厌学情绪。况且由于数学本就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科目,对于中职教育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种现状导致了在课堂上有当众顶撞老师的现象发生,而这已经不仅仅是进行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教会他们基本做人道理的问题。著名的教学家陶行知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已经不是单纯知识的传递,而是要从大方向上引领学生未来的发展,毕竟只有能做好一个大写的人,才能够做好真学问。

三、中职数学感悟教学的方式

(一)增强与学生交流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也使得许多中职学校扩大了招生的规模,而这也使得学生的种类和差距越来越大。有很多学生都是由于初中厌学、打架或者是其他因素而进入了中职学校。因而教师首先的任务便是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开发。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或许有的人是天赋异禀,但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在中职学校当中存在的并不多,比如学习函数或者是求解方程不等式,这些并不是说谁可以天生就会,也是在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中逐步熟练的。况且在数学方面由于它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又很小,聪明和愚笨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老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并给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贴近生活,注重课堂氛围

感悟教学不同于我们传统那种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他是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以传授知识的实用性为主。数学虽然艰涩难懂,但如果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也是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的。此外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应该对于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这样可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久而久之,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也就可以达到感悟教学以增强学生生存技能的目的。

(三)加强挫折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6)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要求学生不断运用直觉感知和逻辑思维交替作用的结果,顿悟则是在直觉感知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数学家华罗庚曾在学习数学时提出:“顿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数学学习中顿悟的出现能够有效地引导数学难题的解决,因此,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顿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顿悟思维。

一、加强学生的直觉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活跃、对外界感知能力增强的阶段,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训练他们的直觉感知和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三角形的面积求值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难题。许多学生因为三角形的不同形状和各边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苦恼面积的算法,这时就需要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的感知能力,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变换其形状来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把握。如在ABC中,G是重心,D、E、F分别是BC、AC和AB边上的中点,AG、BG、CG的长度分别是6cm、8cm和10cm,求三角形ABC的面积。在这道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三角形的各边长,只有各边的中点和中线的长度。三个数据6cm、8cm和10cm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这时,教师的适当提醒和变换三角形形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顿悟。如果以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创造出一个边长分别为6cm、8cm和10cm三角形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以学生的直觉感知为突破口,以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来激发学生的顿悟,然后以重心G为出发点,延长GD至一点H,引导学生创造出一个新的直角三角形HDC,根据GDB≌HDC,可得出HC=BG=8cm,于是容易得出GHC也是直角三角形,即GHC的面积为ABC三分之一,所以ABC的面积为3×(6×8÷2)=72cm2。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思维的习惯,把难的问题简单化,引导学生的思维认知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易入难,在学生的直觉思维中激发他们的顿悟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遇到数学难题时,多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方程式的解答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学生在掌握方程式的基本公式后,常常能进行简单的方程式运算。但当几个方程式组合成方程组后,学生就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方程式知识的基础上,去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在解题中产生顿悟,最终达成问题的成功解决。

在由X+Y+9/X+4/Y=10和(X2+9)(Y2+4)=24XY两个方程式组成的方程组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方程其实有共同之处,即方程左边的系数是一样的,如果把X+9/X和Y+4/ Y看成是两个整体部分,就和第二个方程组成A+B=10和A×B=24的形式,这样就由复杂的方程组转化为了简单的两个数学公式,问题就容易多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揭示出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之间的规律性,从而引发顿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本中的公式和例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掌握基本公式后,教师要通过典型性的例题讲解,让学生不断探索和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数学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内容和课下学生的习题练习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在温故知识中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顿悟,并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函数是初中阶段较难掌握的数学知识,许多学生在函数与其图形的关系中找不到共通点,使得简单的函数式不能在坐标图形中表达出来。如已知一次函数Y=3X-1与Y=-3X+5,求两个函数在坐标轴中的交点。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不要急切地告诉他们解题方法或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找出多种解决方法。两个一次函数在坐标轴中的图像都是直线,根据平面中直线不平行即相交的原理,可将两个一次函数组成方程组来求解,求得的结果便是两个函数的交点。

在这一问题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图形,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两个一次函数在坐标轴中的交点便很容易找到。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不但可以让学生运用新学的函数知识串起已学过的方程式计算,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一步步顿悟出知识之间的串联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顿悟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感知、逻辑思维和顿悟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找寻问题中可能存在的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在猜想中深化认识,产生灵感顿悟,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大胆的猜想不仅是不断认识旧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不断顿悟的过程。如一道关于求距离之和的实际问题: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有N台依次排列的机床,如何找到一个零件供应站P,使这些机床到P点的距离之和加起来最小?这个问题中的N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因为具体值不确定,在解决问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对N的数量进行分类比较,得出N为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当N为奇数时,这个最小的距离之和应在(N+1)/2处;当N为偶数时,到N台机床的距离总和最小的P点应在N/2和N/2+1之间的任一处。

顿悟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深化认识、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想,把顿悟的灵感经过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在数学问题中,数学结构之间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只要敢于猜测、大胆猜测在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中得出的需要的信息,由数学问题相同的结构特征中找出相同的数学本质特点,从而在顿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顿悟来源于学生的解题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从简单的定理入手,由基本公式、基本定理的外部形象中通过大胆猜想,以某类事物为考察对象,找出自己熟知的数学定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不断地开发训练自己的顿悟思维,最终在产生的灵感中解决数学问题。

顿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感知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顿悟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思维品质。学生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要不断开发自己认知问题的能力,在思维中产生顿悟,在顿悟中探究事物的特质,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数学中顿悟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相互配合,以教学理念的改革引导学生养成顿悟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7)

数学是我自幼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16年前走上讲坛的那一刻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小学数学这一任教学科。十几年的任教生涯,让我深深感悟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节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解析。

一、创设情境,以情境驱动数学。

我首先用悟空分瓜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

有一次,猪八戒、孙悟空、沙僧、唐僧他们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口渴了。于是由沙僧守候师傅,八戒和悟空分头去找水喝,八戒走了很远的山路,终于找到了一个又圆又大的西瓜。他高兴地想一口吞下这个大西瓜。可是一想到师傅,他就又抱着西瓜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西瓜是我找到的,我一定多吃点。

走到师傅跟前,悟空接过西瓜,平均分成了4份。八戒看着自己分到的1/4西瓜生气地说:“西瓜是我找到的,我应该多吃点才行,我不要1/4,要1/5”。悟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并满口答应:“好好好,让你吃1/5,让你吃15”。谁知八戒看到自己分到的1/5的西瓜,就更生气了……

师: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说点什么,想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提出:八戒要五分之一,悟空给了他五分之一,他怎么又生气了呢?这样的疑问。)

教师此时即可进一步设疑:是啊,八戒要五分之一,悟空给了他五分之一,他怎么又生气了?五分之一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出示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 借助观察、操作、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几分之一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操作与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2. 使学生体会数学是来自源于实际的需要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好,这节课我们就围绕以上学习目标,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继而解开八戒生气的原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故事引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又能从故事很自然的引出课堂重点、难点内容(八戒要五分之一,悟空给了他五分之一,他怎么又生气了呢?五分之一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即本课知识目标。随机出示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使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有的放矢。

二、以故事情节为引领,揭开故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面纱。

1、从故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看这是八戒带来的又圆又大的西瓜(出示课件),其实在悟空接过西瓜时,并没有急着把它分成4份,而是经过了几次思想斗争才决定的。一开始他是这样想的,【想法一】:西瓜是八戒找来的,就让八戒和师傅一人一半吧。【想法二】:后来悟空觉得这样太委屈沙僧了,沙僧守候师傅多时,也是功不可没的。就让他们三人平均去分吧。【想法三】:他的这种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他觉得自己也是太渴了,不然也会受不了的。于是最终才决定把他平均分成四份的。

同学们,悟空在分瓜的过程中,经过了几次思想斗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悟空的不同想法里面所包含的数学含义。

2、几分之一的认识。

首先来看想法一:西瓜是八戒找来的,就让他们一人一半吧。

(1)谁能运用手中的学具按照悟空的想法,把西瓜切开?

(2)引导学生理解、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3)每一份该如何表示?请大家自主学习课本几分之一的内容。

(4)学生上台展示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

(5)教师指导读写方法。

那么,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四份呢?(13、 14)

像12 、 13、 14、15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3、动手操作

你能用纸折出它的12吗?(各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横、竖、斜折法)

师: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呢?(都是平均分)

师:任意撕一半呢?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悟空思维为线索,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深刻理解“平均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在学生认识了12 、 13、 14、15的同时,教师分别展示出相应的西瓜图。学生通过图示直观的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总结出其中的数学规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得的数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所得的数越大。为数学回归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

用故事中八戒不要14而要15的笑谈。来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数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道理。

四、课堂反思。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8)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如何分析初中散文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9)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10)

美术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培养美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领悟以及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倡导综合素质提升的今天,美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受到社会的重视。针对初中生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兴趣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教师和社会的角度寻找原因,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美术兴趣与水平的方法。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1.长期边缘化

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都是副科,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大,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副科上。再加上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美术用处不大,对于美术多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使得美术被长期边缘化。

2.缺乏专职美术教师,设备简陋

当前,专门学习美术的人才本来就少,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更少。在一些乡镇初中和偏远的山区,还存在美术教师空白的情况。而且许多美术课程的教学仍旧停留在简单的图画阶段,美术教师的水平也有限,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有一些美术教师上课时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对美的执着追求。再加上一些学校设备陈旧或缺失,美术教学直接让位给其他学科,使得学生没有得到美术的熏陶(即使一些学生对美术感兴趣,在那样的环境下,兴趣也会被扼杀)。

3.学生没有学习美术的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考试,取得很高的分数。而美术虽然目前加入了考试,但分值并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钻研。并且由于美术功底薄,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信心,更不愿意去学习了。此外,初中生很难将生活中的体会同美术结合起来,缺乏用美术的思维去思考生活和学习。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1.贯彻真正的素质教育

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包括美术、音乐、体育在内的非主要学科的投入与重视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放宽学校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准入门槛,充实学校的人才队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认识到美术对学生审美及情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能再唯分数马首是瞻,要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分数的高低。同时,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充分认识到真正的人才是有一技之长而非学历至上,这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对生命的感悟。

2.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的设施设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前,部分学校忽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完备的教学用具,教师只能开展最简单的绘画教学。因此,学校要在增加教学设备的同时,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利用PPT等简单介绍美术的前世今生,让学生观看古今中外的美术精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的向往,再让学生临摹一些简单易学的名画,提升他们对美术的信心,并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教师还可以定期选取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在学校报刊栏张贴,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促进学生对美术的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增进沟通交流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介绍《清明上河图》《女史箴图》《大卫》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美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朗诵一段文字,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理解自由发挥,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再由学生分享其创作的灵感和心得,激发学生在美术上的天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相互学习借鉴,增进彼此的感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慢慢培养出学生对美术的情结。

4.美术与生活结合,在感悟美的同时领悟生活的真谛

上一篇: 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 下一篇: 国际贸易形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