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活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7 09:55:15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1)

高一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点作为高考命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等热点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本文笔者粗略地对市场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

一、知识点的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有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内容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引导学生明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即是:以道德为支撑点,以法律为保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3)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小康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全面小康的特征即是:经济迅猛发展,健全的民主,更加进步的科教,更加繁荣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等等。趁势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经济。(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是其表现特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载体,其主导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经济全球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国是从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利益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于对外开放有着很强的作用,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有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原则、战略。

二、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知识,其中不涉及计算,更多需要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2008年中,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点,笔者以当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这个事件主要说明了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方法,即,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考试答题的方法

市场经济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大题中都有涉及。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就市场经济的选择题而言,笔者主张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是选错,进而避免选择项内容中各点很相似,对学生视觉上造成的混淆。对于大题,简答类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直接运用即可,而分析类的大题则开放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此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知识点的范畴;其次结合材料,找寻材料的中心点,深入了解内涵的知识点;最后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地分条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辩解类的大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一般是材料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综合力强,将资料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即可。

总之,市场经济知识点是高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是单一地讲授知识,而应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事件来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2)

一、教材衔接模块的比对与分析

1、教材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共五本书,其中七年级(初一)分上、下两册;八年级(初二)分上、下两册;九年级(初三)全一册。高中思想政治共四本书,分别是:经济生活(高一上)、政治生活(高一下)、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高二)。

2、模块衔接与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两册主要涉及如何生活和做人;八年级上册主要围绕爱和人际交往;八年级下册主要是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等人身权利;九年级全一册涉及爱国与责任。总体上讲,七年级上、下两册从及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侧重生活、情感、心理及爱的教育,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全一册与高中思想政治衔接内容较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有所涉及。

二、教材衔接知识点的比对与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每本书都设置了四个单元,单元下面设框,以框标题为单位进行统计,初中思想品德共111个框标题,高中思想政治共91个框标题,其中经济生活22框,政治生活24框,文化生活20框,哲学生活25框。高中思想政治比初中思想品德少了20个框标题,内容新、抽象,衔接的知识点如下:

1、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经济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竞争合作求双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当代的国际竞争;诚信做人到永远――市场交易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拥有财产的权利(财产属于谁、财产留给谁、无形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分配;我们崇尚公平、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天平”、维护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的共同理想――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会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政治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忠实履行义务――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文化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多彩的生活情趣、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文化塑造人生,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人生当自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文化之旅、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的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哲学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3)

表1

(二)《经济与生活》考点的变动情况

与2012年相比,2013年考点编排的体例与教材的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基本一致,考点的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三)启示

1. 《经济生活》试题的分值每年达32分,占高考文综思想政治总分的近三分之一;学生较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分配、交换,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少;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快,不稳定因素多。所以,我们在备考复习时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经济生活》模块。

2. 高频考点与非高频考点。价格、消费、基本经济制度、企业、投资理财的选择、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等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对高频考点,我们在复习中不仅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要收集整理与这些考点有关的时政材料。

如“价格”为高频考点的原因分析:因为价格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价格调节经济的运行;价格涉及千家万户,是关系民生、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问题;价格与生活密切相关;等等。

纸币、汇率、价值规律、消费心理与消费观、改革、商业银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载体等属于非高频考点。对非高频考点,我们也应该重视,毕竟高频考点与非高频考点的区分是相对的。

3. 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中的一道综合题往往以《经济生活》切入,其第2小题的综合性强,考查的知识点往往跨课、框、目,甚至跨单元,难度相对较大。

二、知识重组

(一)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复习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按照考点和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这样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细化对考点的理解。但在第二、三轮复习中,我们不妨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复习,如按照教材的“目录”进行复习,因为高考试题,尤其是综合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命制,如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等,且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另外,我们也要重视教材扉页中的“致同学们”等相关内容,因为这是整个模块的高度概括与精华。

(二)以主干知识为核心进行复习

以主干知识为核心进行复习,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切入,联系实际,带动其他知识点,跨单元、课、框、目等重组知识,联系其他模块等方面具体展开。

《经济生活》的主干知识有:货币、价格、消费、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主体(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居民、政府)、投资理财、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以“宏观调控”为例:

1. 是什么。主要应清楚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

2. 为什么。主要应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五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是践行政府宗旨、履行政府职能和责任、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以上是结合《政治生活》模块进行复习);六是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以上是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

3. 怎么办。我们应怎样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以上学生容易完成)。二是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充分运用价格、竞争、供求等机制,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以上是跨单元的知识重组)。三是国家应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调控(以上是结合《生活与哲学》模块和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属于较高要求的知识重组)。

(三)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进行复习

《经济生活》模块的复习可以是多角度的,按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进行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复习法。具体包括:

1. 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贯穿《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2. 按照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即生产(主要是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分配(主要是第三单元)、交换(主要是货币、价格、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消费(主要是第一单元)及其关系进行系统复习。

3. 对市场经济主体即企业、居民(包括消费者、投资者、劳动者)、政府,从“是什么(或地位)”“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复习。

4. 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等进行分析。今年一要关注消费,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同时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二要关注投资,如何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5. 从经济结构如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复习。

三、方法指导

(一)图表型综合题

“让数据说话”是《经济生活》试题尤其是综合题最显著的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将数据材料与经济理论、时政密切结合,并作适当的概括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进行全面的评价或提出有效的对策。

在图表综合题中,通常第一小题要求考生“描述(揭示)……经济信息”,分值一般在6~8分,属于较简单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图表题常常以表格、曲线、柱状、饼状、扇形、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解答时首先应看懂各种形式的图表,然后读懂相关信息,把握主要内容,领会命题的基本意图。其次要掌握这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方法与步骤:一是看清标题(用于揭示主题)和注(补充说明),这是基础;二是将数据、图等进行分类并作比较,包括纵比和横比,这是核心;三是分析极值(最小值、最大值),极值是比较的分水岭,并以此分析数据、图等变化发展的趋势,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四是得出结论或提出主要的对策。

第二小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突出考查运用多个主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高考文综的四个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题型上看,已考过“作用型”(2010年浙江文综正卷)、“辨析型”(2011年、2012年浙江文综正卷)、“对策型”(2013年浙江文综调测卷、参考卷)等试题,复习时除以上三种题型,还要准备“原因型”“意义型”“影响型”试题。

从答题方法上看,首先应根据设问的要求,准确地调用知识点(跨单元)的具体内容,精密围绕设问,结合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措施。

例如,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41(3)题(题略):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

【试题答案】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钢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小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公司经营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唯有如此,钢铁企业才能真正走出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困境。同时,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理应通过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以上题型属于辨析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辩证思维,调用公司成功经营的要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关系等知识,并将其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完整解答。

试题答案紧密围绕设问,结合材料,分析全面,提出的方法和措施有依据,通过“……从这个角度看……但……唯有如此……同时……”这些词汇,使答案层层深入,更具逻辑性。

(二)计算题、准计算题

对于计算题、准计算题,我们一是应适度关注,按照教材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复习,不必超范围;二是重在掌握经济学的计算能力,而不是数学运算能力。

《经济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考点主要有:纸币升(贬)值、价值量、价格(物价、股票价格)、汇率利率的变动、供求关系、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经济效率、财政(居民)收入与支出、产量、经济结构。

总之,我们无论在解答图表型综合题,还是在解答计算题、准计算题时,都应根据设问的要求,既要准确地调用相关知识,又要紧密地结合材料,力戒知识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四、问题关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显著特征,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必须贯彻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本年度的国内外包括浙江的重大时事政治、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等。

(一)主题、主线、中心

1. 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与之相关,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内需,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必须深化改革,从而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2. 复习中可联系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改革、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消费、价格等相关知识点。

(二)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

1. 建设美丽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需要。

2. 复习中应联系科学发展观、改革、生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

(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2. 复习中应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党的领导等相关知识点。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4)

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审议,我国尚未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也未建立规范的审议机制,仅有少量关于知识产权审议的条款,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当中。通过对国内已有的知识产权审议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拟对这一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知识产权审议活动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提供可行的建议,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的性质和服务对象

审议的性质:公共服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是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重大经济活动时,有关部门和专家应当对申报单位提交的知识产权评价报告予以审查论证,从而为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它的理论内核就在于强调公共协商与理性论辩,是审议民主理念在我国政府决策领域的具体体现。

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活动属于公共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的提供通常来自三个方面:公共服务、私人服务与社会服务。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属于公共服务,由营利性的私人企业使用私人资源提供的属于私人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属于社会服务。可见,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方以及其所使用的权力与资源的性质。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服务就是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众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它是一种能够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国家介入的服务活动。公共服务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活动属于其中的经济公共服务,它是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政府决策、为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一种专业性咨询服务。

对重大经济活动实施知识产权审议,是有机整合知识产权制度与发展政策的一项创新实践。建立这一机制可以发挥以下功效:其一,防范知识产权风险。通过对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审查论证和跟踪监督,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其二,促进政府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鉴于知识产权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审批部门所拥有的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可能难以满足正确决策的需要。在知识产权审议过程中,通过不同部门代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认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决策错误的风险。其三,培育知识产权文化。通过引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评价,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进行审查论证,使大家在真实、直接的知识产权参与和辩论协商中加强知识产权观念、掌握知识产权技巧、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

审议服务的对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的对象是重大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重大”程度如何界定,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一般而言,经济活动的“重大”程度,可以从“强度”和“背景”两个标准来判定。涉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达到一定的金额,可以反映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也应包括那些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金额起点,却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从国内已有的实践来看,界定重大经济活动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定性规定。例如,贵州省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规定,“使用财政及国有资金数额巨大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属于重大经济活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覆盖面比较广;缺点是此类规定过于主观,由于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具有较大随意性,操作性不强。其二,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定量规定。例如,江苏省规定,重大项目是指省财政资助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项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规定起点金额,可以使重大经济活动得以量化、客观化,强化了可操作性;缺点是覆盖面有限,不能容纳那些虽然没有达到起点金额却具有重要公共利益价值的经济活动。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于重大经济活动的界定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概括式定义,即“重大经济活动,是指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单体项目中,使用财政性资金、涉及国有资产数额巨大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由此明确其内涵和性质,强调知识产权审议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和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其次,在抽象概括定义的基础上,再对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具体列举,并且在列举时可以采取定量规定与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知识产权审议活动的开展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不同类型重大经济活动认定的标准不一样,对于涉及的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数额,不能一概适用同一金额标准。笔者仅尝试对重大经济活动类型化提供一个建议:第一类是设立较高起点金额的重大经济活动。此类经济活动,例如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并购项目、重点引进项目、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知识产权可能是其构成要素,只有数额较大时才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审议。第二类是设较低起点金额的重大经济活动。此类活动,例如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转让项目、重点装备进口等,其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成败,故不宜设过高的起点金额。第三类是其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活动。此类情形不设起点金额的限制,由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审议,由此也可以为以后扩大知识产权审议范围预留空间。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审议活动,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公共政策建议,也可以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考虑到在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逐步成为经济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分析评价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没有在列举范围之内的其他重大经济活动,同样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审议活动。

审议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

审议服务主体:组成成员多元化。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现代化的推进,“公共行政”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西方“福利国家”神话的破灭及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已从现实和理论层面揭示了政府不是万能的。在公共服务领域,应当让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审议服务的主体,审议机构的组成成员应当多元化,不仅包括公务员,还应包括法律、技术和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这不仅可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整合能力和监管能力,还可以深化公民的参与型行政理念,从而确保审议活动能提供独立、专业、高效的咨询服务。

鉴于知识产权审议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为了保障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应整合知识产权、经济、贸易、科技、投资管理等领域的公共资源,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考虑到知识产权审议主要涉及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建议以各级政府的名义设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议委员会),组织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审议委员会主任由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组成成员应包括公务人员和非公务人员。审议委员会与其他机关没有行政隶属上的管理关系,可以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的干涉独立开展审议活动。此外,该机构本身具有协调优势,在涉及跨行业、跨部门的经济活动时,可以解决单一主体难以解决的综合性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优化审议服务的主体不仅要从组织设置上着手,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审议队伍。为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审议的骨干,应组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专家库。专家库组成成员应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法等领域的专家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只有不断提高审议队伍的素质,才能确保所提供的审议服务具有权威性、独立性,才能推进审议活动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审议服务内容: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审议的内容是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重大经济活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状况、知识产权转让或实施许可状况、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主要技术的知识产权状况、承担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内容。如果不审议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状况,那么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很可能会存在没有被合法授权、已超过有效保护期、权属不明或者是与核心技术无关的专利等诸多问题,由此将直接影响到重大经济活动的成败。因此,必须对重大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或减轻知识产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对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编制知识产权评价报告书。在实际工作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价指导意见,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价准则体系,以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价的管理和规范。

审议服务程序及监督

审议服务程序:具有任意性。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就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机制协调申报单位、审批部门和知识产权审议部门的关系,使知识产权审议得以有效推进。从国内已有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项目申请单位承担知识产权评价义务,项目审批单位承担必要的审核义务。例如,武汉市规定,项目申请单位将评价报告与其他申请材料提交行政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承担知识产权审查具体工作。贵州省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责成申请单位提供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主管部门或国有企业认为重大、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向特别审查机制专门委员会申请审查。其二,项目申请单位承担知识产权评价义务,项目审批单位不承担审核义务。例如,济南市规定,行政审批部门进行前期审查,向项目申请单位提出知识产权审查要求。项目申请单位到知识产权局办理备案审查,市知识产权局受理后5个工作日完成备案。

为了设置一个科学、规范的审议程序,笔者建议,首先应当明确知识产权审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客观公正、分工合作、数据共享、信息保密原则,以指导审议工作的正常开展。申报单位提交的知识产权评价资料应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审议部门进行审议时,应当分工协作、集体研究、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地对重大经济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审查和论证;重大经济活动审批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对知识产权审议所需的数据资料实行共享;参与知识产权审议的相关部门、中介机构和专家应当保守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相关的秘密信息。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5)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特点

知识经济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总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与组织形式作—剖析。首先探讨—不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安排。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3大类。与其对应,知识生产也包括基础知识生产、应用基础知识生产与应用知识生产3大组成部分。因基础知识生产只具有外部经济性,不具有内部经济性,其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故只能由国家出资举办研究机构按非商品生产的形式来进行。

应用基础知识,一方面因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故可被归入公共产品之列;另一方面因其应用范围与应用者集合可大体确定,从而可借助一定形式将其外部经济内部化,故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这一双重属性便决定了对其生产组织主体安排可作如下选择:或者由国家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公共产品来生产,或者由私人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私人产品来生产,或者同部门、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出资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生产。

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难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一般是特定部门或特定行业,此类事业若由国家来举办,便可能因无法清楚地把握需求及其变动状况,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吻合。

第二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成果的需要者有可能因自身财力限制而无法取得研究成果的使用权;二是某些耗资巨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有可能因举办者财力不足而无法进行。

第三种形式,既不存在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也不具有第二种形式的缺陷,它可以灵敏地适应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及其变化,可以在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应用基础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利用,因而,在笔者来看,不失为一种最适合于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与发展的组织主体安排。

应用知识,可进一步被区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与此相应,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可被分为常规知识生产与非常规知识生产。因常规知识是在某实践领域被普遍应用与反复应用的知识,故可通过数据化与编程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对象化为计算机功能,使其得到更为广泛、更为经济的利用。非常规知识生产包括非常规技术生产与非常规经验、技能生产两部分。其中的非常规技术生产,或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或可由企业成立研究机构或组织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作何选择为宜,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与其对非常规技术的需求状况。财力雄厚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大的企业,一般可自行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非常规技术研究;财力单薄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小的企业,则直通过外购方式或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非常规技术的需要。非常规性经验与技能,因只能通过劳动者干中学来获得,故其生产无法通过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而只能通过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劳动者于中学的热情来进行。

关于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式。按照雷蒙德·E·米尔斯与查尔斯·C·斯诺的观点,工业经济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功能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制,通过专业分工系统逐层向上,从一种标准化工作过渡到另一种标准化工作,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对整体活动逐级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随着知识尤其是特殊性专业知识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功能型组织经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的短暂过渡,于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网络型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型组织区别于功能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现代知识经济活动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来进行的。这些团队相互关联,按照若干基本组织原则,通过灵活的、强大的交流网络彼此协调,不存在集权控制,其团队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转换而变动的,故团队组合又被称为不规则型企业。在不规则型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同时又在更大的范围背景条件下存在,并须遵守这种背景条件,以达到自治与协调的高度统一。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网络型组织显然能最有效地利用知识,最迅速地积累与创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特点与最迅速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

第二,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维娜·艾莉在其所著的《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谈到,在与功能型组织共生的官僚制度中,你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权力,存在的是职位权威。但在网络型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所了解的人,存在的是知识权威。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性力量。

第三,组织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功能型组织中,由于权力体系是按照等级层次构造的,所以组织的规模或边界必然要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在网络型组织中,不存在集权控制,因而组织的规模或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网络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与获得不断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

第四,联合成为主流。在采用功能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往往以获胜企业兼并失败企业而告终,被兼并者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在采用网络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的结果则通常是竞争双方达成联合的协议。与兼并不同,联合意味着在继续保持双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动作,这无疑是实现竞争双方知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一种最有利的组织形式。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6)

知识经济又称为新经济、信息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分配、使用与生产基础上,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总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当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质投入逐渐被知识投入代替,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节约了物质资源。知识的掌握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开展又必须以教育管理为基础。其次,知识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步增大。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知识经济则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知识含量。通俗而言,即是说产品包含的知识日益增加,包含的物质则相对减少。再次,知识经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形势必将被时代淘汰,而信息、计算机技术、电子则会逐渐普及和应用,这都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物质消耗。当前,数字化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育则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题中之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规范”,对不同年级、性格、能力的学生运用同样的管理标准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结构加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型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管理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师生互动,单一僵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因此,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运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构建网络型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者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注重师生沟通交流。简单而言,即是指无论是在教育系统外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实现双向沟通,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有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互动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学生在网络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设计教育管理方案或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7)

经济法案例教学又叫做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是指教师将实际案例引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求师生形成互动模式,生动的案例素材使课堂增添活力与生机,启发性和自主性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内驱力,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实践性强

经济法案例素材的来源通常有司法系统的实际案件、电视媒体宣传的经济法类案例、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其他渠道搜集的相关案例,将这些案例进行简单改编,隐匿其中的真实人名、地名,就可以成为教学案例的一线素材。纯粹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太过枯燥,掌握起来有些机械易遗忘,通过对具有相对真实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且深刻地掌握,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类似的法律问题,学会自己灵活学习法律、灵活运用法律。理论知识本来源自于实践,最终目的也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更好地指导实践。学生面对真实案例时,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分析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针对性强

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案例素材要跟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所选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生活中能够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俗语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学生如何在课堂内外自我学习。案例教学具有这种较强的针对性。

3.新颖性

新颖性是经济法案例教学比较典型的特点之一。经济法案例教学所选的案例通常是一些活跃在当前法律实践中的案例,而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活动纷繁多姿,与之相关的经济纠纷自然也是各式各样,具有超强时代性。具备这种特征的案例素材往往能够给学生一些新鲜的印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主动性。新颖性是经济活动本身特点的一种体现。

4.多元性

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多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素材来源多元化,它可以是电视媒体传播的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可以是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处理的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可以是历史上流传与总结的经典教学案例,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渠道搜集的跟经济法有关的案例;二是对案例理解的意见多元化,不论是法律学者还是外行人,基于对法律认识的不同理解,针对同一案例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同一案件的理解也会各持己见。

5.科学性

经济法案例教学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科学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是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另一方是学生听从教师的讲授,通常是单向性的知识流动。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更具有科学性。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案例教学方式更能拉近学生校园生活和社会认识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知识互动,不仅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教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需求与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素材选择存在的问题

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热烈的互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但是实际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无法达到案例教学预期的效果。比如,学生对案例缺乏兴趣;或者自身掌握的知识欠缺,无法对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等。改善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要从教师授课水平上分析原因,也要注重案例素材的选择。分析案例素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时代和生活相距较远

新颖性与时代性是相对应的,但是尚存在一些案例素材的选择欠缺时代性,即跟不上时代快速的变化。例如,21世纪却仍然大量选择21世纪之前的案例,未免太过陈旧,所描述的事件与学生所面对的环境相差太大,这样的案例无助于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现实的社会,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时代经济相联系。经济活动和经济法规相对灵活多变,因此要求案例素材要具备新颖性、时代性。当然,此种说法不包括那些具有历史性、稳定性的、经典的老案例。

(二)难以大范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经济法规范的是经济活动领域里的各种事项,经济活动本身表现形式多样,变化快,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教师要考虑案例所包涵的知识点尽量多,难免会忽视案例本身的趣味性,致使学生对案例教学乏味而不喜欢学。另外,课堂上能够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人通常是少数,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都一一发表自己的观点,通常是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选择其中一部分发表意见。当案例缺乏趣味性,而讨论期间课堂显得自由,难免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随意聊天而不加入案例分析的情形,这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如何选择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素材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需从多方面完善案例教学方式。论文仅从案例素材选择上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经济法案例教学,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1.案例素材需具备典型性和启发性。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素材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在今后遇到同类经济法问题时能及时联想到相关的案例,找到相关的法律理论知识。通常法律具有一般性,而案例具有个别性,只有典型的案例相对更接近法律的一般性。而启发性是指通过个案的分析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自觉思考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典型性和启发性是相互联系的,通常典型的案例素材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案例素材需具备趣味性。上文对趣味性缺乏的分析表明,在案例教学中趣味性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针对同一个理论知识,有无数的案例可供选择,教师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搜集既包含将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保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就有助于挖掘其潜力,更深刻地把握知识,同时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融洽的氛围中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3.多选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素材。身边的环境是学生相对熟悉的环境,来源于身边的案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实际特点,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快速地找到理解的入口,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一般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具有普遍性,学生面对这些事件的时候往往更有动力去了解和找到解决的方法,以期将来再遇到类似事件时知道如何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解决。熟悉的素材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拉近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学以致用。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09-02

在初中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地理课的重要性。笔者对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商贸专业学生的地理知识摸底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由此可见,与其他中职课程相比,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无疑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采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使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不仅可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中国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学会共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将“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因素,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符合目前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生活化教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

中国经济地理是中职财经类和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各地区经济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实用性的人文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有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贸易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这些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生活化是中国经济地理这一学科的巨大优势。

(三)生活化教学迎合中职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入学门槛较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仅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在学习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建立他们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乐学并且学有所得。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任课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采用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经济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国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中职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实际的案例,进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地处玉林的中职学校在学习经济地理的课本内容之前增加玉林概况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玉林各个县市的位置、有什么传奇故事、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大企业等,并配上当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小吃的图片和视频。学习内容贴近本地生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亲切感,就会觉得中国经济地理知识有实用价值,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2.挑选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经验较近的材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教师不仅要多体验生活,更要善于抓住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中国经济地理事物及现象,加工设计成生活化的教学例子。例如,在讲影响经济布局的人口条件时,展现学生平时办事经常排长队、春运搭火车拥挤等图片和视频,学生平时有过这种体验,所以感触很深。

3.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经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该经常收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事件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剖析新闻热点,展开教学。在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每次课安排10分钟进行新闻事件演讲,或者播放新闻事件,让学生从经济地理知识的角度进行点评,既关心社会时事,又提高分析能力,复习和巩固了地理知识。

2.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经济地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旅游资源的介绍,如地貌、水景、动植物、气象气候、园林、建筑等。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仅凭教师一张嘴不可能像用视频播放的形式那样具体、深刻。例如,播放东北地区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奇特的火山岩熔地貌、独特的民族风情、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当地的特色小吃,等等,学生对视频展示的这些内容惊叹不已,特别是对于没有见过冰雪的南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想亲自去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

3.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新知。优秀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某部分内容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生活现象可作很贴切的案例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经济评价时,播放有关工业、农业、生活中用水被污染的画面,让学生讨论水的用途和自己家用水的情况,想象如果没有水,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自然会想到水在生活中重要性,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4.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毕业后要开一家奶茶店,是否可行?如可行,又如何选择店址?通过讨论,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从思考题中,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一些因素,如资源、资金、消费人群(数量、年龄构成等)、技术、店址、交通,等等。事实上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对象,要考虑的因素侧重点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选择。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感性的认识,要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将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地理知识。一是布置富有地理知识的教室,如在教室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布置经济地理知识板报等,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职教育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这促使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商贸专业及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三、对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

第二,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师既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发展化、开放化、地方化或者身边化,适时地选用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想要了解的时事材料。

第三,教学方式要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的关注度。

第四,教学时空要拓展。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4个课时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春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把中国经济地理课置于社会生活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淑敏.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高茂良.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8)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9)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国际经济与对外贸贸易、货币经济、资本流动、全球经济等都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国际经济并不是一项单独的学科,而是跨多学科与多领域交汇的综合学科,因此,国际经济的教学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经济本身。传统的国际经济教学重在以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单向度地传授知识为主,这一活动打断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将各学科间的有机整体割裂为孤立学科,不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学科能力。而立体化的教学,则首次将各学科间的学习融为一体,将各学科间的平面化的教学立体化,从各个层面、各个视角解读某个学科的知识,将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强化教学效果。

一、立体化教学的特征

1.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长期以来,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多是单面性、唯一性的,那就是知识目标与学科成绩目标。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知识目标,而是强调知识目标与思想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思想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生的观点与思想境界,能力目标则是指的学生通过所学知识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目标是综合而统一的,不是孤立而片面的。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思想的高度契合,而不是只是孤立地实现知识目标本身,这是与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

2.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要求教师是高瞻远瞩的统筹协作者,统筹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动态化的眼光传授知识,而不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展开的填充式教学。立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全局眼光把握各专业的知识,将各阶段、各层次、各角度的相关知识点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姿态向学生展现学科知识。将知识的传授变得立体化与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兼容性,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孤立的知识空间,例如在传授《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时,可以联系《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政治》、《国际投资》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得邻近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走向更加开阔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界更宽广。

3.教学过程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各种有趣的实践与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而轻松。学生以自主、积极的心态展开学习活动,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基础是展开一切教学活动的关键,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学过程与教学任务轻松搞定,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国际经济学立体化模式推进

具体到国际经济专业而言,立体化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入手,使国际经济的教学更加趋向于立体化,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互动过程,使国际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更紧密、更具体。国际经济的立体化的模式推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用合一,强调教学实践性。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问题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国家,而且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经济问题,可见经济问题的渗透性是如此强大,而国际经济的实用性更不言而喻。小到国家的经济政策、大到全球化经济的大震荡,都离不开经济理论与经济规律。我们教授国际经济要强调从实践着手,鼓励学生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将概念与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以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视角,对学生未来的经济观点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多管齐下,强调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运用。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与教学内容难一详尽地表现出来是在所难免的。而在立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影像教学技术将声音、图像、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质疑与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尤其是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国际贸易》、《国际商行谈判》等,可以组织学生自发建组,分析与讨论相关案例,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与意愿,在这一过程中留意学生思维与认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针对性性地展开教学,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深刻、有效。

3.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创新意识。

国际经济学除了培养具有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外,更要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更应当如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参与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国际经济学的授课中,对于国际收支方面、汇率方面、国际投资方面的授课,可结合当下金融、股票与投资市场的状况,鼓励学生提出更具现实意义的投资观点与经济观点。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眼界、文化、观念均发生深刻变化,使之具有国际性的宽广视野与创新性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芳,王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2012.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篇(10)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中学

党利

1、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的价值如同增加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必要性。

本书在思想政治课中地位:《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框的地位:

增加必修三必须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本单元包括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用“体会文化”和“文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为本书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2)

说教学目标

依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当地文化产业。

2.理解现代.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

融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分析不同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运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深刻理解国家提出

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

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意识。

2

.培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

虽然教学大纲安排“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重要作

用’。但我认为把这一知识与单元探究放到一起讲更合理,因此

这一只简单提出知识,没有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1.

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基本遵循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

舍、科学补充,构建了一套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

2.飞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

识和独立性较强,.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

性地思考.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中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

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

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

的判断与选择。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

与形象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凸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

识的学习与.实践、.现象的分析、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

系,力求贴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2、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依据:

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

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底蕴和烘托。在当今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

如此。世界的文化在冲突碰撞中相互交往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频繁,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彰显在各个领域。

2、说学生:

《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年级。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风华正茂,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

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辩证思维有待培养。

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生活中感悟了文化的魅力。但又是刚刚接触《文化生活模块》,对一些具体问题未免有些粗浅、偏颇和模糊。从学习动力看,高中学生视野宽阔,有敏锐的洞察问题能力。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比较关注,本课涉及的时事较多,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3、说教法

新课改要改变漫画中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上我认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主流思想,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学生已经系统学习完了经济、政治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思维能力,但平时在积累素材和主动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对比和讨论等方法教学。案例材料的筛选坚持三贴近原则,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4、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思路】

对每一节课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教学的基本流程。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学

生践行

导入新课:(2—3分钟)

设置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文化?

学生答: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问: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什么关系?由此引出本课《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讲授新课:本次说课只针对重难点

解析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之一: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

(一)我是这样来设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

?

情境导入——出示图片,今年的高考最年长者你了解吗?

?

设计问题有的同学能回答出,说明学生非常关心高考。

设计意图

?

情景创设遵循了多样化和综合性原则,一是注重利用图片、纪录片介绍、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文化生活按教学进度在高考后结束进行,抓住学生关注的

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入手,很快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而

攻克难点。

探究活动——

1、2021年以前汪侠老人为什么没能参加高考,继续进行文化学习。

2、1977年前汪侠老人多大,为什么没能参加高考实现大学梦。

3、中国的高考都有什么样制度上的变化?从古至今的科举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有什么样的影响?具体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形成理念——

通过讨论辨明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学生践行

在这里要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实质,不失时机的明确,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离不开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

?

《文化生活》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明显区别。《文化生活》课程不是一门文化知识课程,而是一门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

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

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

和能力训练。

?

《文化生活》课程不应把教学的重点简单地放在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讲授上,要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

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

想政治素质基础。在这里要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实

质,不失时机的明确,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离不开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要爱自己的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二)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

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史上最严的高考”

探究活动——

1、,为什么2021年高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高考”。

2、诚信对我们.的有利影响

3、诚信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形成理念——文化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

设计意图

?

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诚信对经济的影响明确文化生活道理。

(三)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

情境导入:

古代的科举有弊端,但古代有优秀的文化,欣赏视频《都江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探究活动——

1、从《都江堰》讨论,经济决定文化,是不是经济进步文化就能

发展,经济落后文化就落后。举例说明

2、依上述观点由学生提出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是不是也有这样结

论。

形成理念——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设计意图: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新。要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观察文化现象,讨论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的难点是过分专注于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在教学中就不能“抠概念”“背概念,注重辨析,是体现教材形式创新的重要标

志。解决难点。

学生践行:练习巩固。

(四)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境导入:

上一个环节欣赏视频《都江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播放图片《三峡工程》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总结出现代.经济决定文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

探讨: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三峡上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形成理念——

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引出文化生产力重要性。为下节课文化与综合国力奠定基础

学生践行:我们家乡的文化产业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潜力,集思广

益,多角度思考文化的

重要性

2.视频播放让学生轻松学习,享受学习,并在音乐中产生共鸣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关系在这节课虽是重点。但因时间原因,会在单元的探究活动中侧重讲解。

5、说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之间的知识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归总知识,清晰思路,便于理解把握。课堂有放有收,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统一,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上一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下一篇: 班级文化的营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