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心理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8 17:08:12

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与心理学篇(1)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延伸到教师、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的心理活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与其它构成成员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内容

2.1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师生。因为学校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人际交往等活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还包括学校中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所有在学校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2.2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心理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6~18岁从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向教师提供心理知识,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理论构成

3.1学校心理理论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构成如下:知识学习的心理理论、技能学习的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心理理论、德育的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自我认知的心理理论、教学的心理理论、管理的心理理论、学生心理辅导。在每个构成方面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研究者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现象给予反馈。学校心理理论不仅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2学校心理学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理论虽然也关注学校教育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但其侧重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学校心理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工作,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学校适应。

4小结与展望

学校心理理论是学校心理学的延伸与发展,学校心理理论以学校心理学为基础逐步发展。学校心理学和学校心理理论又有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多,范围广泛。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具体,针对性比较强。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有交叉重叠。为了加深人们对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的理解,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加强对两者的互补研究,研究心理理论的同时借鉴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利用学校心理学的知识丰富学校心理理论。另一方面,加强对两者的区分研究,明确界定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研究领域,不能把两者研究内容相混淆。

参考文献

[1] 任其平.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49-54.

[2] 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57-61.

[3] 孙菊霞,徐光兴.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4):61-65.

心理与心理学篇(2)

二、环境心理学课程的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的制定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授课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部分。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削弱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在授课计划中,理论主要对环境心理学的绪论、环境知觉、环境应激、个人空间、拥挤等重要章节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实践课时部分,让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5-8个人,各小组根据兴趣和研究资源选择感兴趣的有关环境心理学的课题来进行研究。给课时让学生作讨论、调查、回收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每个小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汇报,并形成研究报告。

三、教材的选用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环境心理学的教材有很大差异。本门课程主要选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著的《环境心理学》。这门教材属于应用心理学书系,学术性和实用性均较强,有很多经典的环境心理学实验研究,比较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这本教材出版时间较早,里面有些内容较陈旧,案例较少,需要融合其他教材来辅助教学。主要辅助教材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由胡正凡、林玉莲编著的《环境心理学》,这本教材内容较新较丰富,同时案例和图片非常多,能够很好的弥补前面教材的缺点。教师采用多本教材来辅助教学,可以丰富上课的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能收到更多信息。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转变是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都需要进行改革。例如,我们以往的教学也多以教材为轴心,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罗列。这样可能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在讲理论的同时,需要多举实例来论证。如针对环境知觉的理论,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让学生用理论进行分析,并用自己的思维来评价不同理论的优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提升授课效果。由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多样,内容也非常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合用多种方法结合来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践报告法。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相信学生的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从分组、选题、制定方案、调查、回收数据、形成报告到最后的实践汇报,老师都要进行指导并给出意见,让小组中的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合作、互相学习。通过课题实践和实践报告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课程参与度。(二)提问式方法。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可以直接引导学生顺着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有重点地讲,能较好地达到师生良性互动,完成教与学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应该多种多样,应有典型性、针对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思考和分析,准确地掌握问题的实质。

(三)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授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讲授城市公共空间活动这一章节时,引入上海市人民公园这一案例分析,既让学生了解到公共空间这一广义概念,又掌握了公共空间是人流相对密集的狭义概念,而且能从人的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去探讨景观。设计问题,要做到公共性、私密性、安全性、实用性、宜人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实施多媒体教学,环境心理学课程可以插入各种图片、动画和视频,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不断更新授课内容,针对当前有关的时事进行讨论。总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这些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效能的最优化。

心理与心理学篇(3)

【关键词】 心理学,军事;心理选拔;环境;心理学;人因学;领导;心理学,临床;心理战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个人教育、人事招聘、犯罪心理等等,已成为军队与普通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特殊职业人员选拔、恶劣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武器装备人因工效、小团体组织心理、战斗应激反应、群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战等则是军事心理学特有的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军事心理学在我国才受到重视.目前因研究队伍实力不足,对军事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了解甚少,导致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技术和测验工具单调,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先后通过组织全军心理学工作者编写《军事心理学研究》,翻译《军事心理学手册》,以及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第25卷第22期专门刊登军事心理学研究报告,希望引导我军军事心理学研究向为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发展,并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研究能力.

1军事心理学界定

Driskell和Olmstedt(1989)曾说: “可能没有任何组织或机构会像军队那样与心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191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Yerkes博士会同美国陆军军医总署心理学部编制了著名的陆军α测验和β测验,在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对170多万军人实施测评,标志着现代军事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在军事领域中获得了合法地位.1939年,美国陆军军务局人员测评处编制的“陆军普通分类测验”(Army general classification test)在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为1200万军人进行了测验.同期,特殊军事人员(飞行员、水兵等)筛选、美国战略服务处和英国特种作战处对特工人员的筛查,使心理选拔研究的关注点从淘汰不合格人员转向选拔具有效掌握军事技能或执行特殊任务的特殊人才,并为二战后企业人事选拔和“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2次世界大战中,部队对军官的需求迅速增长,促进了军事领导才能、小军事单位领导者特征、军官选拔与心理训练等研究;武器装备性能的快速提高,使了解人类能力以及局限性而发挥武器装备最大效能成为关键;特殊军事环境对军事人员的影响引发了军事医学心理学科的兴起;物质滥用、军事信息分析、战俘心态、小群体绩效评估等应用性研究也为军队政策制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今天,军事心理学已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亮点,各国心理学家纷纷投身军事心理学应用研究,1963年创立的国际应用军事心理学研讨会(International applied military psychology symposium,IAMPS)为军事心理学问题的研讨提供了国际交流平台.

军事心理科学,既不是建立在一套系统的理论之上,也不是一套常规性技术的总和,它起源于军事应用,也始终服务于它的应用领域――军事活动.军事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聚焦在军事应用上,可以看作是心理学原则、理论和方法在军事环境中的应用.军事心理学是一门广阔而复杂的学科,几乎包括所有心理学专业门类,如实验心理、社会心理、临床心理、组织心理、心理测量和心理生理等.但由于军事心理学研究涉及特殊军事问题(有时甚至是生死攸关问题)与特殊人群,使军事心理学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首先,军队组织是由特殊人群所组成,该人群的选拔、任用、训练与发展构成军队人力资源管理的独有特性.

第二,即使在和平年代,军事行动也通常是在异常的环境中实施的,高原、海岛、太空、海下、沙漠、边防、寒冷、酷暑、连续作业与高工作负荷等,对军事活动效率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军事活动是负有特殊使命的――保卫国家.任何直接服务于这一使命的研究工作都是军事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四,任何军事活动都是以人而不是以武器为基础的.军事活动更强调武器装备与人类认知的有机协调.

因此,军事心理学不强调建立所谓新的“理论体系”,它是以提高军事人员活动效能和军事组织工作效率为最终目标.但,军事心理学在特种作战、健康促进计划、太空与深海探险、高危险挑战、多学科综合研究与群体心理治疗等领域,为心理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发展机会,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实验室”.

2军事心理学研究领域

2.1军事人员心理选拔由于军事活动的特殊性,军队必须通过大量的人员筛查,淘汰不适合者,选拔在躯体上,特别是在心理上符合部队需要的个体,并通过人员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第1次世界大战之初,美国大批青年接受陆军α测验和β测验,其目的是进行智力筛选、专业分类、能力倾向测定,为军队输送大量有用人才.群体测验与多项选择测验方法帮助军队实现了这一目标.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对特殊人员的需求,促进了整个人事选拔制度和方法的发展,各类成套军事人员心理选拔系统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的《军队服役职业能力成套测验》(Armed service vocational aptitude battery,ASVAB)和美国飞行员《空军军官职业资格测验》(Air force officer qualifying test,AFOQT);80年代的《联合军种工作绩效测量/入伍标准》(The jointservice job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enlistment standards,JPM),90年代初的《美国军队人员选拔和分类项目》(The armys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oject,简称Project A)和《军队职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The armed services vocational aptitude battery,ASVAB),以及最新出台的《军队招募人事安置系统》(Army enlisted personnel allocation system,AEPAS)都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军队人员选拔做出了贡献.

心理测量程序和内容的整合成为影响人员选拔绩效的重要因素.个人生平、学校表现、人际关系、人格特征、能力倾向等通过个案分析、仪器测验、评价中心技术和结构式心理访谈,明显提高了对部队军事综合能力评价的预测性.在选拔对象研究方面,经历了军人基本心理素质测评、特殊军事人员筛选,到军事人员分类选拔等阶段.在测量技术研究方面,评价中心技术、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计算机辅助与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omputer adaptive test)、多层分析技术、结构方程以及概化理论等都为军事人员选拔的预测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2.2军事人因学军事领域人因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军事活动绩效,提高掌握武器装备的效率.在军事装备相近的前提下,领导能力、士气、经验、动机、训练以及纪律等文化因素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发挥武器效能的重要因素,发展出文化工效学(Culture ergonomics).武器系统跨文化区域使用时,在设计上考虑不同文化的标准已成为设计的重要理念.人――机协调的设计理念,改善了武器装备设计的人性化;仿真模拟、决策理论、人工智能研究,通过优化人类活动绩效,指导专业选拔与训练,以提高武器系统的效能.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专家系统、决策支持、人――机交互模式等,被有效应地用于军事指挥、控制、通讯及智能化(如C3I).工作负荷评价模型(The workload assessment model)、操作者模拟(Human operator simulation)分析技术、任务整合网络分析系统(System analysis of integrated networks of tasks)等通过采用稳固性设计而排除了操作者应激对操作效率的影响.组织工效研究,在保证特定环境中合理安排多个人与武器系统匹配,达到最佳作战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2.3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人适应军人经常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从事军事活动,如高海拔、严寒、酷暑、噪声、有毒物质、射线、加速度和振动等等.这些环境十分艰险,甚至在非战斗条件下具有生命危险.长时间连续作战会导致睡眠缺失和疲劳,造成战斗减员和应激伤害,会降低个体和部队持续作战的能力.军人在海外执行特殊任务时,还将面对陌生社会规范、文化与习俗.因此,研究和制定军事职业危险性标准、装备设计环境限度标准、训练和作战健康风险评价标准等,是军事心理学家的重要任务.

2.4军队领导与组织军事组织的特殊性,为领导者理论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二次大战中领导和领导者研究的热潮,成为战后大规模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俄亥俄州立大学Stogdill(1948)回顾124篇领导者特质研究后提出情景领导理论,即领导效能依赖于与下属的特征和活动目标.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者们更关注动机、环境因素对领导和组织功能的影响,提出群体或组织目标是领导者有效性基础的观点.权变理论(Fiedler,1967)和相互作用理论(Jacobs,1971)强调领导者与下属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因素.核心领导任务概念(Jacobs & Jaques,1987)通过战斗中小团队凝聚力研究,提出组织结构中领导者与下属关系是从相互独立向相互作用发展的论点.Day和Lord(1988)认为组织文化、权利、组织政策、管理策略是高层领导对低层组织间接影响的重要环节.

军队的任务莫过于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单位,而领导才能通常是决定胜负的关键.Bartone研究提示,凝聚力是减少部队内在压力的主要成分.Walter Reed军事研究所研究显示,不同发展阶段的军事组织对领导者行为要求应有所不同.Hunt认为,和平环境下保证组织绩效靠制定完善的制度,但安全而机械的制度不能提高领导者处理战时问题的能力.Jacobs通过军事组织领导研究,创立了整合领导理论的组织模型,提出在不同层面的组织之间存在“瀑布式”影响效应的观点,为解决领导者所承担任务复杂性持续增加提供了帮助.

如何把普通公民教育成合格的军人,服从军队纪律,适应各种特殊环境,应付各种异常的、危险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情境是军事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个体在小的作战单位中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完成战斗任务并在战斗中得以生存的关键.然而,士气、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文化与社会背景、人格因素、适应军事环境能力等是影响作战单位军事活动绩效的重要环节.

2.5军队临床心理20世纪90年代,美军具有400多名现役心理医生为220万现役军人和700万军人家属、退役人员服务.一次大战期间,心理学工作者在部队医疗部门服役的主要任务是做军人智力评估.二次大战期间,除军人心理选拔外,心理学工作者主要工作是对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军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治愈、留用或退役.为弥补心理医生的短缺,美军对曾学习过心理学的军官进行短训,主要从事心理测量与诊断,并任命为心理军医(commissioned officerpsychologists).二战结束前,美军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军医.尽管他们中只有部分人接受过系统培训,但因卓有成效的工作,心理军医已成为美军不可或缺的岗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保证高学历的心理军医在部队服役,美军采用了高待遇、高质量的培训方案,吸引了大量心理学工作者入伍;高级培训计划,使更多人安心部队服役;博士后制度引进,更完善了人才培训体制.他们中一些人最后晋升到高级军衔,成为高级临床医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心理培训教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军医的专业领域不断扩展,他们主要工作被定位在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方面.一些心理评估、咨询与治疗技术在部队得到改进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经心理评估与治疗、物质滥用综合治疗、危机干预、组织绩效与心理健康人力资源匹配、健康促进、自杀预防,以及战斗应激反应矫正等.

2.6心理战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由是英国军事分析家、历史学家JFC 富勒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兴起于90年代,现已成为现代战争的第4种作战样式,以“零损伤”、斗智和赢得国际声誉为特点.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国防部官员称,“在这场战争中,真刀真枪的战斗仅占25%,其余75%的任务是争取伊拉克人民的友好和合作”.心理战防御研究涉及军事心理学各个方面,包括信息致伤特点、信息伤诊断与救治原则、军事人员心理健康筛查、危机干预、心理战教育与训练、部队心理卫生保障体制建立、心理战的组织心理问题等.

2.7特殊军事心理学问题军事心理学家始终在为指挥人员和军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Mangelsdorff,1990),包括专题咨询、组织发展咨询、心理剖析;研制犯罪嫌疑心理检测工具;积极参与军事行动方案制定,包括特种作战、心理作战、生存营救、人质谈判、政治宣传、反恐策略、团队建设、宇宙空间探索等等.

参考文献

[1] Driskell JC,Olmstedt B. Psychology and the milita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trends[J]. Am Psychol, 1989; 44: 43-54.

[2] Gal R,Mangelsdorff AD. Handbook of military psychology[M].John Wiley & Sons, Inc, 1991.

[3] Wiskoff MF,Rampton GM. Military personnel measurement.Testing,assignment,evaluation[M].New York: Praeger, 1989.

[4] Stogdill RM.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 J Psychol,1948;25: 35-72.

[5] Fiedler FE.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M]. New York: McGrawHill,1967.

[6] Day DV,Lord RG. Executiv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uggestions for a new theory and methodology[J]. J Manag, 1988;14: 453-463.

[7] Bartone PT.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dimensions of soldier[P]. Washington, DC: 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 (DTIC Report No. ADA206855), 1989.

[8] Hunt JG, Baliga BR,Peterson MF. Strategic apex leadership scripts and a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J]. J Manag Develop, 1988; 7(5): 61-83.

[9] Arima JK. What is military psychology? In J.K. Arima (ed.), What is psych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P]. Monterey, CA: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1980: 1-4.

[10] McGuire FL. Psychology aweigh! A histor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vy, 1900-1988[P].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0.

[11] Cook M. Personnel Selection: Adding value through people[M].John Wiley & Sons, Inc, 2004.

[12] Woycheshin DE. Officer selection introduction: Director human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national defence headquarters Ottawa,Ontario,Canada[P].K1A OK2,2000.

心理与心理学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38-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 E.P.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行研究,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它更加强调研究人性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我,强调研究的主旨在于发挥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等。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全新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第一,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了心理问题的消极面,教育的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念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真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消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警醒。这样,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

第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遵循“心理现象解读—心理问题分析—探究应对策略”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狭隘单调。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病理模式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巨大心理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三,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强调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尊重的、平等的咨访关系,但因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还需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继续努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学生,积极看待学生,平等地尊重学生,同时,要理性地审视自我,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理性构建积极的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第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开设专题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感,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形成聚合优势,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辐射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合理地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性。从认识层面上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标定位单一;从实践层面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简单,注重问题解决,忽略内心潜智的开发与积极情感的调动。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最终的理想是让学生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幸福。具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目标。针对全体学生,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意识,优化人格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调适性目标。针对部分或个别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才能的学生。

2.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在消极心理学统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点在于解析心理异常现象,注重心理问题解决。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意志品质等;应该更加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上。应该继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积极悦纳自我;应该积极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科学策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控制;应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应该客观解析各种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危机;应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人格系统,提升人格品质。

3.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积极心理指引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这种格局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合力,需要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有利资源,积极构建一种优良的完善的组织系统。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工作的狭隘思维必须予以摒弃。当然,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取决于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积极的人性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更加全面的思维,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构建平等和谐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种把师生对立起来的非理性的教育观念必须予以改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很大。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双方都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一是教师要学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每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都不一样,所思所想不尽相同,教师要学会完整地接纳他们。尊重学生就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理服人,信任学生,还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隐私。二是教师要积极热情。热情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要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热情解决他们的一切困惑,用热情激发培养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爱。三是要学会共情。教师要真正地学会体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最后,还要积极地无条件关注学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要给予积极关注,及时予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5.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积极营造和谐高雅、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不断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学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努力营造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应统筹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充分实现“课程教学体系、日常宣传教育体系、咨询辅导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机结合,继续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构筑他们的终生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钱兵.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 中国学校 卫生,2007(9).

[2]胡慧. 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安庆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庄海军,等.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 高等函授学报,2008(11).

[4]苗元江,等.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3).

[5]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2010(9).

心理与心理学篇(5)

当前时代下,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大学生在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意识占有主体的地位,普遍缺少丰富的认知。这些问题的产生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60余所本科院校开办了心理学教学专业,并且将实验心理学设置成为核心课程,通过多种心理教学过程,转变本科学生对心理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心理教育的网络教育形式,加深对本科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

2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优势

2.1人性化的心理教育推行模式

在我国很多全日制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策略的推出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心理教育在我国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而通过网络教学的资源融入,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干预。这种心理干预模式无疑是十分温和和适宜的,它充分尊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发展现状,弥补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空白。在实施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直接向他人叙说心中苦恼的尴尬,更利于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干预中获得信任之感,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2广泛化的心理干预教学面积

心理干预策略所涉及到的教学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单单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包括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拓展课程等等。借助于网络资源的融入,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能够增大教学面积,使本科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情感、教育等各项问题。促使他们敢于直面挫折,学会迎难之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尽管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入,这一思想将日常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水平,提升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准,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树立较为盲目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的心理。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情感喜好并不明确。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综合考虑到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报考证书、选择就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上,很容易出现失误。本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楚,这也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无法综合考虑全局,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仍然较为幼稚,不够成熟。

3.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存在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格外敏感。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言论、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但是,网络环境的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多变的信息平台,所以在这样一个较为空虚的环境中,学生往往沉溺于游戏、影视等各种虚幻的场景中,导致学生和别人交流沟通能力越来越差。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拓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水平。因此,在这一层面上,网络和心理教学的融合对学生的干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4增进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广良性网络心理干预方法

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要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进行科学的筛选,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干预现状的网络引导方法。心理教师要促使自己在教育业务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和教师教育的融合。推进具有实效性、渗透性和帮的心理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积极展现出自己的困惑,从而和教师一起,解决内心的疑虑和问题。

4.2改革心理干预教学方法,塑造一个快乐的心理教学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条件的发展,心理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的融合,通过游戏娱乐、影视作品欣赏等方面健全心理教育的表达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心理教学的最佳成果。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当前的发展潮流,建立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模式,例如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合作心理教学、体验式心理教学等教育手法,从而帮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心理教育,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学教育环境。

4.3创新学生心理教育关系,设置适宜发展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帮助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但能够获得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而且能够在人格、品行等方面得到栽培和成长,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项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校内心理咨询平台”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找到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同时学校要将具有心理疏导资质的专业教师纳入教学机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教学关系,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校内学生的心理疏导。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心理个性的引导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科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加,其中所产生的潜在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大学生对心理教学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

作者:刘亮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晓强.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7).

心理与心理学篇(6)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530-02

Integration of TCM Psychology with Modern Psychology

LIU Jia-qiang,WANG Mi-q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TCM and modern psychology discuss a portion of people mentality,integration of them is holistic psychology. The key of integration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be controlled by congenital Shen.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background of mentalit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Keywords:psychology of TCM;modern pysychology;personality frame;culture background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现代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对同一个人的心理所做研究的科学,是对人的心理不同侧面研究的,而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的,所以这两门科学是可以结合的。

1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外统一性,因而完整、活体、动态地看待具有情感思维的人及其疾病的反应状态,所以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基础之上的;同时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中医心理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不同于现代的医学心理学,并有异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它是在当今多学科研究中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不同

《黄帝内经》建立的年代社会极端落后,人们尚处于原始社会,人们不可能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在状况,对人的意识也只能从原始功能方面进行论述;中医心理学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主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而先天功能是人的自然本质,但是没有结合到人的社会本质,没有论述到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及行为。人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自从人的产生,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因此中医心理学应该从所存在的社会条件下论述人的心理以及意识、行为等,构建完整的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建设完善的现代中医心理学;这样中医心理学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更能适应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指导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健康。否则中医心理学仅仅是一门不能适用社会需要的学问。

现代心理学是从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论述了人在社会中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对人类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也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

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参照模块、人格参照模式,人格参照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有关。

3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

心理的本体是人的元神,元神是由心(为主)之气升华而产生,与其它四脏之气升华合而生之。在元神的支派下产生各脏腑器官局部之神,在肾为志,在脾为意,在肺为魄,在肝为魂,在心为神。元神居于脑,是神的功能的综合的集中表现。识神是元神的活动过程和内容,是元神的功能表现。

元神的功能:元神的功能可以分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3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参照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的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参照模式。

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

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仅仅论述了人的心理的功能方面,对于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现代心理学讲述了心理发生模式的后来的发生以及结果,是人的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人的功能及其根本。所以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是完全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5 人格参照模式与七情病

人格参照模式是元神功能的调节方式,它影响和调节元神功能的发挥,在统一中构成了人的心理整体。在后天生活中,由于人接受了外在信息的影响,元神行使了它的功能,如果人格参照模式不能接受这种信息,而内化不足,这就在人格参照模式中形成了滞点,这个滞点构成了新的人格参照模式,滞点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不断扩大,以致影响了元神的功能,这就是情志病,甚则造成抑郁病或者精神病。与五脏对应,五脏是模块化的,由对应的网络模块构成,同理人格参照系统也由相应的心理模块构成。心身相合,不但是元神,而且也包括人格参照模式。所以,意识上的情绪处理不好,形成人格参照模式的滞点,影响来功能的发挥,日积月累可能造成身体的疾病。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心理与心理学篇(7)

1引言

社会不断进步,伴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多以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应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心理层面上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心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和引导之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更加直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明确的规划和认识。

2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心理情况因情况的不同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职学生存在厌学以及情绪不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对现阶段的学生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指导上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而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更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给学生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现阶段的高职心理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行明确,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学习,在明确了学习的动机之后,为学生指明未来的方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未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励学生进行更好地教学,在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基于这种明确的教学目的,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更加直观地为学生展示所学的内容,在多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行深入的教学和指导。

2.2重视师生之间交流,完善课堂整体设计

在高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心理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也比较模糊不清,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有效性。在进行心理指导之前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现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在根源出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的指导。网络环境也给这种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的平台,学生可以登录这样的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对现阶段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进行释放,而老师也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未来进行心理指导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进行心理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网络环境可以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具有多元化,同时也更加便利。

2.3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

心理学教学和指导是针对现阶段学生心理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加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在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同时也可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这对完善教学机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评价机制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反馈,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心理学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学和心理指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心理的指导也变得更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干预,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3结语

网络环境下给心理学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进行的心理教育和干预也会更加有效。有效利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莉.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形成及调适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2]李磊.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4,(18).

心理与心理学篇(8)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为。

人长期从事某一操作时,有时会产生视觉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和客体不一致的错觉有时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即对某些对象的形状、尺寸及质上的错误知觉能导致操作者错误的判断,成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

视觉对人来说,是最重要和使用最充分的感觉系统。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由视觉提供的。在生产环境中,劳动者产生的错觉也大部由视觉差错而引起。错觉可分为运动的错觉和定位的错觉。前者将运动的误认为静止的,或将静止的误认为运动的;后者主要是搞错了空间方向和位置。劳动者因受刺激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就会出现和客观不一致的错觉。产生错觉的机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用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事实,这是劳动者的本能。但由于生产环境异常特殊,它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劳动者的经验有时用不上,这就会引起人的思维错误。要避免生产上的不安全行为,首要的是排除思维上的失误。

影响人们正确思维,导致不安全行为乃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就是习惯定向。所谓习惯定向是指在一个人的经验中,如果多次运用同样的方向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那么就会使人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去寻求新的,安全的,更佳的方法,甚至形成机械地,盲目地习惯反应的倾向。事实上,现场事故统计表明,“总这么干,习以为常,从没感到有什么危险,生产任务照样顺利完成”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事故,不要紧,我有经验”等习惯定向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事故的比例占中国20%~25%左右。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当人在高兴、满意、愉快时,会感到舒适、畅快。这将会使人的观察锐敏,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事故也随之减少或消除。这类对安全生产极为有利的情感称为“增力情感”。相反,若作业者带着悲哀、忧虑、愤怒、恐惧等情感进行作业,就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以及忐忑不安,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干扰。这类情感使作业者的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操作错误增多,事故频率加大,心理学称之为“减力情感”。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导操作人员具有增力情感,并给予保护,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同时,要极力避免操作人员带着减力情感进行作业,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心境和激情是情感的两种形态。人们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如精神舒畅或闷闷不乐。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物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人产生某种心境后,就会影响全部生活和工作,它使人的言语、行动、思想和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相同的情感。心境是有原因的。从客观上来说,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或挫折、健康状况,甚至时令节和气候变化、环境事物的变更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则是影响人的心境的主观原因。心境既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也可压抑人的积极性,前者起增力情感的作用,减少事故的发生;后者起减力情感的作用,增加事故的发生。因此,每一个作业者,都应当成为心境的主人,应当自觉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感状态。激情是由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所发生的突然而重大的变化引起的。狂欢、激昂、热情奔放或恐惧、愤怒等都属于激情。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对自己的控制减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作业现场常常会出现因操作人员有特别高兴或忧虑和生气的事情而发生事故。例如因作业人员与同事或家属发生争执,大吵大闹,或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感情冲动,思想不集中,忘记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意志是人在实践中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或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他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二、个性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个性是影响作业者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即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兴趣、能力、性格与气质等方面。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兴趣是个性的一个侧面。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对于一个人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人,只要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兴趣,他就能积极地以至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俗话说“乐而不倦”,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便会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防止工伤事故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建立和维持人们对安全工作的兴趣。美国有人提出安全工作三项原则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持兴趣,因此,在安全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操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对注意安全的兴趣。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根据劳动者的特长,例如运用兴趣迁移规律,发挥“兴趣效能,通过多种形式把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企业领导组织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工人的劳动能力以及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相应地采取安全措施的能力等等。能力总是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并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的感知、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安全教育和训练及特殊工种培训就是要在工人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达到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搞好安全生产。

心理与心理学篇(9)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8-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Group counsel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ing,MA Xiao-hong

心理与心理学篇(10)

Abstract:it’s indicated in recent research that 20%-30%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uffering from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inly behaving as terror, anxiety, obsession, melancholia, sense of emotional crisis and neurasthenic etc. Facing the student problems caused by increasingly heav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educators in high-leve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 such as inpidu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help, psychological health lecture, media propaganda are focused on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college students, these traditional methods, limited by their coverage and effectiveness, coul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eam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hich provides mental assistance and instructions in a team circumstance, are play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group counseling;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education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转贴于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下一篇: 医院人文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