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1 10:01:28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1)

在多元文化深度交流的今天,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方式,日益被大众所理解、认可。传统茶文化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机制中,极为重要的关键“基因”,透过茶文化体系,不仅能够使得我们可以直观、形象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从茶文化中品读相关精神理念与认知美学。当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清晰而合理的认知。

1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发展状况分析

在我国文化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戏剧影视文学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其在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来说,想要实现最佳创作效果,就需要创作者自身将个人思想理解融入其中,通过创作相关艺术作品来激发大众的理解与艺术思考。所以,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对于当前戏剧影视文学的创作与表达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过程中,其中主要包含了对原创文学作品进行创新和改编,也包含了独立化再创作过程。当然,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来说,良好的文化素材不仅是其“血肉”,更是人物展示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素材选择与搭配,不仅是影视文学作品灵魂的生动展示,也是拉近其与观众理解与审美认知的重要渠道。合适的文化素材应用,既是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的力量来源,同时良好的素材应用与创新融合,更能使整个文学中展示出更灵活、更立体、更丰富的艺术空间。茶文化不仅是人们的饮茶习惯,其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载体,或者具体而客观的处事表达方式。通过对当前已经完成的戏剧影视作品文学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有诸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影视艺术,其中或是以茶文化为创作背景的艺术作品,或者是设及茶文化素材的作品,通过古色古香的茶文化描述,不仅增加了写作素材,更是让我们从文化理念与精神感知等多样角度对该文学作品形成了全面认知。在以往戏剧文学创作过程中,通常呈现出故事情节的冲突性与内容戏剧性等艺术特征,现代影视文学艺术,则呈现出综合性特征。对于现代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来说,通过将不同特征的文学形式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诠释了系统化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戏剧艺术和影视文化的全面诠释。戏剧影视文学作为现阶段整个文化市场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因素,其在传承传统文化与传播时代精神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价值作用,因此,合理认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特征,并且探究合适的文化创作素材,就极具价值和应用意义。

2我国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诠释

对于当前活跃的文化氛围来说,茶文化也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机制,尤其是西方茶文化的发展,更是让茶文化突破了地域属性,超出了单一文化体系的基本特性。当然,这也是茶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展示。茶文化成为世界了解我国文化的名片,也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机制,各种类型的文化元素都能够被融入其中,呈现出新的价值,比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成为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因素。茶文化的包容特性,成就了该文化的重要影响力。茶从一种简单的物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涵多样的文化机制,其中不在是单一的生活元素,通过融入大众理解与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体系。茶文化是一种丰富完善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还是精神理念,都是值得我们综合应用的重要文化机制。在当前利用茶文化时,应该对其价值形成全方位认知。茶文化作为一种动态化的文化体系,其中将大众理解与饮茶实践活动一系列复杂要素相融合,从而为传统文化展现与传播营造了生动的载体。通过立体化表达,引导大众对茶文化内容形成全面理解。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植入大众生活的习惯,因此,在理解茶文化时,其不仅更有亲切感,更容易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在大众长期饮茶过程中,茶文化所诠释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3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价值应用

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不仅是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内涵,更是彰显相关文学作品价值和创作意境的关键素材。所以,选择合适的茶文化元素,并且从其中探究到能有效应用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内涵元素,就发展成为当前该文学作品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在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今天,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在创作时,可以使用的元素更加丰富,但是其仍然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创造,所以,文化是实现该文学作品持续良性完善发展的本质动力,所以,只有为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寻找到合适的文化素材,才能为其真正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动力。当然,如果我们对茶文化进行内涵性分析,我们看到其中不仅是一种文化素材的诠释与表达,更是一种理念的诠释,甚至是一种习惯上的认知。因此,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应用茶文化,不仅需要从创作素材应用的角度来认知茶文化的价值应用,更需要从精神理念这一视角来全面分析茶文化对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事实上,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活动中,其之所以未能形成良性发展体系,主要因素就在于整个文学作品创作时,并未能探究到合适的文化素材。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来说,其并非简单的素材展示,其背后还包括创作理念与意境的全面延伸,只有构建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写作风格,才能让大众读得懂、愿意读,从而实现该文学作品的应用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往往较为抽象,其并非纪实性文学,所以,选择合适的素材来展现作者自身的情感理念与意境,就发展成为该文学作品创作时的重要诉求。这实际上与茶文化的本质特征之间,有着实质性关联。尤其是茶文化作为一种包含了各个阶级饮茶习惯的文化体系,对其进行改造和融合,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与认知。比如,以茶文化为题材所创作的动画艺术作品《乌龙小子》,内容风趣幽默,备受大众青睐。此外,戏剧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融合,也恰恰说明了茶文化可以作为不同文化体系连接的“纽带”,尤其是通过合理融合,从而呈现整体性价值。

4茶文化与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的融合策略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2)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比较直白的艺术表达方式,它拥有广泛的受众和较大的影响面,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其他艺术表达方式。电影既是商业产品,又是艺术作品。如何命名电影作品名称十分关键,它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其的第一感知和评价,成功的电影命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影响力。随着西方影视作品不断涌入国内,如何正确合理翻译这类电影片名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电影内容十分丰富,它取材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和行业。电影片名是故事情节的概括总结,对观众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外国电影片面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具有互文性的特点。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语言符号学,它是影视评论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语言翻译由表及里都带有明显的互文性色彩。一般来说,互文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个文本中的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不同文本中内容之间的联系。互文性分析的目的不是要探究“历史客观体系”内部的规律或者发展趋势,而是分析不同关系对整体价值的影响,例如是否创造价值、营造独特的氛围或者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因此,对西方电影片名的翻译,关键是做好互文性分析,翻译者要从国内观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出发,比较分析两种文化之间的价值差异,做好文字识别、含义转换,以将其真实的文化含义和价值观呈现给国内观众,为他们带来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体验。

二、电影与文学创作互文性现状概述

(一)“互文性”概念解读

本文在深入研究之前,首先要全面认识“互文”的正确定义和涵义。本文研究采用了广义上的互文定义,是指在一个宏观的文化体系当中,从文学与电影两种角度理解艺术表达人性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二者之间在表现方面存在的互补性。“互文”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联系,其次是在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两种艺术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的互文性,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在电影作品创造过程中,文学作品是十分重要的素材来源,这其中的转换就是体现互文性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过程中的互文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欧洲著名影视评论家巴赞认为,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主要有三种主要互文方式: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作为背景、在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基础上进行电影元素丰富和发展、将文学作品照搬转化为电影。他十分赞成最后一种方式。美国著名影视评论家杰・瓦格纳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利用自然的移植方式将文学作品转移到电影屏幕上;或者处于情节发展需要将部分文学作品内容稍加调整和变动,使其更具观赏性;也可以从表达技巧方面出发,用现代主义电影展现手法将文学作品细节放大,使其与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二)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现状

美国著名影视评论家路易斯・贾斯汀认为,主要有三种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方法:随意性改编、忠实性改编和原封不动改编:随意性改编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情节和细节为蓝本,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忠实性改编即严格按照文学作品情节编写电影情节,力求真实体现原文。电影改编过程中,主要处理好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一般主要从情节、情境和精神等方面着手。在改变电影作品过程中,也会遇到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的相同性问题,例如人物形象描写、中心思想表述和渲染情感氛围等。由于文字语言与视觉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区别,这就使得二者在表现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是最深刻、最准确的表述方式,电影中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很难。文学作品中对宏观场景的表达稍微薄弱,远不如电影具有直观震撼性。因此,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互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需要改编者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接下来,本文将从时空变换角度出发,对这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互文中的差异性分析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共通性,主要表现在时空变换方面,采用多元化表现手法诠释故事情节,让故事情节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电影是社会科技革命的产物,它与现代技术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在时空互文中的差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电影的可视化特点与文学描写的区别

电影采用直观的内容呈现方式,文学作品采用文字描述,需要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象故事情境,它更擅长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影视作品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外部情境,例如人物脸部表情、不同场合和氛围环境烘托出来,需要观众综合运用自身情感分析工具。矛盾关系、人物外在行为等都是文学作品的独特展示对象,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薄弱环节。同时,文学作品与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特征有共通之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加大了读者对文学语言的理解难度。电影作为一种直接的呈现方式,它将模棱两可的语言描述转为直观的场景,用电影镜头替换了一段段生涩含糊的表述。影视作品的可视性特征实现了时空的完美融合,大大拓展了故事内涵。

(二)影视作品与文学在时间值与空间值方面存在不一致性

电影是一种时间刻画方式,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通过激发人们的想象实现时空流转和变化。影视作品具有直观性特点,它采用各种镜头场景帮助人们感受时空切换变化。从前面关于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改编中的互文性特点分析可以知道,在叙事性表达方式中,时间具有很强的伸缩性,镜头时间可以更好地表达文字语言内容。相同的,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互文差异性,也可以从镜头时间变化体现,例如时间值与空间值存在不一致性问题。时间值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扭曲和伸缩,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值主要来自叙述过程需要,影视作品中的时间伸缩旨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变化,突出人物微妙的态度变化。时空值不一致性采用了高速拼接方式,形成了静止空间中变化的时间运动;时空值的不一致性采用逻辑关系表述,形成了空间与时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转换。

(三)影视作品与文学文本中空间想象性的区别

电影是在空间上动态演示的,文学作品中空间的想象性与建构性,影视作品中的空间采用直观的呈现方式将情境展示在观众眼前,将文学中的虚幻性空间变成了直接的视觉感受。空间不是文字语言的唯一描述对象,在电影片段中,空间与时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在静止的空间中将变化的时间完整地表达了出来。文学文本中的空间是故事情节变化的平台,它需要读者发挥主观想象力来体验和感知,但是影视作品采用了直观的屏幕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四、结语

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法,在展现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时空变化和发展。文学超越了口头语言的时空限制,融入了诗歌的浪漫元素,将时空永久的定格在了字行里间。影视作品在文学基础上融入了绘画元素,打破了静态描述的局限性,用画面艺术将时空转换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电影与文学各有优缺点,文学采用文字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变化,忽视了时空变化的细节,对故事情节中的元素进行陈列式的表述。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存在较大区别,这种差别源自于艺术审美差异,文字与画面的高度统一丰富了故事的时空内容,提高了可观赏性。在对于人性刻画、人在时空中的发展思考方面,二者都通过自我反思发掘审美情趣。从宏观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后现代文学正面临文学与文化的变异与锐变,文学在文化的生态圈中好比森林里的草木,电影同样是矗立在文化森林里的大树。二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互补性和共通性,共同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羽.《爱丽丝梦游仙境》:互文性透视下的电影改编[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258-259.

[2]刘东河.论电影《孔雀》与文学的互文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240-241+243.

[3]梁建东,章颜.如何在现在重塑过去――兼评《纯真年代》中画与文的互文性[J].电影新作,2013,02:82-85.

[4]陈东.跨越文学和影视的互文性――浅谈《危险的关系》及其改编电影[J].电影文学,2007,02:47-49.

[5]宗薇.多义主题与拱形结构:小说与电影的互文[J].电影文学,2012,14:55-56.

[6]王泽庆,顾祖钊.图文“战争”背后的“温情”:文学与视觉艺术的互文[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4:133-138.

[7]赵金健.浅谈电影的文学改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177-179.

[8]何朝辉.论《怪物史莱克3》中的互文艺术和女性叙事[J].电影文学,2013,17:24-25.

[9]罗兰.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以《木兰》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148-149.

[10]徐姗姗.东西方生命哲学的碰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原著与电影的互文性研究[J].电影评介,2011,16:62-63-94.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3)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对挑战的应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我们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多少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应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我们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人物》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转贴于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

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

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八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日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日,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

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4)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试图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漫漫征途,从图画、文字到科学、艺术,无不记录了这个充满深刻意味的过程。而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表达了创作者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

一、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问题曾在理论界争论许久,固然,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会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文学,同时也不会忽略其自身包含的“文学性”。不论我们怎样区分文学与影视的不同特质,都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深刻联系。

文学和影视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的艺术样式。爱森斯坦认为,电影思维是人类最完善的一种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类艺术活动的逼真性和时空自由跳动的假定性,所以早就为文学大师所掌握,至于电影机的发明,不过是使这种形象思维物质化而已。我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象形成于动笔之前。总之,不管是用作家手中的笔,还是架起影视艺术家的摄影机,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塑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但是,它们塑造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则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

影视与文学最根本的联系还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延续方式,也就是说,它们都要竭尽所能在时间的流动线上进行某种叙述。影视虽然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但同时又是可以运动发展的时间艺术,影视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性。文学是词与词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体会,影视则是画面之间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在观众眼前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共有时间艺术的延续形式,所以电影在其发展初期,才有可能从文学中学习蒙太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太奇就是镜头在时间上的组织形式;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同有叙述的功能,所以二者都可以表现运动,在流动的时间中描绘动作的发展,并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影视才有可能像文学那样使用对话,并以此来揭示人物性格。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文学与影视的转换

文学与影视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当今社会,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和影视文化的崛起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音像取代文字,视听取代阅读,影视取代书籍,已经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无可回避的演化趋势。因此,反对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作家、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会破坏其深刻的意蕴以及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是运用电影、电视思维,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它实际上肩负着普及文学名著、扩大影视题材、开拓自身艺术表现领域的使命。文学与影视的转换通常不改变原著的风貌。将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搬上银幕,历来是国内外电影、电视题材的重要来源。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可谓数不胜数。在影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稍微有些名气或出色的小说与戏剧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影视文学的改编史。然而,有些作家认为文学叙述的魅力会止步于影视。C•格拉西莫夫面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那轮著名的“黑色的太阳”,却让电影画面绕道而行,以俯拍的繁茂树冠取而代之。[1]尽管影视编导们殚精竭虑,诸多从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让作家们微词不断。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这样表达他的直率想法:“具体到我的小说来说,我一向反对将它拍成电影。”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在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它的韵味就会损失很多,这样就彻底毁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2]

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没有阅读,但不能没有影视。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不仅使受众人群增多,而且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忠实原著的本意,不能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一种艺术样式转换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文学与影视的审美

文学与影视都是给人来鉴赏的,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确定某物是否美,我们不是由知性把表象联系于客体以取得知识,而是由想象力,也许要与知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影视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当然,我们在对影视进行审美时,在感叹各种视觉、听觉上美的震撼的同时,能探究和发现影视美背后的深刻意韵以及现代性意义。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凝练,组织结构,富有节奏和韵律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进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判断去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对文学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又是富于审美意味的。一方面,鉴赏者以审美需求为内在动力,由此激发鉴赏兴趣,以便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获得内容之外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付出了自己的感情,并以此种审美情感贯穿始终,从而完成个体情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3]鉴赏者的精神收获是作品与其心灵碰撞的结果。比如对《红楼梦》“命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阅读者就有完全不同的切入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中既有的艺术容量决定了读者鉴赏活动中普遍性的一面,而读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作品的创造性读解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文学与影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都应将审美和艺术视为人性完整、人生意义获得实现的重点。

四、影视应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影视艺术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是否具有丰盈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一部影视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文学对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它从诗歌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文学作为人学,丰富了影视艺术的人文性,具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从表现现实人生、剖示感性生命出发,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中精神展示的可能性,在情感表达上追求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讲究圆融连贯,在表现手法上学习对意境的营造。诸如情景交融、先声夺人、铺垫照应等,让场景的气氛营造和人物情绪的转换互相映衬,在有限的画面中拓展出无限的审美内涵。文学经典中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传统之外,一些现代派或者后现代小说的技巧,如主观的叙述方式和心理结构的整体构思等也在丰富着影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空间。

除了对影视艺术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对话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还有一些影视经典直接被改编于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一些世界名著都已被搬上银幕,如《红楼梦》《简•爱》与它们的文学原著一样成为艺术的精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影视艺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充盈着丰富的文学性,把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用优美诗性的语言向观众奉献着精彩动人的故事。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

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人们对于影视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满足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画面的刺激与美,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影视中寻找对生活的思索,对人性的思考。影视需要借鉴文学的深刻性和思想性,只有那些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品质优越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们,使思想美真正进入影视作品中,从而在影视作品中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展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5.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5)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掀起了一股狂潮,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独占鳌头。在这个发展阶段过程中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依附文学作品是理所当然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以及人物关系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影视作品充分结合文学作品能够全面提升影视作品的叙事功能,文学作品对于当代影视行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譬如影视作品《新版红楼梦》《我的父亲母亲》以及《红高粱》等都是改编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在上映后获得了受众热切追捧。

但实际上,影视作品在新时期中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是因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还是因为影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参照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是在创作过程中突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1]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时,通常会围绕着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展开创作,并通过采用影视作品创作特色来对原著中的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鲜明。因此,影视作品如果想要获得较大成就,就需要保留着自身舞台艺术特色,并拒绝做文学作品的附庸产品。

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过程中应当充分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和精神内涵,但是应当要保留着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形式,这样才能促进影视作品的迅速发展又不至于使得影视作品内容过于乏味。因此,影视作品创作者将文学作品改编成为影视作品时应当要充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勿让影视作品失去舞台艺术特色。而当前来说隶属文艺片的影视作品都受到影院与受众群体的排斥,而文艺片影院票房更是一落千丈。[2]当今时代是消费时代,许多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寻求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而文艺片所表达的主题内容都是比较沉重和悲剧,因此,电影影院和受众群体都不太喜欢此类影视作品。同时,导致文艺影视作品不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还有导演在改编过程中的局限性思维。许多导演在制作影视作品时容易受到文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致使我国影视行业比西方更为落后。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不要受到文学思维的限制,而是跳出文学思维束缚并以全新模式来进行电影创作。譬如文学作品中散文式、抒情式以及叙事性等,一旦应用到影视创作中便会导致电影作品枯燥乏味,致使观众对电影作品提不起兴趣。因此影视作品创作人在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结合时展需求和市场上大众心理需求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舞台艺术特色的影视作品。

当前来说,电影市场上,不仅商业片排挤艺术片,而好莱坞大片也打击着我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在好莱坞西方大片的打压下,国产影视作品应当要充分结合电影发展的基本特性,汲取文学作品的精髓和精神内涵,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影视作品。我国影视作品想要在电影行业中取得较大成就,就必须注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着影视作品的迅猛发展。

二、 文学作品应当坚持艺术创作特色

当前已经逐渐进入全民消费时代,人们难以耐心花费长时间来阅读文学作品,但很多人愿意通过观看电影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文学作品逐渐边缘化,越来越多的人群更加青睐于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在艺术舞台上地位日益凸显。

在时展和生活压力的影响下,当前我国许多文学作家逐渐开始进入影视行业,在影视行业中充当着影视编剧,并按照影视作品的基本要求来创作文学作品,这种行为导致经典的文学作品逐渐转变为世俗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想要在影视行业发展如日中天中获得更多利益。就人性来说,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文学作家进入影视行业开启影视编剧道路是正常的,但是文学作家在进行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应当要重视影视作品市场发展和艺术特点,始终保持着正确而良好的心态,不能只顾着市场需求来撰写出世俗文学作品,这样会导致文学作品只能成为影视作品发展的奴隶。所以文学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要保持着端正的态度,不仅要看到电影市场的基本需求,还要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不能使创作的文学作品过于世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要充分坚持着其独特特色和创作模式,不能为了创作电影而创作文学作品。同时文学作家应当要重复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应当要以端正且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结合。

在当今时代文学作品逐渐边缘化,而实际上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特色和艺术魅力是无法被其他物质完全取代的。文学作品在精神内涵和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相对于影视作品更好。[3]目前是图像时代,但是影视作品也难以完全取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的实际地位,文学作品永远都不会被消除,因此,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不能做影视作品的奴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受众群体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三、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辅相成

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是却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而文学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发展盛况不再,有的人认为影视作品能够逐渐取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而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完全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本质关系,只要对两者本质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就会知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舞台艺术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并且都难以取代各自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能够通过其各自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来呈现出人物形象特征和感情心理,从而使得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两者能够在艺术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就说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相互借鉴的地方。相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叙述结构以及情感表达上更富有感染力,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着文学作品精髓来展开创作。影视作品更加重视舞台艺术效果和视觉感受效果,在感官感受上更胜文学作品一筹。而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和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等都比文学作品更好,因此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两者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两者都能相互借鉴各自的精髓并相辅相成。

当前来说,我国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于影视作品这种普遍现象就必须结合文学作品的展开创作。譬如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所创作的《英雄》以及陈凯歌的《无极》等逐渐由艺术片向商业片转变,因为电影叙事逻辑和情节逻辑以及人物性格逻辑等方面较为紊乱,所以在上映后漏洞不断,并受到观众的抨击。[4]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应当在影视内容中融入文学性,从而使得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始终保持着平衡关系,只有美艳画面和绚丽动作没有丰富的故事内容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因此,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不仅要重视视觉和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让观众情感得到共鸣。始终保持着艺术和商业的相互平衡,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基本需求。

同样的,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影视作品,许多文学作家在评价影视作品过程中通常会以文学视觉和文学思维来看待影视作品,因此,对于现代化影视作品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文学作品应当要充分观照影视作品的优点,脱离文学固有思维的禁锢。在现代化消费时代里影视作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充分结合大众文化展开创作,从而通过文学思想和精神内涵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借助于影视作品来不断拓宽受众范围和受众群体,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特点来宣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影视作品文学素养,还能有效推动着文学作品的迅猛发展。譬如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在上映后便受到广泛好评,便会引发许多观众阅读原著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影视作品得到发展,而且还能不断拓宽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受众群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都具备着平等的地位,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实现“双赢”目的。

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过程中不能延用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而是实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形式的相互转化。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作品过程中不但要遵循着原著的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而且还应当结合现代化时展和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改造,保留原著作品中的精髓内容并摒弃原著作品中的糟粕部分,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更加良好的影视作品。同时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艺术灵感展开创作,即使没有完全遵循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但是却能让影视作品更富有文学性,两者相互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要注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两个关键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故事与人物直接组成了精神内核,也就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仍然保留着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物形象特点等,而是对其内容进行相应更改。正如批评家张卫所说,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要注重“神似”,这样不仅能够遵循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还能够实现影片内容创新。在改编过程中可以遵循文学作品精神内涵,但不应当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需要不断创作出具有着影视作品独特特色的电影。此外,也不能胡编乱造使得影视作品完全脱离文学作品。譬如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所制作的影视作品《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其中这两部影视作品结合电影的主要特点来对故事情节进行相应的改动,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中仍然延续了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基调以及精神气质等。影视作品《红高粱》和文学作品《红高粱家族史》两者都将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表现出来。而影视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和文学作品《纪念》两者都能够使得观众真切感受到父亲与母亲的情感。但是张艺谋所制作的影视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对话剧《雷雨》进行改编,而实际上该部影视作品在情节编排与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和话剧《雷雨》有着很大的差异,无法表达出原著中的效果。

结语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应当要相互结合,文学作品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影视作品也能够不断拓展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受众人群,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能够不断丰富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利荣.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12.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6)

文学影视化中包含传统古典戏剧文学的缩影,是对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饱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文学影视化作通过文学与影视结合的形式进行表达,是对文学的创新,影视作品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能够将民族时代的精神与情感充分表达,为我国影视文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原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一)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存在主张完全电影与绝对电影的声音与想法,完全电影所强调的是消除与电影性质无关的表现形式,其中文学性故事情节占主要成分。完全电影想法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想要对传统影视表演形式进行否决也正是艺术的独特性。新时期的中国影视与文学间存在着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同时接受着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就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影视作为文艺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所以,文学在影视作品中占绝对影响作用。

(二)原著触发了影视创作者的艺术灵感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对文化传播与普及程度也愈发重视。文学影视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深远的文化内涵,且饱含民族精神,是中化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具有相同的审美理念,在故事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存在共性特征[1]。优秀的经典文化经过华夏五千年历史继承与传扬,文化中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这为影视剧作的编导工作人员提供了文学参考价值与独特的审美启发。现代影视文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表演性与个性特征较为强烈,故事走向离奇曲折,人物设定毫无新意,从而阻碍了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文学的意义

文学范围较为广泛,文学所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累积,文化还能够传承与发扬国家及民族的正确价值观导向。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学是历经五千年的累积与洗礼而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饱含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及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2]。

三、文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优秀文化能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表达。近年来,国内多数高校已经取消语文科目的教学,使得高校教育的开展朝制度化方向倾斜。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西方理论教学模式,对相关理论知识构建框架较为重视。长期西方教育的洗礼与熏陶,会使中国文学中所存在的审美意识、创新思维、道德观念等逐渐消失,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也会偏离航线。例如我国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提起经典文学,必然会想到《红楼梦》,但当代青少年虽然了解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却鲜有人读。而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除了受网络科技的影响外,文学教育的缺失占主要责任[3]。

四、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必要性

(一)文艺受众接受方式改变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碎片化时间增多,完整地接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减少。并且,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向娱乐化和容易化转向。在新时代,文艺受众已经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文学教育也要求有新的接受方式。相比于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受众更喜爱观看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影视作品在给他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听觉的享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文学教育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4]。

(二)网络时代的冲击

在互联网科学技术尚未发展时期,文学创作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地位,文学作家可以看做是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的记录者。但在文学网络化与商业化形势下,文学创作的地位大不如前,作家的影响力也受到了质疑与冲击。如今,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的青少年少之又少,而是将时间花费在阅读具有娱乐性的畅销书籍上。为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文化与经典作品的继承与传扬,通过将文学作品转化成影视剧作的形式,将刻板的书本文字变为生动、灵活的视频欣赏,从而让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能够切实感受到剧作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体会到经典名著的文学魅力,是经典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5]。

(三)名利的驱使

传统经典文学著作的作者在对作品进行创作,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发展情节时,会将个人情感带入其中,书写、记录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能够在作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独特魅力,将文学创作当成工作与兴趣,而从不考虑作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但在市场经济中,文学作品商业化也成为必然导向。但将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化形式进行展现,不仅能够实现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能够为作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五、文学与影视互动关系之探究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对文学与影视关系进行探究时,相关学者需要具备较为敏锐的感悟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累积,还需要具备对影视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这是进行文学影视化与影视批评文学化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要求。因此,中国古典历史文学与文学著作被呈现在影视银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背景为影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不仅增添了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也赋予其强大的教育意义,而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与优秀文化也得到了继承与传扬。也正是集意识形态与美学赏析价值于一体的影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6]。

六、影视文化与现象的述评

影视作品的表达最终以银幕形式呈现,也可以理解为影视作品的整体形象就是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加以勾勒,并赋予其生命,通过动态视频形式传达文学作品精神,体现文学魅力。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语言情绪的表达能够决定影视剧作的整体走向。例如,在关于意识流较为强烈的作品中,尽管语言表达的随意,不存在语言表达技巧的使用,但却能够直观感受到影视人物思维意识的转换。而在属于荒诞派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如果经常对毫无意义的语言进行反复叙述,或是不分原由的自言自语,此类作品则不具备赏析价值,没有存在的意义。由于艺术类别的差异化,所以影视作品语言表达形式也存在着区别,就算是在同一艺术范畴中,对语言的使用与感悟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导致影视作品的风格与形态各具特色[7]。影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影视文化被当作是戏剧文化的延展,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需要格外重视。如今,影视文化被作为社会发展的新时尚,其影响较为深远。影评人为适应与满足影视作品的发展进程,其相关知识水平与文学素养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由于影视评论者在理论知识、鉴赏能力、知识储备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且对影视作品的评论也是各有见地。而现阶段在国内影评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就是影视评论数量的不断提升。而造成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受市场需求所影响,同时也刺激了附属文化的增长。尽管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过程中,会减低文学作品的严谨性,转变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但由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文学作品的内在本质也正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直接反应。虽然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存在共性,但也同时相互制约。例如,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在变文学作品为影视剧作时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

七、结束语

文学与影视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挑战,也是古典文学对外开放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对现阶段影视评论写作的创新与变革。在对文学与影视作品批评过程中,从中获取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富有深意的文字,其中还包含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充满现实的社会主义情怀。从还原历史的角度来看,探索未知与还原历史同样具有深远价值,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忠.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4-02(008).

[2]王静.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J].传媒论坛,2019,2(06):169,171.

[3]马宁宇,陈俞成.陕西作家群体文学影视化研究——从“IP改编热”探析作家群体影响力发展[J].东南传播,2018,(08):119-120.

[4]刘晓欧,侯颖.儿童文学影视化改编对其教育性的影响探究——评<中国儿童电影三重奏:文化•艺术•商品>[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42.

[5]郑伟丽.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初探——以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为例[J].现代交际,2017,(23):81.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7)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47-01

现代社会是读图时代,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中介平台,也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影视文化。较之与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影视文化有着巨大的魅力与强烈的时代特征。当下,对影视文化所处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态势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影视文化的界定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外在存在形式的“影视”;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界定。

(一)何为“影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态的“影视”,是基于电影、电视的共同特性,凭借着有声有像的影像进行传播的存在形式。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联系的时代,客观形式的“影视”不自觉地与政治、商业、经济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影视文化”。

(二)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指人们借助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电影电视文化样式。具体说来,“影视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样式和娱乐休闲样式。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是电影、电视在各种外在的影响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二、影视文化的现状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占据了大部分的文化市场。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商业性、娱乐性、全民性等时代特性,很容易陷入被“批判”的怪圈。

(一)后现代的时代性

后现代的文化类型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

后现代文化类型的经验描述中,通常都会提到这些特征:符号与影像漫无目的的混战、风格的折中、符号的游戏、规则的混淆、混杂、模仿、即时性、强烈的情感承载、形象凌驾于语言、戏谑地陶醉于无意识的过程而反对有意识的客观评价以及主体的去中心化等等。

(二)影视文化与金钱的关系

“影视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它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时代大背景,与金钱的关系紧密。

作为一项娱乐休闲样式,影视艺术品投入到消费市场进行流通,流通过程交换等值物即为金钱。影视艺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它的制作需要掌握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的宣传活动等多方面的投入。因而,影视文化本身所具有商业娱乐性是出于对投入成本回收,只有回收到投入的成本,影视文化才可以有进行再生产的资本。

(三)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它从投入经由传播手段到产出,都是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拍摄的机器是高科技产品,电视数字媒介是高科技产品,批量化生产也是经由高科技的复制。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大量的复制生产出来的电子图画艺术品是失去原真性的。在高科技的机械复制品泛滥时代下,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复制,这样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就消失了,艺术品本身的真伪,已没有任何意义。艺术的“原真性”的标准失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失去原真性,呈现出商品展示性的产品。

其实,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于文化的复制化与主体性的消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工业”,其最大特征即文化的碎片化和过度生长。毋庸置疑的是,没有这种文化的碎片化及过速生长,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就会被截断。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71

生活在传媒时代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已经逐渐习惯了通过大众文化传媒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所以从影视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的深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先进的采编播设备也使影视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影视文化作品的生动性和观赏性以及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已经远远超越传统书籍。在这种情况下,主旋律影视作品也不像《地道战》那种枯燥无味,相反,加上知名明星的鼎力加盟,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性为一体的当今主旋律影视作品如《集结号》已经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观赏兴趣。而这类作品中展现的祖国形象和英雄人物以及历史沉重感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也越来越显现,这种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帮助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1.2有利于大学生吸收先进的思想文化

影视文化犹如一个世界型的图书馆,在这座巨大的图书馆里,有大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著名大学教师的授课视频展现在世界各地,比如我国的《网易公开课》,大学生可以从中吸取世界各国著名大学里教师的先进思想。这些思想不但节省了大学教师的时间并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1.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今大学生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往往出现悲观厌世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万万不可取的。而影视作品如《奋斗》中一群大学生毕业后努力找工作的积极心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再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对受众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影响较为深入。因此,当今社会中的此类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是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的。

2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分析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醒我们,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一分为二的,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有消极的作用。因此,关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2.1影视作品监管不到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了对影视作品的监管不到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才刚刚颁布不到五年时间,电影产业才刚刚进入法制的轨道。但是,在文化日渐开放的今天,电影也日渐商业化,一些影视作品凭借豪华的明星团队和导演本人的影响力获得了较高的票房。这类影视作品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更高的票房,其中的暴力血腥、激情片段、虚幻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多,对本来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有些影视作品直接传递“拜金主义”、制造虚幻生活假象的批判,一些成年人都对此难以免受影响,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此,此类影视作品会促进大学生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观念的形成。

2.2国外不良影视作品会混乱大学生道德认知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据统计,中国手机网民超过7亿。各种视频APP软件广泛流传,而作为主要使用群体的大学生并不能理智的判断哪些视频是可以观赏的。特别是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国外影视作品涌入国内,一些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较为不利,甚至混乱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如果任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

2.3沉迷影视作品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

“煲剧”会使大学生整天沉浸于影视作品之中,特别是一些虚无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沉浸在虚无的生活之中。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会形成人际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远的现象,从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与当今日益开放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日益开放的社会要求大学生应该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沉迷影视作品将十分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

3影视文化冲击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经选择

鉴于影视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高校教师只有加强策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发挥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防止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具体路径选择如下:

3.1合理运用影视文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样,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被改变了,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如果能最大化的借力信息化的积极功能将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学生也能通过借助大众媒介获取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也能由此提升。所以,合理运用影视文化将大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强化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

强化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抵制腐朽思想与生活方式刻不容缓,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影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前提条件,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增强学生抵制大众文化不良影响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9)

摘要:中国电视电影走过了八年。八年间拍摄的影片已达900部。数字煌煌,成就煌煌,电视电影已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电视电影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编剧、年轻的导演,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属于自己的标志性作品。打开电视看电影,已成为亿万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电影适时地产生了自己的艺术宣言和艺术纲领,柳城先生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即是集大成者。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的电视电影走向成熟,走向绚烂。

盛世危言:电视电影八年和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风光的电视电影,我愿发一盛世危言。我以为,电视电影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一面是多媒体的强势挤压,那就是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流媒体电影,将抢占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预计不出5年,这些多媒体电影将铺天盖地。另一面是大银幕电影经过市场历练和自身调试之后,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争夺生存天地。预应这些巨大的挑战和挤压,我们再反思电视电影的今天,它的不足和软肋,更使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现实性。我们有精品力作,但是没有形成强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样式和风格,但是没有形成风格群落,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艺术格局。由此看来,一个话题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那就是应该寻找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对挑战的应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我们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多少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应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我们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人物》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

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

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八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日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日,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

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电影频道节目中应该把播出格局与影院放映一体化,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当中,以此来带动全国其他的电视电影,推进中国数字电影的整体进程。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篇(10)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057-02

长久以来,影视与图书的关系从相互割裂到互相欣赏再到相互利用最后到二者融合,其间过程反映了多元媒介形式共同发展的趋势。由某部图书的畅销带动影视剧的改编,继而借助畅销书的读者与口碑拉动整个影视市场,这样的销售行为已被影视界、图书出版界诸多实例所证明。但光靠畅销书改编成影视作品实现两者的双赢还远远不够,书好影视则好,反之,优秀热播的影视作品同样能带动图书的改编和出版。影视从以往的跟随畅销书,到带动图书的改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多元媒介样式发展共荣的结果。“从文学顺风车的搭乘者到图书资源的出产地,影视对出版完成了一次‘反哺’。”[1]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影视同期书”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影视同期书”正是来源于影视与图书的联姻,本质上是一个畅销书的概念:一是指将畅销或经典图书改编成影视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近期代表为《让子弹飞》;二是指将某部热播剧改编成为图书,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近期代表为《2012(系列)》。本文重点分析第二点:图书紧跟热播影视,从荧屏走向文字,将镜像改编成文字,进而实现图书的畅销,而这也是“影视同期书”最重要的表现。

一、荧屏给力 图书跟风

影视与图书的“联姻”早已屡见不鲜,两者的关系从以往的“暧昧”到目前的愈来愈明朗,图书似乎在以坚决的姿态向世人昭告:要借助影视这一现代媒体资源进一步打开自身市场,一夜成名,完美蜕变。一般的传统图书小说,发行量约在两万册左右,而跟随影视尤其是当红热播剧改编的小说一般发行量是这个数的几倍以上。从这一点来看,图书借助影视,似乎的确为一条可供参考的生存之道。以电影《2012》为例,随着该电影在全球火爆,电影里有关玛雅的传言也在坊间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话题,人们开始关注这一主题,而大众的关注便意味着市场。敏锐的图书创作者和出版商意识到这一点,随之便诞生了诸如《2012地球悬念》、《上海沉没》、《不只上海沉没》、《美国时限》、《地球出事了(绘本)》,《2012.12.21如果没有明天》等系列图书的发行与畅销。《2012地球悬念》出版两个月而已,加印两次,目前已是第四次印刷,发行量已经超过10万册;而该系列很多图书在还未正式走入市场时便被多家出版公司预定。

“2012”系列小说的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首先是图书发行商很好地把握了受众的心理,随着电影的热映,有关地球被毁、世界末日、生存危机的讨论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出现了无人不谈“2012”,人人不论世界末日的现象,此种情况下,由话题热衍生的系列小说自然受众不少;其次,精心设计的销售方式。“2012”系列小说出版公司采取的并非统一的全国铺货,而是由中心向周边突破、由点及面的思路,将早期发行地点定位于某个与影片相关的、备受大众关注的场所,“2012”系列小说最早一波的发行只在机场进行,因为机场的读者对这类选题最为敏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之后加进了全国高铁渠道,随后逐步实现全国重点城市铺货,然后又打开了网络销售的渠道。实际上,图书发行并没有什么技巧,图书好,渠道都会来找你,图书不好,再精心设计渠道发行规划也没有用。除开“2012”系列小说紧跟热播影视获得较好销量外,《山楂树之恋》也在改编方面做出了较好的示范。起初是张艺谋根据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成同名电影,创下票房奇迹,打造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剧神话,仅中秋节期间收获票房4100万元,总票房创下近十年文艺片最高。紧跟其后,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马当先,第一时间出版发行了影视小说《山楂树之恋Ⅱ》,日销量过百。此外,从电影《天下无贼》到图书《天下有贼》,从电影《十面埋伏》到图书《十面埋伏》,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军歌嘹亮》等也都见证了影视和图书“联姻”。

二、镜像与文字 受制与互动

“影视同期书”现象的出现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实际上,图书与影视“如影随形”由来已久。个中原因,并非仅是简单的媒介变换,而是长期市场经济规律积淀的结果,是作家们对于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映;而影视与图书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制约”或“支持”,事实上,两者之间是一种“受制”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影视业的发展给单靠纸质媒介传播的传统图书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又为图书尤其是文学性图书的现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此外,作为有着较深厚底蕴、较悠久历史的文学图书又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素材。两者受制与互动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方面,影视与图书相互依存。由于影视作为科技与现代化的产物,先天不足,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理论深度不足,影视题材相对狭小,影视剧本创作的周期性较长,诸如此类都制约着影视工业的发展,而作为与影视剧本有着一衣带水关系的文学作品恰好可以弥补影视在题材和内容的上的不足。以海岩为例。1993年,某广告公司看中影视制作这块市场,但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如何寻找一个适合大众口味又不落俗套的题材,寻找合适的剧本便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现任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刘燕铭从海量的题材与剧本中发现了海岩的小说,并且一眼看中,为何不能让小说进入屏幕?“与其东拍一个、西拍一个,不如塑造一个好的品牌。”[2]从此,影视剧编剧栏便出现了“海岩”两个字,也就有了在接下来被观众广为熟知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多部作品,其中电视剧本《玉观音》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电视剧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获第十三届北京电视春燕奖“最佳编剧”奖。

另一方面,影视改编书为图书生存提供出路却又使其面临潜在危机。凭借影视媒介可以使小说相对以往单靠纸质媒介传播相比,市场更广,受众更多,传播更快,从某些方面来看,影视的确让许多文字工作者一夜成名,并且带来了巨额的物质报酬。但也正因为如此,基于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形态多元发展,精英文化逐渐被边缘,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现状,许多图书工作者,包括创作者和发行商等创作心理、销售理念开始转变,“新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在解构旧价值评判体系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建构,原有的‘精神道德评价体系’遭到质疑并逐渐让位于‘经济实力评价体系’。”[3]愈来愈多的人明白任何作品所有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市场化”运作过程,明确依靠单纯的纸质媒介与执着的图书创作似乎愈来愈滞后于现代文化传播的市场行情,在这一点上,影视为图书的畅销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又让图书创作陷入了过度追求商业利润的危机。

三、理性改编 切忌盲目

“影视同期书”生机盎然的表面反映了影视与图书合流的大好形势,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并不是每一部电影的热播都能够带动相应改编小说的畅销。要想将荧屏变成文字,需要的并不是跟风,而是在理性思考后的优质改编,切忌盲目跟随,影视改编呼吁理性与智慧。

近几年,随着电影《变形金刚》的热播,依照其主题改编的系列图书层出不穷,仅《变形金刚2》电影的相关衍生图书产品在博库书城上就有30多种,某个少儿出版社就出版了《变形金刚2:超霸图典―霸天虎》、《变形金刚2:动画电视连续剧精品书系》、《变形金刚:炫彩随意贴》等近10种图书。但这样的“执迷”并不意味着销量上的成功,如《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一个多月以来在博库书城里仅卖出数十本,为出版商、发行商着实泼了不少冷水。同时也为其敲响警钟:盲目跟风,必定失败。

无独有偶,2010年,史诗电影《孔子》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导演胡玫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女导演。电影的热播引发一股“孔子热”,电影形势一片叫好声。面对电影市场的热闹景象,不少出版商开始蠢蠢欲动,以“孔子”为主题或牵强附会的“孔子”图书层出不穷,琳琅满目。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推出图书《孔子》,打出“全媒体出版”的招牌;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名小说《孔子》,则以“第一编剧”为噱头;此外,一向不甘落后的中信出版社,也紧跟着推出了声称为“电影《孔子》原著”的同名小说,希望向观众、读者展示“最完整、最翔实展示了孔子一生”。以上三本图书仅仅只是一个月之内的出版情况,噱头不断,“亮点”纷纭。表面上,图书市场一片繁荣,实际上却使读者应接不暇。最终,多部《孔子》作品也仅仅只是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片片“浮云”。这也是目前许多由影视作品改编成书的“影视同期书”之窘境:一味附和影视作品,用语贫乏,在表现人物性格、内心思想等方面显得空洞枯燥,语言的审美功能尽失,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不能感受其思想上的震撼和诗意文字带给心灵的悸动;与此同时,为保证不错过“档期”,创作者与出版商过于追求速度、数量,创作变成了一种生产,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而作为图书本性的文学性、艺术性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创作与发行兴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表面上可观的销量,但文学创作终究不是仅仅靠销量就能实现的,这种商业性的创作将严重影响文学、图书市场的长远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届时,图书给予读者的,将不再是深沉的思考,而仅仅只是一项商品,一种休闲消费品,“我们的读者面临的将是纯文学的荒芜,可谓一个时代的悲哀。”[4]

图书紧跟影视改编的现象既反映了传统图书出版业的生存危机,以及在这种危机下业界人士希望借助影视这种媒介实现突围的愿望。影视与图书两者相互改编、相互借力本身并无对错可言,但设若盲目跟风改编,仅从利润、市场的角度创作图书作品,势必将给图书市场、影视市场带来恶劣的影响。图书创作本身是一种艺术、文学、精神上的创作,它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借助文字让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作品的二度创作性,都是单纯依靠荧屏传播的影视作品无法企及的,而这也是图书创作切忌丢弃的“瑰丽之宝”。

总而言之,“影视同期书”的出现是多元化时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影视与图书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荣”。但须警惕的是,如果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纪律”做准绳,“影视同期书”势必只会带来影视和图书的虚假繁荣,如此以往,只会恶化图书市场的长远发展。图书创作不应唯“上荧屏”作为创作初衷,也不能以“追求高商业利润”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图书并不是对影视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其特定的题材进行深度开发和二次创作,借助文字进行深入诠释,发挥文字创作的独特魅力。只有影视和图书两种文化传播形式携手互动,互补互助,才能谋求共赢,促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锡平.“搭车”与“反哺”影视与图书出版的互动[J].文汇读书周报,2007(1).

上一篇: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下一篇: 网络技术课程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