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2 15:14:29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1)

油画兼具技巧性、艺术性与审美性特征,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美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之中。美术教育既为油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专业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油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的设置。美术教育要求是油画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依据,高校教师应根据美术教育要求,适时创新个人的油画教学方式,这也是推动高校油画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当代美术教育对油画教学的基本要求

1.视觉媒介多元化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美术教育逐步打破传统的“为艺术而教育”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关注于社会的真实需求,以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服务社会大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市场经济领域运用物理、化工等技术创造出的大量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要求美术专业人才能够在新的视觉媒介环境下进行美术设计等工作,以满足商品生产与营销的现实需要。而油画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关注行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等的指导下,积极关注视觉媒介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更广泛地搜集行业中出现的或者是其他美术教育活动中涉及的最新的视觉媒介元素,并及时总结其媒介性质、媒介技术及功能诉求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创新油画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在多样化视觉媒介环境下的油画表现能力。这样做既能强化学生的油画技艺,又能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

2.突破艺术边界

上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家展出了《无题》《黑色盒子》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既非绘画又非雕塑,甚至有些干脆将绘画和雕塑进行极简化处理,由此开启了美术领域突破艺术边界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市场经济推动下的美术创作活动更是将打破艺术边界作为产品包装、设计、宣传及推陈出新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也积极开展了融合教育和整合发展,积极建构不同的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促使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艺术知识创作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新颖的视觉作品。在此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工作更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单纯以油画色彩、技法、表现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局限,更确切地说是要打破沿袭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念,立足于行业设计特征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引入其他艺术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增强学生油画知识与技能的现代性、商业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创作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是国家、企业乃至于个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实现个人壮大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表现在其能够创新性地应用美术材料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来表达个人独特的审美与情感理念,而且还立足于个人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不断创新自己的职业理念、工作模式甚至于进行创业活动。油画拥有个性化的油画理论知识、技术技巧、表现效果及在社会中独特的应用领域,因此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油画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个人的艺术理念和风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强学生以后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美术教育都应该进一步地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甚至为学生创作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代美术教育背景下油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代美术教育为油画教学提供了扎实的专业支撑,同时也提出了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三方面的要求。油画教学在教改政策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1.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转型滞后

油画自传入我国以来,便一直作为独立的艺术而存在,早期油画教学采用的是言传身教、耳闻目染的纯艺术教学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建构起了学院派油画教学系统,其设置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的教学计划等,以实现油画人才规模化培养。从功能诉求上来说,油画教学仍然带有明显的纯艺术教学痕迹。近年来,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很多学生秉持个人爱好和就业相结合的思想报考美术专业,但是随着持续加大的就业压力,倒逼着油画教学开始向服务社会转型。然而与美术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倡导的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油画教学社会服务导向的转型显得十分缓慢,部分教师甚至存在着“耻于谈商业”的思想,这导致油画教学潜在地延续了传统纯艺术的教学内容,没有紧紧跟随美术教育发展趋势进行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

2.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不足

立足于行业现实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是适应美术教育背景和顺应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油画教学活动在主观层面缺乏对社会服务导向人才培养的意识,以及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认知,纯艺术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教师单一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严重地影响了新理念、新技术的融入。客观上来说,高校油画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油画专业,拥有深厚的油画理论知识和高水平的油画创作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油画艺术修养。但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他们一方面缺乏对社会一线企业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及新需求等方面的认知,不能第一时间引入最新素材和最新信息来创新自己的油画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包装、设计、造型及其他艺术领域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突破艺术边界而进行油画教学的能力。正如一位油画教师所说,自己也清楚跨界教学的重要性,但自身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在现实面前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创新能力和教学方法简单

创新能力是油画教学从古至今所始终秉持的一项目标,而当前美术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艺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协同发展,即学生既要具备创新性的油画表现力,又要能够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能够立足于油画知识进行一定的创新创业活动,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当前,高校油画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艺术创新为主,通过设置创作主题、激发创作灵感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利用油画创作理念和技法表达个人的审美理念和情感思想,进而形成个人的油画创作风格和特色。由于这些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沿袭一些创作方面的常规理念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培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因为油画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关注,在教学中就可能会弱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未来油画艺术生涯的更好发展。

当代美术教育背景下油画教学改革的措施

1.建构社会服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统领着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之所以存在着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转型滞后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案的积极性,无法借助教学方案推动美术教育背景下油画教学工作的转型。高校美术院系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应多鼓励和支持油画教师建构社会服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从传统纯艺术教学目标过渡到服务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从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三方面更新传统以油画材料、油画技法、油画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特征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系统化的教学计划。高校美术院系还可以邀请油画专家、油画业界的专业人士协同评估教学方案,听取他们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最终在保证油画教学方案符合美术教育背景和趋势的情况下进行油画课程教学。

2.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整合式教学活动

突破艺术边界是培养学生油画艺术创新和油画应用创新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之所以存在着新理念、新技术引入的问题,客观上是因为油画教师专业背景、工作环境与教学能力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美术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等应努力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整合式教学活动,即将预先制订的油画课程教学方案分解成为一系列的知识模块与实操项目,油画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由油画教师负责相应的教学工作,而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要求包装、设计、造型及其他美术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如果条件允许,高校油画课程还可以邀请公司、企业的设计、创作人员进入课堂进行主题座谈、专题讲座、课程教学等活动。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油画教师在专业背景、工作环境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局限,还使学生受到了跨界式和整合式的油画学习。

3.借助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表现在艺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两个方面,既是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油画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存在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简单的问题,高校油画教师在延续常规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积极利用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公益组织面向大学生举办了大量的竞赛活动,高校油画课程可以选取一些油画创作类的以及和油画相关的创新创业类的竞赛,比如通过大华杯全国美术作品大奖赛之类的赛事,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展现个人油画审美理念与情感思想的能力;借助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之类的竞赛,培养学生应用油画知识和油画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以赛代练既增加了油画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实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语

美术教育为油画教学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要求油画教学能够顺应视觉媒介多元化、突破艺术边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趋势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高校油画课程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转型滞后、对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不足、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简单等问题,需要建构社会服务导向课程教学方案,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整合式教学活动,利用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油画教学改革,这也是顺应美术教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与就业能力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

“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借助网络软件工具与高科技智能技术分析出复杂数据的集合群。它的强大功能和智能性不在于获得数据的表层信息,而是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属性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通过专业化处理让庞大的数据群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1]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家“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指引下,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并正在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代产业。大量微量数据作为影视艺术的新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功能下,不断革新着传统影视艺术行业的制作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这种新型的制作模式是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扬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生存根基所在。以网络电影制作为例,当下热门的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现代网络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从网络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对电影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数据表明,仅2014年一年,全网上线网络大电影450部,率先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的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601.6万。而到了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达10亿,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达1.98亿,在三年内增长了32.9倍。按照此增长趋势,预计到2017年底,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0亿元。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趋于媒介化,网络等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影视艺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赋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尤其是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生代”,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受众,由“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观影趣味和观影行为集成的大数据,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全面反映了用户导向和内容导向。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大数据给影视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创作生产和项目运营的参考依据,它解决不了影视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如何在结合“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实现影视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对影视艺术研究和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公司等影视产业对影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十分广阔。但就人才需求的质量及拥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来看,仅仅掌握制作技术已无法满足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需要能真正适应数据化发展与应用,具有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以下特点:1.具有把控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双创”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影视产业领域也不例外。影视产业的“双创”工作,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将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具备自主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力。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创造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艺术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基础,而实际的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影视创作的经验性,需要这门学科不断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具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影视制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影视创作更是艺术的集体创作,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拥有跨界思维,掌握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中西、地方、民族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显要特征。[2]这也是影视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因此,具有良好的媒介素质,恪守传播功能职责,担负起文化责任,是对影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影视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大力传播,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

数据技术加速了影视行业的改革,面对影视艺术瞬息变化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环境,高校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影视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影视艺术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探求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一)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打通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学科框架,树立“大学科”意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科设置上由艺术学向哲学、经济、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拓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完善影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传统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点是过于单一,影视艺术教育应逐步实施跨专业模式,在教学和实践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趋向综合、融通与互补的特点,加强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性,科学设置学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3]目前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单位多为综合类大学,学科设置完整,有助于扩宽影视艺术专业通识平台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内外的跨专业教育,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影视制作、编导、摄影影像等专业要实现知识融汇贯通,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艺术学科可互选课程。

(二)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项目合作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优势。第一,项目机制立足合作企业,按照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求,有利于学校明确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教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项目合作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空间。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周期,从而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力量。第三,项目合作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高校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互动,能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库,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拉近了市场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地与业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项目建设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项目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帮助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不断拓宽的市场为学校提供支持,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掌握和对接人才的情况,吸纳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4]

(三)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

影视艺术教育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影视的高新技术、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到企业参观、访问、座谈、实习,加强与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现代化影视教育不仅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还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影视技术,就要加大影视设备投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对影视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音视频采集等相关专业技术的掌握。当然,影视艺术的应用性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责任的提升,甚至大数据时代的新运营方式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才能满足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

在数据技术时代,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获取知识的路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媒体和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学会使用网络交流评价工具,更多地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找到适宜每名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定制出更符合个性化发展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大数据技术也会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等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还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高校将进一步向社会组织和企业开放。如何运用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加速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重构,深化教学改革;如何实现与企业无阻交流,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实践性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影视艺术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2]喻琢,万丽.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3)

【中图分类号】J20-4

最近几年,我国全面开展社会变革,教育作为国富民强的根基,变成了新形势下社会变革核心的组成部分,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而中职美术教育既为教育的一个内容组成,亦遭受了变革潮流的侵蚀,致使其逐步趋于生活化发展。中职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致使教育不再受课本禁锢,真正做到返璞归真,呈现出美术与教育的奥妙所在。

一、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所谓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即中职院校针对市场与社会的要求,联系市场发展走势,投合企事业单位的职位所需,教授给学生能够立足于市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技能。深层研究可知,中等职院美术教育生活化发展的缘由主要是由于就业形势过于严酷,对于大学生遍地的现代而言,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极弱,在传统应试教育机制下的学生,所学中心内容均为文化知识,通常都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在此种大环境前提下,职业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便变成了一种极佳的变革走势。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其根本出处就在于社会生活,同时又面向社会生活,既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又为社会生活的升华,其总是处在持续的发展与变革之中。中职院校的人才培育通常有着专业化的定位,对于专业技能的具体运用更加看重,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拥有极佳技能的人才更能获得其认可与聘用。

二、中职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的意义

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是美术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一起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具备着其内在价值。在职业教育变革的大环境下,中国中等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大都仍旧因循旧有的教育模式,在传统思想的作用下,教学形式仍然倾向于重视绘图手法的教导与知识的理解,尽管“做中学”强调了实践技能的培育,可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教授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大都未能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多地被美术学科自身所束缚,学生所获取的知识难以用于社会生活。不过偏心艺术的学生通常显露出一种独具一格的气质,往往更注重于对天性的宣扬与寻觅,更愿意表达本身的创意,生活里那些形形的、独树一帜的事物,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着更大的刺激作用,使他们能够更深层的将艺术与生活相联系,既扎根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中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有着其实施的意义。

三、推动中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的措施

结合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推动中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的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条:

(一)授课内容趋于生活化

中等职业院校美术学科的授课内容不可局限于旧有的中小学美术之中的绘图技能与审美观念的培养,因为中职院校的专业独特性,美术课本的变革速度极难跟上新兴专业所需的美术技能与技法,通常,中职院校在开展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依旧继续使用着旧有的中小学美术学科通用课本,这极大地束缚了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发展。因此,中职院校理当应时顺势的编撰联系市场所需的、具备美术专业独特性的校内美术课本,注重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采与运用,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与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中去寻求契合教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践情境化

美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当积极设立教学情景,注重社会生活、生产和中职美术教育的关联,全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学科。老师可针对授课内容的特性,组织学生到众多社会生活场所采风、写生,如野外森林、企事业单位生产场所、博物馆等,令其全面体悟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在真切的创作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技能。此外,教W情景的设置需适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和授课内容紧密联系,同时还要有利于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

(三)教学评估情景化

情景化评估即把学生放置在真切的情境内,经由考查学生处理疑难的能力,进而对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技能情况实施评价。老师应当大力设置生活情境,将评估活动放置在真切的生活环境之中,敞开式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选择与技能体现极为有利。情景化评估需要记载学生艺术表达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其作品中的呈现,偏重锻炼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技能。

(四)教学作品市场化

学以实用是教育实施的根本目的,学生的成品与大作假如只是当作学生成绩评估的资料,那么势必将极大的消除学生创作的主动性。中等职业院校应严密与企事业单位相接洽,把那些极具市场利用价值的学生创作或成品适时投入至具体的生产应用实践之中。例如:开设画展实施义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告创意的创作,和“动漫”企业共同设计动画作品等,一旦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成果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大众认可,那么学生将来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具备着更大提升。

四、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趋于生活化发展,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我国教育的趣味性亦极大增强,为课堂营造出更优秀的学习气氛,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水平,此种制度的变革与健全将形成更多的收效与成绩,为中等职业美术教育的变革与进步引入更多活水源泉。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4)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5)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55-01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横向上,呈交汇特点,即各国舞美之间、各舞美和其他艺术之间。形成交叉、交融、交汇的新趋势。例如把影视放映技术用于舞台布景,就是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是舞台艺术局舞台的二维空包括观演关系体化结构设计。

二、科技化

纵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

高科技,都进入舞美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

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舞台美术与观众的互动

舞美设计充分尊重观众的人格与审美需求,把观众当作艺术的主人和“上帝”,直接为他们设计手持道具――彩棒,充分体现出现代舞美尊重观众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6)

跨界最初是由“crossover”译过来的,在英文字典中翻译为跨越、超越、交叉、融合等。跨界是将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彼此渗透融合,通过创新升华为一种更新颖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或价值观念,跨界的核心在于创新。[1]跨界教育从教育领域来看,注重跨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四个领域;从学科领域来说,注重跨越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边界,开展大综合教育;从地域空间来看,注重跨越所在地区边界,进行区域教育和世界教育。[2]在当下的景观设计教育中,跨界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到校际间的专业交流再到国与国之间的项目合作都体现了跨界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跨界教育是促进学科创新的好方法,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融入该观念,可为学科注入新活力、新思维,绽放新的生命力。

二、景观设计教学融入跨界教育的必要性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3]景观设计是一个紧俏的,内涵丰富的,前景广阔的专业,但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所以景观专业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蔓延,网络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的趋势使景观设计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使我们需要全面地定义当前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本专业内的理论知识,不接触社会中的实际工程,排斥学习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外语课程,却不知这在全球化教育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设计实践领域的广阔性要求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因此景观设计学应该把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规划设计、管理、保护等内容包括在内。相应的,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应注重社会、生态与艺术的三位一体,不可偏废。在我国现状教育背景下,更应强调环境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并最终走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为目标的整体性景观设计教育。

三、当下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应该通过实践锻炼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景观设计师在创造新景观时需要游历考察,学习各类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使创造力和分析法相结合,而不是一头扎进理论堆里闭门造车。目前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景观设计学科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景观设计是景观综合体设计,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间的知识,包括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将自然学科与艺术与设计相结合兼容并蓄。[4]所以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仅应该有很强的图解表达能力,艺术直觉和创造力,而且应该具备科学、系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强的计算机制图能力,但缺乏绘画的表达能力,那么很多灵感、直觉和创造力将不能在第一时间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懂得生物学、遗传学等其他专业领域知识,其结果很可能不符合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甚至很难全面进展;如果一个学生在设计中不懂得社会学和人文学,其设计往往会缺少人性的关怀而显得有些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学院应鼓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开设本学科领域的选修课,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学习资料库,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学习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为全面开展景观设计学习拓宽道路。

(二)课堂教学知识陈旧缺少对外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更新课件及教学方法,没有将新形势、新材料、新科技带入课堂教学中,只是教条式地将传统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知识更新,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设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本身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关注行业中的新动态,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学院应引进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生来校任教,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前来讲座,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避免闭门造车。

(三)景观设计教学环节缺少游历考察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设计课、理论课、游历考察、讲座、校际交流、专业实习等多个方面。如果一个学校只强调学风建设、课堂教学秩序,将学生上课固定在教室中而忽略了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必要性,将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缩小学生的眼界,降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只会死读书而不会应对时代变化的无用之才。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短学期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带进企事业单位,增加实践经验,将设计理念变成现实。教师带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利用写生、测绘等手段,感受大自然,贴近生活,留心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设计出尊重土地,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这种打破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国际趋势的景观设计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四、跨界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教育途径探讨

为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高水平景观设计复合型人才,尽快使我国的景观设计走向国际。实现真正的跨界视野,可从改革师资结构、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景观设计教育的跨界意义。

(一)在师资结构方面,实现跨界应实行双师制和高校教师互聘制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创新的理论和观念应该不断地走入社会并获得市场的认可。随着时展的需要,一方面可尝试实行专任教师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设计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教学的“双师教育”模式,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参与实际的公司项目,一举两得。面对学校教学与市场实践时,教师必须具有从教研型到经验型的转换意识,结合时代的实际情况合理改革和组织设计教学。另一方面,实行高校教师互聘制度,尤其应该聘请一些不同学科,经验丰富的教授、学者来校讲学,交流经验,给日常教学引入多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模式。通过各专业领域的系列讲座,能够使学生获得许多在本学科领域以外的更广泛和深入的学术知识和实际生产经验,也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指导作用。此外引入项目制教学。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到相应的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从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弥补了师资的不足,而且通过校内外的交流使资源得到共享,为推动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在学科交叉中实现跨界

在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上,应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国内工科院校、农林院校与艺术院校都有开设景观设计专业,但学术背景不同,教学模式各有千秋。所以当下要更好地发展景观设计教育就应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在课程中采取学生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作业,公开展览,以达到互促互补的效果。聘请其他院校的教授、学者担任学科负责人,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讲座。引入前沿的、交叉性的知识体系,与国外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引进优秀课程,聘请知名学者前来授课。派遣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先进课程。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合作完成作业。教师在授课之余,带学生去各个高校参观各类教学成果展,开拓思维,交流学习。这些举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勇于实验和创新的精神,为学科的前瞻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融入跨界思潮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7)

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呈以学习兴趣为中心、以实践经验为中心、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心得,主体体验学习也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主要实施方式。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性、实用性,新形势下体验学习符合当前的教育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转变了美术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培养方法,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轻化抽象理论的教学,实现了抽象内容的具象化。体验学习美术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能学习到美术理论知识,更能从深层次感受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不同方向发展,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在学习探究中提出富有个性化的问题,主动探究知识的深层含义和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向自主化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迎合素质教育中个性化、开放性的教育指导方针,从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效果。另外,美术课程改革使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向提升素质层面转变,教材内容加强了情景设立,优化的情景的虚实转化,增强了自主体验学习的适用性。

二、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的关注点

1.注重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情景创设是营造主题体验学习氛围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主动建立与教学内容衔接的清净创设,引导、激励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为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效果的提升,增强了情景创设的虚实结合。例如,《出壳》一课就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情景创设,大胆夸张地进行情景设立,把小动物出壳的状态和特征进行放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比如,可以提出:“这个小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是闭着眼睛的?”等等疑问,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道具还原教学内容的实际状态,加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操作和探究是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的感知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探究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水墨画鉴赏,可以综合讲述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穿插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深入感知书法的魅力。学习硬笔画知识后,让学生进行自选主题的个性发挥,充分地体验学习和绘画实践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讲述个人创作的主题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学生对情感的认知和感受的表达,促使学生运用美术学习的知识进行主体感受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强化素质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中实用性的体现,做好体验学习中操作和探究的引导工作,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创造力的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很好地实现教与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展示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抽象复杂的制作原理简单化,使静态的工艺制作过程动起来。老师可以多次播放工艺制作的流程,复杂的地方多播放几遍,简单的地方一带而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加深印象的同时酝酿自己的创造灵感,逐渐的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8)

一、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以“交通”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依托于大环境艺术设计,是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专业和主打专业,主要应用于交通行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前瞻性三个特点。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汽车站、火车站、航运码头和航空港等交通场站,以及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建设及其辅助设施和周遍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中,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原则,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综合设计艺术。其核心课程有交通场站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

目前,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指导方针,鼓励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综合革新,促进对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本科专业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保证为受教育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是当下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一些国家对设计教育已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例如,近年来,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特色十分鲜明,艺术工学化与工程艺术化交叉渗透。在西方国家,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新方法和技术型一体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之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就业“零适应期”,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学、艺术学、园林景观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是其特征之一。在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地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而“艺”与“工”结合就是坚持“艺工结合,以艺为主”的主导思想,依托“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追踪市场发展趋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原则,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突出特色、重在实用”的措施,以教学为中心,形成“厚基础、宽专业”课程体系。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在“艺”与“工”结合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发挥实践教学连接课堂与市场的功能,建立了课程设计与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实训结合的机制,探索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较高市场敏感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就业“零适应期”的新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达到省内有影响,同行有特色的教育效果。

三、“艺”与“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艺”与“工”结合是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工程相结合,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科互动合作,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实施“艺”与“工”结合、文科与理科交叉的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从办学理念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构建等各层面着力完善。与纯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艺术自由、感性,偏形象思维不同,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专业更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主要培养交通环境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执行标准化操作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逻辑思维,偏理性且重技能。为此,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通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立实际设计项目实训机制,这样既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成果,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突出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这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应。按照山东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等需求,结合学科背景优势,进一步完善“艺”与“工”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切入点,培育特色专业。

(二)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一:协作组合

协作组合是在专题训练的教学中,由于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知识背景单一的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因此需要将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课题组合,由此来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师配置。具体方法是:工科技术教师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共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按课题需要进行穿插,制定组合式授课计划和教案。如在环境综合设计教学模块中,景观设计教师与材料工艺教师合作授课,以专业内容为依据,寻找最佳契合点,通过这种协作关系将与该项目相关的学科内容组合进来,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二:项目组合

项目组合是将完成该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后期4个阶段进行整合,在这一个模块中,方案授课教师和工程实施教师等联合教学,为完成该项目将所需的课程进行组合和衔接。实行导师负责制,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此课题教学,将方案设计和工程技术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学习项目制作的流程,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三:企校组合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9)

讨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首先须清楚其所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环境的现况,明确其定位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种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图像已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充满艺术设计感的各种视觉符号载体――广告、影视、摄影、多媒体、卡拉OK、建筑、美容、形体等――构建了这个社会主要视觉形象,因此对这个世界的“观看”而非“阅读”、“聆听”几乎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觉影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资讯传递最主要的媒介,视觉文化也日益成为艺术教育的新养分之一,意味着“看”成为人们接触世界的首选方式。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是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变迁的过程。与以往对文化背景的关注相比,“视觉文化”更加关注视觉与自我构建、社会文化构建之间的互动。

(二)、新艺术氛围逐渐确立。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的视觉图像化转变,这种转变不可忽视,因为它首先带来的就是艺术环境的转向,就艺术设计而言,形象设计在文化生活、艺术实践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注重对图像理解实质是要求对艺术设计创作本质的理解;也是注重有艺术思维的艺术设计对人们理解、构建、交流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视觉文化”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在教会学生解读图像、体验视觉时代的同时意识到图像与自我认同、社会构建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得到提升,高职艺术设计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变化的需要,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以及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社会脉搏。首先,教育模式的综合化应该重点关注。这种模式有利于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创造能力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设计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在走向综合化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阻力,还需有科学的实践机制来实现这个目标。其次,教育功能上的市场化趋势。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性、社会性、市场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本质转变要求在施教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必须做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熟悉市场的驾驭力以及全新的创造力的改变,以尽快适应艺术本质、教育本质和市场本质的发展变化。再次,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走向多元化趋势。当前,中国的一些商业性银行、社会机构、企业集团公司,已把高职院校作为投资的选择目标。这体现出企业和教育在优势互补之中的紧密多元合作。这种市场多元格局和多元理念的变化,对相关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划既要有教育学属性,又要有管理学属性,更要具有企业属性。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所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环境的新局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应对新挑战的策略:

第一,敏锐地感受文化环境的最新走向,建立适应当今文化趋势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总结为两大取向。首先以学科本位为取向。艺术设计教育以学科本位为取向的价值观将逐渐取代纯美学观和纯教育观,而加入更多的社会、人文内涵,力求更大程度上结合日常生活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细致反思当今视觉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包括艺术环境在内的精神领域,抓住新的理解方式以及影响该方式背后的学术根据,例如对认知心理学、符号学的学习,并将这些学科的实用价值拓展到加强学生的交互认知能力的层面之上。其次,以社会本位为取向。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背后的价值归属――艺术和教育属性都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社会本位取向就要求引导学生的理性批判与感性体验的更深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实践中对图像的话语权;利用自己的艺术素养积极参与到当代社会生活中。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进,针对教育环境的改变,顺应发展的方向。新形势下的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出现的新走向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根据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综合化趋势,确立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力戒“唯艺术”和“唯软件操作能力”的两种教学思想极端,在不延长学时的情况下,把艺术造型能力的教学和软件操作能力的教学进行最大化的教学结合,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着手解决的。此外,根据不同院校师资结构特点制定富有该院校特色和优势的课程,突出体现该专业在短学时内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特色。

第三,充分认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对市场因素的积极作用加深认识,允许两者的适度结合并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关键是实现服务社会与面向市场的结合,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争取广泛的社会依托和支持;实现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本学科建设。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客观而公正地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应把评价标准侧重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上。

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明确其所处的文化、教育以及艺术环境的新形势,正确看待其职能和作用,方能促进它的发展与完善。同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社会、市场的要求,明确在教学中实践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的正确施用度,更有利于该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服务意识;艺术设计教育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和现代产业结合,更要有前瞻的、带有科研性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更能促进设计产业的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促使其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三重需要。

艺术教育前景发展趋势篇(10)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但都共同致力于将舞美由仅仅是舞台艺术局部的装饰发展到总体意念的表达。从舞台的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并进一步发展为包括观演关系的演出场所在内的多维动态时空的立体化结构设计。例如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像整个剧场内外设计成一个“动物世界”,使整个天地真正变为一座“大舞台”。

二、科技化

综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化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都进入舞台美术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的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上一篇: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 下一篇: 儿童口腔健康宣传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