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心理疾病的原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7 09:55:15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26-02

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导致身体发生病变,疾病的产生、发展和好转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治疗心身疾病要注意从心理和身体进行双重把握,心身疾病的护理工作也要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心身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对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现将具体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心身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3岁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2.6岁,病程在三个月到两年之间,其中25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40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25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10例患有皮肤系统疾病。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调节,缓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帮助患者提高适应以及应对的能力,对患者的心理反应予以处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χ±s)表示,并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在具体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例如,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希望得到照顾;患有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较为刻板,感情容易受挫;患有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比较好争斗,做事追求完美;患有瘙痒症等皮肤系统疾病的患者脾气较为暴躁,易怒。对于这些特殊的人格特征,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难以进行调节,而进行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则可以很好的跟患者沟通,帮助患者进行情绪调节。

根据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身疾病患者康复较快,治疗后对于自我的情绪的调节能力有很大提高,超过95%的患者对自己所患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对照组的心身疾病患者康复较慢,且病情易复发,治疗后对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调节,仅一半人对自己所患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3 讨论

经过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心理护理的实践表明,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让患者掌握相关疾病的知识,对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把握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是对心身疾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从而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帮助患者尽快痊愈。应用心理护理应该把握以下三大原则:

3.1.1 把握心理护理与身体护理的整体性 在很多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尤其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本身就与患者的情绪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心身疾病产生,而心身疾病又会加剧患者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护理要与身体护理紧密结合,既要重视患者的身体护理,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又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情绪反应。

3.1.2 针对具体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 不同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这要求在护理人员把握患者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3]。

3.1.3 重视患者亲友对患者的心理作用 患者住院后,几乎脱离了原先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地方住宿,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这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4]。因此,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亲友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从而尽快康复。

3.2 将心理护理程序规范化 心理护理是通过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方法、原理等应用到护理程序之中,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实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5]。

心理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规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了解患者病情的时候,护理人员要从专业知识和技能出发,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还要对患者的心理活动、精神状况、社会环境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心身疾病患者的具体发病因素进行把握,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6]。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很多心身疾病的身体治疗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效。但是,心身疾病的产生与好转都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根据我院的护理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痊愈,帮助患者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方法,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的现象,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郑小红.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2):123-126.

[2] 韩小娟.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1(03):75-79.

[3] 张桂荣,任改英,刘志贤.浅谈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01):145-148.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2)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微血管、静脉、动脉)、心脏,又可细分为慢性与急性,发病通常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之间都有着相似的病人、病发过程,治疗方式也较为相似。冠心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现将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诱因分析以及内科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00例,女性80例,男性1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30例伴有糖尿病,60例有过心肌梗塞病史,95例有过心绞痛病史,200例患者都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

事先对200例冠心病患者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冠心病的诱发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合理用药知识、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疾病知识、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对冠心病患者实行系统的内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患者的各种健康常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给予的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及实行的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及内科护理干预,较好的控制了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也最大限度上的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3 讨论

3.1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疲劳、眩晕、心悸、晕厥、呼吸困难、紫绀等。很多人都认为,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已经达到8%以上。因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不容忽视[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诱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胆固醇升高所致,饱和脂肪酸的增多会加速血小板的活性与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第二,情绪的大波动或者是突然增加的运动量有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问卷调查中,有42%(84/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而35%(70/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急速的运动。第三,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在天气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天气回暖时,很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会有所增加,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关系,运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万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打破由静到动的平衡点。问卷调查显示,有18%(36/200)的老年患者是由于在天气回暖的春季突然增加的运动量而诱发心血管疾病[2]。

3.2 针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性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一,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他们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第二,经由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尽量使老年人患者尽量将运动控制在自己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活动量的增加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力而行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三,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把他们的日常活动量控制在他们的身体可承受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避免有大量的运动或者突然增加运动量,同时也要避免突然产生激烈的情绪,以免加速疾病进程。

3.3 内科护理

3.3.1 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依照规律的周期进行观察与统计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为医生诊断病情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3.2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用最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最关切贴心的语言去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心里疑虑,让患者自觉自愿的、以最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树立起对抗病魔的自信心,增加或者的康复率。

3.3.3 要密切关注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尽可能给他们选择低钠、无盐或者是少盐的饮食,防止增加高血压等病的发病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健康常识,帮助患者改善原本不良的饮食习惯,适量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增加他们的休息时间,纠正他们作息规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帮助他们增加睡眠。

3.3.4 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保持患者病房的干燥与空气流通,时常给患者换洗床单等床上物品,确保病房空气清新,使患者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情与心态去接受康复治疗[3]。

3.3.5 通过给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熟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诱发病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自我护理方式等,使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护理甚至自我救治,降低患者的并发率与死亡率,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4-5]。

3.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给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行相应的内科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21-22.

[2] 肖艳,苏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和节气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8):89.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1-01

外科疾病主要是指需要以手术或手法处理作为主要手段来治疗的疾病为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分为五大类: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外科疾病的类型有多种,对于外科疾病的护理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外科护理的对象是一批即将或已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其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临床上外科护理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多,牵涉到护理人员的诉讼案件也逐年上升,此现状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

1 外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外科疾病的种类较多,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是特别复杂繁琐,对外科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的提高,外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增多,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和简单,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1.2 外科疾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外科疾病的特点原因,导致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繁杂,而且许多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来认真执行和履行自身的责任,很多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没有做到令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面对这种不良形式,必须加强对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完善,制定外科护理工作的相应策略及实行有力的管理措施,做好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

2 外科疾病护理的分析

2.1 外科疾病患者身体护理的分析。外科疾病大多是比较常见的类型,患病人群相对来说较多。对于疾病患者来说,对自身病症的治愈期望都相当高。但是病患自身及其家属对于病症并不很了解,只能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医生和护理人员身上。因此,外科疾病护理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非常认真谨慎的对待患者的病情变化。外科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自身病情的变化最为在意,那不仅是身体病症的治愈,也是患者生命恢复健康的象征。

2.2 外科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中,由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护理的方式已经得到大量的认可和应用,良好、有效地心理护理能够在患者的病情康复过程中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利于外科疾病的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

2.3 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分析。

2.3.1 资料与方法。外科护理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案例如下:某医院有护理人员共200人,床位400张。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发生护理病例事件100次,针对这100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2.3.2 目的。调查在外科疾病护理的过程中,影响患者治疗的护理因素的比重,根据调查结果来做具体的分析研究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2.3.3 临床研究。对把在外科病患护理的事件做详细具体的统计,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把原因和结果分类记录。针对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4 结果。调查显示: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因素分别是:护理人员因素占60%、管理因素占15%及患者因素占25%,护理人员是外科疾病护理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

由调查研究的结果可见,外科疾病的护理人员是患者病症康复的关键,护理人员不能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和职业素养,不能以应付的心理对待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的、全方面的综合素养,高水平的护理理论知识和高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提高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质量。

3 外科疾病护理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对外科疾病患者的全方面护理。外科疾病的病种多样,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自身病情的猜想和恐惧,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规范来为外科疾病的患者做全面的护理,以专业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应对病情变化,以完善科学的护理技巧和程序,对外科疾病的患者做综合的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的病情全面、彻底的康复。

3.2 完善外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理论。在外科疾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心理护理占很重要的部分,心理护理理论已经成为护理学中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同的病患,不同的病情特点,患者的心理特点并不相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症特点、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做出相对应的适当的心理护理。及时掌握外科疾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灵活有效的对患者做出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建立病症治愈的希望和信心,更加的促进患者外科疾病的康复。

3.3 全面提高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素养。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各方面素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首先必须加强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做好护理人员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以及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打好专业护理基础。并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护理人员应把握新进医学设备的操作;其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监督,制定规范、严格的护理政策,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树立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和医院良好的护理荣誉;再者,护理人员要加深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并及时采取安全有效地护理措施。

4 结语

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尊重疾病患者的生命和权利,尽自身的最大努力,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总而言之,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而长远发展并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方法的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研究、探索,以期找到更好、更先进的护理工作措施。

参考文献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10

残疾一般由疾病或意外灾祸造成,但是疾病或意外灾祸在给人造成身、心伤害后,并不必然导致残疾。随着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多伤病可以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得以痊愈,从而避免最终残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伤病者在遭受伤病后完全放弃治疗或中途放弃治疗,导致身体或心智的最终残疾。据湖北省中山医院研究者对在该院就诊过的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数据统计,仅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5年半的时间里,在该院就诊过的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案例就达50例,平均每年近10例。据医生的评估,这50例患儿都具有较高的康复价值,如果积极治疗,康复的可能性极大[1]。目前,我国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出生后得不到治疗和遭遗弃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大连市福利院的资料表明,那里的孤儿90%是出生有缺陷后遭父母遗弃的[2]。然而,我国目前对于因放弃治疗而最终致残这一问题的关注还甚少。例如,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将残疾人致残原因操作化为四个方面:遗传发育障碍,疾病损害,创伤意外伤害,其他或原因不明(主要指病因不明)。这说明,我国目前对残疾人致残原因的理解主要基于致残的直接原因,像放弃治疗致残这类情况还未进入研究者和决策者的视野。将放弃治疗作为致残原因并进行社会干预研究的学术成果目前还基本付之阙如,仅有数篇文章从法学、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对放弃治疗进行了分析。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放弃治疗致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放弃治疗致残的类型、原因、影响及社会干预方法,为切实减少因放弃治疗而致残的悲剧作出努力。

一、放弃治疗致残的一般类型

(一)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致残

在经济上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和康复费用,是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其一,能致人残疾的伤病大多是重大伤病,其医疗费用不菲。再加上,残疾的治疗还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康复过程,康复治疗的费用对病患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二,康复治疗目前在我国还未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康复治疗的费用主要由患者自身负担,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很难承受这笔费用。目前,我国“仅有工伤保险患者能够享有系统化的临床救治和康复治疗,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其他患者即使享有基本医保的病人也需要完全自费负担康复治疗的费用”[3]。因此,大量患者因放弃康复治疗而致残。

其三,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使得医疗费用虚高。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

湖北省中山医院的50例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中,有15例是因经济困难不能继续治疗。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有50例,其中因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治疗的有16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时间长,花费高,部分家庭收入低,都是迫使家庭放弃脑瘫患儿治疗的原因[4]。

在我们身边,因无钱而放弃治疗致残的例子还很多。安徽农民李某在家干农活时右手中指意外受伤离断,被紧急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断指再接手术,却因心疼住院费用,于术后7天治疗未终结的情况下强行出院,最终导致所接断指坏死致残[5]。2011年夏天,木兰与姐姐在家插鞭炮引线。鞭炮意外爆炸,姐姐全身烧伤30%,木兰被诊断为Ⅲ度烧伤。她们筹集的费用只够一个人做一次手术。姐姐却坚持要把手术机会让给妹妹[6],而姐姐因此会永远残废。

(二)对治疗结果无信心放弃治疗致残

能够致人残疾的伤病往往是较大的伤病,治疗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疾病甚至连医生都没有完全治愈的把握,而且患者的康复期较为漫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会对治疗的最终结果持怀疑态度,或者无法忍受漫长、艰难的康复过程,以致放弃治疗。

湖北省中山医院放弃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中,有22例是因对康复治疗缺乏理解与信心导致放弃。研究显示,“脑瘫患儿被放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治疗后3~9个月,而被放弃治疗的原因以家长对康复治疗缺乏理解与信心为主”[1]。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中,有18例是因家长对预后持怀疑态度,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而放弃治疗。

(三)对治疗康复失去耐心放弃治疗致残

一些患者因生活无法自理,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料理,漫长的康复治疗就更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就会使人觉得拖累。有些患者的家属就会渐渐对日复一日的康复治疗失去耐心,甚至放弃。

很多脑瘫家长“只有在医院和其他脑瘫儿家长在一起才能找到理解与沟通,他们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伤害,也很容易失去耐心”[1]。

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中,有5例患儿家长因患儿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表示了强烈的应激反应,有4例患儿家长认为对患儿投入精力过多。

(四)因社会歧视放弃治疗致残

因传统因果报应、泛道德化等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会将性病、精神病、痴呆等等疾病“特化”,不是单纯从生理、医学的角度去看待它们,而是给这些疾病赋予强烈的道德色彩,从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价患上这些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庭。患上这些疾病会被认为是一种“报应”,是对自己或家庭不道德不检点的社会行为的惩罚。这些疾病被贴上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后,患上这些疾病的病人及其家庭就成了社会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常常受到世人的非议。迫于这种社会压力,很多病患及其家庭就对这类疾病羞于启齿,羞于示人,有了病不愿意到医院治疗,担心遭人歧视。可见,因担心受歧视而放弃治疗也是很多病患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报道指出,我国因社会歧视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不愿就医而延误和放弃治疗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为睡眠差到精神病院看病,他的儿媳妇赶到医院把老人拉出门诊,对老人说:“老年人有几个睡眠好的,你来精神病院看病,这叫我们今后怎么做人?”最终老人被儿媳拉走。医生说,原本可以治愈的疾病,就因为家人的面子问题而放弃治疗[7]。

(五)医疗误诊放弃治疗致残

由于医疗误诊导致放弃治疗的情况不是放弃治疗的主流原因,但是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对于能够致人残疾的重大伤病,治疗起来一般并不容易,在伤病情形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医生出现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2001年3月,小星星在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先后被诊断患了肺炎、胃扭转、肠梗阻,并切除部分小肠。4月13日,主治医生劝家属放弃治疗,其父母在“放弃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然而,小星星转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却好转出院。但专家诊断:小星星的小肠仅剩32 cm,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其父认为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负有医疗事故责任,将医院告上法庭。2002年,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认定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有关医务人员错误判断病情,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造成患儿“短肠综合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评定小星星为四级伤残[8]。

二、放弃治疗致残的影响

根据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念,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一种优势,苦难、创伤、残疾、不幸等都是如此。按照这种理念,残疾人的残疾就不一定完全是一种缺陷或问题,而是可以转化为一种资源或优势。残疾人可以在和创伤、疾病、不幸抗争的过程中,去获取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铸就乐观、独立、洞察力、关怀心、耐心、灵性等品质或美德[9]。

优势视角的理念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它能引导残疾人和社会工作者以一种积极的,而非问题的心态去对待残疾问题。但是,优势视角的理念并不能完全解除残疾本身存在的问题。就像有些学者质疑的,“优势视角可能忽视了案主在求助之时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或困难,仅仅强调优势而忽视问题可能导致案主的利益受到损害”[9]。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以优势视角的态度去看待或克服这些问题,但是却不能无视这些问题,不能无视这些问题给残疾人带来的障碍与心理影响。

(一)放弃治疗致残对个体的影响

放弃治疗使得社会成员身体或心智致残,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其正常的社会生活。许多致残者连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功能都无法独立完成,更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如经济活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等,对于很多致残者而言更是一种奢望。我们经常说的“失能”就是指的这类情况。

放弃治疗致残还很有可能给致残者造成重大的心理创伤,留下心理阴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如果能够进行正常治疗,患者是很有可能避免残疾的。现在,患者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和精力上的或社会的一些原因而放弃治疗致残,患者往往会在内心深处有着对于未能尽全力治疗而致残的遗憾。这种遗憾如果不能合理排解,很有可能成为致残者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使他在内心深处无法认同自己致残的结果。从而使自己生活在放弃治疗带来的阴影里,无法自拔。

(二)放弃治疗致残对家庭的影响

放弃治疗往往是家庭决策的结果,因此,放弃治疗就涉及到了一个家庭伦理问题。家庭成员在作出放弃治疗的决定时,一般都会经受内心痛苦的煎熬:一方面放弃治疗会致亲人终身残疾,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经济、精力等方面的障碍因素又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这种痛苦的抉择将会长时期地影响着患者家庭的关系。作为患者,他们会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心存愧疚;对于家人,因为放弃治疗致使亲人残疾,会觉得对不起患者,亏欠患者。家庭双方的这种心理必定会在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从而改变了家庭原有的关系模式,甚至生活方式。

(三)放弃治疗致残对社会的影响

放弃治疗致残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很多致残者的生活起居等基本活动需他人帮助,甚至需要较为专业的护理人员的护理,这无疑也会增加社会(如社区、残疾人机构,等等)的负担。例如,当社会的残疾人增多时,社会不得不在残疾人的公共服务设施上加大投入;社区也往往会在服务项目上特别地考虑到本社区残疾人的特殊需求;社会福利机构也需要开辟更多的床位,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来解决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问题。许多残疾人的生活无法自给,需要社会给予救助才能生存下去,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残疾人的社会救助,这些也是对社会承受力的考验。

一些人因被动放弃治疗致残,例如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患者可能会从内心产生对于社会的失望、质疑、不信任甚至仇视。他们可能会认为社会不公,人情冷漠,缺乏爱心,等等,这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是一种沉重的社会代价。

三、放弃治疗致残的社会干预

(一)残疾的事先救助

目前,我国对于放弃治疗致残还没有明确的干预制度与措施。我国的残疾救助主要是事后救助,也就是当患者的残疾成为事实后,才因其残疾人身份而给予救助。这种救助显然对于避免致残于事无补。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残疾救助思路,变残疾事后救助为残疾事先救助,不要等人残疾了再去救助,而是要尽可能使患者不致残疾。经济上的困难是很多人放弃治疗致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的救助要力图从经济上给予这些患者以支持。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如何辨别需要救助的目标人群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需要救助,我们救助的目的是干预放弃治疗致残。能够使人致残的伤病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大伤病,所以我们的救助可以“大病救助”为主。中国于2010年开始启动大病救助保障。2010年,卫生部启动儿童急性白血病、先心病救助保障,2011年,又扩大到另外6类病种。在2012年初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年底前,要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Ⅰ型糖尿病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可见,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大病救助保障,但是目前列入大病保障目录的疾病类型还比较有限。另外,只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将在全国全面推行,另外12种疾病只在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推行。病种与地区的局限都将影响大病救助保障的效果,使得以经济支持的方式干预放弃治疗致残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逐步扩大大病保障的病种范围,并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二)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

致残伤病患者的治疗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伤病早期的医疗救治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早期的治疗主要是挽救患者生命,稳定患者的病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的身体能力恢复治疗,一般以居家(社区)康复治疗和门诊康复治疗为主,有些也需要住院康复治疗。无论是何种康复治疗,患者在康复期大都还需要用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康复治疗还有很多专门的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等等。康复治疗对于很多疾病的恢复很重要,例如中风偏瘫,如果患者在病情稳定出院后坚持康复治疗,许多患者都能够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顺利回顾社会。如果出院后放弃康复治疗,则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几率大大降低。

早期的治疗时间一般较短,偏瘫中风的早期治疗一般在一个月以内,而康复治疗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期为6个月至2年,有些疾病的康复期更长。漫长的康复治疗的费用也不菲。但是目前我国的医保制度还只是将早期的医药治疗纳入了保障范围,康复治疗只有工伤保险患者的治疗费用能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其他患者的康复治疗则没有纳入保障范畴。如此,巨额的康复治疗费用往往令很多家庭无法承担,从而放弃康复治疗,致身体残疾。

全国政协委员孙保存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康复治疗未纳入医保,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高额的康复治疗费用,导致很多患者放弃康复治疗而残疾。因此,孙保存委员极力呼吁将康复治疗纳入国家医保范围。他以骨科康复治疗为例,设计了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的如下方案。

其一,国家根据骨科康复治疗的项目制定统一的收费目录,基本的康复项目必须列入其中,将其纳入医保范围。

其二,将骨科的临床救治与康复治疗一体化,使患者不必为康复费用担心。

其三,建立康复医疗机构审核和质量监控制度,对康复医疗进行规范[3]。

这些方案也可以借鉴到其他易致人残疾的伤病的康复治疗中去,例如中风偏瘫、风湿,股骨头坏死,等等。

(三)社会工作介入

放弃治疗致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患者或其家人对治疗的态度、信心、对康复治疗的耐心、医疗资源的获得等因素也是影响患者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这些致残原因无法通过经济或物质手段来干预,而社会工作恰恰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专业优势。

1.树立信心。对治疗无信心是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树立对于治疗的信心。“我们认为,避免脑瘫儿放弃治疗最根本的方法是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而树立家长的信心除了增强医患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脑瘫,共同参与康复外,我们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脑瘫儿,给脑瘫家长一个宽松的社会空间”[1]。社会工作者要对患者及其家人做心理辅导和劝服工作,让他们对伤病,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是树立其治疗信心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让患者及其家人对于所患伤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工作者要向患者及其家人详细介绍其伤病的名称、类型、发病原因、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治疗的技术手段与措施。有些疾病,以前治疗起来有困难,但是现在医学技术更发达了,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例如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等以前较难治愈的疾病,现在在新的医疗技术手段下都可以治愈。有些患者或其家人缺乏这方面的信息,一旦患上这些疾病后就认为无法医治,遂放弃治疗。对于这些疾病,社会工作者尤其有必要向患者及其家人阐明治疗前景,让患者及其家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培养耐心。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人有耐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正确认识康复治疗的意义、长期性、艰巨性。首先要向他们阐明康复治疗的价值和疾病痊愈的意义;其次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康复治疗是漫长的,艰巨的,需要耐心的;其三是要让患者及其家人对漫长而艰巨的康复治疗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盲目乐观,认为很快就可以治好,也不盲目悲观,认为康复治疗看不到尽头。为了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增强对康复治疗的信心,社会工作者除了和他们进行沟通、疏导外,还可以以更实质的方式帮助他们。例如,以志愿的方式帮助护理、照料患者,帮助其做康复活动。

3.链接医疗资源。有些病患放弃治疗是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远离城市,医疗资源稀缺,当患上一些重大疾病后,不知道患的是何种疾病,不知道到什么样的医院去找什么样的医生治疗为宜,到远离家乡的城市去治疗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此就容易导致放弃对患者的治疗,任其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链接医疗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资料查询,向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有关疾病的知识,介绍离他们较近的可治疗该疾病的的医疗机构及相关领域的医疗专家。医疗误诊也是放弃治疗致残的一个原因,为了尽量避免因医疗误诊导致放弃治疗致残,社会工作者也有必要为患者联系正确的、合适的医疗机构与医生。

4.呼吁社会支持与关爱。致人残疾的重大伤病在治疗上往往花费巨大,仅靠患者家庭甚至国家的保障,有时都很难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呼吁社会的力量,关心和帮助这些患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安心医治,不致残疾。社会工作者要为这类患者向社会呼吁,劝服那些有能力的机构或者个人对患者伸出援手。例如,在2006年全国助残日前夕,武汉市残联和湖北省中山医院联合发起,筹资20万元,免费救助50名3岁以下脑瘫患儿[10]。社会工作者就是要为患者争取这样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工作者也要呼吁社会改变对于一些疾病的歧视态度,关爱病患,使他们能够坦然地就医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兆芳,朱国琼,姜 琨,等.被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状况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89-90.

[2] 张丽妹,明秀芬.家长放弃治疗出生缺陷儿的心理[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2):99,142.

[3] 孙保存.孙保存委员提案呼吁应将骨科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EB/OL].(2011-02-12)[2012-06-10]http:∥.

[4] 姜桂玲,郑红玉,王 娇.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1(1)下旬刊:53-55.

[5] 刘心乐.放弃治疗致残 调解患者获偿[EB/OL].(2011-03-29)[2012-06-10]http:∥/public/detail.php?id=8818.

[6] 何金燕,陈松龄.两姐妹为赚学费被炸成重伤 姐为救妹欲放弃治疗[EB/OL].(2012-03-29)[2012-09-03]http:∥.cn/s/2012-03-29/005924189911.shtml.

[7] 汪万里.老人到精神病院看病 家人觉得“没法做人”[N].广州日报,2012-10-11(16).

[8] 林靖峻.追踪: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疗事故致残儿童[J].新快报,2006-12-05(15).

[9]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2.

[10] 李艳梅,杨建国,贝 兰.武汉残联与湖北省中山医院免费救助50名脑瘫患儿[N].长江日报,2006-05-18(12).

Giving-up-treatment-led Disability and Its Social Intervention

DENG Wan-chun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ing depression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Methods 619 patients with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with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①Of 619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196 cases had depression,accounting for 31.7%.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hypertension(EH),EH combined with CHD,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group were 29.1%,24.3%,37.7% and 41.8% respectively.②Gender,family members,negative life events,hospitalized times,severity of disease and course of diseas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Depres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在综合医院内长期罹患慢性疾病者的抑郁伴发率相当高[1],特别是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多见,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而心血管疾病又可以引起和加重抑郁[3]。本研究旨在调查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抑郁的发病率以及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选自2007-07―2009-10于我院住院并自愿接受调查的患者共619例,其中男308例,女311例;年龄为22~88岁,平均(65.99±10.85)岁;已婚617例,未婚2例;体力劳动者309例,脑力劳动者310例;心血管疾病病程

1.2研究方法

1.2.1对入选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

1.2.2生化指标测定全部受检者禁食12 h,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空腹血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

2结果

2.1一般结果619例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合并抑郁196例,发病率为31.7%;入选的4种疾病合并抑郁发病率分别为冠心病29.1%(48/165),原发性高血压24.3%(51/210),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7.7%(46/122),CHF 41.8%(51/122)。

2.2常见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相关因素分析(表1)为避免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抑郁组与非抑郁组HAMD评分为因变量(Y),以各调查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进入方程的为性别(X1)、家庭成员人数(X2)、负性生活事件(X3)、住院次数(X4)及心血管疾病病程(X5),得出方程式为Y=1.032+0.158X1+0.08X2+0.136X3+0.259X4+0.204X5(R2=0.132,P

2.3CHF患者心功能Ⅳ级与心功能Ⅲ级两组抑郁发病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研究表明,15%~25%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抑郁情绪[4]。本组研究显示常见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为31.7%,远高于文献报道,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组研究对象均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患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有关。另外,本组研究发现不同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不同,其中CHF患者的发病率最高为41.8%。CHF并发抑郁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研究较多的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CHF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HPA轴功能障碍而并发抑郁症。分析本组研究中CHF患者最易合并抑郁的原因可能是:①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状态,经济负担重。②生活质量下降,如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差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③本组CHF的病因76.2%(93/122)为冠心病和原发性高血压,而这两种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本身就较高。

本研究发现在女性、家庭成员少、有负性生活事件、住院次数多和心血管疾病病程长的患者易发生抑郁。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女性与男性性格行为、社会地位及经历的生活事件不同。抑郁发生前女性往往比男性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5]。而女性对人际事件的致抑郁效应敏感[6]。②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反应越低。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Rozanski认为缺乏情感支持与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的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7]。本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离退休老人,其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而家中只有2人或患者1人时,获得的情感支持单一甚至缺失,无法及时缓冲因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容易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躯体症状上而导致抑郁的发生。③Wildes等[8]认为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可增加情感障碍的危险性,是抑郁症的独立预测因子。近期国外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之一[9]。本组研究对象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集中于亲人的突然病故、夫妻感情不和、失业等,这类病人可能存在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快适应剧烈的变化所带来的打击,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或者悲伤至极,或者强忍悲伤的情绪,但又处在一种孤立无助的环境中,使他们再度陷入困境,若这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将导致明显抑郁。④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因疾病的反复发作,病情的不断变化,就诊和住院次数的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逐渐降低,对疾病的恢复丧失信心,绝望感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同时因多次住院带给亲人的不便及经济上的损失,负罪感增强,易促使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

本组研究单因素分析CHF组,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的患者,表明心衰的病情越重越易合并抑郁情绪。Spertus等[10]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和心脏病的功能状态相关,随着心脏的健康状态发生改变,病人的抑郁状态也发生改变。心功能Ⅲ级的心衰患者症状相对轻微,能够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而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体力活动严重受限,休息时亦可有明显的不适,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且病情极易反复发作,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更加剧烈而丧失信心,厌世轻生产生绝望心理,导致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

综上所述,多因素导致常见心血管病患者易合并抑郁。这就提醒我们,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中,不要忽视患者精神症状的干预治疗,改善抑郁情绪,使患者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配合治疗,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Cankurtaran M,Halil M,Yavuz BB,et al.Depression andconcomitant diseases in a Turkish geriatric outpatient setting[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5,40(3):307-315.

[2]Steptoe A,Whitehead DL.Depression,stress,and coronaryheart disease:the need for more complex models[J].Heart,2005,91(4):419-420.

[3]Grippo AJ,Johnson AK.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heart disease[J].NeurosciBiobehav Rev,2002,26(8):941-962.

[4]Dobbels F,Geest SD,Vanhees L,et al.Depression and theheart: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definition,measurement,conse-quence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Eur J Cardiovasc Nurs,2002,1(1):45-55.

[5]Sherrill JT,Anderson B,Frank E,et al.Is life stress morelikely to provoke depressive episodes in women than in men?[J].Depress Anxiety,1997,6(3):95-105.

[6]Kendler KS,Thornton LM,Prescott CA.Gender differencesin the rates of exposure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ensitiv-ity to their depressogenic effects[J].Am J Psychiatry,2001,158(4):587-593.

[7]Gerin W,Milner D,Chawla S,et al.Social support as amoderator of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women:a test of thedirecteffects and buffering[J].Psychosom med,1995,57(1):16-22.

[8]Wildes JE,Harkness KL,Simons AD.Life events,number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welve-month naturalistic course ofmajor depress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women[J].De-press Anxiety,2002,16(3):104-113.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6)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2-02

无论在什么时候,疾病永远是人类的天敌,疾病的存在影响着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而随着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种类的增多,人们就面临着更加多的难题有待解决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得到改善。人们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对于各种疾病的关注度也变得更高。所以现今,医院患者的数量要较以前增加了许多,对院内患者安全的保证得到医院的重视。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医学模式正发生着转变,患者对于法律意识与自身的人身权利是十分的重视的,因此,若是病人在医院住院时发生意外,例如跌倒,就容易对医院产生不满,从而出现医患纠纷。本研究选取了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名住院且发生跌倒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名住院且发生跌倒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35名,女性患者27名,患者的年龄均在36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岁。对这些患者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减少患者发生跌倒的措施。其中心脏疾病的患者15例,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有10例,占总人数的40.32%;肿瘤患者有3名,占总人数的5.84%;眼科疾病的患者有10名,占总人数的16.12%;骨科患者共有6名,占总人数的9.68%;患有肾脏系统疾病的患者有8名,占总人数的12.90%;其他疾病的患者有10名。

2 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原因分析

2.1 患者的年龄

本次研究共有62名发生跌倒的患者,经过研究发现,发生跌倒的患者主要是老人,大于70岁,约有39名,占总人数的62.90%。可见,年龄是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跌倒的发生率与人的年龄呈正比,年龄越大,人越容易发生跌倒。因为人的年龄增加,机体就会老化,腿脚不灵活,眼花都会导致老人跌倒。

2.2 疾病因素

经过研究发现,患者发生跌倒也与患者发生的疾病有关。在本次研究中,发生跌倒的患者中有40.32%的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由于疾病的原因出现暂时性的脑部供血不足,此时患者会出现瞬间意识丧失,就会跌倒。眼科的患者由于眼部疾病,视力出现问题,也容易发生跌倒。而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体内营养过度消耗,会出现营养不良,有时会出现低血糖,也可能因体力不济,从而出现跌倒。

2.3 环境因素

病人除了年龄与疾病之外,还可能因为环境而出现跌倒。经过研究,患者在卫生间跌倒的机率要大于其他地区,可能是由于卫生间地面潮湿,不利于患者行走。有的患者在走廊与病房跌倒,其原因是因为存在障碍物。病床因为高度不适,也会导致患者跌倒。一些地区夜间缺乏光照或是光照不足,也会导致患者跌倒。

3 减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对策

3.1 加强对于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的教育

对病人进行护理,不仅是医院医护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病人家属的责任。因此,也应对病人家属进行教育,协助医院的工作人员对病人进行护理,保证病人获得最佳的护理。并应给患者合身的病号服和防滑的鞋子。当患者有需要时,嘱咐病人家属陪床。同时,也应加强医院护理人员的素质,对忽视进行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病人的权利,并关爱病人。同时应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让护士知道易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并主动避免。

3.2 改善不利的环境,合理摆放物品

为了减少由于物品摆放不整齐而导致患者发生跌倒情况的发生,应合理的摆放患者的物品。同时,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将患者的病床调到合理的高度,方便病人上下床。病房、走廊、卫生间应长期保持地面干燥,以免患者跌倒。注意夜间照明问题的改善,在缺少光源的地方,应安装照明用灯,且应保证光源的亮度。

3.3 做好意外跌倒的防护

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23名患者是在晚上跌倒的,可见,晚上使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危时间,因此,护士应注重夜间查房,并在病房安装呼叫器,嘱患者若是与需求可以通知护士,而护士应换位思考,了解患者的不便,主动且热情的为患者服务,不要出现不良的情绪,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4 讨论

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发生跌倒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有可能是许多方面一起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的。本次研究对于本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减少医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7)

扩张性心肌病是在临床中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发性心肌疾病[1]。发病后患者的双侧或是单侧心室将会出现明显的扩大现象,其心室正常功能也会严重受损。多年临床经验表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经常出现反复入院治疗的现象,这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秩序,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院做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30~78岁,平均年龄为(45.4±5.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衰竭:二级22例、三级15例、四级13例;本次研究排除了初次发病入院治疗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复发次在1~4次左右不等,其中1次19例、2次18例、3次8例、4次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研究标准,确保此次研究有效。

1.2方法

1.2.1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手段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日常交流与访谈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日常习惯。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分析患者的日常用药、疾病知识掌握、心理压力、生活习惯、疾病并发症情况等进行了总结。通过计算其得分问卷的得分情况分析复发原因与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

1.2.2护理方式 本次研究过程中,我院护理人员通过结合不同患者的疾病状况,在基础性护理方式的基础上,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干预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参见讨论。

1.3总结方法

1.3.1原因分析 本次自制调查问卷,共设置30项题目,答案设置为不符合(1分)、基本符合(2分)、比较符合(3分)、完全符合(4分),单项题目的得分越高表示该项目与疾病复发的相关性越高。得分情况在0~120分。

1.3.2护理 比较患者在护理过程前后的心里压力状况、用药合理度情况、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关于扩张性心肌病反复入院原因的分析,文中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

2 结果

通过病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可知,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包括对疾病知识掌握不准确、没有按照医嘱和相关的药物说明使用药物、生活中生活不良习惯的影响、饮食结构不合理、心理压力过大等。其中,因为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治疗后护理不当导致的反复住院的相关题目得分较高。

通过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之后患者中存在上述原因的病例数明显下降,患者对扩张性心肌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良好的自我护理技能,提高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所减轻,不良情绪得以安抚。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扩张性心肌病的首次发病的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基因及自身免疫系统的缺陷等原因,一经发病会使患者的心脏功能收到严重的损害,出现心率失常、心肌功能下降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临床中对治疗该疾病的方式已逐渐完善,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反复入院进行治疗的频率较高,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花费,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明确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反复入院的原因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医疗护理人员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患者入院治疗期间,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以及相关的护理规范进行护理,遵从医嘱为患着使用药物。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干净,并确保室内空气流通[3]。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感冒伤寒等疾病增加其身体的负担。考虑到扩张性心肌疾病的危险性,为了降低死亡风险,需要尽量将患者的心脏功能维持在一个正常状态,降低患者的心肌损耗,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扩张性心肌疾病患者同样需要安静的修养环境,但是一定要将休息的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多的睡眠将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产生负担和压力。

其次,扩张性心肌疾病患者由于反复的入院治疗,其身体和心理上忍受着双重折磨。护理人员一定要注重从心理层面入手,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其家属明确疾病治疗的成功率,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平稳患者的心理情绪,如果在治疗阶段,患者的体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取得联系,以便制定全新的治疗方案。此外,在护理期间一定要注意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尽量以蔬菜、蛋类为主,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综上所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反复住院治疗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患者专业疾病以及护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注重平稳患者的心理情绪,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该类型疾病患者的入院频率。所以说综合性护理干预应该广泛被应用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参考文献: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mong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Method:Totally 100 patients with THA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lf-designe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 social support scale rating scale and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in the preoperative 1 day.Result:The total score of MUIS was (102.01±14.35) and it is at the middle level,the average score of item in unpredictability dimens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score in complexity dimension was the lowest.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ere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economic burden,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Conclusion:Uncertainty in illness is at a middle level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HA,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factors, nurses should g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uncertainty in illness.

【Key word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ncertainty in illness; Preoperative; Influencing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Zhanjiang City the First Hospital of TCM,Zhanjiang 52404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19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由于缺乏判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结果,当患者对疾病的治疗、预后等不明确或不能准确进行认知分类时,就产生疾病不确定感[1-2]。疾病不确定感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3-4]。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恢复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主要方法,由于手术治疗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在术前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对其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THA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5±7.21)岁。纳入标准:(1)THA择期手术患者;(2)年龄≥60岁,理解能力正常,明确自身病情,能进行语言或文字沟通;(3)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及沟通障碍;(2)合并心、肝、肺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3)同时接受其他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等8项内容。有无合并症指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原发病、合并症由调查者从患者的病历中获取。(2)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65,内容效度指数为0.92,适用于评价成年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包括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予1~5分,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具体为:32.0~74.7分为低水平,74.8~117.4分为中水平,117.5~160.0分为高水平[6]。(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效度指数为0.94,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10~60分,分值越大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7]。(4)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本研究采用于肖楠等[8]编译的中文版,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用于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疾病和不良事件等逆境的积极心理特征,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分别赋予0~4分,各条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总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韧性越好。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在术前1 d对患者术前访视时进行问卷调查。对不能自行完成问卷或不便填写的患者,由调查者口述问题并根据其选择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THA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 本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疾病不确定感高、中、低等水平者分别为7例(7%)、81例(81%)、12例(12%)。

2.2 患者一般资料及其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为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以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的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负担、有无合并症这4项对其疾病不确定感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及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本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9.52±6.63)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3.04±12.05)分,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分别呈负相关,见表3。

3 讨论

3.1 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状况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对疾病相关事物的认知状态,由于THA是一种创伤大、手术难度及危险性高的重大应激事件,患者在术前对手术的过程、结果、风险以及术后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效果等不明确及不可预测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2]。本调查结果显示,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02.01±14.35)分,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近[9]。在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中,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最高,可能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果难以预测以及缺乏相关的应对方法等有关,复杂性维度得分最低,可能与护理人员在术前宣教中已帮助患者了解了手术的开展情况、术前准备内容,手术方法和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有关。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不利于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来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疏导其恐惧、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通过信息支持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及消除其疑虑,指导其采取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分散对手术治疗的注意力,运用放松训练、自我对话、冥想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 各因素对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3.2.1 文化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低,与相关研究[10]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一方面其获取THA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途径较多,理解能力较强,能主动搜寻相关信息和正确理解医护人员术前宣教的内容,因而对THA的了解和认识较为全面,有利于减少其因缺乏信息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其健康知识水平高,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负面影响和术前身心状态重要性的认知较为深刻,有利于促进其主动设法去应对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层次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和知识指导,减少患者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

3.2.2 家庭经济负担 调查中笔者发现,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与相关研究[11]结论相符,其原因可能为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承受的心理、经济压力较大,在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及生活等方面的失控感较强,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等容易产生担忧和疑虑,因而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而家庭经济负担轻的患者,可利用的资源较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手术治疗及康复的信心和希望较高,能从容地面对手术,从而表现为较低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一方面应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减少对手术治疗过程及结果的想象和思量,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用好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指导家属寻求、利用社会福利政策及各种援助资源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2.3 社会支持 熊美群[9]认为社会支持与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这在本研究也得到了证实,其原因可能为:(1)社会支持是心理应激事件的主要缓冲或中介因素,能增强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和信心及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水平[12];(2)社会支持能提供给患者各种外部资源,患者可从中获得信息和情感支持及应对方法,因而能帮助患者有效应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压力和应激,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和信心,有利于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3)社会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交流内心想法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疑虑和担忧,改善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信息和心理支持的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增强患者治疗和术后生活的信心。

3.2.4 心理韧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与李亚洁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应激或压力时积极适应和有效应对的能力[14],强调个体在应激中的适应及心理状态的恢复,能够减少应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4-15]。心理韧性水平高的患者其心理承受能力高,应对和适应能力强,敢于面对手术治疗的现实和困扰,能积极寻求相关信息和方法来消除手术治疗给其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因而有利于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应对方法指导、增强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等途径来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而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14-15]。

综上所述,疾病不确定感是THA患者术前的一种重要心理体验,对其手术治疗和预后可产生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受多种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THA患者术前存在中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评估和干预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参考文献

[1]樊少磊,单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35):3339-3341.

[2]汪苗,王维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肿瘤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167-168.

[3]张娥.临床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218-3220.

[4]樊萍,谢文.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69-71.

[5]武天舒,李雪,郭新荣,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734-736.

[6]许淑莲,黄秀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J].护理研究(台湾),1996,4(1):59-68.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8]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 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9]熊美群.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2011,17(4):1-3.

[10]田园,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38-40.

[11]周陶,周春兰,蔡月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21):1-3.

[12]刘云云,张静,何红.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4264-4266.

[13]李亚洁,谢文鸿,李梅,等.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2014,23(2):148-151.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5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532-02现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其主要诱发病症的原因在于生活品质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此类疾病在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大部分病态就达30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耳水不平衡、鼻炎、喉部异物感等等,为改善自身疾病的现状,患者通常都会选择专科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病症以及发病源不一样,在接受治疗后的效果也会发生改变。

1患者与学科资料以及治疗方法

1.1患者资料256例患者当中,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大部分患者诱发疾病的原因在于、生活不规律、长期置异物于耳部等等,小部分患者则是先天疾病。

1.2学科资料中医学书集记载,耳鼻咽喉科疾病是由于自身体质差以及体内器官虚寒所致。此类疾病特性繁杂,耳部疾病的病症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等;咽喉疾病体现于咽痛、咽喉部有异物感、咽痒等;鼻部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在专科门诊部门接受咨询及治疗的患者,病症出现多为意外伤害所致疾病,耳鼻咽喉科炎症为主。

1.3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针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中,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中医运用针灸疗法对患者身体穴位刺激来进行治疗;而西医则通过仪器检测治疗,用药物控制和预防疾病。所以,根据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疾病的根源,医生经过详细了解病根病源来进行治疗。而且针对患者病症情况严重程度不同,来制定的适合治疗方案。充分了解患者患病原因、时间以及心理状态的进行调整,在沟通过程中必须掌握细节,才能为患者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2.1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心理特征患者在刚接触的环境当中,通过医生了解到自己病情状况后都表现的惊慌失措。而且,治疗后的效果对于他们而言是来此地的最终目的。以至于会对医生的医术产生质疑而缺乏归属感。

2.2急性病症患者的心理征兆由于个别患者属于急性病症的群体,在接受治疗的态度上就特别反感,更加不相信治疗后的效果。在面对繁琐的检查与仪器技术上极易感到恐惧不安,有时因为疼痛而中断检查,极度不配合工作。

2.3特殊心理的病患患者由于常年受到疾病折磨,心态极度异常。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自卑感极大,自信心又特别强,心思想法很繁琐,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对医生看待自己的态度也非常敏感。还有就是疾病癌变患者,此类患者对生的欲望很强烈,但情绪失落、态度悲观以至于对治疗的结果缺乏信心。

2.4患者年龄段不同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此类人群为儿童及老年人。这两类人群对医护人员、环境、治疗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孩童对治疗心里极易产生恐惧感,反应很强烈而且爱哭闹,由于年龄较小对治疗是直接拒绝的。而老年人由于心里顾虑多,疑心感特别强,性格倔强,为了治疗效果,会不厌其烦的跟医生反复的介绍自己的病情。

2.5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辅导在治疗过程当中,患者总是对治疗效果产生质疑,而此时医护人员不能被患者消极的态度所影响,变得没有耐心。医护人员的态度要诚恳、热情。在进行治疗时,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病情发展,不断的给患者鼓励,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3结果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患者得到预期效果,而小部分患者在接受了专科门诊治疗后效果则不理想,治疗效果对比可见表1:

4结论

患者在接受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的过程中,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医生在给予治疗方案及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要积极配合医生工作,排解紧张恐惧的心态。而医护人员在接触这些急性病症患者时,态度不能生硬冷漠,摆出一副见怪不怪无所谓的表情,由于这些患者病症程度不同,在等待门诊治疗时会显得着急多虑,行为言语上过于偏激,容易引起患者与医护或者患者与患者之间发生冲突,这时,医护人员在处理此类事件发生过程中,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去圆滑的解决矛盾[1]。

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专家的临床实践可以看出,耳鼻咽喉科疾病在国际医学领域上有着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提高患者在实践治疗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许多专科门诊医生都会针对患者自身病情来进行治疗[2]。而根据中医《内经》中记载,人体患有耳鼻咽喉科疾病绝大部分根源与人体内脏器官有关系,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会结合患者身体内部发生病变原因进行固本培元的治疗方法,从疾病本质上调节阴阳平衡。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改变固定僵硬的思维理念,并通过辨别身体反应因素妄下诊断结果[3]。

有时,医生在特殊时期对治疗的方案也会有所改变,利用专科会诊的方式,做出判断及采纳其他医护人员意见及建议为提高患者治愈几率做出有效抉择[4]。中西医受关注的重点根本在于,西医只是通过局部观察患者的病症,采取治疗方式较为被动;而中医以整体观测患者全身心的病症与心理感受的方式较为主动的采取治疗[5]。结合了上面所述情况,由于自身病症差异,心理状态无法缓解治疗过程当中的压力,所导致部分患者在接受了专科门诊治疗后效果不是很理想。

参考文献

[1]刘冬琴.耳鼻咽喉科门诊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干预[J].当代医学,2009(7):15-21.

[2]郑寿全.耳鼻咽喉科病症诊治经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4):6-26.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篇(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患者气流排出受限,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多见于老年人,且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病近几年患病人数和病死率均呈现升高的趋势,据资料统计,在全球居民的死亡原因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第4位,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旨在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8~84岁,平均(65.3±18.2)岁;文盲8例,小学文化10例,初中文化8例,高中文化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6~85岁,平均(63.8±17.6)岁;文盲10例,小学文化12例,初中文化7例,高中文化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住院次数≥4次/年为反复住院标准,试验组在本院反复住院14例(46.7%),对照组在本院反复住院15例(50.0%)。

方法:问卷调查发现,两组患者反复住院的一般原因: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患者由于文化差异、性格、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在治疗依从性上存在很大差异,年龄小、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好,而那些年龄很大、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对较低。②患者受健康教育程度差:调查发现,在基层医院,到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文化程度低,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缺乏必要的认识,因而不能遵医嘱治疗。③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性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般会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激素药物可以使症状在短时间内缓解,因此患者就会产生依赖,认为只要坚持服用激素就可以治疗本病,并不知道激素只是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本病。④心理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咳嗽、喘憋、气促及咳痰的困扰,容易产生烦躁、恐惧、焦虑、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从而拒绝配合治疗,造成病情延误,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对两组患者分别施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其中对照组只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环境干预: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一旦出现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天气状况时,要及时提醒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室内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流通,并维持室内环境整洁,为患者营造温馨的休息环境。②心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咳嗽、喘憋、气促及咳痰的困扰,容易产生烦躁、恐惧、焦虑、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要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向他们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争取他们的配合,树立治愈的信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疾病作斗争。③呼吸干预:帮助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如通过吹气球、唱歌等形式进行有节奏、均匀的呼吸,增加呼吸肌的功能和血氧饱和度,可以让患者通过腹式呼吸的方式来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增加有效通气量,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目的,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利于分泌物的及时排出,预防呼吸道阻塞。④饮食干预:医护人员要嘱患者家属为患者准备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均衡营养,增加免疫力,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适当饮水,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⑤运动干预:指导患者适量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有氧活动改善心肺功能,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病情加重,此外,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利于病情恢复。⑥建立健康档案:对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回访,督导患者的医嘱执行力,对在回访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与处理和指导。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肺活量(FEV1/FVC)值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FEV1/FVC值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FEV1/FVC值仍然处于异常水平。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在反复住院的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上一篇: 绿色建筑要求 下一篇: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