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7 09:15:30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1)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二、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三、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例如,他们迷恋各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制作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也表现出极高的创造热情;他们可以在枯燥的跑跳中玩出花样,可以在常规的集合队伍中站出花样,尽管表现出不规范。

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及高涨的自我意识。他们要证实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要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师、父母及教科书的依赖,因而,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意识和热情。另外,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与求异思维有密切关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主体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非常明显,而求同思维的发展则比较缓慢,这也是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因之一。

五、初中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2、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六、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2)

因此,青春期心理课已经成为每个学校心理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内容,每一位心理教师都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但如果让他们回答初中青春期心理课要开什么、如何开、什么时候开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却会发现每个教师的回答都不一样。综观现在的心理教材,同一主题的青春期心理课,不同的教材会把它放在不同的学段,同一学段的青春期教育主题,不同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初中青春期教育涉及面广,时间有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按需而设,了解初中生的心理课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设计青春期心理课程体系。

一、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青春期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32个题目,其中第1~4题为客观题,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第5~31题为客观题,统计调查对象对所列举的对青春期问题的关注情况。第32题为主观题,统计调查对象可能关注的其他青春期问题。

研究对象为中山市某中学初中生,共720人。其中初中一年级235人,初二248人,初三237人。

(二)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现状

1.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的总体特点

首先,对每个主题的被选择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包括频数和占总体的百分比。结果如表1所示,初中生较关注的十个青春期主题是“异往的尺度”“学会拒绝异性情感”“异往的技巧”“异往的态度”“青春痘的烦恼”“青春期情感问题”“正确恋爱观”“与师长和谐相处”“友谊与爱情”以及“青春期逆反心理”。初中生关注程度较低的十个青春期主题如表2所示,依次是“性器官烦恼”“问题”“性别烦恼”“恋爱与婚姻”“性冲动烦恼”“性犯罪的防范”“性伤害后怎么办”“过早的伤害”“性与爱情”以及“被拒绝的心理调适”。

2.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的年级特点

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绝大部分主题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长。而且各年级的需求曲线走势是基本一致的,说明三个年级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有一定的重叠。也表明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的成长过程中,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各年级的具体情况如下。

(1)初一年级的特点

初一学生较关注的五个青春期主题包括“青春期逆反心理”“与师长和谐相处”“学会拒绝异性情感”“青春痘的烦恼”“正确的恋爱观”。而初一学生需求较低的五个主题包括“恋爱与婚姻”“性冲动烦恼”“性器官烦恼”“性与爱情”和“问题”。

(2)初二年级的特点

初二学生较关注的五个青春期主题包括“青春期逆反心理”“友谊与爱情”“青春期情感问题”“异往的态度”“与师长和谐相处”。而初二学生需求较低的五个主题包括“性犯罪的防范”“恋爱与婚姻”“问题”“性别烦恼”和“性器官烦恼”。

(3)初三年级的特点

初三学生较关注的五个青春期主题包括“青春期逆反心理”“友谊与爱情”“正确的恋爱观”“青春痘的烦恼”“异往的技巧”。而初三学生需求较低的五个主题包括“性冲动的烦恼”“过早的伤害”“问题”“性别烦恼”和“性器官烦恼”。

通过对各主题需求情况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比较发现,“过早的伤害”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白日梦的烦恼”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性犯罪的防范”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性伤害后怎么办”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三年级;“性与爱情”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早恋如何处理”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问题”在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青春期偶像问题”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青春期逆反心理”在一年级与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需求程度高于一年级。

二、根据结果,设计青春期心理课程体系

在进行初中青春期心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的整体性

依据青春期心理课需求的总体特点,初中生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由人际需要提高引发的问题和由自我意识提高引发的问题。而初中生关注程度较低的青春期主题则主要表现在与“性”相关的方面,来进行主题的取舍和整体构建。

(二)课程的科学性

根据各年级对青春期心理课的需求特点,确保各年级教学主题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及衔接性,并从预防发展的角度建构课程,提高课程的有效价值。比如,结果显示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所关注的青春期主题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均十分关注“青春期逆反心理”“与异性的交往”“与师长的交往”这些主题。初一还关注“性自我保护问题”和“青春期偶像问题”。这是初一不同于其他两个年级的很重要的一点,提示我们在设计课程时,有必要在初一专门设计这两个方面的课程。

(三)课程的实施

根据初中生各年级需求的差异特点,以及课时有限的现实,教学方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在常规心理课中融入,选修课可以提供给班主任,在班会课由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上课。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有些主题并不是学生最关注的,例如,初二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初一的主题有“过早的伤害”“早恋如何处理”“青春期偶像问题”和“青春期逆反心理”。初三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初一的主题包括“白日梦的烦恼”“性犯罪的防范”“性伤害后怎么办”“性与爱情”和“问题”。这些主题虽然只代表少数群体的想法,但由于这些都是初中生群体必定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关注这些话题的那部分学生同样需要得到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适宜的方法,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可获得帮助的途径。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3)

初、高中是中学教育中两个有着不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变,学生的生理、心理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时,在生理、心理上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必须重视这些心理特点,否则,在今后英语教学中就极易出现初高中英语教学脱节现象。下面,从英语教学角度就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心理“断乳期”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心理“断乳期”的特点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心理受挫能力差以及自暴自弃、自我封闭等不稳定的心态,集中体现了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过程中学生心理“断乳期”的特点。

1.自卑、焦虑的心态。由于初、高中是中学教育中两个有着不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刚踏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周围环境不太适应,不能马上融洽到高中英语学习中。如课堂上不适应教师用英文授课,课后不善于跟老师、同学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时被同学拉开距离,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学生心理压力大,逐渐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2.自暴自弃:有部分学生由于初中英语基础差,对英语这门课不感兴趣,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差,在班级中收到一些同学的歧视,缺少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在班级中是一个边缘生,在心里自然形成了一种“无所谓”或得过且过的消极学习态度,从而就自暴自弃了。

3.自我封闭:在初中阶段,由于对周围环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比较熟悉,而突然进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远离熟悉的同学、家长,没有倾诉的对象而感到孤独,再加上一些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学生,会变得更为内向,把自己的想法隐藏心中,不愿意让人知道,自我封闭。

刚进入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焦虑、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必须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若不了解这一心理“断乳期”特点,就会给今后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时期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疏导,导致学生在心理、行为上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生活。因为初中的成绩是靠看教师的“硬灌”、学生的“死学”而取得的,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初高中教学上的不衔接实质上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厌学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促成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观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发生的微妙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心里问题。

二、分析学生不适应性的原因

高中一年级虽然比初三只高一级,但从学生角度来看,好像是一个很大的、难以逾越的“沟壑”,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出现了和大变化,学生不适应性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学生认知水平变化。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知识单一,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内容相对简单,以逻辑思维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低级阶段。而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理性知识为基础,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时相对减少,以抽象思维为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为高中阶段打基础,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对初中段英语学习的升华,学生认知之水平呈螺旋式上升。

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完全达到高中起始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初高中思维方式衔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作为教师,要了解此时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中阶段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业水平要求适当的降低一些,使之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感性认识渐渐地过渡到理性认识,当学生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时,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2.环境的变化。由于目前实行的初高中教育分离的学制,学生升入高中就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新校园、新教材、新老师、新同学、新集体、新的规章制度等,学生一下子面对这些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不适应性,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新奇、茫然,心情处于兴奋状态。对于这些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新生而言,其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必须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必须去接触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新的教材以及新的教法,需要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缓慢适应过程。这个适应过程对于英语基础好心理素质强的学生来说会相对容易,而对于英语基础和心理素质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考验阶段。此时,教师的最大任务不是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周围环境,消除环境的改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3.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生活中,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英语的学习主要依靠被动记忆和反复练习,学生适应于这种方式的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过度依靠老师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到了高中阶段,一方面,教材内容增多,教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面面俱到,需要学生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去复习和巩固,才可以顺利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很多高一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方法适合于感性思维,而到了高中阶段,感性思维减弱,抽象思维增强,导致其面临诸多复杂得内容,一时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影响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三、对应的策略

高一新生正处于半成熟的发展时期,思维具有可塑性,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且大多数学生渡过了逆反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

1.了解班级学生情况。作为高一新生班级任课教师,对班级学生情况要有所了解。首先,对你所教的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情况进行调查,你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中考英语成绩(笔试和口语)、初中毕业学校、学习方式、作业情况、好的建议等。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一与分析。按照问卷内容要求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分析原因,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因此,高一英语教师开始之初,必须认真细致地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包括中考英语笔试和口语成绩,英语课堂与课外的学习方法,初中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情况,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础等,只有对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了解得越全面,才能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每一位学生的形象,并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

2.帮助高一新生树立自信心。在了解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断乳期”的心理紧张、困惑、自卑、不适应性等障碍。首先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让哪些在初中不敢抬头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消除顾虑,由于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出来,并及时地给与鼓励和表扬,因此,刚开始时,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指导他们学习方法,消除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到只要自己认真地听讲,也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并且到老师的表扬,在同学们面前也不会感到自卑,不会像初中那样被同学瞧不起,被老师忽视,从而自信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其次,班级成立互帮小组,利用同学间的帮助,逐步提高哪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作为教师,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应特别关心和照顾,在情感上、精神上给与鼓励和帮助,让学生认为你是在帮助他、关心他,让他感到在你的课堂上学习无压力、不紧张,而且有进步,这样逐步提高其英语学习的自信性。

3.从学生实际出发,授之以“渔”而非“鱼”。通过调查和了解,学生来源不一,有农村、城市的,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有重点办、普通班的,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且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对于单词的教学基本上是死记硬背,造成学生词汇量不足,不能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由于高中阶段英语词汇量较大,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高一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方法很重要。首先,夯实语音基础,注重音标教学。由于教师对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有了一些了解,对音标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如晚自习、自习课等,集中对他们进行音标强化,特别是哪些不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更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从简单的词汇开始练习,让他们开口说英语,同时给与鼓励,才能让他们克服语言上的心理障碍。其次,注意初高英语知识过渡衔接。高一初期,安排复习初中英语教学计划,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初中的词汇、语法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学习方法的适应感,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功。为什么不少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面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通过调查和交流,发现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学习方法上,许多高一新生仍然依赖于初中的老方法,课前不预习,对导学案没有认真去完成,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不愿意动脑、动手,抄袭他人的,因而在课堂就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对老师讲的知识吃不透,久之,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行为习惯上也不注意细节,如书写不规范,不愿意大声朗读单词和课文,不会借助现代学习工具查阅单词,对作业上的错误不能及时订正等。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从一点一滴开始,逐步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同时老师要有耐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学生心理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是高一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热点问题,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考虑初、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断乳期”特点,关注学生,注重心理情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法与策略等多方面的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心理“断乳期”。

参考文献:

[1]夏丹,邹松.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解决之道[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9(33):134-136.

[2]黄成健,夏春艳.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232.

[3]王永忠.高中英语学习合理过渡语提高――初高中英语衔接与反思[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2(26):141-142.

[4]刘迪.浅析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54-55.

[5]胡金花.浅谈初高中英语衔接――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2015,(3):52-53+49.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4)

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正确的管理与引导,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疑问进行答疑,能够使初中生的前进道路更加清晰,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一、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心智和理解能力已经基本成型,此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班主任的基本工作职责是从教育工作的基础出发,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心理教育、生活指导等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理论知识,还能通过道德教育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时代公民。

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基本特点以及家庭情况等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同时,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还应与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积极沟通,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除了学生的心智管理外,班主任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教学管理。在初中教学中,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制度的建立者、班级管理的实施者,也是知识教育的执行者。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制订有层次的教学计划。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管理艺术及教育服务水平的建议

管理艺术与教育服务水平与班级管理质量有很大的联系,在具体实施上,要求班主任时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原则,用心感受学生的心声,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以及心理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班级的管理质量,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为了使班主任掌握班级管理艺术,提高教育服务水平,笔者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1.班级管理制度化

科学、系统、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确保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在该管理制度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班级纪律也更加严明。由于初中生还保留着小学阶段的活跃性,因此纪律性不强,这个问题始终是该学龄段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常以学校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但是学校规章制度考虑的是全校学生,细节方面考虑不周。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班主任应参照学校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出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以保证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重要助手,也是连接班主任与学生的主要纽带,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班主任的交流。所以,初中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班干部的作用,选择思想品德素质高、管理能力强、性格活泼的学生担任班干部,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竞选原则,使班干部不仅让教师满意,更让其他学生信服,这样便于班干部执行管理任务,确保教学纪律与良好班级的构建。班干部采取“换届选举”的方法,每学期由学生推举以及学生申请担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班干部的质量,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3.注重管理艺术与教育服务理念的实施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真正做到哪谛纳畲θプ鹬匮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在实际学习中,对于存在厌学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像学生家长一样解决学生日常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学校生活,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乐于交往、敢于交流,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开放。

三、结语

总之,基于初中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应明确班级管理对学生智力以及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以及生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进而使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思品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思想素质、品德修养是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品德高,个体未来的发展必将顺畅。初中思品教育的客体是初中生,即是对初中生进行思品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为开展好初中思品课的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魅力,促进中学生成人成才,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三结合”,即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结合时展的潮流、结合实际生活,具体如下:

(一)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注重思品教育的针对性。

思品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关于初中生的特点,我作归纳。

1.生理逐步发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以上,正处于发育阶段,无论是身高、体重、体内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还有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对心理活动造成了冲击,突出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成人感”,渴望被成人社会所接受。此外,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此阶段的初中生对异性逐渐“好奇”。

2.半成熟的特点。半成熟的特点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能力都发生了变化,趋向于“成人”,但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因此,处世待物经常出现“非成人”的现象。

3.多重心态交叉。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往往会处于一种多重心态交叉的状态,如:对自我童年的否定,但又时常怀念,性格上内向但有时又外向,大胆又胆怯等。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初中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隐患重重。

由于初中生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思品教育要想发挥实效,就必须抓住初中生的实际特点,结合初中生的生理逐步发育、半成熟、多重心态等特点,有的放矢,精心准备,从而科学地开展好思品教育,让思品教育课程具有实用性。

(二)结合时展的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纷杂冗多,多元化的思想形态并存,如何帮助初中生在繁杂的多元化思想意识形态下去伪存真,辨别真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认为关键是提高思品课的时效性和方法性,即要在思品教育实践中贯穿时代的主导思想,使得思品教育紧跟时展的潮流。如:目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可与时代的正能量相互结合。要在思品教育实践中多引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案例,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同时,思品教育要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传授,如何看待现象问题,怎样看待现象问题是关键,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注重时效性,将保持思品教育的生动性,注重方法论将保持思品教育的实用性,更好地传递和继承社会的正能量。

(三)结合生活化的步伐,丰腴思品教育的血与肉。

思品教育要与生活相互结合,有血有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功效。如何实现这一点,关键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表率,发挥榜样的功效;二是要结合生活中实例,注重生活中的点滴,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感染并教育学生;三是要开展思品教育实践活动,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入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思品教育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三、结语

思品是人立世存世的重要基石,如何开展好思品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是现代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对初中生其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归纳,结合思品课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结合时展的特点、结合生活化的步伐做好思品教育工作等的具体建议,对于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魅力,培育“中国梦”所需的各种人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6)

在临床分娩过程中,高龄初产妇会产生相应的焦虑、不安等恐惧心理,更严重会影响高龄初产妇的正常宫缩。显然需要对高龄初产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其分娩前后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心理特点给予产妇护理干预[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诊的63例高龄初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诊的63例高龄初产妇作为对比,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产妇的年龄为36~44岁,平均年龄为(39.62±2.49)岁,孕周为36~41w,平均孕周为(39.64±1.62)w。观察组中产妇的年龄为35~45岁,平均年龄为(38.91±2.45)岁,孕周为37~41w,平均孕周为(39.79±1.61)w。给予两组高龄初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高龄初产妇分娩前后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各项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高龄初产妇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并给予综合护理。①分娩前。产妇入院后,要求护理人员热情、主动的了解产妇的基本情况,为其介绍病房、医院环境、产房位置、相关探视制度等等,注意临产的征象,并耐心讲解各种问题,缓解产妇的恐惧、陌生感;②分娩时。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有剖宫产指征,并鼓励产妇自然分娩,要求护理人员对产生进行密切监视,就产妇安抚、陪伴、鼓励,经过各种方法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进而减少产妇的疼痛,指导产妇正确的屏气方法,同时给予产妇心理安慰;③分娩后。由于分娩后产妇的心理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定,需要为产妇提供持续的心理、生理支持,使产妇感受到幸福感、自豪感;④出院指导。给予高龄初产妇出院指导,包括保暖、饮食指导等等。

1.3观察指标

1.3.1对高龄初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调查 在对本研究的高龄初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过程中,采用SAS和SDS量表,两个量表均包括20个条目,根据1~4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其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状态[2]。

1.3.2对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疼痛情况调查 对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主要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3]。

1.3.3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调查 在对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判定的过程中,主要参照KP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的分值在10分以上,则属于生活质量改善;如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减少的分值在10分以上,则属于生活质量下降;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增加或减少的分值在10分以下,则属于生活质量稳定[4]。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临床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χ2)对患者数据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格,采用(t)对患者数据进行如P

2 结果

2.1两组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护理后,两组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对比,差异明显(P

2.2两组高龄初产妇分娩后分娩后疼痛情况 两组高龄初产妇分娩后重度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的对比,差异均明显(P

2.3两组高龄初产妇SDS、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高龄初产妇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明显(P

3 讨论

女性一生中分娩属于特殊的时期,分娩后产妇会发生一些列的心理、生理变化,分娩过程属于强烈的应激过程,尤其对于高龄初产妇而言,其年龄偏大,同时具有较低的生殖功能,引起妊娠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同时产妇的妊娠结局和心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5]。相对于普通产妇而言,高龄初产妇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会担心新生儿的健康、安全,会担心是否可以顺产等等,如果不能对其进行良好、科学的护理干预,其很容易产生抑郁、不安、恐惧、焦虑等心理,同时不良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像产生的各个环节,会影响正常的子宫收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种并发症[6]。

在本组试验中,通过给予观察组的高龄初产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在了解高龄初产妇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给予其分娩前、分娩时、分娩后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高龄初产妇分娩后的生活质量、SDS、SAS评分对比,差异均较大(P均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李平.高龄初产妇的产前健康需求及产后健康指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26(04):465-466.

[2]陈燕珊,郭实贤.高龄初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3,29(20):3678-3688.

[3]赵金荣,李金凤,李玉芳,等.高龄初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状态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9(05):18-31.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7)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8)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现象使勤恳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疑惑。自己在兼任初高中教学时就有深刻感受。初中阶段,看到优秀的结业考试成绩,觉得辛苦没有白费;高中阶段,教学过程开展常遇障碍甚至停滞,很多基础知识对接不良。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明显困扰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目前地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学科设置

地理学科在现行初中、高中都有设置,但初三空缺。加上地理结业成绩并不纳入中考体系,强化了地理"副科"的地位,造成一些学生乃至教师的不重视,"反正初二最后努力背背就行"的思想盛行。初高中教学相对脱节,初中学习强买强卖的结果,就是经过一年间隔,到了高中,之前两年习得的知识所剩无几。

二、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从图上说出或找到"等。高中地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到"理解运用",要求的台阶跨度明显。

三、教材内容

初中教材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地理环境,高中教材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初中侧重说"地",多丰富的表象知识,趣味性高,直观性强。高中强调说"理",多系统性的原理、规律,叙述严谨,理论性强。初中作业多为看图填图,高中习题类型多样。初中到高中,深度掘进,广度拓宽,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四、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多为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学生习惯通过教师归纳、反复强调来完成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高中地理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决不曾遇到的问题。从"押着走"到"搀着走",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现状,日益凸显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教师固然需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穿插迁移,以达到"水到渠成",初中教师也应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来促成"水到渠成"。下面就以初中教学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端正理念,创造条件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要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教完了事,高中与我何干"的想法。与初中教师是否会去教高中的事实无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应有的立场,树立全局观念,通盘考虑,首当其冲。

新的理念势必带来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把中学地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标,潜心钻研,全面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取向差异,对接初高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理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顺应学习心理,便于衔接展开。

2、立足基本,夯实知识衔接

虽然初高中地理的体系有差异,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深入认识、理性分析和原理运用,高中地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妨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如学习跨区域资源调配时,必须具备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原理性知识,初高中深度明显不同,从知识相承性的角度出发,用"走缓坡"的方式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地球运动部分,要从初中了解现象的层面跃升为高中理解运用规律的层面。针对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初中多用演示表现自转公转的客观事实,反复分清与"日"、与"年"有关的客观现象,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概念,以达成正确强烈的第一印象。再如难点季风气候,初一上有《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下有日本、印度等相关内容,先对因"季"而变的"风"形成的气候有初步认识,到初二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最近发展区"着手,慢慢引导读图,分析成因、分布、风向、影响等方面,体现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于观念性知识,要贯穿始终,潜移默化,完成衔接。无论是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的意识,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等多个要素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等,每部分的区域地理学习都不能错过强调的机会。还有认识区域的学习思路,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尤其清晰,无论是四大区域还是具体地区。在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基础上,教师不再单独的罗列知识,而是串一条线:描述地理位置了解自然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使学习有条理进行,认识有层次深入。这些全局观念比具体的某一个细节知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

从做好初中内部的知识联系迁移,到融合初高中衔接的知识要求需要,重点突出,形成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3、锻炼思维,落实能力衔接

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推理应用能力等。但由于高中课程对许多方面没有单独要求,默认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如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特征的描述含糊,气候类型的判断混淆,典型地区的落点困难。因此,经纬网、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区域事物的空间分布,各类图表的判读总结种种,必须在初中阶段就予以充分重视,以实现能力逐步巩固提高、顺利过渡的效果。

其中,必须抓住各种基本能力的核心——地图能力。首先对于空间分布地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看多讲多用。无论是大洲大洋还是世界各地,中国概况还是多样分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面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善用形形的地图,从判断经纬网到熟悉大洲大洋国家,帮助学生明确方位、看懂位置、自我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空间分布能力。然后从认识图上"有什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明什么"。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初一分清气候两大要素的表示方法并对应两侧纵坐标数值进行说明,初二进一步确定重点特征和初步应用。初二上《中国气候类型图》旁的4幅图分析如下:从降水稀少判断温带大陆性气候,再结合7月均温30℃以上、年温差大的特点;从7月均温10℃以下判断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从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再从1月两地气温的明显差异区分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初二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4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设想为:能看出哪些共同的气候特点?这四个城市能从北到南排列吗?说明理由。这四个城市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说明理由。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复习季风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递变规律、秦岭——淮河界限的气候意义等,产生活用的体验。地图能力是能力衔接的桥梁,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通过教材事例多次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初级判读到深系,掌握良好的地图习惯和方法。

和具体的知识点相比,方法和能力是不易遗忘的,同时两者紧密结合,更有相互促进之效。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初中具备了相应的能力,高中教学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4、激发兴趣,注重方法衔接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着眼点不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同时没有中考压力,课时内容相比高中较为灵活,教学弹性较大,利于营宽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传达地理思想。所以教学不再是简单罗列知识,机械训练能力,力求内容表现多样化,方法运用灵活化,只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即可。

在初一、初二的下学期学过几课后,可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PPT来展示介绍某个地区,从大家相似的思路中得出区域学习的方法,从差异的地方谈自己理解的不同。从一幅图开始认识《青藏地区》,借助虔诚的反思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学《新疆》时,要求大家"评审"歌曲《新疆好》的歌词和所搭配图片,把之前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和现有的材料自然地联系起来,引发讨论,加深印象。这些手段有助于改变初中从某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单一解决问题方法,由点到面,培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利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轻松有趣的心态投入其中。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9)

学生的初中阶段大约从11、12岁开始到14、15岁结束,这一阶段正处于人生长发育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精力奔放、智慧焕发时期,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青春期的剧烈变化。处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也是交织矛盾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

1.自我意识高度膨胀。初中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因此,初中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其表现为任性、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出发,而在某些事情上又由于父母的溺爱具有某些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

2.叛逆心理。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学生就会有叛逆的心理倾向。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同时,初中学生又敏感自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3.智力水平迅猛提高而自控能力较差

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缺乏计划和布局的头脑。在这个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心理发展明显失衡的前提下,自然会有一批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而我行我素。

4.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于朋友的需要开始膨胀,而和家长开始疏远。同时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策略

1.公平原则。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同学们又都各有所长,所以,初中生有时又会有自卑、嫉妒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把握公平原则。教师把握了公平原则,就会让所有的同学感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对待与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活动,并主动的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

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篇(10)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特点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2 部分高中新生物理学习不适应的成因

2.1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2.2 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2.3 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2.4 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3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3.2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3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3.4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3.5 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参考文献

[1] 《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高锦岳 等主编

上一篇: 英语教育教学 下一篇: 印刷技术经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