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研发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2 15:00:39

农业机械研发

农业机械研发篇(1)

一、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农业机械为生产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下,最为主要的为关键技术,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一些要素的影响,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要求。所以说,实现机械化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化性,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还能扩展农场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良性循环,是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现代化农业是农村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哪种方式下看,使用不同发展模式,不仅能对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还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趋势,根据现代化发展理论,农业机械化是各个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技术化发展趋势,不仅使农业获得更高效益,也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1]。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尤其在农业进程中。将农业机械化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整体趋势上看,我国在解放前期,农业机械化基本没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机械化得以进步和改进,不仅增加了农机设备,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如:小麦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发展也在进步。同时,农业机械的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趋势也在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领域从粮食作物开始转变为经济作物,在种植行业、畜牧业等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其农产品的全面加工。所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减少农业灾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进步,实现一体化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存在的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机械结构与供需需求不够平衡,整体的发展水平不均衡。比如:在耕种环节,实现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在对其收获期间,使用的农业机械化较低,同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实现的农业机械化也较低,所以,需要加强其推广[2]。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

(一)加强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建设

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相关规定和执行标准,加强配套设施与手段的使用,需要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提供政策与法律法规。基于该政策与法律法规,不仅能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能增加农业机械的购买和补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带动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加快发展脚步,可以加大农业机械的购买力度,保证农业机械都能有效应用到农业中去,保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还需要利用政府补贴,为其建立基金以及优惠贷款等方式,吸引农民与农业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利用国家调控,对我国的机械设备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在逐渐发展与建设中,都能符合当前的战略性需求。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实现免税政策,促进补贴政策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在该趋势下,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还能减少成本,促进农机竞争实力得以提高[3]。

(二)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加大财政的支持,促进科技的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提供较大保障。在该理念下,国家需要依据相关标准的,对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院校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还可以为其建立合适的科技开发基金,组织一些大型的农业产品得以使用和开发。还需要对一些技术落后现象进行解决,尤其是农业机械新技术、开发规划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市场上的短缺产品,要对其重点开发,期间,可以利用政策、科研开发等工作积极推广,还需要将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保证期间的各个部门都能有效参与到农业机械化研究工作中[54]。

(三)加强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加强农业机械化试验基地与示范基地的构建,根据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使用和有效推广,需要为其选择一定基础。工作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为其开展重点示范与扶持工作,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得以提升。还可以为其设立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机构,将其作为示范区域,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提供机械化技术,促进推广工作、培训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的有效执行和发展。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将项目作用充分发挥。在工作执行期间,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按照相关规定有效实施,并向农业、农民以及相关组织进行先进农业产品的积极推广[5]。

(四)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外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保证在相互合作下能够相互交流。期间,要促进农业机械化标准,与质量监督等领域进行交流,基于国外的相互交流和分析,保证农业机械化标准与质量体系得以完善。还需要扩大竞争发展优势,保证农业机械化技术得以有效利用。还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鼓励一些先进农业企业与厂家先进交流,这样不仅能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促进我国的农业进步和发展,促进农业竞争实力得以提升。

四、总结

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发展,推进了国家进程的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农业设备以及科技含量得以增强,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积极发展,还维护了我国农机的有效进步。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关于“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4):1-5.

[2]张玉平,涂婷,潘婕,等.中部农村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宜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40-41,27.

[3]邢明.“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675-7677.

农业机械研发篇(2)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机械研发篇(3)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wWw.133229.cOM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机械研发篇(4)

摘 要:基于199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研发部门投入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研发部门投入与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同类型的投入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会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减少,则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建议通过加大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吸纳更多人员加入、促进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与经费投入协调均衡发展等措施,确保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农业;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69-05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我国重要‘三农’政策执行情况评估”(71341019)

作者简介:张跃强(1982-),山西运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与创新。

一、引言

作为促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机构,农业研发部门对于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重要作用。为此,国家逐年加大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稳步提升。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Rose-Ackerman and Evenson(1985)研究后认为,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入很大程度上要受中央政府对地方农业科研拨款变动情况的影响[1]。Robert E.Evenson(1997)经过对全球375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进行综合研究后得出:全世界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高达49%[2]。David、Hall and Toole(2000)在回顾1957年以来30多篇有影响的文献后发现,多数文献认为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是互补关系[3]。国内方面,樊胜根(1997)分别采用可变系数模型和固定系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结果得出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收益率高达44%-169%[4]。黄季焜等(2000)采用CAPSIM模型测算出市场开放条件下和市场不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分别为59.6%和55.8%[5]。赵芝俊等(2005)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农业科研投入的总收益和边际收益进行了测算[6]。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国外纯粹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较少,有关农业机械化的学术性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因而单纯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理论研究的就更少。鉴于此,这里只介绍国内学者在农业机械化投资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闫秀霞、王侃昌(1994)分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的相关因素,并研究了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的形成机制[7]。陈莉(2004)得出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的结论。祝华军(2007)通过研究后发现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逐渐增强[8]。罗小锋(2010)指出在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要获得大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业机械化的前期投入问题[9]。赵映年、游天屹、吴昭雄等(2014)指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并要大力扶植丘陵山区等弱势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0]。

从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研发投入的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关于农业机械化投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提升一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价值。但同时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从农业研发部门投入视角,直接对农业研发部门投入与农业机械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测算农业研发部门不同类型投入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文献还较少。本文试着从这方面进行努力,以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

二、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提出假设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1990-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其中农业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于1991-201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包括农业研发人员投入数据和农业研发经费投入数据。农业机械化数据来源于1991-2013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并用历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分析问题方便,用AME表示农业机械化,RDP表示农业研发人员投入,RDS表示农业研发经费投入,

(二)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还需对取得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的新变量我们分别用LAME、LRDP、LRDS来表示。可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表达式为:

LAMET=β0+β1LRDPT+β2LRDST+εT (1)

其中, β0为常数项,β1、β2分别为回归系数,εT为随机扰动项; LAMET为第 T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自然对数值,表示农业机械化水平,LRDPT为第T 年农业研发人员投入的自然对数值, LRDST为第T年农业研发经费投入的自然对数值。

(三)提出假设

假设1:农业研发部门作为提升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机构,其投入水平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即农业研发部门投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假设2: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是确保农业研发部门各项农业技术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会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假设3:农业研发部门从业人员是开展农业研发各项活动的主体,在国家农业技术进步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减少,会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LAME、LRDP、LRDS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AME、LRDP、LRDS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变为了平稳时间序列。

(二)VAR模型

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AME、LRDP、LRDS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故LAME与LRDP、LRDS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经Eviews7.0软件输出后,AIC值和SC值均在滞后4期达到最小值,因此可确定最大滞后阶数为4,即要建立的是VAR(4)模型。

1.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建设。

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表1中第3行迹统计量18.3768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5.4947,最大特征值统计量15.4028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4.2646,拒绝原假设。这说明LAME与LRDP、LRDS之间,分别在9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假设1成立。说明农业研发部门投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

圆括号内为标准差,方括号 内为t统计量。下同。从式(2)可看出,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经费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是-0.1456、0.4168。表明从长远来看,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每增加1%,农业机械化水平就会提升0.42%,因而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强促进作用,假设2成立;而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原因主要是由近年来我国农业研发人员投入较1990年发生明显减少造成的,因而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减少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假设3成立。

利用协整方程式(2),可得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从式(3)可看出,短期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到自身、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以及经费投入的影响。具体来说,短期内,滞后1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其自身变化影响比滞后2期、滞后3期的影响更为显著;滞后3期的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最大;滞后1期的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545,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该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5,说明三者间的均衡关系对调整当期非均衡误差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

2.脉冲响应函数

图1是根据VAR(4)模型形成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坐标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定为10年,纵坐标代表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围成的区域表示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在图1中,图1(a)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b)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c)反映的是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图1(d)反映的是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从图1(a)可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一个标准新息的扰动的响应,从第1期开始一直为正,且从第3期之后正响应保持基本稳定,表明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有较强作用。但因我国近年来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较1990年发生明显减少,导致其对农业机械化水平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只有确保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不断增加,才能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从图1(b)可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一个标准新息的扰动的响应,从第1期开始基本都是正响应,且长期响应明显大于短期响应,表明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且长期作用要大于短期作用。因此,要更为有效、更为长期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保持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从图1(c)可看出,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一个标准新息的扰动的响应,在第3期之前为正,而之后一直为负响应,表明从长期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并未对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增加产生积极作用。从图1(d)可看出,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一个标准新息的扰动的响应,从第1期开始一直为正,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对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方差分解

表2中,第1列为预测期,S.E.为变量LAME、LRDP和LRDS的各期预测标准误差,LAME、LRDP、LRDS列分别是以LAME、LRDP、LRDS列为因变量的方程新息对各期预测误差的贡献度,每行的结果相加为100。

从LAME的方差分解可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第1期开始就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但之后这种影响越来越小,到第10期时仅为67.39%。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的影响从第2期才开始显现。具体来说,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冲击的影响先趋于增大,在第8期达到最大值12.83%后再减弱,在第10 期时减弱为8.89%;而受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冲击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直趋于增大,由第2期的5.82%增大到第10期的23.72%。这表明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最大后会减弱,而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增长态势,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较人员投入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更大。

从LRDP的方差分解可看出,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从第1期开始就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自身波动的影响。具体来说,受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先由第1期的14.23%增大到第8期的38.66%,然后再减小到第10期的28.00%;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趋势总体上是趋于减小,由第1期的85.77%减小到第10期的64.31%。而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从第2期开始才受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影响,且影响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先由第2期的12.28%增大到第4期的15.59%,然后再减小到第10期的7.69%。这表明,从总体上看,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受自身的影响在减弱,而受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在增强,受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影响较小。

从LRDS的方差分解可看出,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从第1期开始就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及其自身波动的影响。具体来说,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受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较为复杂,变化较为剧烈,先由第1期的0.18%增大到第4期的29.80%,接着再减小到第7期的17.39%,然后再增大到第9期的38.64%,最后再减小到第10期的30.86%;受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影响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然后再减小的趋势,具体是由第1期的83.87%减小到第4期的51.32%,然后再增大到第5期的77.42%,最后再减小到第10期的58.53%;而受自身的影响大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态势,由第1期的15.96%增大到第3期的20.56%,然后再减小到第10期的10.60%。这表明,从总体上看,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受自身和人员投入的影响在减弱,而受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在增强。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得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减少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产生一定的阻力。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发现: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有较强作用;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有积极作用,且长期作用大于短期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是应加大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根据分析,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增加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获得更好更快发展,从而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加大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以更加充足的经费投入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是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员加入。农业研发部门由于从业人员的减少,使得其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阻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稳步提升。因此,可通过出台鼓励更多研发人员从事农业研发活动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员加入农业研发部门,同时对于已经在农业研发部门工作的从业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得更大更快进步。

三是应注重促进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与经费投入的协调均衡发展。根据分析,我国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由于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业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对农业机械化提升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目的出发,必须保证农业研发部门人员投入与经费投入按一定比例协调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ROSE-ACKERMAN, ROBERT E.EVENS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Grants, Votes and Reappoint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5,(67):1-14.

[2]ROBERT E.EVENSON. Economic Impact Stud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D].Working Paper, Yale University,1997.

[3]DAVID P.A.,B.H.HALL,A.A.TOOLE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J].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Evidence, Research Policy, 2000,(29): 497-529.

[4]樊胜根.科研投资、投入质量和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经济报酬[J].中国农村经济,1997,(2):11-17.

[5]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等.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9-65.

[6]赵芝俊,张社梅. 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6):41-47.

[7]闫秀霞,王侃昌. 农业机械化投资行为及其不平衡性的研究[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1994,(2):41-46.

农业机械研发篇(5)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15-01

1 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当低,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还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法,使得我国农业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许多地方的农业由原来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现在的集群化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原因,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我国的实际践行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与读者着重论述这些问题。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2.1 地区之间差异过大

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来看,其发展态势总是保持着总体水平高、内部水平一致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各地区之间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已经相当畸形,有很大的差别。这与很多因素有关,一方面是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不重视;其次是因为有些地区耕地面积实在太少,不适宜农业机械化的开展与推广;接着,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造成了“无人可用,无人发展”的尴尬境地。同时,另一个鲜明的差异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当高,也因此造成了其连年丰收,连年增产,而一些落后的地区没有相应的机械设施与专业指导,造成了其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在倒退,两相比较,差距越拉越大。

2.2 农业机械种类过少

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很快,规模总体也很大,但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还是太少。就拿我国最大的作物水稻来说,其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很大,但是其机械化的程度相当低,靠着机械来插秧、播种以及收获的面积在整个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阻碍了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凸显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许多作物还没有适用的农业机械或者这些机械还在研发以及初步地推广阶段,其安全性以及适用性等方面还需要加以论证。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量资本快速流入农业机械制造这一块“香饽饽”里,造成了一些机械的严重过剩,另一些机械的产能严重不足的矛盾现象。

2.3 农民买不起、不会用农业机械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农民”这一新兴概念还未被所有人接受。因此,许多农民买回机械后,由于缺乏后续的专业指导,造成了使用上的困难以及闲置,许多农民自己在“摸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产安全事故,给许多人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从事农业的人员平均收入较低,因此许多人对机械的价格无力承担,只能“望洋兴叹”,虽然国家政府近几年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补贴,但是仍然不见其成效,光靠中央政府的补贴很难有所作为,但是地方财政往往没有多余的钱来扶持这一项目,直接造成了大量机械无人问津,农民想买却买不起,商家想卖却卖不出的尴尬境地。

3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几点建议

3.1 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地区性扶持,全面发展

前面说到,我国的农机械化发展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平衡性。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地区性扶持。具体来说,首先,对于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以及其发展速度保持不变,鼓励其努力探索、创新,同时,对于西部的一些农业机械化刚刚起步或是还没有普及的地区,要进行重点扶持,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专项、对口扶持,以好带差,以优带劣,重点帮助西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安排人才交流活动,将一些中东部的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带到西部来,帮助其少走弯路,尽快完成农业机械化的起步工作。

3.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提高重视

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重视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向大众普及、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越性以及其对农业经济社会的意义;其次,各级政府需要划拨专项资金来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各级政府之间不能有断层,这些资金一方面可以用来补贴农民购买机械的费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买不起”机械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些资金可以建设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宣传,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地区内甚至地区之间迅速开展,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应该由政府牵头,将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搞好,具体来说,由政府出面,撮合农业技术站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条人才输送链。

3.3 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其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因此,在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不能将科研创新的步伐停下,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研究力量,合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力求走在行业的前端,最大程度地拓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广度。

4 总结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许多人齐心协力才能走好、完成好。当前暴露出的问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笔者认为只要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加上农户、政府以及科研人员树立信心、加强重视,就一定能够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上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以及发展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研发篇(6)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45-02

一、 农业机械化当前状况及评价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深,农村务农人员逐步由农转为非农,进入城市进行第二三产业。这一转变使得务农人口老龄化,专门务农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提高单产量在这个当口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积极实践,农机的下乡与农机化作业得到了稳健而长足的发展。

二、 当今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跟不上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条件体系不健全,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不论是包括各种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设计手段还是如田间作业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的实验手段,就连新品试制和天健中试基地都由于多年投入人力物力的不足而在与国外同领域的较量中只能望其项背。

农机研究队伍中,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当今利益先行的约定俗成就业选择中,农机装备科研方面与其他科技研究类行业间具有明显的收入差距,这使得一大批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脱离农机科研创新行业。这是对农机装备创新的一大打击。

农机化一般来说都是以粮食作物为对象进行机械装备创新,据资料统计,目前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经济作物等非口粮作物的科技创新探究工作则相当于刚刚起步,难以与需求相迎合,也给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加大了难度。

2.经济投入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相对于农业其他领域,国家在对农业技术装备领域投入偏低,现有的项目经费投入都是片面而短暂的,只能满足短期应急性研究目标,对于需要不断投入探究积累的科研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尤为无力。这使得农机设备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得质的进步和重大突破。科研机构经费严重短缺,造成了整体科研功能下降,特别是基础性、长远性、超前性项目难以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发展。

除了国家对创新研究环节的投入不够之外,由于农机的面向群众是创造价值小、经济收入少的农民,所以在农机的购买上缺乏大型装备购买力。因此我国农机企业基本处于依靠微薄利润和补贴支持的状态,实难做出有效且较大的投入。

3.社会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较多,购买农机的数量较多且质量均趋上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就高。相比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等劣势方面,农机拥有量少,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分析,我国中、部虽占地面积比重较小,但农业机械占有率缺高出西部和西北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农机化水平在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作物上都显现出了水平的较大差异。当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运作困难。我国水稻占全国粮食总量的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局限性较大的单人或家庭作业方式严重限制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机械化前景良好的水稻产业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与各个发达国家的农机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的农机装备大多属于单一作业类型。机械利用率低且作业效率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合式作业,一台机器能够同时完成多台型机器要完成的作业量。既节省资源又可以减短操作时间。提高了社会劳动率。

三、机化发展对策

1.发展专业化的农机化生产

美国的专业化市场经营,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是现今世界农机化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生产企业按照内部服务网络建立起一体化的流水型作业,即专业化了全程的农业生产。这样既使工作细致不易出错,又能达到少花时间但高效的成果。

2.农机工业市场的调整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机科研创新的投入,使农机的复合型功能增加,并不单一地制造某项功能的农机。增大机械利用率,不能单方面地减少制作成本以求销售数量。要从结构上将农业机械从制造变为创造,大胆创新各式适应当地地形地势的新型农机。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工业市场的监管,主打质量牌,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内容为测量和评价农业机械的性能特性。追求了质量就可以打出品牌战略,将销售的目光投入海内外,利用本国优势创造一定经济利益。

3.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我国早先就存在国有农场以及商品粮基地,若在国有农场中实行机械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将取得更加高效的产量。我国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小面积耕作,田地分散,各家独立安排生产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也加大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农民可以考虑集体协商,集中种植相同农作物,统一安排等。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专业片区,农机化水平肯定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节约劳动力的投入。

三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等等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的到长足的发展。相对的,现在我们谈到的问题将在一步步的发展中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所以要想得完善和深化,不光局限于现今得到的数据和客观资料,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研发篇(7)

1智能设计技术概述

智能设计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技术类型,它在传统研发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大数据、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智能建模、知识工程等技术形态,并根据行业设计研发的需求,形成适配于行业产品研发生产的一种全新技术形态[1]。换句话说,智能设计技术虽然基于智能制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范畴,但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中却体现出了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结合农业机械研发制造行业的具体情况,重点探讨了CAD智能建模技术、知识工程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三种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2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2.1CAD智能建模技术及应用

传统的CAD设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能够辅助农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三维仿真等设计工作,但在产品设计知识的高效利用领域体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传统CAD技术能够解决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结构性问题,但在建模设计知识与建模生成的融合上,存在灵活性、适应性和移植性不强的弊端。基于知识的CAD智能建模技术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一难题,该技术以智能化设计为基础,涵盖CAD建模标准规范、材料特性、装配语义、建模融合等新的技术形态,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的应用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国内山东农业大学最新研发了一种基于CAD智能建模技术的农机产品制造模型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将三维小波变换和CAD智能建模技术融合在一起,构建了农机产品设计ESB通用智能模型库,技术人员在设计农业机械产品时,可以从智能模型库中直接调取通用的设备模型,并运用三维小波变换进行智能分析,得到匹配性能最佳的产品模型,大大提升了大型复杂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制造的效率和建模仿真的准确性[2]。

2.2知识工程智能技术及应用

知识工程智能技术源于专家系统的研究分支,贯穿于整个智能设计和制造领域,它以知识设计内容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表示、获取和推理过程,获得制造产品的最佳研发方案。以知识推理智能技术为例,它根据待制造产品的设计需求,从已知的知识判断得出新的设计思维方案,通过基于规则、实例和模型的推理过程,完成制造产品的智能设计过程。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机械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多元化发展,设计一款农机产品所需的知识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单一的设计推理模式难以满足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需求,采用集成的多推理知识工程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现代农机产品研发面临的这一问题。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究了一种基于知识工程的快速设计推理方法,该方法以相似度匹配算法为核心,能够对履带式收获机传动系的机械构件进行快速推理,有效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提升了产品的设计智能性[3]。

2.3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及应用

农业机械研发篇(8)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从我国农村汲取了大量的青壮年资源。相对而言,留守在农村发展农业的人员逐渐呈现女性化以及老龄化的特点。而依据目前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日益延续下去。农业生产要实现及时、按量完成,一方面可以从作业效率着手,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减少劳动强度以及劳动量,可见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机械生产与这2项发展要求达到了很好的契合。目前,传感器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水位的采集、粮食烘干湿度的在线测定以及温度控制等方面,而且安装在收割机上的传感器还可以精确计算出谷物的产量。目前,关于蔬菜嫁接的机器人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可见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1]。

2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规和相应的扶持政策,补贴力度不断扩大,使农民购机和用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工业体系已渗透到从科研开发到制造销售的各个层面,目前已实现农机产品多样化的特点。一些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逐渐相互整合,形成集科研开发、产品以及零件生产到销售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发展体系。基于中国农业大国的背景,国际上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家也在中国农业市场中找到了商机,势必会引进一些先进的经验、技术,从而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整体质量[2]。

3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展自动化的农机产品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这个过程却面临很多的困难。首先,我国一些自动化机械设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功能或者改善整体作业的性能,会对传统机械的结构进行较大规模地改动和重组,机械的复杂性随着功能的增加而呈现递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械的制造成本和修理难度。在技术方面,我国精准农业的实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机械与GPS、传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整合还需要以各种硬件的标准化作为前提,而我国在这方面有待深入研究[3]。在市场需求方面,可用机械与农产品生产模式之间的配套性较差,而且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依靠国外进口,独立性相对较弱,对市场上流通的农机产品质量也缺乏保障。

4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改进措施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向节水节肥等精准控制的“节约型”方向发展,走绿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燃油价格不断提高,用户对于节能产品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节能和环保成为农户选择农机的2项标准。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实现节水节能并降低成本,以满足用户需求、市场走向以及自身发展,而不是对产品功能的富集,同时应该考虑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农民的购买能力以及维修使用过程中的方便程度[4]。

提高农机产品与高科技的兼容能力,可以在降低机手劳动强度与提高操作的舒适程度2个方面着手,加强控制系统涵盖的科技应用,例如内置按钮操作的设置、方向动力控制和驾驶室的优化设计等。农机操作人员只需要通过相关仪表器材就可以使用整个系统,并对生产、安全指数有明确的认识。将传统的机械与目前先进的GPS、GIS、机电液一体化以及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地整合在一起,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应用比较成功的是上海松江泖新农场试用基于GPS的智能播种、施肥以及旋耕机械设备[5]。

消化、引进以及自主创新的结合是我国农机发展的新思路,应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

5结语

农业机械自动化实现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的难点问题渗透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在满足现代农民购买能力的同时,还应从技能、高技术整合研发以及政府扶持等方面进行技术及相关行为的突破,消除技术、经济与环境方面不和谐的因素,使农业机械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6参考文献

[1] 赵俊修.浅析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J].机电信息,2011(30):170-171.

[2] 刘星.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中的作用[J].湖南农机,2011(4):14-15.

农业机械研发篇(9)

自2007年以来,新疆地区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9%;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每年增长20%左右,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平均每年增加了5.47万套;而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则从2007年的36.4万台减少到2012年的33.5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每年平均增加了2.03万套,总动力也同时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使农业机械同步升级导致,也是农业机械化进步的一方面的标志。

综上所述,07年以来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很高的的增长速度。小型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增长速度小于大中型的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增速。其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增长速度比其配套农具数量要增长的比较缓慢,不过,这样也可以使得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施能够得到较好的合理配置。因此,现如今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的速度很快,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

2、应用分析

通过对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参考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结合统计回归分析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合SPSS软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2.1 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来探寻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非常成熟,已经应用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研究上。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和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回归分析模型对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等。多元回归的基本模型是:y=α+βixi+ε(其中i=1,2,3,…,n,表示因变量的个数)。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有一种多元线性模型,这种模型就是本文下列所需应用的模型。

2.2 建立模型

参考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文献,根据可不到隔离生产函数,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建立模型:y=α+βixi+ε,i=1,2,…。在本文,建立的模型需要用到三个变量,分别为:农业生产总值为y,农业机械的总动力x1,乡村劳动力x2以及化肥的施用量x3。建立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为细化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这两个因素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2]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

a. 因变量: 农业生产总值

根据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多元线性模型为:Y=6550.99+1.60x1-5.52x2-5.79x3。其中,模型的R2=0.982,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这个模型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模型,我们能够得知,三个自变量对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其次是劳动力,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反而会减少新疆地区的农业产值。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农业生产依赖人力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业机械将会逐步代替传统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力量。[4]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通过建模分析后,能够得出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建议[3]:

农业机械研发篇(10)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上一篇: 虚拟现实概念 下一篇: 儿童口腔保健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