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事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8:01

历史大事件

历史大事件篇(1)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案里的一句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和陈独秀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举足轻重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他们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为兴业路76号)召开。出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有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如此重要的会议,和陈独秀竟然都没有出席。带着问题,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众多分析者列举的数条理由中,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陈独秀也好,也罢,当时他们对中共一大的召开并不重视,认为它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会议而已。

历史的长河向前奔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逐渐引人注目。目前,关于它的研究,中国、日本甚至欧美的相关学者已经出了很多专著。历史往往就是如此,当时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后来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经岁月的洗礼,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结果,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当年的小事件孕育了大历史。

历史大事件篇(2)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合适恰当的评述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采用合适的评述标准,只有在科学的评述标准之下才能完成历史事件的评述。

一、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准

1.生产力的标准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获得各种资料的过程中,人类的能力,代表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之中的经济关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在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对生产力的分析放到关键的位置,只有弄清楚生产力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保证透彻评述历史事件。例如我们评述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事件,也就是所谓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让很多农民破产,生活潦倒,从道德上讲贵族是不仁的,但是如果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圈地运动实际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运动,对英国的农业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改造,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同时也给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2.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评述历史事件时,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例如当我们讲到19世纪末的时候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在看到帝国主义对内压迫工人对外掠夺落后国家的时候,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垄断的经济模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掠夺落后国家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些国家的改变和觉醒,从历史的实践进程来看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评述的效果标准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对重要历史事件真正掌握了,吃透了,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历史老师在做历史事件的评述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否则学生难以记住,即使记住没有理解也不会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再者,一定要客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不要灌输个人的观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只有采用正确的评述方法才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评述到位。

1.坚持正确的立场

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例如在评述希特勒的相关事件时,希特勒完全站在了世界人民和历史的对立面,无论其做什么,都应当批判。

2.坚持历史评价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一定要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在评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从道德上讲李世民是负面的,但是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李世民只能那么做,否则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反而是不利的。

3.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总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的场合中,往往一些历史人物主观上积极善良的愿望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坏的动机反而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把效果和动机相结合,不能只侧重一方,而且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效果才能最后真正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动机又与效果紧密相连,所以也要兼顾。

4.坚持阶级分析法

历史大事件篇(3)

历史学科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是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更是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始终。初中历史是学生初步正式接触历史学科的开始,课本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其中不乏些许重难点。其中的历史重大事件则是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同一个框架,撑起了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而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大都根据历史重大事件的框架往上增添血肉,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可以这么说,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是学好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抓住了这一重点,才能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难总结出初中历史的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运用时间轴记忆法,让学生学习更高效

所谓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历代史实。无论中国历史,外国历史,都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上演变过来的。所以,自然就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时间轴记忆法。此方法适合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或者复习时使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首先把要所学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按照发展演变的进程来记忆,自然就轻松许多。更深一步,观察这些重大事件的其中内外的经济,政治,人文的联系,从而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结构。例如:“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从184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这百年间依次把,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胜利这些大事列举出来。把这一百年间发生的大事按照时间轴方法排列出来构成框架,再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找出其中的经济政治联系填充进去。只需牢记这个时间轴框架,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便牢记于心。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用时间轴的办法整理出框架结构。各个框架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内容。由时间轴记忆法牢记历史重大事件,进一步又能依据重大事件中的联系到课本中来。从而达到牢记历史重大事件,学习初中历史的目的。

二、运用纵向对比记忆法,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有比较,才有区别,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找出异同,才能不会混淆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初中课本中中外古今的历史,对初入历史学科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其中各个地域的发展历程总是免不了的相似。只有把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拿出来做出比较才能更明了地看出区别,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犯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用列表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列举出其中要点:原因,开始时间,标志,文献,结果,相同点和不同点。纵向对比,从而更加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三次革命的异同,达到区分背诵的目的。此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和学习中使用。教师在课堂上列举出对比事件的要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要点答案,对比事件异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达到的效果才会最好。在学生掌握此学习重大事件的方法后,对初中历史的把握程度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三、运用内容梳理法,使学生学习条理更清晰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在课本中总是不厌其烦的详细。在对重大事件的学习中此方法适合教师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把重大事件内容梳理整合,融会贯通,压缩记忆单位,以便更适合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门学科的真谛。课本在对重大事件解释总是十分详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事件内容后,要及时梳理出要点,以便于学生的记诵。在学生学习能力稍有提高后,此工作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例如:八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辛亥革命》中,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及,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性质和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结局。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完以后,需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出辛亥革命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帮助学生整理出课下自我学习历史重大事件时的记忆内容。此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重大事件最难也是最有效,最能升华的方法,需要反复学习掌握才能真正地达到对历史中重大事件内容的梳理。运用这几种方法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更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这三种学习方法对整个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这一方面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联系整合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彻底掌握初中历史中重大事件这一重难点。学会了这三种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绍庆.当前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之我见[J].甘肃科技.2014(03)

[3]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黄燕.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2)

历史大事件篇(4)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大规模的铲灭佛教的运动,最著名的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分别是:

1、北魏太武帝灭佛,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他还听信崔浩的谗言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2、北周武帝灭佛,当时佛教兴盛,人民不事生产,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安全。这次灭法只毁像破塔烧经,令僧尼还俗,不杀僧人。共还俗僧人300万人,退寺院4万座,这是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

3、唐武宗灭佛,唐立国以来,历代君主的推崇使得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对社会造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大事件篇(5)

1858年5月20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向大沽炮台发起强攻,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随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国和法国再次出兵进攻大沽口,中国军民倚仗炮台奋勇还击;

历史大事件篇(6)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病死,幽王宫涅继位,这是一个昏庸无能的暴君。幽王继位后,天灾人祸纷至杳来,社会上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周幽王继位的第二年,周王朝心脏地带关中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山崩地裂,川源堵塞,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地震之后又遭旱灾,寸草不生,土木枯萎,老百姓饥荒严重,对于危机日重的周王朝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周幽王仍倒行逆施,他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朝政昏暗,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周幽王酷爱美女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竟将军国大事视同儿戏。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后人把幽王的这场焰火晚会称之为“烽火戏诸侯”,大概也是看成了“狼来了”的另一版本。据载,当冷美人褒姒看到二十多座烽火台燃起冲天的烟火,临近诸侯带着士兵在黑夜里举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到骊山脚下,前来勤王,那鼎沸的人声、战马的嘶鸣,再加上无数条游动的火龙向焰火晚会中心集中之时的那种养病壮美景观,真是大开眼界,联想起这是宠爱自己的天子谎报的战警,不由得莞尔一笑。但这一笑,却让西周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周幽王破坏宗法制度,废正妻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妾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往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兴兵讨伐申侯,欲杀宜臼,申侯大怒,联合北方的游牧部落犬戎,吕(今河南南阳),缯(今河南方城)等国举兵攻周,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次上了当,这次又以为是国君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残留的大臣复立宜臼为太子,继承王位,即周平王。平王后迁都于洛邑。从此,西周灭亡了。在与中央王朝的对抗中,游牧民族第一次占到了便宜。这样愚蠢的王朝,灭亡了倒也活该。

2、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文化大革命”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趋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需要特加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书可知,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但就算是这样,仍然有相当多文化价值的古籍都被焚毁。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事情的起因是秦始皇雇佣的几个术士,一直没有炼出所谓的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后又逃出宫去。秦始皇一怒之下将咸阳400多名书生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最后将他们全部坑杀。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3、最软弱的王朝结局:公元316年西晋悲惨地灭亡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末代皇帝愍帝司马邺率领十多万饥肠辘辘的臣民向兵临长安城下的匈奴汉国大将刘曜肉袒出降,不久即如前任怀帝司马炽一样遭受“青衣侑酒”之辱后被杀。至此,西晋灭亡。距离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辉煌时刻,不过短短37个年头,大统一就迅速演变成了覆灭悲剧。

西晋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松散、最无能的王朝。它始终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外没有巩固国家的边疆,对内没有整治好各路诸侯。它亡国的速度之快,堪比秦、隋。但秦、隋都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灭亡以后的农民领袖都建立起了强大的帝国,开启了汉、唐盛世,而西晋王朝的覆灭,却使得刚刚结束汉末近百年分裂局面,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华大地又重新陷入了比此前更为惨烈动荡的乱世深渊,中国历史也随之堕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漫长黑暗时期。

西晋上层统治阶级荒淫腐败,而下层百姓则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西晋的灭亡,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苦了老百姓,在司马邺向匈奴投降后,长安城里的男人几乎被匈奴人全部杀光,女人成了他们玩乐的工具。在那个黑暗的历史中,鲜血染红了华夏的天空。

4、王朝的丧钟:公元612年隋军远征高丽的惨败

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动了远征高丽的战争。此前虽然他的老子也曾征讨过高丽,但惨败而归。隋炀帝决心吸取父亲后勤补给不足的教训,亲自动员全国上下做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从全国一百九十个郡征集了大量粮食和武器,五万辆运送物资的车排满了道路。大运河中塞满了几万只船,几乎到了船首接连船尾,连水面都看不见的程度。大批征战人员与物资都集中到远征的根据地——位于大运河北端的话郡。

只可惜如此壮大的场面,却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血泪之上的。为了征收到足够多的军粮,强行收刮农民的口粮,此时在黄河沿岸与中国南方,频频发生天灾,官员又贪污腐化,致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而隋炀帝却把大量物质和钱财都规划到对高丽的战争中。在军队内部也没有胜利的把握,厌战情绪十分严重。这注定将是一场大劫难。

隋军度过鸭绿江,没有遇到棒子的大规模抵抗。隋炀帝得意洋洋,认为棒子不堪一击。殊不知这是高丽人的诱敌深入之计。随后朝鲜北部下起了大雨,而高丽军队也开始了反击。人生地不熟的隋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隋炀帝被迫下令撤军。

此次远征高丽,使隋王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严重损失,有10多万人战死。事后高丽人将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码在道路两旁,延绵达数公里之长,作为向中国人炫耀的胜利资本。对高丽的战争几乎掏空了隋朝的国库,6年后,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就像秦朝一样,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5、靖康之难:“南京大屠杀”的翻版

公元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金灭辽之役严重暴露宋军的腐败。金国统治者认为宋朝的防御力量不堪一击,决心趁胜追击,南下攻宋。

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在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北宋军队兵败如山倒,一路溃败。1126年12月,金军前锋已经抵达开封城下。1127年1月,金军攻破外城。2个月后,金军攻入内城,北宋宣告灭亡。金兵开始大肆抢劫财物,屠杀平民。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4月20日,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随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等北返。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金人在开封犯下的暴行,堪称又一次“南京大屠杀”的翻版。

6、第一次被外族统治:1279年南宋灭亡

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次年,蒙古人挥兵南下,但被宋军阻击在长江北岸。1267年,登上大汗宝座的忽必烈再次率精兵卷土重来。1273年,襄阳失守。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南宋都城杭州。此后,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江《今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

1279年3月19日,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在广东崖山被蒙古军队包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杀。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南宋的抵抗势力宣告瓦解。

至此,中国已经全部沦陷。蒙古能够占领整个中国,与其说是蒙古骑兵有强大的战斗力,倒不如说其实是宋朝与西夏、辽国、金国相互恶斗的结果。在面临外敌时,中国人不能团结一致,才导致蒙古人有机可趁,进而影响世界格局。这个惨重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7、领导人被俘的最大耻辱: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

蒙古被赶出中国后,逐渐分裂成了瓦剌和鞑靼两部。鞑靼主张与明朝修好,而瓦剌则希望重现蒙古帝国的辉煌,不断侵扰明朝边境。

1449年2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当年7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决定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

7月17日,明英宗和王振带着50万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出发了。出发前只把北京交给弟弟朱祁钰留守,也不管敌情如何,也不商量作战方略,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简直把亲征当作小孩子玩游戏一般。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

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明军死伤惨重。

明英宗与亲兵乘车突围,后来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朝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这也是中国军队在与外敌军队战斗中失败最惨重的一场败仗,连最高领导人都被活捉了。

8、辫子引发的血案:公元1645年清军血洗扬州

1645年5月初,清军逼近扬州。晚明将领史可法拒绝了清军要求他投降的最后期限。5月13日,清军开始攻城。20日,扬州沦陷。史可法最后被残忍杀害。清军随后开始在扬州城内大肆杀戳,在10天内的血腥屠杀中,有将近80万人死在清军的屠刀之下!这样的暴行就连小日本也自叹不如!

不只是在扬州,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满族人犯下的血腥暴行数不胜数。据历史学家估计,在清军入驻中原的20年时间内,有将近一亿汉族人被清兵屠杀!这是令人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

这是中国近代史前的耻辱序幕,这个辫子王朝200年后,终于被西方人拖进死亡的地狱!

民国时期,张勋被袁世凯任用,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为了表示对清政府的忠心,在其他部队都已剪去长发的情况下,该部依旧禁止剪发,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6月7日,时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的张勋奉总统黎元洪之命,以调解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因对德参战问题发生的"府院之争"为名,打着维护京城治安旗号,率辫子军10个营4000余人,由江苏徐州开赴北京。14日,张勋率辫子军抵京后,邀集保皇派康有为等策划清帝复辟。30日晚,张等潜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派出辫子军占领车站、邮局等要地,发动政变,拥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日,溥仪下诏即位,宣布恢复宣统年号,任张为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等职。这就是历史上的"张勋复辟"。

1917年7月12日晨,讨逆军分三路进攻北京,中午,张勋逃入荷兰使馆,辫子军全部投降,张勋的短命复辟宣告结束。溥仪的皇位还没坐热,仅过十二天就被赶下了台。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北京政府曾抓住这一时机,对张勋的“辫子军”大加裁遣。对于进京的“辫子军”士兵,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下令“每名给洋十八元,押送原籍遣散”,全部裁减。在讨伐北京“辫子军”的同时,段祺瑞对驻守徐州的张勋所部也采取了措施,任命倪嗣冲、张敬尧为讨逆军南路总司令、副司令,负责对付驻守徐州的“辫子军”,“着将该军队改归倪嗣冲节制”。当张勋失败的消息传到徐州之后,“辫兵闻耗,立时叛变,肆行焚掠,全境几无完肤。”特别是驻扎在南关的杨得春第54营、张继善第55营,因部属多为新兵,其中不乏收编的土匪,闻警即变,疯狂抢掠,地方因此大受其害。负责指挥辫子兵的镇守使张文生、白宝山也无力约束,只得“请严加处分,以示惩儆”。北京政府借此机会,同山东、安徽都军协商,决定对“辫子军”加以分割、裁遣。具体办法为:驻归德之6个营,归张敬尧第7师节制;驻滁州、凤阳等地的7个营,归倪嗣冲节制;驻海州的白宝山部18个营,归江苏督军节制;驻徐州的张文生部18个营,以及驻利国站以北的数营,归山东督军节制;其余新募20个营,“即日令其解散”。民国以来凶残一时的“辫子军”,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9、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无耻强盗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10月7日至9日,英、法放火烧掉圆明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

10、近代耻辱的开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浸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各个大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吞云吐雾的烟馆。国家的白银大量流向欧洲。1839年6月,林则徐排除万难,在虎门公开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这种东西就迅速占据销毁鸦片,引起了英国人的震怒。1840年6月,由45艘战舰和5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中国东南沿海。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这是中国第一次和西欧军队交锋,这是以前中国人从没有碰到过的强硬对手。在自我封闭了约100年以后,满清帝国终于吞下了自己亲手酿造的恶果。在战争中,清军共投入了约20万人,各地的老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外敌。每一个中国人都拼尽了全力,流尽了鲜血。但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中,我们一败再败,永远都挡不住英国人前进的脚步。清军没有夺回一个英军据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英国人高歌猛进。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存放鸦片。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谓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

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该舰队有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因传统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贡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11、1894-1895年的甲午惨败:清政府的腐败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甲午战后短短17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扞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甲午战争至今110年了。祖国走上了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当今世界很不平静,霸权主义及其追随者坚持与我为敌的立场,利用台湾、人权、西藏、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发难,最近某超级大国还在叫嚣“武力协防台湾”。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甲午战争日本侵略者霸占台湾,50年里台湾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清末思想家黄遵宪赋诗言志:“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如其偷生为降虏,不如战死为义民。”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霸占台湾的悲愤心和反抗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在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也决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

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灾难和压力可以征服中华民族,而只会使我们愈挫愈奋、众志成城,到头来头破血流的只会是我们的敌人。

12、1854年-1901年:俄国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万恶的沙皇,无耻的俄国,通过一系列无理的条约霸占中国的土地:

1)《瑷珲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

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2)《中俄北京条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于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3)早在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沙俄就恣意要把1859年由俄国单方面绘制的东部边界地图,当作条约附图强加给中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但同时答应俄国派出堪界大臣,在共同堪踏以后划定东部边界线。这样,到1861年6月,中俄双方堪界代表签订了《勘分东界约记》。

何谓东界、西界,在中俄边境上并未明确的分界点,这次堪界,实际上也仅仅勘分了兴凯湖以南的陆界,而没有勘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水界,只是在比例尺小于1/1000000的地图上画了一条红线,表示两国以这两条江为界,但这条红线不可能也不能表明边界线在江中的确切位置(到目前为止,这段边界是以江水所流经的中心线来划分的)。在这一过程中,沙俄不能从条约上明确割占领土,在勘界和立界牌时,力图多占中国领土,立牌后,又偷偷地搬移界牌,对中国领土不断蚕食,进行非法抢占。总之,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或以武力威胁,或以外交讹诈的手段,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及一系列勘界条约,再加上其偷偷搬移界牌非法所得,侵占了我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鸦片惹的祸

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源自3次鸦片战争导致的最后结果,第一次即是开端也是导致后面一系列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第一目“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的内容是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索。其宏观历史背景,是通过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从世界大势上来审视的。借此可以认识,当时清王朝日趋衰落,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呈上升的强势。它加紧进行对外殖民扩张,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而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鸦片问题,这一方面是英国不断扩大向中国走私鸦片,从而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是中国为抵制而进行禁烟。两者之间冲突不断激化,英国遂借端发动战争。这样把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索结合起来编写,就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战争爆发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它们都具有阶段性标志,同时也有着密切关联。这两次战争是爆发在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或最初完成过渡之际。甲午中日战争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通过战争挟迫清政府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侵华需要,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且直接引出列强对华掀起割地狂潮的局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种局势下爆发的。而义和团运动又成为帝国主义阵营组成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本着揭露列强侵略罪行和展示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方面来警示我华夏子民,我们不应忘记西方列强犯下的累累罪行,不应忘记那些损我名族自尊的耻辱。

14、1928年“济南惨案”:被遗忘的日军暴行

1928年4月,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日本侨民制造了举世震惊的“济南惨案”……

在中日谈判“济南惨案”的过程中,田中内阁提出三项无理要求:其一,日方不派全权代表,只派日本驻沪商务领事矢田七太郎为代表;其二,谈判地点在济南;其三,谈判的前提是先向日本道歉、赔偿损失、惩罚凶手、保障侨民安全。不答应这三条,不进行谈判。

在全国人民的抗议浪潮中,南京国民政府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代表矢田又三次赴南京联系,均未谈成。

济南惨案可以说是由蒋介石一首造成。蒋介石国民政府向日本政府屈服的一个协定,必然遭到国人的愤怒谴责。作为当时的北伐军总司令,掌握实权的蒋介石,却要中国人民忍受这种耻辱,他说:“图报国仇,谋雪国耻,要使中国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真正达到独立自由的目的,今日只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效法往哲先贤的志节,深信失土必能收回,国耻必可洗雪!”

正因为蒋介石的纵容与弱懦,才让小日本有机会在我华夏土地上肆意的屠杀,所以我们今日的国人不能忘了这些血海深仇与耻辱!

15、“9·18”事变: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傍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故意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但是它给我们每个在场的人带来的震撼却是久久不能平息。历史的影像早已深植于我们的记忆之中,“9·18”的灯光在瑟瑟的秋风中闪烁着庄严的光辉,射入了我们心中伤痛的最深处,让人悲愤而充满力量。

历史是不容被忘却的,忘却历史的民族最终也会被历史所忘却。在这里小编也是希望每一个中国人在感受历史的那份沧桑与沉重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物欲横流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荣辱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痛定思痛,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背负上历史的包袱,而要我们从其中获得更大的前行力量,更加坚定与祖国同存亡,共荣辱的信念。自觉做个维护祖国权益,扞卫祖国安全的忠诚斗士,让我们在痛思国殇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16、南京大屠杀:30万人的血海深仇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更加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

这一举世震惊的暴行,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谴责。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决议书中指出,“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地来污辱这个城市”,“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于1947年被处以死刑。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一桩滔天罪行。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的中国人竟达3 0万以上!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暴行记录。

大规模集体屠杀进城兵力约50000,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当场遇难。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夜,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

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12月18日(日军占领的第6天)夜,下关草鞋峡。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中国难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数已被饿死或打死,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申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此次屠杀仅有伍长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大方巷难民区内日军射杀4000余人。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奸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17、1938年6月的花园口事件:历史的黑点

花园口决堤的任务由守卫黄河的国军商震的部队执行,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担心手下执行消极,一再通过口谕、电令催促手下扒堤,不要有“妇人之仁”。

1938年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黄河改道,虽然为国民政府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花园口决口后,奔腾的黄河水迅速下泄。此时正值雨季黄河上游河水暴涨,花园口决口处被迅速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

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洪水汇合一起,如脱僵野马,奔泻而下的黄河水,卷起滔天巨浪,历时4天4夜,由西向东奔泄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淹没了中牟、 尉氏、扶沟、西华、淮阳等地,又经颍河、西淝河,注入蚌埠上游的淮河,淹没了淮河的堤岸 ,冲断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铁路大桥。蚌埠向北经曹老集至宿县,也都成了一片汪洋。日军被黄水阻隔后。整个黄泛区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流经豫、皖、苏3省44个县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给这一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淹没耕地800余万亩,安徽、江苏耕地被淹没1100余万亩,,倾家荡产者达480万人。89余万老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鱼腹,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并且造成了此后连年灾害的黄泛区这是蒋介石根本没料到的 后果……黄河改道, 国民政府《豫省灾况纪实》 如此勾勒出黄泛区灾难图:黄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 ,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 。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更是司空见惯 河南省档案馆的记载死亡人数为89万人,受灾人口的高达1,200万人, 花园口决堤事件给黄河下游豫(河南)、皖(安徽)和江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千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花园口决堤将黄河每年几十亿吨的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 ,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了穿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广阔黄泛区” 每年汛期时,黄水都会泛滥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便是蝗灾,到处是沙丘,地表突兀凸凹,,根本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

这次决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连续两年的大规模旱灾,并由此引发着名的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仅河南一地就有300万农民死于饥饿 而日军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二军当时有7千4百多人在徐州会战死 ,而不是某些人声称的死于洪水。

国民政府认为,1938年6月9日的花园口决堤,也是中日双方沿着黄泛区边界东西对峙的开始,依赖机械化军事装备进攻陇海线和平汉线的日军被迫改变原来沿铁路线西进南下的战略,一方面把部队从豫东尉氏、中牟、娜陵、通许、陈留、杞县等各县向东撤退,转移、集结到以商丘、徐州为中心的豫皖苏交界地带,另一方面确定了沿江淮水路西进的路线,分调多路人马围攻武汉。战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赣北、鄂东的广大湖沼山地地区,豫东战场逐渐冷却下来,武汉附近地区接着成了中日两国军队厮杀的新战场。这样一来,从郑州斜贯东南,穿越豫东大平原的新黄河就成为军事分界线,把日军阻隔在泛区的东面,相持一直延续到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由于百姓没有及时疏散以及洪水引发的瘟疫逃荒等情况,有很多人死在了洪水中:比如据闫景文回忆说:“6月9日的晌午,忽然洪水就涌了过来。几分钟的工夫水就涨到齐腰深。没过多久,大水呼啸着冲下来,几米高的浪头跳起来,我的姑姑一家7口人眨眼间就被黄河水卷走了……”再如据1938年7月5日的《申报》(香港版)报道:“黄水肆虐,污坑遍地,蚊子多,死尸多,难民们又经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乱、伤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别是得了霍乱,上吐下泻,有的人半天时间就死去。花园口决堤不久,在黄水包围的开封就发生了霍乱,死亡者众多。”

根据韩启桐、南钟万于1948年出版印行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提供的数字,从花园口决堤到1947年堵口,九年间黄泛区河南因黄泛而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苏死亡人数为160200人,由于安徽省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所以他们在书中根据河南与江苏的灾区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万左右,因此他们得出黄泛共有89万人死于黄泛的结论。根据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深入豫皖苏泛区进行的灾情调查结果显示:“河南黄泛20个县截止到1944年底,共淹毙人口325037人,逃亡人口约631070人。”可见韩启桐、南钟万二人所引河南与江苏的死亡人数还是比较准确的。但他们关于安徽死亡人数的推算并不确切,因为安徽的受灾面积、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都比河南小,但其测算出的死亡人数却比河南死亡人数还要高8万人,这有些夸张。至于安徽到底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无法查实。而1938年当年因黄河决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由于当时调查环境所限,更是无法查实。

决堤之后,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对奔涌而至的黄河水猝不及防,有的被洪水淹没,有的为伤病所累而被丢弃,还有一部分为中国军队所歼灭,其他的只好停止追击,集结于黄泛区以东。

东史郎那时是侵入豫东的日军第16师团第20联队上等兵。在他出版的《东史郎日记》中记载,早上,他刚支上锅准备吃早饭,军队中便传来了“敌人炸毁了黄河堤坝,大队及时疏散”的命令,士兵们紧急转移,没跑两步,便发现湍急的浊流滚滚而来,冲走了一个个村庄……在此后十几天的日记中,东史郎详细记载了日军和后勤部队失去联络、给养断绝、被中国军队紧追不舍的情形。惊魂未定的东史郎等士兵们才登上火车,一路退到了安徽境内。花园口决堤之后的一个月内,中国军队开展了反攻,豫东地区的日军基本得到肃清,日军被迫逃往豫皖交界处。后来,在谈到黄河决堤所带来的战斗人员伤亡时,日军承认“曾受相当损失”,从中日双方所披露的材料来看,这个数字从7000人至20000人不等。黄河决堤给日军带来的重创不仅仅在占领区的缩小和部队减员上,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日军预期的进攻路线被打破。豫东战场渐渐冷却下来,穿越豫东大平原的新黄河就成为军事分界线,把日军阻隔在黄泛区的东面。直到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郑州才被他们攻取。

19、1945年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的无能

在68年前,1945年10月20日 (农历九月十五),外蒙古宣布独立。

1924年5月13日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规定,苏俄政府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一部分。1945年2月苏、美、英3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同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附件规定:苏联将尊重外蒙古之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中国国民党政府则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独立。

历史大事件篇(7)

(3)林肯与肯尼迪都是遇刺身亡,两人都有极多相似的地方:

林肯在1 860年当选总统,而肯尼迪在1 00年后的1960年当选总统;

两人都在妻子陪同下的星期五遇害;两人都极关心黑人权利;两人均在白宫有一名儿子死亡;两人都因后脑中弹死亡;

林肯在福特戏院遇刺,肯尼迪在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牌汽车中遇刺;

继承他们的副总统都叫詹森,而且都曾任参议院主席,出生年也相差100年:

林肯的私人秘书与肯尼迪同姓,肯尼迪的秘书又叫林肯;

刺杀林肯的凶手比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早出生1 00年;

两名凶手都在受审前遭人谋杀;

刺杀林肯的凶手事后由戏院逃到一个谷仓,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事后由货仓逃到一所戏院。

(4)1975年,一个乘电单车的人在百慕大被出租车撞死,巧合的是在一年前死者的哥哥也是乘同一辆电单车在同一条街上被同一辆载着同一个乘客的出租车撞死的。

(5)1883年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女子被男人遗弃后为情自杀,她哥哥因此找那男人报复,向他开了一枪,子弹擦过他脸庞,打入一棵大树中,她哥哥以为已将那男子杀死便立即自杀。30年后那男子用炸药炸开那棵大树,那颗嵌入树中30年的子弹竟穿过他的头部将他杀死。

(6)“泰坦尼克”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在发生这一件事的1 4年前(1 8 98年),摩根・罗勃森出版过一部小说,描述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号豪华邮轮作处女航行时撞向一座冰山沉没,死伤者众多,而小说中有不少细节与真正的沉船事件极为相似。其相似之处:

船名:泰坦号/泰坦尼克号

遇难月份:4月/4月

乘客:3000人/2207人

救生艇数目:24/2 0

载重量:7 5000吨/66000吨

历史大事件篇(8)

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的一座远古城市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4000年前的摩亨佐·达罗城在某一刻也随之突然毁灭,全部毁灭。

2、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

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了一场离奇的大爆炸。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 米,面积达到2、23平方公里,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大事件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7-01

一、引言

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同学们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才能够对我国的过去、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并且通过分析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走过的弯路,总结经验,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知大道,明得失,厚底蕴,见未来。然而我国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历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学们面对历史知识中复杂的时间、事件,大多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但这样的方式效率低下,成为历史学习的瓶颈,是不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由于我国进行了课程改革,历史科目的考试侧重点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以前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事件内容,但是现在更加重视同学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总结,以及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所以同学们不仅仅需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内容,还需要加深理解,那么同学们需要根据历史的规律来进行学习,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二、把握历史学习规律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1.以“结构”构成的方式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我国的历史就是由我国多年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内容,在学习历史时,每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都是使用时间来进行串联。比如我国的事件,就是在1966年发动,之后经历了全面内乱、集团覆灭、纠正极左思潮、同“”进行斗争、全面整顿,最后在粉碎集团后结束了,使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事件的时间结构。而基于时间结构,抗日战争就可以分成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但与此同时,抗日战争还存在空间结构,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除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历史的学习还会研究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条件。所以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善于总结这些历史规律,根据历史事件选择合适的结构来对事件进行分解,使得同学们能够使用这些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原因等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掌握,形成知识结构。

2.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概述规律

对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研究历史事件不仅仅需要研究时间,还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历史事件的发生需要历史原因和条件,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都非常相似,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学习历史时也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条件规律进行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其中,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导火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某个历史事件发生。而根本原因就是引起这个历史事件的背后的原因,是决定性条件,包括社会背景、经济情况等。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不能够直接引发事件。而没有直接原因,也无法引发历史事件。以抗日战争为例,抗日战争的标志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发生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对外扩张,再加上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处于经济危机中,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侵华。再加上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对中国采取绥靖战略,国际联盟也没有援助中国,进一步推动了日本侵华的脚步,最终使得抗日战争爆发。纵观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战争都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条件规律,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历史。

3.对历史事件探究总结性规律

在学习历史时,同学们必须要能够看到历史事件的本质。透过本质,可以分析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从历史的基本要素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性质、目的、内容、结果和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区别,以准确把握其不同点。很多历史事件的表面非常复杂,但其本质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并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本质是相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同学们需要对历史事件探究总结性的规律,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成为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任凭千变万化,都能纵导横拓,应用自如。

三、结语

历史大事件篇(10)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10-0108-05

历史真实(historical reality),是指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事件;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狭义上是指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或目击者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回忆,广义上说,还包括历史学家对第一手资料加以整理和编纂形成的历史著作。这里主要讨论狭义上的历史记忆。简言之,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之间就是历史事件与历史资料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自90年代以后,随着历史记忆研究思潮的兴起,西方学术界对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之间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把史学理论从历史认识论重新拉回历史本体论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史学理论研究。在对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关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亲历者本身也是有主体性的,历史事件亲历者对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的回忆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来环境因素的影响,难免不带有片面性。比如,1986年在以色列对二战中纳粹集中营守卫德姆扬尤克(John DemjanjuK)的指控,很多证词是失真的,德姆扬尤克并非证词所陈述的那样残忍。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一些国家的一些人无法正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方面”,是由于记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情感色彩,换言之,问题不是出在记忆本身,而是出在当下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当一个人的记忆与另一个人的记忆、一群人的记忆与另一群人的记忆发生碰撞或冲突时,比如,在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与波斯尼亚的穆斯林之间,“人们通常陷于无休止的、无法以任何明白的方式仲裁的记忆竞赛中”。

上述关于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之间关系的分析颇具学术意义。但是,论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观点。梅吉尔认为,彼此竞争的历史记忆与真实的历史事件“不相关”,“真正的历史与记忆的延续相去甚远”。帕斯默(John Passmore)则断言:“正像没有任何描述是关于法国革命的正确叙事一样,不可能有关于事件的正确描述那种东西。”这就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历史事件与历史资料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历史研究从中应该得到怎样的启示。本文对此试作进一步探索。

一、自然事件与历史记忆

自然事件是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自然事件种类繁多,山崩海啸、洪涝干旱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并使人类对这些现象做出反应。人类做出反应的任何自然事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事件的因素,因为与人类无关的纯粹的自然事件是“自在之物”,超出人的认识之外。文字产生之后,人类开始把自己的反应和观察记录下来,使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信息反馈成为字面上的存在。自然事件是短暂的,有时甚至转瞬即逝,但关于事件的文字记录却可能保留下来。成为超越时空的存在,成为后人了解历史上自然事件的直接依据。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靠近印尼的海域发生了海底地震并引发严重的海啸,这是一起自然事件。事件发生后,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报道,其中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分析与此次海啸相关的历史记忆,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两点认识。

第一,历史记忆是历史事件的碎片,通过拼合这些碎片,研究者可以有限度地复原历史事件,但永远不可能复原历史事件的原样。在文字媒体上,我们看到对印度洋海啸的各种情形的报道。

《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7日第3版“图片报道”说,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目前在印度已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该报2005年1月2日第3版《我救援队在印尼展开医疗救助》一文则说,联合国预计海啸可能造成15万人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很难在短期内统计出来。是否几个月后就能得到此次海啸中死亡人数的精确数字呢?大体上的数字应该是可知的。但是,历史记忆信息与历史事件信息之间并不对等,在任何情况下,历史记忆信息之和少于事件本身的全部信息。历史事件是全息的,有多少参与者就有多少见证人,也就潜在着多少历史记忆信息。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全体当事人的见证都被记录下来,这就意味着事件全部信息之和要远远多于历史记忆给定的信息。《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9日第5版《我在披披岛度过不眠之夜》一文,叙述了中国旅行社一位导游的亲身经历。借助此文,我们得以知晓海啸发生后的一个场景。借助多个类似的历史记忆,我们可以不断增加对此次海啸的了解。但无论知道得如何多,也很难得到全部信息。因而,假定历史学家得到的全部历史记忆都是真实的,这些历史记忆复原出来的也只能是无限真实的一部分,是有限的真实。历史学的批评者说,历史记忆不过是历史事件的碎片。这固然不错,但历史碎片并非没有重要价值。

第二,历史记忆本身的信息有局限性,它是特定时空的产物,与叙述者个人主观感受有关。历史记忆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是个案的、具体的,它与历史事件之间有直接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历史记忆都是可信无误的。历史研究者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记录同一自然事件的多种历史记忆之间有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彼此矛盾。在2004年末的印度洋海啸灾难中,从最初报道的死亡数千人,到最后报道死亡数十万人,在死亡数字差异的背后,既有叙述者叙事时间的差异,也有叙述者所处空间的差异。在有的亲历者的历史记忆中,此次海啸令人十分恐惧,而有的亲历者的描述则相去甚远,这与主体在事件中的空间位置和个人感觉差异有关。因而,个性化的历史记忆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是正常的,需要作具体分析。不同的历史记忆之间的差异和竞争,并不能成为否定历史事件存在的证据,相反,它可以使历史研究者较全面地了解自然事件,并对相关史料的性质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社会事件与历史记忆

社会事件是指发生在人类社会当中的事件,这个社会可以是一个家庭、社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国际社会。如果说自然事件发生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社会事件则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自然事件中,人类是主体,自然环境是客体。无论在何种不同的时空中,所有的人都处于主体的位置。在这里,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或冲突。而在社会事件中,构成事件角色的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是一种交互关系:对于甲群体来说,乙群体是客体, 自己的群体是主体;但对于乙群体来说,情形正好相反。在这里,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或冲突。从逻辑上说,社会事件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的特点包含自然事件与历史记忆之间关系的特点,但又具有自然事件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所不具备的特点。像自然事件一样,社会事件也是全息的、多角度的,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记忆则是相对有限的,社会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有时空性的,因而有主体性。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社会事件与历史记忆之间在彼此关系上所独具的特点。

社会事件有两类,一类是和谐性的社会事件,另一类是冲突性的社会事件。和谐性的社会事件,反映在相关的双方的历史记忆中,内容大体一致。冲突性社会事件的情形则大不相同,需作具体分析。2002年1月7日,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新华网”报道了对同一事件的两则消息,全文如下:

新华网新德里1月6日电(记者熊昌义)

据印度明星新闻电视台报道,印度军队6日下午在印控克什米尔蓬奇地区击落一架巴基斯坦无人驾驶侦察机。

电视台援引印度军方人士的话说,这架侦察机侵入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8公里,飞机残骇散落在实际控制线两侧。

印军方人士称,巴侦察机是被印度地面部队高射炮击落的。

新华网伊斯兰堡1月6日电(记者孙浩)巴基斯坦三军公关部发言人6日晚间发表声明,断然否认印度军方关于当天下午在印控克什米尔蓬奇地区击落一架巴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消息。

这位发言人说,当天在巴印“实际控制线”附近并没有发生过巴军机被击落的事件,印方的指称是“彻头彻尾的捏造”。

他还说,根据可靠的报道,印度军方5日在查谟地区损失了一架遥控飞行器,而印度另一架米格-25军用飞机也于4日在某机场坠毁。他指出,印度宣称击落一架巴基斯坦飞机是为了掩盖印方的损失而采取的伎俩。

这是冲突性社会事件与历史记忆关系中司空见惯的一个案例。类似的案例在民事诉讼、商业纠纷、国际冲突中,屡见不鲜。分析上述相互对立的历史记忆,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第一,从这两份历史记忆看,事件的内核是存在的。在这里,一方说是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另一方则说是“一架遥控飞行器”或“一架米格25军用飞机”。也就是说,双方都承认存在着飞行器坠落地面这一事件。就这一事实内核而言,这是一桩纯粹的事件,犹如自然事件一样,不存在任何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或内涵。贝克尔早就指出:“就事件本身而言,它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它之所以对我们具有某种意义,并不是由于它本身,而是由于它作为另外一些事情的象征。”波普尔也曾说:“事实本身没有意义,只有通过我们的决断才能取得意义。”

第二,在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中,至少存在两件以上内容对立的历史记忆,它们都在述说各自的“事实”。假定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两个各自封闭的社会,印度国内的人们形成的历史记忆是,巴基斯坦军机“侵入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8公里”,随后被印军击落;巴基斯坦国内的人们形成的历史记忆是,“印方的指称是‘彻头彻尾的捏造’”,是一种“伎俩”,实际情形是印军于4日和5日分别坠毁过自己的军用飞机。法庭上普遍存在的控辩双方相互对立的证言证词,也属此种情形。因而,在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中,即使我们仅仅看到一种历史记忆,也应该设想还有另一种相反的历史记忆存在:

历史记忆之一:1865年4月14日,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被暗杀。

历史记忆之二:1865年4月14日,林肯正在华盛顿福特剧院的一个私人包厢里看戏的时候,

约翰・威尔克斯・布斯突然向林肯开枪,然后跑到舞台上喊道:“应该这样对待暴君!”这就提示我们,在冲突性社会事件中,历史记忆中一方的缺席是值得怀疑和审慎对待的,我们看到的“证据”很可能是片面之辞,甚至可能是伪证。

第三,在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中,历史记忆与历史记忆之间内容的互斥与历史记忆背后的主体立场有关。无论是印度军方还是巴基斯坦军方,也无论是美国内战中的北方还是南方,都在表达着自身的利益,甚至可能表达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都在为自己说话,为自己作证。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历史记忆与历史记忆之间内容冲突的根源。贝克尔所说“从内涵的意义上讲,历史事实在来源上已经有了陈述”,正是这样的意思。生活经验和史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并未就此而止。从超然的立场来说,社会事件与自然事件一样,真相只有一个,两个以上宣称“真相”却又相互对立的历史记忆至多有一真,也可能都失真。为了使伪成真,于是造伪者便有意销毁档案或篡改历史记忆。善良的人们常说,谎言终究是谎言,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但这有一个前提,真实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如果真实历史记忆被销毁,某一事件的真伪将永远无法大白于天下。《人民日报》2000年10月9日第七版《瑞士爆出9亿美元洗钱案》一文报道了如下消息:

新华社日内瓦10月7日电(记者严明)

据瑞士新闻媒体报道,瑞士警方本周末搜查了设在瑞士西部城市洛桑的一家金融机构,理由是怀疑该机构的一名员工与意大利黑手党勾结进行“洗钱”活动,涉案金额高达15亿瑞士法郎(约合9亿美元)。

……

这家金融机构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经过调查核实没有发现“确凿证据”证明有洗钱行为发生。案件主要嫌疑人是该机构的一名资产管理顾问。此人目前正在国外。他声称自己是“无辜”的。

据有关人士分析,由于媒体的报道,此案当事人已经有足够时间销毁证据,给案件调查增加了难度。

这是一起非权力拥有者与权力拥有者即国家之间冲突的事件。如果情形颠倒过来,即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对付一个普通国民,销毁事件证据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在专制社会里,此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据《晋书》卷112《苻生载记》,苻生是苻健的三子,生性残忍,后被立为太子。苻健死后,苻生即前秦皇帝位。在位期间他任意杀人:亡将强怀之妻被“射而杀之”,苻生之妻梁氏及太傅毛贵、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无辜被杀,不久又诛杀了“丞相雷弱儿及其九子、二十七孙”,还“诛其司空王堕以应日蚀之灾”,“或剥死囚面皮,令其歌舞”,故《晋书》说苻生“荒耽,杀戮无道”,“人情危骇,道路以目”。他道德败坏如禽兽,去阿房宫途中遇一对兄妹,苻生“逼令为非礼”,此兄不肯。苻生杀之。他又让宫女与男子“裸交于殿前”。结果,苻生“在位二年”,苻坚顺天应人,杀死堂兄弟苻生,当了前秦皇帝。苻生被记载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暴君,早就引起史家的怀疑。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问题是,是谁、为什么要诬蔑苻生?罗杰斯(Michael Rogers)认为,《晋书》的编撰者这样写历史,是唐代特定背景因素所致。这个背景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杀兄李建成当皇帝,情形与苻坚杀苻生当皇帝如出一辙。

根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对于杀兄然后逼父退位自己当皇帝一事始终心怀芥蒂。他当政后采取种种手段逼迫史官大臣“改削浮词”,可能就是篡改唐朝实录。此后不久,唐太宗命史臣编《晋书》。罗杰斯认为,史臣为了发泄对唐太宗篡改唐代实录的不满,采取了“反讽”的笔法,有意把苻生 写成十恶不赦的皇帝,并设下一系列符号,“以暗示后人应该对唐太宗时期的官修史书及英雄人物采取怀疑的态度”。在这里,罗杰斯的分析或许有道理,但也有其他的可能性:既然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篡改历史记忆,苻坚何以不能?我们也可推测,苻坚为了混淆杀害苻生而自立为皇帝的事实,销毁了对苻生有利的历史资料,并编造或夸大了苻生的残暴无道。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中,仅仅保存着当权的胜利者一方的历史资料,而不见被害者一方的历史资料,这样的历史资料值得怀疑,应该审慎对待。冲突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涉案人销毁真实的历史资料与伪造历史资料往往互为表里。如果历史学家把传统的正史中有关苻坚杀苻生、李世民杀李建成的背景资料当成了确凿的证据,很可能会落入苻坚、李世民等人的“历史记忆陷阱”,被“胜者王侯败者贼”这一历史现象所绑架。

此外,史学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在传说和神话类的历史资料中,其记录的文字内容未必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却有可能反映真实的文化事件。《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卯,女修吞之,生子大业。”若干世后,秦人先祖大费佐禹治水有功,“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舜赐姓赢氏”。又据《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然而,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铜器铭文中,在较为可靠的西周传世文献中,西方的秦族和南方的楚族分别被指为西戎和南蛮,与中原的商族和周族是文化上的异类。在这里,《秦本纪》和《楚世家》关于秦族、楚人起源的传说未必真实。从这些传说形成的“社会情境”分析,可以认为它蕴含着秦、楚二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历史事实。㈣又据《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自汉朝至清朝,历朝开国皇有类似神话。历代帝王诞生的相关历史资料,与其说反映了历史真实,毋宁说反映了传统政治文化中寻求帝王政治合理性的真实。总之,传说和神话资料作为特殊的历史记忆,需作文化的心理的分析。

综上所述,历史记忆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有关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另一类是有关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这两类历史记忆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区分。就自然事件而言,不同的亲历者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当中,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记忆。即使处在相同的时空当中,由于不同的亲历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历史记忆也会有别。通过对这些有关自然事件的记忆的分析研究,历史学家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复原相关的事件真相。就社会事件而言,历史记忆可分为和谐性历史记忆和冲突性历史记忆两类。在和谐性历史记忆中。事件中双方留下的历史记忆在内容上可能基本一致。但在冲突性历史记忆中,至少应该存在着两种以上相互竞争或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历史学家有可能找到事件的内核,即在什么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什么,进而接近历史真相。梅吉尔说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之间“不相关”或“相去甚远”。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有可能导致从根本上对历史记忆功能的贬抑。至于冲突性历史事件中对立双方彼此的对错是非,历史记忆本身不会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帕斯默说不存在对法国大革命的正确叙事,这一论断仅适于对法国大革命的价值判断层面,并不适于纯然的事件本身。一旦历史学家为冲突性的历史事件作出了价值性、道德性的判断,这可能表明该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已然卷入了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利益或意识形态纷争之中,他(她)已经不是在做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而是在为自己(或特定集团)的利益或价值观工作,尽管该历史学家自己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Lawrence P.Douglas,The Memory of Judgment:Making Law and Histary in the trials of the Holocaust[M],NewHaven,2001。

[2]阿兰・梅吉尔,记忆与历史[J],赵晗译,学术研究,2005,(8)。

[3]John Passmore,Narratives and Events[J],History and Theory,V01,26,(4)。

[4]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A],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A],田汝康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贝克尔,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A],田汝康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7]刘知几,史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8]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上一篇: 产品结构设计基本知识 下一篇: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