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2 15:00:39

虚拟现实概念

虚拟现实概念篇(1)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故事版情景预言法”的概念设计,就是将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一定的人、时、地、事和物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景分析,其形式是以故事版的平面设计表达展示给人们。于是,产品在设计的开始便多了一份生命和灵气。然而,设计表达在信息时代已是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如虎添翼。让人多了一种直观的、亲切的及交互的感受,这样开发设计的产品与传统相比,大大减少了投放市场的风险性,也为 企业 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

一、虚拟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及虚拟设计(virtualdesign,vd)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利用 计算 机省城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 自然 交互的技术。这里所谓模拟环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具有色彩的立体图形,它可以是某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wwW.133229.cOm传感设备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自然交互是指用日常使用的方式对环境内的武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立体反馈。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力和 电子 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技术,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技术构成一种特殊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系统与这种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体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二、概念设计的定义及内涵

pahl和beitz在《engineering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以来,人们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极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到求解方案,这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国内的学者也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家褆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概念设计的研究日益增加、不断深入,使概念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工作原理、动作行为的构思、行为载体的选择和方案的组成的等。可见,确定方案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结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满足才是概念设计的关键。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融合各种方法,寻求综合最优方案,同时使设计更具创造性。

概念设计是对产品或部件的构思,目的是捕捉产品的基本形状。这个阶段,产品的形状和精确尺寸尚未确定,设计人员有一定变更自由,所以尽可能考察设计方案,以便选出生产成本最低、创意良好的方案。利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多是二维交互工具,缺乏三维或者多维的功能,但是产品却是三维的部件,这样必然导致人机交互效率低。现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要求定义零件的尺寸,而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这样的尺寸可能无法精确得到或者根本没必要精确定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效率和周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两类人员配合,即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电脑绘图员,产品设计人员有关产品的概念信息通过草图或者口述的方法传达给电脑人员,这样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绘图者的曲解,而如果设计者本人直接参与电脑辅助设计建模的话,由于现行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操作复杂和交互能力若,大大分散了设计者的精力,限制了思路。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人们开始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概念设计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的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从而节省产品精确描绘和尺寸定义的时间,这就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即虚拟概念设计。

三、虚拟概念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概念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是指设计师透过画面或者模型,将市场的需求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形态。概念设计是否能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眼见为实”的图面或者模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想实现人机互动,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基于可 计算 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 现代 高科技省城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 自然 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前景

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产品的概念设计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内容。在电脑虚拟现实提供的良好的可视化条件下,对电脑辅助设计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几何、功能、加工与装配等方面进行交互性的修改,利用虚拟现实给用户提供诸如视听触觉等各种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相关人员可以对原型的各方面包括视觉效果、部件间比率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用户的爱好要求,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亲自体验修改模型;选择产品的可选部件,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

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初步阶段,它的目的是获得做够多的有关产品式样和形状的信息,同时它又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因为产品成本的60%~70%是由这个阶段决定的。面对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挑战,可以预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必有长足 发展 ,最终将与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各国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 工业 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参考 文献

[1]周洪玉,王慧君,周岩.虚拟现实及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5).

虚拟现实概念篇(2)

A股需要概念

2016年1月7日,新年开市的第四天,也是第二个触发熔断机制的交易日。

前一天,在大洋彼岸的拉斯维加斯拉,一场被科技界视为年度风向标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拉开了序幕。当天,VR在展会上的主角气息就已十分强烈。据悉,Facebook、三星、索尼和HTC的消费版VR头盔将首次同台亮相。7日凌晨,OculusCV1预订量已超过300万台。

这次,和“VR元年”概念一起被释放出来的信息还有——“概念股将迎来爆涨”。

科技媒体都已经开始为股市摇旗呐喊了,A股对概念的饥渴程度可见一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整体而言,股市或是靠降息,赚央行的钱;或是靠利润增长,赚公司的钱;还有就是割韭菜,赚散户的钱。这段时间一来没有降息,二来经济差公司也没利润,所以只能用概念了。”

从去年的表现看,对A股而言,VR确实是一个“好用”的概念。

Wind指数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虚拟现实指数累计涨幅167.71%,去年最后两个月交易日累计涨幅也录得58.12%。看来,今年VR在A股掀起的风浪只会更猛。

VR不是一般的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市场上VR概念股有二十几只,这一数字还在增长当中。焰火工坊CEO娄池在知乎回答中指出,二级市场除了暴风和歌尔声学,基本和VR毫无关系。

若不从技术层面限定,与HTC合作推线下渠道的顺网科技也算与VR有直接的关系。即便如此,VR概念股中与VR真正相关的公司也不到15%。股民难免会担心,VR会不会只是一个被A股玩弄的空壳?毕竟,这两年,被A股玩过的概念也不少。那么,VR会不会也像3D、4K那样,炒作价值用完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呢?

从电科技了解到的情况看,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投资人,对于VR产业的崛起都充满了信心。灵镜CEO张书宾表示,与3D、4K这些局部技术创新带来的概念不同,VR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来,它将给很多行业、内容的体验带来质的提升。

大朋VR创始人兼CEO陈朝阳结合今年CES上70多家VR企业参展的盛况,表示这是一个与3D完全不同的产业,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某资深投资人士态度更为坚决:“VR肯定要成长起来的,这个毋庸置疑。”借用娄池的观点解释,VR的核心价值在于5-10年以后的流量分发权。

在分析人士看来,“VR概念被炒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炒作的时点,必然的是需要炒作。”也就是说,VR不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即便没有炒作,该发生的事情迟早也会发生。

炒作也是好事

用概念拉动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方。说到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暴风科技,凭借VR概念创造了连续29个涨停板的神话。

有人批评,魔镜过于小儿科,暴风并没有掌握VR的核心科技,300亿市值背后是资本的巨大泡沫。

但是,必须承认,作为与VR关系最为密切的上市公司,暴风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股价的提升,对于暴风战略的进一步推行具有促进意义。说白了,没有钱,概念永远只是概念,有了钱,至少还有将“吹过的牛X”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也正是VR概念股的出现,使得VR迅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知,尤其是在股民中间,这在无形中教育了VR市场和未来消费者。

从VR创业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关注得越多,得到的投资机会也会大。张书宾认为,与2015相比,2016年国内VR产业的投资额会翻几倍上升。

据腾讯游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29家VR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人民币。按照张的预期,今年还有几十亿人民币砸向VR,这些钱,又会给VR行业带来什么变化呢?

一级市场时机正好内容或是新一轮投资热点

有投资人预计,通过并购或者是合作的模式,今年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切入到VR领域。

这一趋势,已经可以在上市公司的相关动向中有所体现。去年年底,乐视、新东方、腾讯、小米、迅雷等“明星”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地与VR“发生关系”,足见这块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大蛋糕是有多么诱人。

七鑫易维联合创始人彭凡认为,上市公司的加入将推动VR产业链的快速整合。

和所有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上市公司和创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若仅停留在资本层面,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以高新兴的投资为例,蚁视CEO覃政告诉电科技,此次合作是在实际考察和前景分析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未来会有很多实际业务产生,比如在B端拓展虚拟现实应用。

资本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水草和羊群之间的关系——后者会本能地向前者资源丰富的地方迁徙。此前火爆一时的O2O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次,资本的偏爱同样会拉拢一批新的创业者入局。

“竞争加剧,淘汰率也会增加,业务门槛低、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会最先出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VR从业者这样分析。

根据电科技从投资领域了解到的情况看,新一轮资本的注入可能给内容、底层或细分技术、线下渠道等相关创业公司带来更大的机会,VR体验馆也是被看好的模式之一。

这与产业界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为VR硬件从业者,陈朝阳认为,过去一年VR领域的投资多集中在硬件,行业已经到了需要内容的时候。

彭凡这样分析:“大公司不会在细分领域技术上投入太多资源,这些技术对于VR整体实现来说同样十分重要,比如眼球追踪、动作捕捉、手势识别等。”七鑫易维就是一家专注于眼球追踪技术的创业公司。

在VR内容创作领域,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认为,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垂直领域切入的初创型公司会有更大的机会。

相反,硬件产品则很少被投资人所提及。也许,大家还在等待,等待巨头的亮相,来给头盔这出戏开锣、清场。

二级市场成熟尚早个股投资须谨慎行事

“一级市场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时期”,“VR正处于风险较高的VC阶段”,专业人士给出的投资建议多集中于一级市场。与此相较,投资人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建议则要保守很多。

“从概念股的炒作,很明显可以看出A股VR标的缺乏,目前几乎没有纯正的VR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和确切的销量预测,概念是不足以支撑股价的。”

“VR行业基本上全是创业公司,真正进入二级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对二级市场的标的不做个股推荐。”

虚拟现实概念篇(3)

(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及虚拟设计(VirtualDesign,VD)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利用计算机省城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自然交互的技术。这里所谓模拟环境就是计算机生成的具有色彩的立体图形,它可以是某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传感设备包括立体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穿戴于用户身上的装置和设置现实环境中的传感装置。自然交互是指用日常使用的方式对环境内的武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实时立体反馈。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对介入者产生各种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与多维的信息环境进行自然地交互,实现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环境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力和电子学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技术,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技术构成一种特殊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传感系统与这种环境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体验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二、概念设计的定义及内涵

Pahl和Beitz在《EngineeringDesign》一书中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以来,人们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极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到求解方案,这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

国内的学者也对概念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邓家褆在《产品概念设计》一书中将“产品概念设计”定义为“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概念设计的研究日益增加、不断深入,使概念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主要体现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要求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工作原理、动作行为的构思、行为载体的选择和方案的组成的等。可见,确定方案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结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满足才是概念设计的关键。设计方法上更加全面融合各种方法,寻求综合最优方案,同时使设计更具创造性。

概念设计是对产品或部件的构思,目的是捕捉产品的基本形状。这个阶段,产品的形状和精确尺寸尚未确定,设计人员有一定变更自由,所以尽可能考察设计方案,以便选出生产成本最低、创意良好的方案。利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往往多是二维交互工具,缺乏三维或者多维的功能,但是产品却是三维的部件,这样必然导致人机交互效率低。现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要求定义零件的尺寸,而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这样的尺寸可能无法精确得到或者根本没必要精确定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效率和周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两类人员配合,即产品的设计人员和电脑绘图员,产品设计人员有关产品的概念信息通过草图或者口述的方法传达给电脑人员,这样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绘图者的曲解,而如果设计者本人直接参与电脑辅助设计建模的话,由于现行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的操作复杂和交互能力若,大大分散了设计者的精力,限制了思路。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人们开始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概念设计有效结合,利用丰富直观的交互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概念设计,从而节省产品精确描绘和尺寸定义的时间,这就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即虚拟概念设计。

三、虚拟概念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概念可视化。概念可视化是指设计师透过画面或者模型,将市场的需求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形态。概念设计是否能符合目标用户的要求,“眼见为实”的图面或者模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想实现人机互动,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省城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沉浸”于等同真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概念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47-02

如何寻找自己产品的概念进行创造呢?需要的产品有需要的根据和理由,需求的产品也有需求的产品概念创造方式,欲望性的产品要有满足欲望的利益结构。这里主要说的是产品的个性概念的市场挖掘和创造,因为我们需要利用这个被挖掘出来的概念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和教育,所以,这个概念不仅有其合理性的问题,还需要有市场是不是符合的问题,市场有没有需求的问题,所以,在创造这个概念的时候,还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不能自己认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需要把产品和市场的定位搞准确。

1产品概念设计与市场

1.1概念设计的内涵: 概念的设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概念产品是一种理想化的物质形式。下面以概念设计教学实例之一来说明其涵义:给出一个概念“断药”,让学生进行座椅的开发设计。步骤是,首先向学生讲述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暗示心理,并分别举出一个“安乐死”实验和一个“挽救少女生命”的文学名著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暗示对人的健康的影响;然后运用一个“民间故事”阐述如何将“断药”的概念物化到具体的产品上。因为,在民间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将一把断了的钥匙用红线穿上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取“断钥”的谐音“断药”暗示常生病的孩子挂上“断钥”这挂项链之后,就断了药,从此不再吃药,这也意味着孩子走向健康。所以,将一把断了的钥匙(断药)的概念物化到具体的产品上来为健康做设计时,用折断了的钥匙做椅架为主题,由学生创意出现了形形的座椅开发设计方案(其草图、效果图、视图等技术说明从略),于是就有了一种新型的专用座椅的概念设计。其应用场合为疗养院、医院、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等。

这是传统的产品概念设计。当然,产品的类型不止是这种无障碍设计思想指导下的专用座椅。产品即人之观念的物化,设计是一种思维行为。在这种思维创造活动中,产品概念的构思是丰富的,人的创作智慧是无穷的。概念产品的类型更是多种多样。

1.2概念设计与产品市场: 完成概念设计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进行第二步Detaildesign,第三步Manufacturingdesign,甚至投放市场为开发商或企业带来效益等,这是个风险问题。设计师的概念设计毕竟与难以预料市场变化有着许多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以往概念设计者的难题。在开发设计的许许多多产品中,只要一百件产品中有几件能够投放市场见效益就是成功。

1.3虚拟现实技术促使概念设计的市场化: 为了更好地接近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故事版情景预言法”的概念设计,就是将所要开发的产品置于一定的人、时、地、事和物中进行观察、预测、想象和情景分析,其形式是以故事版的平面设计表达展示给人们。于是,产品在设计的开始便多了一份生命和灵气。然而,设计表达在信息时代已是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在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已使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如虎添翼;可以想象面对一种虚拟的“故事版情景预言法”设计出的产品,让人更多了一种直观的、亲切的及交互的感受,这样开发设计的产品与传统相比,就大大减少了投放市场的风险性,也为企业决策人寻找商机、判断概念产品能否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更好的依据。虚拟现实技术能模拟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保证产品开发一次性成功,加快开发进程,甚至使设计者和用户融为一体,设计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

2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产品

2.1虚拟现实系统(VirtualReality,VR): 虚拟现实系统又称为虚拟现实环境,是指计算机生成的一个实时三维环境。使用者可以在这环境中“自由地”运动,观察周围的景物,还可通过各种专用的传感交互设备与虚拟物体进行交互操作。用户看到的是全彩色景象,听到的是虚拟环境中的音响,感觉(手、脚或皮肤等)到的是虚拟环境所反馈的作用力,从而让使用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2 虚拟现实系统的常用设备及要求: 虚拟现实系统常用设备有:三维鼠标(也称鸟标)、数据手套、数据衣、头盔显示器、立体声耳机等。对虚拟现实系统的要求除了应具有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包括软、硬件)外,还必须有下列关键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能以实时的速度生成具有三维全色彩的、有明暗、有阴影、有纹理的、逼真感强的景物图像;(2)头盔显示器能产生高分辨率图像和较大的视角;(3)能高精度地实时跟踪用户的头和手;(4)能对用户的动作产生力学反馈。

2.3 虚拟产品(VirtualProduct,VP): 虚拟产品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的产物,是一个数字化的产品。它具有真实产品所必须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产品实时的仿真,设计人员或用户就能够像使用真实产品一样使用虚拟产品。由于产品的设计过程是数字化的,因此节省了传统方法中需要制造的物理模型(包括概念模型、模拟实验模型、外观模型和生产模型等)的时间和物质。在计算机中由于对设计的产品进行反复设计、分析、干涉检查、模具设计等过程,使设计绘图的工作量比传统的绘图工作量大大减少。

3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应用前景

产品概念是企业营销活动中启发市场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点问题,就是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把产品概念设计准确,才能使产品的推广行为按照企业的期望目标和消费者可能接受的目标来达成。这个概念问题平时在企业中不太被重视,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有更多的企业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计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的概念设计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而更有个性更张扬地发展。它不再以陌生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它将更人性化而丝毫不乏现代感且深入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R米勒 JM布朗,《设计感觉》,中国轻工出版社。

虚拟现实概念篇(5)

1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 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 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 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 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

3.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 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虚拟现实概念篇(6)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虚拟现实概念篇(7)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虚拟现实概念篇(8)

1.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加速了虚拟社区的发展,参与虚拟社区已经成为许多用户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并日益被其影响。虚拟社区的广泛用户来源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因此社区内的信息、知识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大量的信息必须经过深加工才能达到知识共享、重用和互操作的目的。多样的信息需要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模型来表示,以减少概念或术语上的歧义,使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更加便利,并保持语义上的一致性,从而达到知识共享。这统一框架或模型即本体,它可以有效地进行知识表达、知识查询,或不同领域知识的语义消解,规范得虚拟社区内的知识进行有序组织。然而存在于虚拟社区内的知识信息非常杂乱、无序,用户在应用和共享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需要在规范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知识组织模型,合理有序的组织社区内的信息,便于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提高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程度、实际应用率和知识创新程度。本文提出运用本体对虚拟社区的海量信息进行语义归纳,并创新地结合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层次进行知识组织模型构建,高效组织社区内知识的同时畅通成员之间知识流动过程,加快虚拟社区的知识创新。

2.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也称“网络社区”,是一个供具有相同兴趣或某种需求的人群聚集进行沟通、交流的地方,它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任何用户在社区内都可以畅所欲言。虚拟社区有很多不同的种类:BBS、E-MAIL、IM、BLOG、MSN等。虚拟社区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知识的分布性和异构性,增加了知识管理的难度,利用先进的语义网技术——本体可以进行知识的有效组织,积极响应用户的知识需求,实现虚拟社区的高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

虚拟社区的特点有:

(1)虚拟性[1]:虚拟社区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是通过电子交互实现的。在虚拟社区内,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是人类工作与生活的“另类空间”,超越了现实生活。

(2)开放性[2]:完全开放的接收用户,任何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在任何时间加入或离开任意一个虚拟社区;只要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户就可以自由、开放的自己的言论;信息传播的网络也是将整个世界都网络其中。

(3)随机性:虚拟社区主题的产生通常源于某个特定的事件或热点议题,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同时社区成员背景多样、兴趣各异,思维存在很大不可预测性,因此在社区内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存在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有产生共鸣的,也有相互对立的。

3.本体

3.1 本体的基本概念

本体(Ontology)概念最初源于哲学领域,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它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本质[3]。但是近年来本体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成熟,本体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领域,尤其在知识工程领域越来越重要,本体的提出大大方便了知识的共享和交互。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为本体论概念进行了定义,基本都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对客观世界中的现象进行概念的抽取,得到一个概念模型,并且这个模型是有代表性的,可以独立于环境存在的。

(2)明确(Explict):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都是被精确定义。

(3)形式化(Formal):精确的数学描述,可以被计算机处理的。

(4)共享(Shared):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而不是少数人的认知[4]。

3.2 本体是知识组织的工具

随着信息和知识呈指数级态势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知识组织进行研究。知识组织的本质即是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知识的各种要素加以组织,促进知识的传播、提供和应用。随着语义网的发展和本体的出现,知识组织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本体与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的比较:

知识组织的目标是有序化知识,从而为用户提供契合度高的知识。知识组织的工具能够有序的管理海量知识,为用户信息、知识的使用提供便利,它是人类知识结构进行表达和有组织的阐述的语义工具的统称。知识组织工具包括传统图书馆建立在文献单元基础上的分类法、标题表、叙词表以及更泛指的情报检索语言、标引语言,也包括网络时代的语义网和概念本体。主题法和分类法对知识的检索和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资源的几何级数的增长,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越来越难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序化组织,因此本体被引入知识组织领域[5]。本体和主题法、分类法一样都是属于知识组织工具,但是他们组织信息的本质方法不同,分类法是居于范畴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组织,而主题法和本体都是居于信息和知识的基础概念进行组织,它们在逻辑表达,组织结构、关系描述等方面都存在不同[6]。分类法和主题法中的类目描述语言都是规范的科学语言,而本体中的概念描述语言可以是自然语言或半自然语言;分类法和主题法组织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不能经常修改,但是本体组织的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底层知识库与概念集可以随着学科领域的更新和发展随时进行修正和更新、复用,而且构建完成的领域本体概念掏空后的框架还可以作为其他领域本体的框架继续复用。

4.基于本体的虚拟社区知识组织模型

4.1 虚拟社区的成员参与层次分析

对虚拟社区内的成员进行层次分析,梳理信息流的基本流向,更加便利的管理社区内的信息和知识,消除大量的信息泛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虚拟社区的成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话题领导者。社区中为数较少的发文比较多的话题领导者,在社区中的知识贡献最大。这类成员的特点是非常乐于分享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经验知识,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带动社区内的成员分享经验和知识。这个角色属于信息的提供者,对社区的知识库形成非常重要。

(2)浏览者。社区内数量最多的成员,这类成员一般不信息,随意的浏览一些信息就离开,又或者是需要查询一些信息而进入社区,他们属于沉默的围观者,是知识库的信息需求者[7]。

(3)潜伏者。这类成员在社区的时间会比浏览者长,并且在某个时刻还会对社区的话题提供建议或者是意见,在参与社区话题的过程中加速了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知识的传播。

(4)共享者。在与社区成员的沟通交流中经常些知识,自己的心得与经验进行共享。专业知识、拥有信息多的成员都是个人看法来转播知识,而专业知识相对较少的成员则是通过转载,评论等来传播其他成员的文章。这类成员促进了社区内的知识转化和传播[8]。

4.2 基于本体的虚拟社区知识组织模型分析

4.2.1 模型的结构分析

对虚拟社区的成员进行层次划分之后,各个层次的成员作为知识传输的节点形成了一个微观的知识供应链,他们之间的知识传递以本体为基础单位,提出一个基于本体的虚拟社区的知识组织模型,概念化的、定性的分析虚拟社区内的知识流动,系统的管理虚拟社区内的知识,促进社区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9]。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1。

模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数据层、网络服务层、本体语义层、知识服务层。

(1)基础数据层。虚拟社区内的所有成员在社区内、分享的资源以及他们之间进行的知识交流活动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基础数据。社区内所有的基础资源都需要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才能转变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2)网络服务层。网络服务层可以分为计算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信息服务层。计算服务层:虚拟社区用户的海量信息形成的资源池,该层提供的服务包括资源发现和分配、资源监控、用户认证、任务调度或合作调度、容错处理等[10]。数据服务层:功能主要是通过分布式资源对共享的海量的数据进行集中的计算和分析。信息服务层:主要作用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接口,使各种异构数据资源能够相互访问。

图1 基于本体的虚拟社区知识组织模型

(3)本体语义层。这层储存的是对虚拟社区内信息的知识本体,是模型的核心结构,它包含了社区内所有信息的概念化形式,只要用户在社区进行知识检索,服务器都会对检索文字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限制条件等进行具象本体化,将不规范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推理,由此实现对不规范检索词的识别和转化。

不同虚拟社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知识系统,它们的知识表示可能存在着语义的不同,形成知识库的异构性,从而造成知识无法集成共享,无法为用户的知识应用提供便利。本文利用本体把虚拟社区内的基本概念、属性、处理方法和内在关系形式化地表述出来,从而可以共享和重用这些表述。相同类型的虚拟社区本体是可以复用的,不仅消除单个虚拟社区内知识的语义歧义,多个虚拟社区在本体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知识的全面共享。

(4)知识服务层。网络服务层和本体语义层已经对虚拟社区内的海量信息进行了概念化的规范表示,系统得对社区内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了有序梳理。知识服务层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的成员层次疏通知识流动过程,从而便于对海量信息进行知识发现,促进知识的创新。

4.2.2 模型构建目的是知识创新

(1)模型的特征

1)模型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识创新,通过研究虚拟社区不同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结合一定的知识管理技术,全面实现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和创新。

2)模型体现了虚拟社区的宏观和微观的知识流动和转化过程。宏观上了解虚拟社区收集、管理用户信息的过程以及不同虚拟社区之间数据异构集成的过程;微观上,虚拟社区的成员进行了明细分类,从知识需求、知识产生、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关注知识的流动,规范了虚拟社区内的知识转化机制,规范得对虚拟社区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创新。

(2)知识组织最终目的是知识创新

本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虚拟社区知识组织模型在消除各种资源歧义的基础上统一知识表示形式,实现用户对多样信息的全面共享,规范管理知识和信息,促进社区内用户的知识流动和传播,提高知识创新率,促进虚拟社区的发展。

知识组织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社会化应用,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共享,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方式。对虚拟社区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不仅关注知识控制更注重知识创新,在协调控制虚拟社区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最终提高虚拟社区的知识创新,为用户的知识应用提供更多的便利。面对虚拟社区内的信息资源,通过一序列的整理、加工、揭示、控制、导航等步骤进行知识组织,然后各个层次的社区用户交互进行知识发现,从大量现有的或历史知识集中发现并找出最初未知、但最终可理解的有用知识,并用简明的方式显示出来,从而进一步致力于知识的创新与传播,并将其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因此,知识组织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最终目的就是充分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5.总结

虚拟社区成员的多样兴趣以及对更多知识的追求促使他们在社区内积极的交互产生了多样的异构信息,利用本体对社区内产生的信息进行统一表示,进行高效组织和管理促进了知识共享、加快了知识创新。总体来说,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本体的虚拟社区知识组织模型的目的是为了高效的对虚拟社区进行知识组织,加速用户的知识创新,实现更多的价值成果,最终促进虚拟社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曾霞.基于Ontology的虚拟社群的知识库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

[2]张毅.虚拟社区的演化及其自组织分析[D].重庆大学,2010.

[3]谢娟娜.本体技术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4]张江.本体在领域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

[5]孙兵.知识组织工具的发展趋势浅析——基于分类表、叙词表和知识本体的比较研究[D].图书馆学刊,2009,11:86-88.

[6]李薇.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蔡俊翔.虚拟社区的两个维度[D].中南大学,2009.

[8]李中.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1.

虚拟现实概念篇(9)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虚拟现实概念篇(10)

(一)认同电子文件虚拟属性

1.电子文件虚拟属性的提出

对于电子文件虚拟属性的提出背景,丁海斌教授有如下论述:“关于电子文件的‘虚拟’属性,国外档案学者提出得稍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是D・比尔曼先生,他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发表的《虚拟档案》一文,被中国档案界常常提起。从现有资料看,国外在这一问题上争论并不很多。这种情况与国内图书馆界比较相似,国内图书馆界在虚拟图书馆的提法上也较少争论,但我国档案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比较多。原因是什么呢?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实践上已经比我们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已经完全接受了虚拟的空间形态。”

在1996年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美国(档案与博物信息)杂志编辑D・比尔曼作的报告《虚拟档案》,提出了与物理档案(Physical archive)和实态档案库(Physical repositories of archives)相对应的虚拟档案(馆)(VirtualArchives)的概念。虚拟和档案这两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得联系在一起被人们提及。需要注意的是:D・比尔曼的报告中提到的虚拟是英文“Virtual”,其为计算机领域的词汇。随着学术界对档案“虚拟”属性的逐步深入得研究,“虚拟”已不再是简单的计算机领域的词汇。

2.电子文件虚拟属性的论述

认同电子文件虚拟属性的代表还有刘家真教授。刘家真教授认为:“虚拟(virtual)是指一种概念性的感觉或效应,这是非实际的事物。虚拟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虚拟档案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人脑理解的文字、数字、图象、图表、符号等,显示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

丁海斌教授在有关文章中对电子文件的虚拟性进行了哲学性质的讨论,充分肯定了“虚拟”的积极意义,并提出:“档案学界应对电子文档的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以迎接行将到来的档案管理中的数字化世界。”。

虽然档案界的学者对电子文件“虚拟”的认识程度和表述不尽相同,但都一致认同:电子文件“虚拟”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符合文件与档案的属性,并进一步提升了文件与档案的境界,是档案界学术理论与时俱进的表现。

表一是认同电子文件虚拟属性的代表者及体现其观点的论著列表。由表中可以看到,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档案界逐渐接受了电子文件“虚拟”这一属性。

(二)反对电子文件虚拟属性

本世纪初期,档案界较多的学者认为:“虚拟”不能作为电子文件的一个属性,因为其与档案的物质性和原始性相抵触。这一观点的代表者及其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论著中:

麻新纯先生指出:“电子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人眼虽不能直接看到它,但它确实具有物理的形态。而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再现过程是先将声音、图象、数据、文字等信息转换为电信号记录在硬盘、软盘和光盘上,再现阅读时又将电信号转换成可视、可听的信息。这一过程是一个电子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电子文件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形态,而非“虚态”虚拟。由此得出电子文件不是“虚拟文件”的结论,这一结论在20世纪末一经提出就被大量得引用在档案界关于电子文件虚拟属性的论著中。

二、我的认识

通过上文对两种“对立”观点的阐述和研究,我发现他们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虚拟”这一概念的混淆不清,争论的双方讨论的对象是“虚拟”一词的不同释义,讨论的对象不同当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虚拟”是《辞海》中的解释: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虚构的。在他们看来,这样理解下的“虚拟”与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和物质性大相径庭,完全不可能成为电子文件的一个属性。

持认同观点的学者没有拘泥于语义学的片面的解释,而是联系实践和社会的发展为“虚拟”赋予了新的含义。刘家真教授为“虚拟”下的定义是:“虚拟(Virtual)是指一种概念性的感觉或效应,这是非实际的事物。”。丁海斌教授把“虚拟”定义为:“虚拟是人类意识及其创造物(外显)的存在形态与表现方式、实践方式。它是我们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界的一切所知所见的工具。它也是我们将意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创造的工具。”。

下面我从“虚拟”这一概念人手,探讨电子文件的虚拟属性。

(一)虚拟的概念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虚拟”这一概念,不能胶柱鼓瑟。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许多词语在我们熟悉的意思之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山寨”这个词,我们熟知的含义是:在山中险要处设有防守的栅栏的据点,而现在它被我们赋予了“仿造”的新含义。这就告诉我们,“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认识新形势中的新矛盾与新联结。”。

在《辞海》中,“虚拟”的解释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虚构的。这一释义只是虚拟的语义学解释,更倾向于应用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例如今天我们经常提及的“虚拟社区”、“虚拟商店”,在这里虚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真实相对。然而在我们档案界所涉及的虚拟则与之截然不同。“虚拟,是人对世界、对象、活动、意义等的人化形式的构建,这些人化形式主要是语言、符号、规则、数字等。”。让我们回到上古时期,那个时候语言、文字、数字还没有发明,人们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主观意识)是困难的。这时为了表述头脑中的思想(主观意识),人们假设某一特定图形、声音来代表头脑中试图表达的事物,并把这一假设规定下来成为一个范围内的共识,这样被假设的图形、声音和要表述的主观意识之间就形成了一对一的关系固定下来,也就形成了最初的文字和语言。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的祖先想表达“山”这个事物,他们假设用“”来表示它,并把这一假设告知一定范围的人,这一范围的人都应用这一假设。这时最初的文字就产生了,而这样一个“意识一假设一共识一文字(符号)”的过程就是上述“虚拟”,也正是虚拟的不同于语义学的哲学层面的含义。

从更深层次上讲,“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客

观对象直接进入人脑,只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因而它是虚拟的。这种虚拟不是一种单一的反映形式,而是各种反映形式的总和。这种虚拟首先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的反映形式获得对客观现实的感性经验,然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反映形式,形成思想、观念、理论、计划、方案等等,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种反映是能动的虚拟。”。

据此,我把“虚拟”定义为:人类意识及其外在表现和实现它们的过程。

(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

在论述电子文件的载体之前首先要明确电子档案的概念。电子文件的定义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以数字代码形态存在,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记录、传输、存储和利用的文件。”。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电子文件的定义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其中提到的磁带、磁盘、光盘等是电子文件的存储载体,并非我正探寻的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在纸质档案时代,文件、档案以纸张的形式存在。那么,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

把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作对比分析:纸质档案的信息载体是文字、图形、数字等符号;电子文件的信息载体除了文字、图形、数字等符号外还包括视频、图像、语音等。纸质档案要保存在档案袋、档案夹、档案盒等里面;电子文件要保存在磁带、磁盘、光盘等里面。纸质档案要从档案袋、档案夹、档案盒等里面取出查阅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手工拆封,取出档案;电子文件要从磁带、磁盘、光盘等里面读取查阅时也需要一定的方式

计算机系统。

在上面的比较中,存放电子文件的磁带、磁盘、光盘等和纸质档案的档案袋、档案夹、档案盒等对应,那谁来和纸质档案的纸张对应呢?我认为是电子文件的数字代码。电子文件的数字代码能够运载各种信息载体收集、归档、整理、保管,并在整个过程中和信息载体(文字、图形、数字、视频、图像、语音等)不可分离,是信息载体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必要介质。

故而,我认为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是数字代码,磁带、磁盘、光盘等是存放电子文件数字代码的容器――存储载体。

(三)电子文件之完全虚拟

上一篇: 工程造价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 农业机械研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