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4 15:09:25

教育技术学现状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1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1.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培训,进而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真正地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

1.2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有: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前者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就应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基本的职能本领-并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进行教育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1.3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上世纪末,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体系悄然兴起。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史无前例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从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需要,为社会的经济服务,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教育服务。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大面积地铺开,信息技术教育也倍受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青菜,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影响最深的就是职业教育,受到信息技术强烈震撼的理当是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它是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最需要改革的当然也是职业教育。无论从学生到学校,从教材到课程,从教学到学习,从教育规律到教育技术,都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专职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能信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人才。

1.4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4.1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大专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体现教育性,要面向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取向应以教育为主。因此,他们在校学习的课程应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宽。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其它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作好准备。

1.4.2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课程认识不足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学好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相应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会几个应用软件就行了。他们对学校所开设的有关教学理论之类的课程根本不当一回事,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课程。

1.4.3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更应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产生兴趣。

1.4.4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是关键。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从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现代教育技术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给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我们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引下,依靠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教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

2.2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界存在“两种模式论”: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技术课,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我认为第一种模式过于简单化,而第二种模式过于理想化。但第二种模式却代表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按照第二种模式去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案,大胆地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交代一个任务: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去完成一个作品。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光靠老师的讲解去学会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本人在教CAI课程中,在讲授完显示图标和等待图标后,就通过这两个图标制作出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课件。学生通过本课件的制作能掌握一些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针对学生说课能力差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作为教学法的老师应平时多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说课稿并能多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训练,并且说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计算机方面,要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课程外的其它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2.3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改变以课本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电子读物为主的学习方式。课本知识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资源,而通过网络上的超文本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扩宽知识面,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本人在CAI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关于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有的学生就完成的一个名为《名菜的菜谱介绍》。本来一个平时很少去关心的话题,通过网络对本课件的制作而产生了兴趣。

(2)改变以课堂上的师生或生生交流的方式。逐步形成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学生可以就某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多媒体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需进行统一的、集体的考核。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将进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可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也可通过口头或纸上进行。考核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

3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职业教育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学术类课程”与“职业类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各课程的结构特点,根据其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特色问题,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用相关的学习资源。

第三,定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设计出教师作为指导性活动的指挥者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参与者的教学方案。

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课程其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型的课程,实行学导式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其基本过程为:提示(教师活动)一自学(学生活动)——解疑(教师活动)——精讲(教师活动)——演练(学生活动)——小结(教师活动)。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练习,在练习中探索,使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达到会学、学会、学好的效果。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40-0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尤为重要。小学的孩子们正处在思维发散,各方面能力都在逐渐形成的阶段,只有在小学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以后的学习才会更加优秀。长大后,才能真正的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以及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原因

1.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原因。现如今社会,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社会,不但涉及到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教学方面和培训方面也息息相关。基于这样的背景,《刚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又达到了教学模式多样化的目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能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说这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但是对于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还是只有口号,没有落实。究其原因,家长和教师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大部分人认为计算机和网络是洪水猛兽、来势汹汹、无法阻挡。甚至认为孩子只要接触到电脑和网络,就会被吸引,毫无心思学习,从而堕落下去。

2.部分学校和家长还是看重孩子的成绩。很多人认为小学六年,只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门槛高的学校,就认为孩子前途一片光明。成绩只能反映孩子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重成绩,那么孩子的能力以及各个方面真的就要和这个信息技术时代脱轨了,孩子可能成为只会书面应试却毫无能力的“单一人”。

3.学校配备设施的不足。很多小学是为孩子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但是电脑的数量不足,导致两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共用一台电脑。这样孩子既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和体验,也丧失了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

4.城乡信息技术教育的差距较大。很多城市学校的学生都接触过计算机、网络,较之于农村的教学条件有一定的优势。在部分偏远农村,计算机、网络都是陌生的,或者接触的很少,这也就加大了孩子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困难。久而久之,孩子的距离也就拉开了。

三、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改进对策

1.家长和教师要正确的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作为孩子的引领者,应该全面的看问题。现在的社会,确实有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根本的责任还是在于家长和教师未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指导。越是害怕孩子沉迷网络,越杜绝孩子接触电脑,越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瞒着家长和老师偷偷上网的现象,了解这个好奇的信息世界。其实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以及更多的多媒体是孩子必须要接触和了解的,只要教师和家长做出正确的指导,从正面和孩子沟通交流,相信孩子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活动。孩子的语、数、英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孩子要全面发展。所以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专业的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正确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活动。使孩子真正的了解信息技术,培养孩子的兴趣,真正的做到让孩子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3.要改进教学条件不完善的状况。要想孩子的到更好的教育,最基本的就是硬件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硬件设施达到要求,才能展开进一步的教育。才能做到科学教学,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并丰富教学内容。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更是要求人才的时代。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基础教育,更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我们要进行改善,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了解社会,了解他们正处于怎样的时代,只有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孩子的未来才是一片光明。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3)

[作者简介]王稳(1986- ),男,江苏铜山人,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吉林 吉林 132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45-0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1.教育技术的含义。如今在各报纸期刊杂志上,教育技术已成为屡见不鲜的话题。然而,许多人认为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是一回事,不经意间将二者混淆。首先,我们要清楚二者的区别,教育技术最早被称为视听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从国外引进,被我们译为电化教育。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教育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视听教学,“教育技术”一词被美国的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给这个领域下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有一种解释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这种定义并没有将“现代”二字很好地表达出来,并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狭义化了。现代应体现“新”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教育技术。其侧重点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教学理论上不断革新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合理应用于教学领域,实现最优化教学。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错位与体育教学现状

由上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分析可以看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出现了错位,即过多地将计算机作为教育技术的重点,将室内教学设施革新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心。这种定义的错位会引起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学科上应用的不平衡。如很多学科已经实现了网络平台教学,多媒体教室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改善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体育教学,这一多在室外教学的学科并没有被引起过多的重视,室外教学仍然保持老师教,学生学,期末考核这种传统方式,缺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然而,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公共学科,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目前,参考各类相关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非常普遍,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但仍有少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象不太普遍。针对这一情况,不可否认其中有对现代教育技术定义错位的问题存在,其调查者与被访问者多数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在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事实上,就体育这一特殊学科而言,更多的是在室外的活动教学,如果减少室外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室内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是否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构建和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力量相对不足,体育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步伐与其他先进国家甚至同国内其他应用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运用水平相比已有不小的差距,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的差距主要不是在硬件或物的方面,而是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观及综合素质上。

三、体育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李烈明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教学,首先要清楚体育教学的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并利用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之相适应、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国外许多国家普遍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们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运动磨炼人的意志力。我国目前普遍认为,体育课的作用主要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同时提高学生身心的综合素质。

3.体育教学特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首先,增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针对教学目标选择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改善教育,优化教学。其次,明确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教学重心定在室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体育课程的意义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建立在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即对教学设施的优化应体现在灵活性、便携性上,有可随时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移动设施,以适应室外教学环境。最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体育课人数众多,学生体育测试作弊、成绩录入繁琐等问题。体育教学是全民教学,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考核,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学期期末持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门学科。而对于体育学科,由于存在考试在室外进行,监考老师的专业限制等问题,则增加了监考难度,因此,体育考核更加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

四、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改革设想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其能动性,使其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太极拳的教学,应先利用生动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太极拳的文化背景,为什么要学习太极拳,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体育教学延伸至终身体育,使学习者能够将体育运动带入社会,融入生活,使学生不再因为应付考核而学习、锻炼。

2.利用互联网及电子通信技术,使用移动终端,随时在室外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两个学校,甚至与国外学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现场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潜力及能动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加体育教学整体的教学效果。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中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温故而知新。例如,太极拳等武术类教学,具有意识、呼吸、动作内外合一等特点,动则快速、有韵律,静则稳如磐石的画面很难通过体育教师的演示表达出来。这就体现了教育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媒体教学、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等教育技术的出现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以上这些难题。另外,武术动作多变化,如果学生在课后忘记动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网络视频、生动有趣的太极拳教学动画等学习分解动作或动作要点等。

4.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它可以利用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感知,通过互联网络与无线网络相互融合实现传递,利用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大量信息的整合处理,从而改善体育课考核人数众多、识别考生困难的弊端,实现考核结果、录入同步进行。在体育教学及考核中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将成为业界教学的一大突破。

体育教学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更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合理投资使用教学设备,获得最高效学习效果,才是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最好发挥。另外,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在体育教师教育中努力实施创新教育,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养,才能使体育教学在教育革新的浪潮中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堂红.中国的教育技术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0(1).

[2]李烈明.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重新审视和策略外延浅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3]刘玫瑾,董渝华.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4]梅家驹.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误[J].中国电化教育,2000,(1).

[5]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正处于萌芽状态。由于上级的要求和支持,媒体的宣传以及公众的呼吁,部分乡镇中学以及个别中心小学配备了为数不多的微机,但由于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困绕,课本和电脑设备不过是在新学期伊始让学生饱一下眼福,然后就成了摆设品。笔者作为农村信息技术课教师,目睹农村中小学微机尘封,课本当废纸变卖的现实,再想想山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不禁扣问,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应该如何走?

1、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中小学缺少经济来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勉强能解决粉笔纸张等日常办公用品的学校就是不错的学校了。有的学校侥幸拥有部分微机,这不是上面投资或者他人捐赠,便是向教师集资购买的。可是那批尘封甚至还没敢摸过的机器已经严重老化,由于缺少维护,多半已经打不开。至于说重新购买,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状况。

2、信息技术教师缺乏是影响西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一所小规模的学校也需一到两名教微机的教师,然而,据笔者所见,在某所拥有近2000余名学生的市重点中学,只有两名微机教师,且一名是电脑专业教师,另一名是由文化课教师改教的。这绝对不是某个县某个地区的特殊现状,农村中小学大同小异。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如何担当得起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任。

3.观念滞后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由于资金限制,设备短缺,师生无从学起学无所用。在校内教学观念滞后,信息技术教育课在众多的课程当中被放置到了可有可无的副课之列,如我县重点高中不开选修模块,最大的西街小学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学校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漠不关心,在管理上不到位。一般来讲,应试科目学校都极为重视,教研活动也以应试科目为主,晋升职称也是应试科目教师优先,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能作为候补。这样的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态度,致使出现消极怠工、工作不卖力的现象,,最终导致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随意性大、效率不高。在家长方面则认为,学生学信息技术课会导致进网吧,玩游戏,聊天交友,甚或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精神蛀虫。

4、缺少技术也是西部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专业教师缺乏,整个师资队伍缺乏信息技术知识,现有的设备不会用,不敢用,害怕用,与其花功夫学技术还不如用传统方法教学省时省事,这样以来仅有的几台设备只好尘封,几年下来原本可以用的机器老化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设备,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源共享。由于不懂,没有实用的教学软件。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在优质课、公开课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露面,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就是优质课的错误认识。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习只停留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到头来只会开关机、打字、画画、游戏、上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出去学习参观,换换脑子。多方筹措资金,搞好硬件建设。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引导全体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进行信息技术与传统科目的有效整合途径。加强地方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较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我们就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职尽责,从快从优地开展工作,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航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80

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一)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部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三)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

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的工作,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6)

自2001年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实施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已经落实到位,都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然后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和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以至于没能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下面结合现实情况将客观总结出其主要表现现状。

一、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

(一)不同地区教学配套设施的差异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学校教学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所需的配套设施无法跟上,设施的不足、软硬件更新的迟缓等等,最终致使课程无法按要求进行教授,更不可能要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在相对偏远落后地区表现特别明显,而在相对越发达地区,相应能够很好的跟上教学中对配套设施所需要求。

(二)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

作为一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课程,却没有在教程考试安排中设置相应严格的考试要求,暂且不论在中考中的位置,就在每学期结束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测试要求进行检测,因此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与考试相关的课程,特别是与中考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而对于可有可无的实践基础课程,总是以最少的课程进行安排,最快的速度进行讲授,甚至随意安排为自习课进行自学,特别在学期末将要考试,一般都会为那些与考试相关的课程让出时间,这样老师都不予以重视,学生更不会从繁忙课业中抽身进行学习,更不要说掌握了。

(三)教师教学质量的相对低下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时间相对不长,对相关教学教育人员的培养也没有一个整体完备的输出体系,因此很多教授信息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别的岗位调配进来的,尽管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但由于没有经过正统的教育体系的塑造,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内容不能具体了解,仍延续以前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授,照本宣科,被动灌输给学生,从而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违背了当今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的“认知学习理论”,从而也与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背道而驰,导致信息技术教育远远不能达到国家战略要求。

在有关信息技术上机实践的方面,学生主要都是带着玩的心态去机房上机,总是想着去玩玩游戏,上上网,而不是当作一门课程来学习实践,进而形成较差的上课秩序和混乱的上机氛围,再加上老师对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使得学生宁愿自己去摸索也不想“浪费”时间听老师讲。最终不仅没达到教学实践要求,而且让学生养成了对信息技术课程不良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在中西部相对边远落后地区表现突出,而在各大城市等相对发达地区,老师教学素质较高,教育资源较丰富,在对学生这方面的素质要求严格,进而能达到上机实践的相应标准。

二、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前景研究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下面我们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奠定良好基础。

(一)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活学活用

在这个信息极度开放的现代化时代,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但由于信息开放而引起的信息泛滥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领域,需要搜集与研究相关的尽可能多的研究资料,来进行广泛的筛选,然后整合出和研究有关的重要资料,进而进行学习消化,最终创造性的应用到实际研究当中。整个研究过程,都需要不断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跟踪配合,一方面能解决研究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研究问题对信息技术进行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互相强化,互相促进的双重效果。在中学阶段适当的布置一些相对容易,但能很好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寻找信息源、提取有用信息、对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是双方面的,因此也要培养出传递、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进一步加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稳固基础。

(二)整合到考试机制体系中进行重视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完全可以把它列入中学生正式考试课目当中,通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相对健全的考核制度,特别是通过列入中考升学的教育机制中,从而可以以“考”带“学”,以“考”促“学”,增加上机考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必须经过的“门槛”。平时学习当中,也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进步的信息技术科学比赛,从而更加生动的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特别是电脑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进步。从而对信息技术更加热爱,学习乐趣也更加浓厚。

(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创新教学

新的课程是新时展趋势的代表,需要新的创新思想进行指导学习,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的鲜明时代特点,通过运用“认知理论”的指导,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进而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构建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以任务驱动式为主,辅以主题式、研究学习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三、总结

时展是信息技术的动力基础,推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时展眼光,通过先进的科学思想观念来解决现状问题,从而更好更稳固的发挥出信息技术对于我国各个方面的促进。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7)

社会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也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需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而且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称之为信息技术教育。

各地学校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不一,很多学校将其理解为新添的一门独立学科,更多的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没有电脑室等硬件和资金的问题,甚至是没有专业电脑教师的原因,而将信息技术教育落了下来,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非常艰难。有人问: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怎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本文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些分析。

二、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硬件配置不足

据统计:全国80万所中小学,近3万所配置了计算机系统,并开设了信息学教学的必修课和选修。其中大部分是中心城市学校。从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获知:“我国平均每121名中小学生中拥有一台计算机,在2亿中小学生中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其中小学的资源要比中学差得多,而且大部分电脑已坏得不能再修理;还有大多学校还没有教学用的计算机。在不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是难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置不当

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被简单理解为上机操作,学中英文打字,用简单语言编程,用WINDOWS学画画等。而学生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并不能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不相吻合的。

(三)师资力量奇缺

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令小学出现“有机没人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全国小学范围内非常普遍,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课题。为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人数和质量,各地教育局所属的教师进修学校纷纷举办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仍旧非常缺乏,满足不了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需要的教师需求。另外,负责培训工作的教师进修学校一般不鼓励教师到外面的正规学院进修,而教育局也不愿意接受非教育专业的和非应届毕业的人才,某些有能力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也不愿局限于教育部门,这使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继续贫瘠。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75-01

1.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心。然而,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却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硬件基础设施落后、实践与理论脱钩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2.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必须有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作为保证。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技能与实践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比较完善的教学硬件与软件。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硬件配置水平较低,技术更新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2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中小学教育仍然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明确,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在一些中小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也得不到学校领导与老师的理解与认可,导致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安心工作。此外,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

2.3教学方法不尽科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一门基础教育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应当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与应用,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给予多种原因,部分教师只是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较差。

3.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只有良好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行动。只有人们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才能更好地开展。在数字化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确,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学好信息技术,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立足。所以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而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2积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积极开展培训

中小学除了积极引进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还应该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与组织学习,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参与式、建构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为目的。

3.3整合学科,多方面发展,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涉及范围极广的一门学科。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科自身的高度,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的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机房设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部分,设施是否完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心理。而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计算机,计算机硬件设施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物质基础,缺少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进行教学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事情。学校相关领导要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力度,改善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

3.5改变教学模式,灵活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性要求很强。同时,上机实习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微机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计算机教学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教学,采用如任务驱动教学等模式的教学方式,自觉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6因材施教

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多进行鼓励式教学。针对原有能力不同的问题,建议使用调查研究,课外小组活动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化教育。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2-01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感触是:信息的闭塞,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改革,业务能力再提高的机会少,学生的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较大的革新,仍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口号声中缓慢前行,信息技术教育也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等现象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现状。就这些现状和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意见: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农村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资源的结合有待改进。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至于在农村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把握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力求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不仅仅要求学习知识,更是要他们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交互学习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首先将信息技术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调整和剪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强调受培训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建立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计算机的硬件建设上下点功夫。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极富活力的一个板块,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期初开始就让各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师生合作写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划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用电脑做出课题报告。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文字,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有关校园、国家和世界的新闻。

专家们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者所持的几种观点解读下:

教育技术学现状篇(10)

计算机自发明以来,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推进了计算机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小学生作为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尽早掌握这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小学课程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在小学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是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目前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国家基础教育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现在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学到生存、工作的技能。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比较缺失的,这就给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呢?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1.大部分小学的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副科,可有可无,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没有给予其作为一科基础课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国家所要求的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让学生接触一下电脑,对教学也只停留在打字和简单的游戏上。这样的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学生也没有从课程中学到实质的东西,反而会对以后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有误区。

2.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新课程的开设必然给教师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一些小学甚至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而只是让懂一些信息技术的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代信息技术的课程。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能更注重技术,在教育方法上却有待提高。所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3.小学生处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学习能力却很强的特殊时期,互联网上信息复杂,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在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针对小学生的特征,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让学生寓学于乐,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中国地域辽阔,城乡、地方差异很大,城市学校大多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都比较雄厚,而有着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却是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在设备落后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从谈起,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要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在各地发展,首先应解决的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备的问题。试想一个忽略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基础课程还有什么发展前途?

二、改进意见

1.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教育公平的问题,其中城乡教育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城市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设备也先进,而农村资源不足,设备都比较落后,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农村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不起来,不过在素质教育下徒有其表而已。要使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都有效的发展,国家必须先完善各地的基础设备。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应该统一规划,让学生学习有所衔接,不让所学的知识出现断层,同步推进各地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2.加强学校领导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摆设课程,此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应该意识到,学校并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生存技能的地方。学校不应该只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在学校里有所提高。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认真贯彻国家方针,完成国家教育交给的任务和目标。

3.教师不仅承担着为人师表的责任,而且承担着课程建设的重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时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相长,如此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学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学术、课程交流,让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多交流也可以整体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的话,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4.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受体,也是课程培养的对象,对信息技术课程能否进一步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只靠教师个人的能力也是办不到的。学生不配合,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加入合作互助的模式,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课程,而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是新开的课程,与其他传统的学科比起来可能显得比较年轻,但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有目共睹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使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年因为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课程一定能够良好发展,并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医药发展研究 下一篇: 对于家庭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