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7 08:39:53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1)

一、情感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在听课时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只有老师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才能满怀信心地学下去,从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1.注重积极情感培养,形成良好创新态度

在态度这一内在力量的驱动下,我们常常会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而这种潜能如果被正确地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结果会远远超出我们最美好的构想。有人说,就算我们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但至少我们还能以踏实的态度去生活。的确,态度永远是你成功的基石,它永远能够承载能力,也永远可以为能力导航。

2.注重积极情感培养,激发创新欲望

要激发创新欲望,需要增加动手机会,体验成功。做足、做好创新实验,有条件的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如有的学生所讲:“见了仪器手发痒,不创造点东西心发慌。”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愉快。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将竞争机制引入辅导。辅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根据学生回答问题、观察和实验方面进行打分。此时,为了小组的胜利,同学们抢着上,霎时间,笑声、抢答声响成一片,同学们情绪高涨、心情激动。学习的效果就好。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1.思维独立性培养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概念、规律和技能。适当增加探索型和设计型习题的训练,诱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认真地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检验,获得正确的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多彩的活动环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看物理科技读物,多做课外实验,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定期举办物理知识讲座和学生小发明、小制作以及优秀作业展览,开辟好物理学习园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培养学生勤于动眼观察、动耳聆听、动手操作、动笔记录、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的好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思维逻辑性培养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概念、判断、推理是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比较鉴别、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都是与发展物理规律密切联系的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都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合乎逻辑的发展、遵循逻辑的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经常出一些有训练逻辑思维价值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3.思维的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从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实施“变式”教学,是突破思维局限性和片面性的有效措施。例如,一次在科技辅导中,给学生一张纸让大家想值得用途,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根据所教对象和内容的特点,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景,启发探索、诱导思维。促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4.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即善于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去揭示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要注意各种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物理现象看清物理本质,知其然且究其所以然,养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好习惯。

5.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2)

一题多解是对同一个问题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寻求其答案,它追求的是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实际上就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必然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之养成多角度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起着辅路架桥的作用。例如:

1.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析:弄清研究对象和圆盘的运动过程(两个过程),找准不同对象的位移、时间、加速度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规律建立方程求解:①求出桌布与圆盘分离的时间t,②确定圆盘恰好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过程1.圆盘从静止起在桌布上做匀加速运动至刚离开桌布的过程;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过程2:圆盘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3)

一题多解是对同一个问题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寻求其答案,它追求的是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实际上就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必然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之养成多角度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起着辅路架桥的作用。例如:

1.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析:弄清研究对象和圆盘的运动过程(两个过程),找准不同对象的位移、时间、加速度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规律建立方程求解:①求出桌布与圆盘分离的时间t,②确定圆盘恰好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过程1.圆盘从静止起在桌布上做匀加速运动至刚离开桌布的过程;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过程2:圆盘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

二、一题多变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4)

(1)演变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演变实验目的就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器材的用途,以原有的器材实现不同的实验目标。演变实验目的,可以使实验的目的变得发散而多元化,即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多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多种结论,实验目标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变异,不依常规,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目的的改变,纠正了学习者“一个实验与一套器材一一对应”的定式观点,打破了学生思维中“先目的,后器材”的固有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一个双向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不但要适应由目的到器材的过程,同时还要努力由器材分别向不同的实验目标靠近,在思维的往返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复杂程度加深,从而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做了初三物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利用现有器材还可完成哪些实验?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努力搜集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实验构想,并围绕实验目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结论:①利用控制变量法粗略研究欧姆定律;②测定小灯泡在一定状态下的电阻值;③定性研究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④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目的的多元化,使实验更具有探索性。通过讨论和探索,学生的思维往返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得到了培养。

(2)演变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下,要求学生灵活演变实验器材或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器材,以达到同一实验的目的,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供又一重要手段。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思维的步骤从不同途径一步一步指向唯一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获得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实验器材的变化,使得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更加谨慎地进行实验操作,倍加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密度》的总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实心木块的密度”的实验。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系统搜集与密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大胆构建实验框架,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科学论证实验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从。①测质量、体积;②二次称重法称重、测浮力;③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悬浮等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训练,不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有了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更规范化。实践证明,多途径的知识综合及全方位的实验观察,能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5)

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还要会用,一方面是在答题时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探求规律,注意归纳总结。中学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就往往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也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的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6)

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还要会用,一方面是在答题时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探求规律,注意归纳总结。中学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就往往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也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的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7)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点:(1)初、高中的教材方面相衔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2)学习中的知识层面和难度加大,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式教学.(3)如何在教学中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4)教学中物理模型如何建立.(5)初中升入高中后,需要重新构建其学习习惯.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点的

对策

1.高中物理教师不单要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高中物理教学课标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要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8)

形式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规律所构成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即所谓的本源性知识。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者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要想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结构方案,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三、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抛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这样,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而在课中、课后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人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前所述的大气压测定中的系列问题,就是这类的阶梯问题。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如前“大气压测定”的教学中,实验测得大气压值后,可继续创设如下深入探索的问题情境。(1)若将托里拆利管倾斜,水银柱的长度、高度是否发生变化?(2)将管向上提一些(管口不露出水银面)或向槽里插进一些,会产生什么现象?(3)如果换用粗管来做实验,实验结果又将如何?(4)设想如果在管的顶部或侧壁打一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胜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的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同样,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也是一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如若把握不好,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密度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测某种粮食作物密度的实验(如高粱、谷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写出选择的仪器、实验步骤及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学习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恒温控制器、报警器等,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亦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者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议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激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四、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创造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9)

对学生加强反思习惯的培养,运用典型例题结合课堂分析给以指导。例题分析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解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会反思,并且积极、主动的反思,自然养成一种良好的反思习惯。有了反思的习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灵活,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注意“解题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1.反思解题过程,促进创造性思维

在平时讲题和做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再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拓宽思路,优化思维方式。解题过程是是学生独立思考,使所学的知识,方法得以再现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及分析问题的注意事项等。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有没有更好的解法,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争取一题多解。从而可以拓展思路,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因此通过反思解题过程,也是结合数学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反思解题方法的共性,促使解题技巧规律化

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提高解题能力。并且从特殊到一般,推广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3.反思题目特征,培养思维发散

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反思题目特征,将题目逐步引申、变式、推广,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特别在上复习课时,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在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和拓展,可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原题适当的变形、适度的引申,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拓广引申,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反思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深入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42-01

总的来说,人们的思维的类型可以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类。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两类思维的协调统一、综合运用、反复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尤其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思考天地,让学生从中去思考,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答案。如果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够从不同的途径得到不同的答案,而且都能够言之有理,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则更好。

进行求异思维的结果,可以获得处理某一道题的大量答案。例如,在让学生用6、7、8、9这四个数不重复地编写加减混合算式这种思维训练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这四个数的关系:6+9=7+8,然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得到以下的结果:7+8-6=9,8-6+7=9,7+8-9=6,8+7-9=6,6+9-8=7,9-8+6=7……能够看出,学生寻求答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想象空间很大。

那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在“看图形找规律并填充图形”这一思维训练课时,笔者便采用了这一方法。例如,填充下面图形。

有的学生立即发现规律,有横着看的、竖着看的、斜着看的,有的学生用平时的游戏打乒乓来看这幅图,最后选择白的圆形。这四种方法是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的。还有的学生采用了排数法:三角形有3个、长方形有3个、圆形只有2个,所以选择圆形;圆形有1个实的,有1个阴影的,缺少1个白的,所以选择白的圆形。这种方法非常独特、简单,使学生容易接受。还有的学生运用十字架法、接力法等把这道题解决了,最后共发现了10种方法,笔者当即表扬了这些同学。

如下图,将l~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正方形的9个方格内,要求横、竖、对角三个数相加都是15这一题目。为了了解小学生跟成年人的差别,笔者事前对成年人(中学教师、附近村民及学生家长)进行了初步调查,他们当中只有1/5的人利用近一个小时解答了这道题。当笔者将这道题抛给学生,他们立即投入到积极的思维当中,首先找中间数5,然后再想怎样填,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将1、2、3、4、5、6、7、8、9排列起来,先填中间数5,然后把5的相邻数填入对角线,再隔一个将2、8也填入对角线,最后填其他的数;第二种,将中间的方格向外延伸一格,然后从延伸的格开始按斜的三格写数,再将对面虚格中的数填到空格里就能使横、竖、对角的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5;第三种,先填中间数,再按加1减1、加3减3的方法填对角线,最后再填充其他空格。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培养了他们求异思维能力。

由于平时笔者对学生加强了求异思维的训练,所以在统测题的试卷里,有几道题难度较大,但笔者所带班级学生解答得较好。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苹果与5块小积木同样重,两个香蕉与8块积木同样重,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哪个重?”这道题有的家长看不出门道来,而笔者班级的学生只有5名没答出来。又如,“两根绳一样长,剪掉后,剩下的绳子第一根短,第二根长,哪一根剪去的多?”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由于平时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仅有8名学生没回答上来。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进行思维训练,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们常说:“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要用这把金钥匙去启迪学生求知的心扉,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上一篇: 护士行为礼仪 下一篇: 社会经济状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