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9 18:19:05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1)

二、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把加快推进马海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争取项目、推进“企业帮扶”为抓手,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继续抓好草场灌溉、人畜饮水、草场改良等基础设施项目,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规模开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高效农牧业,整体提升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紧紧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能力,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探索完善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基本生活、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保障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使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在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上求突破。按照“十二五”期间“一年一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再造一个新”的目标,在拉开城镇骨架的基础上,加大对沿街建筑物的立面改造和综合整治力度,分步推进旧城街景改造工程,全力实施好污水处理厂,城镇绿化、锡铁山镇一期供水、道路改造等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着力塑造城镇的特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温泉游泳馆、客运站等项目立项并开工建设。继续加大城镇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违章建筑活动,强化公共资源的管控和维护,彻底根治脏、乱、差等“顽疾”,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城镇的目标。

四、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上求突破。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探索尝试学前免费教育,启动农村中小学营养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搞好村社卫生服务中心网点布局,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更便利的医疗服务。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综合文化站(室)以及村级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同时深入挖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柴达木精神发祥地等文化底蕴,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努力创作文艺精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2)

二、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农民增收幅度下降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因此,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加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要以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在高山区重点以发展高山优质乌龙茶、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主;在中低山区以发展木著、烟叶、蔬菜等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通过展销会、贸洽会、电视、报刊、广告牌等形式,提高我“仙顶”茶叶、“雪山”萝卜、“阿佳”苦菜、“山丹丹”人参果、“山宝”雪蔗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在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窗口,培育壮大茶叶学会、生姜协会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起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的桥梁,开拓农产品市场。在农村工业化方面,紧紧围绕××的产业优势,大力扶持发展茶叶、蔬菜、木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煤碳、钢铁、水利等资源型企业,做好城区、铭溪、万湖、桃源等“一区多园”式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重点扶持做大海和钢铁、鹭峰矿业、恒泉直接还原铁、鑫成水泥、新岩水泥、璞溪口电站、昆山八级电站、聚祥淀粉、中绿公司、大方广茶叶、鹤冲米粉等企业,提高企业加工能力和拓展市场能力,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在农村城镇化方面,要按照以城为中心,重点培育以上京、广平、文江为主的矿产资源加工转化型和以石牌、桃源、建设为主的商贸型城镇化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二、三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城镇集聚。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积极开展与沿海市()劳动部门结对子活动,为农民到沿海打工提供信息服务。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培训和管理,改造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由于受财力限制,××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要着重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扶持鸿图民办中学尽快开工。要加大体育田径场维修改造和省全民健身工程暨室内竞技体育训练馆建设步伐,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加快殡仪馆建设步伐,依法加强殡葬管理。要加快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到乡公路上等级改造建设,年内基本完成乡到行政村公路上等级改造建设,全力改变农村公路交通旧貌。认真做好大仙峰、象山等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论证开发工作,使的旅游融入省、市周边游的盘子。要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努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3)

1.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我国现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2.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3)分配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分配原则,既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又能调动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体制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4)

发展观即发展哲学,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也是人们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对于指导具体发展有着普遍的、全局的和长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科学形态,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科学发展观以我党的理念为中心,完美而深刻的诠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国防与军队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的将“三个代表”的中心思想和精粹理论升华,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正确发展指明方向,加速推进了我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建设进度,也大大提升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的发展速度,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方针。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该怎样发展、发展以何为基础、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等各种根本性的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都可以提供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就是真正延续继承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什么”,为我们经济社会建设明确了目的

想要发展,首先要弄清要发展什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放在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要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调整好社会经济的基础与社会上层之间的关系,并保证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党不仅要坚持基本路线,而且要对发展持有肯定和欢迎的态度;不仅要根据国情设置每一步发展的程度,而且要在发展的前提下,符合解决协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各种要求,科学的发展观中,在科学中发展才是精华。在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要在和谐中,构建一个五大特色浑然天成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在科学发展观中,对发展的另一根本问题进行了诠释,就是要“以人为本”“为了人民”发展而发展

正确解决一切不利于发展的社会阶级矛盾及不安因素,调动所有正面的有利条件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一根本问题中,以哲学为基础,不同的理念也对应着不同的发展观念,同时也映射出了不同政党的政策依据。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高度,吸取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进一步升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不仅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也为引导着我们走向一条正确无误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坚持原则和政治立场,以马列主义为中心,“以人为本”是根本。以人民群众为根本,鲜明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地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立场,与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其次,借鉴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党执政的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并再次强化“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从保护“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使得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全方位的进步。这一含义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的特点。我们党执政既要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必须充分考虑“全体人”“每个人”的合法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必须以更加宽容的态度看待一切人、人与人之间更加相互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得到更大的维护。

第三,抛弃传统的观念的思想,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水平,而要以唯物的辩证观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过程必须始终以人为目的,把人的需要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使发展过程充满人文精神,使发展手段更加人性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人”还有与“物”“神”相对应的抽象意义。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含义。只有把“人民群众”“全体人”和“抽象的人”的不同含义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又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才能正确地处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地处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的关系,才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并提供了指导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科学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特色国家才能实际的、顺利的进行延续下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如何发展”。

重点还是在“以人为本”上,将其和发展协调性统一起来,做到统筹全局的同时,也要做到兼顾个体需求,从而开辟一条新理念、新思路。

一是我党在科学的发展建设中,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坚持以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理念,能够正确快速的处理在国家建设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从而更加快速、稳定的推动建设的速度。

二是我党应坚持“统筹全局、兼顾个体”的方针,在发展的大方向上牢牢把握的同时,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好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权利,营造一个良好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氛围环境,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科学方法论。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5)

中共***县委书记

***县人大主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长、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是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的高原县份,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贫困面大和程度深,但是我们又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离不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下面结合我县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谈一谈怎样在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问题,以继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发展形势

(一)、从当前的形势看,发展态势良好

2004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为:2004年1_____5月,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今年我县粮食播面较上年增加250亩,从目前虫草的市场价格和产量来看,较上年有所上升,为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工业方面由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能源建设,工业经济后劲增强,实现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我县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今年以来,抓住全州“项目发展年”契机,加大了项目的申报、跟踪、落实工作力度,项目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幅上升。

截止5月31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4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38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277万元,增26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02元,较上年同期增26元,增14.8%;粮食播种面积完成53000亩,完成县计划100%,较上年同期增长0.47%,保持农业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6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7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0.7%。

根据全县1—5月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全年各项指标预计完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5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652万元、3923万元、595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2612万元,较上年持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1000万元,较上年增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073元,较上年增10.3%;粮食总产量完成6890吨,较上年增14%。

(二)、从横向看,发展不平衡,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我们在推进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不协调的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目前我县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倍多,而且差距还在扩大。比如,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月工资可拿到1200元以上,而老百姓一年的人平纯收入仅为973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县城周边乡镇和边远地区乡的发展不协调,如高城镇与拉波、下坝的区别;农区与牧区的发展不协调,如毛垭片区与拉波、君坝、濯桑、的区别;交通发展好的乡与发展不好的乡不协调,如村戈、奔戈与麦洼等地的区别,由于许多的不协调,导致许多的发展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而且面宽、程度深。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亟待加强。目前我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4年,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四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由于过去的滥砍滥伐,使森林植被减少,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载畜过量,草原沙化严重,盗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存在等。五是抓县内经济发展与开辟对外市场不够同步。虽然我们天天提改革开放,确实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不够同步,尤其是在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克服和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从GDP的发展变化和构成来分析

1、GDP的变化:2002年GDP的发展速度为10.9%,2003年为12.1%,2004年预计为12%,争取达到13%,这三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7%。这与九次党代会提出的2002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14%,2006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6%;2011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5.3%的目标有差距。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按照目标,我们又造成了新的欠帐,怎么办?

2、GDP的构成不平衡。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较大。以2003年为基础,GDP的增加值较2002年完成14757万元,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2612万元,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二是三大产业的构成不平衡。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57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2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5378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42.8:17.1:40.1调整为2003年的41:22.5:36.5。可见,第一产业增幅不大,第二产业比较脆弱,第三产业后劲不足。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率很低。

(四)、制约发展的原因

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质量还未根本改变;农牧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矛盾突出;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单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难度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起点低。从总体上看,虽然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仍处于起点低,基础差,欠帐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是资源向资本转变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县还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时期,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化难度较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金量小,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弱。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难度大,任务重。县域内的旅游资源整合度差,对自然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发掘,难以达到深度开发的目的。

通过以上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面临着发展的困难,在制约因素明显,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以之为指导,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用,以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发展做文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属于“老、少、边、穷”的县份之列,加之地处高寒,人民处于

一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整体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是我们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条件艰苦,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还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想尽办法也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否则,我们就上对不起组织,中对不起自己,下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去年我县GDP达到14757万元,人均GDP为2999元,约合360美元,而全国去年的人均GDP达1000美元,如果全国年发展速度达到8%,我县按平均发展速度为13%,那么需要2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全国相当;要实现***的小康社会,只能靠加快发展,别无其他路径。我县地处康巴高原,可谓“世界的最高处”,我们发展不够的问题特别突出,加快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去年我们的GDP增速达到12.1%,创了10年来新高,但比丹巴、泸定、康定、九龙等县都低,在全州还是在最末几位,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靠发展,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是要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按照我县“一、一、二、三、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输出,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现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按照“发挥优势,建设基地,培育集团,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加快激活民间资本,最大限度的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培育民营经济,拓宽财政征收渠道。

三是针对我县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起点低的现状,按照思路促规划,规划促项目、项目促发展及“项目富县”的总体要求,改变以往的审批项目为审批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的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要制订和完善各行业“十五”后两年及提前开展“十一五”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优先发展公路建设,要大力发展通信建设,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城镇建设和经营城市步伐。

四是深化经济综合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建立建全宏观经济总量监测体系,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增强政府对优势资源的调控力度,切实加强银地联系和银企合作,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五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加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屏障的综合功能,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把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宣传,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大力培植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纪念品,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农村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坚持以“普初”基础,“普九”为重点,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变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价值。农村要把公共卫生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没地方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

第三,推进“三个文明”整体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全面发展,必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就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好宪法。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无所不为、无所不包的“无限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转变,继而向更加注重效益的“效能政府”转变,向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转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族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我县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我县的文化产业做大、文化事业做强。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6)

(一)实施行政指导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实践中以处罚为主的刚性执法效果虽然直接、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行政指导作为现代积极行政、柔性行政模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行政方式,是对传统的刚性行政模式的必要补充和修正。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应该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行政机关要积极顺应改革潮流,积极采取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二)实施行政指导是实践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开展行政指导,是用温和的、协商的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注重行政双方的意见交换和沟通配合,用指导的方式促进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增加和事业发展,直接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政策、职能、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为执法和服务地方经济找准结合点,优化为民便民服务措施,通过行政相对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实现管理职能的需要。行政指导采用“育之以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朝着法律法规设定的目标实施行为。这种管理方式把教育和预防功能放在首位。通过行政指导,从“以打为主、打防结合”转变为“以防为主、防打结合”。促进管理工作关口前移,有助于行政机关实现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最终管理目标。

二、吴中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的实践

(一)实施步骤

吴中工商局从2008年开始在全系统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行行政指导,经历了调研论证、制度起草、起步实施、全面推进、阶段总结五个阶段。年初。局党组将行政指导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创新课题,并向市工商局申报年度创新项目。随后在全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征求职能科室和基层分局的意见建议,根据现实有需求、理论有意义、法律有依据、实践可操作四项创新原则进行了评估论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实施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创建了以“四个办法、五本手册、六项内容”为主要载体的工作体系,对行政指导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考核进行了全面规范。2008年7月,吴中工商局召开了行政指导工作推进会,对干部开展工作加强了培训指导。9月11日,苏州工商局在吴中局召开了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现场会。吴中区委区政府在总结工商局经验的基础上。两次召开全区行政指导工作推进会。《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苏州日报》、人民网等数十家媒体以“工商部门柔性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为题作了深入报道。

(二)基本做法

1,以“四个办法”规范工作程序。出台了《重点项目行政指导办法》、《巡查监管行政指导办法》和《案件回访行政指导办法》,并专门设计了六种文书配套使用,对各类行政指导的职责范围、操作程序和廉政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制定了《行政指导考核评估办法》,从组织落实、内部监督、文档处理等六个方面,明确了考核评估的责任、内容、标准和奖惩。

2,以“五本手册”规范普法内容。针对管理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组织业务科室编撰了《工商机关行政指导系列手册》,向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免费发放。手册包括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消费者五个版本,更加通俗易懂地帮助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知法、懂法、守法。

3,以“六项内容”规范指导内容。一是重点项目行政辅导。对16个重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项目实施上门指导,包括引导企业强化商标战略、为企业股份制改造、组建集团提供辅导、为各类专业市场、新业态企业准人提供服务等。二是服务发展行政建议。为企业发展想办法、出点子,引导企业树立维权意识、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创立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巡查监管行政提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市场主体提前告知工商部门各项监管要求,引导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减少违法行为发生。四是轻微违规行政警示。对无严重后果、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警示教育的方式予以制止纠正,让当事人认清利害关系,自愿纠正违法。防止违法反复。五是违法行为行政纠错。在行政处罚的同时,告知违法主体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改正违法的措施,引导其实施改正行为,防止违法后果进一步扩大。六是处罚案件行政回访。对符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条件或在社会具有普遍影响的案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回访,督促落实纠违措施,巩固行政执法效果。

(三)工作特点

1,内容全面。行政指导突破了条线的界限,整合了各项管理职能,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分局全面履职。在对全区的重大项目指导中,涉及到了登记、商标、广告、市场、合同等多项职能,指导面广,内涵丰富。

2,过程完整。行政指导覆盖了基层监管执法的全过程。在事前通过发放手册宣传法律法规和工商职能,通过重大项目指导提前介入企业发展:在事中通过行政建议引导企业正确运用商标、广告、合同策略。通过行政警示和纠错来发出预警,推动企业合法经营;在事后通过行政回访掌握被处罚企业的后续发展情况。

3,做法简便。行政指导载体丰富实用,既有面向一般主体发放的指导手册,也有针对特定主体发出的指导文书。还可采用口头指导的简洁方式,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4,形式丰富。在行政指导中,可供基层干部选择的形式灵活多样,既能运用引导、提醒、建议等助成性手段,也可运用规劝、纠错、调停等规范性手段;既可以通过发放手册和文书进行书面指导,也可以通过约谈、协调进行口头指导,有利于发挥指导的实效。

三、吴中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的成效

2008年以来,吴中工商局共开展各类行政指导23650人次,其中提供重点项目行政辅导78个,服务发展行政建议4945个。巡查监管行政提示1262个、通过发放手册提示12920个,轻微违规行政警示2408个,违法

行为行政纠错449个,案件行政回访136个,一般项目口头指导1454个,行政指导工作在探索与实践中显现了积极作用。

(一)阶段性成果

1,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在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确立重点指导项目15个。辅导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及合作总社,促进合作社之间抱团发展,辅导全市规模最大的股份合作社――湖桥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注册资金1.2亿元。在辅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方面,实施公司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组建集团等行政辅导7个,辅导2家公司进行上市准备。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方面,成功辅导办理全省首例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登记,目前办理股权出质登记24件,登记出质股权7.2亿元。融资1.9亿元。组织5家内资银行、5家外资银行召开抵押贷款座谈会,对亚东工业(苏州)有限公司5320万美元银团抵押贷款进行了辅导。

2,工商自身建设取得新突破。随着行政指导的推进,工商机关自身建设也取得了突破,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转变:一是从“权力本位”为主向“民主协商”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民主行政的价值取向:二是从刚性监管为主向刚柔相济转变,将引导和服务、教育和防范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三是从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转变,实现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四是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服务型工商建设更加制度化、长效化。行政指导工作得到了广大市场主体的拥护,在吴中工商局2008年开展的基层分局述职述廉会议上,很多企业都表达了对行政指导的真心欢迎和感谢,党委政府也充分肯定了行政指导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普法宣传教育取得新突破。行政指导加强了工商干部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市场主体对工商法律法规了解和认识。一是普法对象更广泛。五本《工商机关行政指导系列手册》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受到群众的欢迎。二是普法效果更直接。行政指导文书注重让相对人明白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内容,达到了行政指导和法律宣传的双重效果。三是普法手段更灵活。采用书面和口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扩大了普法效果。去年共发放行政指导手册12920本,通过文书宣传法律法规6454次。市场主体因不懂法而产生的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4,构建和谐关系取得新突破。一是改善执法环境,构建了行政双方的和谐关系。行政指导改变了以往企业对工商“不是收费就是处罚”的片面看法,行政双方地位更平等、沟通更顺畅、关系更协调。二是协调社会利益,构建了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导经营者与消费者和谐交易。生产者和销售者优势互补。维护和发展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提高经营者能力,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辅导业主使用工商公共服务产品,完善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水平。在违法前进行提示、警示,在违法后进行帮扶纠错,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主要经验

在推行行政指导工作中。吴中工商局立足职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大胆实践,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吴色的行政指导工作措施。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

1,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指导能力。一是营造氛围。吴中工商局成立行政指导课题组,相关局长、科长全程参与,一季度启动后,召开了全局“行政指导工作推进会”,由科室和基层代表交流情况,在全系统营造起浓厚的工作氛围。二是增进交流。在工商简报上编撰了13期《行政指导专刊》,组织了座谈交流和学习观摩,鼓励各单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三是树立典型。向各科室和分局征集先进做法和典型情况,汇编成第一期《行政指导典型事例》,以点带面,逐步深化,不断提高各级的行政指导工作水平。

2,加强内外联动,协同推进工作。一是抓好横向衔接。各业务科室根据自身职能,分别制定实施计划,明确了指导类型、重点项目和实施办法,把行政指导融入了条线工作中。二是抓好纵向联动。科室编发了《行政指导知识问答》,发挥好业务指导作用:基层分局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发挥好前沿阵地作用,做到了有计划、有分工、有职责、有台帐、有反馈。三是争取外部支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区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工商局的专题汇报,区政府转发了《吴中工商局重点项目行政指导办法》。

3,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管理瓶颈。找准管理现实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重点和弱点问题,突破管理瓶颈,优化管理职能,努力实现对经济社会秩序的有效管理。一是破解执法难点。主要是针对一直困扰工商部门、长期无法有效解决的一些问题。开发区分局、胥口分局在无照经营分类管理中,发放行政提示、警示书1196份,共指导办照831户。监管科把行政指导与违法查处相结合,逐户发放催缴提示、警示书,去年共催缴到位外资1,3亿美元。二是紧扣社会热点。主要是一些社会反响较为强烈,公众长期关注的问题。合同科邀请律师、教授及专家对汽车销售格式合同进行点评,指出了210条霸王条款,并召集记者进行报道公示,督促销售商改正,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保科对473户食品经营者发出警示,要求完善相关台帐,确保食品安全。三是把握发展重点。主要是对各地的重大投资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推动项目早开业、早投产。在区最大外商投资项目江苏百世德太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筹建过程中,窗口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其办理了设立登记,为其办理其他审批赢得了时间。此外,先后4次提供增加注册资本和变更实收资本的登记指导,为其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申报增资审批创造了条件。四是弥补管理弱点。主要是工商部门在以往的管理过程中长期忽略、尚未完全履行职能的问题。木读分局对辖区117户需办理前置许可的经营者,在装修前或初期发放证照提示,防止因办不出相关证照无法经营而造成经济损失,为经营者挽回装修损失365万元。对136个案件开展了案后回访,对15个案件进行了督促改正。

四、完善行政指导的思考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吴中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机制与方式已初步形成,但在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还需不断完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行政指导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思想认识上,个别干部没有从转变理念的角度认识和看待行政指导,对行政指导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把握不透,尚未形成推进行政指导的共识。对管理中出现的难题、矛盾,不会自觉应用行政指导的方法,表现为:思想上轻视行政指导,认为与相对人平等沟通进行指导是削弱职能、降低行政机关权威的做法;行政指导费力费时,影响其它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行政指导是阶段性任务,应付一阵完事:对如何推行行政指导

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有畏难情绪,存在懒政情结,缺乏进取精神;混淆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夸大行政指导的作用,以指导代替执法办案,包办一切,削弱正常的执法。

2,行政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待增强。行政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片面追求行政目标偏多,真正贴近相对人需求不足;简单的静态指导多,后续的动态指导少;满足个别项目指导多,统筹规划全面融入业务工作指导少;指导面偏窄及深度不够;有的为完成行政指导绩效考评,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进行形式上的行政指导而忽视实质的纠违。

3,行政指导的效率有待提高。行政指导的成本效益体现在通过行政指导,促进相对人的发展,以及减少行政处罚的实施。在目前阶段,行政指导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还很高,指导的方式还不够丰富,工作的流程还需进一步简化,行政指导的效能还要进一步提高。

4,行政指导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尽管公务人员在廉洁从政方面已有相关规定,实践中也没有发生干部廉洁问题,但对行政指导工作中的廉政监督方面还需完善,防止干部滥用指导谋取私利。要加强工作研究,完善指导项目的效益评估机制,将指导的效果具体化、标准化。

产生以上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支撑不足,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研究和宣传普及不够,有些问题在理论上尚未取得共识,导致实践中难免出现偏差,加上立法的滞后及制度、机制的欠完善等等。

(二)完善行政指导工作的建议

1,增强人员素质。人员素质是工作的基础,也是行政指导工作得以具体落实与有效推行的保证。行政指导愈深化。对行政主体的人员素质要求愈高,不仅要把握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要有与行政相对人有效沟通的耐心和技巧。应对这崭新的工作,必须深化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指导理念教育。促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运用行政指导来改进管理与优化服务的意识,使其自觉成为执法者的一种工作思维。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对人普及行政指导相关知识的力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行政指导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调动行政相对人参与的热情。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7)

根据当前新的形势,制定这样一个文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长三角两省一市自身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们的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来延伸。如何统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走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加强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制定这样一个文件,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起点上,来创造新优势、获得新的发展。

第二,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综合实力进一步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形成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四大板块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东部要率先发展,只有东部率先发展了,才能带动其他三大板块。长三角是我们沿海地区三大引擎之一,一定要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三,面对全球经济风云变幻,怎么样进一步提升、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长三角地区也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加快这个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完善我们的外贸的增长方式;有利于抗御国际上的金融风险,提高我们国家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长三角地区是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有利于为全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探路的作用,发挥示范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去年5月15日,总理亲临上海,在上海主持召开了进一步推出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座谈会。在会上,总理全面分析了长三角面临的形势,总结了长三角多年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今后长三角地区努力的方向,同时明确,国务院要专门制定一个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到2020年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区域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叫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第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杜鹰说,《指导意见》专门有一章论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其中也提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我一直以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一定要水到渠成。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终正像上个世纪90年代初粮票的消亡一样。城乡两种户籍制度最后不是被取消的,而是在一些条件具备以后自然消亡的,在这方面两省一市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全国率先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使城市的福利体制货币化,如何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8)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测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严格遵循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济学规律,而出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际上,针对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研究,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如邱均平、温芳芳(2010)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历史、经济、人口是主要因素。赵宏斌(2007)等人通过对比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认为,高校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到人口和GDP的影响。岳昌君(2003)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有显著影响。鲍威、刘艳辉(2009)利用1993—2005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受财政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具体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看,石岩、舒宗礼(2008)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庹权(2010)通过分析《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要与人才需求接轨。李如喜(2014)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健身市场需求。此外,区域拥有的高校数也会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历史地看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已有20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全国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新中国建立后,这些高校虽然校名、规模和性质几经更替,但大多数地理位置没有变。与此同时,政府也按“六大行政区”调整了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形成了6大高教集中区———华北京津、东北沈阳、中南武汉、西北西安、西南成渝、华东沪宁。虽然后来几经调整,但基本格局没变。这种布局造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自然,高校在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迎合社会体育需求的时候,就会在某些地区出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集中的现象。上述教育学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指标来反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符合教育经济学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具体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设置不仅受到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即学者们所指的———与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四类指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我们将这四类指标与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两者的相关系数来验证这些指标是否可以作为该专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选取本科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社会需求四类指标来考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差异。为此,我们将人口以“常住人口”为衡量指标、经济以“GDP”作为衡量指标、社会需求以“居民消费支出、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对区域的研究范围限定在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3)。其后,将指标数据导入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经检验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是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符的。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GDP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559,与常住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812,且P<0.01,这说明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人口、GDP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验证了学者们———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受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的结论,说明在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是相对匹配的。有意思的是,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所在省份的本科高校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637,且P<0.01,这说明在本科高校集中的地区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较多。但这很容易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所在省份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数量众多,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多就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后发省份,有着巨大社会体育需求的省份却难以得到有效供给。从社会需求来看,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关系数为-0.154,P=0.409>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相关系数为0.219,P=0.237>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这表明指标间并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三个指标中某些指标存在许多异常值,即在某些省份经济仍欠发达,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多,社会体育消费还未达到一定水平,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过多。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是我国高校集中地,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却只有3所,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分别为17、15、16,西部地区的四川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17所。显然,这不是合理的布局,局部地区存在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配的现象。所以,该专业的布局与数量多少另有其它原因。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

教育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教育资源的失配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来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直接后果就是该专业的发展规模供大于求,造成学生就业难。这是为扩大办学规模的短视行为,是一种无序竞争,对体育事业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前文已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但这仅仅是从整体上作了论证,尚未判别具体省份匹配情况。为此,我们还需做进一步讨论。参照陈希、樊治平(2013)多指标双边匹配决策方法和王贤文、刘则渊、姜熙华(2007)关于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指数方法,考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采用地理联系率来进行评价。地理联系率反映了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一般被用来衡量产业集群与地理集中情况。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匹配,地理联系率就高,反之则相反。1)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四川、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吉林、山西、辽宁、新疆、、宁夏、海南”等17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相对滞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显得领先。从高等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该专业在这些地区需要缩减专业规模,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在“上海、内蒙古、天津、安徽”等4个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领先,但社会体育需求现阶段不够旺盛,该专业的发展能满足现有需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和体育健身观念的增强,在未来社会体育需求出现增长,需要增加该专业的供给;3)在“河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福建、青海、甘肃、重庆”等10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都领先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亟需扩大该专业的规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9)

Abstract : From twelve five-year plan) rules (delimit guidelines show that China changed and is changing three appearance, experienced and shall experience thre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开始,我国共编制和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从今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规划。通过考察党和国家在编制各个时期五年规(计)划时的指导方针,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新中国的成长发展进程。

1.我国编制的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

1.1“一五”计划(1953—1957)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此,“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为:一是“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把重工业的基本建设作为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二是“在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下,对各种经济成分的安排采取统筹兼顾的政策”;三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力求使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

1.2“二五”计划(1958—1962)的“中心任务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6年9月党的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16条方针部署,包括“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正确地处理在国民收入中消费和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农业并适当加速轻工业的建设”等。

1.3“三五”计划(1966—1970)、“四五”计划(1971—1975)都是立足“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三五”计划、“四五”计划都强调了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出“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并试图用军事工业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1.4“五五”计划(1976—1980)在指导思想上重犯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老毛病

1975年,国务院草拟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纲要》。1978年初对原来的纲要作了修定,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并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努力使国民经济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5“六五”计划(1981—1985)确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六五”计划。“六五”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突出强调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包括“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增加和节省建设资金”、“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等十条具体方针。“六五”计划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发展类指标显著增加,占39%,也正因为如此,“六五”计划的全称随之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1.6“七五”计划(1986—1990)提出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管理体制

“七五”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由11个“坚持”组成,包括“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效益和速度、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坚持把建设重点转移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坚持把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智力开发”等。作为上述方针的体现,“七五”计划首次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以及三次产业的划分与统计。

1.7“八五”计划(1991—1995)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双加快”方针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八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个“坚定不移”的基本指导方针,即: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

1.8“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并首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九五”计划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包括“九五”在内的未来 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九条重要方针,其中第二条方针是“积极推进,“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1.9“十五”计划(2001—2005)提出了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深刻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制定“十五”计划,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重要指导方针。

1.10“十一五”规划(2006—2010)的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遵循“六个必须”的原则方针,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其根本着眼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十一五”开始,“计划”被“规划”所取代。在“十一五”规划中,社会发展类指标占据了全部规划指标的75%以上。

1.11“十二五”规划(2011—2015)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从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看新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国建国以来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路线和发展思路的凝炼概括,也是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从“一五”到“十二五”,指导方针经历了持续的变化。五年规(计)划指导方针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主观选择。而这一选择,既来源于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思路.又受制于领导人对包括国际国内形势在内的国情条件的认识。五年规(计)划指导方针的演变,反映了领导人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不断调整指引思想,探索与国情条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过程。从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由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建立我国的工业基础、到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演进过程看,新中国处于不断的成长发展之中,我们已经改变了和正在改变三个面貌,经历了和将要经历三次历史性转型。

2.1改变了和正在改变三个面貌

在五年规(计)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在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地富反坏右”摘帽后,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人民的范围在扩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风貌大为改善。

建国以来,我国面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围堵,成功地建立其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吸引了全球的眼球,成为各国政要和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

在“”巨变,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激浊扬清,审慎稳妥地驾驭着中国航船驶过了各种激流险滩,引领人民昂扬地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篇(10)

一、认真抓好《暂行办法》的宣传贯彻,不断深化对评价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是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补充意见》(发[]8号)“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要求制订,经省政府同意后印发全省实施的,是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贯彻落实《省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暂行办法》,对于强化县域经济运行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暂行办法》确定的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和尺度,认真研究,把握重点,完善好“十二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把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评价考核与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全市上下加快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评价考核的指标、方法,做好评价考核的基础工作

(一)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省对列入评价考核范围的县(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等三大类33项指标(见“暂行办法”)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市对列入评价考核范围的县(市)、区的评价考核,参照省《暂行办法》实施,对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三大类33项指标体系21项主要指标进行重点评价考核(见附件1)。

(二)评价考核方法。省对列入全省考核范围的县(市)、区的评价考核严格按照《暂行办法》确定的考评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市对列入全市考评范围的县(市)、区的评价考核参照省考评方法实施,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原则,突出硬性指标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确定各项指标应占总分数的份额、每个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单项指标超过(或低于)平均值后加分(或扣分)的分值以及涉及单位考评指标的工作受市以上表彰的加分标准等。在对各县(市)、区各考评指标原始数据评估量化的基础上,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相应分值和经济社会综合分值,按综合评价考核得分的高低对各县(市)、区进行排序。

上一篇: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下一篇: 高中历史重点汇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