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3 10:09:59

心理治疗的技术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1)

当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被创造出来,而且取得治疗效果时,人们自然会问,是什么因素导致它产生了治疗效果――如同当年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的问题“团体治疗如何帮助病人?”

“石头的故事”被创造出来后,已经在无数次团体治疗中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欧文・亚龙把这种能帮助人心理康复的治疗要素称为“疗效因子”。这一概念已在心理治疗界产生广泛影响,被用于解读治疗技术、治疗方法中起治疗效用的要素。我们也沿用这一概念,对照欧文・亚龙对自己的治疗方法分析出来的疗效因子,对“石头的故事”的疗效因子作一探讨。

一、两种团体治疗共同具有的疗效因子

两种团体治疗共有的疗效因子包括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宣泄、存在意识因子。亚龙式心理治疗方法中所具有的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两个因子,则为“石头的故事”所无,但“石头的故事”却另有两个治疗因子,即文化心理的意义重构和矫正性自我对话。下面首先简要说明共同的疗效因子部分。

希望重塑:凡参加“石头的故事”团体心理治疗者,多数带着改变自己原有状况的希望,也期望经团体治疗后,原有的希望被调整甚至改变,但更切合自身实际且能更有效地扩大到自身的生活中。这是团体治疗效果的首要治疗因素。

普遍性:在普遍性这一疗效因子上,“石头的故事”既有与其他治疗技术相同的部分,也有自己独特的部分。独特的部分在第二节里专门探讨,这里先说明其共同部分。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几乎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独特的、最深重的,当在团体治疗中倾听了别人的不幸后,就会发现与自己同样不幸或比自己更不幸的大有人在,于是会产生释然、缓解的治疗效果,这称为“普遍性”疗效因子。参加“石头的故事”团体心理治疗时,许多人因时间有限,甚至都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述说自己的故事,但依然取得了疗效,可见普遍性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疗效因子,人们会从倾听他人故事中产生共鸣,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灵。

传递信息:专指治疗师对团体的指导和直接忠告。“石头的故事”属于技术型、导师主导型团体心理治疗,导师的指导作用较明显。因为许多人会有意无意困在自己的情绪或故事里,或者为了照顾更多的团体成员,导师会在进程中对技术的运用进行指导,对某些个案进行引导,这样会更快产生效果,促进个案和团体成员的成长。但不同于亚龙式团体治疗,“石头的故事”中导师很少对成员进行直接忠告。

利他主义:这是团体治疗的魅力之一,多数参与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往往能起到咨询师起不到的作用。因为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许多人有相似的问题,他们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支持,更容易互相接受、感染。

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在团体里,人际复杂关系类似家庭内的各种关系。如导师与成员之间类似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权威与服从或挑战权威);成员之间类似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较深入的心灵交换,亲密感与竞争并存)。在这样的关系里复现了家庭互动,同时在导师指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宣泄、感悟、改变时时在发生,成为具有矫正性效果的家庭关系重现、重构。

人际学习:团体相当于社会的缩影,人与人之间的防御、冒险、支持、共鸣、真诚互动,都提供了现实的人际学习情境。促成参与者人际能力的提高。“石头的故事”虽然不能像亚龙式长程治疗一样提供更多人际学习的机会,但也能通过各种技术的运用,促成人际真诚互动的治疗效果。

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一方面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方面是,个体在团体中因能够交流内心世界而被团体所接纳所带来的归属感,那种“我们是一家人”的感受,会促成自我接纳、自我整合。

宣泄:情绪情感的宣泄在“石头的故事”里非常显著,可以说这是艺术表达治疗的长项。

存在意识因子:亚龙解释所谓“存在意识因子”包含五个基本内容:1.了解到生命有时候是不公平的;2.了解到生命中某些痛苦和死亡终究是不可逃避的;3.了解到无论我和别人多亲近,我仍需独自面对人生;4.面对生与死,因此更能诚实地生活而不受枝节小事羁绊;5.认识到我必须为自己生活的方式负起责任,无论从别人那儿得到多少指导及支持。

“石头的故事”团体治疗中,常有带着创伤或重大生活挫折的参与者,治疗进程会将这些伤痛带出。起初,当事人会觉得自己所遭受的伤痛是天下最不公的,是无法面对的,经过治疗,这些感受都被转化了:不能面对的能坦然面对了;感到不公的能向前看了;认为只有上帝才能帮助的,开始学会自己去承担。这些都是“存在意识”的觉醒和加强。

二、“石头的故事”治疗因子一――文化心理意义重构

“石头的故事”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表达治疗,其直接媒介是最常见的“石头”。为何借助一块小小的石头,参与者就能直抒胸臆,与这块石头产生共鸣,进而达成治疗效果?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蕴藏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心理被触动了,被调动起来参与个体心灵的重建。

人的心理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将社会文化内容内化成了个体心理内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把它描述为“人们借物质工具改造物质世界,借符号工具改造了自己的意识世界”。石头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将物质的石头借助各种符号转化成了石头符号,用以表达群体的心理内容,形成了绵延数万年的石头文化。这一文化符号,参与建构了中国人的心理。这种建构至少有两条可以见证的途径: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至今的石头文化对人心理的建构;个体接触石头和石头文化后的整个成长历程。

在我国,石头的这种文化心理建构作用非常普遍。从时间上看,早在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就开始了与石头(石器)的密切接触,并内化为了石头文化心理。比如在旧石器时代大量制造、使用石斧等砍砸石器的基础上,我国神话对天地起源的描述――开天辟地的故事里,出现了一把威力无边的神斧,我们可以有根据地推测这把神斧是用石头制造的(那时还没有炼铁技术)。这个人类用心灵创造的神话确证了人类在创造石器、石头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自己的石头文化心理结构:以石器的外形为形式,以人们对石器的感知、理解为内容的文化心灵建构。例如这把神斧,既有石头的坚硬外形结构,也有原始人类特有的、对具有创造性的超自然力量崇拜的神秘心灵内容。二者的结合开创了我国的石头文化心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这类石头文化心理从未间断,绵延至今。如现代语言中,表示坚定、持久,有“坚如磐石”“海枯石烂”一说;表示强有力的巨大突破有“石破天惊”一说;表示冥顽不化有“顽石”一说;表示神秘力量有“灵石”一说;等等。

从空间范围看,我国的石头文化心理普遍存在。例如,深宫处处闻玉响(玉石文化实为石头文化之一种),民间无处不拜石,石祖石兽石敢当至今犹在,文人骚客、雅士闲人赏石藏石咏石玩石随处可见。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头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它早已成为国人心灵构造的一部分。

人与石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直接的实用关系:人在直接使用石头时才能感觉到石头的存在及其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创造出一种石头符号,将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对石器的质料、功能、意义的感受通过内心的记忆表象整合起来,从而拉开了人与石头的距离,使人们在不直接接触石头时,依然能从符号中去感受、品尝石头的意味,表达对石头的心灵内容。这就创造出有关石头的文化及其心理活动――文化心理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群体的约定赋予了石头符号以确定的心灵意义,形成所谓集体意识或集体潜意识。而个体对石头的特殊感受则会保留为特异性心灵内容,并赋予这同一石头符号以不确定的、因人而异的心灵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石头符号就逐渐形成遍及全国的石头文化心理系统,建构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由此可看到,人们在建构石头符号的同时,不仅建构着人的文化心理,也建构起一套意义体系,即有关石头的价值、情感表达系统。

当代虽并没有多少人仍在使用原始人的石制工具,但石头仍影响着人的心灵建构。首先,文化先于个体而存在。个体出生后,通过学习语言、观看各种文化符号资料,在先于自身而存在的石头文化符号体系中受影响而接受了石头文化,石头文化参与了个体心灵的建构,这个过程可能是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必然的。例如我们觉得心中难受、压抑时,常常会将这种感觉描述为“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把坚定坚持描述为“坚如磐石”等。当然,如果个体与自然界的石头接触,心灵建构也会受石头的影响,那些收藏奇石者固然如此,儿童接触石头也是如此。

其次,石头并非直接建构人心。因为二者是异质的。石头是被人类抽取为、创造为石头符号――一种心灵记忆形象、表象或意象以及语言符号,才参与了心灵建构。这样的文化符号,具备人类所创造的多数符号的共同的基本功能:指代功能、情感功能。指代功能传递与指代对象本质有关的观念内容,相对主观世界而言,具有客观性(认识的、建构的),如石头的属性、石头的功能等。情感功能传达的是主观的对这个对象的态度,如认为它是好的或坏的、美的或丑的等价值、意义评价。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石头符号的文化心理内容及石头文化的意义内容。人类在创造石头符号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石头文化心灵。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集指代功能与情感功能于一身的符号系统,还具有建构与表达相统一的功能特征。

也就是说,石头符号――石头文化的建构过程,既是建构一种文化符号系统的过程,更是建构心理内容、心理结构的过程,同时还是表达石头文化心理的过程。这种集建构与表达于一体的功能,是文化符号成为心理治疗因子的功能基础。同时,文化符号感知方式的约定性与任意性二合一的特点,即确定与不确定结合的特性,也是使文化符号承担在团体治疗中可以同时治疗不同个体的治疗因子功能的又一原因。在这些功能中,石头文化心理治疗的核心要素是弗兰克尔所说的“意义治疗”,即石头文化符号中所承载的心理意义对人心理的调整。也就是说,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石头符号的指代功能或情感功能,而是石头符号中蕴含的石头文化意义系统。当个体的心灵被符号的指代功能激活后,通过情感功能引发共鸣,带来对情绪背后的个人认知与石头文化内容中的社会意义的碰撞,矫正原来因个人认知的局限而带来的对生活事件的不合理意义感知,经过新的意义感悟,从而重建新的意义认知,理顺情绪,完成心理建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石头的故事”团体心理治疗中,一块既非实用的又非使用者自己带来的小小的石头――一块陌生的石头,却能激发团体成员的情绪,表达相关的心灵内容。因为这块小小的石头的形式与团体成员的内心的石头文化心灵内容结构具有相似性,现实的石头被个体感受,内化为一个石头符号,这个符号将个体内心的结构形式和与之相似的心灵内容激活,从而引绪,带出情结,表达意愿――实现个体心灵内容的外化,然后经过多次对话的处理调节,使个体对情绪、意象等的认知得到改变,领悟到新的意义,心理得到治疗。

“石头的故事”的全部治疗过程包括六个阶段:评估、呈现、表达、转换、整合、康复。在这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呈现、表达、转换、整合都有文化心理意义的元素参与其中。例如:一次完整的石头故事治疗,从选取石头开始,包含了对石头的感受、品尝(建立石头表象、激活内心意象或情绪);对石头说话(意愿的呈现、表达);石头对我说(转换);与石头融合(转换、整合);书写感悟(康复)等过程。实际的操作不是这样阶段分明,内心的重建过程也不是这样泾渭分明地分段进行,而是一个前后交织的连续过程。但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主要依靠石头文化符号的意义功能实现心理治疗。这意义可以是人际关系的意义,也可以是关于自我的意义,也可以是关于情绪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意义的调整,实现心灵重建。

案例:和情绪石头的对话

问题:我最近感觉自己身上有很多的负性情绪无法释放,它们一直纠缠着我,我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住了。

方法:我选了给四块石头写信――

忧伤:你好。你从来都是色彩黯淡,但是你却让我的感觉变得敏锐细腻。我以前觉得你是我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现在,我觉得你是我灵感的源泉。

生气:你好。我体会到了你带给我的坏处。我以后会尽量减少带你出门,我希望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会因为少了你而变得越来越好。

愤怒:你好。你让我失去了很多好的东西,失去那些东西的时候,我觉得内心非常痛苦。所以,我日后会尽量把你和生气都留下来,不要让你们继续影响我的生活。

烦恼:你好。我不喜欢你,但是你总是和我形影不离。究竟是我不够决断呢,还是你纠缠得太紧?不管如何,我以后都要找一个方式,让你更加明白我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希望你明白之后,会自动离开我。

这是石头文化中代表负面意义的石头与个案心中的负面情绪的碰撞及矫治。

总之,文化心理之所以具有治疗效果,缘自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内容以及形式功能:指代与情感统一,确定与不确定统一,建构与表达统一。同时,这种文化意义还具有普遍性,也可使个体心灵得以释然(普遍性因子的作用)。如石头符号中的坚定、可爱、力量、稳定等文化意义,通过符号的特殊功能而治愈个体心灵。但这个过程不是纯自动进行的,还要通过一个特殊要素,即矫正性对话来完成。

三、“石头的故事”治疗因子二――矫正性对话

“石头的故事”是一种艺术表达性治疗,同时又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导师主导型团体治疗。因此,在使用艺术化技术手段的同时,如何做好个体治疗从而带动团体治疗,成为团体导师促动的着力点。在这个点上,团体导师不仅要考虑对个体的治疗,还要考虑通过对个体的治疗带动团体的治疗进程。因此,对个体的治疗就既不能任由个体慢慢自然呈现、转化,也不能只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该个体身上。导师的主导作用要表现出来,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技术的运用和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石头的对话的主动引导上。技术运用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心理建构,上面已述及,人与石头的对话的又一治疗因子就是矫正性对话引导。

“石头的故事”治疗中,对话的治疗意义在于将个体原本意识不到的、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情绪意象等内容导出来(外化),呈现给意识,然后再作调整。所谓“矫正性”,是指石头的故事治疗中,不仅个体在对话中进行自我矫正,还有团体导师的有意引导、促动,对个案的对话进行的矫正,这可以帮助个体尽快突破自己原有不合理观念的限制,达到矫正的目标。

在石头的故事里进行的矫正性对话,既不是导师的直接忠告,也不是个体完全自动进行的对话,而是在导师引导下,调整、促进个体与石头对话的方向、范围、深度,从而既加快转换、整合的速度,又兼顾团体的进程,使个体、团体同时受益的治疗过程,这个调整对话的过程对个体心理起到了矫正性作用。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2)

A Case Study on Psychological Technique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ZhuHuiming.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intrudcing a case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processes.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medical evaluation, SCL-90 andtypical behavioral expression, we diagnosed the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On bas ing of the the visitor's situation,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technique such asobservation method, conv ersation method,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laxation training etc, we introduce th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Resul ts After treatment, the negative emotion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 as been impr ov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 erapy; Psychological technique; Cognitive therapy; Relaxation training

惧畸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又称为体象障碍,是指个体认为自身外表存在某种 “缺陷”(客观上并不存在)或者对轻微的外表缺陷给予过分关注[1]。惧畸障碍 症状主要集中在脸部和头部等暴露于外的身体部位(如,脸颊、下颌、眼睛、鼻子等等), 患者尤其关注这些部位的形状、大小、对称性等特征[2]。但是,它也有可能发生 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和外表的任何方面[3]。惧畸障碍能够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并导致 患者的社会功能出现不同程度丧失[4]。惧畸障碍的典型行为表现有:反复检查和 思考“缺陷”;不敢直视反 射物;尽量避开别人可能会发现其“缺陷”的场所;当与其他人交往时感到焦虑,等等[5]。常伴有焦虑、害羞、情绪低落等情绪,并伴有强迫行为、社交恐惧和抑郁等心理 障碍,也常伴有自杀想法和行为[6]。惧畸障碍通常发病于青春期[7]。

惧畸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和复杂的心理疾病,通常会在没有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伴随患者多 年;常与其他情绪障碍混杂在一起;大部分患者因自己的“缺陷”而感到窘迫,不愿说出真 实病情。这些都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7]。在临床上,通常根据医学鉴定、心 理测量以及典型行为表现来诊断惧畸障碍,其中最关键的依据是典型行为表现[8]。以往对惧畸障碍 的治疗主要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并辅以药物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9]。本文 介绍了运 用心理技术对一名惧畸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根据对患者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以往有关惧 畸障碍的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惧畸障碍是一种带有焦虑性质的条件性情绪反射[10]的结果。 我们尝试运用观察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并结合暗示性学习技术[11],降低患 者在各个 场景中因惧畸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情绪,以积极情绪替代原有消极情绪,建立新的心理结构 [12]。这取得了对惧畸障碍有效控制并治愈的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小东(化名),男,22岁,大二学生。主要咨询的问题是惧畸障碍(认为自己下颌骨很大, 左右脸不对称,并觉得自己看起来怪异,令人生厌)。总病程历时8年。随着病情的不断加 重,惧畸障碍还引起了学校恐惧、学习焦虑、公共场所恐惧、抑郁、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失 眠等问题。患者曾服用一年抗焦虑药,效果不佳并放弃治疗。

1.2 诊断方法

1.2.1 医学鉴定 患者曾因惧畸障碍到整形美容医院就诊,希望能够通过医学手段改变其 脸 形及颌骨大小。医生鉴定为没有明显的可以看出的脸形不对称,颌骨大小正常,均无器质性 缺陷。建议其到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患者在强迫(2.7)、人际关系敏感(2.3)、抑郁(2.8) 以及焦虑(3.1)这几项上的分值远远高于国内正常青年组均分(1.33~1.76)[13],存在 显著差异(P

1.2.3 典型行为表现 对惧畸障碍进行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典型行为表现[15]。患者已 经表现出了以下典型行为:认为自己的脸左右不对称,颌骨异常大,并因此感觉自己丑陋怪 异;每天反复用手按压颌骨;当姿势不端正时感觉到脸形正在发生变化;反复检查并思考自 己的脸形及颌骨;不敢照镜子;不敢与别人面对面交流;不敢上公交车或去人多的场合。已 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3 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谈话法、认知疗法并结合临床放松技术进行治疗。

2 研究过程

2.1 惧畸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患者在读初二时,因同学对其脸形的一句评价性语言而开始关注左右脸是否对称,颌骨是否 过大,产生担忧和焦虑情绪。此时患者产生的担忧与焦虑已经在患者内向敏感的性格基础上 得到了增强和放大。每次想到自己的脸形及颌骨时就会紧张焦虑,最终形成了以焦虑为性质 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久而久之,开始对惧畸担忧产生元担忧[16]。随着病情的发展 ,惧畸障 碍开始在生活中泛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了与不同场景相结合的消极的 条件性情绪反射,具体包括:学校恐惧、学习焦虑、公共场所恐惧、抑郁、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失眠等问题。

2.2 具体治疗过程

2.2.1 确定总体治疗计划 2004年3月21日第一次接待患者。除了观察患者的衣着、神情、 精神状态外,主要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并确定要消除的目标心理障碍及行为,制 定治疗计划。我们通过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找出了惧畸障碍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表现( 如学习焦虑、学校恐惧、人际交往障碍等等),并按轻重水平进行排序。同时,要求患者根 据自己的情况对各个场景中出现惧畸障碍的水平或频率进行赋值(5级记分法:0分为完全不 符合,1分为不太符合,2分为不知道,3分为比较符合,4分为非常符合)。

2.2.2 认知调整 采用认知疗法进行认知方面的调整,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及认知过程中 所 产生的错误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17]。我们将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认 知调整分 为3个部分:首先,让患者认识到其惧畸障碍的形成原因以及情绪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并帮助他分析这种惧畸障碍其实是一种以焦虑为性质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其次,纠正具体的 错误观念。使患者认识到骨骼不会因姿势不端正或挤压而变形;因为脸和颌骨并不存在器质 缺陷,所以别人看他时也不会觉得他怪异。最后,在每次进行咨询之前都要就当次要解决的 目标心理障碍和行为进行认知调整,纠正其中的不正确观念。

2.2.3 临床放松 在进行临床放松训练前首先向患者解释放松训练的原理、安全可靠性以 及 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其次,由于在放松训练过程中要采用情感组织者策略技术[18],所以还要了解患者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及将来的理想和目标。

下面以一次对学习焦虑为表现的惧畸障碍的治疗为例,详细介绍具体的治疗过程。

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下,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结合场景想象放松的方法[19],使患者 完全进入 放松状态。咨询员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肌肉放松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已经进入了较理 想的放松状态。当患者完全进入放松状态后通过使其想象成功经验以及将来的理想和目标来 调动其积极情绪,并通过暗示性学习技术[20]使其与学习焦虑情境相结合,从而建 立积极的 条件反射。使患者再次进行学习活动时能够自动化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同时,在进入更深 度的放松训练时将正确的观念与学习活动相结合,从而就形成了正确观念-积极的情绪反应- 积极的行为反应。通过多次放松训练,这一循环就会在出现相应场景时以自动化形式得以提 取,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21]。

另外,教会患者自己控制情绪和自我放松练习。教会患者运用小程序放松来控制生活中紧急 特殊事件的影响以及高水平焦虑情绪,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这里所讲的小程序放松就是运 用深呼吸和身体部分肌肉交替进行收缩放松的简易放松训练。除此之外,当患者学会放松训 练后,教会患者进行自我放松练习,并建议其每天晚上睡觉前对当日训练进行巩固。这样, 通过长期的自我训练,使训练中设计的程序逐步成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 的元认知训练[22]。

2.2.3 家庭作业 要求患者将每天曾经出现过的错误观念列出来,并逐项进行自我辩论。 另 外,还建议患者平时每天坚持体育锻炼。锻炼的方法最好为慢跑,达到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微 微出汗为最佳状态。体育锻炼调整体内激素[23],从而降低焦虑水平。

3 结 果

3.1 干预结果 从2004年3月21开始到2004年4月9日之间共进行了14次治疗,每次1-2个小时。当惧畸障碍 得到了明显控制,同时患者学会了自己进行良好的控制时,结束咨询与治疗。治疗后,要求 患者根据各个场景中出现惧畸障碍的水平或频率再次进行赋值。目标问题、治疗前后赋值以 及治疗用时分配情况,见附表。

另外,在治疗后用SCL-90进行再测。将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在焦虑、抑郁、人际交往敏感以及强迫这几项上成绩差异显著(t=14.7,df- 3,P

3.2 随访记录 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患者的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追踪随访。治疗后1 4天,患者报告惧畸障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告诉我们正打算重新参加高考,重新选择自 己喜欢的院校和专 业,并坚信自己能够成功。治疗后2个月,患者报告病情稳定,没有复发。治疗后半年,患 者来信,信中提到他已经投入到了重新备考状态中,学习状态很好。几乎不再想脸形和颌骨 问题。治疗后一年,患者来电,得知已经顺利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并报告情绪状态很好, 惧畸障碍已经不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同时对将来的生活和人生也充满了憧憬。治疗后两年 ,患者报告惧畸障碍已经完全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任何影响。治疗后3年,患者来电,报告 在获得了学校最高奖学金,而且兼职工作自己负担学费,感觉很充实。

4 讨 论

惧畸障碍是一种较严重和复杂的心理障碍,它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惧畸障碍患者会不断地 反复检查和思考自己想象出来的缺陷,并体验到高水平的焦虑情绪。他们大多会逃避工作, 逃避与别人交往,甚至有时会躲在怀中数天不外出。从而,导致患者重要社会生活功能出现 不同程度的降低或丧失。惧畸障碍是一种独立于其他精神和心理病症的心理障碍[24]。对惧 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也比较困难。由于惧畸障碍一般会伴随患者多年,所以它将在生活中有 各种形式的泛化。在对其进行治疗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相伴而生的心理障碍或情绪障碍孤立 来看。实质上,它们是惧畸障碍衍生出来的,是惧畸障碍在不同生活场景和环节中的表现,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保证治疗效果稳定的关键是,教会患者自己控制惧畸障碍。 只有“授之以渔”才能做到更好的控制,以保证当生活中出现突发事件或病情有所反复时, 能够及时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治疗。当然,这需要通过多次自我训练后才能达到。

5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 menta 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 1 994:738

[2]Cansever A, Uzun O, Doenmez E, Ozsahin A,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clinicalfeatures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college students: A study in a turkishsample.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03,44(1):60-64

[3]Veale D, Gournay K, Dryden W, Boocock A,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 rder: Acognitive behavioural model and pilo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ehaviour Res earch and Therapy, 1996,34(7):17-729

[4]Phillips KA, McElroy SL, Keck PE,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30 cases of imagined ugl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3,50(6):302-3 08

[5]Carol E, Watkins MD, Baltimore M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Norther n County Psychiatric Sociates, 2001

[6]Phillips KA.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rogram. Bull Menninger Cli n, 1998,62(4):33-48

[7]Gunstad J, Phillips KA. Axis I comorbidity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 er.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2003,44(3):270-276

[8]Perugi G, Giannotti D, Frare F, Di Vaio S, Valori E, et al. Prevalen ce, phenomenology and comorbidity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dysmorphophobia)in a clin ical pop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1997, 13(1):77-82

[9]Katharine A, Phillips, William M. Suicidality in Body Dysmorphic Dis order: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6(7):163

[10](美)K.T.斯托曼著,张云燕译.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1 8-253

[11]Cook Gl, Marsh Rl, Hicks JL. Source memory in the absence of succe ssful cued recall.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 memory & Cognition, 2006,32(4): 828-835

[12]金洪源著.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3

[1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性疾 病杂志,1986,12(7):200-263

[14]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98,12(2):77-78

[15]Gary K, Arthur MD, Kim M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sychiatry andBehavioral Medicine, 2005,29(6):263-269.

[16]郑希付.中学生无担忧与一般焦虑.人类功效学.心理学报,2002,34(3):284-2 88

[17]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0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3)

尽管教育改革持续进行,但课堂上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久而久之出现学生不想学、教师厌倦教学的场面。对此情况的出现,有些教师会一味地将这些不令人愉快的结局归咎于学生的“不懂事”“顽皮”“叛逆”等,给自己找“外因”,殊不知“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系统家庭治疗的系统论思想则从新的视角提出了改进的方式,不再是简单地以学生或是教师的单独改变来解决困惑,而是把它们视为一个系统,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影响、牵制、调节,使系统处于稳定而平衡的状态,并在转变及调节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更需要学习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将系统论的理念在课堂上渗透实施,主动通过一些技术“搅动”引起班级系统的变化,促进学生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

第一,利用白描技术,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

将自己观察到的事件如实描述出来,最后加上教师对此事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学会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评析,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有一次上课,笔者走进教室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在玩闹,课前准备没做好。通常看到这一场景教师都会忍不住生气,责罚学生,而这种方式虽能震慑一时,长此以往,只会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思及此,我克制住怒火,只是在讲台上安静地看着他们。大概5分钟等全班安静下来,我平静地说:“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在写作业,×××跟同桌讲话,×××还没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些让老师感到大家对上课的态度很散漫、随意,同时也让老师觉得很挫败、失望,没有让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让大家喜爱上这门课。”

一番话之后,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家表现得格外认真,气氛也较以往活跃。

第二,注重阳性赋义,发现学生行为的正向性。

所谓的阳性赋义即对学生行为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价,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正向的反馈中受到鼓励和启发,自愿自发地改变不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我效能感。有一次上课,突然有学生举手说同桌在写其他科的作业。全班学生都把目光投过来,期待该同学的作业被没收或是看到老师大发雷霆,而这位同学则是低着头,等待着接受惩罚。

在各种猜测中,我找到他这一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老师从你课上写语文作业的行为可以看出你很热爱语文,相信你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如果你在心育课上有同样的表现就太好了,老师期待你下半节课的精彩表现,现在把作业收起来好吗?”在大失众人所望的一片嘘声中,该生默默地收好作业,并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

可见,在课堂上不轻易批判学生,积极寻找行为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避免一场“战争”,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其自尊心,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三,巧用循环提问技术,澄清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来完成的,在一问一答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加深活动体验。课堂上循环提问技术的使用主要通过讨论新的感受和发生的变化,澄清价值观,总结良性结果,使大家自然地产生参与意识。例如,上主题课“我与同桌”讲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的重要性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小东与小晨是同桌,课上小东的手臂无意间碰到了小晨,小晨被这么一碰,顿时就骂起来“你瞎啦,干嘛撞我?”小东本心怀愧意,听到小晨的话后也开始回击,最后两个人竟“开战”了。利用循环提问技术“如果你是小晨,被撞之后,你会怎么想?有什么情绪反应?”“你觉得小东会怎么想?”“你觉得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一系列的循环提问,激发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认清问题的性质,学会主动、自发地思考问题并展开自我情感卷入,最终收获领悟与成长。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拒用“但是”“为什么”等句式。前者易让人认为“但是”前面的内容不重要,产生被否定感。后者的“为什么”则有咄咄逼人之感,让人内心极度不舒适。吴增强老师也指出:“教师在提问时应慎用甚至不用‘为什么’,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感受,避免伤害和触及隐私。”

第四,改善互动模式,学会用学生的口吻表达诉求。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并不是单纯的学生学、老师教的过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赢得学生的青睐,需要融入师生的情感、认知、行为、意志等因素。然而当今的教育却仍存在师生地位不对等的现象,教师常对学生摆出权威者的姿态,如常用 命令的口吻对学生说“你应该上课认真听讲”“你应该按时完成作业”“你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等,这样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疏离感,从心里拒绝教师,导致学生上课分心走神,课堂气氛沉闷。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4)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归纳

心理治疗整合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学派或理论实体,也不是一套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基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态度和理念。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观点是,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来访者。很多新的疗法的产生就是由于治疗师对现有模式的不满,意识到这些模式不适用于某些案例。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再多创造几种新的疗法,而在于改变看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治疗师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流派的技术方法,而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流派体系。

1 心理治疗整合的兴起

随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分化,心理治疗领域也一直呈现学派林立、观点纷呈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杂陈。每一流派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抓住了心理问题的真相和治疗的根本,而事实上它们都只聚焦于心理机能或人格问题的某些方面。即使来访者的症状明显表现出多层面的问题,不同流派的治疗师还是倾向于强调某些特定的方面而疏忽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治疗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治疗师常会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仅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来访者或某类心理问题有效,超出范围的应用则可能会遇到阻碍。其实,整合是心理治疗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的自然结果。

2 心理治疗整合的模式[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治疗领域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2.1 理论整合模式

理论整合模式是从两个或多个治疗体系中整合出有关心理病理及治疗机制等原理和方法的新模型,建立一个层次更高的治疗体系。该模式强调对不同理论概念和术语的综合,以期最大程度地扩大治疗效能,是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整合模式。

2.2 共同因素模式

共同因素模式认为,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产生疗效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是跨流派的,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都有所体现,整合就是确认这些因素,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3 技术折衷模式

技术折衷指向具体的治疗技术的整合而不关注其理论基础,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各个流派中适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整合方式。

3 同化整合模式

同化整合要求治疗师以某一治疗流派作为“根流派”,然后再借鉴或同化其他流派的一些观点和技术,以弥补根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多数整合治疗师还是会确认自己属于某治疗流派,但同时也愿意借用其他流派的一些技术,只要事实证明它们有效。

4 心理治疗整合的反思[1]

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理念是在治疗过程中对理论解释和技术选择保持开放而灵活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治疗情境,选择并检验特定疗法的临床效果比教条式地使用单一方法更为有效。

心理治疗“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者更应该关注整合的方式,而不是整合之后形成的某种具体的治疗模式。心理治疗整合有四种模式:理论整合、共同因素、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但这四者的界限其实并不十分严格。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在治疗中都会使用其他流派的治疗技术,注重对来访者的帮助;不同之处在于同化整合对于来访者和治疗的理解有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而技术折衷对于理论的依赖则不明显,治疗师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来选择适合来访者的干预技术,对于理论基础则不再“刨根问底”。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折衷是同化整合的一个变式。“整合”并不仅仅是指借鉴其他流派的技术,而且还包括技术与理论之间的整合。技术折衷在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它们在理论取向上的模糊立场有关,但这些技术在认识论方面可能存在矛盾。以临床效果和技术为导向的整合治疗在实践中要更为受用,但要将治疗技术与发病机理联系起来,使技术服务于治疗目标。

5 心理治疗整合的展望

5.1 整合运动持续进行

心理治疗整合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推动了不同流派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虽然治疗师认同了某一治疗学派,更擅长运用与自己所持流派相容的技术,但他们仍然会借用其他流派的技术。

5.2 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不仅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之间需要整合,而且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也需要整合。治疗师很少利用理论学家的研究结果,临床治疗实践并不依赖于理论研究,因为他们认为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效果。尽管一些理论学家也鼓励治疗师参与理论研究,但这种情况很少。理论学家要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临床治疗师,同时,治疗师也要将临床经验反馈给理论研究者,而不能只是理论学家单方面地告诉治疗师要怎么开展治疗。

5.3 统一模式的探索

心理治疗统一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连贯的理论框架内,将所有关于人格理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等主要知识构成内在地整合起来,在这样一种统一模式的指导下,治疗师可以更好地探求心理治疗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综合。也就是说,一个实质性的统一模式必须把存在于人身上的生物的、行为的、认知的、精神的等因素统合起来,必须立足于干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从概念和实务上都必须能够聚焦于 一 个 “完 整”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 两 个 方 面。由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所以治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5)

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心理治疗理论,还是治疗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理论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情绪的、认知的、生理的或行为的)都不足以解释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同样,能够改变病人某一方面功能的治疗方法,也能改变其他方面的功能。因此,对某些心理治疗作了相应的修正,以指导治疗实践。例如,认知和合理情绪治疗最初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对事件的解释)影响个人的情绪,先有认识,后有情绪反应,认知和情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成份,现在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可以在认知前发生,情绪和认知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独立的系统,所以单纯改变认知来治疗情绪的效力是有限的;另外,Greenberg和Safra(1984)从信息加工角度的研究提示:情绪体验是知觉运动反应、情感图式记忆和事件意义的概念性解释等心理过程的整合,许多心理问题是整合过程失调所致,治疗目标应是调整不同水平的整合失调。在治疗技术方面,新的治疗技术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达400多种,而这些新的治疗技术具有更强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支持,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多数是短程、整合的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认知分析治疗。在应用方面,心理治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最初限于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现已扩展到各个领域的各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婚姻家庭等一般性心理卫生问题的处理。在疗效研究方面,不再单纯考查心理治疗是否有效,而且更深入地研究改变的过程,治疗生效的因素和机制、治疗方法对疾病和症状特异性问题。在方法学方面,随机对照组研究已被广泛接受,量效关系研究已被引入心理治疗领域,治疗效果评价更趋客观化和数量化,二次分析技术、临床显著性分析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述这些进展限于篇幅和个人的学识无法展开介绍,以下介绍近年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治疗短程化、理论和技术整合化、方法标准化和疗效评价客观化。

1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台湾剧真情满天下

·韩国剧玻璃之城

·国产剧回家的路

·韩国剧妻子的誘惑/妻子的...

·动画片游戏王5Ds

·综艺娱乐百分百[200...

·综艺国光帮帮忙[200...

·综艺康熙来了[2009...

立即到健康社区参与热门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

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

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

扩张型心肌病60例临

通过健康教育对糖尿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

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SocietyfortheExplorationofPsychotherapy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BL.PlannedShort-termPsychotherapy:AClinicalHandbook.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2

2,GillilandBE,JamesRK

.TheoriesandStrategiesin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8

3,ChamblessDL,HollonSD.DefiningEmpiricallySupportedTherapie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MR,GreenbergLS.MarmarC.Individualpsychotherapy:Processandoutcom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659-688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6)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 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 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 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 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 BL.Planned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A Clinical Handbook.Massa 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2

2,Gilliland BE,James RK.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8

3,Chambless DL,Hollon SD.Defining Empirically Supported Therapi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 MR,Greenberg LS.Marmar C.Individual psychotherapy:Process and outcom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0,41:659-688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7)

经络催眠术是由苏州大学马维祥主任医师在50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医经络穴位和催眠技术而形成的真正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技术。经络催眠术是中医藏象、五行、经络学说与催眠术的创新性的结合。经络催眠治疗,是应用经络与气及暗示相结合的综合性催眠诱导技术导入催眠状态,施以藏象、五行和经络辨证论治的暗示治疗方[1],心理学家王效道老先生评价马维祥老师首创本土心理治疗技术——经络催眠术和首创“成长扭曲症”概念[2]。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人们的心理问题高发、频发。为顺应形势的需要,国内心理治疗界大量直接引进应用西方治疗方法,这些在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信度和可行性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3],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人身上。正如加德纳·墨菲和约瑟夫·柯瓦奇在《近代心理学导刊》一书中所指: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的历史、西方的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和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4]但是,心理行为问题是在一定文化土壤上形成的,心理与行为深受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来访者或病人的精神病理的临床表现、求救行为、治疗方式等[5][6]。离开了其产生、存在的文化土壤再好的方法都不会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马维祥教授将中医经络学说与催眠术相结合形成的经络催眠术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结合国人特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形成的理论与技术,具有本土性和强大生命力。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络催眠术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为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从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认证制度和组织宣传等方面广泛、深入展开,与时俱进,推动经络催眠术发展。

1.教育培训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7]经络催眠术作为中国本土的科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应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心理学同仁分享其魅力,运用其帮助国人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经络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朵奇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语)[1,绪言],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其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培训,让更多同仁掌握。

1.1教学内容

目前,经络催眠师培训主要由马维祥教授和胡宝伟主任亲自教授。内容较全面,难易适中,紧扣临床应用,但是,随着培训师资的多学科化和学员的多样化复杂化,作者认为培训内容应更加要求严谨、规范,学时随之延长,夯实学员基础,让学员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运用。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我总结出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两个层次:核心层知识(必须具有),如心理卫生及心理治疗技术;次层次知识(应该具有),如人格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学等和知识(最好具有),如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相应地,经络催眠师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当然,这三门学科可以结合重点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专业技能包括:心理治疗与咨询学、西方催眠术、经络催眠术、中国文化、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作为补充知识。

学员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拥有再好的治疗技术可能也无法很好应用。我们具有了形神(心身)一体观、辨证观,经络循行路线及所属络脏腑,疾病在经络上的表现,经络循行上的穴位,穴位的治疗作用等中医基础知识,为临床应用做好铺垫。要了解人的心理行为,我们应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如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正常发展受阻会产生什么后续影响,等等,人格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正常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格特征和发展是必需的知识。社会心理学主要是中国古代人的心理特征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理变化,而不是作为学院派教学的死板无生气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这对于了解人们的心理与社会变化的相互影响,了解当下人们心理状况是必需的知识。精神病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是心理治疗师一定要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在临床中我们才能较准确筛选出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理解来访者甚至病人的心理行为问题之所在。心理治疗与咨询学知识是任何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行业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经络催眠治疗及其他任何形式任何流派的治疗方法中都要用到心理治疗与咨询中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这些基本技术与方法是把基础知识与专门治疗技术方法应用在临床中的基础与桥梁。西方催眠技术作为学习经络催眠术的过渡和比较,毕竟经络催眠术有很多地方与西方催眠术相同,如催眠的本质、治疗过程等。经络催眠术是在前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前面的知识铺垫后理论依据充分,临床实践效果明显。

当然,由于目前经络催眠术还处在半官方半民间状态,没有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发展,更不是在学院里作为专业课程开设,而是作为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来推广。所以,如果在相关心理专业学生中推广或在心理学院校传播就容易得多了;如果作为非医学、非心理学专业人员来学习,我们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和延长教学时间,学员们在课外多努力也完全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样可以掌握好这门对国人量体裁衣而创造的技术。

1.2教学时间

经络催眠术教学课时设计: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小计16课时;心理学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小计24学时,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小计8学时;心理治疗与咨询学小计10学时,西方催眠术小计8学时,经络催眠术40学时;中国文化、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自学。

1.3教学方法

图为参与经络催眠术学习的学员大多数是成年人,学习自觉性较强,目的明确,但是时间紧,所以可以灵活安排。对于基础知识主要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学员课后自学为辅,以PBL教学法,小组讨论等为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在短时间内教授大量知识。对于专业技能部分以老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员课堂模拟练习为重要途径,课后严格要求操练为补充。

1.4临床实习

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了经络催眠术后,要在相关心理服务机构进行临床实习,在临床中运用、体会经络催眠术的精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治疗技术,成长为合格优秀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

1.5临床督导

督导是培训心理治疗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贯穿于一个治疗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其主要的目的是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治疗工作[8]。目前,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要求咨询师或治疗师不断接受临床督导,为了行业的规范和帮助低年资治疗师的成长,我们也可以且应该效仿西方心理治疗师培养模式,引进督导环节。

2.科学研究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研究,虽然经络催眠术是一种本土的心理治疗技术,但是其治疗疗效机制是什么,效果如何,是否有副作用,临床应用中的禁忌问题是什么,与其他治疗技术相比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我们都可以也应该展开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为国人服务,发展该技术。通过科研,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著与业内外人士交流探讨。

2.1论文撰写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期刊媒体刊载经络催眠论文,也许能够说明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而任何学科、任何一种技术要发展,要获得世人的知晓和认同都需要有事实根基。我们要鼓励同仁做相关科学研究,并且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让经络催眠术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深厚学术思想基础;不仅成为一种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得到深入研究和发展。

2.2教材编写

从1980年代以来,关于经络催眠术的专著有马维祥编写由中国科普出版社于1989年5月出版发行的《催眠术》;2010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马维祥教授编写的《中华经络催眠术》及由卜文智和吉红两位老师编写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心解催眠》(2011年)。在教材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创新发展,增加最近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新成果。关于教材的内容多样化,如催眠师素质要求,督导要求,行业伦理规范,技术基本要求,等级达标要求,经络催眠术历史,等等。在形式上,可以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编写教材,增加催眠操作图片,便于读者理解和操练,改变一味的文字描述形式,提高阅读兴趣。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我们可以编辑出版经络催眠术科普书籍和专业书籍。在层次上,编写入门书籍、高级经络催眠师用书、经络催眠师师资用书等。

2.3学术会议

迄今,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催眠师组织,大家都是通过媒体吹捧自己,甚至有的人还诋毁他种技术方法。这种现象既阻碍行业正常健康发展,又损害自己人格。我们呼吁国内外的催眠同仁团结起来,携手共进,为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心理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7月30至31日即将由经络催眠师推广中心携手国内外同仁在太原市召开中国首届催眠师大会。这是催眠界大事幸事,我们可以通过会议了解催眠当前在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加强学术交流,相互切磋技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呼吁把召开部级催眠会议制度化常态化,使催眠治疗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减少业内误解,达成共识,促进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的发展。

3.临床实践

心理治疗在美国作为“医学必需(治疗必需)”,按照行为卫生服务机构(MBHOs)所说:“对于满足个体的健康需要而言,心理治疗是恰当且必需的,并与卫生服务的诊断和临床标准相符合。”[9]任何理论及学科如果不能服务社会和人民,迟早会遭到淘汰。经络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必须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和发展。心理治疗强调临床疗效,疗效是生命。经络催眠师应把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验证理论提升理论发展理论。

4.认证制度

催眠心理治疗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证的心理咨询师和卫生部负责的心理治疗师技能考核中都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催眠师在美国已经成为新职业[10],在中国大陆,经络催眠师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合法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在高级基础上可以申请经络催眠师师资资格。

这些年来,我们严格遵照培训时间,按照培训后方能参加考试申请资格证书模式。经过中心培训的学员都能在各自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应用该技术。今后,我们要逐渐增加临床操练时间,不同等级的催眠师要求临床操作时长不同,严格把控申请高级催眠师的条件和资质,对于催眠师师资更是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经过经络催眠师推广中心多年不遗余力努力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加大宣传和无私奉献在全国各地培训,经络催眠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学员越来越多,社会经济效率都比较明显。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经络催眠师培训认证项目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启动,先后培训了大批心理教育医疗领域人才。现在,学员遍布全国各地,为了行业规范和提高学员的水平,我们应设置催眠督导师,主要负责学员后续教育,为学员解疑释惑,保障学员身心健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5.组织机构

任何学科要想获得独立都需要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我们期盼成立全国性的催眠师组织机构,如经络催眠师协会,以便团结催眠界同仁,便利学术探讨与交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持有经络催眠师资格证书的同仁自然成为协会会员。协会负责起草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伦理规范,对外学术交流,组织学术大会,直接负责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汇报工作,争取国家对行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协会先试创办内部学术会刊(电子版和纸质版),然后正式创办学术期刊,以便学术交流和传播知识;协会创办专门网站,便于及时行业信息和宣传知识。设专门办公机构,专人负责管理日常事务,负责网站维护和运营,负责协会会刊。

经络催眠术经过马维祥教授、宋大涵主任等高贤的努力与无私奉献,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很有影响的本土心理治疗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通过上述改进,一定能使经络催眠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马维祥.中华经络催眠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48.

[2]杨艳.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序言,8.

[3]李黎.试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J].绍兴师专学报,1994:155.

[4]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引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

[5]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6-8.

[6]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

[7]章荣庆,吕福松主编.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8.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8)

  根据中医整体观、发展观理论,通过20余年的临床积累,我们提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并作为发展治疗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结果,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过程。

1. 1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人格体质论  

  异常发展心理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正常与异常,异常人格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础,当个体具有异常人格这一发病基础,此时一个负性事件作为扳机点对个体产生刺激,则可能发生精神心理疾病,而要治疗其精神心理疾病,不仅要改善其疾病症状,更要着眼于其人格,纠正其异常人格特征,从发病基础进行治疗,做到从根本论治。这符合传统中医心理理论中人格体质论思想,不同的人格与体质具有不同的患病倾向,在治疗中重视因人制宜、治病求本。   

 通过吸收西方心理学人格理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对于传统的人格体质论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传统人格体质论将不同的人格体质分为不同类型,如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个体的人格根据其特征隶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而异常发展心理理论是将人格分为各种人格要素,包括胆商、自我、意志力、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性发展、世界观,每个个体的人格都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而个体人格的特征通过各个人格要素发展水平的不同体现出来。人格的异常同样体现在各个要素发展水平上,表现为人格要素发展的缺失和偏移,即某一人格要素发展的不足和过度。根据中医中庸思想,不足与有余都是不平和的状态,例如,意志力的缺失使得个体缺乏动力与坚持性,意志力的过强使得个体固执,不知变通。而要调整人格要素的虚实,则需要相应的技术进行人格要素的补泻,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以及对人格要素的补泻,则是对中医的虚实补泻概念的发展。

1. 2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三才整体论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三才整体论体现了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即人不能脱离生存环境独立存在,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中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生活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其中以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家长所采取的不良教养方式为主。根据中医心理情志所伤理论[00,这些负性经历对个体产生刺激,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并产生不良情绪,负性经历逐渐积累,则对患者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在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人格基础,通常还需要有刺激性事件作为扳机点,该刺激性事件也属于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2中医心理发展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    

发展治疗的主体方法主要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源于中医气功等理论的TIP技术是通过中医气功入静与暗示诱导等方式,将患者诱导至低阻抗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信息,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意念导入治疗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TIP技术可以深入患者潜意识,对异常人格发展过程进行修正,实现中医心理发展治疗。TIP技术中包括诱导放松、共情、病机分析、再成长、症状处理、行为疗法等技术,蕴含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的精髓。

2. 1诱导放松与静心宁神法   

 TIP技术顾名思义是在低阻抗状态下进行的意念导入治疗,低阻抗状态的营造是通过诱导放松来达到的,将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结合,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患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导入内容,治疗内容可以深入患者的元神,从而达到深入治疗的目的。这种状态与中医心理治疗中静心宁神法所达到的神思处于安静宁谧的状态相类似,即排除外界思绪的干扰,正气存内,心身自愈能力增强。

2.2共情与疏神开心法

   根据前文所述发展治疗理论中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绝大部分的心身疾病患者在生活经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然而因为国人普遍的低调内敛的少阴型性格,很多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收集病史时需要通过提纲式作业了解患者的经历,尤其是负性经历,嘱患者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写下生活中伤心痛苦的、害怕的事,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经历,以及快乐的事和依赖的人与事物。在了解患者的病史后,需要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对患者的负性经历共情,从而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进一步降低阻抗,促进医患沟通等。中医自古在诊疗方面,尤其是进行中医心理治疗中十分重视共情然而在中医心理治疗传统技术中,并没有共情这一西方心理学传入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成为疏神开心法,即对患者以诚相待,对患者的不畅情志进行疏泄,并且在疏泄的同时注重给予同情与关怀。

2.3病机分析与说理开导法

     《横帝内经》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恶有不听者乎”,这段描述了中医心理传统疗法中的说理开导法,指通过医患沟通,使之明了与疾病相关的道理的治疗方法。开导的内容包括患者疾病的来由,并且告诉患者所能做的努力与不应做的事情,建立信心此技术在发展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了解患者生活经历、发病过程后,根据上述发展治疗基础理论进行病机分析,并且在低阻抗状态下将分析的内容导入给患者,使其了解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负性经历逐渐导致人格要素方面的缺失或偏移,而这成为其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易感性,在遇到某些刺激性事件后,最终发病。同时告知患者正视负性经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经过正确的治疗与医患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完善人格,最终达到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树立信心。另外,病机分析也与狭义的“祝由”概念相似

2. 4再成长与暗示解惑法    

再成长技术是针对异常人格发展中人格要素的缺失、偏移所进行的完善人格的治疗技术,是发展治疗的核心。在低阻抗的状态下,使患者回溯到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根据患者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导入可以促进该人格要素发展的小故事,通过生动鲜活的叙述,使患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患者可不加抵抗的接受导入的内容,在潜意识层面对导入的故事内涵进行感受与领悟,从而修正患者人格要素的偏移与缺失,而不是直接告诉患者需要在某一人格要素方面需要加强或削弱。这种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中暗示解惑法相似,即通过采用暗示的方式剖析本质,使患者真情感触,以诱导患者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

2. 5躯体症状处理与移情易性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二为一的身心观,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忌讳,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l,这些患者往往十分关注躯体症状,甚至己经掩盖了心理问题本身。根据这一特点,TIP技术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关注自己以及自身症状向外转移,从而缓解症状。中医传统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易性法,同样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派遣情思,达到治疗目的

2. 6行为疗法与志意以绳法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很多是通过指导患者行为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无行为疗法这一名称,而志意以绳法可以认为是中医对行为疗法的称呼,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行为,改变现有的意志,使之从意志到行为恢复常态。发展治疗对意志力的训练十分重视,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导入意志力训练信息,并且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精力,增加活动,改善社会功能,正是志意以绳法的体现。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9)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使用刮痧工具,如牛角、玉石等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随即将痧毒即病毒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而且刮痧手法多样,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和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肉的针灸疗法和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

心理刮痧技术采用传统刮痧的观点,对应人的心理治疗手法,是基于多年实践和研究形成的一项文化和艺术心理治疗技术。该技术经过在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中近六年的科学实践和不断完善,正逐渐成为专业心理工作者乐于采用的一种有效心理技术。

一、心理刮痧技术简介

(一)心理刮痧技术的产生

心理刮痧技术产生于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时,我们发现团体成员的问题和症状表现虽然各不一样,如有些是人际关系问题,有些是过去事件造成的情结问题,有些是对未来恐惧担忧等问题,但其症状背后都与一些事件、人物、地方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当来访者讲述自身故事时会涉及到这些因素,如提到不同的人时情绪不同,表现出积极或者消极情绪。能否找到一种治疗方法,迅速、准确地找到对其心理问题造成影响的关键人物、事件、地点等因素,并使用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实现事物对自身意义的转化或升华,使人的心理空间在短时间内获得调理和改善,从而趋于健康呢?心理刮痧技术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二)心理刮痧技术的概念

心理刮痧技术是以文化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技术学原理,以本土文化为背景,以绘画等艺术形式为载体,对心理空间中的心理符号进行意义转化,促进人格完善的一项心理技术。该技术的核心理念是用科学整体观看待一个人的心理空间,将构成一个人心理空间的重要他人、事件和地点作为“心理穴位”。在个体成为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有的心理穴位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的“心理穴位图”。心理刮痧治疗的过程,就是按照这一“心理穴位图”对个体进行心理空间整理的过程。

整理的第一步是借助“树”和“果实”的象征性投射,让个体将自身的生命过程视为一棵树,找到其中有重要影响的人、事、地点等“果实”,这些“果实”即是其现有心理空间中对应其症状的“心理穴位”,然后对每个穴位运用表达性艺术手段进行“刮痧”,这就涉及到各种心理刮痧的技术,包括绘画、诗歌、音乐、舞蹈、心理剧等。最后进行意义的转化和升华,实现心理康复。整个治疗过程分为评估、呈现、表达、转换、整合、康复六个阶段。

心理刮痧的技术载体是各种艺术形式。艺术作品是一件马甲,穿上这件马甲,就可以表现出真实的东西,因此艺术可以让人们潜意识中隐藏的东西得以浮现。艺术具有表达、符号象征和创造等元素,艺术创作的氛围是一种无威胁性、无危险性的环境,能够降低当事人的防御机制,使个体在其中释放被言语所压抑的情感经验,处理情绪困扰,重新接纳和整合外部刺激,在艺术作品加工过程中实现情绪的蒸发、认知的转变,并最终促进意义的改变。

(三)心理刮痧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心理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们积极看待世界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重要事物对自身意义的转化或升华。心理刮痧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系统、科学地梳理一个人的心理空间,促进人的心理层面根本性地释放和转变,使个体重新恢复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心理刮痧结合了文化心理和艺术表达治疗。对于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心理刮痧可以有效治疗其不良情绪状态、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转负面情绪为正面情绪,帮助其认清负面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从而减轻乃至消除心理疾病的各种症状。

对于健康人群,心理刮痧可以起到日常保健的作用。在个体熟悉掌握心理刮痧的技术和工具之后,可以自行使用,使个体获得一种心理自助工具,帮助广大人群激发积极心态,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从而达到和谐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的整体稳定。

(四)心理刮痧技术的特点

1.时空整合性

心理刮痧技术依托文化心理。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生活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都深深根植于当地的文化。文化既是一种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心理概念,同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概念、心理表征和意义系统紧密相连。因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了时空,作用于当下的产物。同时,通过艺术治疗技术,个体过去、现在甚至指向未来的情绪,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在同一个作品中得以表达。

2.全面系统性

刮痧本身是中国医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系统性治疗思想。同时心理刮痧作用的对象是一种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心理结构,通过心理刮痧的三条脉络(人、事、地点)的梳理,和六个阶段(评估、呈现、表达、转换、整合、康复)的治疗,人的心理空间得到全面性和系统性地直观展现,从而使心理治疗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当人和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从人入手,也可以从事入手,最终都能够解决问题。

3.直观性和针对性

心理刮痧借助了中医的人体经络和穴位概念,能够直观地展现人的内在心理空间,面对一个症状(穴位),通过这个穴位能够很快找到症状背后的消极事件,直观且针对性强。心理刮痧中使用的表达性艺术,更容易通过艺术的过程,让当事人穿着马甲出来,减少防御,通过象征和隐喻,使潜意识的东西逐渐浮现,符合中国文化特点,见效快。中国人的问题更多来源于创伤的人、事、地方,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别多,创伤治疗必须穿上本土文化的外衣,使用艺术的方法,减轻直接治疗的痛苦。

4.效果持续性

正是由于心理刮痧治疗的上述特点,个体的心理治疗突破了以往单一化、表面化的问题,使咨询效果能够持续发挥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刮痧遵循“欲先补之,必先泻之;欲先泻之,必先补之”的中医辩证方法,结合宣泄性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手法,促进个体达到心理上的动态阴阳平衡,故有更持久的效果。同时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满足了“时而在前”“时而陪伴”“时而在后”三个角色,承担引领发现、在旁陪伴、在后推动的作用,实现个体最终自行负起责任,达到授人以渔的目标,这也保证了疗效得以长期巩固。

二、心理刮痧技术的运用

(一)心理刮痧技术的对象

心理刮痧技术属于文化艺术治疗方法,当一个人专注于艺术创作时,生理、心理都会产生变化,血压、脉搏、脑波都在改变,肌肉也能放松,情绪得以纾解,享受到超越时空的自由,身、心、灵亦同时得到了统整。经历了重大自然灾害、家庭及社会变故等突发事件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创伤的人,往往在右脑中存储着大量相关图景和情绪,通过心理刮痧中的艺术表达,可以起到言语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心理刮痧技术在处理情绪困扰、情感创伤人群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心理刮痧技术的过程

心理刮痧应遵循评估、呈现、表达、转换、整合、康复六阶段的科学流程。首先需要绘制一个心理穴位图,其方法是让个体将自身投射到一棵生命之树的形象上,在树上使用不同颜色的果实表达不同的人、事、地点等“穴位”。然后在“心理穴位图”上进行评估和诊断,对消极和积极方面进行评估,结合观察和谈话初步评估症状背后问题的实质和内容。然后用艺术的方法和手段,如绘画、诗歌等,对该穴位进行表达和呈现,在表达和呈现时实现情绪蒸发、认知改变、意义改变,最后实现一个到另一个穴位的整合,完成心理空间的重新排列,最终达到康复的目标。

(三)心理刮痧技术的行业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形式,强调团体成员在安全、温馨的人际互动环境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成长,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团体治疗在表达性艺术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与经验。艺术治疗的形式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广泛效应,需要根据团体成员的不同特性选取相应内容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团体咨询师具备艺术和心理学的综合技能与素养,在实施过程中,对团体成员的自我情感体验不作过多干预和纠正,并注重团体动力的影响。心理刮痧技术作为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一种形式,可以广泛运用于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监狱、戒毒中心和军队等社会机构中。

心理治疗的技术篇(10)

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救死扶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项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尤其是一些急诊危重病都伴随着血液病,这样一来对于急诊患者的血液处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血液净化技术的设备、材料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使得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危重症中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

1.血液净化技术的重要性

血液净化技术是医疗方面常用的技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危重症患者尝尝伴有血液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的血液进行净化处理,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血液净化技术是一种去除血液中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保持患者体内各成分保持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血液净化技术按照其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断血液净化技术,这类净化技术包括一些传统的间断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蛋白分离等等;另一类为连续性血液技术,主要包括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血液净化技术不仅常用于一些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在其他非肾脏疾病的治疗中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2.常见的血液净化技术种类

2.1血液透析技术

在一些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有很多,血液透析技术不断能够有效地去除患者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这种血液透析技术能够达到很好的去除效率。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血液透析技术相对于其他的血液净化技术来说,治疗时间很短,并且血液透析技术的脱水效果非常理想,在进行净化处理的过程中,体温能够自动控制。在急诊危重症的治疗中,血液透析设备能够随意搬动,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心血管情况的稳定性,通常来说没有低血压倾向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先采用的血液净化技术就是血液透析治疗技术,这种血液净化技术常用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高加血、酸中毒以及其他毒物中毒等等,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血液灌流技术

血液灌流技术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这种技术通常借助活性炭或者树脂等吸附剂的吸附作用而进行血液的净化。一般来说,血液的灌流技术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特殊的灌流设备进行血液的净化,这种灌流设备中含有活性炭或者树脂等吸附剂,在急症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血液灌流技术能够有效地清楚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在急诊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血液灌流技术与血液透析技术经常是联合应用的,在血液净化中两种技术的配合使用能够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血液灌流技术通常应用于急性药物中毒、毒物中毒的抢救工作中,比如安定、阿司匹林、扶他林等药物中毒,在各项抢救救治中,血液灌流技术对于安定药的抢救效果最好。

2.3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

Kramer等在1977年首次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这种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治疗中获得了成功,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已经成为全世界医疗中急诊重症治疗中的重要技术。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经过多年的改进与先进技术的引入,逐渐派生出一系列的治疗方式,当今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常见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有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技术等等,这些治疗技术统称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重症挤压综合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尤其是伴有心血管功能衰竭或者伴有脑水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具有着非常独特的优点,效果明显高于其他血液净化技术。

3.血液净化技术在急症危重症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3.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症,这种危重症多数是由感染、创伤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综合症,此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最高可达6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血液净化处理对炎症介质进行清除,通常来说炎症介质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病、发展的重要介质,而采用血液净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清除炎症介质,降低肺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和组织摄氧等功能,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3.2挤压综合症

在医疗救治方面,有些患者是因为受到一定的挤压创伤导致体内大量肌纤维受到损伤,肌细胞的内容物就容易释放进入到血液中,由于肌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导致肌红蛋白症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这种病症成为挤压综合症。挤压综合症是交通事故中容易出现的危重症,又称为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重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在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之前,患有挤压综合症的患者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疾病。自从有了血液净化技术,在挤压综合症的治疗中,血液净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患者血液中的肌红蛋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体内的代谢状态,在治疗挤压综合症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3.3心力衰竭与肝功能衰竭

在急诊重症的治疗中,心力衰竭和肝功能衰竭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危重症,这两类危重症在血液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是诱发死亡的重要因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并且对于药物的反应不好,容易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而血液净化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能够全面地清楚组织间液,避免患者出现有效血容量下降的问题。

结语:在现代社会中,肾功能疾病以及其他血液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急诊危重症的治疗中,血液净化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

上一篇: 电子技术入门知识 下一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导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