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2 09:28:36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1)

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课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小学生处于对这个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他们会充满好奇的看待这个世界,在学习中认识这个世界,小学语文的阅读课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3.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上记载了先进的文明和丰富的知识,学生们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人类的文化智慧以及优秀的文化营养。

2.培养自身崇高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被里面的文字所感染,尤其是当我们阅读一些爱国主义文章的时候,就会感到振奋人心的鼓舞。通过阅读来培养自身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自己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这也是新课标指导下对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要求。

3.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

很多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高,没有阅读积极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喜欢动,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停下来坐在座位上看书阅读,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于规矩和纪律的观念没那么强,比较喜欢自由,安静地在座位上阅读他们会感觉受到了束缚,会比较反感和抗拒。比如,在很多小学教室的课堂上,总会有一些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自己一个人在下面搞小动作开小差,这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于阅读没有兴趣,通常小学生不喜欢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还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很多小学老师在阅读课上没有严格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主导式的讲解,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滥竽充数》的阅读课时,都会将整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讲述一遍当做是教学的核心任务,会忽略了对于这个故事的思考,这是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讨论的阅读课题,如果老师只是将故事讲述一遍,会对阅读课的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合理。一些小学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课不够重视,常常会将阅读课改成语文课、数学课等重要课程,阅读课的课程会被大幅度减少。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将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看,然后老师将全文通读一遍,最后让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段落。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没有新意也没有质量,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目标地讲解。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这和老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进行《飞夺泸定桥》的阅读课中,素质比较高的老师,会给学生先看有关《飞夺泸定桥》的电影或者资料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们强烈的爱国情操,然后再让学生阅读《飞夺泸定桥》的课文,并且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学生交流解决完成。

三、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学习阅读课的重要习惯,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都是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开始。在进行阅读课之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做好上课准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不仅要阅读,还要看、听、写、说,自行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自己问自己,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记下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出来。比如,学生在预习《琥珀》这篇阅读文章时,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琥珀》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琥珀有什么特点?“”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约莫’这个词?它好在哪里?“”讨论松脂球是怎么变成化石的?”除了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预习,老师同样也要进行预习。老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调查,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教课需要来进行课前预习,比如在进行《赤壁之战》的阅读课程教学时,可以先播放《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或者电影给学生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花一两节课的时间来看,作为阅读课的预习。

2.在课堂上设置阅读障碍

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的阅读障碍,所谓的阅读障碍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能够提高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如果效果好的话,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达到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新课标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

    二、具体的做法与尝试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6-01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还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学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阅读,《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是经典名著的普及者,只有教师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在对精典的解说中使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会欣赏意境优美的篇章,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

2.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会读,作为读书的指导者,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精读、浏览和摘抄评价法及写心得体会法。

2.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用于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浏览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4摘抄评价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2.5写心得体会法。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3.帮助学生营造氛围

3.1在班级内建设"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以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让学生随时可以借到书,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

3.2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书应该在家中无所不在。让孩子给家长复述阅读内容,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3.3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体会交流、好书推荐会等,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创新教师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以往那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与学"的模式,大胆创新,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不懈努力!

4.1运用"自主交流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4)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一、课堂预设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引导学生列举描摹春天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师生平等互动 ,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教师先要用心去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自然感受”可能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人文熏陶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

我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以一组又一组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景观,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5)

准备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三个学段不少于145万字。这些阅读总量是按照学年段分别逐一提出来的。各学年段对于读的要求,又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识字量的增加而增加阅读量的。为此,教师在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把好年段观,实行总量分解、逐年落实、学年段把关,采取具体措施和有效的办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让所有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完成规定的阅读总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如何开展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人人完成课外阅读量,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当中,为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

由于学校和自身生活条件的限制,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且带有盲目性,缺乏阅读兴趣,教师要加强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会读书,爱上读书。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予以情感、技巧上的指导,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感悟、有感觉。教材处理中,应该抓好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特别是课文中那些生动、优美的地方,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朗读,并结合情景来想象体味。语文阅读要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主动寻求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遨游知识的海洋。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6)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中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二、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

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7)

语文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系统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字断文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我们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简单归纳如下。

一、导读:合理引导,聚焦注意力,增加阅读课文内容的针对性

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硝烟场景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艰苦,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与地点;2.开国大典的会场布置怎样;3.课文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二、速读:眼手并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寻找生疏知识点

有了良好的导读过程,学生就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到速读状态。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六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朋辈互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

三、精读:解析课文,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升华

精读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以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分析展开的。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段落的划分;分析课文几个场景中周恩来内心思想的转变,通观全文地让学生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远大,达到对学生的激励;……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四、诵读:强化训练,注重迁移,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的良好检验与收尾,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竞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 张贻波. 上海教育科研. 2009 (8)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07-01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情况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推进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的提升。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起步时期,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其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掌握正确的阅读与理解方法,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乃至全科学习能力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要保障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必须重视发挥教学评价的杠杆作用,建立一个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

一、重视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卷面得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新课标则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更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的观点。在此观点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形成性评价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应当以课堂教学效果、学科素养积累和学生作业情况作为重点,同步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一方面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提高概括能力,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读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多元化,是指在教学评价的标准制定上,既要关注学生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又要关心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多层次,是指在阅读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应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认知能力。所谓多角度,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独立进行的,往往与写作、口语对话、朗读等项目同步进行,因而在形成性评价的评价内容上,教师应当设立全面的评价指标,既要保证课堂阅读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又应强化以往教学评价中容易忽视的口语、写作、课外阅读、实践等内容。又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中对话内容较多,这对于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因此,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应当在口语能力培养、对话情感感知方面有所侧重,通过形成性评价标准的使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改变传统评价形式,加强评价的开放性和层次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仅以试卷的卷面成绩作为考评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但是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一视同仁”的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个性与特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的考试评价方式,代之以多样性的、开放的评价。教学《开国大典》一课,在专业基础认知层面上,语言文字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养成是重点,而在情感认知层面,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的领袖风采是重点,而对于这两方面重点的讲授,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认知能力有所侧重,而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也应当坚持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的理性思维较强,善于记忆字词句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对于情感方面的认知尚且不能达到全面的境地,有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能够较好地感悟课文的对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对于字词句的掌握不甚牢固,因此,在制定本课的评价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理解领悟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过程注意区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始终将评价目的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高度上,切记在评价过程中搞“一刀切”,片面的追求卷面分数。

三、重视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及时组织教学反思

新课标着重提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不能达到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有高度的重视。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例如,在课文阅读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中选出两名学生分别饰读小苗和大树,在阅读中将自己感觉合适的朗读语气和情感表达出来,其他的学生就前两名学生的饰读情况进行讨论,从中提炼出自己认为合理的作者情感,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别向教师陈述本组的学习效果,最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对每个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整个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汇总,最后还应向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梳理,这种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授课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读懂课文、领会课文、牢记课文。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生能否熟读这篇课文,而是能否从本课出发,了解相关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学反思工作也是评价本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总之,阅读教学评价应当始终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关键指向。其目的不仅仅是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实际阅读能力,并帮助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乃至全科学习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方向,真正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评价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2] 梁巧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72).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9)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小学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10)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提不上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缺乏质疑意识,同时提问题的意识也相对较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比较重,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地实现平等,阅读教学就很容易变成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其主导地位。

第二,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停地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概述,虽然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的学习,但是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主,使课堂教学慢慢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感和恐惧感。

第三,对于阅读教学的不重视,实行阅读教学的方式比较机械,缺乏一定的情感熏陶,失去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措施

(一)自我设问,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性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老师仅仅是一个朋友、一个指导者,学生可以不在老师提问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的阅读。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章的情境进行问题的研究。中国有句古话"学贵有疑",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就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运用疑问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并在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对文章的讲述进行问题的提出。在这时,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并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与研究。

如:在教学《卡夫》一文时,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爷爷最后会将卡夫带回家吗?文章的最好结局会是什么呢?在这时,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卡夫童年的悲惨生活,在痛恨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对底层的劳动人民予以同情怜惜。当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之后,融合自己的思想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述,增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

(二)独立思考,引导求索思维

在语文的教学中,若老师一直采用讨论式和集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能得以锻炼,难以得到新的见解和经验。探究式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语文的阅读,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因此,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育时,必须要营造一个开放独立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自主的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自主学习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文中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如:诸葛亮足智多谋、并且对待每个人都拥有广阔的胸襟;而周瑜就是一个与诸葛亮相反的人,他心胸狭窄,并且对有才能有胆量的人持以嫉妒的心态;鲁肃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曹操是一个非常狡诈、非常固执的一个人。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对老师做出的评价产生了怀疑,有个同学认为鲁肃不是老实本分的人,它不仅仅对他的上司周瑜进行了欺骗,还对诸葛亮撒谎,。作为诸葛亮的朋友,鲁肃明知道周瑜要谋害诸葛亮却没有将此事告知诸葛亮,这是一个诚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用草船借到了箭枝,那么火烧赤壁这个历史就会被撰改。若不是学生与文章有进一步的接触,谁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呢。

(三)阅读实践,拓展创作空间

语文的教学源于现实生活,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行传授。丰富教学的内容,开发课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阅读探究的空间。在对《火烧云》一课进行教学之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日落,并根据《火烧云》的描写,将自己看到的日落进行讲述,让学生的阅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阅读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不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苦差事,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总结: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为学生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应该将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推动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阅读的内容,在此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 计算机爬虫技术 下一篇: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