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2 09:28:37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1)

首先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获取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知识、语言、思维、学法等方面均有收获,这些都应该成为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这里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教什么的问题。

1. 教材有什么?从内容看,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表达了作者对埃及金字塔这一人类奇迹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的赞叹。

从说明顺序看,全文紧扣“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句组织材料,先概括介绍金字塔的地点、外观、修造的时间和名称来历等,再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具体介绍金

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最后介绍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是科学的。从说明方法看,本文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金字塔的特点。从语言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却又科学准确。

从文章结构看,全文首尾呼应,并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一过渡句承接上下文,条理清晰。

2. 学生适合学什么?教材具有并不等于适合在课堂上教与学,这些内容,哪些可教学?哪些需要重点教学呢?需要结合“课标”目标和学生特点来作选择确定。

本文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第3题,则是让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单元的另两篇说明性课文,课后习题也都有这样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由此,我觉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从本文的结构特点出发,通过抓过渡句把握本文要点,即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本课又一重要教学内容,这一目标又该落实到何种程度?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本学期第三单元也学过一组说明文,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那么,根据学情,本课教学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站在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的角度,教学内容中还必须加入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等元素:将本文学习放在单元背景及本学期说明文学习背景中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勾连比照的方法阅读,即获取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也应该是本课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概言之,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够通过过渡句提取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和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借助勾连和比较阅读,相机渗透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上述这些基于“课标”、学段目标和教材文体特征的思考便成了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 怎么教的问题

1. 说明顺序。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知识内容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是要学生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从整体与局部上揣摩、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表达顺序,这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是大有裨益的,也可相机渗透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因此,本课教学初始,我通过复习回顾,抓住总起、过渡及总结句,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结构,并与《秦兵马俑》一文勾连,发现其结构的相似,然后指导学生明白阅读说明性文章首先要学会梳理说明顺序。具体如下:

(1) 整体回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通过抓三句话(出示《埃及的金字塔》三句话),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抓住过渡句的几个关键词,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2) 前后勾连。还记得刚学过的《秦兵马俑》一课的三句话吗?(出示《秦兵马俑》三句话)同样是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 迁移学法。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首先就要理清说明顺序,这样你将很快抓住文章的要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高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学会前后勾连着去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

2. 说明方法。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不陌生,所以说明方法的学习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近金字塔,了解其宏伟精巧的特点,并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金字塔的宏伟,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勾连《秦兵马俑》,深化对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具体如下:

(1)品味数字。哪些数字让你体会到它的宏伟?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数字谈感受,从不同角度感受金字塔建筑之

地方专线

宏伟,工程之浩大,相机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2) 比较阅读。如果去掉这些数字,这样介绍可以吗?为什么?(出示改过的较为笼统的语段)所以说,恰当地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准确的凸显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形象更为鲜明,也更具说服力。

(3) 勾连前文。还记得《秦兵马俑》中介绍规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规模宏大?两文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① 列数字(面积大,数量多,规模宏大,印象深刻);② 作比较(和熟悉的事物比较,具体形象,更为真切);③ 举例子(一号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说服力的)。

(4) 方法小结。说明文往往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发现这些方法,前后勾连着学习,收获会更多。

3.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因此,让高年级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之后,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感受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对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几千年”“锋利”“据说”等语言的作用,并勾连本学期学过的说明文中“估计”“可能”等词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为丰富对说明文语言特点认识,我继续运用勾连的方法,再次与《秦兵马俑》语言比照,让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可以是准确科学的,根据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如下:

(1) 出示第3自然段相关语句。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锋利”让你读出了什么?“几千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那么,去掉“锋利”“几千年”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小结:“锋利、几千年”高度科学、准确的反映金字塔建筑的精巧,乃至蕴涵的智慧。说明性文章用词就要讲究科学准确。

(2) 出示《秦兵马俑》第4~5自然段。两段话同样也写得很简洁、朴实,让我们一读就明白了建造的过程和蕴含的智慧。注意到这里的“据说”这个词语了吗?“据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去掉?

小结:如果将未经证实的推想写成确实存在的事实,未免武断,令人难以信服。所以,这样的表达反而让语言更加科学准确。

(3) 及时回应,关照全文。其实在本文还有不少这种看似不确切,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用词。能找到吗?读一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4) 勾连前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也有相关的语句。(出示)“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水是生命的源泉,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

小结: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意严密准确之处,前后勾连着去学习思考,你的收获就会更丰富。

(5) 比较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和《秦兵马俑》在说明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说明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

《秦兵马俑》:语言生动精美,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语言富有节奏,联想丰富,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埃及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准确――宏伟、精巧的建筑特点。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2)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92-01

实施学讲计划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方式真正"学进去",学会自我应对及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学进去",就需要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及技巧,其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讲计划"中最基础的环节莫过于"自主先学 "了,学生会学了,学会了,才有利于后面"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否则只有形式、缺少实效的课堂则让"学讲计划"的效率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学生拿到学习的主动权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先学的方法和习惯,是教师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1.立足基础,层次清晰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情的不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各有差异。那么,作为学习的起点,教师应依据学情,在设计学案时应首先立足于基础,让学生们都能把握住知识的基本点,在常规积累上都能有所收获,如字词积累、作者简介、背景了解等,力争人人过关,并形成共识。

当然,作为学习开初的预设问题,还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尤其在语言的品析、重点的解读等方面可以有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推引到下一轮小组合作中解决。当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迎难而上,学会挑战自我,尽可能多地自主解决问题。

2.授渔有方,循序渐进

要让学生的自主先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外,教师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有效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抓住要点,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针对常见文体的特点,将自主学习中问题的设计的侧重点总结如下:

2.1 记叙文。记叙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文体,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应该掌握的文体。其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总结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记叙文的六要素;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④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⑤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⑦环境描写的作用;⑧表达方式及作用;⑨重点语句、段落的赏析及其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⑩写作手法及作用等。

下面以《羚羊木雕》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题目的作用)

②根据线索来复述全文内容?(涵盖记叙文的六要素)

③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倒序的运用)

④找出文中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⑤怎样评价文中的人物?你支持谁的做法?该文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理解作者的观点,进行情感及价值观教育)

2.2 说明文。说明文主要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概括规律、抽象理解等能力。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其知识点相对较少,也相对集中,大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找准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②理清文章、段落的结构特点,把握其说明顺序;③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④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语言特点等等。

下面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概括其特征;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

③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④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通读全文,找出具体的词语并说说他们表达的作用。

⑤说明文的语言也有生动的一面,试从文中找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2.3 议论文。议论文是九年级学习的重点文体,它的理论性强,结构及思维缜密,但其知识点却相对集中,抓住要点(主要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则能够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其重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寻找或提炼文章的论点;②论证的方法及作用;③明确全文或某一段落的论证过程;④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等。

下面以《敬业与乐业》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何作用?

③文章是如何论证我们要敬业的?

④结合具体词语,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2.4 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要点以小说的三要素为主,其要点涉及以下几点:

①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旨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③环境描写的作用;⑤经典语句的赏析等。

下面以《孔乙己》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②作者在刻画主人公时运用了哪些方法?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

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并分析其作用。

④结合人物描写的手法,试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原文的语句加以印证 )。

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几篇小说多是教学重点,教学任务非一课时所能完成。所以,我们要先引导学生掌握三要素之后,再对其他问题循序渐进地把握。

2.5 文言文。文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全新文体,其学习方式和其他文体迥异,且更重在积累和总结。其学习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学常识;②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③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把握文章主旨等。其具体引例在此不作细述。

以上都是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自学"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不教",更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真正学会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4)

面对迫切的经济市场需求,一份易于被消费者理解、有吸引力、高质量的化妆品说明书对于产品的销售尤为重要。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特点,以及面向的消费者群体、文化差异以及需求差异,更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译者通过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说明书翻译的生态环境,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运用三维适应性转换的方法,对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分析研究,继而对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会有新的思路和视野。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提出的“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强调翻译生态环境,即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

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有其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和特点。首先,作为一种科技文体翻译,以简明的语言、生动的方式把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在表达效果和可读性的追求上在于使人理解。其次,讲究术语的专业性、书面性和国际通用性。这主要表现在化妆品的基本状况,比如产品用途、生产日期、容量、原料、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安全警告、产品存贮条件及方法等说明上。在句式结构上,化妆品说明书有其独特的翻译要求,例如在表达主要功效时多用省略句、祈使句以及长句和复合句。

二、化妆品说明书翻译过程中三维方法的运用

在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过程中,三维的转换适应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体现。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点以及语言风格的选择取决于原语的特征属性。通过翻译达到文化交流以及传递信息的目的。所以要求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 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中西的语言特点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在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的任务就是要适应双方的语言环境,对双方大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汉语注重追求形象美,追求语言的高雅,注重修辞的运用,并从形象方面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常用四字成语,这使得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优美。而英语则是以其严密的逻辑,简短严格的句式出名,多采用客观的口吻。鉴于这种语言上的差异,译者应该遵循这种语言转换的原则来翻译。例如:

原文 1:成人使用,可令您的肌肤如婴儿般娇嫩,温和滋润不油腻。(屈臣氏婴儿滋润霜)

译文 1:The mild formulation is also ideal foruse. Gently moisturizing without leaving skin greasy.

原文 2:天然活性炭分成,像磁石般有效地吸走油脂及深层污垢(曼秀雷敦男士活性炭沐浴露)

译文 2:Natural Charcoal effectively absorbs and removes excessive sebum and dirt.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惯常使用大量的修辞,“如婴儿般”、“像磁石般”等,运用比喻的修辞给予消费者大量的想象空间,刺激中国消费者的感官。而英译则简单干脆地说明产品的特性,使西方消费者一目了然。

(二)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译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汉语中含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比如四字成语、古文等。这些词句英译时可能需要大量的篇幅,或者存在不可译的情况。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删减一些内容或者增加一些注释等来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

原文1:可根据《神农本草经》理论核心的四气五味及七情合和,采集大香格里拉地区原始森林中的多味本草精华,经 33 道工序,古法秘制出独有的营肌五味活肤美容汤。长期使用,改善暗黄粗黑肤质,滋养肌肤健康营润。(可采莹润深层嫩白睡眠面膜)

译文1: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ble Shen Nong Ben Cao Jing,Cortrymakes a unique Ying Ji Wu W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hrough 33 traditional wording procedures with many scarce herbal medicines from the virgin forest of Shangri-La. Ying Ji Wu Wei can moisten your skin and keep it healthy.

在这则说明书中用到了四气五味及七情合,都是中医有的词汇,所以在翻译是采用了删译。而此产品主要的成分配方是营肌五味,译者以“unique Ying Ji Wu W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英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主要成分翻译出来。又如在翻译《神农本草经》的过程中,同样采用英译加注释“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ble”(中医中的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消费者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著作的权威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产品的可信度。

(三) 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产品翻译过程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际作用。化妆品说明书的作用就是给予消费者准确的产品信息,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产品的全部特性。另外通过语言的魅力,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有购买的冲动。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些交际的障碍。例如:

原文1:Warning: keep it out of reach of the children. Please completely cleant the eye with clean water in case of eye contact. Please stop using it in case of discomfort or sensitive symptom. (VINCH)

译文1:注意事项:避免幼儿误食,请至于幼儿无法取得之处。若产品进入眼睛,请用清水彻底洗净。如有不适及过敏症状,请立即停止使用。

英文说明书中用词比较简短,warning直译为“注意!”口气比较严厉,给人警告的口吻,这在化妆品说明书中用词程度颇深,而中文翻译成注意事项,给人以建议、提示的感觉,相对让人更好地接受。这就是交际转换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不光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以及特定的目的,即科学传递信息,还要实现完美的广告宣传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运用生态翻译的理论和翻译方法,能够更加全面、自然并以崭新的方式翻译化妆品说明书。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源语以及译语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利用“三维”的转换方法即文化维、语言维以及交际维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使得翻译的整合度极大的提高,译出地道自然的作品,最后达到化妆品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3]卜爽 从顺应论看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D]2012.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5)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6)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因此,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点,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太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以下句子:

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①②④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把③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月球之谜》(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从传说转向事实,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感悟。

(2)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①“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②“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第①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②句运用对偶的写法,“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二)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进行讨论交流,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4自然段,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让他们有所感悟。如,《航天飞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①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②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让学生把①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把③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能增强说服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习得的说明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了《恐龙》一课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在说中加深体会外,还应设置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中学习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是学习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典型例子。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后,可以设计一个写《雨》、《桥》或某一事物的小练笔,让他们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到“写”中。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按空间方位写一写《我的校园》;学习了《水上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作用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学习了《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86-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

一、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不论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它的标题一般都揭示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等,标题也指出了所要说明的科学馘是。

2.从分析材料入手。

这需要抓住文章或文段中的层次结构,从每一段或每一个层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得各段的第一句话)或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话)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二、要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采用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可以决定说明顺序的安排。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如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常常指以下几种情况:如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奇妙的克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同时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三、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了内容服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弄清楚了说明方法,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句子、语段,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不过在分析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具体的语句,而不能凭空分析,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8)

药品说明书是专业性很强的科技应用文,它作为一种商品说明书是“提供商品所有信息和如何使用商品的说明性件”。药品说明书通常向消费者提供该药品的详细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剂量及其注意事项,以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药品。正确翻译英文药品说明书才可使本国消费者了解和熟悉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适应症及禁忌。

一、药品说明书的特点和目的论

药品说明书作为医学翻译的一部分,自然也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不仅功能性强,而且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指导医生与患者了解和熟悉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适应症及禁忌等,从而达到合理用药、治病救人的目的。因此,译文要做到结构紧凑,简洁明了,准确无误。

英文药品说明书大多包括以下内容:(1)药品名称(Drug Names);(2)性状(Description);(3)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4)适应症(Indications);(5)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s);(6)用法与用量(Administration and Dosage);(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8)注意事项(Precautions);(9)包装(Package);(10)贮存(Storage);(11)其他项目(Others)。

英文药品说明书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变体,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范畴,其语言结构比较简单。但同时又具有其特殊的语言特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上。药品说明书的语言大量使用名词及采用名词化结构来替代从句或句子,使句子结构简化。例如:recovery phase(恢复期),alcohol intoxications(酒精中毒)等。另外,文药品说明书晦涩难懂。难懂的单词大部分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拉丁和希腊文。例如:Hemorrhage(bleeding)(出血)。

缩略词被大量运用在药品说明书中。从类别上看,缩略词可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国际计量单位的缩写,如:mg(milligram)(毫克),ml(milliliter)(毫升),kg(kilogram)(千克)。第二类是首字母的缩写,如:HIV(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B.P.(British Pharmacopoeia)。第三类单词的部分缩写,如:approx(approximate)(大致,大约),fev(fever)(发烧)。

为了明确描述的对象,英文药品说明书使用大量非限定动词(用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定语、不定式作目的状语等)现象非常普遍;经常使用情态动词should,may,must,can等;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和一般现在时态,使表达更为客观;较多使用省略句、虚拟语气和条件状语从句等。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首要的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服从于目的法则。功能派翻译理论大胆地摆脱了等效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世界翻译领域包括中国译学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可见,功能主义强调译语接受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功能信息,从而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目的论三法则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的翻译

1.药品说明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上面提到,翻译目的论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就是第一个法则,也就是目的论法则,那么,译者必须针对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根据译文在译入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决定最适合的翻译方法。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当前药品说明书的翻译中存在哪些问题。市场上各类说明书的误译五花八门,比比皆是。有的二三百字的说明书,错误竟有几十处之多。包括拼写、印刷错误,语法、用词错误,前者估计是译者译完以后未校对,后者则可能是译者的水平问题,现列举一些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1)语法错误

如贵州“感冒喷他宁”说明中,“禁忌、婴儿禁用”译成“No recommended for children under three years”,宜改为it is contradicted in infants;浙江“海力生”说明书中有“...enhance it s tolerance and make the heart to work more powerfully”,这里语法、用词均不对,宜改为enhance it s stamina and improve heart function。还有许多类似错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用词错误

如“晚期癌症”译成“late stage of cancer”(应为advanced stage of cancer),“血脂”译为“blood fat”(应为lipid 或blood lipid),“心血管病”译为“heart vascular disease”(应为cardiovascular disease),“神经衰弱”译为“nerve weak”(应为neurasthenia),“在哺乳期”译为“during milking period”(应为during/in lactation),胸闷”译为“chest stuffy”(应为strangulation)。上述专业术语可以向医师请教。

2.药品说明书的翻译策略

(1)直译

直译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翻译方法。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这种翻译方法满足了翻译目的论的忠实法则,使译文在信息传递和功能对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汉语和英语在药品说明书中的对等率很高。如,“Information available at present suggests that Oncovin may be useful either alone or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onocolytic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现有资料表明,硫酸长春新碱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溶瘤细胞药物合用,以治疗急性白血病。)”原句中的“either...or...”对应译为“可……亦可……”,介词短语“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eukemia”在原句中作目的状语,在译文中也作了同等结构的处理,即“以治疗急性白血病”。

(2)转译

当“忠实原则”不能完全实现时,为了使译文能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译者必须对原文的表现形式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乎译文的习惯。根据翻译目的论的“连贯法则”,转译是不必拘泥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的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英文药品说明书在转译的时候主要出现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上。首先,词汇层面上的转译。一是词义的转变――药品说明书中的一些词汇有其专门的意思,在翻译时我们必须紧扣上下文关系,选择正确的释义。转译体现在药品说明书翻译几个方面,其中有词义的转变、词性的转变、句法层面上的转译,包括转态译法、转序译法和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如,“Tamoxifen is usually well tolerated.”(LEIRASOY,Leiras Oy,Pansiontie 47,FIN-220210 Turku,Finland,1998)(他莫昔芬通常有很好的耐受性。)动词被动式作谓语名词作宾语,去掉了被动意义。又如:“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the instructions on the box,ask your doctor or pharmacist for help.(如果你对使用方法有什么疑问,请向医生咨询。)”

(3)意译

当“忠实法则”与“目的法则”发生冲突时,“目的原则”必须起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在译入语文化中与主题无关,或已不再发生作用,甚至会发生相反作用的原文部分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或采取解释性翻译。如,“They have evidence of endogenous estrogens production and thus...”(Gonal-f®,Follitropin alfa,Code N1908801A)“她们有内源性雌激素产生,因此……”分析:动词“有”既译出了“have”又带出了“evidence of”的含义,不必再译“迹象”,而“有”和“产生”覆盖了“evidence of”的意义。

三、结语

英文药品说明书作为提供药品信息和指导人们正确用药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关系到性命攸关的大事。药品说明书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可以分别依据其忠实法则、连贯法则和目的法则,灵活地采用直译、转译和意译的方法。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李淑杰.目的论三法则与药品说明书的翻译[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8.11.

[3]马邦新.英文药品说明书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3).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9)

【题型对策】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题型二: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题方法: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顺口溜为“打、下、列、举、分、摹、做、作、画、引”,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模式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明确其作用) 。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⑴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⑵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⑶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第一种题型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加上套话“如果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篇(10)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认为实字有事理可解,虚字无事理可解,并且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历来对《文通》的虚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虚字的研究以及总结归纳上,陈月明的《虚字学说》发表使语言学领域对《文通》的虚字研究达到一个顶峰。本文主要集中概述《文通》出版以来对虚字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间或表明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文通》虚字的借鉴问题

马建忠在创作《文通》的时候主要借鉴了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对拉丁语等印欧语系的借鉴,然而,由于拉丁语没有类似汉语的虚字,在印欧语系中没有多少现存的可模仿的处理方法,简单的“模仿”二字无法解释《文通》的虚字学说。可以说《文通》中的虚字学说是马建忠的独创的部分,具有许多创意和独到的见解。

赵君、王灵芝的《从看的助字》认为,助字是《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并且文章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基本语料对《文通》的助词进行研究,发现马建忠对助词的分类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也有分类不当的地方,如“传信”、“传疑”远不能概括助词的语气意义。

代玲的《马氏文通与助词辨略》认为《助词辨略》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虚词的专著,对《马氏文通》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但她同时也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她提出,《助词辨略》很简单地解说,而《文通》的解说比较详细而具体。大体上,《文通》在对实字和虚字的分类上,在对虚字的解说上都是先定义后分类甚至举例说明。

常俊之的《试论对的影响》认为《虚字说》的虚词理论及阐释方法对《文通》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二者都反对“缘词生训”的阐释方法,同受文气论影响,并指出《文通》之所以会接受《虚字说》虚词理论的重要原因是“皆为蒙童所作”。

姚权贵的《从助词看先秦汉语语气词系统》通过《文通》的助词研究成果查看先秦汉语的语气词系统,最后参借学界已有陈国,初步探得先秦汉语语气词包括:单纯语气词32个以及符合语气词62个。

笔者认为,《文通》在借鉴西方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成就,虽说虚字理论基本上借鉴不了拉丁语等印欧语系的理论方法,但是在创作过程是都会或多或少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其对《助词辨略》写作形式上的吸收、对《虚字说》创作背景上的类似本无可厚非,但是单纯认为《文通》借鉴一两部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是不妥的说法。《文通》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再用《文通》来反看古代助字的研究方法仍然值得商榷。

二、关于《文通》的连字问题

连字在语法系统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类别,它和介字、动字等都有所关联,在句子中也较难区分。马建忠在《文通》中将连字分为提起、乘转、转捩和推拓四类,依据为,连字是“用以提乘推转字句”的虚字。提起连字是指用以劈头提起的连字,“本无定字,而塾师往往以‘夫’、‘今’、‘且’、‘盖’四字,为提起发端之辞”;承接连字是指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字,“而”、“则”两个字最为常见;转捩连字是指“反上文而转申一义”的连字,“然”字最为常用;推拓连字是“推开上下文而展拓他意”的连字,有“虽”、“纵”等。

邵霭吉的《的“其余连字”问题》主要探讨的是《文通》中的“其余连字”的问题,“其余连字”有“用以较量者”和“用以递进者”两小类,它在《文通》中归为“推拓连字”的次类。他认为,语法学家因为发现“其余连字”跟“推拓连字”有本质区别,所以将“其余连字”归为“推拓连字”的次类,但是他在文中提到“其余连字”应该是“推拓连字”之外的两小类连字并做了两种推测,一是“其余连字”跟“推拓连字”平级,同是“推展连字”的次类,二是“其余连字”是同其它连字分类一样,属于“连字”的此类。笔者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文通》虚字连字开始时说明的连字第四类是“推展连字”,但在描写时却写为“推拓连字”并加上“其余连字”,说明马建忠在创作《文通》时可能因为未分清而导致归类模糊。

毛志刚的《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中提出“承接连字”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文通》在研究汉语词类连接功能、词类区分标志、符合虚词研究、汉语语法化等问题对现代语法研究的启示,如在研究时需要注意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观点,如汉语词类区分的标志,如语法化研究的推动等等。笔者认为,历时和共时相结合是可以借鉴的,对语法化研究的进行目前语法界也取得一些进展,这一部分将在第四部分介绍,但是对汉语词类区分的标志这一问题在语法学界已有众多探讨,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略显老套。

王彦珺《的连词分类分析》认为《文通》对连词的四种分类方法与现在通行的连词类别有些不同,文章从连词的分类目的、标准、渊源等方面论证这个观点。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本身就有差别,现代汉语的一组连词基本上只代表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古代汉语则不同,如“而”字可以作并列连词、转折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假设连词。

曾娜《论中论连字界说的几个问题》从《文通》连字判断标准、连字的分类和连字假借三个方面指出《文通》自相矛盾的问题。连字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上下文之间“提乘推转”,联结的是“字句”,这和介字有纠葛,介字联结实字,而连字可以联结字句,这样看来,《文通》中连字的判断标准有模糊之处。连字的分类问题上,马建忠以承接、转捩、推拓概括复杂的上下文语义关系显得粗略、笼统,未能具体落实各字的语法意义。连字假借的问题上,假借是马建忠模仿西方语法时遇到困难时的变通方法,马建忠认为连字假借“繁不悉载”,所谓连字假借包括实字虚化的连字和把句读间起关联作用的状字、代字,这之间都有相互关联的部分。

笔者认为,四类连字虽然简陋,但是对指导集字成句有着积极意义,连字造成的种种混乱与《文通》借鉴对汉语虚字研究不合适的西方语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它在对各连字的语法意义的描述却是十分详尽的,在连字假借问题上的实词虚化的列举方法对现代汉语研究语法化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关于《文通》的实字虚化

《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语法学著作,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理论,尤其是在解释虚字的时候提出了实字虚化的问题。实字虚化是指汉语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有实字向虚字转换的过程。实字虚化(即语法化)也是现代语法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各语法学家在对普通话及各方言的考察中逐步印证着实字虚化这一语法演变事实。

刘永耕的《对实字虚化的研究》中认为马氏为了更好地描写“难释”的虚字语法意义而对一批虚字的来源和烟花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自觉的考察,积累了实字虚化的大量实例。他认为《文通》中关于实词虚化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连字的假借,二是一批“各抱其本解而为助”的助字,三是一批句式发的来源。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刘永耕指出《文通》实字虚化研究对古汉语虚字教学的意义,同时也对20世纪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有着极大启示。

杨柳婷《从看“或”的语法化》主要从具体的虚字演变来展开讨论,《文通》中对具体虚字的解释是很明确的,但是其语法化的历程并没有太清楚地展示。“或”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其使用范围颇广,应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词性问题也一直争议颇多。针对《马氏文通》中提及的“或”字的用例,杨柳婷主要梳理了其语法化过程,视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或”的词性发展历程及原因。她认为“或”的语法化过程是由代词到时间副词到语气副词再到连词。

侯月明的《从看“最”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介绍具体虚字的演变过程。文章从《文通》中所提供的关于“最”的用法及其用例作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变化、词性的变化以及句法功能的变化三个方面探讨“最”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的转变以及认知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促成“最”的语法化原因。他认为,“最”是由动词“积聚”转化为名词最后变为副词“程度高”的意义。

侯月明在2011年发表了《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连字的虚化问题》。在该文中,侯月明主要谈论了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认为马建忠在论述虚字用法的同时也追溯其来源,出现类似于现代语法化的研究,这种朴素的语法化意识在《文通》连字章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主要表现在马建忠从句法位置,词义虚化两个角度对实字虚化的过程进行阐述。文章主要选取了“盖、夫、既、又、至、及、然、使”八个典型的连字辅以证明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马建忠对这些虚词溯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句法位置和词义虚化这两条主线,不仅仅在连字部分,在助字、介字部分也有语法化的表现,但是这部分作者并没有讨论。

【参考文献】

[1]赵君、王灵芝.从《论语》看《马氏文通》的助字[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4).

[2]代玲.马氏文通与助词辨略[J].安徽文学,2009(8).

[3]常俊之.试论《虚字说》对《马氏文通》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姚权贵.从《马氏文通》助词看先秦汉语语气词系统[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24(2).

[5]邵霭吉.《马氏文通》的“其余连字”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2).

[6]毛志刚.《马氏文通》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

[7]王彦珺.《马氏文通》的连词分类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35.

[8]曾娜.论《马氏文通》中论连字界说的几个问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1).

[9]刘永耕.《马氏文通》对实字虚化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30.

[10]杨柳婷.从《马氏文通》看“或”的语法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11]侯月明.从《马氏文通》看“最”的语法化过程[J].科教文汇,2007(10).

[12]侯月明.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连字的虚化问题[J].求索,2011(2).

上一篇: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 下一篇: 如何做好网络安全的防护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