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5 15:21: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战略管理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战略管理知识

篇(1)

战略是决定组织发展方向及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战略通常情况下是稳定的,这种战略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一种常态假设之上的,管理者习惯于按常态规划开展工作。但是,管理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因此,基于常态假设的战略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表现有二:其一,缺乏一个全面覆盖企业战略危机的完整的应急系统;其二, 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预警战略系统,在危机或变化刚刚出现的阶段,企业往往不能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其变化,变化的危害程度被严重低估,直到变化演变成危机,企业在战略应对、机制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诸方面的不足立刻暴露无遗,只得动用一系列高成本的管理措施来抵御危机,通常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由此可见,良好的应急机制取决于良好的预警系统。预警战略的理论阐述与预警工具的方法选用是预警战略系统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BP神经网络工具对企业预警战略系统进行研究,探讨建立基于 BP神经网络的企业预警战略模型。

一、知识管理与预警战略

1.知识及知识管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被西方经济理论界和企业认为是企业应对所面临变化和挑战的法宝,并被众多企业应用到了实践当中。Polanyi把知识定义为明确知识(ex- plicit knowledge)和默示知识(tacit knowledge),明确知识是可以借助于技术手段,比如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和相应的软件来传播和分析的知识和信息;默示知识则是来自企业以及员工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由此产生的人们的主观意识等,更多地依赖于人际间的沟通来传播。

Roberts认为知识是很有活力的,默示知识和明确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存在于人类创造活动中。1995年前后,以Nonaka和Takeuchi提出的一个新模式的流行为开端,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明确知识和默示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变上。在这个模式中,知识被看作是可触摸的、有形的。

2.企业战略危机及预警战略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及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预警管理是对企业战略危机的灵敏感应过程。企业战略危机 (Enterprise Strategy Crisis,ESC)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企业的战略没有对此作出应变或者应变不当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状态。因而,ESC是企业战略管理失误或者战略管理过程的波动所产生的危机。企业对战略危机的防止和控制一般越早越容易,损失越小,对企业的影响也越小。因此,建立全面的企业预警战略系统对于企业进行战略危机防范具有重要意义。预警战略管理实际上包括对战略管理过程中管理行为的预警和预控的管理,即建立对战略管理活动的识错、防错、纠错和治错的机制。预警战略系统的功能包括监测、诊断、警报方式、信息、早期控制、对策库和失误矫正等。

预警战略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1)全面性。预警战略系统的全面性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预警战略管理是企业全面预警的概念; 其次,预警战略管理是战略全过程的预警管理。 (2)诊断性。这是预警系统共有的特征,能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进行病理诊断。 (3)预控性。战略是对公司未来全局的规划,所以,战略本身具有超前性,因此预警战略系统同样具有早期控制性,而且它还能提前对战略问题或者战略危机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 (4)规范性。战略的制定需要高级管理人员的直觉、主观和经验的判断,同时,战略又是理性分析的产物。战略管理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一样,都可以形成程序化的决策。战略预警决策应该是通过高度系统化的计划方式和理性的分析方法而得到的必然结果。 (5)动态性。预警战略系统是对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的波动和失误的预测及纠偏管理,因而具有全过程的动态性。

3.知识管理和预警战略的融合研究预警战略,必须将重点放在引起战略危机的诱发因素上。经验表明,诱发战略管理危机的挑战主要有两类:有规律性、持续性的变化和突变的、无规律的变化。而程序化的决策仅对前一种变化起作用,对于后一种变化,我们只能通过经验及借鉴, 将某些突变的、无规律的变化进行梳理,整理后使其接近第一种变化。 Nonaka和Takeuchi认为,知识的形成有5个阶段:共享默示知识、形成一种理念、判断这种理念的合理性、建立符合这种理念的相关规则、直至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明确知识。

这种明确知识与默示知识之间的转化原理恰恰为引起战略危机的变化表示提供了依据:企业战略所面临的规律性、持续性的变化通常会在企业中引起一些有形的、可以预测的问题,这些有形的问题可以用明确知识来表达和确定; 企业战略所面临的某些突变的、无规律的变化常常导致无形的问题,这些无形的问题只能用默示知识来表述。传统的管理理论重视解决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往往只对规律性、持续性的变化起作用;而知识管理首先是用来预防问题发生的。Thier- auf认为在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中,企业管理层应采取主动的、预防性的方式去发现企业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当问题产生时或产生后才采取对策。也就是说,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面临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需要把逻辑地分析思考和创造力结合起来,即需要全面的知识和相关的经验、技巧、制度和判断,将尽可能多的默示知识明确化,把无规律的变化经验化,纳入到规范化的框架中去。

篇(2)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到战略管理。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在经济方面显现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处于新阶段的情况下,积极更新,将新知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使其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柱,可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总之,在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发展之际,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积极进行知识创新,使其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创造了机会,但同时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新的竞争、新的困难将要来临。企业要想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的发展,就要明确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缺陷。综合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缺陷有:

1.战略管理的实用性不强。

以往企业所开展的战略管理活动讲究的是“静态、理性、单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战略管理计划,严格按照此计划来落实管理工作,忽视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战略管理不能及时调整,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导致企业发展现状不佳。其实,导致传统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观点不科学、不全面,过分关注企业的内在性,不注意综合动态的市场环境、分析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目标、管理结构、知识创新。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企业应当正视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明确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战略管理水平。

2.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

说到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主要是传统战略管理过于重视环境变化的研究,尤其是环境变化中风险的研究,为了防范风险而制定战略管理方案。其实,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是考虑不够全面、分析不够到位。环境变化,使得环境的混沌性、不可预见性增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在规划战略管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跳出战略思维模式,对非线性的战略变化予以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如此才能使战略管理有效解决各方面问题。所以,企业应当重视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这一问题。3.知识研究不够深入。传统战略管理所关注的仅仅是清晰的显性知识,而不注意对隐性知识的了解。知识被作为同质化的假定,所有知识都被看作为易于转移、交流、共享的资源。大多数国内企业只是认为在规划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对显性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使知识达到强化战略管理的目的即可。但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知识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当在隐性知识的研究上加以重视,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点来分析和观察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从而探究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才能创新战略管理,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知识的深入了解应用,是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调整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

二、从知识经济发展趋来探析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1.知识视角的企业本质。

在传统观点中,企业被视为“黑箱”。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知识解释了企业,即知识这一特殊资源运用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生产、存储、运用的运动过程,也可以将企业称之为知识系统。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企业,重新调整企业,将知识创新、交流、转移、共享作为企业组织成员接触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2.知识创新支撑的企业战略管理。

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就是将知识、技术、业务、组织、与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使知识贯穿在整个战略管理中,使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战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那么,知识创新如何支撑企业战略管理,促使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呢?

2.1知识创新革新战略管理思想。

知识本身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将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根据新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促使企业管理层对战略管理进行全面的革新,使其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积极且有效的落实战略管理,改变企业传统战略管理的局面,使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所以,知识创新革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良好发展。

2.2知识创新为优化制定战略管理方案提供支撑。

在知识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企业积极的进行知识创新,将实时更新且丰富企业知识资源,促使企业根据知识资源了解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制定适合的且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积极推动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另外,知识创新还可以促进企业系统的分析竞争哲学、企业使命、企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企业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战略制定框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做铺垫。

2.3知识创新对战略实施的支撑。

知识创新,意味着不同方面的知识都在创新,因此不同知识所涉管理领域将会受到新知识的影响,促使管理逐步向知识化、流程化发展。因此,知识创新同样可以支撑战略实施,可以对企业人员、企业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全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企业,使企业有效落实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在企业人员方面,知识创新将改变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思维,改变企业领导及员工固化的思想,强化知识意识,促使企业领导及员工更加注意知识创造。在企业资源方面,知识创新将丰富企业资源,促使企业制定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合理且有效的应用资源。在企业文化方面,知识创新将深层次的拓展企业和社会文化,提升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在企业内利用文化来发展员工的潜能与智慧,可以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所以,知识创新将支撑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实,促使企业战略管理能够在新知识的辅助下,对企业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优化落实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实现战略目标,为推动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在企业战略管理市场化、科学化、合理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知识创新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对战略思想、战略策略、战略内容、战略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与时俱进,更好的管理企业,促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会,克服困难,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注意知识创新,调整和优化战略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10(1):39-42.

[2]马玉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05-105.

篇(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一般意义上的讨论已相当深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均有重要的研究积累,然而知识管理本身在制造业企业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针对制造业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知识形态具有重要特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问题值得专门探讨和分析。

1制造业企业知识的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现代经济发展的总体突出特征被认为是知识密集(Cantwell,1995)。实际上,这一特征在制造业行业也越来越具有同样突出的表现。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熊彼特主义的竞争学说强调了创新过程对于原有经济发展途径的所谓“创造性”破坏,而不是传统观点上的所谓均衡状态的暂时偏离。世纪之交基于企业知识经济的种种研究(如Granstrand,Bohlin&Oskarsson etal,1992;Zander,1997;Alberto,Guido&Stefano.1999等),从各类企业包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人手,分析知识激励和知识积累过程对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充分肯定了早先熊彼特主义的发展观点。Gambradella&Torris(1998)曾将创新活动的深刻变化与知识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并对创新活动的新特征重新定义:“创新,即是应用已有知识来产生新知识的活动,它需要系统化的力量和高能量的组织”。与此相对应,企业知识的战略管理方面也产生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注意企业已有的知识价值,如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评估,而且还特别重视未来或潜在的知识,于是相关的概念应运而生,如,知识资本(knowledgecapita1)、知识股权(knowledgeequity)等。这些概念目前在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公司以及跨国公司里已经成为与常规性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样重要的经营管理理念。

一般来说,制造业所涉及的知识主要包括规则化知识和非规则化知识。前者表现知识内涵和边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而后者表现知识的创新频率和延展范围的不确定性,突出不同组织方式下知识产出的巨大差异。在制造业场合,规则化知识往往可以物化为工艺设备或管理程序,只要遵从即定的程式进入这类知识,知识的产出是可以没有差别的。

2制造业知识构成的特征

制造业行业的知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描述,一方面是以软件行业、咨询行业、金融行业等为代表的典型服务业企业和以信息技术装备、机电、化工、材料、纺织行业等典型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另一个方面是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管理的差异。迄今为止,针对这两个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特别是针对后者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几乎还是空白。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综合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构成,总结其特征如下:

首先,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构成在于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环节,因而制造业流程的信息采集和转换成为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基础。

由于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生产、企业核心资产构成、企业间外部合作模式和客户类型等方面都与服务业企业存在很大差别,资本形式的工艺设备、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同样都具有重要的创造知识的意义。

在制造业企业,知识的构成既具有信息处理的关键部分,同时又具有获取信号和进一步将无序信号转化为有序信号的关键过程,而这一有序化的过程也是构成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从制造业企业的层次看,所谓信息实际上包含人一人、人一物和物一物交流三类,而后两类是更为重要的信息类型。在制造业企业,知识的构成与企业的设备类型及其作为生产资本的质量具有密切联系。与此相反,服务业企业,特别是IT行业企业在数据一信息一知识的转化过程中,由于数据获取技术相对容易,因此信息仅仅被看作是生产过程的原材料。

其次,制造业的知识构成还在于将即时生产的信息和知识流程规则化,反映为规则化程度。

制造业的知识构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结构化和规则化的知识。由于制造业的正常运行需要依靠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规则流动和规则化控制,以达到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质量和一致性,因此,机构化和规则化的知识尤其重要,而规则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专用设备及其运行准则、工艺标准及操作规范等。

再次,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构成还在于应对资源配置变化的适应性,即知识的柔性组合程度。

制造业生产过程分为稳态和动态两种情况,前者侧重知识积累及其有效利用,即与知识存量的管理过程相联系,而后者则侧重知识的激励,即与知识流的管理相联系。其中,知识流的管理更为重要。

由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会导致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过程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变化,因而对于动态技术和知识的管理,或说对知识流的管理结果往往形成新的企业运行规则。显然,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流管理的战略特征最终体现为企业竞争特点的改变。

3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我国商品出口的80%。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和国内市场竞争日渐强盛,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技术和知识储备及其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的战略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本文根据对8家典型国内制造业企业,包括6家航空工业企业和2家制造业企业(1家化工制造企业和1家机械制造业企业)进行的调查,得出以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构成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这四类知识的重要性随行业、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竞争战略等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制造业而言,其各个环节的知识相互联系较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国内航空工业企业的调查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生产实践中,非规则化知识向规则化知识转化,即规则化过程。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除了短暂的接受设备时的培训学习之外,主要是通过操作过程中规则化知识的学习。规则化知识在操作中越来越取代非规则化知识。制造商出于质量一致性的考虑,已经将生产过程中的一切不确定性通过设备工艺和管理框架的规则化降到最低,因此,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要求不高,同时也不允许操作人员对生产模式和工艺规范做任何改进,即所谓靠管理,靠技术,而不是靠工人的技能。他们通过管理强调工人的责任心,而非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在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企业重视对非规则化知识的总结和管理。由于非规则化知识是创造新知识和实现持续创新活动的主要源泉,因此,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视非规则化知识的有效管理。

4结论

事实上,技术创新的过程在于不断地把非规则化知识转化为规则化知识,这种过程与A—U创新理论所指出的从流动阶段发展到固化阶段的过程是类似的,知识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固化的过程。特别是,创新活动首先明确非规则化知识的运动范围,从而明确阶梯性,之后再明确知识运动的关联特征,并将其动态变化内容相对固化。于是可以得出结论,知识管理实际上只有针对动态变化的知识,即针对非规则化知识才有突出的作用,而对于规则化知识,由于其已经是创新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知识管理的结果),如果再对其知识内涵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效用便逐渐消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要根据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准确划分出规则化知识的边界,以实施有效率的知识战略管理。虽然规则化知识和非规则化知识都可以构成企业的专有技术,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但规则化知识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当前竞争的基础。

篇(4)

第一,将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向国际水平看齐,增强产品的管理质量。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运用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标准,来让我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世界要求,是提升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开发国际市场的必要途径。但由于传统原因,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并没有达到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致,也是在没有开发国际市场时的必要做法。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炽化的阶段,如何能在市场环境中体现我国产品的优越性,拥有更多的客户群体呢?必须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也就是将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第二,树立坚实的品牌理念,增强品牌的管理。相对于固定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品牌则是无形的资产,品牌所带来的利益是永恒的,一个形象好的品牌是企业几代人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这也就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斥巨资对品牌形象进行维修护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企业对品牌有自己的认识,对品牌的形象不重视,常常为了短时间利益自毁形象,事态发生之频繁已经屡见不鲜。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和能否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是成正比的,越是为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越会注重品牌意识。

第三,灵活的适应市场变化,形成固定的客户群体。新时代的市场千变万化,客户群每天都在发生不断变化,能否跟随市场动态、时刻关注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变化,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想要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群,就要时刻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并设定一套完整的客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反馈体系。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较高的满意度,是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中拥有稳定客户群的关键。

二、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有利于开发国际市场

第一,开发国际市场对于企业发展的必要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面向世界打开“国门”,同时对开拓外国市场市场的我国企业实行奖励政策。这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种挑战但更是机遇。能否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关系到我国企业是否能长久发展。

第二,分析如何让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一是努力推行经销制。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还不太成熟,努力推行经销制是我国尽快打入海外市场的关键。经销制是出口企业不需要参与目标国家的销售和经营,只负责销售和运输,在市场中寻找合适的经销商。商在市场中负责营业网店的建立、销售、服务等。对于开拓新市场的我国企业来说,可以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商;但是,有于我国企业缺少对新开拓的市场第一时间信息资源的掌握及主动性和直接管理能力,引发商机流失。但在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的前期目标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先了解市场的基本信息,并且盈利目的大于市场开发,因此低回报率和轻微的亏损都是可以容忍的。

二是与当地合资或独立建厂。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后,企业要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地相关规定,开设工厂、合资经营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形式。企业对目标市场有一定了解后才可以进入市场,否则将会有较大风险,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未来发展。在国际市场领域,目标市场的政府一般对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出口产品比较排斥。如果不采取有效方法,拥有更具优势的产品流入到本国后以其价格、质量、服务等优势将很快击败本国的相关产业,这对本国的经济、社会的打击是巨大的,将严重导致数以万计的人员因此失业或是相关企业无法与海外进口产品相抗衡而一蹶不振。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对进口产品严加审查或征收高额关税,防止以上局面发生。

三是伴随相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我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除了经销制和投资建厂的途径之外,利用相关的产业联合也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这不仅省去许多公关环节,还能节约成本。通过产品的使用方在目标市场的经营,产品的提供方不需要采用任何市场经营手段,它的产品已经在目标市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样不仅使双方的投资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还能在目标市场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并且客户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物美价廉的服务,为双方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篇(5)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一般都局限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企业信息战略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特别是国内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还没有上升到企业信息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未能加以认真研究与吸收。随着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肯定和重视,最近几年,知识管理又重新受到企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保罗•罗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收益,知识需要投资,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现今,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客户的信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电信基础结构,以及雇员的创造潜力和技能等。为此,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之中,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当今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信息管理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因此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

信息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发达的信息产业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这些现实的变化对CIO的职责及其工作重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般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而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又使关键性的信息获取变得日益困难,迫使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现有信息的收集、开发,必须努力挖掘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特别是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性信息。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开发任务将日益艰巨,要求企业信息的保管者和加工者,变为企业信息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利用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从而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一般可以这样理解:有关企业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将企业知识视为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够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工作内容。信息是知识的输入端,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在于数据库中、被印刷于纸上或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需要有组织的知识,更需要有组织的智慧。谈到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信息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也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如果缺乏对这种区别的认识,就会把知识管理误解为办公自动化。

知识主管(CKO)的工作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集体创造力,其职责超越了单纯的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范畴,因而包括了诸如员工培训、工作技能、奖励和企业战略等。管理并经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是CKO的份内之事,知识主管正扮演着把企业的智力资源同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营销战略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特殊作用的重要的高层管理者。

信息主管(CIO)作为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的组织和开发为重点,致力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工作重点,其任务是监督企业信息技术的采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企业习惯性地把企业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一种延伸,因而试图把信息主管简单地改为知识主管。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企业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上,从而陷入了知识管理的误区。用一句话来简单、扼要地说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知识管理始于信息管理结束的位置。

在知识管理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细分出来之前,知识管理的实践和操作早已经客观存在于大部分传统企业的实际运作之中。知识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四个层次,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利用。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但是与所有的管理过程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管理过程而非一种结果。虽然知识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但在其概念提出之前,知识管理的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实践之中了。传统企业每天同样也在进行知识管理,如果企业的现状和员工的素质及预期的投入产出率(ROI)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投资一些资金建设IT系统以便辅助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条件不充分,企业不能上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也照样可以进行。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需要树立起一种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的知识资产,从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加强知识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早已经设立了专门的CKO(首席知识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理人还不清楚CKO是干什么的。CKO的产生标志着企业的竞争正在向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方面转化,企业需要尽快挖掘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不断完善优化这些资源,为企业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树立关键性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相关人员都是企业知识的使用者和载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知识资本的运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能够构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了,企业一般性竞争情报的获取和也变得非常容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从而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应该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机制。知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 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市场使企业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作为产品来获利,如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知识制造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而且知识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增加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信心。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而展开活动,企业信息战略的本质就是知识管理,企业需要3C(CEO、CIO、CKO)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来实施,从而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是通过经营和竞争来创造价值的社会经济细胞,这就决定着由3C统筹管理和策划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建设出经济、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紧迫需求。

信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利用率,而知识主管的工作则是始于信息主管对信息管理结束后而开始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产物,但是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企业中同样可以考虑设置CKO,将管理工作再次细分。CIO和CKO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尽可能同时确立起企业的CIO和CKO机制,而CEO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决策,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奎,魏昱,曲嘉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初探.情报探索,2001(6)

2.盛小平,王新敏.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2(1)

篇(6)

随着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品贸易的全球化,质量越来越为用户、企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二十一世纪被称之为“质量的世纪”,即二十一世纪着眼于质量和由此所产生的效益,是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世纪,质量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竞争的战略要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战略,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将是二十一世纪追求卓越的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观念落后。一些化工企业对质量的理解仅停留在传统的“狭义质量(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运输质量、服务质量,其核心要求是质量的符合性)”和“广义质量(指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其核心要求是质量的适用性)”阶段,没有建立以满足顾客要求为目的的“全面质量”的现代质量观念,因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2.领导质量意识亟待提高。一些化工企业领导只注重市场开发、项目研发,对质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化工企业领导从未参加过质量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没有直接参与制订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企业的基础管理逐年滑坡,员工质量意识普遍下降,产品质量低劣。

3.全员参与程度偏低。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的参与大多是被动的,主动关心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情况不普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4.缺乏超前的质量战略。由于部分企业领导介入质量管理活动的程度不高,自我感觉良好,不通过质量战略的创新适应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使企业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5.质量管理手段落后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局限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质量检验仍是控制质量的最常用的手段,未能真正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6.没有建立互利的供方关系。许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影响了相互之间在市场分析、产品开发、过程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支持、参与和合作,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

7.质量责任不明确。许多企业的质量责任制不健全,没有把质量职能切实分解和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岗位,并明确他们的质量职责。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责任制难以落实。

8.质量文化建设滞后。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时进行化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的实施,培育企业的质量文化,造成企业的质量管理照抄标准的多,与实际相结合的少;有共性的经验多,个性化的少;“两张皮”现象多,融合提炼的少;挂在墙上的图表多,持之以恒有效应用的少。

9.质量认证效果不明显。少数以收钱为目的的认证和咨询机构,为了追求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企业的要求;而以取证为目的的部分企业追求的是表面的形式,放弃了IS09000族标准的精髓,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

1.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思想的转变。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市场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繁荣的卖方市场逐步演变为激励竞争的买方市场。美国工业界受到了来自日本、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快速发展国家的挑战。为了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成为经营者更为关注的经营因素。1985年,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对全美301名高层经理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已有23%的高层经理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2.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为了使日本的产品销售到国外,日本最先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对TQM有着深刻的认识,TQM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价格提供顾客满意的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有效地运营企业的所有部门,为实现企业目的作贡献的系统活动。企业的目的是通过长期、持续地实现顾客的满意,确保企业的长期正当利益和增长,并在确保员工满意的同时,谋求社会、交易对象、股东等与事业有关的所有人的方便。

3.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起。由于TQM在日本和美国取得的成功,在欧洲,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认识到TQM是管理活动取得效率、效果和竞争优势,确保长期成功,满足顾客、员工、投资人、其他受益者以及社会需要的一种途径。实施TQM能够取得很大收益,如: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满意度等方面都将带来更好的绩效。由于认识到这种机会,1988年由欧洲14家大公司发起成立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其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于:强调TQM在所有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促成开发质量改进作为企业达到卓越的基础,从而增强欧洲企业的效率和效果。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在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已经从企业的一般职能管理,上升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它不仅仅由“买方立场的质量管理”构成,它还要更多地涉及企业内部的经营因素,使企业通过这样的质量管理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战略的实施

1.更新管理。由于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满意体现了顾客的价值观,企业是否能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则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二者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便形成了“质量价值链”。这种“质量价值链”将相关方(包括顾客、业主、员工、供方和社会)的利益联结在一起,这就是“全面质量”的实质与核心所在。因此,企业只有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根据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制订企业质量经营战略和目标,对企业的所有过程进行控制,实现产品质量、成本、效率、资源的全面优化。通过追求“全面质量”,铸造起坚固的“质量价值链”,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7)

知识管理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而且知识管理绝非新生事物。数百年来,家族企业的商业智慧世代相传;工艺大师们呕心沥血授艺于徒;工人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和技艺亦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领导们才开始谈论知识管理。现代经济的基础已从自然资源转为知识资产,这种变化迫使经理人返身审视企业的知识基础及其利用情况。与此同时,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也使人们能更加便捷和经济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共享。

一、两种战略模式

对一些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电脑。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都可方便地调用。我们称此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而在另一些企业,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在这类企业中,电脑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储存知识。我们称之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选择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考虑企业服务客户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员工的具体情况。

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和俄扬公司(Ernst & Young)等一些大型咨询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遵循的是编码战略。在过去五年中,它们开发了多种精妙的方法来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调用。知识的编码是通过“人员到文档”的方式实现的,即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再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

与此相对,贝恩(Bain)、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麦肯锡(McKinsey)等战略咨询公司则强调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它们注重的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里的知识对象。未经编码,可能也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咨询师们就所需解决的问题一起反复探讨,共塑洞见。

二、企业如何选择知识管理战略

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如何把该价值放入一种经济模式,企业员工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和经济模式。

作为企业经理人,必须能够清楚地阐述顾客为什么购买一个企业而非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顾客期望从企业获取什么价值?企业中内含的知识如何为顾客增加价值?如果企业对上述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就不应该急着确定知识管理战略,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对企业的竞争战略已经了然于胸,经理人还需考虑下列三个问题,以帮助自己选定基本的知识管理战略。虽然答案的含义似乎不言自明,但经理人很有必要非常明确地指出公司的竞争战略与利用知识支持这一竞争战略之间的关联。

你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提供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销售的产品几无变化。采用基于知识再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较为合适。提供定制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工作重点在于满足特定顾客的独特需求。由于这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编码知识的作用对它们很有限。采取定制产品策略的企业,应该考虑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你的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基于成熟产品的商业战略,通常从再用模式中受益良多。成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过程包含多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工作和能够编码的知识。反过来,建立在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战略,最好配以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寻求创新的企业中,员工必须共享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往往会散失在文档中。

员工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编码的知识,如简单的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如果企业员工依靠显性知识完成工作,“人员到文档”的方法最有效。相反,隐性知识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需要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它包括科学专长、操作诀窍、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力,以及技术专长。如果人们最常利用隐性知识解决问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方式绝对有效。

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可以预示应该采用哪种知识管理战略。但有时候,另外两个因素往往使问题复杂化:即公司内部多个事业部的并存和知识的商品化。

让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共存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事业部中,是一种诱人的设想。它们的确能共存,但只限于各事业部像独立公司一样营运的企业中。比如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它的汽车事业部与信贷金融事业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在这种企业里,各事业部实际上可以施行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但是,在各事业部密切整合的企业中,应该只采用一种知识管理战略,或者将不适合既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事业部分离出去。

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业务流程重组咨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日渐成熟,逐渐演变为大众化产品。在一开始,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但不久后,便需要一种按部就班的解决方法。CSC?Index(编者译:CSC指数咨询公司)一开始用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模式支持定制产品策略,这种组合是正确的。但随着业务流程重组概念的演变,这种做法就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了。这时,公司面临抉择:要么改变知识管理战略,要么退出业务流程重组咨询业务。该公司在两个方面都无所作为,最后面临时日困难只能以破产告终。

三、不要孤立看知识管理

一些公司的行政总裁极为重视知识管理,另一些企业则不像对待成本削减、结构重组或全球化扩张那样予以重视。在后一种企业中,即使有知识管理,也只存在于人力资源或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然而,孤立对待知识管理的企业有可能收不到效益。只有当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竞争战略相协调时,企业才能受到最大效益。

要实现这种协调,需要有总经理的领导。如果行政总裁和总经理积极投入,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以支持明确的竞争战略,企业和顾客将共同受益。如果高层管理人员未能相应选择,则企业和顾客双方都受损。结果,顾客花钱购买定制方案,而其实一个标准化方案就已足矣。要么是,客户在面临特殊问题需要帮助时,只得到万金油式的建议。在企业组织内部,员工没有了轻重缓急。问题很快演变成权力斗争,人们为争夺资源而不顾大局。这时,只有强有力的领导方能指明企业的前进方向,带领企业克服阻力、选定和实施新的知识管理战略。

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应用

1.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组织制度,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职位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接受,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因而企业在设立知识主管时不应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以免以知识主管完全取代信息主管。要把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上。

2.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制度

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励制度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大多数的企业都注重物质激励,却忽视了精神激励,这是不可取的。企业一定要两者相结合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

3.实现企业信息化

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当人们互相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当知识不为人们所运用时,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企业需要建立相关的企业内部网络及其他快捷方式,用来作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之间交流信息、共享知识、合作创新的媒介。如施乐公司就曾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知识地平线”的企业内部网络,用以共享知识、信息、搜集知识、学习培训等。除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网外,企业还应将内部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

4.营造一个创造并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互相信任尤其重要。那些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出成就的企业,通常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种工作环境的制造:①强化员工间的知识交流制度。②定期培训。③积极收集外部信息。外部环境的变化通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收集外部信息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④建立企业知识库,进行开放式管理。

5.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足够的人才,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先来杜方冬李后卿: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J].现代情报,2002(7)

篇(8)

1.个体战略管理行为。

首先,表现为个体战略管理行为的刺激。当个体持续受到来自环境的刺激后,就会产生各种感知变化,比如听觉、嗅觉,味觉等。同样,企业管理者一旦接收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在企业管理中,对知觉的注意力要求非常高。比如:员工的绩效得到积极反馈后,对评价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远远大于消极评价。这种内部反应主要包括:态度、动机,以及来自个体的感觉。其次,知识创新涉及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以知识创新为愿景,在战略管理的目标下,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与价值。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实现知识传递的、共享,以及创新的高效性。其中,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在知识创新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更加频繁,为了防止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盲目的状态,必须建立知识创新型的战略目标。比如: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改进工艺、流程,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第二层含义指的是:针对企业中的个体而言,知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及成就动机。当个体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内心的创造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组织管理行为。

首先,战略制定需要发挥每个员工的主动性,与环境积极互动,从而达到全员协作的系统模型。在这种交互式的系统中,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群体氛围,更有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效。其次,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将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进行提炼、编码,从而达到知识的转换与共享。然后,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缺口,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在整个过程中,全面发挥参与者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

二、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管理行为要素

相关专家与学者认为,对企业进行战略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者知识创新行为要素、策略性企业战略管理行为要素。在企业战略管理者知识创新行为要素中,战略管理行为中,知识创新要素更重要。在策略性企业战略管理行为要素中,策略性战略管理行为要素特别重要。企业界及学术界中的大部分人认为,策略性战略管理行为要素的地位更高。另外,除了以上行为要素外,也对知识创新的重要性给予了很大肯定。但是,在行业中的意见不统一,有一定的分歧。

三、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案例研究

首先,以知识型企业海尔为例,对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构建进行分析与探究。

1.企业家直接领导团队,提高战略水平。

最早,海尔只是一个亏空百万的小厂,后来在张瑞敏的直接领导下,企业推行了人才管理、核心能力、技术诀窍方面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力量,最终使海尔走出了发展的困境,实现了年收入超过1000亿的辉煌销售目标。

2.战略支持型的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在无形中影响了员工的战略行为,以及战略执行的成果。可见,企业执行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战略支持型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战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通常情况下,企业不同,战略需要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元化的过程中,“激活休克鱼”就体现了海尔在成长中建立的执行文化。该文化指的是:对无形资产的激活,以及对企业有形资产的兼并。以上为海尔企业文化成长的战略。其次,以某知识型企业B公司为例,阐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利用知识创新的办法,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将决策者、分析者、执行者作为核心,同时使其他员工、企业外人士、专家顾问参与到其中,使整个战略管理行为成为群体性的活动。在探讨项目的过程中,该公司与咨询机构人员加强了交流、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这种交流不但达成了统一的共识,而且实现了知识的隐性转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更加科学、有可行性的方案。另外,基于各种交流建议与意见,需要形成书面性的报告,使最终的方案得到落实,体现了显性知识的传递。最后,在交互性的知识环境下,有效激发了参与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反思方案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修正。这样,管理者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企业的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实践证明,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驱动使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更加明晰,有助于建立交互式的合作环境,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敏锐地感受到市场变化的气息,做出积极的应对,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张渝 单位:三峡大学

篇(9)

企业战略是立足于未来,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为企业寻求在市场中的地位,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较长时期的目标,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但很多民营企业要么缺乏战略管理的意识,依靠最高决策者个人智慧进行决策,只顾眼前利益;要么虽制定了企业战略,却盲目照搬照抄一些成功企业的战略模式,不适合自身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战略管理。

二、知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知识经济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如果要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必须依赖于核心能力的建立和培育。而企业的核心能力根源于拥有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机会的市场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研发能力,将员工个人的知识创新应用到产品中的能力,将企业知识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等。这些知识和能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拥有自己核心能力的企业才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因此知识是企业获取并保持其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是制定实施企业战略的根本依据所在。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对知识进行开发、整合、利用的动态管理过程。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顾客需求的多变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市场竞争的全球性,企业战略有必要面向知识管理进行根本性转换:即要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业务流程为主要核心的战略,转到建设起一个能有力支撑知识互动整合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战略系统上来。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应通过有意识地知识学习、创新和应用以实现远景规划和长远战略。而企业也只有在正确的战略引导下,才能明晰知识创新的方向,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扩大知识的利用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优势。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企业战略理念的构建

民营企业应把知识看作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对知识有效管理将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体系。

1.从总体战略上。与过去强调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有根本性的不同,民营企业在知识经济下须转变观念,将总体战略的制定实施与知识管理紧密联系。首先,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要依赖企业的知识库进行;其次,企业的战略设计与选择要考虑企业知识体系的特性;再次,其战略目标将“知识化”,即通过相关领域知识创新的实现达到战略目标;最后,至关重要的是战略的实施需要知识策略的支持才能完成。

2.从竞争战略上。注重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把蕴藏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量作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注重了解客户需求,推动知识传播,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应从现在依靠规模经济和产品质量取胜转向依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成长,依靠知识的不断创新来创造更多客户价值,从而吸引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

3.从职能战略上。民营企业各方面的职能战略也应转为基于知识管理。(1)从市场营销看,要从单纯的产品营销转变为知识营销。不断获得并开发与客户需求相关的知识,从为顾客解决困难的角度去思考,获得客户需求的深层次知识。同时积累开发与营销工作有关的其它知识,包括从客户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到其业务人员的个人喜好等,以相关知识的优势获得营销竞争的优势。(2)从生产组织看,知识管理的引入,意味着要重新认识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应从实物的设计与生产提升为知识的创造与应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过程实质是知识的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实际是知识的应用与传播过程。(3)从财务管理看,知识管理的引入要求民营企业重视知识资本的价值,将知识的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与知识有关的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市场占有率及质量目标的实现等。(4)从人力资源管理看,知识管理的引入要求民营企业据战略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体系组织人力资源工作,从整体规划、人员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为企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服务。

四、知识策略对民营企业战略实施的支持

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企业战略的实施必需依靠知识策略的支持,知识策略反映了企业为保证其战略实施对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的总体思想。

1.建设知识库。计算机网络环境是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建立知识库需要民营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上进行投资,建设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等,通过知识地图和检索系统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

2.变革组织设计。一是设置知识主管,发掘企业现有知识,保证知识库正常有效的运行,催化新知识的产生,促成知识的共享。二是加大授权力度,使民营企业传统的高耸式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减少决策时间,提高企业对市场、技术的反应敏感性。

3.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共享知识的氛围,使员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建立知识发现、共享和应用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推动知识创造和流通,并迅速整合到产品与服务中。

4.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知识创新活动。在个人绩效考核体系中,对内在于员工脑海里和经验中的无形人力资产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提升进行合理评价,采取适宜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建筑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在改革开放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技术水平低;业务多以施工为主;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落后;经济组织偏小,生产能力分散,强势企业不明显;国际建筑市场上承包份额少,业务多是分包等等。因此,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有效的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使原来技术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人慢慢成长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员工。同时,知识管理能及时的共享以及应用,避免了因时间和人员的流失而流失,及时有效的将企业的核心知识整理、积累、存储和共享[1]。 

    1.建筑企业知识资源 

    建筑企业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建筑企业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分工的细化,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发包、采购、施工、使用维护过程中产生和需求大量的管理信息、法规信息、合同信息、图像信息、技术信息、材料信息、采购信息等,这都使得建筑企业逐渐具备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建筑企业的显性知识包括建筑产品、施工工法、生产工艺、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客户群以及企业拥有资质和专利,这类知识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理、存储以及管理。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师、财务人员,甚至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 

    2.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2.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存在许多的问题:组织结构层次多,集团公司下直接管理众多职能部门,又下设不同的分公司,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刚性强,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各个层次部门重叠,易发生多头指挥,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企业资源难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布极不科学;权力过分集中在企业上层,基层员工参与决策程度低、积极性差;员流动性大,企业的知识流失严重,难以构建组织记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开展,因此,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2]。 

    首先,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调整。剔除只起信息传递而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管理层,适当的增加部门工作的自主性。其次,将辅助生产的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劳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出去,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维护和升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电子档案室,实现企业文档电子化存档和检索,为进行知识管理创造条件。最后,调整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审查现有人员配置情况,引进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对已有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在岗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进行分流,转岗培训后安排其他工作。

    2.2 明确知识管理主体 

    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开展前首先要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知识行为开始,他们为知识管理总负责,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战略,同时对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创新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此外还要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评价与改进。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财务人员、物资管理人员、信息人员等人掌握着建筑企业的强大知识技术资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调整组织结构、营造企业文化来保障知识管理的推行,同时监督和评审知识管理效果。建筑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在围绕着企业主营业务的知识管理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基层施工的劳务工人的作用。作为基础操作工人,他们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用者,是一手数据的来源,同时这些人员中也不乏自学成才的创新者。 

    3.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中培育并形成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适当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通过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认识,在企业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3]。 

    建筑企业目前最需解决的文化架构问题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有效的知识共享氛围,首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员工观念。将知识共享通过相关的文件制度固化下来,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设计知识共享工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员工知识活动给予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同薪酬挂钩,实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高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表率作用,收集企业运营中知识共享的成功案例,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方式。建筑企业应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各个层级包括驻外项目施工组建立学习小组,工作之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委员,带领成员就目前工作的进展提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开发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将管理者的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换成员工培训的协助者,实现员工的在岗学习。第三要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建筑企业可以对本组织内的核心知识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宽松的人际氛围。第四要追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企业要与知识型员工共同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的提供教育和晋升机会,满足这部分员工的学习需求和事业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合理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 

    在选择技术工具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技术工具同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结合,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经费有限等原因,在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时必须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维护、价格合理的技术工具。 

    第一,因特网。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没有固定地点,同时和企业总部相聚甚远,因此可以采用价格经济,功能强大的因特网。通过因特网提供的:E-mail、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架构企业的网站,介绍企业,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第二,企业内部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的文档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和网络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企业的无纸化管理,员工对内部核心文件、规章制度的获取与学习,内部员工的网络化培训,员工的意见交流、项目讨论、工作会议管理等更安全的信息沟通。另外,诸如:群件系统、数据仓库等也是比较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科研项目资产管理 下一篇: 空气污染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