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专业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0:19:41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36-02

社区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主体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全体医师与护士是骨干,合理利用对社区资源,解决社区群众的健康问题,以满足社区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1]。虽然目前我国加强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但是在社区健康服务方面发展的还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在儿童早期的保健教育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被纳为社区公共服务的范畴之内。为了探讨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的影响,该研究通过选取该市2009年7月―2011年8月登记的2 762名婴幼儿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有重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儿童的早期健康发展,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该市登记的2762名0~3岁婴幼儿的资料,其中男1 260例,女1 502例,进行为期1年的社区儿童保健干预计划,告知所有参与研究的幼儿父母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2 方法

为所有参与研究的婴幼儿建立健康档案,记录1年内的健康情况。编制0~3岁婴幼儿的健康管理方案,规定其每天进行健康管理的内容、时间以及过程。管理按照评估、分类、指导以及预防接种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幼儿进行健康评估,根据健康检查情况,把他们分为发育正常、生理存在问题、精神发育迟滞三类。接着根据不同分类,进行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法。对于健康存在问题的儿童,建议父母带其到医院进行诊治或者是采用相应的育儿手段。最后,按照规定制定免疫计划,并把预防接种的时间与健康体检的时间相结合。健康体检一般包括常规的生理及心理发育检查。若发现问题,建议转诊到上一级的医院。

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的过程中,自制调查表,对所有参与研究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访问,以了解幼儿父母的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社区提供的儿童健康服务认知度。其中,父母的基本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百分制计算,而对社区提供的儿童健康服务满意度按10分制计算,>7分为满意。另外,在研究前后,对参与儿童早期保健的社区医师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测试,测试结果以百分制计算。

1.3 社区健康服务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监测社区健康服务的内容、健康服务的目标实施、健康服务的进度等。质量控制的方法有现场参与或考察,记录和报告,调查和审计,若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研究开始前对调查人员和社区医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有专门人员整理资料,所有资料双人录入。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幼儿父母的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社区健康服务的满意度

根据调查显示,在进行儿童社区健康干预保健计划之前,仅有15.0%的幼儿父母对基础育儿知识基本掌握,而对儿童社区健康服务满意度为62.8%。而在计划实施之后,有46%的父母掌握了基本的育儿知识,对社区的满意度也上升到了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社区医师的儿童早期保健知识和技能考核情况

在儿童早期社区健康干预保健计划实施的前后,对50名社区医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考试结果显示,在项目实施之前,其专业知识平均成绩是(71.2±8.9)分,其中合格人数41例,占82%;专业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是(73.4±6.5),其中合格人数43例,占86%。而经过培训以及项目的工作锻炼之后,50名医师考试均合格,合格率100%,专业知识平均成绩是(86.5±8.4)分,专业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是(88.6±7.5)分。可见,社区儿童早期健康干预保健计划,可以提高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见表2。

3 讨论

任何一个社会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社区与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潜能开发有重要的影响[3]。尤其是儿童在0~3岁的时候,是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期,其可塑性也是最强的,所以这段时间是儿童早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包括孕妇产前与产后的保健,儿童的营养、卫生保健与智力开发,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关爱,父母的科学育儿知识等内容,因此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每一个内容都会对孩子的早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儿童的早期发展主要面临的疾病是发育及行为障碍[4]。根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对高危的发育偏离儿童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其症状,促进能力的发育,尤其是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及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采取早期保健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社区的儿童健康服务非常重要。社区儿童健康服务不仅包括简单的体格检查、生长测量等,还要包括母乳喂养、初级心理咨询、育儿指导、营养指导、慢性病管理等内容,发现异常病症应建议其父母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5]。同时,采取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服务,优化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的医疗卫生资源。

根据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儿童早期健康干预保健计划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保健指导以及转诊制度。另外,社区的儿童健康服务也可以提高父母的基础育儿知识掌握程度,并提高对健康服务的认知程度。通过评估-训练-发展-再评估的模式,对儿童成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具有重大的影响,应在广大社区中推行,并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促进祖国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水英.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的影响[J].医学前沿,2012,2(4):77-78.

[2] 周指明,李瑞莉,邱德星,等.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229-230.

[3] 汪维.社区健康服务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J].健康必读,2010(9):210.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2)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7年5~7月来我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0~3岁儿童的父母380例,年龄23~35岁,平均27±3.6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9%。职业分布:干部占52.1%,工人占38.4%,个体占8.2%,其余1.3%;孩子抚养人为父母的占75.8%,为祖父母占18.4%,保姆和其他占5.8%。

调查方法:①问卷内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主要以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工作内容为主。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儿童家长希望开展什么儿童保健业务,获得了解的途径,喂养行为。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儿保医师发放,解释后由幼儿父母现场填写,当场回收。②家长保健知识调查:添加辅食的时间回答正确率42.1%(160);发热的孩子如何处理回答正确率52.1%(198);A.D滴剂使用的时间回答正确率48.9%(186);哪些食物可预防贫血回答正确率36.1%(137)。

家长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情况:计划免疫100%(380),体格检查87.9%(334),听力筛查62.4%(237),早期教育81.6%(310),婴儿洗浴80%(304),游泳抚触47.9%(182),智测91.1%(346),

家长获得儿童保健知识途径:书籍、杂志获取率61.3% (233),医务人员获取率10.3%(39),家人获取率11.1%(42),朋友获取率8.4%(32)。

家长希望开展业务的环境最佳是:个性温馨化占36.8%(140),儿童化35.8%(136),家庭化占17.1%(65)。

家长希望儿保门诊的服务:朋友之间的交流占61.1%(232),专业的指导占40%(152)。

讨 论

家长保健知识有待提高。就诊的家长中以女性占多数,从主要抚养者来看,父母占75.8%(288),他们是婴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和启蒙人,不仅是儿童保健知识的传播者,同样是建立和传播保健行为的行动者,只有通过他们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并转化为保健行为,同时使家庭成员建立保健行为,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儿童保健知识水平。儿童保健知识回答正确率不超过50%,说明儿童保健知识宣传力度要加强,因此基层保健工作者应以讲座、咨询、指导等形式进行儿童常见病的知识宣传。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3)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40名儿科护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22名、本科8名,年龄20~48岁,平均31.55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5],选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设计成调查问卷,共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多个选项答案。

1.2.2 判定标准 (1)依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体检:①1岁以内:3个月一次;②2~3岁:半年一次;③3~6岁:一年一次;(2)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4个月[6];(3)含铁量较高的食物:鸡肉、猪牛羊肉、豆腐、绿叶菜[7];(4)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见的反应为发热、硬结[8];(6)肺炎疫苗主要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依据疫苗说明书)。

1.2.3 调查方法 分别向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儿科护士发放问卷(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人数分别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钩的形式答卷,40份问卷全部有效。依据判定标准,(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题选对4种食材为正确,选对2~3种食材为基本正确;(4)题选对5种疫苗为正确,选对3~4种疫苗为基本正确;(5)、(6)题选对2项为正确,选对1项为基本正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这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达到了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次之,为55.0%。

2.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较低,如基础免疫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30.0%;最常见接种反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27.5%;而对含铁食物的了解也较差,回答没有完全正确的,基本正确率仅为27.5%,欠缺较多,且存在着较大误区。

表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例) 错误(例) 正确率(%)

1岁体检时间 28 12 70.0

2~3岁体检时间 34 6 85.0

3~6岁体检时间 32 8 80.0

辅食添加时间 22 18 55.0

表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

(例) 基本正确(例) 不正确

(例) 正确率

(%)

较高含铁食物 0 11 29 27.5

基础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见接种反应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龄对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儿童体检及添加辅食的时间,除了31~40岁的护士对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较低为59.1%,其余人员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达到了66%以上。通过对上述各年龄段回答正确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同学历对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低为40.0%;本科学历的护士对1岁以内儿童体检的时间知晓率较低为55.6%;而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专和本科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年龄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由表5中可知,将正确和基本正确都视为正确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护士对儿童保健中贫血的食补指导、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欠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较大误区。从表中可得出,≤30岁和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30岁和≥41岁这两个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而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则有显著差异(P

2.6 不同学历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在表6中,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儿童保健中较高含铁食物、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学历的护士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医院普遍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且许多医院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广大护士、患者广泛接受。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家长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儿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儿童家长除了在科普书中、网上获得一些儿童保健知识外,更希望从专业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对于健康儿童家长来说,主要从儿童保健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保健知识;而对于住院儿童的家长,仅能从儿科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极少的保健知识,因此,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

护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儿科护士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儿科护士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沟通机制,儿童保健教育内容、标准又不一致,直接误导了儿童家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长产生迷茫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情绪,进而使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的机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注射过肺炎疫苗(7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3价肺炎疫苗统称)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长就错误地认为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现不满的情绪,儿科护士由于缺乏对此疫苗的了解,无法纠正错误的观点,也无法对相关疫苗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预防相关肺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士对相关喂养知识的缺乏,不能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就使得儿童贫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26-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64

近年来,全国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先后开展了儿童视力筛查工作,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于2011年起也开展了在园儿童视力筛查这项工作。通过对在园儿童视力的筛查,每年都能发现许多屈光异常的患儿。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邮市儿童眼保健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眼保健措施,现就2013年筛查出的2068名屈光异常儿童的随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承担全市在园儿童视力筛查工作。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筛查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配备专人、专册登记筛查结果,由儿童眼保健医生依据筛查结果签发筛查报告单。报告单上筛查结果分为:(1)正常;(2)偏离正常。报告单上医生指导建议分为:(1)注意用眼卫生;(2)每三个月定期随访监测;(3)专科复诊。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3岁S≤-1或S≥3,4~5岁S≤-1或S≥2.5,6岁S≤-1或S≥2;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C的绝对值≥1。筛查对象为3~6岁在园儿童,分为3岁组、4~5岁组、6岁组三个组。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2013年共筛查在园儿童18 779名,筛出屈光异常2068名,异常检出率为11.01%。

1.2 方法

依据筛查结果,屈光度符合正常范围者,在报告单“(1)正常”处打“√”,同时在医生指导建议“(1)注意用眼卫生”处打“√”。屈光度符合异常范围者,在“(2)偏离正常” 处打“√”,同时分别在报告单“(1)注意用眼卫生(2)每三个月定期随访监测(3)专科复诊”处打“√”。对筛出结果属屈光异常者,由专人在登记专册上填写家长联系电话(电话号码由儿童所在班级老师提供),当面告知各班级老师,要求各班老师亲自将筛查报告单分发给家长,同时告知家长依据筛查报告单结果,按要求注意用眼卫生、随访复查、专科诊治。对筛出屈光异常的患儿,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眼保健科由专人负责跟踪随访,采取每3个月电话随访一次,同时记录随访结果。2014年12月对2013年筛出的2068名屈光异常患儿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儿童屈光异常主要是近视、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2013年本地区在园儿童屈光异常发生率为11.01%。本所对屈光异常患儿一年后的随访有四种结果:(1)按要求每3个月来本所眼保健科复查,同时接受用眼卫生和营养专业指导后恢复正常者1478名,占异常总数71.47%。(2)已接受专科正规治疗者389名,占异常总数18.81%。(3)家长不重视拒绝复查者153名,占异常总数7.40%。(4)因停机或号码有误失访者48名,占异常总数2.3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业对儿童视觉信息处理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健全的视功能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优质生活的基础。研究表明,人类和哺乳动物出生后,其视觉系统能够根据视觉环境的刺激,调整和改变与生俱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1-2]。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3]。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如能及时有效去除异常视觉环境刺激后,视细胞的发育仍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在3~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功能发育的可塑性逐渐减小。在园儿童年龄一般在3~6岁,而笔者选择对在园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实属必须。

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其快速、客观、准确,用于在园儿童大范围筛查已被业内人士广为认可。本筛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早发现、早干预,有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筛查,屈光异常的患儿已能较早地被发现,然而这部分异常患儿能否及时得到有效干预,值得儿童保健工作者深思,有待进一步完善、建全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对2013年所筛出的2068名屈光异常的随访结果不难看出,儿童保健工作者对儿童眼保健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视力筛查、用眼卫生知识、营养知识的宣教指导,能让大部分屈光偏离异常的患儿恢复正常。鉴于上述随访结果,为了避免家长不重视筛查结果拒绝复查和因停机或号码有误失访,确保每位屈光异常的患儿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必须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关注这项工作。妇幼保健机构着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儿童视力保护工作:(1)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眼保健自身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提高视力筛查、眼保健健康知识宣传指导质量。(2)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本职责能,以托幼机构业务培训为契机,大力讲解儿童眼保健知识,增强广大幼教老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配合开展好视力筛查及异常患儿的干预工作,提供正确有效的家长联系电话,正确引导家长及时参加复查或专科诊治。(3)深入社区开展视力保护健康知识宣传讲座,让更多社会人知晓并积极参与儿童视力保护工作。(4)积极利用幼儿园这一优势宣传阵地,眼保健医生应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幼儿家长开放日,普及儿童眼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的自我保健意识。

在本次电话随访过程中,部分屈光异常儿童家长能主动带孩子到医疗机构复查、诊治,但很多家长还需要老师和保健部门多次督促才带孩子去眼科进一步诊治,更让笔者担忧的是竟然有部分屈光异常儿童家长拒绝进一步诊治,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宣传眼保健知识,营造“保护视力,从小抓起”的良好氛围,让所有儿童在其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都能享有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的眼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高二伟,魏红霞,周云,等.新乡市6436名托幼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547-548.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5)

随着公共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本街道的社区均已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网健全,虽然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正逐渐走上了科学规范化的轨道,但由于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它的特殊性,均为个体投资建成,属于政府出钱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加之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专业的妇幼保健专职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重医疗而轻公共卫生的局面,且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更换频繁等主要原因,导致儿童保健系管率较低,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30%,3岁以下儿童系管率20%。

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卫生资源不合理,公共卫生工作缺乏热情:本街道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虽已全覆盖,但均为个体投资建成,公共卫生经费虽在逐年递增,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要面临房屋租金和聘用人员工资等开支,故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医疗上,以求养家糊口,缺乏公共卫生工作的热情。且76%的卫生服务站无居民所需的一般医疗设备,不能满足当前的卫生需求,儿童保健工作就难以真正提高。

技术人才的匮乏:本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较低,80%当地卫生学校毕业,中专学历85%,妇幼专业的基本没有,即使有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给婴儿做产后访视和儿童体检等;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就不能满足当前儿童家长的需求,导致儿童家长不信任;另外儿童体检工作也不如计划免疫工作那样容易被家长主动接受,认为儿童体检可有可无,由于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整体知识水平较低,与其所承担的卫生服务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从而直接影响了儿童保健的服务水平。

培训力度不够: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直接业务指导部门,没有结合各妇幼专干专业水平较低及更换频繁这一特点,而制定详细的中长期培训计划,故各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专干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理论培训,对工作内容一知半解,开展儿童4.2.1体检的卫生服务站只有31%,直接导致儿童保健工作水平下降,影响儿童系统管理率。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策

增加政府投入,改变现有机制: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改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现有的运行机制,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基层卫生服务站缺少专业设备的局面;建立符合我市具体情况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质量。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6)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7)

我国现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儿童保健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愈加意识到儿童期健康对其一生健康的重要影响,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和效果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

与美国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不同,其基本结构是由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医院、地区医学中心组成。在专业分工上,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承担的是面向公众的各种保健咨询服务及轻度疾病或慢性病的诊治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院承担的是各种专科疾病的诊疗,地区医学中心承担的是疑难疾病的诊疗、医学研究、医学院校的教学基地[2]。目前,在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基层和社区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建立了3200所妇幼保健院,37所儿童医院,4万余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儿童基金会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将西方发达国家儿童保健的先进理念和适宜技术引入我国。同时,一大批高学历人才也加入到儿童保健队伍中来,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2009年《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颁布,0~6岁的儿童保健工作已纳入到社区管理之中。近些年来,参与管理的0~6岁儿童已占到应管儿童的81%~87%[3]。虽然管理率较高,但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1起步晚、水平低,学科年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是从解放后开始的,是从儿科与公共卫生专业发展起来的,学科水平仍显得不成熟;

1.2重视足、投入少;多项规范技术的颁布已体现了政府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儿童保健三级网络管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优势,但在过去投入的财力、物力相对较少;

1.3对象广、范围宽;我国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是面对3亿多儿童,其中近1亿为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居住范围广、分散流动,由于居住分散难于集中管理,而且碍于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抚养人所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多数家长缺乏对儿童保健必要性的认识,这为儿童保健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儿童保健的业务范畴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营养、疾病防治等方面,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在目前的保健服务中,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行为问题尚未得到重视;

1.4人员少,技术低;全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医务人员中兼职人员占48%,中专及以下占42%,初级职称占68%,约88.5%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所学专业为临床、护理、口腔、信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儿童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4]。由于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他们普遍缺乏预防医学、行为儿科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疾病谱的改变、儿童生长发育态势的变化、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的复杂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保健服务也多局限于简单的身高、体重测量及生长发育评价等基本内容。不能规范开展专科保健及早期婴幼儿智力开发和营养评价、心理咨询等工作。由于服务质量与群众需求有差距,就难以吸引广大社区群众,从而影响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儿童保健的发展

2.1加快学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改革的发展趋势,儿童健康事业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201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成立必将会为儿童保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儿童保健与各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多学科交叉是今后儿童保健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依托妇幼保健系统,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调控儿童生长发育的遗传基因背景,探索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社会因素和躯体因素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学科发展。

2.2完善体系建设和健康管理系统:儿童保健机构是为儿童健康提供全面和系统服务的综合性的卫生机构。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仅局限于儿童生病后的疾病诊疗,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行为、潜能表达等早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和密切关注,而流动儿童的基本保健服务还应加强。对不断增加的要求而言儿童健康管理是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最直接动能。因此,政府应给予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创造宽松环境,继续加强机构的建设和创新,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并由卫生部牵头,制定出适于不同层次的健康管理规范或模式等,以满足实际需求。

2.3完善不同级别保健机构的设置:我国已建立了儿童保健三级网络系统,但对不同级别的保健机构的作用应更明确划分,建立完善的转诊系统,从而使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得到保障。Simms教授在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成立大会上提到目前美国发育行为儿科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和项目有Kelly O'Leasy孤独症中心、Jane & Richard Thomas 唐氏综合征中心、学习困难干预中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儿童语言失用症项目校园危机干预中心等[5],而目前我国仍缺乏这些专业机构。加强不同级别保健机构的沟通,加强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紧密结合,将为高危儿的早期发现、早期管理起到良好作用。

2.4加强队伍人才建设: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关键。美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心除了各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学习外,每两周三-四次固定的业务交流讲座时间,专业人员轮流主讲,有时候也请医学院教授讲课。为此,专业人员都很注重新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并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发表学术观点、交流信息,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展示自己的学术特长。我们应努力建立专业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相关政策,重视整体儿童保健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医学院校应加强儿童保健高级学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推动儿童保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的适宜技术的开展,对基层和社区儿童保健人员应加强基础培训,通过系统学习预防医学、儿童保健学、社会医学的知识,提高诊疗保健技术水平。造就一支既具备对个体病人进行临床救治的技能,又熟知群体疾病控制知识;既掌握躯体疾病的诊疗,又了解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纠正的儿童保健人才队伍,从而推动和保障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我国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1/4,儿童的心身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前途。我们应立足社区,密切与妇幼保健机构和儿童专科医院联系,为推动儿童卫生服务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 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641-643

[2] 欧阳钦芬. 美国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特点及作用. 医院管理论坛,2006,111:60-64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8)

随着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儿童就医难问题日益凸显。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1年全国儿科医师约9.6万,儿科床位约20.5万张,全国79家儿童医院中,76%在大中城市。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则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有2.2亿余人。以此计算,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0.43名,拥有床位0.93张。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国内医学院校陆续撤销了儿科学专业,而新的儿科医师培养机制尚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儿科医师和儿童医疗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健康需求。

一、加强儿科医师培养

1.加强医学院校儿科医师培养力度。结合我国目前儿科医师现状,医学院校应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积极研究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的可行性,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加大儿科学专业教育,以满足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医师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4+1”或者“5+3”模式,分别培养本科和硕士层面儿科医师。同时,完善儿科学硕士和博士教育机制,加快儿科学高层次学历教育,提高儿科学科技含量和科研水平,满足儿科学专业发展需求。

2.加强儿科医师在职规范化培训。结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加强对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在职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儿科医师在职培训制度,将儿科医师接受在职规范化培训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作为晋级晋职的重要条件,不断提升儿科医师诊疗水平。根据儿科医师的资历、专业和技能,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重点突出儿童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努力降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死亡率,最大限度提高儿童疾病诊疗技术和救治能力。

3.加强基层全科医师儿科专业知识培训。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全科医师培养和转岗培训工作,将儿科学相关知识作为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培训、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例会制度,重点掌握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要结合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制度要求,重点做好体弱儿管理和危急重症儿童的转诊工作。

4.完善儿科医师城市支援农村制度。建立和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引导优质儿科医疗资源进入县(市)级医院、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扩大服务能力及辐射能力,提高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把城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保健机构儿科医师工作,作为对城市医院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儿科医师到农村医疗保健机构服务作为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城市医院和儿科医师对口支援农村儿科学建设,对农村儿科医师进行传帮带。同时建立完善城市医院接收农村医疗保健机构儿科医师进修学习制度,为农村医疗保健机构儿科医师拓展视野、提升诊疗技能创造条件。

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是法律赋予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重要职责。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医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技术,而且要掌握儿童卫生保健工作要求,根据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原则,为儿童提供保健服务。因此,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是加强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儿科医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政府应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一方面加强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儿科医师队伍建设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

1.加强儿科医疗专业机构建设,为儿科医师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儿童专科医院数量少、城乡分布不均、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力量薄弱,是造成儿科医师队伍发展缓慢、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快儿童专科医院建设、充实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科专业力量,不仅是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定儿科医师队伍、吸引儿科医师人才的根本保证

2.优化医院管理体制,合理提高儿科医师队伍待遇。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逐步完善符合儿科学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科绩效考核制度,摒弃单纯以经济收入为主要考核目标的管理体制,突出以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主体的绩效考核管理体制。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83-01

儿童保健工作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由于小儿年龄较小,各功能器官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家长在此阶段不能较好地为儿童进行保健,将有可能对孩子当前阶段的生长发育,乃至一生的健康都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童健康保护,促进儿童健康生长,笔者总结了当前儿童保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当前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卫生健康预防服务 当前,我国各基层医院大都具有独立的儿科专科门诊和病房,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不乏临床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儿科医生,他们对儿童躯体上疾病的治疗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然而,当前大多数儿科临床医生仅履行对儿童躯体疾病的治疗,很少涉及儿童保健方面的工作,并普遍缺乏儿童心理学、行为儿科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儿童疾病谱的改变情况、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等也知之较少,临床医生缺乏卫生健康预防服务的现状,直接导致临床“重治轻防”的不良思维。

1.2已有儿童保健服务水平低 当前部分乡镇、社区、基层医院虽然已经提供儿童保健方面的服务,但是由于受到工作条件和工作人员的限制,他们的保健服务基本停留在测量身高、体重,以及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等基本内容,尚不能向当地儿童提供规范的专科保健、心理咨询、营养评价以及早期婴幼儿智力开发等服务内容,即使是适宜的健康教育也不能提供。这种儿童保健服务水平和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当前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1.3心理行为和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未得到重视 由于儿童身心发育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变化的方面较多,变化的速度较快,且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特点。儿童年龄越小,身心发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内在环境中不利因素的侵扰。当前,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竞争也日趋激烈,致使儿童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来自学习考试的压力,使得当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不堪重负,出现了焦虑、压抑、孤独、抑郁、偏执、人际敏感、强迫等心理问题。另外,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而破裂,以及成人的不良行为,如酗酒、吸烟、吸毒等,均会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精神卫生产生不良的影响。然而,上述这些方面在当前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均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无法有效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能有效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2]。

1.4散居流动儿童仍是工作盲区 当前,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出现,散居、流动儿童也大幅出现。囿于家长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很多家长缺乏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甚至一些务工家长直接把孩子嘱托给孩子的祖辈照顾。很多儿童的抚养人由于未能及时更新抚养观念,缺乏对儿童的科学抚养,多少人仍采用传统的方法抚养儿童,认为只要儿童吃饱、睡好就可以了,从而忽视了对儿童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教育,更谈不上好好把握儿童0-4岁的早期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甚至还有些抚养人因为缺乏医学知识,在儿童发热时仍对儿童进行严实地包裹捂汗,并认为儿童在生病期间不能吃肉,只能喝汤或粥,还有些儿童家长遇到孩子生病时,一到医院就让医生为其孩子进行输液治疗,使得儿科医生长期受其影响,养成了输液治疗的习惯。由于散居、流动儿童具有年龄小、居住范围广、分散性强、流动性快、地段性强的特点,难以集中管理这些儿童,从而给儿童保健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并成为工作盲区,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2 解决当前儿童保健工作难题的对策

2.1加强儿童保健宣传,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意识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这句话强调的就是对各种疾病的预防,认为从源头上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是最有效的治病方式[3]。儿童保健也不例外,也应注意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减少保健投资,提高保健效果。为了使人们认识到预防是促进儿童健康的有效途径,必须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宣教工作,从而增强其对儿童保健的意识,改善儿童生存成长的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2加强儿童保健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保健队伍的整体素养 当前,合格的儿童保健人员比较匮乏,致使儿童保健服务仅仅停留在简单服务项目上,为了能够给儿童提供专业、规范的保健服务,基层医疗单位应加强对儿童保健人员的继续教育,如选派儿科骨干人员或临床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去进修儿童保健专业,或攻读公共卫生专业,以使儿童保健人员系统地掌握儿童保健学、预防医学以及社会医学等知识和技能,在这些人员学有所成后,再由他们带教其他人员,从而提高保健队伍的整体素养。

2.3改变陈旧观念,加大对儿童心理行为和精神卫生问题的重视 由于保健观念的落后,一些家长只关心儿童生病状态,而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精神卫生抱无所谓态度。因此,当务之急要先从观念上改变家长和社会对儿童保健的陈旧观念,提高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其次政府卫生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儿童保健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知识,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以适应儿童疾病谱的变化[4]。

2.4加强对散居流动儿童的管理,平等对待散居流动儿童 为了加强对散居流动儿童的管理,应为散居流动儿童建立儿童预防保健档案,加强与派出所、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联系,以便于及时、动态地掌握散居流动儿童的情况,提高散居流动儿童的保健率。

参考文献:

[1] 涂彬.关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几点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82彩夺目-2583.

儿童保健专业知识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8-02

健康教育是儿童家长获得健康知识且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以前的有病治病到预防保健即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妇幼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被服务对象掌握健康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育儿的能力,将是我们儿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保健门诊的自身优势,对广大被服务者进行广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均来自我院保健门诊以及电话咨询人群,即健康咨询者和健康检查者(儿童、其家属以及陪同人员)。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宣传的工具包括宣教室、咨询门诊、儿童保健0-6岁儿童保健软件、电脑、智能筛查工具箱、电视、投影仪和光盘、滚动电子屏幕、宣传图、册、单以及健康教育展板等。

1.2.2 健康教育实施方式 由专职保健人员轮流坐诊,对前来就诊的儿童及其家属分别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中讲解或进入幼儿园进行专题健康讲座等。

1.2.3 实施方法 ①孕前的优生优育以及孕期的健康教育:以婚前医学检查为契机,对前来进行婚前检查的每一对青年男女进行优生优育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及时解答待孕妇女的卫生保健和心理的困惑,并指导选择受孕的最佳时期,从孕前增补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到对已确诊怀孕的妇女,要求其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的频次,定期进行产前常规检查,并进行产前筛查,及时发现妊娠期母胎的异常情况,进行必要的治疗。针对不同孕期,运用专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电视、滚动电子屏幕、光盘、图片、宣传栏、展板、保健手册等,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宣传,使孕妇自觉接受生理、心理的保健知识,以及母乳喂养和科学的胎教指导。同时,教育孕妇避免接受病毒、放射线及空气污染,避免滥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对胎儿发育造成危害。②围产期的健康教育: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宝宝课堂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录象等指导孕妇顺利渡过围产期,保障母婴的安全。要做好产妇心理、生理的健康指导,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督促产妇产后半小时开奶,促进母乳喂养。利用生动的语言、为产妇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疾病筛查的重要性以及新生儿日常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并教会产妇哺育新生儿的技巧和方法,示范早期智力开发的技巧,如皮肤触摸、婴儿、沐浴、抚触、俯卧、自动转头、视觉对比等。③婴幼儿期的健康教育:新生儿出院后,利用产后访视的时机,及时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知识的强化教育。指导产妇学会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体重、体温、排便及吃奶情况,甄别异常及时寻求指导或治疗。告之家长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由儿保门诊大夫建立儿童保健手册,进行4、2、1查体,根据不同年龄,对前来检查咨询儿童家长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如:告知家长要做好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合理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培养小儿良好地生活习惯,适时断奶,并及时进行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的指导,甄别异常情况,预防意外伤害地发生。教会家长如何认识小儿常见病及防治措施,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执行。若发现体弱儿,及时建档,专人专案管理,并要求家长配合学会观察体弱儿的症状、体征,以便早发现、早治疗。④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由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其大脑皮层功能的发育已接近成人,因此,此时的健康教育对象不单纯是家长,对小儿的直接指导亦非常重要。此期儿童大多数在托幼机构,因此,儿童、家长及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成为健康教育的对象。要针对不同对象给以不同的健康指导,对儿童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吃零食,少吃甜食,预防龋齿的发生;对家长要从其最关心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儿童肥胖等方面进行有针对的健康指导及健康宣传;对保教人员告之及时进行健康安全教育、进行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要寓教于游戏之中,合理引导小儿顺利的渡过第一逆反期,又因此期小儿生性好动,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要及时进行健康教育,远离意外伤害,对流动人口及私立幼儿园更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宣传教育,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⑤学龄期及青春期的健康教育:此期小儿进入校园生活,虽然学习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仍然至关重要。要加强口腔保健和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体格锻炼,防止风湿和结核病的发生。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生理、心理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由于此期儿童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人状态之间的矛盾,情绪起伏变化较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对青少年正确引导,关心体贴,帮助他他们适应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2 结 果

通过各种形式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服务人群的健康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既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孕前、孕期、产前、产后科学孕育保健知识,又为儿童的早期健康发展做足了思想准备;既为保障人口素质的提高,保障优生优育奠定了基础,又为妇幼保健工作拓宽了领域,找准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并实施了《母婴保健法》,巩固了爱婴医院的成果,使广大群众对《母婴保健法》的知晓率达94%以上,降低了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传染病的发生,促进了小儿健康发展。通过系统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使孕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56%以上,辖区内的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4.53%,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85.6%,体弱儿及高危妊娠管理率达到100%。

3 体 会

健康教育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的教育活动[2]。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已成为社会共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被推到转变医学模式的首要地位。它不仅仅为临床病人服务,而是从院内的病人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的健康人群,并且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1 对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它是人们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第一步,只有做好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把我们的服务项目做的更好、更彻底。

3.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们从事儿童保健人员也提出更新的要求,它强调了卫生服务的整体观,对于我们妇幼保健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拓宽知识面,学习一些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还要善于与人沟通。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前提,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取得被服务者的理解与信任,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健康教育宣传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即与被服务者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端庄大方、热情、和蔼可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图片、宣传画、栩栩如生的模型通俗易懂的讲解、标准的示范,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被服务者对健康知识的要求。在整个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都要本着热情接、细心问、耐心讲、精心做、主动帮、亲切送、定时访的情感服务模式,让被服务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3.3 健康教育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保健工作的全面顺利进行并非单纯依靠儿童保健工作人员[3],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家长和儿童既是参与者又是支持者,健康教育就是树立他们的保健意识,通过自保健能力,而一大部分集聚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则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3.4 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儿童早期发展和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受重视,0-3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智力、行为及个性形成的至关重要时期,而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地发育是心理行为发育的特征,是通过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和生活、情感等表现出来[4]。但是仍有部分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足够的认识,仅知道肥胖是由偏好吃甜食吃肉造成的,但对因肥胖造成儿童自身发育影响与后期危害知晓率很低,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

3.5 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儿童保健工作首先要有一支素质高的儿保队伍业务要全面,责任心要强,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因为来门诊的人群绝大多数是健康的儿童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若只延续过去的仅提供简单的体格测量和筛选疾病型的检查的保健服务,早已不能满足父母们对保健日益增高的养育支援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疾病筛选型的健康诊断和体格测量工作,更应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供给父母足够的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健康需求,更是今后儿童保健工作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65.

上一篇: 气候变化的因素 下一篇: 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