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意见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1 21:45:14

培养人意见

培养人意见篇(1)

经过××年零×个月考察,支部委员会在听取党小组及培养联系人意见的基础上,认为:

1、该同志在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党章》和邓小平理论,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入党动机端正,入党目的明确(政治思想表现情况......)

2、该同志在考察期间能以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工作勤恳,表现突出。(工作表现情况......)

3、该同志能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党忠诚老实,能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乐于助人,遵纪守法,较好地发挥了带头和带动作用(组织上有意识地培养考察的情况......)

4、经过对该同志政审,其本人及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政历清白,无重大政治、历史问题。

2017培养考察人意见范文二

XXX同志,在XXX年XX期间,积极要求进步,曾三次主动向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主动征得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的帮助和指导,进步比较快。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能比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尤其在确保生产安全的过程中,顶风战酷暑和其他同志一道精检细修,多次防止事故,消除隐患,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为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不足之处:理论学习还不够刻苦,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还不够。

希望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做到会说能干。

党小组长:XXX

XXXX年XX月XX日

2017培养考察人意见范文三

第一季度:

____同志本季度认真学习了党的性质、纲领、发展历程和作风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共产主义信仰更加的坚定。学习上,刻苦努力,追求上进,讲究方法,成绩名列前茅。工作方面,作为一名学习委员,在保证个人成绩优秀的同时,能够尽心尽力的完成好本职工作,帮助同学一起提高学习成绩,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中,团结同学,平易近人,注意平时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能够带动身边同学一同进步。缺点是性格比较要强,有时过于追求完美的态度容易给别人造成无形的压力。

第二季度:

____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表现,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能够较好的联系群众,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心助人。她能努力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很强的自我提升意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刻苦努力,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优异,在同学当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班级和学院工作中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缺点是不爱与人交流,待人接物不够热情开朗,缺乏魄力和创新精神,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第三季度:

____同志近期比较关注中外时事政治,认真学习并分析了党在最近一段时期内所颁布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研究和学习,她对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认识,更加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同时也懂得了一名党员身上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学习方面,态度端正,方法得当,成绩优秀,作为一名学习委员为大家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工作方面,能够积极地参加班级及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待班级工作热心负责,并能够很好的协调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生活方面,性格乐观开朗,待人真诚友善,注重个人修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与身边同学的交流中带动大家一同进步。缺点是有时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对个人身体健康不太重视。

第四季度:

一年来____同志自我发展稳定。能够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运用先进的方法论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关心时事,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保证自身成绩优秀的同时,作为一名学习委员积极主动创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帮助同学做好考前复习工作;生活中,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工作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次成功举办班级及学院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被老师同学所喜爱。缺点是有时做事过于较真,做事不够果断。

 

2017培养考察人意见相关文章:

1.2017党员培养人意见

2.2017年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培养人意见

3.2017年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意见

4.2017党支部考察意见

培养人意见篇(2)

同意第一介绍人意见。×××同志对党有明确的认识,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一定能实现,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他政治立场坚定,平时能够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本职工作和组织上交给的其他任务都完成得较为出色。缺点是工作中有时不够细致。总的来说,我认为×××同志已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我愿意作×××同志的入党介绍人。

介绍人:×××××××年×月×日

〔第2介绍人意见〕

×××同志在政治思想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时事政治,对党的认识明确,入党动机端正。××××年参加工作以来,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在工作和学习中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思想品德端正,团结同志,对党忠诚老实,为人襟怀坦白,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缺点是:工作中计划性和细致性不够。

用规定的标准全面衡量×××同志,我认为他已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我愿意介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介绍人:×××××××年×月×日

范例3:培养人考察记录

某某同志在向党提出申请之后,积极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活动,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坚持原则,品德较好。某年某季度工作中,能自觉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这个季度工作较多,如年终总结、文件归档、来信来访接转,加上该同志结婚后上班远了,乘车又不方便,家务事也增多了,但该同志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存在的问题:1、提供动态不够,今后应注意分析信息,及时提供情况。2、工作热情虽高,但有时方法简单,希望今后考虑问题周全些。

四,培养考察意见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进行定期考察,是保证新党员的质量,防止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进入党内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每季度要进行一次考察,主要由培养联系人负责.党小组要协助党支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并及时向党支部汇报.考察结果要形成文字材料,填人《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培养人意见栏目内.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要写得简明扼要.将考察对象在政治思想,工作学习,社会生活,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如实记录卜来.要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态度要认真,内容要具体,分析要深刻,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话,套话.要抓住重点,有一件事写一件事,不要面面俱到.要全面考察,不要只听好的不听坏的,报喜不报忧;不要只写优点或对缺点轻描淡写,只简单地提出希望等.

格式范文:

×××同志在二00四年第三季度中,认真,深入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学习体会,注意征求党内外群众对自己的意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认真刻苦,严谨求实,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作风严谨,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问题和不足是工作中的计划性和细致性仍然不够.

培养人意见篇(3)

一、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原则。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着眼长远需要,研究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二、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优先选派国家紧缺专业的学生到国外大学或企业学习。大力引进国家紧缺专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内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共同开展研究。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需求的大批高素质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增强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8.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紧缺的专业、毕业后主动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于以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等学校予以适当倾斜。高等学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9.加强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质量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相关专项建设中,要向国家重点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倾斜,给予重点支持,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10.行业主管部门要与教育部共同制订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并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要推动所属行业企业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为紧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和稳定紧缺人才。要定期组织调查了解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评价意见。

11.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12.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开展紧缺人才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继续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给予必要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培养人意见篇(4)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精神,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加强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力求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所突破,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

2、因地制宜,求真务实。深入实际,加强协调指导,认真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分步实施,注意解决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求真务实,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试出典型、试出经验,发挥试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突破传统,开拓创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突破传统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安排,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用新思路、新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进度,努力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的培养运行机制。

4、规范管理,鼓励实践。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满足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通过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建立有效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总体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四、具体任务

1、建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席制度。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措施、具体分工、时间安排、责任落实等事宜。

2、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由职教中心牵头,召开相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会议,讨论、征求人才需求及意见建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五年规划,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大职教中心整合力度。把全县所有的职教资源和培训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由职教中心来统筹全县的培训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浪费,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课程体系。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精选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确立以电子信息类和旅游服务类为主干专业。让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专业实践。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土楼的开发,组织编写《土楼》导游词,并成为校本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成立相关的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通过“招、聘、转、训”等途径不断壮大教师数量,调整师资结构;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部级、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学信息化培训和“上好课、备好课、评好课”的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教育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每人一次性奖励3000元,按计划分批选送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考试,打造一支素质较高、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6、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万利达有限公司、土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引进万利达生产线到校内,由企业提供设备,学校组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现前教室后工厂的办学模式,构建一个集教学实习、生产实践和职业训导于一体的环境。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全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教育领导为副组长,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筹协调全县改革试点工作。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让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奖励一批“课改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给教师提供进修、提升的机会,对参与教改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培养人意见篇(5)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十二五”人才规划》的战略定位,以重点培育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坚持服务科学发展、突出紧缺适用、培养引进并重、注重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创新服务业人才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贡献突出的服务业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既了解市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按照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要求,立足当前需求,着眼未来预期,提升需求层次,把握引才和培育重点,着力做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二)整合资源,创新抓手。把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工作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和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人才工作现有的政策、平台、项目、服务等优势,不断整合优化,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抓手。

(三)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部门作用,坚持市、县(区)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左右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和紧缺急需骨干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具备成功创业经验的现代服务业创业人才和团队、知名专家教授和研发人才,基本实现服务业人才素质全面提升、队伍结构显著优化、地区分布趋于合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一支以领军型人才为骨干、经营管理型人才为重点、知识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工作人才队伍。

四、范围对象

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两型城市要求,构建现代高端服务产业体系所急需的人才,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科技与信息、旅游、文化创意、外包、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服务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1、在服务业某一领域达到顶尖水平,或带项目、带资金来淮创办企业的服务业领军人才;2、掌握业内核心竞争力资源的业务团队带头人和高级专业服务人员等服务业精英人才;3、具有较高业务水准和扎实专业知识、高学历或高职称的高层次服务从业人员。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培养、培育服务业各类人才及紧缺人才。

五、激励政策

(一)落实服务业人才引进的待遇。凡引进到我市服务行业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按照《市引进人才智力暂行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1.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使用,以及安家补贴、生活补贴、科研经费;尽可能地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2.鼓励各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多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困难的企业,在引进高级人才中,可向市政府提出专项报告,申请政策上的支持。

(二)创新人才薪酬分配机制。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推进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改革,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建立完善人才资本与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用人单位也可采取协议方式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年薪制、股权期权分配、协议工资等多元化分配方式。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企业及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对人才按照聘任的岗位、职责、业绩定酬。

(三)搞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解决职称评聘和认定问题,按照科学人才观和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原则,修订完善来淮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制度。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因岗位职数不足的,可向人社部门申请追加职数。引进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因不同制度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待遇。

(四)妥善安置配偶及子女随迁。引进人才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户口可随入随迁。其配偶和成年子女的工作,由用人单位会同组织、人社部门根据其学历、专业和原工作单位性质予以帮助就业;其未成年子女入学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子女入学同等待遇。

(五)提供医疗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实行每年体检制度。

(六)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引进人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对愿意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引进人才要及时办理接续手续,不愿转移的由用人单位按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补贴。

(七)建立专项奖励制度。设立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杰出奖和服务业人才引进工作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在服务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先进单位。设立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杰出奖2名、服务业人才引进工作突出贡献奖10名。根据需要,适时评选、表彰服务行业杰出人才。市政府对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杰出奖、服务业人才引进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予以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奖励。对高端服务业的优秀人才、高级人才、研发团队、经营班子给予表彰。

六、保障措施

(一)着眼需求,抓好人才引进

1.制定人才引进目录,引才信息。市、县(区)要对本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本地实际,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预期,制订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目录和实施计划。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引才目录编制的指导。每年年初,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要统一上报年度引才目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上报的引才信息梳理汇总后,形成全市年度重点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导向目录,定期向社会公布《市服务业紧缺人才目录》。

2.聚焦海内外高端人才,抢抓引才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与海内外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充分利用海内外各方资源,主动寻找、搜索、锁定海内外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注重探索和创新引才的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引才工作。对特别优秀的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可采取一人一策,实行特事特办。对海内外引进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符合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条件的,要按有关规定做好推荐申报工作,并落实相应的政策待遇。

3.突出企业引才主体,打造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一流水平且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运用品牌服务企业在人才资源、人才网络、人才储备、企业文化上的优势,凝聚各类人才。

4.组织开展招聘活动,打造引才平台。各县区、各部门要抓住市内重大招商引资、商贸洽谈等活动机遇,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活动。要以徽商大会等重大活动为平台,每年选择若干个重点发展行业,确定引才主题,有重点地组织好现代服务业人才招聘活动。大力组织赴省外举办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及各种服务业人才招聘会等活动,不断提升活动品牌和影响力。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5.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引才渠道。积极引导海内外人才以调动、短期聘用、柔性流动等多种方式来淮工作,从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带进一批先进项目、形成一批新兴服务产业,并通过自由流动,形成人才的良性置换,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使更多国内外专家、海内外学子,外省市的专家、学者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6.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优化引才环境。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省有关海外引才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文件中有关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用地保障、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各类人才关注的创业政策,要认真进行梳理汇总,做好宣传工作。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用足用好现有的各类人才政策,强化人才服务,为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解决家属子女就业入学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二)立足高端服务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加快职教园区和技师学院建设,打造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纲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职教园区和技师学院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与信息、文化创意、外包等方面的技能人才。

2.引导大中专院校培养方向,开展服务业人才学科建设。发挥在淮高等院校在服务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培养信息咨询、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3.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加快培养服务业人才速度。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聚集校企双方优势,围绕服务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急需,灵活采取“订单式”培养、冠名办班培养、“工学交替”培养、产教研一体化培养等方式,大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服务业人才。

4.组织考察学习进修交流,不断提高服务业人才水平。选派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服务业高层次人才赴国外学习培训交流,培养一批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服务业领军人才。

5.依托公共人才机构,开展服务业人才培训。与省内外重点高等院校合作,以服务业管理人员提升为重点,开设不同层次的服务业理论培训班、研讨班,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管理人员管理理论、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依托我市公共人才培训机构,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

(三)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搭建服务业创业平台

1.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搭建服务业人才对接平台。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要求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使其具备综合接待厅、高端人才交流厅、展示厅、洽谈室、指导及咨询室、商务中心、自助就业服务区及用人单位接待区,并设置人事(职工)档案管理中心、社会保障服务大厅等功能,承接审批服务申请、提供政策咨询、开展跟踪服务,为引进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服务。

2.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功能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市人才流动中心等平台,为现代服务业人才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构建有形市场、网上市场、远程面试等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

3.壮大人才中介机构队伍,多渠道引进服务业人才。鼓励社会人才中介机构专业化发展,发挥其在人才猎头、人才派遣等业务方面的优势,满足企业特殊用人需求。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业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在服务业人才集聚地区建立联络点或聘请合作机构,采取委托招聘、业务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服务业人才。

4.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载体。建立培育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业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业园区。

(四)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市人社局为牵头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市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相互沟通,加强协调,全力做好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并提出本系统和行业的引才工作目标任务,指导协调系统和行业内的引才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本地区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培养人意见篇(6)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培养**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根据我市人才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力争到2010年,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我市急需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具体项目

(一)深入实施“11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结合国家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在做好“11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调整补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高校进修、承担重要科研项目、科技攻关、参加高层次研讨和到国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培养人选的培训力度,提高培养人选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培养人选的考核评估,完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努力在我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培养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力度。紧密与国内有关高校合作,大力引进并开设MBA、MPA及工程硕士等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的研究生学历学位班和课程进修班,每年从各部门推荐的优秀中青年中选拔到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公务员及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中青年人才队伍。

(三)着力抓好中高级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围绕我市“六六决策”的实施,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具有较高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中高级人才到国(境)外进行培训、研修,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时代、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及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四)积极开发和引进紧缺人才项目培养。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训市场需求,适时开发和引进国际经贸、现代物流、石油化工、机械工业、船舶修造、航海技术、海岸综合管理、食品加工、城市规划、金融保险、旅游管理、信息技术、现代渔农业、海洋文化、专业外语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近期,要重点引进开发培养以下紧缺专业人才:

1、临港重化工人才。“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发展成为环杭州湾地区重要的临港化工基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本地院校化工专业的建设,为化工产业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

2、船舶设计与制造人才。船舶修造业是我市最有基础做大、做强的港口工业龙头,而且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既要重点扶持本地院校相关专业发展,也要大力选送对口人才到国内重点知名船舶院校学习深造。

3、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人才。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是提升我市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的重要方面,水产品精深加工必须运用高深科技,提高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锻炼和造就一大批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人才,尤其是产品开发研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一线生产、管理的骨干人才,改变目前水产品加工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4、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港口物流业是我市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产业,要引进上海现代物流管理证书培训考核项目,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物流人才,优化产业结构,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港口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海洋旅游管理人才。要拓宽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教育和资质培训面,积极引进外来高星级酒店和百强旅游社,通过队伍的更新,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管理经营人才。不断选派市县区及主要旅游乡镇分管旅游的领导干部到上海、杭州等地旅游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提高培训,扶持本地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6、国际经贸人才。引进上海国际贸易操作能力证书培训考核项目,致力培养懂外语、懂专业,能直接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国际经贸人才,为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夯实基础。

7、信息技术人才。引进上海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培训项目,重点培养网络与通信技术、软件与数据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工程质量体系等专门人才,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产业发展。

8、海洋文化人才。随着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力度的加大,新闻体育、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优势文化产业及文化演艺、艺术品经营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要通过培训、引进等各种办法和途径,构筑海洋文化人才网络。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海洋文化强市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编制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开展人才现状调查及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向社会公开,以引导紧缺人才培养方向,为强化紧缺人才培训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规范运作方式。对引进、开发的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部门、行业及有资质的社会办学力量均可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培训手段和方法,开发、申报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健全统一的考核评估制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三)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培训、考核、使用有机结合,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水平能力证书,建立面向社会的紧缺人才信息库,将紧缺人才的培训考核与人才使用、职业转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资待遇等结合起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信息沟通,充分调动紧缺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培养人意见篇(7)

凡具有*市常住户口或已在*工作并签定劳动合同累计三年以上的人员,参加*市指定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当年取得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者,均可按本办法规定申请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资助。

二、资助的职业(工种)范围

面向社会培训的10个职业(工种),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职业(工种)技术含量、新职业开发引导以及“四新”技术发展动态等,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市高技能人才资助计划的职业(工种)。

三、经费来源

*市高技能人才培养“141”资助计划经费从*市人才开发基金中列支。

四、经费资助的标准及办法

根据职工参加指定职业(工种)高技能培训的等级,实行相应的经费资助标准。对参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高级工不低于500元、技师每人不低于1000元、高级技师每人不低于1500元的培训费用资助。具体资助标准,根据每年项目资金情况向社会公布。

经费补助采用先缴后补的方式。由学员按规定标准先行向培训机构缴纳培训鉴定费用,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办理有关申领手续。

五、承担指定职业(工种)培训的机构申报条件

申请经费资助的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办学单位必须具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办学资质。

2、有与指定职业(工种)培训目标、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教师。

3、有与指定职业(工种)培训目标、培训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和设施。

4、有较强的课程建设开发能力,能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5、能跟踪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发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6、与相关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培训机构必须成立由经济界、企业界、科技界、学校等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指导委员会。

7、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经费资助申领程序

1、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按每年公布的指定资助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工种),在公布日起一个月内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当年培训申请,经认定同意签定委培协议。培训和技能鉴定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向市劳动保障局行政部门办理培训资助的申报。

2、申报时须提供以下材料:

(1)经市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市高技能人才培养“141”资助计划申请认定表》。

(2)《*市高技能人才培养“141”经费资助申报表》。

(3)《*市高技能人才培养“141”经费资助申请对象名册》,申请对象的身份证复印件,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印件。

培养人意见篇(8)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市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四市”方针,以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先进位,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基础教育、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化学化工、食品医药、能源电力、旅游管理、物流与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是地处我市的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38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植根,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我市的工作力度,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大学围绕我市应用型人才需求,制订了《大学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学服务“工程”,先后成立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车辆工程、化学化工等2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与我市联合成立了省教师教育基地、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研究院、东阿阿胶研究院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药学院,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科研创新。

通过我市的大力支持,把大学建成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主动做好支持大学名校建设工作。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意见》、《关于支持驻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后,我市将围绕大学名校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省拨专项经费配套工作。为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支持大学的配套经费不低于省教育厅、财政厅给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项建设资金额度,其中拨付财政资金不低于省拨经费的50%,其余资金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给予大学专项任务支持的方式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大学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发展、工业园区研究基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二是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投入3亿元,与大学共同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三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亿元,将位于大学规划中心地带的两企业搬迁,并建设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支持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将大学西校区周边土地招拍挂收益1900万元,专项用于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

五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合作力度。将大学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相关人才引进计划的范围,共同加大海外博士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共建创新团队,并根据情况享受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待遇。

六是实施绿色食品进校园工程。加强校农联合,在东昌府区建立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严把食品质量关,降低成本,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培养人意见篇(9)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业务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加强骨干师资培养为重点,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造就一批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努力实现“522”教育人才各项目标,为建设一流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为顺利完成“522”教育人才计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用三年时间(2013-2015年),加大各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组建首期名师沙龙,培养10名省级以上名师;组建第二期名师研修班,重点培养20名市级以上名师;组建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养60名市、太仓市级骨干教师;组建校长发展共同体,培养一批教育管理人才;组建第二期名师工作室,突出学科团队的整合和提升;创建部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主要措施

1.着力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十二五”各项教育人才任务的实现。市教师发展中心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放到日常工作的中心位置,科学指导,规范实施。各学校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程,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培养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2.突出名师名家培育

组建首期名师沙龙,用两年时间,以国内外专家团队为依托,重点培养与培训10名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通过走访名家、与大师对话、教育思想集中研讨等形式,积极搭建交流和学习平台,促使专长突出、风格鲜明、发展潜力大的名教师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进一步形成教育理念碰撞的良好氛围,促使他们在教育理论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他们成长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名家奠定基础。

组建第二期名师研修班,用两年时间,以省内专家团队为依托,重点培养与培训20名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突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办班特色,重点推进双导师工作制度的落实。专家团队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订研修规划,各学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计划,各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跟踪指导。

对经考核合格并顺利结业的名师沙龙、名师研修班学员给予每人10000元学费补助,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3.加快骨干队伍建设

组建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用两年时间,以省内外专家团队为依托,培养与培训60名骨干教师,建立高层次教育人才后备队伍,实现学科和学段的全覆盖,积极探索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专家的指引下,各学员按计划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专题研讨,积极开展小组互助研究和互动交流。对经考核合格并顺利结业的学员给予每人5000元学费补助,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4.创新构筑平台载体

依托本市名师名家,创新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组建小学和幼儿园两个校长发展共同体,通过合作研究和取长补短,扩大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的影响,积极研究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化的有效思路;依托首批太仓市学科建设领军人才,组建第二期九个名师工作室,明确导师与学员的职责与任务,以学科建设为突破,突出学科团队的整合和提升,通过以老带新,以强促强,实现教育人才的跨越式发展。

5.强化资源有效整合

培养人意见篇(10)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状况,所有高职院校都要遴选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建立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形成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要加强专业建设的中期评估工作,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新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0%以上。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职院校要以国家和省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要创新课程开发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4.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布局结构,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所有开设的专业都有满足要求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社会服务的窗口、技能鉴定的场所。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重点建设一批服务面广、装备水平高、机制灵活、效益突出、开放共享的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并力争进入部级实训基地行列。

5.以“双师”为骨干,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行“访问工程师”和出国进修制度,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开通高职院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的渠道,实现智力柔性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每个专业至少要培养和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针对高职院校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单独制定相应的条件标准,实行分类评审;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聘用程序、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各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国家、省、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梯队,提高高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6.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师资,企业提供项目、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各高职院校要鼓励师生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应用层面、推广层面的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究,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以评估为手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要巩固第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形成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省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法、手段,简化评估程序,着重内涵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采用笔试、口试、答疑、现场考试、操作类型考试等多种测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推行全省高职院校之间学分互认。

8.以国际合作为平台,提升江苏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把高职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历和培训教育,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有计划地聘请外国教师,提高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国际人才交流和学术交流,推进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和学者互访,组织千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留学深造渠道。借助国际合作的平台,推动江苏高职教育走向世界,提升江苏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 小学科普论文 下一篇: 西餐厅促销策划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